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主题是创造的书

主题是创造的书

发布时间:2021-08-01 00:33:22

1. 请问老舍文学创作的基本主题是什么

我们老师讲的是
基本主题——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老舍继承了从鲁迅以来的关于“国民性”的思考,在某些方面有开拓,有新的特色

2. 什么书的题目(或主题)是有关梦或梦想的

梦溪笔谈

3. 狄德罗的创作主题是什么

狄德罗, 法国启蒙主义哲学家和作家。出生于一个富裕的作坊主家庭,幼年受教会教育,后到巴黎上中学。曾因发表无神论著作而入狱,出狱后主持编纂了《网络全书》。他在哲学、美学、戏剧理论和小说方面都有所建树。他在《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研究》《绘画论》等著作中提出了真善美统一的理论,主张把美建立在真与善的基础上。在艺术表现上提出“要真实”“要自然”的要求。

狄德罗像

4. 有哪些创新方面的书籍

创新方面的书籍有:

一、《创新:经济增长的奇迹》

《创新:经济增长的奇迹》绝大多数学者一直将价格竞争视为增长背后的驱动力,鲍莫尔却独辟蹊径,认为增长背后的推动力是以下三个方面的结合,即企业内部系统化的创新活动、一个创新行业中的所有企业在生产新产品和创建新工艺的过程中都争先恐后地竞争、企业之间在创造和运用创新上的协作。

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与所有其他经济体系最鲜明的差别就是自由市场中存在的压力迫使企业不断进行创新,因而资本主义创造了异乎寻常的经济增长纪录。企业家始终在为经济增长提供关键性的技术突破和其他形式的至关重要的增长激励。

二、《伟大创意的诞生:创新自然史》

《伟大创意的诞生:创新自然史》内容简介:大家都认得出好创意。印刷机、铅笔、抽水马桶、电池、互联网、——这些都是绝妙的创意。然而,它们是如何产生的?被喻为“科技界的达尔文”的史蒂文·约翰逊在《伟大创意的诞生:创新自然史》一书中,提供了深具启示意义以及有论证实据的答案。

作者史蒂文·约翰逊以富有感染力、包罗万象的风格游历于多重领域,从都市研究,到网络文化,找出了独特创新背后的7大关键模式,深入人类600年重要发明的创新自然史,找寻它们的踪迹。

三、《创新管理》

《创新管理》是2009年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何颖。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火的发明使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电灯的发明改变了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火车、飞机的诞生使天涯近在咫尺;网络的广泛应用使人们购物可以足不出户。

四、《创新者的窘境》

本书分析了计算机、汽车、钢铁等行业的创新模式,一针见血地指出,良好的管理是导致这些企业衰败的原因,通过一些具有行业领导地位的公司的成败的经验教训,书中提出了抓住破坏性创新现象的一些原则。旨在帮助管理者看到正在经历的或将会经历的变化,指导大家积极面对并取得成功。

五、《大爆炸式创新》

大爆炸式颠覆是超越颠覆式创新的最新创新方式,是一种拥有巨大能量的创新,能在数月甚至数日之内撼动那些根基牢固的企业。其骇人的速度和巨大的影响力都来源于涌入市场的颠覆性科技,它们比前辈们质量更优,而且价格更低廉。

技术的指数级发展和产品的快速迭代改变了原有的创新方式。颠覆不再是从某一个方向出现,而是从四面八方涌来。我们面对的已经不再是创新者的窘境,而是创新者的灾难。“你怎么会破产的?”“两步,慢慢瓦解,然后顷刻坍塌。”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创新 ([美] 威廉·鲍莫尔所著书籍)

