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我爱发明麻糖

我爱发明麻糖

发布时间:2021-07-31 06:00:38

1. 过小年为什么要吃麻糖

过小年吃麻糖,为的是糊住大家的嘴,过年期间不要说不吉利的话,也有一种说法把灶神的嘴巴用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平安的丰年到来。

过小年的其他习俗:

1、吃饺子:据说腊月二十三晚上,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同时,在这天,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2、大扫除: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3、剪窗花: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形式也是丰富多彩,有莲(连)年有鱼(馀),三羊(阳)开泰,五蝠(福)捧寿等各种吉祥形式;

4、贴春联: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2. 麻糖有什么作用

麻糖的营养十分丰富,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葡萄糖和维生素。

麻糖以精制糯米、优质芝麻、麦芽糖为主要原料,部分新口味配以花生、生姜、焦盐、开心果等,用传统的配方精心配制,经过12道工艺流程,32个环节制成,孝感麻糖外形犹如梳子,色白如霜,香味扑鼻,风味独特。

麻糖甘甜可口,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有润燥、暖肺、养胃等功效。

(2)我爱发明麻糖扩展阅读:

麻糖的传说:

孝感有一个叫董永的孝子,与下凡的七仙女配成了夫妻。然而王母娘娘冷酷无情,最后硬是拆散了这对恩爱夫妻。董永与七仙女生有一子,名叫董宝,长大成人后,在预言家鬼谷先生的指点下,遇到了七位仙姑,送给他谷子一碗,嘱咐每天只要煮一粒,就可当作一天的口粮。

董宝回家后,把一碗谷子全煮了,变成一座饭山把董宝压在山下,后来饭山上长出一种特殊的稻子。

由于是来自天宫的仙种,所以滋味特别甘美,民间就用它制出各类食品,孝感麻糖就是用这种糯米制的糖。用这种糯米制成的麻糖,麻香酥脆,味美可口不粘牙,非常受欢迎。于是,此糖在当地广为流传。

