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70年我们创造了科技进步的伟大神话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我们众志成城团结一心。
㈡ 人类怎么创造出科技
人脑
大脑半球表面有许多弯弯曲曲的沟裂,称为脑沟,其间凸出的部分称为脑回。这些脑沟、脑回就像一块皱拢起来的绸布,一旦展平,它的面积像半张普通报纸大小,约2250平方厘米。
19世纪以前的科学家以为大脑发挥它的各种功能是整体活动的结果。1870年德国青年医师费里茨和希齐希,用电刺激狗大脑皮质区,发现某一皮质区域管理身体对侧的运动,因此首先提出“运动区”的概念。后来发现在皮质运动区里还有更为精细的分工,有分管上肢、下肢、躯干的特定部位。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功能区域(图1)。
本世纪,加拿大医生彭菲尔德用微电刺激法,全面而详细地绘制出大脑皮质的分工图,使人们不胜惊奇的是,人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在大脑皮质上的投射是倒置的,而且一些运动、感觉精细而灵巧的器官(如手和唇、舌等),比那些运动和感觉较简单而迟纯的部分(如躯干),在大脑皮质上投射的面积要大(图2)。
紧接着,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右半身瘫痪的病人常伴有失语,死后尸体解剖发现病人是左大脑半球额叶有病变;而左半身瘫痪的病人不伴有失语症,因此首先提出了“语言中枢”的概念,并把左半球称为“优势半球”。习惯用右手的人(占90%左右),所有有关语言活动,如阅读和书写、理解和命名、计算和推理等功能都在左大脑半球。
那么,右大脑半球(非优势半球)是否趋向退化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从左右大脑两半球互相之间的联系来看,首先它们藉着一束强大的神经纤维(约含2亿条神经)——胼胝体相连,互相交流两半球的信息。这样既有分工又是一个整体。70年代,美国科学家斯佩里和同事们做了裂脑手术——切断胼胝,来治疗一些用药不能控制癫痫发作的病人,并做了许多非常精细的心理实验,结果发现大脑两半球有各自独立的功能。它们分别是:左大脑半球有语言、阅读、书写及逻辑、推理、计算的能力;右大脑半球则有图形、空间结构的构思能力,有音乐欣赏能力,及形成非言语性概念的能力。左大脑半球的思维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功能,由此可以说明人脑进化、发展的一侧化趋势,也提示人脑存在着巨大的潜力
人脑最多能记忆多少信息?
人脑细胞有140——160亿条,被开发利用的仅占1/10。人脑子里储存的各种信息,可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50倍,即5亿本书的知识。
大脑的容量
吉尼斯世界纪录中记纸牌记得最多的是一名英国人,他只需看一眼就能记住54副洗过的扑克牌(共计2808张牌!)。
上世纪二十年代,亚历山大.艾特肯 (Alexander Aitken) 能记住圆周率 小数点后1,000位数字,但这一纪录在1981年被一位印度记忆大师打破,他能记住小数点后31,811位数字;这一纪录后来又被一位日本记忆大师打破,他能记住小数点后42,905位数字!