网络—伟大创意的诞生:创新自然史

网络—创新管理

网络—创新者的窘境

网络—大爆炸式创新

5. 创造为主题的高中作文

当流行歌嘻哈的“潮流元素”所困扰;当影视圈掀起一股又一股的翻拍热潮;当小说纷纷“下海”变身为电视剧连续剧的“文学”版本,文学奖堂而皇之地成为市井左邻右舍式的生日蛋糕瓜分,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的文化创造力正日益萎缩?缺乏创新和山寨思维正对我们的文化产生威胁?历史上的一些文化产品,之所以伟大和不朽,成为人类文化财富的积淀,变成历史的客观精神,取决于它所体现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创造力,一直以来为古今中外的作家、诗人、哲人和批评家所关注、思考和追求的。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或者对于一个时代来说,文化创造力如能被极大地激发起来,那是一场真正的文化盛宴。 我认为缺乏创新是我们文化中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恐怕更多的是浮躁心态,没有刻苦的创新精神和创作风气,或是被经济利益所束缚。山寨文化的流行和备受青睐,让我们看到社会上许多人似乎总是习惯于从众、模仿,从而泯灭了对创造的渴望和激情,丧失了自我和个性。的确,如今各个领域抄袭之风日盛,新品乏见,创作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我们必须拯救文化,拯救我们的衰退的心智、情感、精神和信仰,更重要的是,要为人类文化的创造力留下空间. 首先,要具有文化创造力不能跟风,必须有创造精神。在去年的书展上,我发现关于青春和悬疑类小说对青少年十分卖座,貌似在眼下,这种故事情节曲折、让人暂时感动的小说十分受欢迎,而那些真正能够受益终生、给我们启发的,像刘墉、毕淑敏的书却让有些人嗤之以鼻。可我们是否想过,这种书的类型化、模式化、套路化创作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当这种跟风精神成为人们思维中见怪不怪的一环时,它对文化和原创精神已构成十分严重的威胁。我认为,完成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应力求创新。像国庆前夕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公演,颇受好评。导演追求的“不重复过去,不重复别人”的精神 ,使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次,要有创新的文化必须要有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一个大国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今日中国应具有文化创作最丰厚的土壤,应产生震撼人心的鸿篇巨制。令人遗憾的是,创造之苦,创新之累,似乎很少有人甘愿去受;更多的人热衷于模仿、跟风或者干脆复制;有人有创新之能,却寂寞难耐,将才智消耗在制造浮躁的文化泡沫;还有人虽兼具创造之才、创新之志,却苦于“冷坐十年功,抄袭一分钟”,成果难得易失,费尽心血的作品难以得到有效保护。2008北京奥运会是十分成功的,开幕式十分有特色的中国风表演也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创造力,让许多人为之震撼。可是又有多少人明白成功背后的艰辛?张艺谋导演为了将文化创造力发挥到极致,日以夜继地策划整个奥运会开幕式,不停地开会、商讨和排练,才将最精彩的一面呈献给大家。所以,成功的作品离不开刻苦努力. 再者,文化创造力不能一味地追求名和利。许多电视剧不知演了多少遍?现在不是照样大拍特拍,开始了新的一轮翻拍热潮?像《流星花园》无论在台湾、日本、韩国或者是内地的翻拍,不都掀起一股热潮,创造了许多收视奇迹,这些剧情几乎都一样的电视剧,为何如此受欢迎?是我们的好奇心还是媒体的炒作?《建国大业》票房大获成功,但这种成功恐怕更多的是商业运作、大片娱乐因素、明星效应的结果,与体现的艺术创造力关系不大。令人遗憾的是,当下这种文化创造力的缺失正在成为大量文化产品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其实仔细想想,有多少作品是我们真正喜欢的?一些人更多地依赖大投资、大题材、大制作、大宣传来提升自己的文化影响力,从而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更多的观众是被“忽悠”到剧院里看演出,看的不是艺术,而是一场“文化事件”。 我们真的失去文化创造力了吗?没有人相信,更没有人甘心如此。一个文化传统深厚悠久的民族,岂会轻易失去创造的智慧?岂甘长久置身于“来料加工”、“贴牌出口”的尴尬境地?岂会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失去文化自信而埋藏文化自觉?但也不能不正视,我们必须克服身边正束缚、抑制着文化创新,消损其活力,磨蚀其锋锐的一些消极的因素, 创造出伟大和不朽的作品,在人类文化创造力的历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

