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才军事家诸葛亮为何连续五次北伐失败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耕种。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

诸葛亮
根据史书记载,诸葛亮亲自指挥的北伐战役实际共有五次,分别是:
228年1月出祁山,后因街亭兵败退军;
228年12月出散关攻陈仓,20余日未下粮尽退兵;
229年春,进攻占领阴平、武都两郡而归,双方未交战;
231年2月出祁山,后因粮尽退兵;
234年经斜谷出五丈原,后因诸葛亮病死而退军。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后代历史学家对待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这个问题共总结出了两个原因,一是街亭失守,使得诸葛亮一招走错满盘皆输,马谡的玩忽职守让诸葛亮三次北伐都化作一堆泡影,第二个因素是因为后主刘禅懦弱无能,他不能给诸葛亮带来贡献反而拖了诸葛亮的后腿,使得诸葛亮5次北伐都失败。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关中震响。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率领步骑五万人前往,大破马谡于街亭。而同时赵云寡不敌众,失利于箕谷。诸葛亮乃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

马谡失街亭
魏大将军曹真见诸葛亮败退,随后收复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同时估计诸葛亮可能会改从陈仓方向进攻,便令郝昭等率兵在陈仓抢修城郭,准备坚守。街亭失守表现了诸葛亮在用人上的重大失误。他不使用既有作战经验、有胆有识又有勇有谋的魏延,却用了一个长期从事地方行政事务、从未带兵打过仗、空有一套书本理论、连最起码的军旅实践和作战经验都没有的马谡,“好论军计”、“言过其实”,且刘备早已对其存有戒心。诸葛亮事后也认为:“街亭之败不在其他,而在选人不当。”
诸葛亮败回汉中后,及时对军队进行了整顿,厉兵讲武,以为后图,半年多后,即建兴六年(228年)11月,诸葛亮得知魏发动三路大军东下攻吴,认为关中虚弱,便决定再次举兵击魏。
当时,蜀群臣大多数认为要吸取街亭失败的教训,魏不可伐。但诸葛亮却极力阐明攻魏是先帝之托,王业不可偏安,强调“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于是12月3日,诸葛亮率兵沿故道(今陕西凤县)、散关路线进攻陈仓。
陈仓地形险要,是蜀军伐魏的必经咽喉要道为打破僵局,诸葛亮采取政治诱降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方针,曾派郝昭的同乡两次向其喊话劝降,均遭拒绝。诸葛亮自恃拥有数万精兵,而郝昭只不过千余人马。且援军又不可能很快赶到,于是便决定对陈仓展开强攻。
蜀军起初用云梯攻城。郝昭发射火箭。烧毁云梯,登城士兵均被烧死或摔死。蜀军继而用载重冲车攻城,郝昭令士兵运石凿眼,用绳子拴着石盘上下飞打,冲车皆被打坏。蜀军又在城外搭起高架向城内射箭,用土填堑,企图直接登城,郝昭则在城墙内加修一道城墙防护。蜀军改挖地道攻城,郝昭也在城内挖地道截击。这样昼夜不停,针锋相对激战了20余天,郝昭的援军赶到,蜀军弹尽粮绝,只好退兵。

出征路线图
诸葛亮围攻陈仓不克,兵退汉中,魏六将曹真则急欲伐蜀,上表魏明帝,建议兵分3路进攻汉中。建兴七年(229年)8月,诸葛亮得知魏军分数路进攻汉中,乃移兵城固(今陕西固县)及赤坂(今陕西洋县东龙亭山南)待战。令将军魏延与吴壹率轻骑部队自河池(今甘肃徽县)出祁山(今甘肃孔县东),向西穿插到羌中(今甘肃临夏与青海循化一带),以扰乱敌人后方为主要任务,并联合羌族,招兵买马,以牵制魏军进攻。
魏军在进攻途中,遇淫雨30余日不止,山洪暴发,道路阻绝,战士多死,军资大失,被迫还师。期间魏延与吴壹率军到羌中后,在洮水之西辗转,招兵买马成一劲旅,与羌人相处得很好,于是魏延派人回汉中,请示诸葛亮下一步行动方案以及归期归途。11月,魏延与吴壹率万骑自羌中返回汉中,与魏将费瑶、郭淮激战于首阳(今甘肃渭源县东南首阳镇)南面的阳溪。费瑶、郭淮迅速堵塞要道,部署兵力于谷底,并于夜间在魏延营地四周设置障碍。恰在此时。诸葛亮接应大军赶到,与魏延、吴壹的部队相配合,对费瑶、郭淮部队实施夹击。几乎与此同时,魏大将张也率部前来增援。此时魏延向诸葛亮建议:“请得万人,与丞相异道出征,约期会师潼关,一如韩信与汉王的故事。”诸葛亮认为此次入羌中招兵买马的成功,在于出敌不意,可一不可再;魏延虽智勇,但终非张的对手,因而否定了魏延“异道出兵,约期会师”的建议,仍率军退还汉中。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想试用他的新发明“木牛”运输车,企图通过这种新制造的能“载一岁粮”(一人一年用的粮数)的四轮人力推拉木车的大量投入使用,把嘉陵江上游之西汉水与渭水上游的天水两河道,连成一条水陆等量联运的军粮运输通道。于是他又亲率8万余兵力,自汉中往攻祁山。
诸葛亮鉴于司马懿远道来救祁山。司马懿方至祁山,获悉天水告急,急忙回师天水,故而祁山仍处在蜀军围攻之中。司马懿回师途中,天水已失,只好依天水之东山,持险据守。诸葛亮乃自天水移兵攻之,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让部队在周围割收小麦,司马懿仍坚守不出战;诸葛亮见麦子快割完了,司马懿还无动于衷,乃移军南行实施退兵引诱之计。果然司马懿在部将的强烈要求下,率兵出击,被诸葛亮回军打败。然后两军成对峙状态。
到了秋天,诸葛亮的中都护李严假传圣旨,说运粮跟不上,召其还军汉中。诸葛亮在退兵过程中在尾后分兵埋伏,以防追兵。司马懿闻诸葛亮退撤兵,急遣张引军追击。当张率万余骑兵追至木门山(今甘肃西和县东南)时,诸葛亮回军攻之,待张部一退,蜀军伏兵齐起夹击,万箭齐发,张中箭身亡。诸葛亮回到汉中,上表问故,军粮并未难以为继,方知中了李严的奸计。李严被削职为民。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集中12万大军出斜,后至渭水之南。此时魏大将军司马懿督诸军屯渭水以北。当诸葛亮率军进至眉县时,司马懿遂引诸军连夜渡渭水,背水为垒拒战。同时司马懿判断诸葛亮可能沿渭水南至西上五丈原(眉县以北,东连武功,西接岐山),把战略前进基地从汉中前移至祁山、天水,而使渭水为其后方交通线,并利用陇西之资料增强军力,削弱魏之抵抗力。于是司马懿速遣郭淮率军赶往北原(今积石原,离五丈原20余里)设防。结果诸葛亮东进道路受阻,西进渭水又为郭淮所阻,蜀军12万兵马对峙于渭水两岸。诸葛亮针对每次出兵都受粮秣不足的制约,且魏军坚守不出,乃决定分兵屯田,做长期进攻打算。
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数月之后,急于决战,但司马懿无论如何都坚守不出。为使魏军出战,诸葛亮采用了各种方法进行挑衅,包括遣使至魏军,送上一些女装来侮辱他们。司马懿盛怒,上表请求出战。魏明帝派辛毗至司马懿军中担任军师,以制止魏军出战。当诸葛亮再次遣使到魏军约战时,司马懿令将出兵迎战,又被辛毗持杖节立在军门挡住。此后司马懿则不再考虑出战,只专心防守,以待蜀军粮尽自退,然后乘其弊而追击之。
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杨仪等率军还,姜维等遵照诸葛亮遗嘱,秘不发丧,缓缓退军。司马懿率军追击,见蜀汉军帅旗飘扬,孔明羽扇纶巾坐在车里。司马懿怀疑是孔明用计诱敌,赶紧策马收兵,于是有“死诸葛吓走生仲达”之谚。
2. 如图所示,小芳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操作的错误是 &nb...
