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避孕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促进了人类性观念的革命
——1954年避孕药的发明1954年,美国生物学家格雷戈里·平卡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有效口服避孕药,并进行了首批临床试验。它的发明和使用,促进了人类性观念的革命,对于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有着巨大的意义。
生命的繁衍和延续本来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在20世纪之前,人口的生态平衡是靠自然规律来调节的,但今天人们必须依靠自己来控制人口的发展。因此,一场性观念的革命必然如山雨欲来,科学的发展也使之成为可能:1960年5月,美国食品和药品署认可了世界上第一种有效口服避孕药。由美国内分泌学家格雷戈里·平卡斯开发研制的这种药丸,后来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具有人口学意义的药品之一。
因为口服避孕药能够抑制卵巢排卵,影响子宫内膜生长,改变子宫颈黏液性质和输卵管蠕动等,能够有效地阻止精子进入女性阴道与卵子结合,从而有效地使妇女不受孕。据平卡斯的女助手凯瑟琳·麦考密克称,它的效果将使妇女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殖系统。
早在20世纪20年代,人类已经发明了多种避孕工具,但由于使用不太方便和效果不很理想而没有得到推广。
人们很早就知道,孕激素在实验动物身上有抑制排卵的作用,从而造成虚假怀孕。1954年,平卡斯在实验当中,将一批综合孕激素不经意地污染了一种类似雌激素的物质,正像其结果表明的那样,这是一个幸运的偶然事件。平卡斯发现这两种荷尔蒙的共同作用阻止了怀孕现象的发生。于是,平卡斯看到大规模进行实验的机会到了。1956年4月,平卡斯博士领衔在波多黎各圣胡安岛进行了大规模试验,有1308名妇女自愿参加。9个月的实验显示出这种口服避孕药卓有成效。此时,瑟尔公司开始生产孕激素——雌性激素的复合物质,以便开展更广泛的检验。因而,该实验又持续了3年,直到1960年5月,食品和药品署才准许该避孕药品投入市场。
口服避孕药正式问世后,很快便成为全球无数妇女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药品。避孕药有两重作用。在面临人口膨胀危险的世界里,避孕药作为控制人口的手段,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也许不是直接的,但同样具有革命性的,即避孕药在改变性机能方面的作用。众所周知,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美国人在性观念上发生了一场革命。毫无疑问,影响这场革命的有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但最大的因素是避孕药的出现。以前,害怕怀孕是阻止妇女婚前性行为的主要因素,婚后亦如此。自从出现了避孕药,妇女有机会可以过夫妻生活,而不必害怕怀孕了,条件的变化导致了性观念和性行为的变化。妇女运动组织者贾姬·塞波洛斯说:“没有其他事情比得上这件事牵扯到这么多女性。”墨西哥妇女安尼·艾里亚斯说:“等了好久,避孕药才在墨西哥上市。”她通过避孕药获得自由,否则她不得不为丈夫生下第3个孩子。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提倡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且党和政府越来越关注生育的科学化。随着试管婴儿的诞生,一切都在改变,不仅改变人们的生活,还改变着人们的伦理观。我国自1964年自行仿制成功几种合成的雌孕激素后,经临床试验证实避孕效果达99.99%。口服避孕药的发明和使用,对于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有着巨大的意义。
② 农药什么时候发明的
农药是用于农作物除病、虫害等的药物,种类很多。农药源于我国。3000年前,我国人民就开始与专蝗虫、螟虫作属斗争;1800年前,已应用了汞剂、砷剂和藜芦;1000年前,已应用硫、铜、油类及其它植物性杀虫剂。鱼藤精农药即我国首创。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叙述了1890余种药品,很多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农药。化学农药源于欧洲。1874年,德国齐德勤氏合成了滴滴涕,当时,仅为有机化学制备理论的研究,其杀虫效能和实用价值在1936?1939年才被瑞士米勒氏发现。1942年传到国外。这是有史以来首次发现的人工合成的最有价值的杀虫药剂。1825年,英国物理兼化学家法拉第研究出666的合成与化学性质。但直到1942??1943年才肯定了其杀虫效力。这是又一种极为优越的杀虫药剂。1947年,法国化学家希拉德尔对有机磷剂的研究宣告成功,标志着农药的发展进入“高效”时代。
