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犁头谁发明

犁头谁发明

发布时间:2021-08-02 01:51:23

『壹』 建国之初与解放犁一块发明的新农具有什么

犁是来一种耕地的农具。由在源一根横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构成,通常系在一组牵引它的牲畜或机动车上,也有用人力来驱动的,用来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分类:
翻转犁、旋耕犁、五铧犁、解放犁。耒耜,象形字,中国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

『贰』 耒耜是谁发明的

1,皋陶作耒耜,为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http://ke..com/view/50374.htm】
2,《易经·系辞》说,神农内“斫木为耜,容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礼·含文嘉》说,神农“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都讲到炎帝神农制作耕播工具------耒耜。【http://ke..com/view/50447.htm】

『叁』 青铜犁头是什么朝代的

当吴、越大量使用青铜犁的时候,中原列国春秋时仍在使用青铜铲(鏄、铫、钱)--战国时使用铁锹(锨),中原普及犁耕是秦汉间的事。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陈振中先生遍访全国文博单位,广泛采集资料编著的一册《先秦青铜生产工具》,在农具分类中,有耒、耜、锄、鎒、铲、铚、镰各项,就缺犁这一大类,说明先秦时中原无犁!
权威学术刊物《农业考古》,定期汇集全国出土农具的资料中,列有犁、耧项,但石器只见江南良渚,江南之外各地凡出土犁铧的,均在西汉后。证明了先秦时期中原并无石犁、青铜犁出土记录。

所以,青铜犁头最早出现是周初,最晚是春秋在南方吴越首先发明并使用。

『肆』 始于战国时期的铁犁到什么时代开始拥有了犁壁

铁犁到汉代开始拥有犁壁。
在汉朝刚刚安定的时候,深谙农民疾苦平民出生的汉高祖刘邦在安定天下后开始推行先进的生产工具,教给人民先进的耕作方法。而从现代出土的文物中,最早出现犁壁的铁犁就是在汉朝,而且到汉朝,铁犁种类有很多种,而从出土的汉朝铁犁设计图上可以看到,那个时候已经出现了犁壁。

『伍』 犁臂是哪个朝代发明的

中国的犁是由耒耜发展演变而成。最初可能仍名“耒耜”。用牛牵拉耒耜以后,才渐渐使犁与耒耜分开,有了“犁”的专名。犁约出现于商朝,见于甲骨文的记载。早期的犁,形制简陋。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出现铁犁,开始用牛拉犁耕田。西汉出现了直辕犁,只有犁头和扶手。而缺少耕牛的地区,则普遍使用“踏犁”。在四川、贵州等省的少数民族地区均有踏犁的实物。踏犁也称“镵”、“脚犁”。使用时以足踏之,达到翻土的效果。

『陆』 在眼镜被发明之前,眼镜蛇叫什么呢

在眼镜被发明之前,眼镜蛇别称有:饭匙倩、蝙蝠蛇、 胀颈蛇、扇头风、扁头风。

眼镜蛇回(学名答:Naja)为眼镜蛇属动物的通称,是眼镜蛇科的一属,其成员大多被统称为眼镜蛇。虽然世上也有不少其他蛇类的名字包含“眼镜蛇”(Cobra)一称(如眼镜王蛇、水眼镜蛇、唾蛇),但它们因演化亲缘性不足而并不归为此属。

眼镜蛇属目前约有20多个已确认物种,但分类学上经常就物种的独立性问题而存有争论,因此某些资料也可能有所出入。此属的成员主要分布于中东、东南亚、非洲、印度尼西亚等地。

(6)犁头谁发明扩展阅读

眼镜的发明据说是一位名叫阿尔马托的光学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萨市的意大利人斯皮纳发明的。其实在眼镜发明之前, 眼镜蛇的正式命名是没有统一名称的,中国历史上对蛇类大多都没有专门名称。