(1) 没有沿水平方向拉木 块 , 2.8 ,变大(2)没有控制压力不变
3. 诸葛亮七出祁山北伐中原为什么会失败
错用将 街亭失守 街亭,位于渭河与麦积山(今甘肃天水东南)之间,是由陕入陇的要隘,地位极为重要。马谡等率军到达后没有贯彻诸葛亮的意图,认为街亭是山僻之险,魏军不会前来攻取,只有街亭侧面的一个高地才是天赐之险,“居高视下,势如破竹”。对马谡违背主率意图的决策,王平进行了多次的劝说,依然无效,只得请马谡分拔部分人马另立据点,成犄角之势。马谡拔给王平千余人马后,自率大军安营扎寨。张大军一到,便直逼山下,把马谡层层围住,马谡多次冲击无效,军中断水,军心浮动,在魏军的威胁下。有的开始投降,马谡控制不住局面,只好突围逃跑。王平鸣鼓自恃,张恐有伏兵,不敢相逼,王平才得以收拢残兵退回。 魏大将军曹真见诸葛亮败退,随后收复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同时估计诸葛亮可能会改从陈仓方向进攻,便令郝昭等率兵在陈仓抢修城郭,准备坚守。 街亭失守表现了诸葛亮在用人上的重大失误。他不使用既有作战经验、有胆有识又有勇有谋的魏延,却用了一个长期从事地方行政事务、从未带兵打过仗、空有一套书本理论、连最起码的军旅实践和作战经验都没有的马谡,“好论军计”、“言过其实”,且刘备早已对其存有戒心。诸葛亮事后也认为:“街亭之败不在其他,而在选人不当。” 误料敌 陈仓受挫 诸葛亮败回汉中后,及时对军队进行了整顿,厉兵讲武,以为后图,半年多后,即建兴六年(228年)11月,诸葛亮得知魏发动三路大军东下攻吴,认为关中虚弱,便决定再次举兵击魏。 当时,蜀群臣大多数认为要吸取街亭失败的教训,魏不可伐。但诸葛亮却极力阐明攻魏是先帝之托,王业不可偏安,强调“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于是12月3日,诸葛亮率兵沿故道(今陕西凤县)、散关路线进攻陈仓。 陈仓地形险要,是蜀军伐魏的必经咽喉要道。正如诸葛亮所说:“陈仓西北是街亭,必得此城方可进兵。”魏将郝昭依托陈仓天险,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还在陈仓口筑起一城,深沟高垒,遍排鹿角,十分严谨。先锋魏延率军猛攻数日,仍不能破城。 为打破僵局,诸葛亮采取政治诱降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方针,曾派郝昭的同乡两次向其喊话劝降,均遭拒绝。诸葛亮自恃拥有数万精兵,而郝昭只不过千余人马。且援军又不可能很快赶到,于是便决定对陈仓展开强攻。 蜀军起初用云梯攻城。郝昭发射火箭。烧毁云梯,登城士兵均被烧死或摔死。蜀军继而用载重冲车攻城,郝昭令士兵运石凿眼,用绳子拴着石盘上下飞打,冲车皆被打坏。蜀军又在城外搭起高架向城内射箭,用土填堑,企图直接登城,郝昭则在城墙内加修一道城墙防护。蜀军改挖地道攻城,郝昭也在城内挖地道截击。这样昼夜不停,针锋相对激战了20余天,郝昭的援军赶到,蜀军弹尽粮绝,只好退兵。 拒纳谏 首阳败归 诸葛亮围攻陈仓不克,兵退汉中,魏六将曹真则急欲伐蜀,上表魏明帝,建议兵分3路进攻汉中。建兴七年(229年)8月,诸葛亮得知魏军分数路进攻汉中,乃移兵城固(今陕西固县)及赤坂(今陕西洋县东龙亭山南)待战。令将军魏延与吴壹率轻骑部队自河池(今甘肃徽县)出祁山(今甘肃孔县东),向西穿插到羌中(今甘肃临夏与青海循化一带),以扰乱敌人后方为主要任务,并联合羌族,招兵买马,以牵制魏军进攻。 魏军在进攻途中,遇淫雨30余日不止,山洪暴发,道路阻绝,战士多死,军资大失,被迫还师。期间魏延与吴壹率军到羌中后,在洮水之西辗转,招兵买马成一劲旅,与羌人相处得很好,于是魏延派人回汉中,请示诸葛亮下一步行动方案以及归期归途。11月,魏延与吴壹率万骑自羌中返回汉中,与魏将费瑶、郭淮激战于首阳(今甘肃渭源县东南首阳镇)南面的阳溪。费瑶、郭淮迅速堵塞要道,部署兵力于谷底,并于夜间在魏延营地四周设置障碍。恰在此时。诸葛亮接应大军赶到,与魏延、吴壹的部队相配合,对费瑶、郭淮部队实施夹击。几乎与此同时,魏大将张也率部前来增援。此时魏延向诸葛亮建议:“请得万人,与丞相异道出征,约期会师潼关,一如韩信与汉王的故事。”诸葛亮认为此次入羌中招兵买马的成功,在于出敌不意,可一不可再;魏延虽智勇,但终非张的对手,因而否定了魏延“异道出兵,约期会师”的建议,仍率军退还汉中。 诸葛亮一退兵,郭淮随即率军突入羌中,攻斩与汉有盟约的羌人酋长。使羌人区重新得以控制。 遭计谋 祁山无功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想试用他的新发明“木牛”运输车,企图通过这种新制造的能“载一岁粮”(一人一年用的粮数)的四轮人力推拉木车的大量投入使用,把嘉陵江上游之西汉水与渭水上游的天水两河道,连成一条水陆等量联运的军粮运输通道。于是他又亲率8万余兵力,自汉中往攻祁山。 魏明帝闻诸葛亮率大军急至,忙令大将军司马懿从南阳急驰长安,统领张等诸将抗拒蜀军。 诸葛亮鉴于司马懿远道来救祁山,为求“至人而不至于人”,决定避实击虚,即分兵3万,亲自率兵进攻天水。司马懿方至祁山,获悉天水告急,急忙回师天水,故而祁山仍处在蜀军围攻之中。司马懿回师途中,天水已失,只好依天水之东山,持险据守。诸葛亮乃自天水移兵攻之,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让部队在周围割收小麦,司马懿仍坚守不出战;诸葛亮见麦子快割完了,司马懿还无动于衷,乃移军南行实施退兵引诱之计。果然司马懿在部将的强烈要求下,率兵出击,被诸葛亮回军打败。然后两军成对峙状态。 到了秋天,诸葛亮的中都护李严假传圣旨,说运粮跟不上,召其还军汉中。诸葛亮在退兵过程中在尾后分兵埋伏,以防追兵。司马懿闻诸葛亮退撤兵,急遣张引军追击。当张率万余骑兵追至木门山(今甘肃西和县东南)时,诸葛亮回军攻之,待张部一退,蜀军伏兵齐起夹击,万箭齐发,张中箭身亡。 诸葛亮回到汉中,上表问故,军粮并未难以为继,方知中了李严的奸计。李严被削职为民。 心力瘁 五丈原病亡 诸葛亮经过3年休生养息后,再次准备北伐攻魏。这次他发明了一种能在水小、流急、滩险的河道中运输军粮的“流马”,即一种既能划行又能拖行的窄长小船。通过“木牛”、“流马”的配合使用,可解决在秦岭山脉沿谷道进军的军粮水陆兼备的运输问题。在大举攻魏之前,遣使至吴,约孙权同时大举伐魏。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集中12万大军出斜,后至渭水之南。此时魏大将军司马懿督诸军屯渭水以北。当诸葛亮率军进至眉县时,司马懿遂引诸军连夜渡渭水,背水为垒拒战。同时司马懿判断诸葛亮可能沿渭水南至西上五丈原(眉县以北,东连武功,西接岐山),把战略前进基地从汉中前移至祁山、天水,而使渭水为其后方交通线,并利用陇西之资料增强军力,削弱魏之抵抗力。于是司马懿速遣郭淮率军赶往北原(今积石原,离五丈原20余里)设防。结果诸葛亮东进道路受阻,西进渭水又为郭淮所阻,蜀军12万兵马对峙于渭水两岸。诸葛亮针对每次出兵都受粮秣不足的制约,且魏军坚守不出,乃决定分兵屯田,做长期进攻打算。 魏军针对蜀吴结盟相约进攻的局势,决定采取“西守东攻”的战略。6月曹睿亲督水师东击吴军,孙权探魏东下,不战而退。 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数月之后,急于决战,但司马懿无论如何都坚守不出。为使魏军出战,诸葛亮采用了各种方法进行挑衅,包括遣使至魏军,送上一些女装来侮辱他们。司马懿盛怒,上表请求出战。魏明帝派辛毗至司马懿军中担任军师,以制止魏军出战。当诸葛亮再次遣使到魏军约战时,司马懿令将出兵迎战,又被辛毗持杖节立在军门挡住。此后司马懿则不再考虑出战,只专心防守,以待蜀军粮尽自退,然后乘其弊而追击之。 时至8月,诸葛亮心瘁力竭,在弥留之际,与杨仪等商量身没之后退军节度。决定由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魏延不从命,军便自发。数日后诸葛亮死于帐中,时年54岁,于是长史杨仪、将军姜维等,密不发丧,整军后撤。
