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这个想法抄是很好的,可最终可能还是难以实现。首先,它需要要有良好的社会关系,以保证孩子能接触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其次,还要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以保证孩子的天赋得以发现和发展;然后,父母还要有良好的修养和心态,对孩子的正当需求尽力满足(有时候这种需求看起来很可能是天马行空的),不加或少加干涉;在孩子需要帮助时毫不吝啬,在孩子自由发挥时,表现出极大的赞赏和鼓励,除了这些个人的因素,还有考虑整个社会的影响。当你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在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而努力,当高考成为一种全民总动员时,当生存的压力现实存在时。。。你认为你的孩子还有多少时间和空间为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奋斗呢?而所有这些,都不是你想要就有的,它需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的精神财富,还需要整个社会提供一种开放,宽容和有保障的环境。所以,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出理想的空间,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 浅谈家长如何了解孩子的需求
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作为父母要不断探索好的教育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在生活中锻炼和培养孩子,因材施教,让孩子茁壮成长。了解孩子是作为家长必须具备的能力,因为它是家长教育孩子的前提。假如家长不了解孩子,就无从关心孩子,自然也无从教育孩子。家长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教育过程中才能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有的放矢,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了解还停留在孩子的物质需求和身体一般状况这个层次,就是只了解孩子的生理发展需要,对孩子的饱暖、疾病、卫生等很关注,但很多家长却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要。对如何了解孩子,同时也存在着主观、随意、缺乏沟通、专制、轻信等的毛病。家长只有了解孩子的需求,才能提高自己了解孩子需求的能力,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
一、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孩子
父母和孩子无可取代的血缘关系和密切接触的日常生活提供给家长不少有利的条件。日常生活是父母了解孩子的最基本的途径,父母要主动接近孩子,关心孩子,和孩子一起阅读,听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因为孩子的内心常常会无意识地流露出来,比如孩子对今天老师给他的小五角星会喜形于色,到家后恭恭敬敬地贴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说明孩子有成功的需求。对此,家长应充分给予肯定,让孩子有成功的体验。
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活动圈子,随之产生自己的喜怒哀乐,他需要有倾诉对象。父母即使工作再忙,天天也要拿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待在一起。不要看电视,不要读纸,也不要听音乐,而是专心致志地与孩子互相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解除他们的疑虑,适时地加以引导。家长要善于倾听孩子诉说,不要孩子说什么都要评价几句,而是倾听,专心地听。听孩子诉说幼儿园的、班里的或孩子感兴趣的事。高兴的事,不高兴的事都听,这样对孩子就比较了解。当然,主要在听,少些评价或教育。这样,孩子得到了宣泄,以后也愿意与家长进一步沟通,家长也可更进一步、更深入地了解孩子。
二、在游戏活动中了解孩子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分成几个阶段,那么每个阶段孩子的需要也是不一样的,孩子游戏的内容有很好的灵活性,而孩子们可以得到的游戏启发式是一般教育所不能给予的。从游戏活动的出现与发展历史来看,游乐活动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交流平台,游戏中所需要的道具(玩具)其实很简单,可以是一个手帕、一个小板凳、一个小粘贴,孩子们玩的方法和发明是孩子天生的具备的,只要给他们时间和游戏的平台,他们可以玩出各种新花样。因此,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游戏中无拘无束,其个性特点在游戏中暴露无遗,因此,游戏是父母了解孩子的最重要的途径。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父母可以观察到孩子是喜欢独自一人游戏,还是喜欢和邻居小朋友一起游戏,或是和爸爸妈妈一起游戏,从而反映其交往的需要。孩子喜欢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主角,还是配角,是“娃娃家的爸爸”,还是“娃娃家的儿子”,这些角色游戏的内容可反映孩子对安全需要的情况。孩子在游戏中经常使用哪些材料,是用买来的现成玩具做材料,还是利用废旧物品做材料,从而反映孩子创造的需要……通过了解到的情况,家长就可进行及时的教育,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
三、在劳动活动中了解孩子
蒙台梭利认为:动作训练可以培养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责任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代替、限制动作技能的发展不利于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在幼儿期适时开展一些自我服务的劳动锻炼,不但能促进幼儿肌肉、骨骼等发育和肢体动作的灵活性,而且还能将在动手、动脑的反复实践中所获得知识、成功体验等“迁移”到其他教育领域,从而使幼儿变得更加聪明、能干、懂事。
在家庭劳动活动中,父母可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让孩子自己洗脸刷牙、穿脱衣服,从而根据孩子的反应来了解孩子成功的需要。让孩子自己整理玩具,在孩子整理玩具的过程中,父母可以了解到孩子是如何整理玩具的,是从大到小、从高到低、从宽到窄排列,还是杂乱无章随机排列,从中可反映孩子探索的需要。此外,父母也可以给孩子分配一点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比如,要求孩子每天傍晚给阳台上的盆花浇水,看看孩子是否能按时去完成,有无责任心,从而反映孩子被信任的需要。
