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著名雕塑<大卫>是谁创作的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
米开朗基罗生活在意大利社会动荡的年代,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对所生活的时代产生了怀疑。痛苦失望之余,他在艺术创作中倾注着自己的思想,同时也在寻找着自己的理想,并创造了一系列如巨人般体格雄伟、坚强勇猛的英雄形象。《大卫》就是这种思想最杰出的代表。
大卫是圣经中的少年英雄,曾经杀死侵略犹太人的非利士巨人哥利亚,保卫了祖国的城市和人民。米开朗基罗没有沿用前人表现大卫战胜敌人后将敌人头颅踩在脚下的场景,而是选择了大卫迎接战斗时的状态。在这件作品中,大卫是一个肌肉发达,体格匀称的青年壮士形象。他充满自信地站立着,英姿飒爽,左手抓住投石带,右手下垂,头向左侧转动着,面容英俊,炯炯有神的双眼凝视着远方,仿佛正在向地平线的远处搜索着敌人,随时准备投入一场新的战斗。大卫体格雄伟健美,神态勇敢坚强,身体、脸部和肌肉紧张而饱满,体现着外在的和内在的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这位少年英雄怒目直视着前方,表情中充满了全神贯注的紧张情绪和坚强的意志,身体中积蓄的伟大力量似乎随时可以爆发出来。与前人表现战斗结束后情景的习惯不同,米开朗基罗在这里塑造的是人物产生激情之前的瞬间,使作品在艺术上显得更加具有感染力。他的姿态似乎有些象是在休息,但躯体姿态表现出某种紧张的情绪,使人有强烈的“静中有动”的感觉。雕像是用整块的石料雕刻而成,为使雕像在基座上显得更加雄伟壮观,艺术家有意放大了人物的头部和两个胳膊,使的大卫在观众的视角中显得愈加挺拔有力,充满了巨人感。
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不仅如此,《大卫》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开朗基罗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将永远在艺术史中放射着不尽的光辉。
为了艺术品的保护,《大卫》原作被放在佛罗伦萨美术学院中,同时在市政厅门前还矗立有一座复制品供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欣赏。
『贰』 什么是雕塑
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的艺术品,它是一种立体造型艺术。因制作方法主要是雕刻和塑造两大类,故被称为雕塑。按制作工艺区分,雕塑可以分为雕和塑两大类。细分则分为刻、镂、塑、凿、琢、铸等各种技艺和手法。按体裁来区分,雕塑又可以分为纪念性雕塑、城市园林雕塑、有雕塑、陵墓雕塑和陈列性雕塑等。按样式区分,雕塑还可以分为头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
按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区分,雕塑一般又可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三类。圆雕,又称“浑雕”,是不附在任何背景上,可以从四面观赏的立体雕塑。圆雕的特点是立于空间中的实体形象,在创作时必须考虑它的体积感与厚重感,在塑造形象时 还必须照顾 到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赏。浮雕,又称“凸雕”,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艺术形象。根据表面凸起程度的不同,浮雕又分为高浮雕 ( 高低起伏大,凸起程度深) 和浅浮雕 (高低起伏小,凸起程度浅) 。透雕,则界乎圆雕和浮雕之间,它是在浮雕的基础上,将其背景部分镂空制作而成,但又不脱离平面,犹如一件附着在平面背景上的圆雕。
『叁』 大洋洲的原始雕塑是谁创造的