您也许无法仿效这样惊人的技艺,但您可以用与这些记忆大师们一样的方法来改进和提升您的智力与记忆力。您有多聪明或曾受过多高的教育都没有关系,有很多窍门和技巧可帮助您最大限度地利用您的脑细胞
大脑 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也是脑的主要部分。分为左右两个大脑半球,二者由神经纤维构成的胼胝体相连。被覆在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叫大脑皮层。其中含有许多锥体形神经细胞和其它各型的神经细胞及神经纤维。皮质的深面是髓质,髓质内含有神经纤维束与核团。在髓质中,大脑内的室腔是侧脑室,内含透明的脑脊液。埋在髓质中的灰质核团是基底神经节。大脑半球的表面有许多深浅不同的沟裂(凸处为回)。其中主要的有中央沟、大脑外侧裂、顶枕裂。人的大脑半球高度发展。成人的大脑皮质表面积约为1/4平方米,约含有140亿个神经元胞体,它们之间有广泛复杂的联系,是高级神经活动的中枢。大脑皮层通过髓质的内囊与下级中枢相联系。脑的外部包有结缔组织的被膜、脑脊液充满于脑的腔、室、管内,有保护和营养作用。脑的血液供应从椎动脉和颈内动脉获得。
人的大脑有100多亿个神经细胞,每天能记录生活中大约8600万条信息。据估计,人的一生能凭记忆储存100万亿条信息。
如能把大脑的活动转换成电能, 相当于一只20瓦灯泡的功率。
根据神经学家的部分测量,人脑的神经细胞回路比今天全世界的电话网络还要复杂1400多倍。
每一秒钟,人的大脑中进行着10万种不同的化学反应。
人体5种感觉器官不断接受的信息中,仅有1%的信息经过大脑处理,其余99%均被筛去。
大脑神经细胞间最快的神经冲动传导速度为400多公里/小时
人脑细胞有140——160亿条,被开发利用的仅占1/10。人脑子里储存的各种信息,可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50倍,即5亿本书的知识。
大脑的四周包着一层含有静脉和动脉的薄膜,这层薄膜里充满了感觉神经。但是大脑本身却没有感觉,即使将脑子一切为二,人也不会感到疼痛。
人的大脑平均为人体总体重的2%,但它需要使用全身所用氧气的25%,相比之下肾脏只需12%,心脏只需7%。神经信号在神经或肌肉纤维中的传递速度可以高达每小时200英里。
人体内有45英里的神经。
人的大脑细胞数超过全世界人口总数2倍多,每天可处理8600万条信息,其记忆贮存的信息超过任何一台电子计算机。
㈢ 小米的科技从成立至今,到底创造了什么
说到手机的话,大家肯定都不会陌生,这可是我们每天都在用的机器,比如打电话,登QQ,查阅资料啥的,而国内的手机品牌也很多,比如小米,华为,vivo等等,其中小米受到很多人的喜欢,小米的科技从成立至今创造了生态链的营销,我们来看看。
所以他要的是开创一个生态链,让更多人知道小米,这样自己再出一系列的周边产品,就比如小米的笔,还有空调,电视机等等,这些都是和家庭生活有关的,这样知道小米的人就不只是买手机这么简单了,很多时候都会再看看这些小米周边产品,发现确实很好就会买,这样买卖的东西就更多了,自然就更挣钱了,这就是小米创造的。
㈣ 中国的科技人员创造了哪些奇迹
1、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主体工程完工。
2016年,位于贵州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成功吊装,这标志着FAST主体工程顺利完工。这只“观天巨眼”预计于今年9月全部竣工,开始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
FAST工程总工艺师王启明介绍,4450块反射面板单元是FAST望远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8月,FAST反射面单元吊装工程开始施工。经过11个月的艰苦奋斗,在克服了大尺度、高精度的拼装施工难点以及跨度大、位置高等吊装施工难题后,近30个足球场面积的反射面由一块块反射面单元逐渐铺设完成。
自2011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以来,FAST工程已完成了圈梁钢结构安装、索网制造与安装、馈源塔制造与安装、馈源舱安装调试、综合布线工程等建设过程。
据介绍,FAST突破了射电望远镜的百米极限,它拥有30个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10倍。它将在未来10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郑晓年表示,FAST建成后将成为中国天文学研究的“利器”。它将可能搜寻到更多的奇异天体,用来观测脉冲星,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星系与银河系的演化等等,甚至可以搜索星际通讯信号,开展对地外文明的探索。
2、中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这将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
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介绍,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基于量子物理基本原理,单光子的不可分割性和量子态的不可复制性保证了信息的不可窃听和不可破解,从原理上确保身份认证、传输加密以及数字签名等的无条件安全,可从根本上、永久性解决信息安全问题。
量子卫星2011年12月立项,是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之一。其主要科学目标一是进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广域量子密钥网络实验,以期在空间量子通信实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二是在空间尺度进行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在空间尺度验证量子力学理论。
3、“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
2017年4月22日12时23分,中国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
中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于4月20日晚间19时41分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这是“天宫二号”自2016年9月15日发射入轨以来,首次与货运飞船进行交会对接。
在科技人员精确控制下,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经多次变轨,于22日10时02分转入自主控制状态,以自主导引控制方式向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逐步靠近。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就对接准备状态进行最终确认后,“天舟一号”开始向“天宫二号”缓缓靠拢。12时16分,“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环接触,在按程序顺利完成一系列技术动作后,对接机构锁紧,两个飞行器建立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