比如民间对眼镜蛇(当然是不同种类的眼镜蛇)曾有很多叫法,如:山万蛇、大扁颈蛇、扁颈蛇、吹风蛇、过山标、过山风、过山风波、饭铲头、饭匙倩(当其兴奋或发怒时,头会昂起且颈部扩张呈扁平状,状似饭匙)、五毒蛇、蝙蝠蛇、 胀颈蛇、膨颈蛇、大膨颈、扇头风、大扁头风等。

『柒』 古人发明的一种工艺"耒耜(leisi) 是

耒耜,象形字,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版以松土,可看作犁权的前身。“耒”是汉字部首之一,从“耒”的字,与原始农具或耕作有关。本义: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耒耜的发明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

『捌』 犁是什么那一个朝代发明的

我国的犁出现在商代

在55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农民就开始尝试使用犁。早期的犁是用Y形的木段制作的,下面的枝 犁
段雕刻成一个尖头,上面的两个分枝则做成两个把手。将犁系上绳子由一头牛拉动,尖头就在泥土里扒出一道狭小的浅沟,农民可以用把手来驾驶犁。到公元前3000年,犁进行了改进,把尖头制成一个能更有力地辟开泥土的“犁铧”,增加了一个能把泥土推向旁边的倾斜的底板。 中国的犁是由耒耜发展演变而成。最初可能仍名“耒耜”。用牛牵拉耒耜以后,才渐渐使犁与耒耜分开,有了“犁”的专名。犁约出现于商朝,见于甲骨文的记载。早期的犁,形制简陋。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出现铁犁,开始用牛拉犁耕田。西汉出现了直辕犁,只有犁头和扶手。而缺少耕牛的地区,则普遍使用“踏犁”。在四川、贵州等省的少数民族地区均有踏犁的实物。踏犁也称“镵”、“脚犁”。使用时以足踏之,达到翻土的效果。