3. 麻糖的特产文化

麻糖
提到麻糖就想到了湖北孝感。孝感麻糖是湖北名特产品之一,早在元朝末年就以香、甜、薄、脆、白的独特风味闻名于世,博得消费者的赞美。产品以精选糯米、芝麻、白糖为主要原料,并拌以桂花、金钱桔饼等成份精制而成,无任何化学污染,无任何添加剂,是一种纯天然绿色食品。特别是作为主要原料的麦芽糖又兼有润肺治喘之功效,对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患者能明显缓解病情,是具有多重功能的营养保健珍品。
孝感麻糖历史悠久,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吃过并赞不绝口,从而一举成为皇家贡品。后来各地也都仿制,但味道就是及不上孝感本地的土产,故不相传,只有用孝感城关西门外城隍潭的“龙吐水”熬糖,才能制出上品的麻糖来。怪不得即使是孝感的制糖师,如若迁居他处,也会做不出原先的风味来呢。
孝感麻糖的创制,据说与一个馋嘴的糖坊老板娘有关。这个老板娘因为有馋病,时常熬不住要偷糖吃。有一次,她正吃得津津有味时,看见老板进屋来了,慌得她赶忙把一碗丢进了装芝麻的罐子里,不想却被老板发现了。老板见糖上沾满了生芝麻,要丢掉实在心疼,要弄掉生芝麻又没有办法,不由得十分生气。这时,那个馋嘴的老板娘在边上说道:“有办法利用的,把它放在锅里烙熟,好吃得很呢。”老板一试,果然味道不错,后来,一位熬糖的老师傅从这件事上受到了启发,由此创制出了孝感麻糖。对于孝感麻糖的历史和发展,民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孝感有一个叫董永的孝子,与下凡的七仙女配成了夫妻。然而王母娘娘冷酷无情,最后硬是拆散了这对恩爱夫妻。董永与七仙女生有一子,名叫董宝,长大成人后,在预言家鬼谷先生的指点下,遇到了七位仙姑,送给他谷子一碗,嘱咐每天只要煮一粒,就可当作一天的口粮。董宝回家后,把一碗谷子全煮了,变成一座饭山把董宝压在山下,后来饭山上长出一种特殊的稻子。
由于是来自天宫的仙种,所以滋味特别甘美,民间就用它制出各类食品,孝感麻糖就是用这种糯米制的糖。用这种糯米制成的麻糖,麻香酥脆,味美可口不粘牙,非常受欢迎。于是,此糖在当地广为流传。
唐山麻糖已经有400多年历史,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原产于曹雪芹的老家——冀东唐山丰润的七树庄。 唐山麻糖形似团花,薄如蝉翼,有的乳白有的淡黄,松软酥脆,香甜适口。发明麻糖的“广盛号”开始只是靠炸排叉(麻叶),后来发展到蜜汁排叉,再后来就发明了唐山麻糖。麻糖是由冀东地区的排叉演变而来。当时,人们逢年过节都喜欢用糖和面、芝麻油炸的排叉作为节日食品。大概距今一百多年前,糕点铺“广盛号”把这种深受老百姓喜爱的点心投向了市场。那时市场上的排叉有两种:一种是用糖和面,再用芝麻油炸;另一种是先用油炸,再浇上蜜汁。两种排叉各有优劣,油炸排叉硬而脆,蜜汁排叉软而皮。“广盛号”在经营过程中融合了两种排叉的做法,精心研制,并吸取了京城糕点“蜜供”的浇浆法,制出了如今的风味名吃——蜂蜜麻糖。 “广盛号”为张家何人何时所开已经无法考证,只在陈年老账中查到最早的记载为明朝万历四年。张家祖上世居冀中深州(今衡水市深县),后因灾患所迫迁至唐山丰润县七树庄落户,继续“广盛号”麻糖的制作经销。虽然唐山麻糖已经发展了很多分支品牌,但是最正宗的还是“广盛号”。经过历代相传,“广盛号”这样的老字号麻糖品牌得以发扬光大。继承人是唐山市丰润区七树庄的张国荣先生。2009年“广盛号”麻糖被列为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麻糖吸取了著名糕点“蜜供”的浇浆方法,几经改进,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制做工艺。烟酒公司新新商店制做蜂蜜麻糖的高手董淑媛,1963年学艺,得该市“麻糖大王”的真传,技艺达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程度。经过配料、和面、擀片、清面放片、剁块、炸制、浇浆等工艺,所制麻糖色泽新鲜,呈淡黄色,片薄如纸,形似花状,清香甜脆,营养十分丰富,可谓我省独具一格的风味名吃。在1981年全国食品评比会上,曾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4. 可活动的机械结构一般要怎么设计