6. 请介绍几本关于创新的非常好的书

TRIZ理论方面的书都可以。你可以先搜索一下,结果你会震惊的。目前创新领域最伟大的系统化理论化工具。

TRIZ理论是由前苏联发明家阿利赫舒列尔(G. S. Altshuller)在1946年创立的, Altshuller也被尊称为TRIZ之父。1946年,Altshuller开始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研究工作。当时Altshuller在前苏联里海海军的专利局工作,在处理世界各国著名的发明 专利过程中,他总是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当人们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时,是否有可遵循的科学方法和法则,从而能迅速地实现新的发明创造或解决技术难题呢?答案是肯定的!Altshuller发现任何领域的产品改进、技术的变革、创新和生物系统一样,都存在产生、生长、成熟、衰老、灭亡,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们如果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能动地进行产品设计并能预测产品的未来趋势。以后数十年中,Altshuller穷其毕生的精力致力于TRIZ理论的研究和完善。在他的领导下,前苏联的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组成了TRIZ的研究团体,分析了世界近250万份高水平的发明专利,总结出各种技术发展进化遵循的规律模式,以及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相关书籍,建立一个由解决技术,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算法组成的综合理论体系,并综合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建立起TRIZ理论体系。
80年代中期前,该理论对其他国家保密,80年代中期,随一批科学家移居美国等西方国家,逐渐把该理论介绍给世界产品开发领域,对该领域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1世纪,每个国家都不可能离开全球市场而独立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就必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而成功生存的法定就在于创新。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了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这也奠定了创新中国的理论。TRIZ理论正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批量发明创新的夙愿。

7. 倡导全民阅读,创造书香阅读的主题作文,题目应该用什么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8. 图书的起源主题环境创设

图书的起源
一、汉字产生
汉字产生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汉字是怎样产生的,是什么人发明的?对于这个问题,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最为流行的是:"仓颉"造字说。
(一)"仓颉"造字
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广泛流传。《韩非子》、《淮南子》、《说文解字》等书中都认为仓颉创造了文字。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认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还有的史籍,如《论衡》中说仓颉长着四只眼睛,"仰观奎星圆曲之势,府察龟纹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文"。
但是,对于一种独立发展又有相当久远历史的文字来讲,它是不可能由一个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发明的。在原始社会,生产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极为低下,文字的产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任何人都无法经历如此之长的过程,所以,仓颉造字之说是不可信的。
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早期文字成于众人之手;而非一人独创。中国的早期文字,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都有许多异体字。也就是说,同一个字有几种甚至十几种不同的写法,如果是仓颉一个人发明,他为什么要给自己和别人制造这么多麻烦?荀子就曾经认为,古时候,创造文字的人很多,文字是众人发明的,而仓颉的名字为什么单独流传下来呢?因为他做了一些整理文字的工作。
也就是说,在仓颌以前,文字已经产生,不过当时的文字还在初期阶段,殊体异形,没有定制,而仓颉的功劳,正在于对这种形体不一的文字进行了整齐划一的工作,因此他的名字世代被人们称颂。
从"仓颉是黄帝的史官"这一说法,我们还可以分析出,文字记录与古代的史官关系密切。至于仓颉的活动范围,现在,在山东寿光,河南开封,河北南乐;陕西长安和白水等地都有仓颉墓、仓颉庙和仓颉造字台等遗迹。其中以陕西白水县的仓颉庙规模最大,长安县的仓颉造字台保存尚好。尽管这些古迹都是后人根据传说附会后造出来的,但是也从另一侧面说明,造字活动波及地域之广,以及人们对文字发明者的崇敬。
仓颉本人曾被人们神化。《论衡》说仓颉长四只眼睛,《淮南子》中说仓颉造字时天上下小米,夜里鬼哭泣。这种想象虽离奇荒诞,但其中却孕育着深刻的含义。
人都只有两只眼睛,而仓颉却比普通人多生了一对眼睛,无怪乎他能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辨鸟兽之迹,见常人之所不见,造出文字来。仓颉造因文字后,人的能力空前提商。人们利用这位比常人多一双眼睛的仓颌的发明,不仅能看到千百里之外发生的事,而且能够看到千百年前发生的事。这岂不是给世人也多添了一对神奇的眼睛吗?至于"天雨粟,鬼夜哭",则是对文字的威力的形象化的赞歌。
文字的发明,使千百万人的经验得以流传,也使那些在黑暗中活动的魑魅魍魉无所逃其形,无处隐其身。在文书上,历史上,永远记录他们的劣迹、罪恶,鬼怎能不躲在黑暗的角落里流泪哭泣呢?因此,我们既不能将仓颉作书当作史实,也不能把它当作迷信简单地完全摒弃,而应把它看作对现实事物所作的非现实的反映。这反映了人民对发明文字的祖先的无限景仰和钦佩,也表达了对文字产生及其价值的高度评价。
把发明文字的功劳归于仓颉,正像说伏羲发明畜牧,后羿发明弓箭,神农后稷发明种植,夏禹的父亲鲧发明筑城一样、并不是在他们之前没有这些活动和成果,而是后人将祖先的创造力人格化,赋于一身,这些传奇才如此神奇动人,流传不断。

