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音乐创造价值

音乐创造价值

发布时间:2021-08-01 22:55:35

① 音乐在人类历史中有那些意义

这个资料可借鉴一下。
应当说在这一专题上的讨论和探索还不是太丰富,在理论上花的工夫还不是很多。在本次会议上,较有代表性的发言,包括我的《中国传统音乐的主体间性》,主要阐述中国传统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人与对象的关系是主体间性的关系,不同于西方音乐与美学中的主客体性的关系。发言后我也多方面地得到反馈信息,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工作。可惜这次会议中从整体上反思传统音乐特质的论文太少,未能形成阵容。在这个问题上,我和有些学者的观点可能不完全一样,我认为有时候我们是过于关注形态了,而对于真正从理论上即学理上把问题讲清楚的这样一种张力不是很强。我们在理论上思考问题时,也往往执着于一些具体的、技术性、形态性的东西,而从整体、从根本上思考问题的工作则较少、较弱。也因为此,有些问题就难以说清楚,也往往容易引起一些不必要的争论。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很重要,都要做:具体的、应用的很重要,它是基础,但是最高层的、抽象的理论思维也很重要。缺少哪一方,我们的理论都是残缺的。刚才伍国栋老师说得好:音乐学是一门科学,科学是理论思维的东西,我们不能把这个丢掉,否则就是为别人打工了。音乐学它有自己的独立性,理论有自己的自主性和自洽性,既要结合实际,服务实践,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一特殊性。

此外,还有不少学者对一些经典性的作品进行分析,例如对刘天华、王建民等人的作品的分析,也都是新的成果,时间关系,在此不一一赘述了。

总而言之,这次会议虽然时间不长,规模也不大,但是收获还是十分可观。但我这里所说的收获,还不仅仅指上述这些方面,而更是指通过这次会议,我们对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似乎能够形成以下一些共识,这些共识是围绕着对“传统”的态度的讨论逐渐达成的。

首先,是要“尊重”传统。刚才谢建平先生说的很对,我们对于传统,缺乏的是尊重。首先我们应当尊重传统,对它有敬畏之心。我发现,可能西方人对我们中国的传统,不说敬畏之心,反倒有一种尊重。我们都知道管平湖先生的《流水》是被送到“旅行者二号”去太空的。怎么选出来的呢?我得到的信息是这样的:120分钟的唱片,30分钟介绍地球、生命、人类等信息外,剩下90分钟全部是音乐,原来准备选择各地有代表性的乐曲50多首(最后选了20多首),每首不超过2分钟。评选乐曲时,周文中先生是评委,他向大家介绍了这首乐曲,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古琴音乐,介绍了演奏者管平湖本人,然后提出一个建议:这首乐曲7分多钟,一点都不能删节,必须完整收入。这个提议得到所有评委一致通过。我听了之后非常感动。我在想,是不是放了管平湖先生的这首《流水》,所有的评委都听懂了,或者说都非常欣赏呢?根据我的臆想,可能并非如此。并不一定真的喜欢,甚至并不一定真的听懂,却都能够举手赞成。为什么?是出于他们对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尊重,是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辉煌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周文中先生的尊重。这是我从龚一先生那里听来的,龚一先生是周文中先生亲自对他讲的。刚才大家提到演出秩序问题,我们的演出秩序为什么这么差?我觉得就有一个对待传统的态度问题。龚一先生提到过他在英国伦敦的演出,给他的印象终身难忘。整个音乐会就是古琴独奏,没有任何的音响和扩音设备,300人的剧场里,只有一个聚光灯照在他身上。底下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到,安静得不得了。英国的听众,他们为什么能够如此沉静地聆听中国的这样一种非常古老的古琴音乐呢?也是出于对于中华文化和传统音乐的这样一种尊重之心。但是我们自己,可能反而没有。因此,尤其是我们搞音乐的人,对于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我们不说“敬畏”吧,但最起码应当有尊重和敬重之心吧。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哎呀,那是什么玩意儿啊”,或者是“那种东西已经过时了”这样的话。对此,我想我们所有与会的人基本上都能认同这一点:我们应当对自己的传统有尊重之心。