凸轮,杠杆之类的吧。这东西要做出来应该说是可以的,但是要在戒指这么小的结构上实现,而且还是异形结构,难度比较大,成本不菲,并且非常容易损坏,实用性非常值得怀疑。

5. 糖是谁发明的我想谢谢他/她~

蔗糖是人类基本的粮食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蔗糖根据纯度的高低可分为三种;白糖、砂糖和片糖。甘蔗原产地可能是新几内亚,后来传播到南洋群岛和印度。大约在周朝周宣王时传入中国南方。
汉朝至隋朝
世界各国“蔗糖”(sugar、sucrose)和中国古代的“西极石密”和“西国石密”都包含“sacca”字根,来自梵文sakara。说明蔗糖发原地是古印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和世界各地。
敦煌残卷中有一段关于印度制糖术的纪录,说到印度出产甘蔗,可造最上“煞割令”。根据季羡林解读,“煞割令”就是梵文sakara 的音译,证明印度制糖术的确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印度制蔗糖的方法,是将甘蔗榨出甘蔗汁晒成糖浆,再用火煎煮,成为蔗糖块(sakara)。梵文sakara又有“石”的含义。印度的“石”糖在汉代传入中国,汉代文献中的“石蜜”、“西极石蜜”、“西国石蜜”,指由西域入口的“石”糖;其中“西国”、“西极”正是梵文sakara的对音,而“石蜜”是梵文sakara的意译。
石蜜就是今日的片糖。
唐代
后来印度的炼糖术有进一步地高:将甘蔗榨出甘蔗汁,用火熬炼,并不断加入牛乳或石灰一同搅拌,牛乳或石灰和糖浆中的杂质凝结成渣,原来褐色的糖浆颜色变淡,经过反复的除杂工序,最后得到淡黄色的沙糖。《新唐书》中记载唐太宗遣使去摩揭陀(印度)取熬糖法,说明印度的炼糖术在唐朝传入中国。
宋代
北宋初期,三佛齐和大食等国贡白砂糖。白砂糖是从石蜜进一步提炼的,呈沙颗粒状态,色淡黄,比石蜜色淡,不是白如雪。
宋代出现世界第一部甘蔗炼糖术专著《糖霜谱》。
制糖成为一门重要产业,糖制品种类繁多,有香糖果子、狮子糖、花花糖、胶牙糖、芝麻糖、锤子糖、杨梅糖等。
元代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记述中国武干的制糖业,开始不知道怎么炼制像巴比伦地区出产的糖那样精美,后来大汗得到来自巴比伦地区的人传授用树灰炼精糖的技术。又说福州地区炼制的糖“十分洁白”。
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伊本·白图泰游记》说:“中国出产大量的蔗糖,其质量较之埃及实在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代
明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第六卷《甘嗜》篇详细叙述造白糖和冰糖的方法:
造白糖法:将过冬成熟的甘蔗,用轧浆车榨蔗汁,盛入缸中,用火熬成黄黑色的糖浆,倒入另一口缸中凝结成黑沙糖;另备一口缸,上面安放一个瓦溜(瓦质漏斗),用稻草堵塞瓦溜的漏口,将黑砂糖倒入瓦质漏斗中,等黑沙结定,除去稻草,用黄泥水淋下漏斗中的黑砂糖,黑渣从漏斗流入下面缸中,漏斗中留下白霜,最上一层约五寸多,非常洁白,叫西洋糖(明代的西洋即现在的南洋)。
造冰糖法:将白糖煎熔,和入鸡蛋清除杂质,待火候合适,将新青竹破成篾片,斩成一寸长短,投入熔化的白糖中,经过一夜就凝成冰糖。
季羡林在所著《中华蔗糖史》说:中国明代熬练白糖的“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并指出
冯·李普曼(von Lippmann)的《糖史》,没有一个字提到黄泥水淋脱色法。
除《天工开物》外,《闽书南产志》、方以智著《物理小识》、刘献廷著《广阳杂记》、《兴化府志》都有关于熬练白糖的黄泥水淋脱色法的叙述。证明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人发明的。

中国从明朝开始将中国白糖出口到日本、印度和南洋群岛。
明朝中国的白砂糖出口到印度孟加拉地区,也传播了中国制造白砂糖的方法。根据季羡林考证,孟加拉语和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砂糖都叫 cini sakara, 即“中国糖”,就是中国制糖术传入印度的证明。
明崇祯十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在广州前后购买13028担白糖和500担冰糖。

6. 麻糖的作用

麻糖以精选糯米、芝麻、白糖为主要原料,并拌以桂花、金钱桔饼等成份精制而成,无回任何化学污染,无任何答添加剂,是一种纯天然绿色食品。麻糖以香、甜、薄、脆的独特风味闻名于世,具有香而不艳,甜而不腻,回味无穷,形似玉梳白似壁,薄如蝉翼甜如蜜的典型特征。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有暖肺、养胃、滋肝、补肾等功效。

