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草书都是自己发明创作吗为什么每个人的草书都不一样
草书不是自己发明创作的,也有他自己的规则。每个人的草书不一样是每个人都在规则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个性,每个人的个性是不一样的。
❷ 行书的创造者是谁,草书的创造者是谁
早在记录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里就有简笔和潦草的字迹,史籍中回“屈原属草藁”、“董仲舒藁答书未上”,说明战国古文和西汉隶书在急速书写时也非正体。据魏晋人记载,东汉北海敬王刘睦“善史书,当世以为楷则”,刘睦死前,明帝派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章帝时,齐相杜度善作习字的范本,章帝曾诏令杜度草书奏事。可见公元 1世纪中叶以来,草字已经不尽是出于匆促书写而是被珍视和仿习的字体了。从近世出土的汉简可以看到,西汉武帝时字划省简的隶书已经通行。到新莽时期,有更多省划和连笔的字。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简就已经完全是草书了。但是从周代到新莽时期都不曾把草书列为一种书体。
至于第一个写草书的人创始人是谁那就无从考证了。
❸ 草书创作贾志的西亭《春望》中有什么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西亭春望》是唐代的诗人贾至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歌创作于贾至被贬到岳阳作为司马之后,参观岳阳楼时候,欣赏到洞庭湖壮观而有感创作的一手诗歌。这首诗歌的原文为:
日长风暖柳青青,北雁归飞入窅冥。
岳阳城上闻吹笛,能使春心满洞庭。
这首诗后面有经过草书的创作,而草书的创作更好地将诗人心中的愁绪表现出来,这无论是对于书法的练习还是对于诗歌的鉴赏都是十分有用的。通过草书的创作能够更好地去体会诗人心中的苦闷之情,将这首诗最精华的部分通过书法展现给读者看,而且在写的过程中也是能够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对于诗歌的鉴赏有更深一层的了解,这对于我们后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点,也会我们应该学习的一点。
❹ 草书是谁发明的草书的创始人是谁
是演变而来。是演变而来的。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历代对章草的名称有不同的说解。有见汉末以来《急就章》有草书写本而说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为无稽。有以章帝爱好草书或曾令用草书作奏章,甚至说章帝创造草书的,都属臆测。有以章法之章与章程书、章楷的章同义,符合早期草书略存八分笔意,字与字不相牵连,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的事实,近人多信此说。 今草起于何时,又有汉末张芝和东晋王羲之、王洽两种说法。从传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汉简、汉砖看,在汉末以八分书为正体字的同时,已经出现近似真书的写法。草书也会随之变异。略晚于张芝的草书家崔瑗作《草书势》,对草书有“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绝笔收势,馀?纠结”、“头没尾垂”、“机微要妙,临时从宜”的描述,可见汉末的草书笔势流畅,已不拘于章法。书体演变本来没有截然的划分。说今草起于张芝是从新体的萌芽看;说今草起于二王,是着眼于典型的形成。唐代以来真书沿袭至今。 草书在唐代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张旭史称“草圣”,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衍生与发展 近常见隶书笔法中带草笔飘逸之体,谓隶草,有些像章草,这与平时善写隶书精熟有关,故书隶草能独树风格。也是书写表演的一种手法。
❺ 草书之祖张芝,书法界的“独孤求败”,出生门庭显赫,为何
如果把中国书法比作一个江湖,那在书法史上,绝对高手云集。不过,在不同的时代,能够傲视群雄的也就那么寥寥几位大宗师。他们技法卓绝、书艺惊人,粉丝无数,受万世之景仰。而若要论及最为狂放不羁的书法流派,当属草书无疑。今天要介绍的,就是创立了这一“秘籍”的开山鼻祖——张芝。
张芝故里文艺表演
一笔绝尘,独孤求败
有关张芝生平的史料记载很少,这与他情操高洁,不慕功名无不有关。但仅仅是从为数不多的相关记载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史学家、诗人、书法家们对他的肯定与推崇。《淳化阁帖》里收有的张芝墨宝五帖三十八行被历代书法家及爱好者珍视并临习,张芝的书法艺术精神一直流传在中国书法的血脉中。
张芝这“一笔书”在当时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立于书法之巅,一生没有对手,书法界的“独孤求败”,他当之无愧!
