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诗歌辞赋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诗歌辞赋

发布时间:2021-07-31 15:28:49

『壹』 华夏文明五千年的诗词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人生下来都是世间最善良,最纯洁的生灵,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将这份善良,这份纯洁,至始至终的保持下去呢?尤其在现在现实的社会中,保持本心更是难,难,难。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如果人生的很多事,很多的境遇,很多的人,都还如初见时的模样该多好呀!若只是初见,一切美好都不会遗失。很多时候,初见,惊艳。蓦然回首,却已是物是人非,沧海桑田。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泉水就要干涸了,为了生存,两条小鱼彼此用嘴里的唾沫来喂养对方,但是,与其这样,还不如在江湖之中畅游,忘记对方的存在。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只要能执你之手,相守到老,便是人生最美得时节。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永远是这样,人的心啊,看过辽阔的大海,就看不上寻常的小溪小河了,去看过巫山的云,就不觉得其他地方的云是云了。所以其实不要太早遇见好男人/好女人,因为万一捉不住他/她,你会一辈子都活在这句诗句里。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心爱的人早就不知道去哪了,桃花却依然是微笑地在春风中绽放。

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现实的社会中,我们不停的追寻着自己所想要的幸福,可却不知,幸福一直就在你身边,只是你不曾转身看过一眼。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现在回想,旧情难忘,犹可追忆,只是一切都恍如隔世了。一个“已”字,可怕至极。若非当初年少无知,何至如此!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如果没有心爱之人的陪伴,哪怕得了天下又如何。英雄,也不过是黄粱一梦,唯有心爱之人的陪伴才是真实。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风雨过后,回首走过来的路,才发现也不过如此。人生一世,俯仰之间,多少爱恨情仇,多少癫狂执念,到头来终究一场空,到最后一堆荒冢而已,诗词君劝诸位,及时行乐,有花堪折直须折。

『贰』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诗歌辞赋,我们在欣赏这些诗歌辞赋时,不仅要挖掘其思想内涵,还可以探究


A、“高声语”是指大声说话的意思,所以是指响度,故A错误;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是液化,故B错误;
C、坐井观天,所见甚小,是说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故C错误;
D、孤帆相对于江岸有位置的变化,是运动的,故D正确.
故选D.

『叁』 诗歌的来源中国的诗歌来源,华夏文明的始祖,三千年的文明来源,原始的隐秘,是什么呢

诗歌的由来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诗歌何时称之首

在古代,诗歌最初称"篇"或"章",而不称"首"。例如我国最早的《诗经》,叫"三百篇",屈原的诗叫"九章",诗歌称"首",最早出现于东晋初年。当时有个名叫孙绰的诗人,在《悲哀诗序》中写道:"不胜哀号,作诗一首。"一个名叫支通的人,在《咏禅道人诗序》中写道:"聊箸诗一首。"从此,人们普遍称诗为首。

诗人的来源

诗人一词,战国时就有了,何以为证,《楚辞.九辩》注释说:"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正字通》注释说:"屈原作离骚,言遭忧也,今谓诗人为骚人。"这便是诗人后一词的最早提法,从此以后,诗人便成为两汉人习用的名词。辞赋兴起之后,又产生辞人一词。杨子云《法言.吾子篇》说:"诗人之赋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用"则"和"淫"来划分诗人与辞人的区别,足见现汉代是把诗人看得很高贵,把辞人看得比较低贱。
六朝以后,社会上很看重辞赋,认为上不类诗,下不类赋,以此又创立了"骚人"一词。从战国而至盛唐,诗人、骚人的称号受人尊敬。

古诗二言至十一言之始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远古至近代诗歌不知其几千万万,因种种原因失传了的除外,保存下来的仍可说是浩如烟海。诗歌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萌牙、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弹歌》"断竹、续竹,飞士、逐肉"据说是黄帝时代的歌谣,公认是原始社会诗歌,是二言诗之始。《诗经·有骈》"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是三言诗之始。《周易》"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四言诗之始。卜辞"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五言诗之始。《诗经·卷耳》"我姑酌彼金(三个田字上面,下加缶字),我姑酌彼凹觥"六言诗之始。《诗经·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七言诗之始,《诗经·十月之交》"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八言诗之始。《诗经·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九言诗这始。杜甫诗"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也是九言诗。李白"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丹砂成骑龙飞上太清家"十言诗之始。苏东坡"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十一言诗之始。

