❶ 太极拳发明人是谁
明朝之前,没有太极拳的说法!明万历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拳名为太极者,盖取法于易经阴阳动静之理,盈虚消长之机。运动作势,纯任自然,圆活运动如环之无端,循环往复,无休无止,气象万千,变化莫测,故名之曰“太极拳”。
太极拳起源众说不一,有武当派创拳、张三丰创拳、王宗岳创拳、胡镜子创拳之说等等,经过多方的考察辨正,武林界基本达成共识,认同太极拳的缔造者为陈家沟陈王廷!当年陈王廷是根据戚继光之长拳,结合王宗岳之太极理论形成雏形,后历经几代努力才逐渐完善的,也就是现在的陈式太极拳!
杨露禅是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年轻时慕名陈家沟陈长兴(陈式太极拳传人)的功夫,三下陈家沟学艺,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研究,创编了“杨式太极拳”,小说《金蝉盗技》、《偷拳》、电影《神丐》以及最新热播电影《太极1》和《太极2》等等都是讲杨露禅学拳的故事!
如果张三丰的年龄200多,那么彭祖更玄,800多呢,可信吗?他所谓的太极拳,主要是民间传说、野史、武侠小说的渲染,因为年代久远权威资料不足,是难以考证真假的,而官方并不认可;至于杨露禅手心粘鸟的传奇,你就当故事听吧,因为类似的武林轶事太多了......
❷ 太极拳谁发明的
关于太极拳起源的几种说法
关于太极拳起源和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许宣平、宋张三峰、明张三丰、清陈王廷和王宗岳等五种不同说法。唐代许宣平,安徽歙县人,李白东游,见许宣平题诗传舍,以为是“仙诗”,至歙县屡访之,不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本末》说许“辟谷不食,行如奔马。唐时每负薪卖于市中。李白访之不遇,为题诗于望仙桥”。说他是太极拳的创始人,则无他证。宋张三峰为武当丹士之说,宋、元、明三代并无史料可据。黄黎洲于清初为明遗民内家拳家王征南撰《王征南墓志铭》,系据高辰四所写王征南言行而成,以为内家拳“盖起于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阙明,以单丁杀贼百余”。其言荒诞不足信。明代内家拉扯宋徽宗时代有所谓武当丹士张三峰为祖师爷,原与清初创造的太极拳无关。
张三丰,据《明史·方伎传》记载,“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但《明史》又说:“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至于张三丰创太极拳一说,是辛亥革命(1911)后的一种附会而已。
王宗与王宗岳是两个时代的人。据现有资料,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人,著有《太极拳论》。关于王宗岳的生平待后详述。
陈王廷是太极拳的创始人
陈王廷是陈家沟第九世,其父名抚民,祖名思贵,均好拳习武,《陈氏家谱》说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但族谱、墓碑、《温县志》都作“王廷”,故应作陈王廷。陈王廷出身地主家庭,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如《遗词》上半首说:“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寇,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陈王廷于明亡时正当壮年,到“年老残喘”,尚能“耕田”、“造拳”,可推定其创造太极拳,应在十七世纪的七十年代,即1644年明亡后的三十年光景。《黄庭经》,是道家“嘘吸庐外,出入丹田”的导引、吐纳方法,从《陈氏拳械谱》可知,太极拳套路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式)五路,长拳一百零八式一路,炮捶一路。结合导引、吐纳,成为内功拳一种流派。他的《拳经总歌》却总括了其所创拳套的理法,录于后: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钩棚逼揽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此歌诀见于陈氏两仪堂《拳谱》,歌词深受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影响.戚继光是明代整理民间拳术的杰出人物,他总结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间著名拳法,并吸收了其中三十二式编成拳套,收入《纪效新书》中,被称作士练武之源。戚氏的《拳经》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远及宋太祖赵匡胤的长拳三十二式,长拳短打,去芜存精,用刚用柔,兼收并蓄。它的拳法“式式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大大矫正了当时流行的满片花草,华而不实的花拳之弊害,成为新的拳派。
❸ 24式太极拳中各个名称的由来
杨氏24式是后来国家简化的太极操,其中名称大多还是来自于杨氏传统的,杨氏的来自于陈式的,不过陈式拳谱中很多和戚继光的长拳有相似的地方,或者是谐音,不过这些也说明了可能借鉴了其中的精华
❹ 太极拳是谁发明的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
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专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丰、明属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没有充份史料可以证明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但戚继光的32势长拳理论早于陈王廷,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原本也为陈式太极拳所缺欠。可见太极拳并非一人所创,而是前人不断开发、总结、整理、创新、发展而来的。纵观近、现代太极拳的发展就可见一斑,事物只有不断发展才具有生命力。这足以说明太极拳的前天、昨天和今天,也揭示了它的明天。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有两大分支,一支传承于武当派武术之中,秘不外传,只有赵堡太极拳传承于外;另一支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依次流传给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❺ 太极拳的创始人是谁