『玖』 碌碡最早是谁发明的

农具的起源 农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使用简单农具的时代。在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5000~前3000)就有了原始的耕地工具——耒耜。公元前13世纪就已使用铜犁头进行牛耕。到公元前 8~前 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拥有耕地、播种、收获、加工和灌溉等一系列铁、木制农具。公元前90年前后,赵过发明的三行耧,即三行条播机,其基本结构至今仍被应用。到 9世纪已形成结构相当完备的畜力铧式犁。在《齐民要术》(约540)、《耒耜经》(约880)、王祯《农书》(约1310)、《天工开物》(1637)等古籍中,对各个时期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种机械和工具都有详细的记载。在西方,原始的木犁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约公元前1000年开始使用铁犁铧。19世纪至20世纪初,是发展和大量使用新式畜力农业机械的年代。1831年,美国的C.H.麦考密克创制成功马拉收割机。1936年出现了第一台马拉的谷物联合收获机。1850~1855年间,先后制造并推广使用了谷物播种机、割草机和玉米播种机等。20世纪初,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拖拉机开始逐步代替牲畜,作为牵引动力广泛用于各项田间作业,并用以驱动各种固定作业的农业机械。30年代后期,英国的H.G.弗格森创制成功拖拉机的农具悬挂系统,使拖拉机和农具二者形成一个整体,大大提高了拖拉机的使用和操作性能。由液压系统操纵的农具悬挂系统也使农具的操纵和控制更为轻便、灵活。与拖拉机配套的农机具由牵引式逐步转向悬挂式和半悬挂式,使农机具的重量减轻、结构简化。40年代起,欧美各国的谷物联合收获机逐步由牵引式转向自走式。60年代,水果、蔬菜等收获机械得到发展。自70年代开始,电子技术逐步应用于农业机械作业过程的监测和控制,逐步向作业过程的自动化方向发展。 发展: 农具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同步进行并相互促进的。在原始农业时期,农业生产粗放,农具的材料以石、骨、蚌、木为主;种类可分为农耕用、收割用和加工用3类。农耕类大体有铲、耒、锄等;收割类包括刀、镰等;加工类最普遍的是石磨盘和石磨棒。此外,还有用鹿角制成的农具。陶器的发明和应用很早,主要用以汲水、贮物和烧煮食物。此后,各个时期农具的发展大致如下。 夏、商、西周时期 这一时期的农具有所改进,但所用材料还是以木、石、骨等为主。当时已有青铜生产,但多用于武器、食器和礼器。到西周末年,用青铜制作的仅有一些中耕农具□(字库无此汉字,下同.编者注)、□和收割农具□等。此外还有一种用于碎土和砸实田埂的□,只是装有长木柄的木质榔头。在农业上很重要的汲水、灌溉器具,商代已有桔槔;西周的戽桶和吊桶,是用于从池塘和井中取水灌溉的。这个时期农具的种类虽增加不多,效率也还不高,但为后来铁制农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 冶铁业的兴起,使中国农具史上出现了一大变革时期:铁制农具代替了木、石材料农具,从而使农业生产力开始了质的飞跃。战国时期的农具绝大多数都是木心铁刃的,即在木器上套了一个铁制的锋刃,这就比过去的木、石质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当时使用呈V字形的铁犁头,有利于减少耕地时的阻力;铁□(或作锸)可增加翻土深度;铁耨则可有效地用于除草、松土、复土和培土。此外,这一时期推广的连□,是一种有效的脱粒农具,为后世所长期沿用。 秦、汉至隋、唐、五代 秦统一中国以后,特别是两汉以来,由于冶铁业的大发展,不但铁制农具更加普及,成为“民之大用”,而且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农具的种类增加,质量也大为提高。西汉中期以后,木心铁刃农具已被全铁农具所代替。随着牛耕的推广,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加有利于深耕和碎土。东汉时开沟用的巨型铧,重达15千克、长达40厘米左右。唐代《耒耜经》中记载的曲辕犁,构造更加复杂和完备,由犁底、犁□等11个部件组成,已能根据需要进行深耕和浅耕,以及调节耕地的宽窄,操纵便利。从汉代起,如翻耕用的□,磨碎磨平土壤用的耱,中耕用的锄和铲,收获用的□镰(刈□)、钩镰等农具都已出现,并逐步得到改进。 至魏、晋、南北朝 又有新的增益,如碎土保墒、平整土地用的耙就在此时出现。另一种农具耖也在这时所创。由石磙和木框架两部分构成的碌碡(碌碡、陆轴),则是一种碎土压实器,到隋、唐、五代时,它又发展成为磙上带刺的□□。