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手机内存卡是谁发明,原理是什么
MMC(MultiMedia Card)卡由西门子公司和首推CF的SanDisk于1997年推出。
SD卡就是SecureDigitalCard—安全数码卡,由松下公司,版东芝公司和美国SANDISK公司共同开发权研制的
SONY公司的Memory Stick(简称MS卡)
『贰』 内存卡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内存条的诞生 内存芯片的状态一直沿用到286初期,鉴于它存在着无法拆卸更换的弊病,这对于计算机的发展造成了现实的阻碍。有鉴于此,内存条便应运而生了。将内存芯片焊接到事先设计好的印刷线路板上,而电脑主板上也改用内存插槽。这样就把内存难以安装更换的问题彻底解决了。 在80286主板发布之前,内存并没有被世人所重视,这个时候的内存是直接固化在主板上,而且容量只有64 ~256KB,对于当时PC所运行的工作程序来说,这种内存的性能以及容量足以满足当时软件程序的处理需要。不过随着软件程序和新一代80286硬件平台的出现,程序和硬件对内存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提高速度并扩大容量,内存必须以独立的封装形式出现,因而诞生了“内存条”概念。 在80286主板刚推出的时候,内存条采用了SIMM(Single In-lineMemory Moles,单边接触内存模组)接口,容量为30pin、256kb,必须是由8 片数据位和1 片校验位组成1 个bank,正因如此,我们见到的30pin SIMM一般是四条一起使用。自1982年PC进入民用市场一直到现在,搭配80286处理器的30pin SIMM 内存是内存领域的开山鼻祖。 随后,在1988 ~1990 年当中,PC 技术迎来另一个发展高峰,也就是386和486时代,此时CPU 已经向16bit 发展,所以30pin SIMM 内存再也无法满足需求,其较低的内存带宽已经成为急待解决的瓶颈,所以此时72pin SIMM 内存出现了,72pin SIMM支持32bit快速页模式内存,内存带宽得以大幅度提升。72pin SIMM内存单条容量一般为512KB ~2MB,而且仅要求两条同时使用,由于其与30pin SIMM 内存无法兼容,因此这个时候PC业界毅然将30pin SIMM 内存淘汰出局了。 EDO DRAM(Extended Date Out RAM,外扩充数据模式存储器)内存,这是1991 年到1995 年之间盛行的内存条,EDO-RAM同FP DRAM极其相似,它取消了扩展数据输出内存与传输内存两个存储周期之间的时间间隔,在把数据发送给CPU的同时去访问下一个页面,故而速度要比普通DRAM快15~30%。工作电压为一般为5V,带宽32bit,速度在40ns以上,其主要应用在当时的486及早期的Pentium电脑上。 在1991 年到1995 年中,让我们看到一个尴尬的情况,那就是这几年内存技术发展比较缓慢,几乎停滞不前,所以我们看到此时EDO RAM有72 pin和168 pin并存的情况,事实上EDO 内存也属于72pin SIMM 内存的范畴,不过它采用了全新的寻址方式。EDO 在成本和容量上有所突破,凭借着制作工艺的飞速发展,此时单条EDO 内存的容量已经达到4 ~16MB 。由于Pentium及更高级别的CPU数据总线宽度都是64bit甚至更高,所以EDO RAM与FPM RAM都必须成对使用。 SDRAM时代 自Intel Celeron系列以及AMD K6处理器以及相关的主板芯片组推出后,EDO DRAM内存性能再也无法满足需要了,内存技术必须彻底得到个革新才能满足新一代CPU架构的需求,此时内存开始进入比较经典的SDRAM时代。 第一代SDRAM 内存为PC66 规范,但很快由于Intel 和AMD的频率之争将CPU外频提升到了100MHz,所以PC66内存很快就被PC100内存取代,接着133MHz 外频的PIII以及K7时代的来临,PC133规范也以相同的方式进一步提升SDRAM 的整体性能,带宽提高到1GB/sec以上。由于SDRAM 的带宽为64bit,正好对应CPU 的64bit 数据总线宽度,因此它只需要一条内存便可工作,便捷性进一步提高。在性能方面,由于其输入输出信号保持与系统外频同步,因此速度明显超越EDO 内存。 不可否认的是,SDRAM 内存由早期的66MHz,发展后来的100MHz、133MHz,尽管没能彻底解决内存带宽的瓶颈问题,但此时CPU超频已经成为DIY用户永恒的话题,所以不少用户将品牌好的PC100品牌内存超频到133MHz使用以获得CPU超频成功,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方便一些超频用户需求,市场上出现了一些PC150、PC166规范的内存。 