9. 巴金的是什么创作主题

一、巴金的是——以小说为创作主题,他的作品如下:
【中长篇小说】
《灭亡》《小说月报》第20卷第1期,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10月初版
《家》上海开明书店1933年5月初版
《春》上海开明书店1938年8月版
《秋》上海开明书店1940年9月初版
《爱情三部曲》:《雾》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6年1月版
《雨》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3年1月初版
《电》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3月初版
《憩园》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4年初版
《第四病室》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6年版
《寒夜》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7年3月初版
《死去的太阳》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初版
《海底梦》上海新中国书局1932年8月初版
《春天里的秋天》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10月初版
《沙丁》上海开明书店1933年1月初版
《萌芽》上海现代书局1933年9月初版
《新生》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11月版
《利娜》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0年8月初版
《抗战三部曲》:《火》之一至之三,上海开明书店1940年12月一1945年7月版

【短篇小说集】
《复仇集》上海新中国书局1931年8月初版、《光明集》上海新中国书局1932年12月版
《电椅集》上海新中国书局1933年2月初版、《抹布集》北京星云堂书店1933年4月初版
《将军集》上海生活书店1934年8月初版、《沉默集》上海生活书店1934年10月初版
《神·鬼·人》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5年12月版、《沦落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3月初版
《发的故事》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2月版、《长生塔》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3月初版
《小人小事》成都文化生活出版社1943年6月初版、《还魂草》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5年12月版
《英雄的故事》上海平明出版社1953年9月初版、《明珠与玉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7年4月版
《李大海》作家出版社1961年12月初版

【散文合集】
《海行》、《旅途随笔》、《巴金自传》、《点滴》
《生之忏悔》、《忆》、《短简》、《控诉》
《梦与醉》、《旅途通讯》、《感想》、《黑土》
《无题》、《龙·虎·狗》、《废园外》、《旅途杂记》
《怀念》、《静夜的悲剧》、《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
《华沙城的节日》、《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
《大欢乐的日子》、《谈契诃夫》、《一场挽救生命的战斗》、《友谊集》
《赞歌集》、《倾吐不尽的感情》、《贤良桥畔》、《大寨行》
《爝火集》、《创作回忆录》《序跋集》、《怀念集》、《家书—— 巴金萧珊书信集》
《再思录》、《随想录》

