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是谁发明在竹板上写字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艰难的选择之后,确定的文化保存和传播媒体,这在传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以浩大的声势,向更宽广的社会大步前进。所以,竹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现,才得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传至今。
简牍起源于商代,《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到了战国时期,竹简的使用变得十分广泛,目前考古所发现的竹简最早只能到这个时代。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已广泛 使用,简牍才为纸抄本所代替。
⑵ 竹简是谁发明的
无法来考证具体是谁发明的自,没有相关记载。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其材料的局限,难以广泛的传播, 所以直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人,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竹简的出现才得改变。古代竹简也是可以用现代工艺来进行体现的。简牍起源于西周,春秋战国时使用更广。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已广泛 使用,简牍才为纸抄本所代替。
⑶ 竹简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考证
古代竹简来也是可以用现源代工艺来进行体现的。
简牍起源于商代,《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到了战国时期,竹简的使用变得十分广泛,目前考古所发现的竹简最早只能到这个时代。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已广泛 使用,简牍才为纸抄本所代替。
⑷ 竹简的由来
竹简产生的背景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其材料的局限,难以广泛的传播, 所以直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人,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竹简的出现才得改变。
竹简的制作过程
现代: 裁、煮、烘,切竹,刮青、书写、钻孔、编。
古代:裁、切、烘(杀青)、书写、钻孔、编。
竹简的涵义
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称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
简牍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纸张发明之前书写典籍、文书等文字载体的主要材料,是我国最古老的图书之一。简牍与甲骨文、敦煌遗书、明清档案一同被列为二十世纪东方文明的四大发现,目前简牍学也以惊人的速度形成了世界性学科,它从史学、考古、古文字学、文献学、书法等,多角度多领域,为中国历史文化学术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简牍几乎与甲骨文、金文同时出现,春秋到东汉末年是简牍最盛行的时期,纸张发明后,竹木简牍又与纸张并行数百年,直至东晋末年恒玄下令,简牍制度方告结束。
竹简的影响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艰难的选择之后,确定的文化保存和传播媒体,这在传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以浩大的声势,向更宽广的社会大步前进。所以,竹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现,才得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传至今。
⑸ 竹简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竹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
《竹书纪年》
中国战国时魏国史书。原无名题,后世以所记史事属于编年体,称为《纪年》,又以原书为竹简,也称为《竹书》,一般称为《竹书纪年》。晋太康二年(281) ,一说咸宁五年(279)或太康元年,汲县 (今河南卫辉市西南)人发现了一批写在竹简上的古书。盗墓者不以为意,往往散乱。后来官府前往,又收书不谨,多毁落残缺。《竹书纪年》是其中较完整的一种。竹简长度为古尺二尺四寸,以墨书写(或作漆书,亦即墨书),每简40字。《竹书纪年》凡13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今王二十年为止。晋中书监荀勖认为今王是 魏 襄王 ,古墓即魏 襄王之墓。由于竹简散乱,以及战国文字于时即已不能尽识,《竹书纪年》的整理仍存在争论和问题。晋惠帝时秘书丞卫恒又从事考正。因此,《竹书纪年》当时有初释本和考正本两种,也可称为荀和本和卫束本。一般通行荀和本。《竹书纪年》有不少地方与传统记载大异,比较接近史实,有的还与甲骨文、金文符合。《纪年》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中国史学史上也是一部重要著作。
⑹ 竹简是谁最先发掘的
最早的关于发掘竹简的记录应为西晋咸宁五年(279年)盗墓者不准(Fǒu Biāo盗掘魏安釐王(一说应为魏襄王)的墓时,发现的汲冢古书。也就是现在可以看到的《古本竹书纪年》。望采纳。
⑺ 竹简的来历和资料
竹简由来
竹简产生的背景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其材料的局限,难以广泛的传播,
竹简
所以直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人,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竹简的出现才得改变。
竹简的涵义
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称 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
考证
古代竹简也是可以用现代工艺来进行体现的。
简牍起源于西周,春秋战国时使用更广。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已广泛
竹简
使用,简牍才为纸抄本所代替。
竹简最著名的考古有:
1. 279年,晋朝汲郡人从战国时魏襄王的陵墓中,一次发掘到写有文字的竹简数十车。
2. 1953年7月,湖南长沙仰天湖古墓出土竹简42支,最长的22厘米,宽1.2厘米,篆文,每简2-10字,
为战国之物。
3. 1957年,河南信阳楚墓出土竹简800多片,简上文字依然清晰。