尽管SDRAM PC133内存的带宽可提高带宽到1064MB/S,加上Intel已经开始着手最新的Pentium 4计划,所以SDRAM PC133内存不能满足日后的发展需求,此时,Intel为了达到独占市场的目的,与Rambus联合在PC市场推广Rambus DRAM内存(称为RDRAM内存)。与SDRAM不同的是,其采用了新一代高速简单内存架构,基于一种类RISC(Re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精简指令集计算机)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减少数据的复杂性,使得整个系统性能得到提高。 在AMD与Intel的竞争中,这个时候是属于频率竞备时代,所以这个时候CPU的主频在不断提升,Intel为了盖过AMD,推出高频PentiumⅢ以及Pentium 4 处理器,因此Rambus DRAM内存是被Intel看着是未来自己的竞争杀手锏,Rambus DRAM内存以高时钟频率来简化每个时钟周期的数据量,因此内存带宽相当出色,如PC 1066 1066 MHz 32 bits带宽可达到4.2G Byte/sec,Rambus DRAM曾一度被认为是Pentium 4 的绝配。 尽管如此,Rambus RDRAM 内存生不逢时,后来依然要被更高速度的DDR“掠夺”其宝座地位,在当时,PC600、PC700的Rambus RDRAM 内存因出现Intel820 芯片组“失误事件”、PC800 Rambus RDRAM因成本过高而让Pentium 4平台高高在上,无法获得大众用户拥戴,种种问题让Rambus RDRAM胎死腹中,Rambus曾希望具有更高频率的PC1066 规范RDRAM来力挽狂澜,但最终也是拜倒在DDR 内存面前。 DDR时代 DDR SDRAM(Dual Date Rate SDRAM)简称DDR,也就是“双倍速率SDRAM“的意思。DDR可以说是SDRAM的升级版本, DDR在时钟信号上升沿与下降沿各传输一次数据,这使得DDR的数据传输速度为传统SDRAM的两倍。由于仅多采用了下降缘信号,因此并不会造成能耗增加。至于定址与控制信号则与传统SDRAM相同,仅在时钟上升缘传输。 DDR 内存是作为一种在性能与成本之间折中的解决方案,其目的是迅速建立起牢固的市场空间,继而一步步在频率上高歌猛进,最终弥补内存带宽上的不足。第一代DDR200 规范并没有得到普及,第二代PC266 DDR SRAM(133MHz时钟×2倍数据传输=266MHz带宽)是由PC133 SDRAM内存所衍生出的,它将DDR 内存带向第一个高潮,目前还有不少赛扬和AMD K7处理器都在采用DDR266规格的内存,其后来的DDR333内存也属于一种过度,而DDR400内存成为目前的主流平台选配,双通道DDR400内存已经成为800FSB处理器搭配的基本标准,随后的DDR533 规范则成为超频用户的选择对象。
满意请采纳
『叁』 内存卡是以色列人发明的吗
最原始的内存卡,称为鼻祖的,实际就是电容器。
发明人是:法库。
『肆』 内存卡是谁发明的,并生产的
桀冈富士雄:闪存发明者。桀冈称,他在东芝就职期间,分别于1980年和1987年成功发明用于个人电脑等电器内的“NOR型”和作为Compact Flash外部存储装置用于数码相机等电器的“NAND型”两种闪存半导体。
『伍』 为什么发明内存卡
方便你存数据
『陆』 手机上的内存卡是哪个厂商先发明的
手机本身都有一定的内存容量,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手机内存的个性化需求,现代的许多手机品牌型号都设置了外接存储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手机内存卡。手机内存卡可以用来存储歌曲,电影,电子书,游戏软件等数据信息。现在市面上常见的内存卡分为MMC、SD、MiniSD、Memory Stick、SM等几种。
1. SD(Secure Digital):从字面理解,SD卡就是安全数码卡,它比CF卡以及早期的SM(Smart Media)卡在安全性方面更出色。SD卡是由Sandisk、松下、东芝等厂家所组成的SD协会所推出的,它身材十分娇小(32mm×24mm×2.1mm),传输速度比较理想,而稳定性、兼容性也较为出色。自1999年面世以来,SD卡逐步成为数码相机、PDA、MP4播放器等数码产品上最常见的存储卡。
2. miniSD:虽然SD卡的尺寸比CF卡小很多,但对于手机等小型数码产品而言还略显臃肿。SD卡协会根据潮流趋势,推出了专门适用于手机等小型数码设备的miniSD卡。miniSD的尺寸大致是标准SD卡的二分之一,具有11根金手指(SD卡只有9根金手指),通过转接卡可以当作SD卡使用。该卡在多普达、松下等手机上有着较多的应用。
3. microSD:说到microSD,我们就不得不提及在2004年由Sandisk、Motorola两大厂家推出的T-Flash卡(即TransFlash)。microSD卡标准正是SD协会在2005年参照T-Flash的相关标准制定出来的,microSD与T-Flash是兼容的。与miniSD相比,microSD体积更为小巧(11mm×15mm×1.0mm),它仅有标准SD卡的四分之一左右,是目前市场上体积最小的存储卡。同样,microSD也可以通过转接卡,当作标准的SD卡使用。