大洋洲的原始雕塑是生活在大洋洲大陆和众多岛屿上,至今仍过着原始渔猎生活的部落民族所创造的雕塑艺术形式。在大洋洲的众多原始部族中,毛利人的雕刻最富特色。他们用一种近于紫杉的纹理细密的木材作材料,用当地产的青石制造成的锐利工具进行雕刻。毛利人在独木舟的船首、船尾、柁桨和水斗上作装饰雕刻,这些雕刻非常细致精美。在柏林世界民族博物馆中珍藏的毛利族战舟,船头雕刻成毛利族战士的脸,战士的眼球是用贝壳镶嵌而成的。雕刻上还被绘彩。船尾的装饰是吐舌的神像,形象也很生动。这些装饰雕刻为这艘战船平添了勇猛的战斗精神。
『肆』 维纳斯是谁创造的
维纳斯是希腊米洛农民伊奥尔科斯1820年春天刨地时掘获的。出土时的维纳斯右臂下垂,手扶衣衿,左上臂伸过头,握着一只苹果。当时法国驻米洛领事路易斯-布勒斯特得知此事后,赶往伊奥尔科斯住处,表示要以高价收买此塑像,并获得了伊奥尔科斯的应允。但由于手头没有足够的现金,只好派居维尔连夜赶往君士坦丁堡报告法国大使。大使听完汇报后立即命令秘书带了一笔巨款随居维尔连夜前往米洛洽购女神像,却不知农民伊奥尔科斯此时已将神像卖给了一位希腊商人,而且已经装船外运。居维尔当即决定以武力截夺。英国得知这一消息之后,也派舰艇赶来争夺,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混战中雕塑的双臂不幸被砸断,从此,维纳斯就成了一个断臂女神。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爱和美的女神,即希腊神话中的阿佛洛狄忒。大约公元前4世纪时,希腊著名的雕刻家阿海山纳在神话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和创造,用大理石雕成了这一艺术珍品,但后来遗失了。1820年在密罗斯岛上,一个叫尤尔赫斯的农民在翻挖菜地时发现了一个神龛。里面有个半裸美女的雕像。尤尔赫斯非常惊奇,但并不知道是维纳斯雕像,便把它搬到家里。这时有两个法国海员刚巧来到该岛考察水文。他们看到这个雕像,但没有购买。几天后,他们的船到了伊斯坦布尔,在应邀到法国大使馆赴宴席间,讲起了尤尔赫斯的发现。法国驻土耳其大使立刻派大使馆秘书马采留斯前去收买。然而在这期间,尤尔赫斯已把雕像廉价卖给了当地的一位神甫,神甫又打算把它献给君士坦丁总督的翻译员。正当神甫准备把雕像装船启运时,马采雷斯刚巧赶到。马采留斯向神甫交涉出让,被神甫断然拒绝。于是双方展开激烈的争夺。在混战中,维纳斯雕像被抛在泥泞里,双臂被摔断了。官司打到米洛当局,米洛当局以8000银币将雕像卖给了法国人。现在该雕像收藏在法国卢浮宫。
100多年来,很少有人知道维纳斯雕像断臂之前的形象。后来在旧档案中发现了杜蒙·居维尔的回忆录,它记述了居维尔是最初在伊奥尔科斯家看到的完整雕像:维纳斯右臂下垂手扶衣衿,左臂上伸过头,握着一只苹果,双耳还悬有耳环。然而至今无人能将此雕像复原。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爱和美的女神,即希腊神话中的阿佛洛狄忒。大约公元前4世纪时,希腊著名的雕刻家阿海山纳在神话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和创造,用大理石雕成了这一艺术珍品,但后来遗失了。1820年在密罗斯岛上,一个叫尤尔赫斯的农民在翻挖菜地时发现了一个神龛。里面有个半裸美女的雕像。尤尔赫斯非常惊奇,但并不知道是维纳斯雕像,便把它搬到家里。这时有两个法国海员刚巧来到该岛考察水文。他们看到这个雕像,但没有购买。几天后,他们的船到了伊斯坦布尔,在应邀到法国大使馆赴宴席间,讲起了尤尔赫斯的发现。法国驻土耳其大使立刻派大使馆秘书马采留斯前去收买。然而在这期间,尤尔赫斯已把雕像廉价卖给了当地的一位神甫,神甫又打算把它献给君士坦丁总督的翻译员。正当神甫准备把雕像装船启运时,马采雷斯刚巧赶到。马采留斯向神甫交涉出让,被神甫断然拒绝。于是双方展开激烈的争夺。在混战中,维纳斯雕像被抛在泥泞里,双臂被摔断了。官司打到米洛当局,米洛当局以8000银币将雕像卖给了法国人。现在该雕像收藏在法国卢浮宫。
100多年来,很少有人知道维纳斯雕像断臂之前的形象。后来在旧档案中发现了杜蒙·居维尔的回忆录,它记述了居维尔是最初在伊奥尔科斯家看到的完整雕像:维纳斯右臂下垂手扶衣衿,左臂上伸过头,握着一只苹果,双耳还悬有耳环。然而至今无人能将此雕像复原。
不知道谁做的
『伍』 《掷铁饼者》雕塑的作者是谁求答案
米隆创作了著名雕塑《掷铁饼者》。这尊男运动员塑像标志着古希腊人体雕塑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完美。
米隆(Myron,生卒年代不详),古希腊著名的雕塑家,著名雕塑《掷铁饼者》的作者,被认为是希腊艺术黄金时期——古典时期的开创者。