③ 火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火药是9世纪初或更早时间,由中国练丹师们发明的。10世纪,中国古代首先将火药用于军事。后来火药由蒙古人和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直至19世纪,黑色炸药一直是世界上唯一的爆炸材料。18世纪以后,化学作为一门科学有了迅速的发展。为炸药原料的来源和合成及制备提供了条件,许多化学家致力于研制性能更好,威力更大的爆炸材料,使各种新型炸药接涌现。
火药的起源:火药不是历史上个别人物的发明,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在火药发明的过程中,炼丹家的作用特别重要。中国古代火药的主要成分硝石和硫黄,以及硫黄的砷化物,都是炼丹术中常用的药物。西汉末东汉初的炼丹书《三十六水法》中,有名为“硫黄水”、“雄黄水”、“雌黄水”的丹方,用硝石与硫黄、雄黄和雌黄在竹筒中以水法共炼。
隋末唐初医学家、炼丹家孙思邈(581~682),史称药王。选录入《诸家神品丹法》的《孙真人丹经》,相传是孙思邈所撰,记载有多种“伏火”之法。这类伏火之法,虽然炼丹家的原意,是为了使硫黄改性,避免燃烧爆炸,以达到炼丹的目的;但同时使他们认识到,上述丹方中含有硝石、硫黄和“烧令存性”(即炭化)的皂角子或马兜铃粉,三者混合具有燃烧爆炸的性能,从而发明了原始火药。故在炼丹时,有必要采取安全措施,将药罐放在坑内,与地平,四面并以土填实,甚至用湿纸盖,方砖捺,以土冢之。炼丹家正是通过他们的长期实践,才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等混合物的爆炸性能,因此,至迟在808年以前,含硝、硫、炭三组分的火药已经在中国诞生。
火药的早期军事应用:到10世纪,关于试制和试验火药兵器的记载已经屡见于文献。北宋初官修的《武经总要》,记载有火炮、蒺藜火毬和毒药烟毬的火药配方。这3个配方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冠以火药名称,并直接应用于3种实战武器的火药。但应指出,这些配方中硝含量低,还含有大量其他组分,通常只能速燃,用以纵火、发烟或散毒,还是一种低级火药,是近代火药的雏形。
火药技术的发展:10~14世纪,由于战争频繁,火药兵器得到发展,火药性能不断提高,火药技术不断改进。在文献中有不少对于当时各种火药兵器威力的描述。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人攻宋都汴京,“夜发霹雳炮以击贼,军皆惊呼”(李纲《靖康传信录》卷二)。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军渡江攻宋,“舟中忽放一霹雳炮,盖以纸为之,……自空而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逐大败之”(杨万里《诚斋集》卷四十四)。金天兴元年(1232),赤盏合喜守汴京时,“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礶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爇围半亩之上,火点著甲铁皆透”(《金史》卷一百十三)。元至元十四年(1277),元兵攻静江(今广西桂林),静江破,守将“娄钤辖犹以二百五十人守月城不下”。元军围之十余日,“娄乃令所部入拥一火炮燃之,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外,兵多惊死者,火熄入视之,灰烬无遗矣”(《宋史》卷四百五十一)。元至元十七年(1280),“维扬炮库之变为尤酷。……碾硫之际,光焰倏起,即而延燎,火抢奋起,迅如惊蛇。……未几透入炮房,诸炮并发,大声如山崩海啸,倾城骇恐,……远至百里外,屋瓦皆震……。事定按视,则守兵百人皆糜碎无余,楹栋悉寸裂,或为炮风扇至十余里外。平地皆成坑谷,至深丈余。四比居民二百余家,悉罹奇祸,此亦非常之变也”(周密撰《癸辛杂识·炮祸》)。
据上述文献描述的各种火器威力,很明显地可以看出,火药性能在10~14世纪中是逐步提高的。12世纪的霹雳炮,已能用火药喷火的反推力,把它推上空中,反映出其火药性能比10、11世纪用以纵火的火药有了提高。13世纪,用于装填铁火炮(震天雷)的火药,能将生铁外壳炸成碎片,打穿铁甲。一枚铁火炮爆炸后,使城土皆崩,城内250人死亡,士兵多有惊死者。而在炮房爆炸中,能形成丈余弹坑,甚至楹栋有被炮风扇出数里者。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当时火药的威力之大。
明朝对火药技术有大量文字记载,至今尚存的明代《火龙神器阵法》是继《武经总要》之后的另一部重要文献,它反映了14~15世纪及其前后火药技术的进展,其中载有多种三组分火药配方。在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中,对火药配方和制造工艺均有详细记述。鸟铳药配方含硝酸钾75.8%,硫10.6%,炭13.6%,与现代标准军用黑火药基本相同。当时已制作粒状火药,所载工艺翔实可行。还记载了检验火药性能的方法:“只将人手心擎药二钱,燃之,而手心不热,即可入铳。但燃过有黑星白点,与手心中烧热者,即不佳。”说明对火药燃速和反应的完全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火药理论的探索:明朝对火药配方和性能已作了一些初步的理论探索,有关记载最早见于唐顺之的《武编》(1549年辑),后来茅元仪收入《武备志》(1621年刊印),名之曰“火药赋”。