太极拳创始人是谁的说法很多,张三丰只是传说中之一。
但其实,太极拳并非一时、一地、一人所创,而是经过众多历朝历代武术家们长时期的继承与发展、创新而成的。
太极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即太极拳的一些招式、动作、要领、方法,早已分别在古代的拳术和导引中引用了。
到了明代,武术家们处于增进健康的目的,才将这些拳法和导引术加以糅合而编制成太极拳。其中以陈玉廷、王宗岳贡献最大。
陈玉廷先祖陈卜善武艺,精拳械,曾设武学社于村中,始开陈氏世代习拳舞械之风。
明朝末年,陈氏第九世陈王 廷,依据祖传拳术,吸取民间诸优秀拳种之精华,结合导引、吐纳术、中医经络学,创编了一种新的内功拳种,按阴阳转换之意取名太极拳。
王宗岳,明朝万历人,内家拳名家。精通拳法、剑法、枪法,研究数十年,颇有心得。主要代表作有《阴符枪谱》,《太极拳论》,所著《太极拳谱》中之《太极拳论》,被视为太极拳经典理论。
(5)24式太极是谁发明的扩展阅读:
创始起源
太极拳的创始,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太极拳创自陈王廷。陈卜善武艺,精拳械,曾设武学社于村中,始开陈氏世代习拳舞械之风。
明朝末年,陈氏第九世陈王廷,依据祖传拳术,吸取民间诸优秀拳种之精华,结合导引、吐纳术、中医经络学,创编了一种新的内功拳种,按阴阳转换之意取名太极拳。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广开传拳之门,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即是其著名高徒。之后,陈氏太极拳逐步演变出全国有代表性的“杨、武、吴、孙”等诸大流派。
另一种说法,张三丰创建了武当派,创始了内家拳。太极拳作为内家拳之首,尊称张三丰为祖师,是一种自然归属。 张三丰创立的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混元拳、玄武棍等,都是从道教经书中汲取了精华,引申而来。
❻ 太极拳是谁发明的
于太极拳起源和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许宣平、宋张三峰、明张三丰、清陈王廷和王宗岳等五种不同说法。唐代许宣平,安徽歙县人,李白东游,见许宣平题诗传舍,以为是“仙诗”,至歙县屡访之,不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本末》说许“辟谷不食,行如奔马。唐时每负薪卖于市中。李白访之不遇,为题诗于望仙桥”。说他是太极拳的创始人,则无他证。宋张三峰为武当丹士之说,宋、元、明三代并无史料可据。黄黎洲于清初为明遗民内家拳家王征南撰《王征南墓志铭》,系据高辰四所写王征南言行而成,以为内家拳“盖起于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阙明,以单丁杀贼百余”。其言荒诞不足信。明代内家拉扯宋徽宗时代有所谓武当丹士张三峰为祖师爷,原与清初创造的太极拳无关。
张三丰,据《明史·方伎传》记载,“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但《明史》又说:“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至于张三丰创太极拳一说,是辛亥革命(1911)后的一种附会而已。
王宗与王宗岳是两个时代的人。据现有资料,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人,著有《太极拳论》。关于王宗岳的生平待后详述。
❼ 太极拳是谁发明的,要有根据
太极拳
起源众说纷纭:
[1]
民间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南宋或元末明初时期的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说法。戚继光的32势长拳理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张三丰道家理论等都在太极拳中有体现。太极拳的定名、成型、传播靠的是杨露禅。可见太极拳并非一人、一时、一地所创,而是前人不断总结、整理、创新、发展而来的。纵观近、现代太极拳的发展就可见一斑,事物只有不断发展才具有生命力。也有人称太极拳发源于武当张三丰原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为武当太极拳的一支。目前可以明确的是,太极拳由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传给河北永年人杨露禅,而后社会依次出现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目前流传的陈式太极拳为人所知则是20世纪20年代的事情了,而这个陈式太极拳和陈长兴传给杨露禅的是否一致,以及陈长兴后陈家沟武术传承则是一件悬案了。
转----------------------------------------
❽ 太极拳创始人是谁
太极拳的创始,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太极拳创自陈王廷。陈卜善武艺,精拳械,曾设武学社于村中,始开陈氏世代习拳舞械之风。明朝末年,陈氏第九世陈王 廷,依据祖传拳术,吸取民间诸优秀拳种之精华,结合导引、吐纳术、中医经络学,创编了一种新的内功拳种,按阴阳转换之意取名太极拳。
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广开传拳之门,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即是其著名高徒。之后,陈氏太极拳逐步演变出全国有代表性的“杨、武、吴、孙”等诸大流派。