4. 老鼠拉木钱大头在后边就是后面那一句大头在后面到底是好呢还是不好呢
应该是老鼠拉木锹,大头在后头。如果说是好事,那就是后面的大头是更加好。如果是坏事,也就是说后面的大头是更加坏。
5.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制作的“水牛流马”是怎样做的
目录 提要 关键词 ⒈ 木牛流马概述 1.1 根据古籍记载可以制造出真正的木牛流马 1.2 木牛流马有实际应用价值 1.3 木牛流马是一种而不是两种运输工具 1.4 木牛流马模式的缺点 ⒉木牛流马造法译注 ⒊参考文献
提要 笔者根据《三国志通俗演义》及有关资料记载的木牛流马造法,经考证认定:这些资料是真实可信的,根据原文即可制造木牛流马。本文对《三国志通俗演义》记载的木牛流马造法的原文逐句作了译注,并根据原文提供的名称和数据绘制了木牛流马轮廓图、名称图、尺寸图和行走示意图(另外制作了模型)。 木牛与流马是同一种运输工具,以称作木牛较为适宜。它是由人力推动的四足行走的木质运输工具,自重约50公斤,载重约200公斤。利用杠杆原理省力,人肩负重在0-75公斤左右有规律地变化。它能在山地和泥泞路面等真牛可以通行的路面上行走,这是圆轮车不能相比的。在路况较好时,圆轮车比木牛流马要实用得多,这是木牛流马不能普遍使用以至失传的一个主要原因。
关键词 三国志通俗演义 木牛流马 运输工具 四足步行 杠杆原理
⒈ 木牛流马概述 木牛流马是否存在,古籍记载的木牛流马是否真实,对此争论颇多,笔者以《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二十一记载的木牛流马造法为主,结合《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等有关资料进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绘出了图纸并造出了模型。认定木牛流马真实可信。笔者自信已揭开了木牛流马之谜。请有关专家学者等同志给予审阅鉴定,欢迎赐教。
1.1 根据古籍记载可以制造出真正的木牛流马
笔者根据《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二十一“孔明造木牛流马”原文,可以造出木牛流马,而且有大同小异的几种模式。本文优选一种模式,根据原文提供的名称和数据绘制了木牛流马轮廓图、名称图、尺寸图和行走示意图,另外制作了模型。这个模型可以载重并进退自如。 这个木牛流马模型是根据《三国志通俗演义》原文描绘的外貌和提供的数据制造出来的,各主要部分名称和尺寸完全出自原文,只为本文说明的需要增添了几个名称,并推算出几个尺寸。模型与原文的吻合,有力地证实了木牛流马的真实性。请参见图1《木牛流马外貌示意图》,图2《木牛流马步行示意图》,图3《木牛流马部件名称图》,图4《木牛流马尺寸图》,图5《木牛流马脚孔轴孔尺寸图》。
1.2 木牛流马有实际应用价值
本模型的木牛流马是四足行走的酷似真牛的运输工具。由于是四足行走,用于不平坦路面和泥泞路面都能行进,这是圆轮(独轮或四轮)车难以行进或不能行进的路面,由于是四足行走,不易滑倒,在坡上停住后可以自动“刹车”,这些优点使它适宜于山地运输。 木牛流马的使用能做到“牛不饮食”是又一大优点,在战争中运输粮草,真牛真马要消耗粮草,使得运输的粮草没有运到目的地,就消耗了一部分。而且真牛真马在没有运输工作时照常消耗粮草,这是真牛真马运输粮草的一大缺点。运输时间越长则耗粮越多,这个缺点更为突出。用木牛流马运输粮草,它本身不消耗粮草,很好的克服了真牛真马这方面的缺点,这是木牛流马取代真牛真马运输粮草的又一依据。 由于木牛流马靠人力驱使,驾牛人是要消耗粮草的,这是人力运粮草的一个缺点。但人力运粮有其优点:一是驾牛人也是战士,可以保护粮草,减少专门的护粮队伍。二是驾牛人在没有运粮任务时可以调往战斗部队;三是利用休闲的战斗部队去运粮,非常经济合算。 木牛流马能使“人不大劳”,是又一优点。木牛流马的设计应用了杠杆省力原理,驾牛人肩负重量为总重量的0-30%。当总重量为250公斤时,驾牛人肩负重量为0-75公斤。这个负重量对于古人来说是不难的,的确是“人不大劳”。但相对于圆轮车在平地行进的负重量来说,还是显得过重,这是木牛流马不能普及以至失传的又一原因。 以上说明,木牛流马在山地运输粮草能够“进退自如”、“人不大劳”、“牛不饮食”。因此在山地运输方面有实际应用价值。
1.3 木牛流马是一种而不是两种运输工具
理由之一是,在古籍中很少单独提到木牛或流马,多是合称木牛流马。理由之二是,原文中单独列出了造木牛之法和造流马之法,但造木牛之法只描绘了木牛的外貌,没有提到制造数据。正好相反,造流马之法只有制造用的数据,而没有外貌的描绘。如果将它们合二为一,正好组成一个整体,既有外貌的描绘,又有制造的数据。也只有将木牛和流马的造法看成是同一种运输工具的造法,才能证实木牛流马的真实性。《三国志》有“流马尺寸之数”一句,更能说明后段只是“尺寸之数”。 在造木牛之法的原文中,提到了牛的特征——牛角,加之行进速度如牛之慢而无马之快,可以认为原始设计为木牛,只是后来才称为流马。 为何称为流马而且还有单独的流马造法?第一种可能是以“流马”为“六码”或“陆码”的谐音。“六码”可能是指造木牛的6个主要数据,如肋长、前后轴孔、前后脚孔、前后杠孔、板方囊、前杠长等等。将“六码”称作“流马”既能形象地表达木牛的性质——像马一样奔驰,又能将“六码”的真实意义隐去,增加神秘感,给外人留下一个难解之谜。第二种可能是,流马为木牛改进后的一个新的型号,所以合称木牛流马。第三种可能是,头部外形似牛称木牛,似马则称流马。
1.4 木牛流马模式的缺点
一是转弯的问题没有解决,古籍只提到“进退自如宛如活的一般”,没有提到转弯问题。也许原设计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以至木牛流马转弯不灵活而无法推广应用。本模式设想的转弯方法是,两后足(或两前足)着地,扭转身子而转弯。这里显得有些勉强。 缺点之二是木牛流马在步行时的震动较大,使木质结构使用寿命不长,它的震动使人的手和肩容易劳累,这是木牛流马的一大缺点。 缺点之三是它在平地运输方面不如圆轮车等运输工具,因此不能广泛应用以至失传。 限于条件,笔者没有制成实物进行实际应用,可能存在未考虑到的问题。只是推测可以进行实际使用,能够经得起实践的考验。木牛流马是木质制品,实物容易腐烂而难以流传。
⒉木牛流马造法译注