由于历史久远,他的生平都只能根据有限的材料和传说考证而来。他生于伊留特拉夷,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在雅典度过,主要活动年代在公元前480-公元前440年左右。他对希腊雕塑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他首先赋予了雕像以生动的表现力,也是从他开始,希腊的雕塑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并一步步走向成熟。
米隆善于运用写实的手法创造性地刻划人物在剧烈运动中的动态,他在雕塑中所体现出来的完美的艺术技巧,是许多后世的雕塑家们所望尘莫及的。他的作品大多是传说中的神、英雄和运动家、动物等,但原作都已遗失,现在我们看到的都是罗马时期的复制品。据说米隆本人就曾受到过良好的体育训练,力大无穷,能肩扛公牛,所以他对体育有着真切的感受,这为他创作优秀的体育类雕塑作品提供了很好的生活体验。他的代表作品有《掷铁饼者》与《雅典娜和玛息阿》等。
『陆』 雕像<<思考者>> 的作者是谁
思考者作者是罗丹。
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法国雕塑艺术家。他在很大程度上以纹理和造型表现他的作品,倾注以巨大的心理影响力,被认为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罗丹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他不愧是一个伟大的雕刻家。
奥古斯特·罗丹是19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雕塑家,他一生勤奋工作,敢于突破官方学院派的束缚,走自己的路,他善于吸收一切优良传统,对于古希腊雕塑的优美生动及对比的手法,理解非常深刻,其作品架构了西方近代雕塑与现代雕塑之间的桥梁,罗丹是西方雕塑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欧洲两千多年来传统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20世纪新雕塑艺术的创造者。
『柒』 塑壁雕塑是谁创造的
杨惠之是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割草耙泥。他在小伙伴堆里,是个首领,大家服他。为啥服他?因为他随便抓起一把潮泥湿土,三捏两按,捏出一个天王神将来,放在土地庙里当菩萨,竟能哄得一些善男信女来上供烧香。供品中团子、糕饼不少,杨惠之拿了分给小伙伴吃,大家自然肯听他指挥了。
他父母见状就把他送去学画了。杨惠之心灵手巧,又跟了个有本领的师傅,把神道佛像画得活灵活现。不过,比起他的师兄吴道子来,始终差一点点儿。他下足苦功,但师兄还是师兄,说什么也比不上他。
杨惠之决定趁早另找门路。于是拜别了师傅师兄,到了昆山,借住在一个孤单独身的老人家里,白天帮老人挑水烧火,晚上就捏起人像来了。
他一心想在这方面弄出个名目,加上几年学画中得来的经验体会,他塑出来的像很像那么回事了。但是他自己总是不称心,不是嫌嘴巴太僵,就是怪眼神无光,常常是塑好了,又捣碎;捣碎了,又再塑。
一年新春,他终于把一个自己感到满意的塑像拿到了街上。正值上市时节,人山人海,围拢来看的人们,都赞不绝口:“好啊,多好的一个烂泥菩萨!”杨惠之不仅不笑,反而沉着脸,一下把泥人摔成百块,走了。
夏天,杨惠之吃力地抱着新塑好的一个一人高的泥人,悄悄地放在街市中的一座凉亭里,侧身朝外站着。
天蒙蒙亮,一个起早上集的农民,挑着一担嫩青菜,在凉亭前停下,对着泥人姑娘恭敬地问:“可要买点儿菜吗?”晓风吹动了泥人头上的饰件,好像摇了一下头,农民恭敬地说:“不要吗?不碍事!”挑着担走了。
别人都以为这个“姑娘”是真的,纷纷跟“她”打招呼。上街的人渐渐多了起采,杨惠之这下才高兴得笑了,把泥人抱回家去。
想不到别人追着他叫:“强抢民女啰……杨惠之强抢民女啰!”杨惠之回头一看,不好!差役提着铁链条赶过来,吆喝着捉他来了!他大吃一惊,把泥人往地上一摔,拼命逃跑。
泥人摔破了,人们围了一层又一层,不仅笑起来:“哎呀呀!原来是个泥人!喷喷喷!跟真的似的!”一个秀才摇头晃脑地赞叹:“百工之中,皆出圣人。此杨惠之,亦可称一圣。”
从此,“塑圣”杨惠之,就名扬四海了。至今,苏州吴县甪直罗汉堂还保留着杨惠之塑的罗汉哩!