在这一时期播种耧车的出现,是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功效一个重大进步。耧车下端有3个耧脚,即3个开沟器,中间装有盛贮种子的漏斗,播种时用牛拉车,边开沟边播种,速度既快,质量也好。灌溉器具的创造和改进也有重大意义。以前的桔槔主要利用杠杆作用,使用时不但费力,又不便于深井汲水和大面积灌溉。汉代创造的辘轳或称滑车,使汲水效率大为提高。翻车(即龙骨水车)于西汉末年先是在宫苑池沼灌水使用,而后逐渐普及民间,又经过东汉末年及三国魏时的继续革新,堪称灌溉工具上的一个重大创造。它利用齿轮带动链上的许多刮水板将水刮入车槽,以人力或畜力驱动,用于提水灌溉和排涝时,效率远胜于过去的灌溉器具。东汉末年,还出现了渴乌即最早的虹吸管。 唐、宋、五代时 发明的立井水车主要用于深井取水,也是利用齿轮原理。至于高转筒车,则是用许多竹筒连接、借助水力转动轮轴汲水入筒提至高处的装置,主要应用于长江流域。此外,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如风车的利用,舂米工具由杵臼到脚踏碓到水力碓的进步,特别是多个齿轮连带转动的连磨的利用等,都较过去大大提高了效率。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农具的发展无论在动力的利用、机具的改进、种类的增加、使用的范围等方面,都超过了前代。北魏《齐民要术》记载的农具只有30多种;而元代《王祯农书》的“农器图谱”所载农具达 105种之多,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农具,且附以精致插图。这时还出现了绳套和挂钩。绳套是把“一条杠”分解为两条绳索,可使牛耕的牵引力加大;挂钩是将动力机和工作机分开。这样,利用绳套服牛,犁身可大大缩短,回转方便,因而牛耕不但可用于水田、平地,且可用于丘陵山区。这时期还出现了犁床或犁辕上附有□(犁)刀的改进犁,□刀可以清除芦苇杂草,便于垦耕。在水田生产中,则有平土用的刮板和中耕农具耘荡的应用。砘是一种土壤镇压器,它与耧车结合可以在播种后压实土壤。宋代秧马的发明,则可减轻稻田生产中拔秧的劳动强度。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高效率的联合作业农具如播种和施肥相结合的下粪耧种,由麦笼、麦钐、麦绰3部分组合的收割作业农具,一日可中耕20亩的耧锄,以及一机多用的水轮三事等。农业动力上除使用人、畜力外,还较多地使用风力、水力来进行灌溉、排水和农产品加工。在金代出现的 S型挂钩,中原地区已普遍应用。它是改进了农具的动力和工作机的连接装置,把本身拉力增大了一倍,改进了农业各工序上的农具如犁、耧、耙、砘、耘锄等以及畜力、水力、风力等动力机构与工作机的联系,提高了效率。 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的农具较之元代无多大变化,发展比较缓慢,但某些农具仍有改进。如明末曾出现绳索牵引的代耕架,是将用于辘轳的绞关用于犁的牵引,可“坐而用力,往来自如”地进行垦耕。这期间中国北方出现了露锄,南方则出现了塍铲、虫梳和除虫滑车等,反映了传统的农业精耕细作程度愈来愈高。同时,由于钢铁冶铸技术的发展,在农具部件的创造改进方面也有较大进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广为发展新式畜力农具,如步犁、耘锄、播种机、收割机和水车等。5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建立拖拉机及其配套农机具制造工业。洛阳第一拖拉机厂于1959年建成投产。1956年,中国首先在水稻秧苗的分秧原理方面取得突破,人力和机动水稻插秧机在60年代中期相继定型投产。1965年开始生产自走式全喂入谷物联合收获机,并从1958年起研制半喂入型水稻联合收获机,到70年代中期有十几种产品定型,少数机型进行小批生产。1972年创制成功的船式拖拉机(机耕船),为中国南方水田特别是常年积水的沤田地区提供了多种用途的牵引动力。到1984年底,全国(除台湾省外)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85.4万台,小型和手扶拖拉机达到 329.8万台,农业用汽车达到35万辆,农用排灌动力机械达到615万台,农用水泵达到515.7万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达到 123.5万部,小型和手扶拖拉机配套农机具达到 291.8万部,谷物联合收获机达到35861台,饲料粉碎机达到113.9万台,磨面机、碾米机、轧花机和榨油机共 388.1万台,农用动力总功率达1.95×108 千瓦。1984年,机耕面积达5.24亿亩,占耕地面积的39%。机电灌溉面积达3.76亿亩,占灌溉面积的56.4%。