第二,是要“研究”传统。现在对于传统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好好地、认真地作研究,研究透了以后在此基础上创新;另一种是不愿花费力气,绕过它去创新,最多为了显示自己的特色和民族之根而回过头去从传统中挖一点放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写出来的东西也很多,作品很丰富,但听众却很少,明显缺乏生命力。有一些刻意雕琢,貌似深刻,但实际上只有怪诞和新奇。其实创新并不难,有价值的创新才是难的。我们到底是要认认真真地把传统研究透了,还是要绕过传统?绕过传统确实非常省力,非常容易,但它可能正是我们音乐的生命力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暂且不说这样的做法会直接导致我们的民族音乐传统断裂,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更为切己的理由,那就是:你不了解传统,你不先拥有传统,你就无法真正成功,也就是说,你无法做出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大家都知道,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钢琴协奏曲《黄河》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难以超越的丰碑,形式上是西方的、现代的,但整体上我们却认为它是纯粹中国的,是从我们的传统中直接生长出来的。我们也都知道,《梁祝》是从越剧音乐当中酝酿出来的,但它是从越剧当中自然孕育,而不是临时到那里“捡宝”。我现在相信,中国最大的传统音乐宝藏是在戏曲之中,可能比民歌更为成熟饱满,也更加醇厚浓郁。我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似乎也是可以达成一致的,就是先要研究传统,然后才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哪怕你要反传统,也必须先得了解传统。你对传统了解得越深透,你对传统的反叛才会越有力,也才会有价值,就象鲁迅那样。不过,我还想提醒一点的是,观念可以从反叛中出新,但艺术、审美恐怕就不是这么简单了,感觉方式恐怕不是反叛能够轻易解决的。

第三,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研究传统,了解传统,吃透传统,接下来还是要归到创新。田青先生有他的语境,有他的背景。他的背景是保存。对于保存,我们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紧迫感,这种紧迫感来自于我们中国整个文化的转型。如果我们中国文化还没有转型,也就无所谓保护不保护了;而现在我们正处在这种转型当中,如果不去保护,它就没有了,以后就看不到了。所以田青先生着急,他甚至宁愿做一个象居其宏先生所形容的“守财奴”,把祖传的宝贝一样一样地聚集起来,保存起来。这样一种心情我们大家也都是能够理解的。但是时代毕竟不同了,新的时代自然需要新时代的音乐形式,需要创新。这是两件事情。比如古琴音乐,现在琴家弹的已经与管平湖先生他们不一样了,而管平湖、吴景略一辈和他们的前辈又不相同,它是随着时代在发展的。特别是西方音乐传入以后,其音乐形态对国人的美感结构和听觉习惯的影响也就必然会在古琴音乐中体现出来。现在古琴不是也可以和大乐队合奏了,而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至少在节奏上就是一个坎。所以,最终我们还是为了创造中国新的时代的新的音乐文化,脱离了这一点,我们说其他的东西都没有意义,就是连保存也会丧失意义的。这也是为什么我重视的是传统,但上次发言的时候更关注、更强调的反而是创新。但这个创新应该是从传统中自然生发出来的,它当然需要外来的营养,但必须经过自己的肠胃消化并吸收后,转化为自己的新的机体,而不是外在的嫁接、移植。嫁接和移植自有嫁接、移植的特殊功用,但它不可能成为未来中国音乐的主体。我们能够欣赏贝多芬、莫扎特、肖邦、柴可夫斯基,但那是欧洲的音乐,不是我们的音乐。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方法创作自己的音乐,但无法直接创造他们的音乐。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我们应该为人类的音乐贡献什么?我想,这个认识也是这次与会者所能够赞同的。