这是一篇关于火药的学术文章,对硝、硫、炭三种组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作了定性的说明,特别是明确了硝石在火药中的重要作用,是符合科学原理的。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在其名著《天工开物》(1637年初刊)中对火药性能作了理论探索,他说:“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两精逼合,成声成变,此乾坤幻出神物也。”又说:“消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神物相遇于无隙可容之中。”他借用中国古代传统的阴阳对立转化之说,形象地描述硝硫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他和茅元仪一样认为硝性竖而硫性横,但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与现代“发射”和“爆炸”大致相当的“直击”和“爆击”两个概念。将硝硫比例与性能联系起来,对实践经验作了总结。
概观中国对火药的探索、发明和发展,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古代化学家(炼丹家)们利用早在汉朝已经掌握了的金石药物硝、硫,经过长期的炼丹实践,至迟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以前已经发明了火药,并在五代末北宋初(10世纪)用以制造出纵火用的火药兵器。在宋、元两代不断创造新火器的实践中,火药性能也不断提高,炸弹用火药和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用的发射药等均已制造出来,并在明朝达到了成熟的程度。到明朝后期,科学家们还继续在理论上作了一些探索。
④ 麻醉剂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三国时的名医华佗,是发明麻醉法和剖腹术的外科鼻祖。他发明的“麻沸散”专,病人用酒冲服后,就属全身麻醉,失去知觉。华佗的“麻沸散”,曾传到日本、朝鲜、摩洛哥等国。据《世界药典》记载:“阿拉伯人使用的麻醉剂可能是中国的,因为中国名医华佗擅长此术”。麻醉剂的发明比西方早1000多年。
⑤ 西药是哪国人发明的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西药这个词是中国人弄出来了,近代用于区别西方国家的化学合成的药品,但称呼实在欠妥,因为中国传统医学就有不少化学合成物,而古代西方人也同样使用各种动、植物药,不可能一开始就搞化学合成,但在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文化艺术科学等都有阿拉伯人承传。后来的文艺复兴才把这些逐渐“请”了回去。但总的来说,“文艺复兴”只是假借“复兴”之名来学习外来文化而已。
⑥ 火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火药的发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唐朝末年,火药被用于军事。
中国是最早发明火版药的权国家,我国现在看到的第一部记载火药配方的书,约成书于八九世纪。火药的发明是人们长期炼丹,制药实践结果。
唐朝末年,火药已被用于军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部将郑 (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这里所说的(飞火),就是(火炮),(火箭)之类。
(6)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扩展阅读:
火药的最初使用并非在军事上,而是在宋代诸军马戏的杂技演出,以及木偶戏中的烟火杂技 ——药发傀儡。宋代演出“抱锣”、“硬鬼”、“哑艺剧”等杂技节目,都运用刚刚兴起的火药制品“爆仗”和“吐火”等,以制造神秘气氛。
宋人同时也以火药表演幻术,如喷出烟火云雾以遁人、变物等,以收神奇迷离之效。
中国发明了火药首先运用于制造烟火,不久后就将其运用与军事,并发明了世界第一根火箭。大炮和火枪在宋代中国火药的军事运用已经相当成熟,使得中国的科技遥遥领先于世界。
⑦ 火药什么时候发明。
炼丹家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学方法,但是他们的方向是求长生不老之药,因此火药的发明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炼丹家对于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药,在使用之前,常用烧灼的办法“伏”一下,“伏”是降伏的意思。使毒性失去或减低,这种手续称为“伏火”。唐初的名医兼炼丹家孙思邈在“丹经内伏硫磺法”中记有:硫磺、硝石各二两,研成粉末,放在销银锅或砂罐子里。掘一地坑,放锅子在坑里和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实。把没有被虫蛀过的三个皂角逐一点着,然后夹入锅里,把硫磺和硝石起烧焰火。等到烧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来炒,炒到木炭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还没冷却,取入混合物,这就伏火了。 