为译注方便,特将罗贯中著《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二十一,孔明造木牛流马)中关于木牛流马造法之原文转录如下,并根据译注的需要分句编号: 1 造“木牛”法曰: 2 方腹曲胫,3 一股四足,4 头入领中,5 舌着于腹,6 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7 曲者为牛头,8 双者为牛脚,9 横者为牛领,10 转者为牛足,11 覆者为牛背,12 方者为牛腹,13 垂者为牛舌,14 曲者为牛肋,15 刻者为齿,16 立者为牛角,17 细者为牛鞅,18 摄者为牛秋革由,19 牛仰双辕,20 人行六尺,牛行四步,21 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22 人不大劳,23 牛不饮食也。 24 造“流马”法云: 25 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26 左右同,27 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28 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29 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30 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31 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32 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33 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34 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35 后杠与等。36 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37 每枚受米二斛三斗。38 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39 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40 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41 形制如象。42 革干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43 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下面以编号为序,对原文逐句译注。为便于理解,请注意结合图文阅读。 原文1:造“木牛”法曰: 译文1:造木牛流马的方法是: 注文1:笔者认为木牛和流马是同一种运输工具的两个名字,应当合称木牛流马,而以统称木牛为宜。理由之一,在原文中极少单独提到木牛或流马的功用。假如是两种运输工具,应当优胜劣汰只选用一种。理由之二,原文前部分“造木牛之法”只介绍概貌而无数据,后部分“造流马之法”只介绍数据而无概貌。两部分都不完整,只有将前后两部分合为一个“造木牛流马之法”才是完整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原文第24句是“造流马法云”,这句在《三国志》写成“流马尺寸之数”,说明后段是“造木牛流马之法”的数据。 除前述理由外,也有可能木牛和流马是两种有细微区别的同一种运输工具。也许其中一种是另一种的改进型号,可能木牛在先,因原文介绍的都是牛头、牛角之类牛身上的部位名称。也许以后将木牛改造后速度稍快,便称作流马了,或许只是头面部的装饰物是牛头便称木牛,是马面便称为流马。 制造木牛的数据中有6个较重要的数码,如肋长、前后轴孔、前后脚孔、前后杠孔、板方囊和前杠长等等。将“6码”按谐音读作“流马”,既有实际意义又增加神秘感。也许就是这种神秘感使后人以为是两种运输工具,因而难以研究仿制出木牛流马。 原文2:方腹曲胫。 译文2:牛腹是方形的,牛胫是弯曲的。 注文2:后文介绍的板方囊是方形的,板方囊置于牛腹内,故牛腹应为方形,牛胫呈弯曲形状,是为了与真牛形似,可能是整条牛脚从上至下呈上大下小形状,这样的结构才稳定牢固。 原文3:一股四足。 译文3:牛屁股1副,牛足4只。 注文3:1副牛屁股可能是个装饰物。也可能作挡风雨用。置于牛腹后部,可能装饰有牛尾。如果制成盾牌,则可兼作兵器。牛足为4只,不论是什么形状都能排除独轮车的可能。 原文4:头入领中。 译文4:牛头装入牛颈中。 注文4:牛头本来与牛颈相连,根据“舌着于腹”和“垂者为牛舌”句推断,牛头是紧连牛腹的,牛颈的长度不大。为了转弯的灵活性,牛颈宜短不宜长。 原文5:舌着于腹。 译文5:牛舌紧靠着牛腹。 注文5:另有记载,牛舌扭转后,牛足则不能转动。可见牛舌是一个机关,看似平常的装饰物,一经扭转即能制动。其形状应与牛舌形似。扭转后制动的设计并不难,只要牛舌扭转后能卡住“前足”,前足不动则牵连后足不能动。这牛舌是“刹车”装置,也是防止外人抢夺的一种秘密机关。司马懿仿制成木牛流马,却没有发现牛舌的功能,可见其设计是很巧妙的。牛舌的长度应在6寸7分以上,参见注文27。 原文6: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 译文6:木牛载重量较大,但行进速度较慢。单独行进每天几十里,成群行进每天约二十里。 注文6:后文有“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句,以及根据2枚板方囊的尺寸计算,估计每牛载粮草约200千克。古代一里相当于434米。日行20里的速度不算快。不论山地还是平地,木牛流马行走的速度都比独轮车慢得多,木牛流马只适合山地而不适合平地,这也是木牛流马失传的一个原因。 原文7:曲者为牛头。 译文7:木牛的头部模仿真牛拉重物时的弯曲形状。 注文7:结合“垂者为牛舌”句,牛舌既垂,牛头则不能平视前方,只能是两眼朝地。真牛在拉重物时必弓肩,两眼朝下。木牛就是模仿这一姿势。同时为安装牛舌这个秘密机关作掩护(见注文5)。 原文8:双者为牛脚。 译文8:牛脚分为前后两双。 注文8:笔者研制的木牛,左右两只前脚是一个整体,同时进退。左右两只后脚也是一个整体,同时进退。这点与真牛步行有很大区别。如果要设计像真牛一样四只脚分别进退,用现代的钢材作材料是可以办到的,在古代用木材可以制造,但不宜负重。 此句可以理解为,牛脚是固定在两根辕木尾端的着地的支柱,这支柱在停止时可以支撑木牛的后部,防止向后倾倒。如果作这样理解,“脚”和“足”就有区别了。但笔者认为设这样的支柱没有必要,因而将足和脚看成是同一概念。如果不这样,后文的脚杠和脚孔等概念就不好理解。 牛脚的长度后文未提及,考虑到人体高度等因素,牛脚长度(从脚孔至下端)以2尺5寸为宜。(参见注文20) 原文9:横者为牛领。 译文9:示意图上横杠即为牛颈。 注文9:结合“头入领中”和“舌着于腹”可以说明,牛颈的长度不大。为的是缩短木牛的总长度,以便重心后移,转弯灵活。 原文10:转者为牛足。 译文10:牛足可以转动。 注文10:以往有木牛流马即圆轮车(独轮车或四轮车)之说。笔者则认为木牛流马不是圆轮车。