题画诗之考

我国题画诗的产生、历来被认为始于唐代,创始者为杜甫。
这里首先应该说明什么是题画诗?如若说题画诗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以现有的资料看,那是唐代才有的事。若不是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而是把不直接题在画面上的吟画、题画、论画以及题扇画、题壁画、题屏风画都看作是题画诗的话,那么,从现有资料看,在六朝时已经有了题画诗。
如《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诗》中,就收有东晋桃叶的《答王团扇歌》三首,其一是:"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喧暑,相忆莫相忘。"虽说比较简单,但确实是对画扇的歌咏。
特别是由梁至北周的杰出诗人庾信,在梁朝时,曾作《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生动地描绘了屏风上的各优美画面,在题画诗创作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见,我国的题画诗,六朝时已经产生。

『肆』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诗歌辞赋,我们在欣赏这些诗歌辞赋时,不仅要挖掘其思想内涵,还可以探究

①“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题中解释错误.
②“露似珍珠月似弓”--露实际是小水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题中解释正确.
③“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不是光源,它反射太阳光中的红光照在人的脸上,在从人脸上反射出来,人脸就呈现红色;题中解释错误.
④“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运动,是以江岸为参照物的;题中解释正确.
故选D.

『伍』 这个作业怎么做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

C

『陆』 歌颂悠久灿烂的华夏文明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三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华文明是三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灿烂果实。著名爱国诗人申宝峰在其经典作品《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大气磅礴的写道:“中华文明五千年,光辉又灿烂。 多少英雄和圣贤,美名永流传。 多少无名的祖先,开创了今天。 现在我们来接班,继续走向前。”表明了我们中华文明已经有五千年的光辉灿烂历史了,也抒发了我们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有继承祖先历史使命的职责和义务。产生中华文明的重要因素非黄河和长江莫属了。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黄河流域早期农业一般主要是种植粟,长江流域农业主要是种植水稻。北方草原游牧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流域农业文明区域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区域有一过渡地带,这一地带也是历史时期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主要是汉族)相互争夺的主要区域,在这一区域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也不断获得直接的交流、融合。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从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到封建文明极度繁荣的明清时代,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数的辉煌与成就,也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与挫折,数不清的英雄豪杰、文人志士在历史的长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柒』 求物理题

2009年中考物理试题汇编(物态变化)
(09昆明市)20.请记录下列量具所测物理量的数值(每小题2分,共6分):
(1)图9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N。
(2)图10中电压表的示数是 V。
(3)图11中温度计的示数是 ℃。

(09南昌).今年全球流行甲型H1N1流感,患上这一流感后第一症状就是发热,因此要用到体温计测量体温.如图12所示是体温计和实验室常用温度计,请简要说出它们在构造或使用上的三个不同点.

(1) ;
(2) ;
(3) .
答案:(1)量程不同 ;(2)分度值不同;(3)体温计上有缩口等.
(09福州市)1.北国的冬天,真的很美。一代伟人毛泽东曾有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描述,其中冰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
A.熔化 B.凝固 C.液化 D.凝华
答案:B

(09重庆)3.如图2所示,描述晶体熔化过程的曲线是 ( )

答案:C
(09晋江)6.下列关于四季美景的描述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春天,雨笼山峦 B.夏天,雾绕群峰
C.秋天,霜打枝头 D.冬天,冰封谷底
答案:C

(09四川自贡).右图是海波的熔化图像,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A海波的沸点是48℃ B.海波在BC段吸收了热量
C.海波在CD段是气态 D.6min时海波已全部熔化
答案:B
(09芜湖)16.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诗歌辞赋,我们在欣赏这些诗歌辞赋时,不仅要挖掘其思想内涵,还可以探究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物理规律,下面是某位同学对部分诗句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
①“露似珍珠月似弓”——露实际是小水珠,是由冰熔化形成;
②“人画桃花相映红”——桃花是光源,发出的红光映红了人的脸;
③“飞流直下三千尺”——瀑布飞流直下的过程中,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④“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运动,是以江岸为参照物的。
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09广州)24.用图22的实验装置探究烧杯内的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烧杯内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1)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22,此刻杯内物质温度是_______。
(2)根据实验数据描出加热过程中杯内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23,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_。
(3)t2时刻,该物质处于_______态(选填“固”、“液”、“固、液混合”)
(4)t2与t3相比,哪一时刻杯内物体内能较大?_______,理由是_______
(5)已知0~t1与t5~t6的时间相等,从图23可知两段时间内温度升高不同,由此可以做出:“这种物质固态时的比热容小于液态时的比热容”的判断。请写出做出此判断的依据