② 如何评价一部音乐作品的价值意义

还是因为我们喜欢它,它才是美的?这句话换一种方式说也就是: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它包含了多少世纪来音乐美学家们关于音乐价值问题的争论的本质。直到21世纪的今天,这个问题还是艺术思想家们为之激动,因为它不单纯的是音乐美学的问题,而是整个艺术作品的问题。­­同一部具有自身客观特性的作品,一些人喜欢它,认为它包含美的特性,具有审美价值;而另一些人则恰恰相反得出相反的结论。举这样一个例子:16世纪的人们所喜欢的作品,过了一百年或二百年后人们不再喜欢它;或者相反,18世纪就被人们送进历史档案馆的作品却被今天的人们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从而闪耀出自己独特的、伟大的美。生活在同一个文化区域,或者属于同一社会群体的同一时代的人对同一部作品往往有不同的价值评价。一些人把当代的先锋派音乐看作是什么都不能表现的噪音,而另一些人则在其中看到了一种决定着音乐未来发展的价值。其实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孩子和父母之间对音乐的差异,一些孩子喜欢的摇滚音乐或者R&B曲风的音乐恰恰是父母最讨厌的噪音。这又作何解释呢?­­人类的爱好、音乐的标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不同的。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人类的需要和人的意识都在发生变化。与此同时,创作中所表现的内容以及表现形式也在发生变化。­­“音乐不分国界”这句话好像也有弊端。因为在全世界不同的文化区域中,音乐的价值标准也是不同的。例如一连演奏几小时的印度宗教音乐对于我们来说是陌生的无法感受它美的价值。但是在印度人看来,这种音乐的评价对他们却十分有意义;还有中国的民乐,有多少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人能听懂《春江花月夜》描写的美好景色,还有《十面埋伏》中楚汉之争的故事?但是这些作品对于中国人对音乐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却十分的重要。欧洲音乐也是如此,许多音乐对于有些东方地区的人来看也是不大理解的,而有些欧洲人还很自信的以为这种音乐适用于全世界!­­即使在欧洲范围内,对于音乐的评价也有区别,有时也处于矛盾中,并发生变化。巴赫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巴赫在世的时候,它的创作被评价为纯理论主义的表现,大家只看到他的技巧本领而没有发现他对音乐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就当巴赫的创作被人们遗忘了近80年之后,浪漫主义的兴起才重新发现了巴赫的伟大,发现了他作品的无可争议、巨大的价值。这一价值一直被今天的人们所承认。当今的人们不断地在过去的历史中发现对于我们今天有创造价值的东西,并赋予他们以应有的地位。­­甚至对同一部作品的价值意义,在同一时期、同一环境中就可以有完全对立的判断而评价者双方都是“主观上是正确的。”对于一些人来说这部作品有艺术价值和它自身的意义,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却是恰恰相反的。­­音乐作品的价值在于它在欣赏者们那里唤起共鸣的能力,它使欣赏者们产生了一种快乐、愉悦的情感,这种情感不同于其他任何由使用价值或者道德价值相联系的那种情感。现代的价值科学将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使用价值完全区别开,认为他们是在不同的价值立场上建立的。­­有些音乐可以持续几代人、几个世纪、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个事实证明了存在着某些被人们视为有价值的音乐特性。然而,人们对同一部音乐作品又常常在发生变化。所以人们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人们所认定为音乐作品的价值的那些东西不是一种简单的,初级的、不可再分的东西,而是由许多不同质的价值所构成,它本身就是一种构成物,一种结构。”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音乐价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一部音乐作品的价值既有客观又有主观的性质。音乐作品的素材、材料和音响效果方面是音乐的客观特性。而作品的风格、题材都是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个不同的环境中都是不一样的,当然,音乐价值也是不同的。无论是巴赫赋格的完美性、德彪西《意象》的色彩风格还是肖邦《谐谑曲》中的浪漫这些对于今天的欣赏者都是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对于17世纪的帕里斯特里那的弥撒还有吕利的组曲,对于今天的现在人来说它已经失去了它原来应有的价值。由于听觉的欣赏能力和文化的不同,或者说在发展,人们以另一种不同的方式去欣赏和评价这些作品的意义以及它对人们的价值。­­音乐作品的价值还体现在表现领域和意义表达上,这些价值是在结构上的特性表现出来的。例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中的思想性;肖邦的钢琴奏鸣曲中个性化的抒情戏剧性,还有很多浪漫派以后的作曲家有他自己独有的特性。用这些音乐和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相比,它的价值和意义就不得而知的。在音乐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想象的类型中,我们可以看到划分严肃音乐和娱乐音乐的前提,以及区分音乐价值和意义的方法了。但是音乐的价值尺度并不是总能把握住,它们并不是总是那么清晰。对于一些欣赏者来说,作品的价值能够体现出来,但是对有一些人来说则不能。­­其实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是多价值的,它的整体价值由不同类型的价值所组成其中有一些价值可能被欣赏者所理解,但是并不是必须为欣赏者所理解。构成作品的多种多样的价值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同一部作品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区域会有不同的评价,而且,往往不同的评价都会存在相对性。不同类型的价值结构中,只要改变一种,就会改变它的结构。例如:我们在音乐酒吧中听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和在教堂重听同样的一个作品,仅仅有一个元素不同了但是对于作品的本身它就承担了两种价值的体现;同样,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聆听新年音乐会中的施特劳斯的华尔兹,我们对它的评价也是不同的,因为它体现出的价值和他原有的价值是不同的。­­19世纪世纪才被充分发现的“古代音乐”的价值,以及试验性音乐的革新价值等等就都该归入新的,过去的人没有意识到的价值里面。­­由歌德、温克而等人所激起的对历史的感受和理解,它使人们对“古代的”异样东西感到一种喜悦,才唤起了古代音乐作品的生命力。魏玛宫廷枢密官歌德对帕里斯特里那的推崇推动了古代音乐的伟大复兴,这证明古代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已经被承认。在15、16世纪,人们都是在创作和欣赏当时的音乐,而把过去的遗产放到一边,不去理会。在巴赫时期,人们通常演奏的最大限度也只是两代到三代作曲家的作品。就连拉索、帕里斯特里那甚至序茨的作品都很少有人演奏。这种现象使今天的人们听了感到很惊奇,因为现在的人们正在欣赏和演奏的是六个世纪以来的音乐,正是在这些音乐中现在的人们才能发现古代音乐独特的美。­­音乐的古代特性也是一种相关性价值。它向今天的人们诉说着另一个或者说另一些时代的人的知识和思想,激发了现在人们的一种求知欲。但是这些作品在那个时代并没有,也不可能有今天的这种价值和意义。时间的距离使这种音乐成为上诉那些价值的体现者。这些价值来源于比较,来源于历史文化过程的价值意识的变迁。­­­