『拾』 概括中国古代犁的演变过程

中国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石犁。黄河流域在今河南、山西境内发现了仰韶、龙山文化的石犁;在长江下游包括今江苏、浙江、上海一带发现了崧泽、良渚文化的石犁;在华北的内蒙、河北北部、天津等地发现了红山文化的石犁。此外,东北吉林等地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石犁。这些石犁形状呈多样性,有杏叶形、桂叶形、三角形、舌形、矛头形、鞋底形;大小有长10几厘米至50厘米不等。时间上距今约在七千多年至四千多年之间。
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除石犁仍然盛行之外,发现了八件铜犁铧。其中江西新干商墓出土两件;山东济南发现一件商代铜犁,并有明显“使用磨损痕迹”;解放前陆懋德家藏铜犁铧一件(河南陕西间出土);浙江绍兴、长兴各发现一件铜犁铧,其中一件长18.2厘米;云南呈贡天子庙发现了两件铜犁铧,一件长27.6厘米。这些铜犁铧的出现为牛耕的出现进一步提供了条件。
战国秦汉时期,铁犁普遍使用。战国时,河南、山西、陕西、河北、山东都发现了铁制犁铧冠。其中河南辉县固围村二号魏墓发现的一件,一边长17.5厘米,一边长18厘米,两翼距23厘米。秦代铁犁铧有尺寸记载的发现三件,以临潼陈家沟遗址发现的一件为最大,犁高(长)38厘米,两翼26.8厘米。
两汉时期,铁犁的发展不仅很普遍,而且水平更高、更完备。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点:一是犁头是由犁铧冠、犁铧、犁壁三个部件组成的。犁壁又有马鞍形、板瓦形、菱形、方形缺一角。二是犁有大、中、小三种:大型铁犁铧一般长、宽均达30厘米以上,最大的长、宽达40厘米以上;中型铁犁铧一般长、宽均达20厘米以上;小型铁犁铧一般长、宽达10厘米以上,或平均达十几厘米。上述三种犁铧中,中小型两种犁铧应都是一条牛拉的犁;大型犁铧应是汉武帝时推行的“耦犁”,是两条牛拉的犁,其主要作用是开沟,乃是实行“代田法”时推行开的。汉代的犁是部件完整的长直辕犁,对后世影响深远。
魏晋南北朝的犁与汉代的犁基本相同。这表现在:其一,犁头仍是由犁铧冠、犁铧、犁壁三个部件组成。犁壁的四种形状依然是马鞍形、板瓦形、菱形、方形缺一角。其二,犁的大小仍然分大、中、小三种;大型铁犁铧仍是一般长、宽均达30厘米以上,40厘米以上的考古未发现;中型一般仍为长、宽达20厘米以上;小型仍是长宽十几厘米,或是平均达十几厘米。其三,铸造铁农具所用铁的材质、功能也完全相同,据河南对考古发现的战国、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铁农具材质化验分析说:“战国早期已采用铸铁脱碳的新技术,而到汉代基本规范化和普及化,并且又有新的提高,这种新技术一直沿用到魏晋南北朝”。对铁农具所进行的“硬度和抗拉强度的研究”表明,“汉代比战国提高一倍左右,耐磨性、韧性和抗冲击能都有提高。而魏晋南北朝的铁农具在硬度和抗拉强度方面和汉代则基本相似。南北朝时期,在北齐统治地区曾出现使用方便的“蔚犁”,但这种犁仅在局部地区使用,而且构造不明。从上述情况看,魏晋南北朝与汉代的犁基本情况相似,没有什么显著变化。
汉代以后,中国铁犁又一次大的变化出现在唐朝,这个变化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唐代的铁犁铧銎部较大,铧的前部较薄而省去了犁铧冠。这就是说唐代的铁犁铧是犁铧与犁冠的合一,减少了部件,使用更为方便简单。二是出现了曲辕犁。曲辕犁有长、短之分。晚唐陆龟蒙《耒耜经》中所说的江东犁,辕长九尺,犁从头到尾长1.2丈,应属长曲辕犁。陈文华发现的“出土于河南洛阳的唐三彩胡人执犁俑”才是短曲辕犁的代表。元代王桢《农书》中所列犁的图形,也是短曲辕犁。短曲辕犁再经部件的并组简化就成了解放前后个体农民所使用的犁。

阅读全文

与犁头谁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世纪创造绝缘有限公司 浏览:600
聚投诉珍爱网 浏览:47
公共卫生服务协议书2017 浏览:805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
怎么投诉奥迪4s店 浏览:31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
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浏览:638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
内容无版权今日头条 浏览:327
房产纠纷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 浏览:269
无形资产年限怎么确定 浏览: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