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诗经的创作方法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诗篇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等手法。
『贰』 诗经创造于两千年前对吗
《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
名称由来
《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司马迁用的也是这个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三百一十一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产生年代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已在春秋时期,整部诗经的时代,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产生的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也是西周时代的诗,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创作者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
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尚书》记载,《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
『叁』 赋、比、()是《诗经》在艺术手法上的创造。
兴
『肆』 诗经的主要内容和创作方法是什么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缉缉光垦叱旧癸驯含沫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诗篇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等手法。
『伍』 《诗经》的内容是由谁撰写的
诗经有105位作者
一 . 周南
001. 周公与汝侯女简书·................《关雎》
002. 周公夫人与夫君简书·............《葛覃》
003. 周公夫人与夫君简书·............《卷耳》
004. 周公夫人与夫君简书·............《樛木》
005. 周公夫人与夫君简书·.............《螽斯》
006. 周公与侄女季兰简书·.............《桃夭》
二 . 召南
012. 召康太保与齐侯伋简书·............《鹊巢》
013. 召康太保夫人与侄女季兰简书·《采蘩》
014. 召康太保夫人与夫君简书·........《草虫》
015. 召康太保夫人与夫君简书·........《采苹》
016. 姬克大夫与父召康太保简书·.....《甘棠》
017. 召康太保与子姬克大夫简书·.....《行露》
三 . 邶风
026. 卫庄夫人与兄得臣简书·...........《柏舟》
027. 卫庄夫人与卫庄妾戴妫简书·...《绿衣》
028. 卫庄夫人与卫庄妾戴妫简书·...《燕燕》
029. 卫庄夫人与君父简书·...............《日月》
030. 卫庄夫人与石碏大夫简书·.......《终风》
031. 石厚大夫与夫人简书·...............《击鼓》 写下这个题目,并不是要公布什么重大的“考证”新发现,本人不具备这个能力。坦率地说,以这个标题作文,缘于网上的一篇文章。
近日在网上读到徐晋如的一篇文章(实则是一份讲义的连载),可谓大开眼界。作者以少有的勇气,大胆推翻已有的定论,“推理”出一个全新的结论,说《诗经》里的《风》诗均出自贵族之手笔,理由是布衣百姓从来就不是高贵一族,写不出格调如此高雅的作品。为了表明自己的结论不仅仅是“推理”的结果,作者还特意援引了著名学者朱东润先生的文章做论据,似乎是言之凿凿。但只要稍加分析,总觉得作者的结论缺乏依据。
其实,说《风》里的多数作品出自民间是一个定论,并非空穴来风。这个定论的得出,也不是谁“推理”的结果。我们知道,从《诗经》形成的年代开始,就不断有人对其诗作进行研究,从汉代开始,更是有了专门考据《诗经》的学者,也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即《诗经》考据学,一直延续到清代,先人对《诗经》的考据、研究从未间断。因此,《风》里的作品多数出自民间的定论,并不是今人的臆想,而是有着长达两千多年的考据结果为依据的。再说,朱东润老先生的质疑,说句大不敬的话,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家之言,表现了他的学术勇气罢了,并不能因为他是大学者,就可以断定他"质疑”的结论就是正确的。退一步说,即便朱老先生质疑的结论是正确的,他也没有敢肯定《风》里的所有作品均出自贵族之手笔。得出这一结论的,也是徐晋如“依理推之”的结果。推理虽然是人类思维的基本规律,但有时候实证恐怕更具说服力。
从《风》的内容、题材来看,说多数作品来自于民间是可信的。为了说清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来搞清楚什么是贵族。有人认为,贵族和谱系与血脉有关,更多的人则把财富、权势、地位等因素作为判定一个人是否为贵族的标准。但不论以何为标准,贵族的出现,总是阶级对立的结果。我们知道,在人类社会早期,人类是不分等级的。后来,一部分人取得了支配地位,即成了所谓的贵族,他们成了统治者。《诗经》产生于春秋,属我国的奴隶社会时期。当时的所谓贵族,应该是奴隶主阶级。那么,他们怎么可能去反映民生疾苦,怎么可能丑化自己阶级的形象,怎么可能揭露、批判代表他们根本利益的社会制度的黑暗,怎么可能有对底层生活的深切体念和感受?但事实是,我们只要稍稍翻阅一下《风》,便可发现多数作品是属于上述题材的。例如:《风》里有些揭示了统治阶级的剥削实质,表现了被剥削阶级的反抗思想,这可以《伐檀》和《硕鼠》为代表;在《风》里有更多控诉劳役的诗,如《唐风.鸨羽》;《风》里有一批抨击或者讽刺统治者的诗,如《北风》等等。
从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来讲,说《风》里的作品均系贵族之作也不能成立。文学来自于生活,文学创作的过程,是作者对生活理解、感悟和反映的过程,作品就是这种理解、感悟和反映的载体。一个作者处在什么样的生存状态,才有可能写出反映这种生存状态以及对这种生存状态感受至深的作品来。如前所述,从《风》的内容来看,许多作品描写的是底层奴隶的生活面貌,反映的是他们的悲苦和怨愤,不平和控诉,想必贵族阶级是写不出如此感受真切的作品的,因为他们并不生活其中。