四、在学习活动中了解孩子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往往都是独生子女,缺少伙伴,这就要求家长在孩子回家以后,尽量营造有利于其学习的环境,同孩子一起学习,能够使她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感到孤单,通常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孩子学唐诗,就和她一起背诵,然后再给她说说诗歌的意思;孩子体育课要学跳绳,就经常和她比赛,看谁跳得快,这些都对她顺利地学习知识起到帮助作用。再比如,在数数、识字、绘画、弹琴、讲故事、朗诵儿歌等多种家庭学习活动中,父母可了解到孩子创造的需要、成功的需要等。如孩子画画,是临摹还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等。
此外,家长还可以借助孩子幼儿园老师的评价和孩子同伴的反映来了解孩子。父母不能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相信别人的反映,也不能偏听偏信,而要注意从多方面来了解孩子,“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孩子在渐渐长大,我们作为父母,得和孩子一起成长才行,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也要不断调整变化,要不断地通过细心的观察,倾心的交谈去多了解他们成长的烦恼和心灵的需求,通过悉心的照顾,耐心的帮助,去当好孩子的暖心人。希望在我们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能使孩子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因此,家长通过这几种途径了解孩子,就可根据孩子的特点、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提高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3. 孩子不同成长时期的需求有什么不同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从母亲温暖的子宫里出来,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惧。所以他来的第一声哭,他的第一个要求是温暖,不能和妈妈分开一刻。这个阶段(0-18个月),如果这个阶段的孩子母亲分离。孩子的安全感会不足,以后会害怕、胆怯、、忧虑、自卑感、嫉妒、仇恨、主动攻击别人,长大后第一步就会害怕。孩子缺乏安全感的时候,当他需要我们的支持的时候,我们应该在第一时间及时提供温暖可靠的帮助。
要让孩子理解学习是自己的事,上课认真听,不懂就问,下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学习使他有成就感。这个阶段的孩子是青春期和背叛,成年的复合体。表面上喜欢假装坚强。成为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理解青春期发展知识、性知识,分享父母的恋爱经验,给孩子健康成长的机会。
4. 如何给孩子创造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
首先父母相爱,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氛围,有爱又相互尊重的父母是孩子良好性格和行为的开端。
其次父母平等的对待孩子,尊重孩子,与孩子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例如耐心聆听孩子的意见和要求,了解孩子的内心,允许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
第三,做孩子的榜样,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自己也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
第四,多陪伴孩子,高品质的情感需求不仅仅是用物质能代替的。
5. 中国孩子为什么缺少创造力
一个第一和一个倒数第五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普通教育的教育结果,也让人们可以看出中国普通教育中最缺少的是什么。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强,这是世界许多教育发达国家所羡慕的。但这只表明,中国孩子接受知识的能力强,多做练习、多背数学公式,多抠数学习题,结果自然会好。中国的普通教育培养了很多具有数学天分的人才,但在现实中数学在各领域的应用却很狭窄,所谓的数学家不少都去搞象“哥德巴赫猜想”之类的高端数学命题去了。中国的孩子缺少想象力吗?不缺!中国的孩子没有创造力吗?有!但为什么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发挥不出来或是体现不出来。为什么中国的学生会被人们视为书呆子,大学毕了业,还会被人认为是无用之人。在学校,孩子们要做个好学生,孩子的大脑就像一个图书馆一样,只要能把知识装进去,这“图书馆”就是一流的,装的越多,说明“图书馆”的质量越高。但人大脑这个“图书馆”的功能不仅仅是“知识的宝藏”,它的真正效能应是一个“知识的喷泉”。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要想培养人才的创造力, 就需在教育的过程中完成人们大脑从知识的宝库到知识的喷泉的转变。一个人吸收的知识再多,如果不能在实践中应用,那是典型的书呆子。 一个人的知识再学高八斗,如果没有创造力,也只能算是个懂得些之乎者也已焉哉的穷酸秀才。在这里,应当反思的是中国的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更应当反思的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的心态。读书好的学生未必就要有创造力,能考上大学的学生也不要求有创造力。在这种环境下,还会有人觉得孩子们有创造力重要吗?教育与社会现实脱节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端,到了大学阶段,这种现象更突出。大学生就业难为什么这几年这么突出,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没到市场上人才已饱和的阶段。大学生就业难,从深层上讲是大学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经济发展对新型人才需求变化。换言之,市场上需要的人才,大学培养的不多,市场上饱和的人才,大学却培养出一大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真谛又是什么?人们会说,教育是为了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也有人会认为,教育是进入精英阶层的阶梯。有的人会说,上了大学好当官,也有的人讲,只有读书好才能有前途。至于古人云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都被人们背得发酸了。但这一切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吗?对一个国家和社会而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创造力。