【文学译著】
《薇娜》上海开明书店1928年6月初月初版
《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上海新宇宙书店1929年10月初版
《骷髅的跳舞》上海开明书店1930年版
《丹东之死》上海开明书店1930年7月版、《草原故事》上海马来亚书店1931年4月初版
《秋天里的春天》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10月初版、《过客之花》上海开明书店1933年6月初版
《门槛》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5月初版、《叛逆者之歌》平社出版部初版本
《夜未央》(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3月初版)、《迟开的蔷薇》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3年1月初版
《父与子》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3年7月初版、《处女地》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4年初版
《快乐王子》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年3月初版、《笑》(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年6月初版)
《六人》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9年9月初版、《红花》上海出版公司1950年11月初版
《癞蛤蟆与玫瑰花》上海出版公司1952年1月初版、《木木》上海平民出版社1952年初版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6月初版

【传记忆作】
《蒲宁与巴布林》上海平民出版社1949年12月初版
《狱中与逃狱》广州革新书局1927年5月初版
《我的生活故事》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1年8月初版
《地底下的俄罗斯》上海启智书店1929年8月初版
《我的自传》上海启明书店1930年4月初版
《俄国虚无主义运动史话》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8月初版
《狱中记》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9年4月初版
《一个家庭的戏剧》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狱中十二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9年l2月初版
《回忆契诃夫》上海平民出版社1950年1月初版
《回忆托尔斯泰》上海平民出版社1950年4月初版
《回忆屠格涅夫》上海平民出版社1950年8月初版
《回忆录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5月初版
《往事与随想》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10月初版

【理论作品】
《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1921年4月《半月》17号
《再论无产阶级专政》《时事新报·学灯》1925年12fl 21日
《列宁论》《时事新报·学灯)1925年12月29日
《马克思主义卖淫妇》《时事新报·学灯)1926年1月19日
《芝加哥的惨剧》旧金山平社1926年5月初版
《革命的先驱》上海自由书店1928年5月初版
《断头台上》上海自由书店1929年1月初版
《俄罗斯十女杰》上海太平洋书店1930年10月初版
《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上海自由书店1930年7月初版
《俄国社会运动史话》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5年9月初版

【理论译作】
《面包略取》上海自由书店1927年1月初版
《面包与自由》上海平民书店1940年8月初版
《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上海自由书店1928-1929年初版
《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1年6月初版
《蒲鲁东底人生哲学》上海自由书店1929年初版
《告青年》上海平明书店1938年6月初版
《万人的安乐》上海平明书店1938年5月初版
《西班牙的血》上海平明书店1938年7月初版
《西班牙的黎明》上海平明书店1938年7月初版
《西班牙的曙光》上海平明书店1939年3月初版
《西班牙的斗争》上海平明书店1938年4月初版、《战士杜鲁底》上海平明书店1938年8月初版
《西班牙》上海平明书店1939年4)1初版、《一个国际志愿兵的日记》上海平明书店1939年4月初版
《西班牙的日记》上海平明书店1939年4月初版、《巴塞罗那的五月事变》上海平明书店1939年4月初版。

【主编刊物】
《文化生活丛刊》(1935年一1952年)、《文学丛刊》(1935年一1949年)
《文季丛书》(1939年一1951年)、《文学小丛刊》(1939年一1948年1
《自由月刊》(1929年1月一4月)、《时代前》(1931年1月一7月)
《文学季刊》(1934年4期)、《文季月刊》(1936年6月一12月)
《文丛》(1937年一1939年)、《烽火》(1937年一1938年)
《文艺月报》(1953年一1956年)、《上海文学》(1960年一1963年)
《收获》(1957年一2005年)

二、人物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阅读全文

与主题是创造的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
股权转让样本 浏览:716
工程管理保证书 浏览:198
社区矛盾纠纷排查汇报 浏览:352
新疆公共就业服务网登陆 浏览:316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
马鞍山陆建双 浏览:853
北京东灵通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浏览:6
海南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领取 浏览:846
成果有男票吗 浏览:828
知识产权法04任务0001答案 浏览:691
马鞍山519日停电通知 浏览:977
马鞍山金鹰营业时间 浏览:91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 浏览:714
贵州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29
买家投诉发票 浏览:251
普通护照的期限 浏览:766
发明文言文 浏览:523
国培线下专题研修成果 浏览: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