还想指出的是,一切艺术创作都离不开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同样劳动创造了人类的活动。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劳动为前提的。文学创造也一样,它伴随着劳动而兴起,又伴随着劳动而不断成熟。因为《诗经》作品格调高雅,由此得出不可能出自于民间的结论似不能自圆其说。
学术上的自由争鸣应该提倡,喜欢标新立异也无可厚非。但不能随心所欲,“标”得太远,“立”得太玄就不好了,至少会让人觉得这不是做学问的人应有的态度。
真担心有一天又有哪位学者、专家“考证”——“推理”出李白、杜甫的诗都是抄袭的,《狂人日记》也不是鲁迅的作品……
『陆』 诗经 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造的什么优秀传统
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柒』 创造诗经的人
你好。
《诗经》是反映我国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后500年间的古代奴隶社会生活。根据内容分《风》、《雅》、《颂》。
《风》的作者大多为青年男女、有在田里劳作的农夫、戌边的士卒。有乐师、有歌者、舞者。还有受过宫刑的阉人。
《雅》。分《大雅》、《小雅》。作者多为官吏、或文人。
《颂》的作者,多为王侯、贵族。和参与祭祀的乐师、文人。等。
现在流世的《诗经》是经孔子删录的。孔子删录《诗经》的目的,主要是【正乐】。孔子将诗经用于教化,以诗经作为他正礼的依据。朱熹曰:圣人删录,取其善者以为法;取其恶者以为戒。无非教者,岂必灭其籍哉。
『捌』 诗经的创作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如《豳风·七月》即以直接叙述农夫们的衣食住行和描写四季的变化来加以表现的。《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的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
比喻,也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如《魏风·硕鼠是以整体形象作比,但多数篇章是具体的比喻,《诗经》的比喻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且形式多种多样。
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如《周南·关雎》以鸟的和鸣比喻衬托男女好合,《秦风·蒹葭》以秋景创造气氛烘托心境,赋、比、兴的手法常表现为综合的运用。
(8)创造诗经扩展阅读:
《诗经》的诞生(包括产生、采集与编成),首先在诗歌体裁形式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
在《诗经》之前,诗歌虽说已诞生,但尚无自己固定的体式,且还流于口头形式,一般以二言为主;到《诗经》时,中国诗歌开始真正奠定了自己的创作格局,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体式,也就是说,中国诗歌的真正起步,始于《诗经》时代。
《诗经》不仅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有形的历史阶段——四言诗,且这种体式影响波及了后世各代的诗歌创作:一,后代的五、七言诗,尤其五言诗,是在它基础上的突破与扩展;二,即便在五、七言时代,也还有作者创作了不少四言诗,沿袭了《诗经》形式。
『玖』 诗经的起源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关于《大雅》这十八篇的创作年代,各家说法不同:郑玄认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时代的诗,《生民之什》从《生民》至《卷阿》八篇为周公、成王之世诗。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9)创造诗经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拾』 诗经创造了多少词语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学艺术宝库。研读《诗经》不难发现,今天流行于世的不少成语,就源出于这部经典。
一种是直接从《诗经》中引用来的,比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出自《王风·采葛》。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想像他所怀念的人在采葛、采萧、采艾。诗分三章,其中一章写道:“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现在被用来形容思念之殷切,极为生动。在引用时,又常常作“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兄弟阋于墙”这句成语则出自《小雅·常棣》,诗中写道:“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意思说,兄弟在家里相争,但对外侮却能同心抵抗,远比一般朋友要好。后来就取“兄弟阋于墙”来形容兄弟不和。其他直接出自《诗经》的成语还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溥天之下,奠非王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巧舌如簧”、“投畀豺虎”等等。
除了直接按照《诗经》原文流传下来成为成语的之外,还有根据《诗经》的诗句经过一定的简化而成为成语的。
如《豳风·伐柯》中有这样的诗句:“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用伐柯需用斧子来比喻娶妻需有媒灼,后来就用前者借代后者,简化成为“作伐为媒”。再如古代称生了男孩叫弄璋之喜,生了女孩称弄瓦之喜,其出典也自《诗经》。《斯干》一诗说:“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璋乃玉器,瓦是陶器,指纺锤《斯干》是一首周王建筑宫室落成时的祝颂歌辞,上引两节是祝生贵男贤女的。意思是生下男孩给他玩一块玉璋,以示将来作君子;生下女孩给她玩纺线用的陶锤,以示将来温顺无邪,善于料理内务。后来就把祝贺别人生了男孩叫弄璋,生了女孩叫弄瓦。以《诗经》的诗句加以缩写而成为成语的例子很多,如“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莪》)父母劬劳;“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抑》)投桃报李;“匪面命之,言提其耳”(《抑》)耳提面命;“不敢暴虎,不敢冯河”(《小旻》)暴虎冯河;“谓天盖高,不敢不跼,谓地盖厚,不敢不蹐”(《正月》)天高地厚,跼天蹐地;“维鹊有巢,维鸠居之”(《鹊巢》)鹊巢鸠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