杨惠之(生卒年不详),开元、天宝间吴县人,唐代雕塑家。塑像,能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与神情特点,合乎相术,故称古今绝技。他继承了“影塑”与“浮塑”的技巧,创制出了“塑壁”的新形式。他还将当时的山水画与人物画结合运用于雕塑中,为丰富中华艺术宝库做出了贡献。
『捌』 《思想者》是谁的雕塑作品
《思想者》作者:
奥古斯特·罗丹。
作品简介:
《思想者》的创作出自于《地狱之门》,那是为巴黎装饰艺术博馆而做的大门。罗丹在设计《地狱之门》铜饰浮雕的总体构图时,花了很大的心血塑造了这一尊后来成为他个人艺术的里程碑的圆雕《思想者》,它是被预定放在未完成的《地狱之门》的门顶上的,原来被一些浅浮雕围绕着,这些浮雕是根据但丁的《神曲》而创作的。后来独立出来,放大3 倍。最初罗丹给这尊雕像命名为《诗人》,意在象征着但丁对于地狱中种种罪恶幽灵的思考。为了这个形象,罗丹倾注了巨大的艺术力量。1888年,《思想者》第一次在哥本哈根展出,尺寸同《地狱之门》的相当(0.72m),名字叫做《诗人》。1889年,这尊以《思想者--诗人》为名的石膏像,在莫奈--罗丹巴黎连展中展出。从此以后,《思想者》成为唯一的名字,在世界各地无数的展览中出现。《思想者》在1904年沙龙上展出,但这个巨大的雕像使罗丹在晚年又一次受到了猛烈的攻击。美术学院、法兰西学院的支持者们称它为“妖怪”、“猿人”。罗丹的朋友们筹集了15万法郎买下了这座塑像作为对反对派的答复。他们把塑像赠给巴黎市,准备立在先贤祠前。正式完工的《思想者》的铜像安放在先贤祠的前面。《思想者》是罗丹晚年最伟大的杰作,在以后的社会进程中一直发生着强大的作用。尤其在20世纪初,它被视为改造世界力量的象征。列宁就曾对两名赴伦敦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党代会而要路经法国的青年代表说你们一定要去看看罗丹的《思想者》。
作者简介:
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法国著名雕塑家。他14岁随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学画,后又随巴耶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塑五年。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的《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走路的人》等作品都有新的创造,曾受到法国学院派的抨击。包含着186件雕塑的《地狱之门》的设计,即因当时官方阻挠而未能按计划实现,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他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生平作了许多速写,别具风格,并有《艺术论》传世。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地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对于现代人来说,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却已迈过现代派的门坎儿。
『玖』 著名雕塑<<思想者>>是哪个国家的谁雕的
思想者 是罗丹 的地狱之门上的一个雕塑。 思想者,青铜,198×129.5×134厘米,法国雕塑家奥古斯迪·罗丹创作于1880-1900年,现收藏于巴黎罗丹美术馆。 罗丹在设计《地狱之门》铜饰浮雕的总体构图时,花了很大的心血塑造了这一尊后来成为他个人艺术的里程碑的圆雕《思想者》,它是被预定放在未完成的《地狱之门》的门顶上的。后来独立出来,放大3 倍。最初罗丹给这尊雕像命名为《诗人》,意在象征着但丁对于地狱中种种罪恶幽灵的思考。为了这个形象,罗丹倾注了巨大的艺术力量。 雕像《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这个巨人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默视下面发生的悲剧。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触及嘴唇的姿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他渴望沉入“绝对”的冥想,努力把那强壮的身体抽缩、弯压成一团。他的肌肉非常紧张,不但在全神贯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恼之中。