4. MMC(Multi Media Card):MMC诞生于1997年,它与我们前面介绍的SD卡有着诸多相似之处,除了MMC卡比SD卡略薄一些,两者外观尺寸都基本相同,而且在不少数码产品上还能相互兼容。与SD稍有不同,MMC卡没有读写保护开关,并且只具有7个金手指。
5. RS-MMC(Reced Size Multi Media Card):RS-MMC是MMC协会在2002年推出的一种专为手机等多媒体产品而设计的存储卡。RS-MMC比MMC小巧许多,它可以配合专用适配器而转换成标准的MMC卡使用。
6. MMC Plus:2004年9月,MMC协会又推出MMC Plus和MMC Moblie。MMC Plus卡尺寸跟普通MMC卡相同,具有更快的读取速度,当它工作在52MHz的频率下,并采用8位数据带宽模式时,数据传输速率最高可达52MB/s,能满足数码影像存储及其他数据密集应用的需要,如高端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目前,一些厂商业也推出了低电压的MMC Plus卡。
7. MMC mobile:MMC mobile也被称之为双电压RS-MMC。为了获得更好的节电性能,MMC协会推出了既能在低电压下工作又能兼容原有RS-MMC的存储卡——MMC mobile,它能在1.65~19.5V电压和2.7~3.6V电压两种模式下工作,理论传输速度最高可达52MB/s。需要指出的是,MMC Mobile的尺寸与RS-MMC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是MMC Mobile具有13个金手指,大家在选购时千万不要搞错。
8. MMC micro:针对microSD卡,MMC协会推出了MMC micro技术规范。相比microSD卡,MMC micro的体积要略大一些(12mm×14mm×1.1mm)。MMC micro跟MMC mobile一样,支持双电压,适用于对尺寸和电池续航能力要求很高的手机及其它手持便携式设备。
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消费者需求的提高,各种手机内存卡的生产厂商不断推出新技术应用到产品上,手机内存卡不断升级换代,产品类型也会越来越丰富。
『柒』 谁发明了内存卡
内存卡是从硬盘或其他的
存储介质发展而来的
『捌』 手机内存卡与u盘是不是同一个人发明的
闪存盘发明人——深圳市朗科科技有限公司 这个是U盘
桀冈富士雄:闪存发明者。在任东专芝公司生属产线中层管理人员时,即一心要发明能象软磁盘那样可插取、具有“磁带”存储功能的存储器。鉴于桀冈的业绩,东芝拟提拔他担任公司最高技术职务,但桀冈拒绝接受,并于1994年出任东北大学电气通信研究所教授,进一步研究闪存技术。2002年,桀冈作为“闪存之父”入选世界知名商业杂志《福布斯》国际版封面人物。闪存是目前世界上被广泛用于数码相机、手机、汽车、洗衣机等电器的必要存储装置
桀冈称,他在东芝就职期间,分别于1980年和1987年成功发明用于个人电脑等电器内的“NOR型”和作为Compact Flash外部存储装置用于数码相机等电器的“NAND型”两种闪存半导体。东芝从桀冈的发明中大获收益,仅在日本国内即获41件专利 这个是闪存卡
『玖』 手机上的内存卡是谁发明的
又称T-Flash卡,全名:抄TransFLash,由摩托罗拉与SANDISK共同研发,在2004年推出。是一种超小型卡(11*15*1MM),约为SD卡的1/4,可以算目前最小的储存卡了。TF卡可经SD卡转换器后,当SD卡使用。利用适配器可以在使用SD作为存储介质的设备上使用。TransFlash主要是为照相手机拍摄大幅图像以及能够下载较大的视频片段而开发研制的。TransFlash卡可以用来储存个人数据,例如数字照片、MP3、游戏及用于手机的应用和个人数据等,还内设置版权保护管理系统,让下载的音乐、影像及游戏受保护;未来推出的新型TransFlash还备有加密功能,保护个人数据、财政纪录及健康医疗文件。体积小巧的TransFlash让制造商无须顾虑电话体积即可采用此设计,而另一项弹性运用是可以让供货商在交货前随时按客户不同需求做替换,这个优点是嵌入式闪存所没有的。 详细说明: ◆体积约等于半张SIM卡,内设版权保护管理系统,适用于多项多媒体应用。 ◆搭配适配器之后,使用于附SD卡槽的数码产品上。 ◆尺寸:11mm*15mm*1mm 这个真不好找那,希望对你有帮助
采纳哦
『拾』 手机内存卡是谁发明的,并生产的
MMC(MultiMedia Card)卡由西门子公司和首推CF的SanDisk于1997年推出。
SD卡就是SecureDigitalCard—安全数码卡,由松专下公司,东芝公司和美属国SANDISK公司共同开发研制的
SONY公司的Memory Stick(简称MS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