4.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发现《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
竹简
约五千枚。
5.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一千一百多枚。为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至秦始 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之物。
编辑本段
影响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
竹简
前主要的书写工具,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艰难的选择之后,确定的文化保存和传播媒体,这在传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以浩大的声势,向更宽广的社会大步前进。所以,竹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现,才的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传至今。
编辑本段
书法价值
竹简是研究战国楚文字和西汉初年书法的重要资料。先秦时代,文字从应
竹简
用性走向艺术性。这时的书法与文字的 变革紧密联系着,它从稚拙阶段渐趋完美,从而奠定了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特殊地位。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竹简千余枚,上为墨书秦隶。从考古发掘出来的材料来看,战国和秦代一些木牌和竹简上的文字,已有简化篆体,减少笔划,字形转为方扁,用笔有波势的倾向。这是隶书的萌芽。西汉时,书法中隶体的成分进一步增加。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老子甲本》已有了明显的隶意。
竹简的字体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常见于楚国简帛,字形结构是楚国文字的本色,书法体势则带有“蝌蚪文”的特征,可以说是楚国简帛的标准字体;第二类出自齐、鲁儒家经典抄本,但已经被楚国所“驯化”,带有“鸟虫书”笔势所形成的“丰中首尾锐”的特征,为两汉以下《魏三体石经》、《汉简》、 《古文四声韵》所载“古文”之所本;第三类用笔类似小篆,与“古文篆书
竹简
”比较接近,应当就是战国时代齐、鲁儒家经典文字的原始面貌;第四类与齐国文字的特征最为吻合,保留较多齐国文字的形体结构与书法风格。竹简书法俊朗,疏密得宜,对研究中国书法史有很重要价值。
简册,“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西周和春秋时期有竹木简上记事的方式,战国时期的竹简发现很多。战国中晚期的竹简,内容为遣册、古书和卜筮记录。秦木牍和秦简上的隶书字形正方、长方、扁方不拘,笔画肥、瘦、刚、柔,极尽变化。点面有明显的起伏和波势,用笔有轻、重、疾、徐的区别,是考证隶书发展 的极为珍贵的资料。
战国的竹简是手写。这些字的笔画具有弹性,起止处较尖锐,中间或偏前的
竹简
部分略粗,充分表现了毛笔书写的特
色。这与金文随形轻重和因接搭凝结的笔画形态不同,已由迟重变为流美,笔画和体式也较篆文更为简略。可见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前已有初期的隶书在流行。“简书”是近年在中国书法界兴起了一支流派(又称“竹简书法”)。这是一种仿效秦汉竹简和帛书的“古隶”体式,即效仿先秦、两汉时代在竹片、木片和丝织物上的古文字的书法,即以独特的国画颜料配制古朴赭黄色,以板刷在生宣纸上刷出类似竹简书竖条,字体就写在这赭色“竹简”条上,别有一番古雅特色,适应了现代审美装饰情趣。 对色彩变化瞬息之间的精确把握,使书法获得了“随类赋彩”之妙。这种书法呈现出活泼,具有生机的形象。“简书”这一书法艺术于图与文的抽象共性中彼此和谐。使我们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又驰骋在色彩和图案带给我们无限想像的空间里。
编辑本段
历史文物
1. 1953年7月,湖南长沙仰天湖古墓出土竹简42支,最长的22厘米,宽
竹简
1.2厘米,篆文,每简2-10字,为战国之物。
2.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发现《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约五千枚。
3.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一千一百多枚。为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至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之物。
竹简不仅在古代文化史、书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印刷术也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简牍的形式,即为卷轴
装的前身,为早期的雕版印刷所广泛使用。现代竹简更多的是收藏和家居
4.2001年 湖北楚天绿采用激光雕刻在优质楠竹材料上雕刻,字体隽永清晰,笔峰刚劲而富神韵 其竹简笔筒,竹简名片座更是将竹简工艺向家居装饰做得很好。
5.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一千一百多枚。为秦昭王元年(
竹简
公元前306年)至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之物。
⑻ 谁发明了在竹简上写字
[编辑本段]竹简的由来 竹简产生的背景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其版材料的权局限,难以广泛的传播,所以直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人,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竹简的出现才得改变。 竹简的涵义 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称 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 补充: 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 木片 ),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现在一般说 竹简 。均用毛笔墨书。 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在 湖南长沙 、 湖北荆州 、 山东临沂 和西北地区如敦煌、居延、 武威 等地都有过重要发现,其中居延出土过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 应该是古代的人,应该是春秋战国时的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