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型断路器的发展史
世界上最早的断路器出现于1885年,它是一种刀开关和过电流脱扣器的组合。
1905年,具有自由脱扣装置的空气断路器诞生了。
1930年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弧原理的发现和各种灭弧装置的发明,逐渐形成了目前的机构。
50年代末,电子元件的兴起,就产生了电子脱扣器
20世纪末,由于小型化电脑的发展和普及,又有智能型断路器的问世。
中国万能式断路器的发展
第一代是二十世纪50年代的仿苏联A15、A2050的DW1、DW2和改进后的DW0型(额定电压AC380V、额定电流200~1500A)
第二代是1958年自行设计的在DW0基础上更新的DW10系列(同时代的还有DW5系列),其额定电压为AC380V,DC440V,额定电流200~4000A;
第三代是年代末开发、80年代投放市场的DW15和DWX15(限流型),其额定电压有AC380V、660V、1140V,额定电流200~4000A;80年代初、中期,我国相继从日本和德国引进AH和ME型的万能式断路器
第四代是90年代中研制成功并投产的DW45型智能型万能式断路器。
塑料外壳式断路器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我国首次研制投产的是仿苏(A3100)的DZ1系列塑壳式断路器(40年代中期水平);
60年代末期,针对DZ1体积过大,短路分断能力偏小等缺陷,行业集中了几个主要厂家,对它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进,形成了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代产品DZ10系列;
80年代初又开发了第二代的DZ20系列产品;与此同时,上海华通开关厂、嘉兴电气控制设备厂分别从美国西屋(Westinghouse)电气公司和日本寺崎电气公司引进具有80年代初水平的技术,生产了H系列和TO、TG、TL等系列;
进入90年代,又推出了CM1系列(常熟开关厂)、TM30系列(天津低压电器公司)、JXM2系列(嘉兴电气控制设备厂)、HSM1系列(杭州之江开关厂)、S系列(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杭州之江开关厂、上海华通开关厂等组成的OTT集团)
六七十年代,小规格电流的塑壳断路器有DZ5-10、DZ5-20、DZ5-25、DZ5-50、DZ15-40、DZ15-63等,它们的短路分断能力在1~5kA
塑料外壳式断路器(MCCB电动机保护型)
六七十年代我国自行设计、开发的DZ5-20(短路分断能力380V,1.5kA)、DZ15-40、DZ15-63(短路分断能力380V,3kA)
80年代引进国外技术制造的M611、3VE1(有多种附件),M611、3VE1的短路分断能力大抵在380V,3kA左右。
1994~1995年,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与喜兴电气控制设备厂共同开发了DZ35系列电动机保护型塑壳式断路器(型号为DZ35-25和DZ35-63两种)。短路分断能力:DZ35-25为380V,3kA、35kA、50kA(后两种加装限流部件),DZ35-63为380V,3kA;DZ35-25的体积为DZ5-20的43.13%,DZ35-63的体积为DZ15-63的50.7%。DZ35系列断路器带有模块式的辅助触点、分励脱扣器、欠电压脱扣器和断相保护等附件。
功率大于30~200kW电动机保护型断路器有:CM1、TM30、HSM1、JXM2和S型等的产品供予选择。
小型塑壳式断路器(MCB)现在也有适应小功率电动机保护的产品,如C45AD(天津梅兰日兰公司)和PX200CD(嘉兴电控厂)等。
家用或类似场所用过电流保护断路器
我国最初的家用或类似家用场所保护的是仿苏(AII-25)的DZ4-25(二极)塑壳断路器,但性能不高。
60年代中期国内开发了DZ5系列(二级)
70年代末引进德国技术生产了S060系列