❻ 行草书作品创作要注意什么问题
三大创作原则:
1、线条坚而浑——激情原自线条的熟练。线是力和势的组合,行笔要沉着痛快,做到稳健、轻便,重笔势(即趋向),根据字形大小排字的走向,线条斜势,整体纵向走势。
2、结体奇而稳——注意重心。欹侧、擒纵、疏密、高低。
3、章法变而贯——竹节式(几个字一节)节数间有空隙;贯珠式(中心线);蛇行式(左右摆动);疏影式(疏疏朗朗)。
七大布局要点:
1、一字不能成行。
2、字与字之间有呼应,上承下启,左映右带,行距和字距不能相等。书眼放中央,可大些,字与周边气贯。
3、整体上展出适合墨迹浓重的作品。挂家中适合疏淡的作品。
4、作品中不能有错别字,异体字不过于冷僻。
5、作品整体布局上面重下面轻。
6、评作品好坏主要看总体视觉效果:节奏、墨色、用笔。
7、三三两两,似散还续,气脉一贯,此布局之妙也。
十个书写关键:
1、八面出锋。借助于八面出锋,自然显出墨色浓淡,湿中有干,干中有湿,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变化千万,使作品富有节奏感。
2、刚柔相济。刚力-----铁画银钩(粗):柔力-----行云流水(细)。
3、惜墨如金。楷书要求蘸一次墨写一个字,甚至数字;行草一笔写3-5字,每笔结束笔毛复原,要求纸上调锋。
4、豁然开朗。留白处有宽有窄,宽处给人以忽然开朗之感。艺术是制造矛盾,到解决矛盾的过程。
5、中侧并用。中锋得法立骨,侧锋得势求变。中锋是理性的要求,是书法审美的核心所在;侧锋是情性的化身,是书法通神的手段。
6、深思熟虑。创作前要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做到“胸有成竹”。
7、一气呵成。书法是感情的流露,不是技巧的表现。要在身体与心情皆好的状态下写字。书写时随意挥洒,一气呵成。
8、错落有致。一般情况下,作品的行距要宽,字距要紧。字忌并列,要错开。节数间有空隙,排列组合要有节奏,大小字参差,突出中间书眼。
9、笔情墨趣。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无形的舞蹈。求变化中有呼应,使整体和谐,有强烈的节奏和视觉冲击力。用好拙笔,用笔略慢,动中有静,写出墨趣。
10、重视贯气。书法的气,是指点划与不同字之间的呼应,字与字之间的趋向。
十二条用笔细节:
1、草书不见横画。行草书有横线条的尽量短些,要有纵向感。可用虚、细线替代。
2、忌由快产生的平拖、干笔、粗细一样的现象,行处皆留,留处皆行。
3、墨淡无神。重新起笔用浓墨,浓墨字的笔画要交代清楚。
4、忌单字中的“眼”,防止“眼子”太多。
5、中间一行是作品重点。一作品中,要有几个突出、精彩、有个性的字。这也叫“书眼”。
6、长线条字很重要,收笔时要谨慎,一般笔势结束时用干笔。
7、笔墨重的字不能面积相等,字的重轻要有过渡,忌团状。
8、细笔要有韧性,粗笔要结实。要有铁划银沟的粗笔,又要有行云流水的细笔。9、墨干时速度稍慢,湿时略快,粗时略慢,细时略快。行草有楷意,楷书要行写。
10、交笔时,起讫分明,每笔要交代清楚。
11、讲究提按:齐而不齐,直而不直,曲中含直,直中含曲。要“提着笔向下按”。
12、中锋侧锋并用,八面出锋,细处用中锋,厚处用侧锋。
四条落款要点:
落款,是在书画作品主体内容完成后,作者的签名、签印、年月、轩号等,以示作品的完整性。落款是正文组成部分,不可轻视。
1、署名是正文字一半以下大小。两行落款要右高左低,不要换笔。
2、落款不能留空过多,要注意轻重比例。
3、盖章作品下垫玻璃加书本。
4、印章最好不要超过三个。
锤炼笔墨技巧,还要处理好以下几组矛盾关系:
一是大小,指的是结字的大小,在创作时,一定要注意字的大小变化,这样就避免了呆板。
二是粗细。我们常说笔要提得起、按得下。提得起就是要求我们敢于在正常书写状态下突然用笔尖书写,虽然是用笔尖书写,但是也要有提按变化,也要用力书写,而绝不是描。所谓按得下,就是敢于让毛笔大面积吃纸,甚至使用侧锋。这里要说明的是,虽然笔画很重,但也要见笔,笔划要有质感。
三是枯湿。枯,是毛笔上的墨汁将近用完时的状态,这时就是出现飞白。湿,自然是刚蘸墨时的状态,这时写的字很容易出现涨墨,涨墨后的字一定要可识,否则就是墨猪。枯要见笔,湿要见形,枯湿过渡要自然。
四是疏密。除了要有相当的笔墨技巧,更重要的时能对全篇进行调控。
五是欹正。在一幅书法佳作中,一定是欹正相生,参差错落。
六是连断,指字与字之间的连接关系。断和连不要有死板的规律,但不能没有呼应。
七是感性与理性。感性,任情恣性;理性,巧作安排。感性和理性的反复运用,既能表现作者的情感变化,在形式上也起到了调节节奏的作用,使作品更具有节奏感,同时也更能打动观赏者。
❼ 《兰亭序》的创造者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奇迹,其卓绝的艺术成就达到了千百年来书法发展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块丰碑,也成了历代书法家临摹学习的范本,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使它成为天下第一呢?