7. 麻糖怎么做好吃,麻糖的吃法

麻糖的做法步骤

1. 花生炒熟去皮,晾凉后处理成花生碎。不用太碎,每粒压成三四片就可以。

2. 黑芝麻,小火炒熟,大概两三分钟就可以,熟的时候芝麻会在锅里跳舞。盛出晾凉备用。

3. 熬糖:我用的是老妈给寄的义乌红糖,绿色无添加,其实白糖、冰糖都可以。锅里倒入凉水半碗,大概100ml,再把120克的红糖放进去,开小火慢慢熬,不停的搅拌,直到糖成为深棕色,无气泡后加入1小勺白醋;

4. 用筷子沾点糖,放凉水里取出后能拉出细丝,说明糖就熬好了。熬糖需要耐心些,火候不够粘性不大,容易散;火候过了老了味道发苦,凝结太快不容易拌匀。

5. 继续小火,加入准备好的芝麻和花生碎搅拌均匀,动作要快点哦,就因为这个都没顾上拍照。搅拌均匀后盛出来放入准备好的容器中按压平,尽量压紧。定型后放在案板上趁热切开,干透了切爱碎。

6. 切成小块晾凉,尝一块满嘴留香,绝对是小时候的味道。

8. 唐山麻糖的麻糖的历史

唐山麻糖已经有400多年历史,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原产于曹雪芹的老家——冀东唐山丰润的七树庄。
唐山麻糖形似团花,薄如蝉翼,有的乳白有的淡黄,松软酥脆,香甜适口。发明麻糖的“广盛号”开始只是靠炸排叉(麻叶),后来发展到蜜汁排叉,再后来就发明了唐山麻糖。
麻糖是由冀东地区的排叉演变而来。当时,人们逢年过节都喜欢用糖和面、芝麻油炸的排叉作为节日食品。大概距今一百多年前,糕点铺“广盛号”把这种深受老百姓喜爱的点心投向了市场。那时市场上的排叉有两种:一种是用糖和面,再用芝麻油炸;另一种是先用油炸,再浇上蜜汁。两种排叉各有优劣,油炸排叉硬而脆,蜜汁排叉软而皮。“广盛号”在经营过程中融合了两种排叉的做法,精心研制,并吸取了京城糕点“蜜供”的浇浆法,制出了如今的风味名吃——蜂蜜麻糖。
“广盛号”为张家何人何时所开已经无法考证,只在陈年老账中查到最早的记载为明朝万历四年。张家祖上世居冀中深州(今衡水市深县),后因灾患所迫迁至唐山丰润县七树庄落户,继续“广盛号”麻糖的制作经销。现在,虽然唐山麻糖已经发展了很多分支品牌,但是最正宗的还是“广盛号”。经过历代相传,“广盛号”这样的老字号麻糖品牌得以发扬光大。目前的继承人是唐山市丰润区七树庄的张国荣先生。2009年“广盛号”麻糖被列为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麻糖吸取了著名糕点“蜜供”的浇浆方法,几经改进,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制做工艺。烟酒公司新新商店制做蜂蜜麻糖的高手董淑媛,1963年学艺,得该市“麻糖大王”的真传,技艺达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程度。经过配料、和面、擀片、清面放片、剁块、炸制、浇浆等工艺,所制麻糖色泽鲜亮,呈淡黄色,片薄如纸,形似花状,清香甜脆,营养十分丰富,可谓我省独具一格的风味名吃。在1981年全国食品评比会上,曾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9. 四川的麻糖(土话是:麻汤)是怎么做的

我刚收到我爸寄给我的,他提前发了谷芽,把谷芽晒干,磨粉,红薯洗干净煮烂,再压成泥,然后后面要加水熬,过滤,再加麦芽粉熬,再过滤,熬熬熬……大概是这样,详细的得问我70岁的爸,反正单熬糖都花了爸一整天时间。

阅读全文

与我爱发明麻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京韵花园纠纷 浏览:895
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考核方案 浏览:62
快递时效投诉 浏览:782
世纪创造绝缘有限公司 浏览:600
聚投诉珍爱网 浏览:47
公共卫生服务协议书2017 浏览:805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
怎么投诉奥迪4s店 浏览:31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
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浏览:638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