在21世纪,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将主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不论是新的产品的研发、新行业的崛起、新的管理意识,这一切离不开人的创造力。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正日益革新,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要更加突出专业化、职业化。而这一切,都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人才战略的角度观察,21世纪的竞争将更加集中在人才的竞争上,有人将此比喻为“人才战争”。人才竞争的基础是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教育体制、高质量的的大学、具有远见的教育理念、人才的素质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都体现着教育的功能。面对21世纪,教育的地平线也是人才的地平线,因为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现实和未来发展最关键的基础。
6. 如何建立孩子的创造力思维系统
让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
“异想天开”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能够内异想天开的孩子,思容维比较活跃,想象力就会比较丰富,即便有些很可笑或者不切实际,但这是孩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的关键。
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平常事。
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让孩子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些习以为常的事,一旦习惯于这种思维过程,当再次遇到不熟悉的问题时,他就会想到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为自己遇到的新挑战、新情景或新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质疑真假。
创造性思维的另一个特征是对已知不断发出疑问:是真的还是假?从而寻求新的可能性。如果孩子习惯于批判性地深入思考问题,那么他们的思路就会更开阔、灵活。
别让“步”绊倒孩子。
一个“不”字往往会扼杀孩子的自信心,限制孩子的创造力,甚至导致孩子自卑心里的形成。因此,我们不要直截了当地否定了孩子的主意,这时候我们应该以鼓励为主,引导为辅。
7. 怎样的发明能激起孩子的创造欲望
看得见,摸得着。复杂的不说,单是我们熟悉的用废纸裹铅做成的新型铅回笔,其功能与用木材做答的铅笔一样,却节约了木材,还不用刀削;用纽扣电池做电源做的只有大拇指大小的手电,既方便又实用。这些物品都是发明创造的结晶。发明创造一点都不神秘,凡是人们没有做过的,没有想过的事,你做了,想了,就是发明;你在生活中碰到过的不称心,不满意,你给它改进了,就是发明。消除了发明创造的神秘感,就会激发孩子的创造欲望。
8. 教育和养育有哪些不同,怎样了解孩子的需求才可以
CNN前段时间有个新闻:两个完全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同时收到了8所藤校的录取通知书。这就是传说中的藤校大满贯,学霸中的翘楚。为了搞清楚他们是如何成长为学霸的CNN特别对他们的生活做了采访。却发现这两个学霸,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两种教养方式里,却殊途同归,同样走上了人生巅峰。
2)、沉湎于自己想法的孩子
关键词:安静的美男(女)子。
机会点:专注、洞察力。
另一位朋友的孩子,则属于有自己世界的类型。他太过安静,导致妈妈一度怀疑,自家孩子是不是有社交障碍。在《零零后》中那个喜欢自己玩的小女孩一一,就是这样孩子。喜欢独处和固定的环境、虽然不会很活跃,但头脑里却充满了奇思妙想。
推荐的养育方式:亲密育儿
安静有自己世界的宝宝,通常很让父母省心。另一方面我们也很容易忽视他们的需求。但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需要和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孩子如何学会和别人相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年(童年)的经验。所以,养育的目标就是,和孩子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
9. 家长如何提高孩子的创造力
小区里有两个孩子年龄相仿,从小就在一起玩耍,上学。现在还和我家孩子在同一家小学上二年级。最近家长会我听班里的老师说,其中一个孩子学习新事物特别快,能够举一反三,脑子很灵活,另一个孩子就平凡一点,循规蹈矩,不知变通。我回想了一下在小区里了解到的两个孩子妈妈教育孩子以及和孩子沟通的方式,就明白了为什么。一个家长特别注重孩子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他的孩子的表现自然更加优秀。
我们可以看出,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给两个年纪相仿,教育经历一样的孩子带来了截然不同的结果。擅长创新的孩子在许多方面都表现的更优秀。
一、 培养孩子创造力的重要性:社会发展的需求
从大的方面来说,社会发展越来越看重创造力这一基本能力。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创新至关重要,这也说明一个具有创造力的孩子才能在未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个人品质的提升
一个具有创造力的孩子,其思维能力,眼界,探索能力都比普通的孩子更优秀。从文中开头我们讲到的两个孩子来说,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教育中表现的也更加棒,受到老师的青睐,同学的喜爱。
2.避免得失心
有的孩子可能对大自然特别感兴趣,对绘画特别喜爱,或者对某一学科特别感兴趣,这种情况就会使孩子学习的时间相对减少,或者个别学科成绩较为普通。家长在这时不要过分焦虑,担心孩子一时成绩的高低,要知道,能力永远比分数更重要。
3.提倡发散思维
现在社会科学发展,“混搭”是新的潮流。运用机械技术的微型机器人可以帮助医生做手术,新兴3D打印技术可以制作建筑材料,不同领域相互之间结合的越来越紧密。这就是人们利用发散思维达到的成就。我们帮助孩子培养发散思维有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
每个孩子的家长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有好的发展。那么,我们就要从小注重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采取合适的方法助力孩子成长,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孩子飞得更高,飞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