答案:(1)—8℃ (2)0℃ (3)固液混合 (4) t 3 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
(5)答:烧杯内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在0~t1时间里升高的温度为△t1=20℃ 在t5~t6时间里升高的温度为△t2 =10℃, 故△T1 > △T2 由 Q=Cm△t 可知,当吸收的热量和质量都相同时,△t越大比热容C就越小。所以这种物质固态时的比热容小于液态时的比热容。

(09四川绵阳)22.三个实验小组同时分别探究“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与“水的沸腾”,记录数据如下表:
(1)在三个探究实验中,除秒表、温度计和铁架台外,都用到了的实验器材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记录表,请你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 _。
A.甲是蜡,乙是海波,丙是水 C.甲是海波,乙是蜡,丙是水
B.甲是水,乙是蜡,丙是海波 D.甲是水,乙是海波,丙是蜡
(3)在上表所示2min~5min时间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 _。
A.甲不断吸收热量,内能不变 B.乙不断吸收热量,内能增加
C.丙不断吸收热量,内能增加 D.丙吸收和放出热量相等,内能不变
(09贵阳).下面哪项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减慢水的蒸发
A.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
B.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
C.将湿衣服撑开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D.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
答案:D

(09贵州安顺).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A.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 B.将衣服晾在向阳、通风处;
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 D.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
答案:B

(09广州).如图19,从温度与室温(24℃)相同的酒精里取出温度计。请你分析为什么温度计取出后,它的示数会先减少,过了一段时间又升回24℃?
答案:温度计被取出,液泡上的酒精蒸发吸热,液泡温度降低,从而使温度计的示数减少;待酒精蒸发完毕后,外界空气温度高,将热量传给液泡,直到空气与液泡温差为0,所以温度计的温度又回到与室内相同的温度24℃。

(09南昌).【探究名称】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提出问题】液体蒸发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通过观察下图和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猜想
猜想一: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 的高低、液体 的大小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猜想二:相同条件下,将水和酒精同时擦在手臂上,酒精更容易干,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 有关.
【设计与进行实验】小明同学对其中的一个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
如图16所示,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等的酒精,通过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他探究的是酒精蒸发快慢与 是否有关.
此实验过程中需控制酒精的 和其表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相同.
【交流与评估】
我们知道液体蒸发时要吸热,请你举一个应用蒸发吸热的事
例: .
答案:【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温度 表面积 猜想二:物质
【设计与进行实验】液体的表面积 温度
【交流与评估】夏天在地上洒水来降温等
(09昆明市)22.(4分)学习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后,李丽同学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请你利用下面提供的实验样品,设计实验验证李丽的猜想是否正确。
(1)实验中应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和 都相同。
(2)实验室已提供装好酒精和水的几个样品,如图13所示。按实验要求,应选择 两个样品
进行对比研究。
(3)若一个同学选好两个液体样品后,将一个放在室内,另一个放在室外,经过相同时间后进行对比,这样
做 (填“正确”或“不正确”)。
(4)按要求正确选择样品并进行正确操作,经过相同时间后样品的情况如图14所示。据此,你认为李丽的
猜想 。

(09福州市)26.小凡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他的操作如图16所示,其中错误之处是 。
(2)纠正错误后,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17所示,为 ℃,说明此时气压 (选填“<”、“>”或“=”)1个标准大气压。
(3)分析图18所示图像,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 。

答案:(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 (2)98 < (3)保持不变
(09烟台)23.在“探究水沸腾”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观察到图16(a)、(b)所示的两种情景。
(1)你认为哪一种是水沸腾时的情景.
(2)实验中你还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
(3)为了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时的时间,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a)(1分) (2)沸腾前水的响声大,沸腾后水的响声变小 沸腾前温度计的示数不断升高 沸腾后继续加热而温度计的示数保持不变 沸腾时水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答对其中两项即可得2分) (3)适当减少水量 给烧杯加盖子 适当提高水的初温等(答对两项可得2分,其它说法正确也可)

(09泰安)19.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读数,部分数据记录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水的温度
/℃ 90 92 94 98 98 98 98 98
(1)某次数据没有记录,当时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请将漏填的数据填在表格内。
(2)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由水的沸点,可判断出当时的大气压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标准大气压。
(3)在探究结束后,四位同学分别交流展示了自己所绘制的水的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如下图所示。其中能正确反映研究水沸腾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

答案:(1)96 (2)98 低于 (3)B

(09山东潍坊).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此时水的沸点是 ℃,这表明当时的大气压强要比1标准大气压强 ;本实验中,要缩短加热时间使水尽快沸腾。请写出两种可行的办法:
① ;
② 。
答案:98℃ 低(小) ①减少水量 ②烧杯加盖 (或增强酒精灯的火焰、提高水的初温等)