唐朝中期有个名叫清虚子的,在“伏火矾法”中提出了一个伏火的方子:“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右为末,拌匀。掘坑,入药于罐内与地平。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内,烟渐起。”他用马兜铃代替了孙思邈方子中的皂角,这两种物质代替碳起燃烧作用的。 伏火的方子都含有碳素,而且伏硫磺要加硝石,伏硝石要加硫磺。这说明炼丹家有意要使药物引起燃烧,以去掉它们的猛毒。 虽然炼丹家知道硫、硝、碳混合点火会发生激烈的反应,并采取措施控制反应速度,但是因药物伏火而引起丹房失火的事故时有发生。《太平广记》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隋朝初年,有一个叫杜春子的人去拜访一位炼丹老人。当晚住在那里。半夜杜春子梦中惊醒,看见炼丹炉内有“紫烟穿屋上”,顿时屋子燃烧起来。这可能是炼丹家配置易燃药物时疏忽而引起火灾。还有一本名叫《真元妙道要略》的炼丹书也谈到用硫磺、硝石、雄黄和蜜一起炼丹失火的事,火把人的脸和手烧坏了,还直冲屋顶,把房子也烧了。书中告诫炼丹者要防止这类事故发生。这说明唐代的炼丹者已经掌握了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硫、硝、碳三种物质可以构成一种极易燃烧的药,这种药被称为“着火的药”,即火药。由于火药的发明来自制丹配药的过程中,在火药发明之后,曾被当做药类。《本草纲目》中就提到火药能治疮癣、杀虫,辟湿气、瘟疫。 火药不能解决长生不老的问题,又容易着火,炼丹家对他并不感兴趣。火药的配方由炼丹家转到军事家手里,就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色火药。
⑧ 火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是什么朝代什么时间
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火药,顾名思义就是(着火的药)。它的起源与炼丹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古代炼丹士在炼丹时无意中配制出来。 唐朝末年,火药已被用于军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部将郑 (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九国志.郑传>。这里所说的(飞火),就是(火炮),(火箭)之类。(火炮)是把火药制成环状,把吊线点燃后用抛石机抛掷出去;(火箭)则是把火药球缚于箭镞之下,将吊线点燃后用弓射出。到了宋代,战争接连不断,促进火药武器的加速发展。北未政府建立了火药作坊,先后制造了火药箭,火炮等以燃烧性能为主的武器和(霹雳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较强的武器。南未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为筒,内装火药的(突火枪)。到了元代又出现铜铸火统,称为(铜将军)。这些都是以火药的爆炸为推动力的武器,在战争中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威力。 在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希腊和欧洲乃至世界各地。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美法各国直到十四世纪中叶,才有应用火药和火器的记载。
⑨ 药是谁发明的,药的第一个发明者是谁
神农。
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他牛头人身。由于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方,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
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
(9)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扩展阅读:
经过长期尝百草发明了药草疗疾,炎帝神农悟出了草木味苦的凉,辣的热,甜的补,酸的开胃。他教民食用不同的草药治不同的病,先民因病死亡的也少多了。为“宣药疗疾”还刻了“味尝草木作方书”。这便是人类医学科学的发端!
神农亲验本草药性,是中药的重要起源。这一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无数次的反复实践,积累下来许多药物知识,被纂刻记载下来。随着岁月的推移,积累的药物知识越来越丰富,并不断得到后人的验证,逐步以书籍的形式固定下来,这就是《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成为中国最早的中草药学的经典之作,后世本草著作莫不以此为宗,对中医药的发展一直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并逐步发展丰富,形成了如今世界闻名的中医药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