80年代中后期,天津梅兰日兰公司的C45N和嘉兴电控厂引进德国F&G公司的PX200C相继问世,使家用保护断路器上了一个新台阶
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漏电保护器)
我国在五六十年代,在一些电力系统维修厂生产了电压型漏电保安器。由于它的检测线圈(或检测继电器)串接在变压器中性点与接地极之间,接地极电阻变化无常,造成精度差,此外,检测线圈容量不够,结构简陋,防雷效果差,便逐步退出了应用。
60年代后期,我国第一台电流动作型电子式漏电保安器DZ5-20L诞生(主开关是DZ5-20断路器)。
70年代中后期,全国联合设计的新型(DZ15L-40、DZ15L-63)电流动作型电磁式漏电断路器试制成功,其壳架电流有40A、63A两种,额定电流6~63A,漏电动作电流(IΔn)有30mA、50mA、75mA和100mA,是快速型(漏电动作时间<=0.1s),短路分断能力为380V,3kA和5kA。DZ15L系列是经过国家级鉴定的。
80年代又有DZL16、DZL18、DZL29、DZL118、DZ12L、DZL33、DZL38和DZ10L等流入市场,但大部分是电流动作型电子(集成电路)式漏电断路器(带过载、短路保护和不带过载、短路保护)
80年代中期,嘉兴电控厂、遵义长征电器八厂又引进德国F&G公司的技术生产了FIN型(不带过载、短路保护)(In有15,40,63A;IΔn有30,100,300,500mA)和FI/LS型(带过载、短路保护)(In有2,4,6,10,20,25,32A;IΔn有30,50,100,300mA)的漏电断路器。
90年代初,天津梅兰日兰公司生产了VigiC45ELE(电子式)、VigiC45ELM(电磁式)、VigiNC100等漏电断路器,漏电动作电流(IΔn)30mA,快速型(VigiNC100,IΔn有30mA、300mA和500mA几种,快速动作型)。
OOT集团,于1999年开发试制了S-L系列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规格有63,100,200,400,630,800A等,漏电保护用脱扣器采用电子与电磁混合型,漏电动作电流有30,100,300,500,1000mA等,动作时间有快速型(<=0.1s)和延时型(最大1.5s),断路器还有过载和短路保护.
2. 漏电保护器发名者是谁
漏电保护器
不是某个人发明的,是人们在长期的电器保护中摸索总结后自然而然形成的,最后经过通用公司升级挂牌生产,至今还在不断更新升级中~!~!`
3. 断路器是谁发明的
谁发明的我不知道,但是我国在60年代文革期间,上海某开关厂已经设计了ABK-12型漏电保护器,这种漏电保护器为三相380伏三线,专门供控制电动机用,特别是针对当时农村灌溉用的水泵电机。主开关额定电流为12安培,可直接起动5.5千瓦以下的三相鼠笼电动机,并作为漏电保护用。它的原理和现在的电流动作型漏电保护器几乎差不多,也是有零序电流互感器、晶体管放大电路、中间继电器、及主开关和电磁分励脱扣器组成,因为结构负杂,额定电流不大,且只有380伏一种(没有能用于家庭的220伏单相产品),未能得到大量推广。
低压配电系统广泛运用的漏电保护器(简称RCD)其设计思路来自高压供电系统的零序电流检测(即接地故障检测)。因为高压供电系统多数是IT系统,即电源中性线不直接接地或经阻抗接地、消弧线圈接地。当线路发生接地故障时,高压断路器不会立即掉闸。按规程规定,线路可继续维持不超过2小时的运行,而零序电流互感器会在次级出现一电流信号,驱动音响和灯光信号(一般是电铃和光字牌)告知变电所值班人员处理。而低压供电系统的漏电保护器正是利用零序电流互感器检测输出测对地漏电信号,一旦有信号输出,被送至电子线路放大,驱动灵敏继电器触动开关脱扣机构,开关掉闸切断故障点。
4. 中国小伙发明的绝缘连电技术,解决了平时什么问题
自打小时候起,湿手不要触碰电器、不要触碰电源开关等就经常出现在用电安全教育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市面上已经出现了防水插座。如今,成都一位85后小伙更是厉害,发明了不怕水的插座,在水中插拔插头都不会触电。
目前周刚的这项技术已经获得了95个国家的专利认证,许多的外国企业看了后都对这项技术赞不绝口,日本的一家企业甚至愿意花巨资购买这项技术但都被周刚回绝!