随后,“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进入组合体飞行阶段,将按计划开展推进剂在轨补加,以及空间应用和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多项实(试)验。
4、中国国产大飞机C919首架机成功“远行”。
2017年11月10日,中国国产大飞机C919首架机10日11时38分许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成功“远行”——经过2小时23分钟、1300千米左右的飞行,到达西安阎良试飞基地。
“这次转场,意味着C919的科研试飞、取证试飞和运行试飞拉开序幕,也意味着异地试飞、多地试飞的开始。”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C919大型客机项目总指挥贺东风说。
此次“远行”意味着C919首架机在上海地区的检查试飞工作告一段落,进入下一步的研发和适航取证工作。换句话说,大型客机项目实现了从初始检查试飞转入包线扩展试飞。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吴跃在受访时说,国产新支线客机ARJ21—700的试验试飞经验将有助于提高C919试验试飞工作的效率。前者曾在西安阎良试飞花了近6年时间,商飞方面对C919的预期是“3年之内拿下”。
5、中国首次成功试采海域可燃冰。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5月18日在南海宣布,我国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这也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随后,新华社受权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的贺电》。
此次可燃冰试采成功使我国勘察和开采的核心技术得到验证,也标志着中国在这领域的综合实力达到世界顶尖水平。
㈤ 人类还成哪些生物中创造了高科技
你好,你的问法很有意思,不是“受到生物启发”而是“创造”。其实除了从生物上获得启发加以模仿外(如雷达,蚂蚁对通畅路线的选择方法,给现代网络路线的选择提供方法借鉴),更多从生物上创造体现在对生物本身资源的改造利用,即利用生物的优势去制造东西。如用从木瓜中提纯蛋白酶,这是一种用途较大的生物试剂,化学合成很难,又如研究生物基因序列特点开发的基因检测技术和食品新鲜度快速检测技术。从生物提取的壳聚糖,既能做安全水果保鲜剂又可以用于防蛀等等,其最早的研究对象和现在主要的原料来源都是生物。还有数不胜数的新品种抗癌药物等,大多原型来自深海生物。这些技术和材料看似不起眼,谈不上高科技,但其实所谓生物技术就是这种实用性高,而没有就不行 的高科技。
㈥ 中国古代的科技创造
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萌芽较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稍晚,奴隶制时代的科技文化与古希腊科技成就相比也有距离。但由于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比西方差不多提前了1000年,而且我国封建社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封建社会相比具有较合理的形态,这一巨大的社会制度优势,使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从秦汉开始以不断加速的态势向前发展。
秦汉两代,中国封建社会如日东升,国家空前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形成,都为生产力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也促进了科学和技术上新的进步。秦汉时代技术上的成就首推冶铁术的成熟。不仅在农具和武器的制造上铁基本上取代了铜,而且还出现了炒钢技术。它的出现和逐步推广改变了整个冶铁生产的面貌,这是钢铁发展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情。相比之下,欧洲用炒钢法冶炼熟铁的技术直到18世纪中叶才出现,比我国要晚约1900余年。秦汉时代还是建筑、交通及陶瓷、纺织技术迅速发展的年代。万里长城的修筑,不仅显示了秦代建筑技术的高超水平,而且反映了那个时代阂阔的文化精神。秦汉时代还修建了许多驰道与栈道,开凿了灵渠,不仅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更直接带动了车、船技术的发展。从东汉开始,瓷器和丝绸一起成为中国举世闻名的特产。汉代出现的造纸术,对整个人类文明史更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秦汉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形成,对技术的发展总体上是有利的,而对科学的发展则复杂微妙得多。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结束了百家争鸣,在一定意义上阻碍了中国以理解自然为目的的纯科学发展的进程。所以秦汉时代,一方面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科学知识的进步在整体上没有出现春秋战国时期那样的大繁荣,人们追求科学知识和研究自然的风气已从春秋战国时代向后退了一步。”另一方面,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大一统政治统治的需要又推动着与生产和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那一部分学科的迅速发展,这就开始形成中国古代科学重实用重经验的特点和技术化、伦理化的倾向。