理由是:三国以前即有圆轮车,不管怎么改革都不值得千古流传;二是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圆轮车上坡下坡都很难制动,平路也因地面不平难以行进,如果圆轮车能适用,就用不着发明木牛流马了;三是原文中有“牛行四步”句,显然是指木牛象真牛一样一步一步地前进;四是原文中“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句,明白指出木牛脚是四方的木杠,而不是圆轮;五是笔者研制的木牛流马模型,四足是木杠式的,已经很好地利用原文的数据,也是一种印证。 可以设想,在四足的模式上,于四足之中心装一圆轮,平坦地用圆轮行进,圆轮不能转动时,再以四足着地行进。这样做,行进速度快,转弯也灵活,有许多优点。但原文没有依据,暂不讨论。 原文11:覆者为牛背。 译文11:覆盖在牛腹上方的部分是木牛的背部。 注文11:牛背的作用是遮太阳挡风雨。其材料可以用竹片、木板、油布等材料。照理说,牛腹两侧也应有遮阳避雨之物。 原文12:方者为牛腹。 译文12:牛腹呈方形。 注文12:牛腹呈方形,内装2枚板方囊。牛腹内空的前后长度不大于“肋长三尺五寸”,上下高度为“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加“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共2尺。牛腹的左右宽度是下列数字之和:前杠长1尺8寸;左右辕、左右脚和左右秋革由共6层木板,每层厚1寸5分,计9寸;两数之和为2尺7寸。 以上说明,牛腹长3尺5寸,宽2尺7寸,高2尺,这个空间可以供2枚板方囊前后平排放置。这样放置占长3尺2寸(“广一尺六寸”的2倍),占宽2尺7寸(板方囊的长),占高1尺6寸5分(板方囊的高)。牛腹内装下2枚,略有空余,以方便板方囊的装卸。 如果将2枚板方囊上下迭放或左右平排放置都是不妥的。假如上下叠放会增加牛腹的高度,使重心上移而不稳定,牛腹的高度2尺也不够用。假如两枚板方囊平排左右放置,会增加牛腹的宽度至3尺2寸,不利窄路行走,也会使左右稳定性较差;若两枚板方囊载重量不相等时会影响左右平衡;这样放置会使板方囊容易滚落。 原文13:垂者为牛舌。 译文13:牛舌向下垂。 注文13:牛舌在木牛身上是个看似不重要而实际上很重要的部件,它的设计是巧妙的。牛舌的功能一是装饰作用;二是作“制动”的秘密机关;三是在停止工作时作“刹车”以防滑倒。笔者将牛舌设计成沿横轴自由摆动的短木杠,将其沿前上方向旋转270度,舌尖顶住前脚两轴孔间的横杆(连轴杆),这样就使前脚不能运动,前脚又牵制后脚不能运动。 原文14:曲者为牛肋。 译文14:牛肋是弓曲的形状。 注文14:根据“肋……左右同”句,牛肋位于牛背,左右各一,纵向并列,弓背向上。 原文15:刻者为齿。 译文15:牛齿用木板雕刻而成。 注文15:牛齿可能只有装饰作用,也可能有掩盖牛舌的特殊作用。 原文16:立者为牛角。 译文16:牛角呈上立状。 注文16:牛角呈上立状,则牛舌下垂状较为自然。牛角用木质制造,可作装饰,亦可挂物。牛角若用钢铁制造,更兼作兵器。有牛角一物,足以证明是木牛而非流马。牛耳、牛眼和牛鼻等部未载入原文,可能是刻绘而成。 原文17:细者为牛鞅。 译文17:画得较细的是牛鞅。 注文17:牛鞅本是牛拉车时架在脖子上的器具。笔者研制的木牛流马,连接两前脚上端前轴孔的横杆,相当于牛鞅的位置,此横杆可称为牛鞅,它又是一根连轴杆。牛鞅前抵牛头,后抵牛腹,能限制两前脚摆动的幅度,也牵制两后脚摆动的幅度,这样实际上限制了牛脚步行的幅度(步幅)。 根据后文“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句,可以推测牛鞅前后移动的距离在4寸以上。假定为4寸5分,又假定脚以下长度为2尺5寸(从脚孔至下端),按相似三角形计算,前脚的最大步幅为2尺5寸,按“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计算,平均每步1尺5寸,这说明木牛的最大步幅为2尺5寸。平均步幅为1尺5寸。 牛鞅可以解释为捆绑板方囊的绳子,也可以解释为套在人脖子上以肩部用力上抬的绳子,也可以解释为牛前面有人拉木牛前进用的绳子。这都是从“细”字考虑的。但又考虑这些用途都不值得载入原文。 对牛鞅为何物尚难确定,但这不是重要部分。为慎重起见,后文注27中称连接两前轴孔的木杠为前轴杠。 原文18:摄者为牛秋革由。 译文18:有牵拉作用的木杆是牛秋革由。 注文18:牛秋的本意是套车时拴在驾辕物品牲口屁股周围的皮带、帆布等。如果把牛秋革由解释为皮带之类的东西,则不好解释“摄”字,同时这类东西不必在原文中记载。 笔者根据木牛模式,将连接同侧前后脚的可以转动的木杠(相当于现代机械上的连轴杆)叫做牛秋革由,其理由是,这根连轴杆是重要部件,必须在原文记载,而原文没有更合适的名称。这根连轴杆的位置也与牛秋的部位差不多。它具有“推和拉”的功能,合符“摄”字之意。 原文19:牛仰双辕。 译文19:木牛的双辕作一仰一俯运动。 注文19:结合木牛模式,“仰”字解作一仰一俯的运动姿势较合适。双辕越长越省力,手柄起落的幅度越大,转弯半径越大。反之亦然。因此要求辕长适度,估计辕长7尺(从前脚到手柄)较为适度。按辕长7尺计算,手柄起落幅度约1尺。手柄处上抬力最大为总重量的30%,最小为零或负值。按总重250千克计算,手柄处最大上抬力为75千克。原文未记载辕长这个重要数据,有待研究确定。 辕长可以定得稍长些,实际使用时可以将手(肩)的用力点前后移动,以改变实际使用的辕长。 原文20:人行六尺,牛行四步。 译文20:人前进6尺左右,木牛前进4步。 注文20:此句将人和木牛的行走相联系,说明人和木牛是同时前进的。木牛不能离开人而自行前进,即木牛的动力是人力。 木牛的平均步幅是1尺5寸。从木牛模式上看,木牛前脚孔距前轴孔4寸5分,后脚孔距后轴孔3寸5分,这样使得后脚的步幅比前脚步幅大。设脚孔以下的脚长为2尺5寸,经计算后得知,后脚平均步幅为1尺7寸,前脚的平均步幅为1尺3寸。这样设计是为了省力。按杠杆原理,前脚着地时的阻力比后脚着地时的阻力要大得多。前脚向前的步幅越大,阻力更大。因此有必要适当减少前脚步幅。 此句写“牛行四步”而不写“牛行两步”,据此可考虑木牛是4只脚分别前进的,但证据不足。确有证据说明木牛两前脚与后脚是分别并排前进的,后文载“孔径中三脚杠……同杠耳”,表明左右脚是以3根脚杠连成整体的,只能同时前进,若设计成4脚分别前进,用现代的钢铁作材料尚可,在古代以木材制作,则不宜载重。 木牛转弯问题尚未很好地解决。在大半径转弯时,两前脚(或两后脚)着地稍扭转,即可使牛头转向。在小半径转弯时,可照前法“原地踏步”多次转弯。如此转弯显然不大灵活。如果将本模式改成增加一个独轮的模式,以轮转弯即可,但无据可查。在四脚下部各装一轮,转弯自然灵活,但与后文足底包“革干”不符。 把现代的汽车结合木牛流马结构设计成“铁牛车”,前中后三组“脚”底装轮子,可以像真牛一样步行还可以像汽车一样行驶。 原文21: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 译文21:每牛载粮可供10人吃1个月。 注文21:根据后文记载板方囊的尺寸,算出2枚方囊的容积共0.156立方米。共载大米约200千克(按1300千克/立方米估计)。每人的月口粮约20千克。 原文22:人不大劳。 译文22:驾木牛的人不会很累。 