如今这项产品已经开始量产,首批订单额就已突破5000万,这项专利技术也由(协成新能源)独家赞助,开启了众投模式,相信可以给广大百姓带来丰厚的回报!
5. n 北京某公司于1995年1月10日就其完成的“漏电保护器”发明创造向中国专利局提出了实用新型专利
1、专利法第9条,先申请制,北京的会拿下专利权
2、专利法第69条,先用权,天津的公司在原有的范围内继续制造,使用的,不视为侵犯专利权
6. 漏电保护器的历史 求漏电保护器的发明者、发明时间!
非常诚恳的告诉你,关于漏保的发明者是没有的...基本原理并不复杂.你可能可以找到某些特殊附加功能的专利,但是发明者和发明时间肯定是没有记载的.
7. 漏电保护器的历史
自从人类发明并使用电以来,电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方便,也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它可能烧坏电器,引起火灾,或者使人触电。如果有一种设备可以使人们安全地使用电,将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损失。所以在五花八门的电器接踵而来的同时,也诞生了各式各样的保护器。其中有一种是专门保护人的,称为漏电保护器。漏电保护器俗称漏电开关,是用于在电路或电器绝缘受损发生对地短路时防人身触电和电气火灾的保护电器,一般安装于每户配电箱的插座回路上和全楼总配电箱的电源进线上,后者专用于防电气火灾。
一是电网确有接地时,漏电保护器正常动作。在这种正常动作中,因电网老化、气候环境变化,电网产生接地点引起的动作占绝大多数,而因人身触电引起的动作则是极少数。可以想象,能够正常用电是人们的第一需求,为了防止发生概率极低的人身触电伤害而招致频繁的停电,影响正常生产和生活当然会造成人们的烦恼。
二是电网本来没有发生接地,而是漏电保护器在以下情况下可能产生误动:
1,由于漏电保护器是信号触发动作的,那么在其它电磁干扰下也会产生信号触发漏电保护器动作,形成误动。
2,当电源开关合闸送电时,会产生冲击信号造成漏电保护器误动。
3,多分支漏电之和可以造成越级误动。
4,中性线重复接地可能造成串流误动。
可见,由于漏电保护器在技术上就存在这些产生误动的可能性,会使漏电保护器的频动问题更加严重,更加复杂。
从技术原理上分析,漏电保护器也存在可能产生拒动的技术误区。
1,当中性线产生重复接地时,会使漏电保护器产生分流拒动,而中性线重复接地点是很难找到的。
2,当电源缺相,所缺相又正好是漏电保护器的工作电源时,会产生拒动。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漏电保护器在实际使用中发生的频动、拒动问题,既有客观环境和管理的原因,也有漏电保护器本身技术上的误区。尤其是使用漏电保护器要求电网中性点必须接地,而漏电保护器的技术误区大多与电网中性点接地有关:
其一,由于中性点接地,电网相线的支撑物常年承受相电压,因而支撑物被击穿,形成电网接地点,造成泄漏,引起漏电保护器频动。
其二,由于中性点接地,当相线偶尔接地时,会立即产生很大的泄漏电流,不仅增大电损,易引起火灾,更会加剧漏电保护器的频动。
其三,由于中性点接地,当人身触电时,会立即产生很大的电击流,对人的生命威胁非常大,即使有漏电保护器也是先遭电击,再动作保护,如果动作迟缓或失灵,后果会更加严重。
其四,由于中性点接地,电网对地分布电容接在回路中,会加大开关合闸时的对地冲击电流,造成误动。
其五,由于中性点已经接地,中性线发生重复接地很难被发现,中性线重复接地会使漏电保护器发生分流拒动和串流误动。
可见漏电保护器的确存在着技术误区,而且这些技术误区与电网中心点接地是密切相关的,而使用漏电保护器时,电网中心点又不能不接地,因此在漏电保护器的技术思路内解决其频动、拒动问题是不大可能的。
还需特别指出两点:
1. 当发生人体单相触电事故时(这种事故在触电事故中几率最高),即在漏电保护器负载侧接触一根相线(火线)时它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如果人体对地绝缘,此时触及一根相线一根零线时,漏电保护器就不能起到保护作用。