另一种说法,张三丰创建了武当派,创始了内家拳。太极拳作为内家拳之首,尊称张三丰为祖师,是一种自然归属。张三丰创立的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混元拳、玄武棍等,都是从道教经书中汲取了精华,引申而来。
张三丰所创立的拳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注重内功和阴阳变化,讲求意、气、力的协调统一,动作沉稳,姿势含蓄,劲力浑厚,神意悠然。这些特征无不与道家的清静柔弱、淡泊无为的主张和道教的“三宝修炼”(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相吻合,内以养生,外以却恶。
(8)24式太极是谁发明的扩展阅读:
杨氏太极拳发展历史
杨露禅偷师
杨福魁(1799年-1872年),字露禅,河北永年人,就学于陈长兴。杨露禅自幼好武,因家贫,迫于生计,在广平府西关大街中药字号“太和堂”中干活。这药店为陈家沟人陈德瑚所开。陈见杨为人勤谨,忠实可靠,又聪明能干,便派他到陈家沟家中做工。
适逢陈长兴借陈德瑚家授徒。杨心中十分羡慕,有心拜师学艺,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陈不收自己。他虽然懂得江湖禁忌 但因学艺心切,便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用心记下某些招式,无人时便私下练习。久而久之,竟有所得。
后被陈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没有怪罪他 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和陈德瑚商量,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
赴京授拳
杨式太极拳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第一代的祖师是杨露禅(1799——1872),他是从温县陈家沟学习了太极拳的真功夫后应亲戚武汝清(1804—1887、时任清刑部奉天司主事、四川司员外郎、花翎二品衔)的邀请,率次子杨班侯(1837—1892)、季子杨健侯(1839—1917)到北京教拳。
杨班侯(时任清军旗营武德骑尉衔、戴蓝翎)因在北京打了洋人,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敢再留用。
发扬光大
杨露禅艺成时,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了。为了生活,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太极拳,后被人推荐去北京授徒。因武艺高强,号称“杨无敌”。他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大臣, 贝勒贵族,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
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自己所学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功架简化,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而成杨式太极拳,并发展成大小两种套路。
其特点是:柔和缓慢、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深藏不露、轻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带影响很大,学者日众。
拳法传承
传子杨班侯,杨健侯(1839年-1917年),后其技由其孙杨少侯、杨澄甫(1883年-1936年)传承。杨澄甫以大架为本,最后定型为当今流行的“杨家太极大架”。杨家内部仍然有大、中、小和长拳的传授,但是拳架招式是以杨澄甫定型的大架为主。而且这四个架势并不是四套拳,只是一套拳的四种打法。
传说渊源
太极拳传自张三丰真人。张三丰,辽东懿州人,道号三丰,生于宋末。身高七尺,鹤骨松姿,面如古月,慈眉善目,修髯如戟,顶作一髻寒暑唯一箬笠,手持佛尘,日行千里。洪武初,至蜀太和山修练结庵玉虚宫,经书一览成诵洪武二十七年,又入湖北武当山,与乡人论经书谈说不倦。
一日在屋诵经,有喜雀在院,其鸣如争论,真人由窗视之,雀在柏树,如鹰下观,地上有一长蛇蟠结,仰视,二物相争,雀鸣声飞下展翅扇打,长蛇摇首微闪,躲过雀翅,雀自下随飞树上,少时性燥,又飞下翅打, 长蛇又蜿蜒轻身闪过,仍作盘形,如是多次并未打着。
后真人出,雀飞蛇走,真人由此而悟,蟠如太极,以柔克刚之理,由按太极变化而组成太极拳,养精气神,动静消长 通於易理,故传之久远,而功效愈著。
发源地
杨式太极拳发源地是河北永年广府。广府古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广府镇,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古城、水城、太极城。
古城广府古称曲梁,自西汉起,历代为郡、府、州、县治所。隋唐以前为土城,周长六里二百四十步。隋末唐初,夏王窦建德曾在此建都。古城内外历史文物及遗存众多,有广府古城、弘济桥、杨露禅和武禹襄故居、毛遂墓、藏兵洞等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20余处。
古城坐落在面积达4.6万亩的河北省三大洼淀之一的永年洼中央,围绕古城墙四周是长约5公里的护城河。永年洼平均海拔41米,淀内长年积水,且水质优良,历史上是著名的天然水产养殖场,被人们赞誉为北国的“鱼米之乡”。
至2017年为止,国家体委正式公布的88式、24式以及在许多场合表演的,都是这种杨式太极拳或由其演化而来的。以后,杨式又派生出李式、吴式太极拳,因而在太极拳界杨式显然是执大旗地位的。在全国八大太极拳门派中,源于永年的已占其五 [2] 。
太极城这里是杨、武式太极拳的发源地,诞生了杨露禅和武禹襄两大门派太极拳创始人,并衍生出孙式和吴式太极拳两大门派,自1991年以来,成功举办了十一届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大力弘扬了太极文化。2005年,永年县被命名为“中国太极拳之乡”、“中国太极拳研究中心”。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太极拳
❾ 太极拳是谁发明的
有人说是张三丰!