他注视着下面所演的悲剧,他同情、爱惜人类,因而不能对那些犯罪的人下最后的判决,所以他怀着极其矛盾的心情,在那深刻的沉思中,体现了伟大诗人但丁内心的苦闷。这种苦闷的内心情感,通过对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艺术处理,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那突出的前额和眉弓,使双目凹陷,隐没在暗影之中,曾强了苦闷沉思的表情,有如那紧紧收屈的小腿肌腱和痉挛般弯曲的脚趾,有力地传达了这种痛苦的情感。这种表面沉静而隐藏于内的力量更加令人深思。 关于罗丹为什么要用这尊粗壮结实的裸体形象来创造《思想者》,并准备把它安放在他的大件浮雕门饰《地狱之门》的顶上,不妨用罗丹自己的几句话来解释,他说:“一个人的形象和姿态必然显露出他心中的情感,形体表达内在精神。对于懂得这样看法的人,裸体是最具有丰富意义的。”雕刻家在这件作品中,一方面采用了现实主义的精确手法,同时表达了与诗人但丁相一致的人文主义思想,他们对人类的苦难遭遇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和悲痛 参考图片: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2%DE%B5%A4+%CB%BC%CF%EB%D5%DF&in=29788&cl=2&cm=1&sc=0&lm=-1&pn=11&rn=1&di=2076114288&ln=174 http://www.ct-ecation.com/meishu/ms_ds/fg/200604/9710.html
记得采纳啊
『拾』 雕塑 巴尔扎特 是谁的作品
奥古斯特·罗丹的,法国雕塑艺术家,他在很大程度上以纹理和造型表现他的,倾注以巨大的心理影响力,被认为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地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1917年11月17日欧洲两千多年来传统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20世纪新雕塑艺术的创造者、法国雕刻家罗丹逝世。
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文坛巨星,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激情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罗丹对他非常敬慕,十分乐意为他塑像。 所以1891年法国文学家协会委托罗丹雕塑一尊巴尔扎克像时,他当即表示我要 雕塑《巴尔扎克》
做一番非同寻常的事业。在罗丹10岁时,巴尔扎克就已去世。因此在形象的塑造上,他做了大量的阅读、考察和研究,前后作了四十多件形象习作,着意刻画一代文豪的外貌和精神特征。雕刻家认为,创造形似的巴尔扎克不是主要的,我考虑的是他的热情工作,他的艰难生活,他的不息的战斗,他的伟大的胆略和精神,我企图表现所有这一切。罗丹塑造的巴尔扎克是个夜间漫步的形象。文豪习惯于夜间穿着睡衣工作,所以罗丹让他披着睡衣在星空下沉思,那宽大的睡衣包裹着屹立的巨人。据说原来作的小稿中,巴尔扎克有一双智慧的手。罗丹在征求他的学生、助手布尔德尔的意见时,布尔德尔赞美地说:“他这双手雕得太好了!”罗丹听后拿起锤子就砸掉了这双手,因为他怕这双手过分突出而让人忽略了主要的部分。现在人们看到的巴尔扎克,双手被睡袍紧紧遮盖,面部精神被突现了出来,在月光下好像独自整夜在行走、思考。作品完成后,出人意料的是委托人拒绝接受,甚至指责这尊雕像像一只企鹅、一个雪人、一堆煤、一个怪胎、不成形的幼体动物。还有人认为巴尔扎克像是19世纪末颓废风气和精神错乱的象征。即使一些善良的人也认为它“哲理过多,造型不足”。法国文学家协会决定废除合同,理由是他们在“粗制滥造的草稿”中很难认出巴尔扎克的形象。面对这一切批评、指责,罗丹却说:“我的巴尔扎克像,他的动态和模样使人联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环境,他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离的,他是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他还认为巴尔扎克像是我一生的顶峰,是我全部生命奋斗的成果,我的美学理想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