③ 音乐本身是唯心的,但音乐所创造的价值是唯物的

音乐是人们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 但音乐却可以转化成物质财富

④ 音乐课程的价值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体验价值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造性发展价值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3.表现与社会交往价值
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对社会音乐生活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⑤ 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体验价值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造性发展价值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3.表现与社会交往价值
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对社会音乐生活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⑥ 举例说明如何评价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

音乐是表达或寄托人们感情的 " 艺术语言 ", 它比一般的语言更直接地传达情感 , 并且 , 它始终与美感结合在一起。它不受人种、民族、国家、 地域、时代、阶层、职业等的限制 , 但存在一些微小的 个别差异及各自特色。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 情、寄托感情的艺术 , 不论是唱或奏或听 , 都内涵着及关联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即使以叙事为主的歌唱 , 音乐也并不全依靠语义来传达内容 , 而必定会用赋有感情的 " 音乐语言 " 和赋予美的因素, 来表达或烘托或寄托感情 , 即使是附有歌词的声乐曲 , 其表达感情主要的仍是音乐本身。在综合艺术中 ( 如戏剧、舞蹈、影视等 ), 也总是当需要抒发感情之时 , 就常常让音乐来负担 , 借音乐的抒情性能 , 把情感表露出来 , 并有所渲染、强调、夸大。

⑦ 为什么再创造价值民歌被誉为传统音乐的“母体”

再创造价值民歌被誉为传统音乐的“母体”,不仅在传播过程中可以经过变异产生出新的变体民歌,而且在现代专业音乐创作领域,还经常成为作曲家们进行新作品创作的重要素材。某些音乐作品,虽无直接引用民歌作为素材的痕迹,但民歌的独特韵味和民族风格却会潜移默化地浸透作曲家的灵魂,使其作品流露出浓郁的民族神韵和深邃的民族精神。

阅读全文

与音乐创造价值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考核方案 浏览:62
快递时效投诉 浏览:782
世纪创造绝缘有限公司 浏览:600
聚投诉珍爱网 浏览:47
公共卫生服务协议书2017 浏览:805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
怎么投诉奥迪4s店 浏览:31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
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浏览:638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
内容无版权今日头条 浏览: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