有人说是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所创的!
说张三丰创的没有任何可靠地历史依据。除了湖北有他的像外。其它没有任何根据是张三丰创的。
说陈式太极拳,历史根据非常充分。有大量的可参考资料。
不过武林和历史界谁也不敢说,哪一个是真的。我也不敢说。反正流传的就这两种说法。自己参考
❿ 太极拳24式的由来
二十四式太极拳也称简化太极拳,是1956年国家体委为去除传统套路以门派、家族为本之色彩,减低传统太极的技击色彩,在北京组织太极拳老师(褚桂亭,傅鈡文,蔡龙云和张宇)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去繁取精而创立。
使之更适合可作为一种全民体育活动简化以利普及、推广,整套约为六分钟。
招式:
1、起势;
2、左右野马分鬃;
3、白鹤亮翅;
4、左右搂膝拗步;
5、手挥琵琶;
6、左右倒卷肱;
7、左揽雀尾;
8、右揽雀尾;
9、单鞭;
10、云手;
11、单鞭;
12、高探马;
13、右蹬脚;
14、双峰贯耳;
15、转身左蹬脚;
16、左下势独立;
17、右下势独立;
18、左右穿梭;
19、海底针;
20、闪通背;
21、转身搬拦捶;
22、如封似闭;
23、十字手;
24、收势。
(10)24式太极是谁发明的扩展阅读:
演练注意事项
1、心静体松
所谓“心静”,就是在练习太极拳时,思想上应排除一切杂念,不受外界干扰;所谓“体松”,可不是全身松懈疲塌,而是指在练拳时保持身体姿势正确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全身关节、肌肉以及内脏等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状态。
2、圆活连贯
“心静体松”是对太极拳练习的基本要求。而是否做到“圆活连贯”才是衡量一个人功夫深浅的主要依据。太极拳练习所要求的“连贯”是指多方面的。其一是指肢体的连贯,即所谓的“节节贯穿”。肢体的连贯是以腰为枢纽的。
在动作转换过程中,则要求:对下肢,是以腰带跨,以跨带膝,以膝带足;对上肢,是以腰带背,以背带肩,以肩带肘,在以肘带手。其二是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即“势势相连”----前一动作的结束就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势势之间没有间断和停顿。
而“圆活”是在连贯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意指活顺、自然。
3、虚实分明
要做到“运动如抽丝,迈步似猫行”,首先要注意虚实变换要适当,是肢体各部在运动中没有丝毫不稳定的现象。若不能维持平衡稳定,就根本谈不上什么“迈步如猫行”了。
一般来说,下肢以主要支撑体重的腿为实,辅助支撑或移动换步的腿为虚;上肢以体现动作主要内容的手臂为实,辅助配合的手臂为虚。总之虚实不但要互相渗透,还需在意识指导下变化灵活。
4、呼吸自然
太极拳练习的呼吸方法有自然呼吸、腹式顺呼吸、腹式逆呼吸和拳势呼吸。以上几种呼吸方法,不论采用哪一种,都应自然、匀细,徐徐吞吐,要与动作自然配合。初学者采用自然呼吸。
24式太极拳是国家本着弘扬国粹、发扬传统武术的指导思想而编制的一套入门级的太极拳,它动作简练,浓缩了传统太极拳的精华,老少皆宜,实在是居家晨练之必备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