《兰亭序》首先是文辞方式的一种标立,中国在东晋以前所能发现的典籍文献遗留中、后人没有发现过此前的散文文学体裁,这篇文章是现存最早的散文形式的叙事记,他改革了东晋以前疆化呆滞的诗辞类的古文言,首次运用口语化语辞格式,代表了一种文学表达形式,确立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散文。其次是对书法发展上的探索的创新,王羲之改革了钟繇书法的笔法,吸取了当时群众书法中的精华,把规范的楷书书写进一步随意性的发挥,是其即可识又书写流利,介于草书与楷书间的行书,创造了书法发展中的一种新的书写形式和字体“行书”他是自刘德升之后将行书体完善成为更为成熟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又是一篇炙人口、文辞优美的散文、借景抒情,以事言志,其文为历代所推崇。表达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超脱生死的生命境界,禅述了深遂的哲学思想,给当时的官场名利的角逐者以思索,给后人以感触,正如文中所说:“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主观的讲唐代书法的盛行,也促使兰亭序位置的确立,据传宋代大书法家米元章所说,因《兰亭序》出的较早,在他之前没有行书流下来,汉末刘德升曾传创造行书但没有作品遗留,因此王羲之的兰亭序便排列在历代法书的前列。这一早一前是《兰亭序》称冠的原因之一,唐太宗李世宗在位时,国家繁盛、文风浓郁、佛教流行,经文的抄写促使了楷书与行书的发展,而李世民本人尤擅书法,收集天下“王羲之”之真迹,后从他书法讲师虞世南那里得知传说中的《兰亭序》还在会智永偿索辩才和尚手中后设法取得,视为御宝,价同国玺,为使更多人见到兰亭序,唐太宗命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等摹刻翻拓赐于近亲贵臣,并将王羲之《兰亭序》真迹刻碑坚于学士院,以便更多人学习和观摹。唐太宗李世民死后,葬者遵诏将《兰亭序》真迹置于太宗枕边,一同陪葬,故传世未有真迹,由于李世民的崇爱使兰亭序在当时的环境下广为传播,同时也提高了兰亭序在文化艺术上的地位,也对称冠第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至于后学研究单纯说王羲之书法在兰亭序中如何的超绝,以及全文中十二个“之”字无一雷同,尽管不能否认王书的技法超绝,仅以收法就称其为天下第一,确实有一定的偏见。
❽ 草书创作的要点
写好草书的关键点
1.方与圆。方笔和圆笔是书法中常用的两种基本笔法。两者不同之处在于 :方笔需要做些提、按、顿、折动作,才能造就出见棱见方的效果 ;圆笔只需随着笔的运行顺势圆转而拐弯就行。方笔有明显的节奏变化,显得方折峻利,骨力外露,刚力遒劲 ;圆笔没有明显的节奏变化,显得圆转柔和,骨力内含,飞动流畅。它们各有所长,别有特点。在运用中不能偏颇走向极端。在一幅作品中,方笔与圆笔应自然地参和交替使用。可方为主,圆为辅,也可圆为主,方为辅。另外,方与圆是相对而言,有时方中带圆,圆中带方,写出方圆之间的笔画,要兼而有之,相得益彰。
2. 轻与重。轻与重既表现用笔也表现用墨,轻重也是相对而言,可是一个点画,也可是一个字或连续几个字。重者即笔墨加重,宛如千斤坠地,重兵把守,森严壁垒;轻者即笔墨放轻,好似蜻蜓点水,垂柳拂风,清风明月。重者一般是开篇字、重点字,具体哪个点画、哪个字的轻重要根据书者性情高低,随机书写。总之,轻与重要交替使用,协调搭配,才能增强作品的节奏感。如唐代张旭《肚痛帖》。
3. 疏与密。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距离远近,形成作品的疏密。疏密是结字与布白的主要表现手法,也直接影响书法艺术的效果。当疏不疏,造成堵塞,当密不密,必至调疏。如“畵”字九横,应写密些,“川”字三直应写疏些。在作品中一个长竖,造成一片空灵,下面几个字应写得密些,这样就可达古人讲得“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形成疏密相间,远近相生,虚实相应。要多观察前人的墨迹与法帖,细心领会其疏密远近之情理,久之则熟能生巧,乃尽其妙。
草书的意境与内涵
唐代草书歌把草书家在草书作品中创造的“类物象形”特质发挥到极致,在惟妙惟肖的描画中给诗歌欣赏者带来的是整体“意境之美”。所谓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一个名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在《文艺理论教程》中作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这里还必须了解与之相关的概念——意象。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意境与意象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关系应该包括两层意思。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简言之,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