2. 由于漏电保护器的作用是防患于未然,电路工作正常时反映不出来它的重要,往往不易引起大家的重视。有的人在漏电保护器动作时不是认真地找原因,而是将漏电保护器短接或拆除,这是极其危险的,也是绝对不允许的。
8. 漏电断路器谁发明
谁发明的我不知道,但是我国在60年代文革期间,上海某开关厂已经设计了ABK-12型漏电保护器,这种漏电保护器为三相380伏三线,专门供控制电动机用,特别是针对当时农村灌溉用的水泵电机。主开关额定电流为12安培,可直接起动5.5千瓦以下的三相鼠笼电动机,并作为漏电保护用。它的原理和现在的电流动作型漏电保护器几乎差不多,也是有零序电流互感器、晶体管放大电路、中间继电器、及主开关和电磁分励脱扣器组成,因为结构负杂,额定电流不大,且只有380伏一种(没有能用于家庭的220伏单相产品),未能得到大量推广。
低压配电系统广泛运用的漏电保护器(简称RCD)其设计思路来自高压供电系统的零序电流检测(即接地故障检测)。因为高压供电系统多数是IT系统,即电源中性线不直接接地或经阻抗接地、消弧线圈接地。当线路发生接地故障时,高压断路器不会立即掉闸。按规程规定,线路可继续维持不超过2小时的运行,而零序电流互感器会在次级出现一电流信号,驱动音响和灯光信号(一般是电铃和光字牌)告知变电所值班人员处理。而低压供电系统的漏电保护器正是利用零序电流互感器检测输出测对地漏电信号,一旦有信号输出,被送至电子线路放大,驱动灵敏继电器触动开关脱扣机构,开关掉闸切断故障点。
9. 触电保安器是谁发明
它的工作原理是检测火线和零线上的电流是否相等来判断是否切专断电源的。当多开属灯时电路是一个闭合回路,火线和零线上电流肯定相等了,当有人“手—地”时,电路上电流不平衡,触电保安器就是利用电流不平衡来动作的。当双手“相线—零线”时,是不会动作的,它只对漏电动作。
10. 断路器的发展史,字数越多越好
世界上最早的断路器出现于1885年,它是一种刀开关和过电流脱扣器的组合。
1905年,具有自由脱扣装置的空气断路器诞生了。
1930年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弧原理的发现和各种灭弧装置的发明,逐渐形成了目前的机构。
50年代末,电子元件的兴起,就产生了电子脱扣器
20世纪末,由于小型化电脑的发展和普及,又有智能型断路器的问世。
中国万能式断路器的发展
第一代是二十世纪50年代的仿苏联A15、A2050的DW1、DW2和改进后的DW0型(额定电压AC380V、额定电流200~1500A)
第二代是1958年自行设计的在DW0基础上更新的DW10系列(同时代的还有DW5系列),其额定电压为AC380V,DC440V,额定电流200~4000A;
第三代是年代末开发、80年代投放市场的DW15和DWX15(限流型),其额定电压有AC380V、660V、1140V,额定电流200~4000A;80年代初、中期,我国相继从日本和德国引进AH和ME型的万能式断路器
第四代是90年代中研制成功并投产的DW45型智能型万能式断路器。
塑料外壳式断路器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我国首次研制投产的是仿苏(A3100)的DZ1系列塑壳式断路器(40年代中期水平);
60年代末期,针对DZ1体积过大,短路分断能力偏小等缺陷,行业集中了几个主要厂家,对它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进,形成了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代产品DZ10系列;
80年代初又开发了第二代的DZ20系列产品;与此同时,上海华通开关厂、嘉兴电气控制设备厂分别从美国西屋(Westinghouse)电气公司和日本寺崎电气公司引进具有80年代初水平的技术,生产了H系列和TO、TG、TL等系列;
进入90年代,又推出了CM1系列(常熟开关厂)、TM30系列(天津低压电器公司)、JXM2系列(嘉兴电气控制设备厂)、HSM1系列(杭州之江开关厂)、S系列(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杭州之江开关厂、上海华通开关厂等组成的OTT集团)