注文22:木牛运用杠杆原理省力,驾牛人肩上负重为木牛载重量的30%以下,最小值为零或负值。木牛重心点在牛腹中心即后杠孔处。动力点是手柄处。支点分别在前脚着地处和后脚着地处,当以前脚着地并处于最前位置时,阻力臂长约3尺,动力臂约9尺,动力约为阻力的30%。当以后脚着地并处于最后位置时,阻力臂为零或负值(重心在支点之前)。动力臂与阻力臂之长度是有规律地变化的。驾牛人所费力量也会有规律地变化。估计木牛总重约250千克,驾牛人费力最大约75千克。这不会使古代战士觉得太累。 原文未提及驾牛人的数量,按本模式,1人肩抬手推,木牛即可前进。必要时另加1人在牛头前牵拉,速度会快些。 原文23:牛不饮食。 译文23:木牛不会消耗粮草。 注文23:用真牛运送粮食,它本身要消耗大量粮食。真牛空闲时也要消耗粮草,并要人力照看和保护。这些于战事是不利因素,木牛的使用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制造和使用木牛的根本原因。孔明用计欺骗司马懿以夺取粮草也可能是个原因。 使用木牛虽然要消耗战士的体力,但战士一方面运送粮食,同时又保护粮食,空闲时还可以调作他用,其利大于弊。 原文24:造流马法云: 译文24:制造木牛的尺寸如下: 注文24:此句原文与译文差异很大。笔者研究后认为这句的意思应是如此。详见注文1。 原文25:肋长三尺五寸,广二寸,厚二寸二分。 译文25:肋长3尺5寸(1寸=24.12毫米),宽2寸,厚2寸2分。 注文25:肋长可能是指木材两端的总长度。也可能是指牛腹内空的长度,即肋长在3尺5寸以上,以后者为佳。如果肋长只有3尺5寸,减去两端连接部长度后不足3尺,无法容下2枚宽1尺6寸的板方囊。 三国时代的1尺折合24.12厘米(徐元贞等《中医词释》113页,河南科技版1983),可作参考。后人根据所处时代的度量衡予以换算也有可能。本文为防止引起混乱,对原文尺寸不作换算,只在此提醒制作实物时予以注意。 原文26:左右同。 译文26:左右两根牛肋的尺寸相同。 注文26:这里的左右是相对木牛体位而言。即木牛左耳这边为左,右耳这边为右。后文所指前后左右均同此意。 从这句可知牛肋是左右各一根,位于牛背的位置,它们的排列应是左右并列式,不会是真牛的肋骨那样排列。 原文27: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 译文27:前轴孔距牛头4寸,孔的直径2寸。 注文27:前轴孔的位置在前脚最上端。左右前轴孔以圆木杠贯穿其中。此木杠笔者称它为前轴杠(在注文17中称此为牛鞅)。它向外还贯穿左右秋革由。前轴杠与牛秋革由的连接是固定连接。前轴杠与前脚的连接是滑动连接。(各滑动处可加某种润滑油)。前轴杠长2尺7寸以上(前杠长1尺8寸加辕厚、脚厚、秋革由厚等6层共9寸,外加前轴杠两端外露部分),直径2寸。 前轴杠前距木牛头4寸,后距牛腹2寸7分,运动距离是6寸7分。这个距离限制前脚的步幅,通过秋革由再限制后脚的步幅。 参见注文5,牛舌转动后顶住前轴杠不动,前后脚都不能动,牛舌的长度应在6寸7分以上。 原文28: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 译文28:前脚孔长2寸宽1寸,距前轴孔4寸5分。 注文28:前脚孔与前轴孔的距离,是指孔边缘之间的最近距离(原文所载各种距离都作如此理解)。假若指孔中心距,则两孔距离太近,制作时换算较麻烦。 必须有一木杠连接左右前脚孔,这根木杠,笔者称它为前脚杠。前脚杠直径2寸,长2尺4寸(前杠长1尺8寸加辕厚,脚厚共4层计6寸)。前脚杠与前脚是固定连接,穿辕部分是滑动连接。此处易磨损,用材要坚实。 原文29: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 译文29:前杠孔距前脚孔2寸7分,孔长2寸宽1寸。 注文29:前后各杠孔、轴孔和脚孔的位置没有在原文中注明。笔者对各种可能进行比较,选取最佳位置用于本模式,即:前后杠孔在辕上,分别位于腹的前后端;前后脚与辕连接的部位定作前后脚孔;前脚孔以上4寸5分定作前轴孔;后脚孔以下3寸5分定作后轴孔。 当前脚处于垂直位时,前轴孔后移的最大距离是2寸7分,这个距离决定了前脚最下端前移的最大距离。估计前脚孔离地的最佳距离为2尺5寸,已知前轴孔距前脚孔4寸5分。按相似三角形可得知前脚最下端前移的最大距离为1尺5寸。前脚后移与后脚前移相碰,前脚后移加后脚前移的距离受前后脚孔距1尺的限制。前脚后移的距离约为3寸5分,后脚前移的距离约为4寸5分,两者之和8寸,在前后脚孔距1尺(见注文30)限内。 原文30: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 译文30:后轴孔距前杠孔1尺5分,孔径与前轴孔相同。 注文30:前轴孔的直径为2寸,后轴孔的直径也是2寸。 后轴孔在后脚上,而前杠孔(或前杠)在辕上。要标定这个距离,后脚必须处垂直于地面的位置。这样就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直角位于后脚孔。后脚孔距后轴孔3寸5分,后轴孔距前杠孔1尺5分,可算出后脚孔距前杠孔9寸9分,取近似值1尺。 为什么原文不直接标明1尺这个数字,可能是原文作者故意留下一个谜,以增其神秘感。也可能是笔者误解。笔者之所取后轴孔到前杠孔的距离为1尺,是因为这个数加上后脚孔距后杠孔4寸5分(见注文33),加上后脚孔宽度2寸,再加后杠孔中心点距前边1寸,共计1尺7寸5分,正好使后杠孔中心点位于肋长3尺5寸的中心。也即后杠孔位于牛腹的中心。这里可作为木牛重心点的标志。 原文31: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 译文31:后脚孔距后轴孔3寸5分,孔径与前脚孔相同。 注文31:前脚孔长2寸宽1寸,后脚孔同此尺寸。 前轴孔距前脚孔4寸5分,而后轴孔距后脚孔3寸5分。这1寸之差是为了使前脚的步幅小于后脚的步幅,使前脚向前移时与木牛重心点的距离比较小些,以达到省力的目的(见注文22)。 原文32: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 译文32:后杠孔距后脚孔2寸7分。 注文32:前杠孔距前脚孔2寸7分。后杠孔与后脚孔也是这个距离,看来是正确的,但后句“后
6. 义乌有什么特产
1、南枣 浙江传统特产。采用优质青枣精制而成。有淌江红枣和原红蜜枣两种。皮色乌亮透红,花纹细致,肉质金黄,个大均匀,为枣中之珍品。 清朝时岁岁进贡,故有“贡枣”之称。主产于义乌、东阳、淳安、兰溪等县(市)。产品主销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苏、上海等省、市,还运销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地区。 
2、东塘狗肉 大陈楂林一带很早就流传下来的一种风味美食。由现杀活狗烧烤而成。老嫩得当,香气扑鼻。上溪牛杂义乌上溪、吴店一带历来就有屠宰牛的场所,当地人将牛舌、牛血、牛蹄、牛杂等用上溪特有烧法烹制出“牛系列”。 3、红糖 红糖指带蜜的甘蔗成品糖,甘蔗经榨汁,浓缩形成的带蜜糖。红糖按结晶颗粒不同,分为片糖、红糖粉、碗糖等,因没有经过高度精练,几乎含有蔗汁中的全部成分,除了具备糖的功能外,还含有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如铁、锌、锰、铬等,营养成分比白砂糖高很多。 4、火腿 腌制或熏制的动物的腿(如牛腿、羊腿、猪腿、鸡腿),是经过盐渍、烟熏、发酵和干燥处理的腌制动物后腿,一般用猪后腿或是以猪、牛肉的肉泥,添加淀粉与食品添加剂,压制成成的“三明治火腿”,又名“火肉”、“兰熏”。中国传统特色美食。 5、丹溪酒 丹溪故里的百姓以红曲酿酒已有上千年历史。据传宋代已有义乌人通过运河,将酒运到开封。丹溪故里的百姓以红曲酒烹饪菜肴,民间喜庆、婚宴、走亲、访友皆以酒为礼。