(09四川绵阳)6.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袋中空气后把口扎紧,然后放入80℃以上的热水中,过一会儿,塑料袋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
A.塑料袋仍然鼓起,其中的酒精液化了
B.塑料袋仍然鼓起,其中的酒精汽化了
C.塑料袋又瘪了,其中的酒精汽化了
D.塑料袋又瘪了,其中的酒精液化了
答案:D

(09河南)”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2007年10月24日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如图所示,火箭发射时,在发射台下有一个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________ 来吸收巨大的热量,火箭升空瞬间,看到的白色“气团”是水蒸气 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
答案:汽化 液化

(09山东平原县)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 现象, 很多热量,从而会使上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09泰安)1.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雾的形成 B.露的形成 C.冰的形成 D.霜的形成
答案:D

(09湖南娄底).物理学是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有力武器,下列自然现象属于凝华的是
A.有时江面弥漫的大雾 B.秋天花叶上的露珠
C.冬天早晨地上的霜 D.湖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答案:C

(09江苏)13.霜是由水蒸气 形成的(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在这个过程中水蒸气会 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答案:凝华 放出

(09河北).2009年春,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严重旱灾。
(1)人工降雨是缓解旱情的重要手段,干冰等物质可用于人工降雨。撒在云层上的干冰 (填物态变化)时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凝结成水滴形成降雨。
(2)面对旱情,我们更要节约用水。写出一种生产、生活中常见的节水方法。

答案:(1)升华 (2)采用喷灌方法浇地、用洗衣水擦地等

(09金华)13.小明同学学习了“降水的形成”知识后,为家人做了“下雨”的实验。他把盘子擦干放进冰箱里冷却,水壶装满水并烧开,这时水汽不断上升,壶嘴上方就出现一团“白气”,这就是“云”。从冰箱里取出盘子放在壶嘴上方约15cm的地方,盘子碰到这团“云”,一会儿盘的下表面就会布满水滴,水滴越积越多,越积越大,等到挂不住时就纷纷落下,这就是“雨”。下面关于实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壶嘴上方出现的一团“白气”是壶中水汽化形成的气态水
B.壶嘴上方出现的一团“白气”是液态水
C.水汽化时放出热量
D.水滴下落时,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因此一定匀速下落
答案:B

(09烟台)4.长岛是个淡水严重短缺的海岛,海水淡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图2是小明同学设计的海水淡化流程图,在这一过程中海水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
A.液化、汽化 B.汽化、液化
C.汽化、升华 D.升华、液化
答案:B

(09济宁)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用久了的电灯灯丝变细是升华现象 B.秋天的早晨,大雾逐渐散去是液化现象
C.被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D.人出汗后,微风吹过感到凉爽,是因为汗液蒸发加快,带走更多的热量
答案:D

(09湖州)12.南极科考队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是水银温度计,是由于酒精的
A.沸点低 B.密度小 C.凝固点低 D.比热大
答案:C

(09成都). 去年春节前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遇了低温雨雪天气,某些地区的树枝上甚至出现了图3所示的“雾凇”。“雾凇”和霜的形成过程很相似,都是
A.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小水珠凝固形成的 D.小冰晶升华形成的
答案:B

(09河南)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对以下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B.在夏季的早晨看到足球场里的草叶上挂满了露珠,而到了初冬,露水不见了,却看到了薄薄的一层霜,有人认为霜是由露变成的
C.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为气体跑掉了
D.把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冰化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里的水先遇冷结冰,后又熔化成水形成的
答案:D

(09山东潍坊).热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这是凝华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答案:C

(09山东临沂).清晨草叶上常挂有晶莹的露珠,这是由于夜间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在阳光照射下这些露珠又会慢慢消失,是由于露珠发生了_______的缘故。
答案:液化 汽化(蒸发)

『捌』 探究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物理规律,下面是某位同学对部分诗句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

1、这个不是熔化,而是液化。露珠确实是小水珠,但是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2、桃花不是光源,映红了人的脸的红光,是桃花的将太阳光反射之后的反射光,而不是桃花发出的光
3、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水的动能

阅读全文

与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诗歌辞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京韵花园纠纷 浏览:895
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考核方案 浏览:62
快递时效投诉 浏览:782
世纪创造绝缘有限公司 浏览:600
聚投诉珍爱网 浏览:47
公共卫生服务协议书2017 浏览:805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
怎么投诉奥迪4s店 浏览:31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
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浏览:638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