六七十年代,小规格电流的塑壳断路器有DZ5-10、DZ5-20、DZ5-25、DZ5-50、DZ15-40、DZ15-63等,它们的短路分断能力在1~5kA
塑料外壳式断路器(MCCB电动机保护型)
六七十年代我国自行设计、开发的DZ5-20(短路分断能力380V,1.5kA)、DZ15-40、DZ15-63(短路分断能力380V,3kA)
80年代引进国外技术制造的M611、3VE1(有多种附件),M611、3VE1的短路分断能力大抵在380V,3kA左右。
1994~1995年,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与喜兴电气控制设备厂共同开发了DZ35系列电动机保护型塑壳式断路器(型号为DZ35-25和DZ35-63两种)。短路分断能力:DZ35-25为380V,3kA、35kA、50kA(后两种加装限流部件),DZ35-63为380V,3kA;DZ35-25的体积为DZ5-20的43.13%,DZ35-63的体积为DZ15-63的50.7%。DZ35系列断路器带有模块式的辅助触点、分励脱扣器、欠电压脱扣器和断相保护等附件。
功率大于30~200kW电动机保护型断路器有:CM1、TM30、HSM1、JXM2和S型等的产品供予选择。
小型塑壳式断路器(MCB)现在也有适应小功率电动机保护的产品,如C45AD(天津梅兰日兰公司)和PX200CD(嘉兴电控厂)等。
家用或类似场所用过电流保护断路器
我国最初的家用或类似家用场所保护的是仿苏(AII-25)的DZ4-25(二极)塑壳断路器,但性能不高。
60年代中期国内开发了DZ5系列(二级)
70年代末引进德国技术生产了S060系列
80年代中后期,天津梅兰日兰公司的C45N和嘉兴电控厂引进德国F&G公司的PX200C相继问世,使家用保护断路器上了一个新台阶
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漏电保护器)
我国在五六十年代,在一些电力系统维修厂生产了电压型漏电保安器。由于它的检测线圈(或检测继电器)串接在变压器中性点与接地极之间,接地极电阻变化无常,造成精度差,此外,检测线圈容量不够,结构简陋,防雷效果差,便逐步退出了应用。
60年代后期,我国第一台电流动作型电子式漏电保安器DZ5-20L诞生(主开关是DZ5-20断路器)。
70年代中后期,全国联合设计的新型(DZ15L-40、DZ15L-63)电流动作型电磁式漏电断路器试制成功,其壳架电流有40A、63A两种,额定电流6~63A,漏电动作电流(IΔn)有30mA、50mA、75mA和100mA,是快速型(漏电动作时间<=0.1s),短路分断能力为380V,3kA和5kA。DZ15L系列是经过国家级鉴定的。
80年代又有DZL16、DZL18、DZL29、DZL118、DZ12L、DZL33、DZL38和DZ10L等流入市场,但大部分是电流动作型电子(集成电路)式漏电断路器(带过载、短路保护和不带过载、短路保护)
80年代中期,嘉兴电控厂、遵义长征电器八厂又引进德国F&G公司的技术生产了FIN型(不带过载、短路保护)(In有15,40,63A;IΔn有30,100,300,500mA)和FI/LS型(带过载、短路保护)(In有2,4,6,10,20,25,32A;IΔn有30,50,100,300mA)的漏电断路器。
90年代初,天津梅兰日兰公司生产了VigiC45ELE(电子式)、VigiC45ELM(电磁式)、VigiNC100等漏电断路器,漏电动作电流(IΔn)30mA,快速型(VigiNC100,IΔn有30mA、300mA和500mA几种,快速动作型)。
OOT集团,于1999年开发试制了S-L系列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规格有63,100,200,400,630,800A等,漏电保护用脱扣器采用电子与电磁混合型,漏电动作电流有30,100,300,500,1000mA等,动作时间有快速型(<=0.1s)和延时型(最大1.5s),断路器还有过载和短路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