7. 耕田工具是谁发明的
炎帝发明农耕之具首都北京有一处明清时建筑——先农坛,是明清两朝的帝王们祭祀炎帝、祈求五谷丰登的祭坛,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并且向世人开放。这里每天都有许多人或参观缅怀、或散步健身,沐浴在虽已虚化却依然神圣的先祖的祥瑞气氛当中。 炎帝,又被后人称为神农、田祖、先啬、五谷王、五谷先帝、粟王、先农。之所以罗列这么多的称呼,没有其它原因,只因为确有这么多称呼。只需稍微想一想,就会发现这些称谓当中,每一个都充满着对炎帝的敬爱和纪念,每一个都确立起炎帝在我们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悠久历史上的地位。中国历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以后,从神农氏开始进入了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经济的历史时期。从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以及湖北京山屈家岭等遗址发现的粟、黍、稻得知,我们的祖先懂得种粮至今已有七千年至六千年的历史。到炎帝时代,人们对于农业的认识已经非常深刻,对农耕和土地的认识已经非常成熟。他们大规模垦荒造地,发展农桑,驯养动物,制造农具,迈出了人类文明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步。 神话《神农捋穗》中,神农发现了高粱和荞麦。《咒鸟识谷》中神农从鸟吃谷籽知道了谷籽能食用。《神鞭降牛》和《降牛耕田》等神话都说神农始初教民以手掘地,后来以石掘地,再后来以人拉木耒耜犁地,直至学会驯牛,用牛力解放人力。虽然是神话,却也符合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过程中的一般认识规律。 炎帝在阪泉之战中败给轩辕黄帝以后,蒙黄帝不杀,便来到历山,开始焚林拓荒,从事稼穑。历山,位于古舜都保岱西北3里处,古籍中又称烈山、厉山。历山背后有一块面积约400亩的平台地,相传就是炎帝垦荒的地方,这个地方叫四顷梁。清道光十五年重修的《保安州志》记载:“炎帝焚林耕种之处,四周岗阜围合,俨如城郭,中为平地,田可四顷。故又名四顷梁。”炎帝时候,涿鹿城南的桑干河泛滥,一片汪洋。炎帝带人登上历山山顶极目四望,发现北面有一大片平展展的山地。这块山地四周有土丘环围着,就像黄帝城一样,这就是四顷梁。只见蒿草丛生,遍地荆棘。炎帝非常高兴,他连蹦带跳地跑下山顶,来到这块平地上,立即带领人们焚林垦田。熊熊烈火燃烧了好几天,拔草、挖地,一天、两天……那时候,刀耕火种的,刀是什么样的刀?石头磨成的刀;斧是什么样的斧?石头磨制的斧。这人手少,工具笨,进度特别慢。炎帝马上派神鹊给黄帝传信,请求派人来支援,以免误了农时。连年战乱,民生凋敝,黄帝正为恢复农业生产犯愁呢。一接到消息,立即给炎帝调派了一千名兵士赶到了四顷梁。大家一起汗流浃背地干活,进度还是慢,那石刀、石斧一类的兵器一下只砸一个小坑。再看兵士们个个手上打了血泡,人人疼得呲牙咧嘴。炎帝心中焦急,怎样才能加快进度呢?炎帝可是个经验丰富、爱动脑筋的好庄户,他很快就琢磨出了石犁,名耒耜,犁尖像熨斗似的,与两侧的刃一起破土。石犁中间有孔,与上面的犁架连接着,用绳子绑牢固。犁头尖尖的斜插进土里,前面有兵士拉,后面有兵士手扶犁架并用力向前推着。这个石犁所过之处,黄土尽翻花,这样翻土耕地,既省了人力,效率又高了好几倍。这是农具上的一次大革命,人们为这种农具的发明欢呼雀跃,由衷地称赞炎帝,拜服他的智慧。文物是历史的脚印,是文明的见证。今天,从黄帝城、阪泉、蚩尤寨、釜山等处发现的远古石器、兵器、骨器、陶器等,正反映了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时期炎帝、黄帝、蚩尤以及先民们生产、生活、争战的本来面貌。 继发明石耒耜之后,炎帝根据多年来了解的农具方面的知识,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了木耒耜。据说炎帝后来到湖南任职时,做了大量的木耒耜。如今,那里以耒耜命名的以纪念炎帝的地名有耒山、耒水、耒阳等。 炎帝在四顷梁住着,专门负责为黄帝司农,连年垦荒种地,发现人们依然劳作辛苦,尤其是每年耕地的时候。爱动脑筋的炎帝又琢磨起来。他从人拉犁的姿势上受到了启发,便用牛耕田替代了人耕田。至今,在农村还可以看到几乎完全一样的牛耕田的场面。用牛力解放人力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的。在我国,上古时期包牺氏时代就进入到了人工饲养家禽、家畜的历史阶段,这在考古学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我们当地就流传着马师皇(皇帝的牧正)驯养六畜(指牛、马、羊、鸡、狗、猪)、神农驯牛耕田等民间故事。汉字中犁地的“犁”字用“牛”和“利”组字,说明人与牛、牛与农耕早在造该字之前就已经建立了亲密的关系,牛与耕田犁地是分不开的。牛是一种温顺的大型牲畜,自古以来与人类相存相依,在人类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它吃苦耐劳,为农业生产默默效力,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受人类的感激甚至是崇拜。炎帝驯牛耕田,是农耕经济的重大突破,也是生产力的第一次大解放,对于华夏这个农业大国来说,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意义。炎帝被尊为中华始祖之一、中国农耕经济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当之无愧的。 传说中,炎帝在历山四顷梁拓荒种田,年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因而,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些村落,人们在这里安家置业,娶妻生子,繁衍不息。这些后人都以农为本,世代相传。炎帝的儿子柱,因为善植百谷百蔬,而官为农正,即管理农业的大臣。到了虞舜时代,舜帝亲自到历山上焚林垦田,承继着炎黄大业。 民以食为天。人类从茹毛饮血到耕田种植,表现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执着朴素的追求。始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开拓创造,他们开垦延展着种植的土地,他们坚守捍卫着生存的土地,因为他们的不断探索,使人类的希望一次次变成了现实,使文明在他们的身后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记住,土地是民之根本,是社稷之源。始祖炎帝站在远古的历山顶上告诉着我们:请深爱滋育我们的土地,带着这份深爱去进行新的发明创造。