秦汉时代科学的最大成就是农、医、天、算四大学科的成熟。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历来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秦汉时代,牛耕技术趋于成熟。汉代还出现了以《氾胜之书》为代表的数家农书,这标志着农业技术已发展到创立农学的阶段。秦汉时代医学在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被称为医圣的东汉人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传统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而同时代的华佗,以其精湛的外科手术技艺流誉千古。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汉代天文学成就非凡,出现了张衡这样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古代宇宙理论在这一时期也有新的进展,除了最早的盖天说,又出现了浑天说和宣夜说。汉朝虽然没有人写出一部全新的数学巨著,但春秋战国时流传的一些已基本成书的著作被整理出来,其中汉代问世的《九章算术》是我国最早的传世数学专著。它的问世标志着以算筹为计算工具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秦汉时期也还是中国古代化学的奠基时期,炼丹术作为原始形式的化学,自战国时代兴起,到东汉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除此之外,生物学和物理学的知识也有了新的进步。
从以上所述的科技成果来看,我们可以说在秦汉时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已形成自己成熟而独特的体系和研究风格。在同一时期,西方正是希腊科学衰退,罗马文明兴起和发展时期。因而中国科技发展超过西方的态势正在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精神比较自由,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特殊时期。所以这一时期古代科技的发展也呈放出独特的异彩。社会动荡,战争不断,使这一时期的武器制造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从而也带动了机械技术向精巧化方向发展。
三国时曹魏的马钧不仅发明了战争中使用的石车,而且将东汉发明的翻车改进为龙骨水车。在水泵发明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提水工具之一。与此同时,佛教和道教的蓬勃发展,打破了汉代儒学一统天下的局面。道教以长生成仙为目标,炼丹术的发展不仅推动化学进一步发展,而且带动了医药学的进步。这一时期,著名的道士葛洪和陶弘景同时又是著名的医学家和药学家。道教文化成为推动中国医药学,特别是养生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佛教寺院建造,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我国古代的建筑技术水平。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又有了显著的发展。这一时期撰写的数学书不下数十种,其中一部分被收入有名的《算经十书》一直流传至今。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刘徽和祖冲之这样两位数学大家,这表明中国古代数学继秦汉之后,又一次出现了高潮。天文学也非常活跃,东晋天文学家虞喜发现了岁差现象,生活于北魏北齐时代的张子信,在海岛上坚持了30多年的观测,从而发现了太阳视运动的不均匀性。这一时期,在恒星观测,历法计算和天文仪器制造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新成就。这一时期医学发展的特点一方面是对《内经》与《伤寒杂病论》的整理研究,另一方面则是内容丰富的临床经验的系统总结。而农学最突出的成就是北魏时期贾思舞所著的《齐民要术》的问世,这是现存最早和最完整的一部中国古代农学名著。与此同时地理学也有不少新的创造,出现了裴秀的制图理论和杰出的地理著作《水经注》。
在整个中国古代科技史上.这个时期科技发展最突出的特征是科技非实用趋向的出现。譬如这个时代两大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的工作具有明显的纯理论探讨的性质。与科学的非实用化倾向相呼应,奇器制作也出现了一个高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技文化之所以在某些方面突破了秦汉时期形成的实用性和经验性的特征,根本原因在于文化的多元化。这同时也表明,中华民族并不是先天缺乏理论建构的能力,造成中国科学实用化特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主义大一统的政治专制和“重政轻技”的思想文化禁锢。
㈦ 什么科技是中国发明的
一、指南针
指南针,古代叫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磁针在天然地磁场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转动并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北磁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
指南针的发明应当是在一个很漫长的时间中,慢慢地改进的结果,而不同时期的形式,应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唐代堪舆家的活动相当活跃,并开始强调方向的选择,寻找比磁勺更方便的指向器成了当务之急。于是指南铁鱼或者蝌蚪形铁质指向器及水浮磁针应运而生。
活动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的山西堪舆家丘延瀚,被后世堪舆家推崇为堪舆术三针(正针、缝针和中针)中最早出现的正针法的创始人。
二、造纸术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
远古以来,中国劳动人民就已经懂得养蚕、缫丝。秦汉之际以次茧作丝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的基本要点包括,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打浆。此外,中国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这种技术也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
三、火药
火药,顾名思义,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剧烈燃烧的药剂。据《范子叶然》的记载,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于民间民生应用,范子计然说“硝石出陇道”。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是在适当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进行迅速而有规律的燃烧,同时生成大量高温燃气的物质。
唐朝末年,火药已被用于军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部将郑 (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这里所说的(飞火),就是(火炮),(火箭)之类。(火炮)是把火药制成环状,把吊线点燃后用抛石机抛掷出去;火箭则是把火药球缚于箭镞之下,将引线点燃后用弓射出。到了宋代,战争接连不断,促进火药武器的加速发展。
