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古建筑特有的斗拱是从什么时候出现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1、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2、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在它成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作为构件大小的基本尺度(“模数”制)
后来的斗拱逐渐变为装饰(后来采用砖墙,出檐变近许多,作用减少),也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繁华。
3、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篮,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4、榫卯结合是抗震的关键。这种结构和现代梁柱框架结构极为类似。构架的节点不是刚接,这就保证了建筑物的刚度协调。遇有强烈地震时,采用榫卯结合的空间结构虽会“松动”却不致“散架”,消耗地震传来的能量,使整个房屋的地震荷载大为降低,起了抗震的作用。中国古建筑屋顶挑檐采用斗拱形式的较之没有斗拱的,在同样的地震烈度下抗震能力要强得多。斗拱是榫卯结合的一种标准构件,是力传递的中介。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斗拱是建筑装饰物,而研究证明,都斗拱把屋檐重量均匀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稳定作用。
Ⅱ 斗拱是在哪个朝代最早使用
斗拱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
斗拱,是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也作枓拱、枓栱。
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宋代颁布的《营造法式》在定义斗拱的同时,还给了它尊崇的地位。从此,斗拱的式样趋于统一。
到了明清两代,斗拱的使用有了严格的规定,用不用斗拱,成为区分建筑封建等级的一种标志。
(2)斗拱是谁发明扩展阅读:
从前十分普及的斗拱如今看来便会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奇妙感觉。而且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使如今已不使用木材做房子却将斗拱作为装饰的原因。
斗拱作为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建筑的变化也在发生改变,不同的朝代时期斗拱的形式会有所区别,但是总体来说,斗拱的大致结构是一样的。
Ⅲ 商朝斗拱是什么
斗栱(木字边)是一种以小短木十字相交层层叠起累积形成的一种结构构件,在中国古建筑中连接柱和屋架上的构件,并起到挑出屋檐的作用,是我国古典建筑的典型构件。由于他的结构特点,使柱和屋架的连接非刚性连接,这种柔性连接有利于建筑抗震,所有的柱头上的斗栱形成铺作层,有利于加强建筑的整体性。此外,这种层层叠叠的构件也起到了装饰的作用,使建筑形象更加丰富,反映出我国古典建筑的典型特征,结构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因此现在斗栱常常被用作中国古典建筑的代表性符号。早期的斗栱比较大,到明清时斗栱逐渐丧失了结构功能,成为纯粹的装饰构件,体积上也变得细小繁复。
可以参照网络图片进行理解,这里不便引用。
Ⅳ 斗拱,为什么被称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灵魂
斗拱,有可以称作是枓栱或者是斗科,是我国古建筑物之中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结构,它一般在横梁和立柱的交接处,可以说斗拱是我国古建史中不可或缺的一块瑰宝。那么为什么说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灵魂呢?是因为斗拱不仅构思十分巧妙,还有巧夺天工的东方之美存在其中。它的存在更是表达出了我国古建筑物内在的气质和精神。
斗拱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在建筑方面的瑰宝,它即惊艳了岁月,也惊艳了世界。在沧桑的岁月之中,陪伴着我国的古建筑物历尽历史长河的洗礼。它更是我国古建筑物的灵魂之所在,默默的惊艳着众生,浅浅的看着世界。
Ⅳ 斗拱普遍使用是在哪个朝代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在汉代普遍使用.
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装饰性的特征往往被皇帝攫为己有,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Ⅵ 斗拱在哪个朝代普遍使用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在汉代普遍使用.
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装饰性的特征往往被皇帝攫为己有,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Ⅶ 斗拱结构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斗栱至迟在周朝初期已有在柱上安置坐斗,承载横枋的方法。到汉朝,组成斗栱已大量用于重要建筑中,斗与栱的形式也不止一种。经过两晋、南北朝到唐朝,斗栱式样渐趋于统一,并用栱的高度作为梁枋比例的基本尺度。后来匠师们将这种基本尺度逐步发展为更周密的模数制,就是宋《营造法式》所称的“材”。“材”的大小共有八等,而“材”又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其宽。根据建筑类型先定材的等级,然后构件的大小、长短和屋顶的举折都以“材”为标准来决定,因此,既简化了建筑设计手续,又便于估算工料和在场地进行预制加工,并且多座房屋可以齐头并进,提高施工速度,满足短时期内建造大量房屋的要求。这种方法由唐宋沿袭到明清,前后千余年,由此可见斗拱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不过宋朝木构架的开间加大,柱身加高,房屋空间随之扩大,而木构架节点上所用斗拱却逐步减少,不如唐代之多,这种趋向到明清两代更为显著,也就是高级抬梁式木构架的结构及其艺术形象由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趋于简练是一个重要发展过程。同时,明清两代的柱梁较唐宋大,而斗栱较唐宋小而且排列较丛密,几乎丧失原来的结构机能而成为装饰化构件了。
Ⅷ 中国古代斗拱的发展过程是什么
斗栱的发展过程,至迟在周朝初期已有在柱上安置坐斗,承载横枋的方法。到汉朝,组成斗栱已大量用于重要建筑中,斗与栱的形式也不止一种。经过两晋、南北朝到唐朝,斗栱式样渐趋于统一,并用栱的高度作为梁枋比例的基本尺度。
Ⅸ 斗拱的来源说法及意义
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 目前对斗拱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由井干结构的
Ⅹ 斗拱结构最早是谁发明的
斗拱的前身是「栌欒」,即斗状的柱头。最早的斗栱形象见於汉代崖墓、石室、石阙、明器、壁画等;现存实物有四川省绵阳县平杨镇汉代石阙一斗三升斗栱,和四川雅安县後汉高颐墓阙一斗二升斗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