8. 藏族的生活习俗
现代藏族同胞许许多多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时代所留传下来的。比如藏族同胞的婚丧嫁娶、天文历算、医学文学、歌舞绘画、出行选宅、则选吉日、驱灾除邪、卜算占卦等等 在某种程度上也仍沿袭雍仲本教的传统。藏族同胞还有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撒风马旗、悬挂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本教传统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萨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玛盘、酥油花甚至使用转经筒等等,这些都是雍仲本教的遗俗。
婚丧习俗 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才能享受塔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 天葬寄托于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拉萨北郊的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不经允许一般是不欢迎人们去观看的,因为这不太好。
饮食习惯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民族禁忌 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拉"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座,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肉,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 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 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得逆转. 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服饰特色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族广布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服饰多姿多彩、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做为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藏袍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
帮典 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帮典颜色,或艳丽强烈,或素雅娴静。 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氇帽等一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 头饰佩饰在藏装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关.讲究的还镶以金银珠宝、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 献哈达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它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
民族礼仪 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
9. 老鼠拉木掀!后面一句是什么 歇后语…
老鼠拉木掀——大头在后面。 解释分析:这是一种逻辑推理式的歇后语,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这一句歇后语是说老鼠拉木锨,人先看到的是较小的前端,而后面老鼠所拉的木掀,跟老鼠相比才是重头戏;一般指事情的严重性还没有显现出来,现在暴露的只是表面现象。 此类型的歇后语还有: 1、水仙不开花——装蒜 2、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3、百川归海——大势所趋 4、蝎鳓虎子掀门帘儿——露一小手儿

(9)发明小拉木扩展阅读: 歇后语的分类,有各种分法。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一共分为以下四大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目(墓)中无人;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有的书把它列入“双关语”一类,也是有道理的。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 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黄牛肩脚——不负责任; 老鼠上街——人人喊打 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了解卜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 林冲棒打洪教头——专看你的破绽下手;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刘备、林冲故事的,自能了然于心。
10. 伊科拉木江小名叫什么
不知道你说的这个人是谁。 更不知道他的小名。
与发明小拉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快递时效投诉
发布:2025-05-15 00:01:20
浏览:782
聚投诉珍爱网
发布:2025-05-14 06:07:42
浏览:47
使用权获取途径
发布:2025-05-09 14:54:50
浏览:759
拓荒者知识产权
发布:2025-05-07 04:18:52
浏览:7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