四、印刷术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宋仁宗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朝虽然出现活字印刷术,但并未普遍使用,而仍然是普遍使用雕版印刷术。
中国的印刷术,源远流长,传播广远。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它随中华文化的诞生萌芽,随中华文化的发展演进。如果从其源头算起,迄今已经历了源头、古代、近代、当代四个历史时期,长达五千余年的发展历程。
早期,中国人民为了记载事件、传播经验和知识,创造了早期的文字符号,并寻求记载这些字符的媒介。由于受当时生产手段的限制,人们只能用自然物体来记载文字符号。例如,把文字刻、写在岩壁、树叶、兽骨、石块、树皮等自然材料上。
五、地动仪
地动仪是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创造的传世杰作。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动仪。
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间,共发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区有时大到几十个郡,引起地裂山崩、房屋倒塌、江河泛滥,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当时利用这架仪器成功地测报了西部地区发生的一次地震,引起全国的重视。这比起西方国家用仪器记录地震的历史早一千七百多年。
㈧ 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有哪些
1、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
人可以看见东西,因为光照到东西上,然后反射进人的眼睛。假如阳光照到钟表上,然后反射进人的眼睛的那个时刻,人以光速后退,那么后面的光就无法再进入眼睛,那么人的眼睛始终看到的是特定时刻的光线,因此看到钟表的指针就不走了,而是停留在特定的时刻,在此理论的基础上,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2、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一个苹果砸到牛顿的头上,牛顿觉得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在空间上是平等的,为什么苹果要向下掉,而不向上掉,或向左掉,或向右掉,所以认为大地吸引了苹果。
3、爱迪生发明灯泡:
爱迪生为了选取灯丝的材料,实验了2000多种物质,就连自己的头发丝都实验了,最终选取钨丝作为灯丝。
4、机器人替代人类的体力劳动
未来智能机器人负责采矿、生产、加工、运输、建筑、清洁等体力劳动,未来搬砖机器人完全自动化的搬砖盖房,或者用电脑控制遥控机器人搬砖盖房。
5、脑电波控制电脑
不同的思维产生不同的脑电流,不同的脑电流产生不同的脑电波,脑电波控制电脑,取代键盘和鼠标。这项技术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了。未来人类可以用意念沟通:意念转化为脑电波,对方的接收器再把脑电波转化为声音,传到耳机里。
6、电动且自动驾驶的汽车
这项技术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了。
7、空调服
未来的空调服,像宇航员的衣服,除了口部外,其它地方是密封的、不透气的、隔热的,背后背的是又小又轻的空调,夏天可以穿这样的衣服逛街,厨师和炼钢工人最需要这种衣服。
8、生态楼
分为:停车层、居住层、种植层、太阳能面板层。
例如:1-5层是停车场,6-20层是居住层,21-40层种植庄稼,41-60层铺设太阳能面板。庄稼层和太阳能面板层要求透光好,因此要做成没有遮光墙壁的、环形或条形的,以便在空隙间透光。未来的城市和农村完全一体化,不再有城市和农村的区别。
(8)创造了科技扩展阅读
1、传统认为,科学是人类所积累的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
2、我们所说的“科学”指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技术泛指根据自然科学原理生产实践经验,为某一实际目的而协同组成的各种工具、设备、技术和工艺体系,但不包括与社会科学相应的技术内容。
3、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体,技术提出课题,科学完成课题,科学是发现,是技术的理论指导;技术是发明,是科学的实际运用。
科学的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的计算机、通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科技企业的迅速增长,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了工业、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有力地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因历史时期而不同,从技术领先到科学领先发展,从技术与科学分离到科学与技术精密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更加使科学的基础研究与技术的应用开发之间的时间缩短,尤其系统科学的诞生,导致了自动化、计算机、通讯技术从科技到产业化的迅速转化。
而系统科学应用于生物医学又导致了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之间偶合,将迅速导致系统医学与系统生物工程的应用,从而导致个体化医学、转化医学与医疗工程化系统的生物医学与生物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越来越凸显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力。
高科技就像沟通现实与未来的使者,引导人们不断开拓发展的空间,走向的具有活力的新世界。
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当代科技革命在全球蓬勃兴起,标志着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成像技术、显示技术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向数字化、高速化、网络化、集成化和智能化迅速发展。它的高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引导着众多高新技术领域的变革,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科技创新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