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什么,他发明了一种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是什么
张衡是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他发明了一种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是地动仪。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 ,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 (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地动仪
公元132年(阳嘉元年),张衡在太史令任上发明了最早的地动仪,称为候风地动仪。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地动仪用精铜铸成,圆径八尺,顶盖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象装饰。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关闭发动之机。它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一条口含铜珠的龙,在每条龙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铜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经过试验,与所设制,符合如神,自从有书籍记载以来,是没有过的。曾经一龙机发,地不觉动,雒阳的学者都责怪不足信,几天之后,送信人来了,果然在陇西地发生地震,众人于是都服其神妙。自此之后,朝廷就令史官记载地动发生的地方。
关于地动仪的结构,流行的有两个版本:王振铎模型,即“都柱”是一个类似倒置酒瓶状的圆柱体,控制龙口的机关在“都柱”周围。这一种模型已被基本否定。 另一种模型由地震局冯锐提出,即“都柱”是悬垂摆(见袁宏《后汉纪》),摆下方有一个小球,球位于“米”字形滑道交汇处(即《后汉书·张衡传》中所说的“关”),地震时,“都柱”拨动小球,小球击发控制龙口的机关,使龙口张开。另外,冯锐模型还把蟾蜍由面向樽体改为背向樽体并充当仪器的脚。该模型经模拟测试,结果与历史记载吻合。
世界上地震频繁,但真正能用仪器来观测地震,在国外,是19世纪以后的事。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的地震仪之祖。虽然它的功能尚只限于测知震中的大概方位,但它却超越了世界科技的发展约1800年。
『贰』 张衡发明了什么
张衡(78年—139年),复字制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1],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2](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建设有张衡博物馆。
『叁』 张衡的两项发明分别是什么
他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不过最重要的两项是地动仪和浑 天仪!
附: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1] ,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2] (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建设有张衡博物馆。
『肆』 辘轳是什么要有图片的
亦写作“鹿卢”等。古代用人力从井中取水的灌溉工具。其构造是在井上搭一木架,架起横轴,轴上套一长筒,筒上绕以长绳,绳的一端挂五水桶。长筒头上装有曲柄,摇动曲柄,绳即在筒上缠绕或松开,水桶亦因之吊上或放下,可以取水。
『伍』 辘轳辘轳
辘轳
读音:
lùlu
英译:
[winch; windlass]
中义:
1.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井上汲水的起重装置。 井上竖立井架,上装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绳索一端系水桶。摇转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
辘轳也是从杠杆演变来的汲水工具。
相关文献:
据《物原》记载:"史佚始作辘轳"。史佚是周代初期的史官。早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前中国已经发明了辘轳。到春秋时期,辘轳就已经流行。辘轳的制造和应用,在古代是和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的,它广泛地应用在农业灌溉上。辘轳的应用在我国时间较长,虽经改进,但大体保持了原形,说明在3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设计了结构很合理的辘轳。解放前在我国的北方缺水地区,仍在使用辘轳提水灌溉小片土地。现在一些地下水很深的山区,也还在使用辘轳从深井中提水,以供人们饮用。在其它工业方面,有使用牛力带动辘轳,再装上其它工具用来凿井或汲卤的。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顾 曰:‘井上辘轳卧婴儿。’”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葵》:“井别作桔橰、辘轳。”原注:“井深用辘轳,井浅用桔橰。”
宋 朱敦儒 《念奴娇·中秋月》词:“参横斗转,辘轳声断金井。”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八章:“在井台上,她又碰见了 郑傻子 。他正摇着辘轳在打水。”
2.机械上的绞盘。
相关文献:
《六韬·军用》:“渡沟壍,飞桥一间,广一丈五尺,长二丈以上,著转关辘轳八具,以环利通索张之。” 清 黄宗羲 《馀姚至省下路程沿革记》:“南堰挽舟设辘轳,北堰则徒手举之,故其舟尤小也。”
3.车轮。
相关文献:
清 周龙藻 《陇头水》诗:“人言此水声声别,尽是征夫眼中血,万古千秋共呜咽。呜咽声,流未已;辘轳声,行不止。”
4.比喻如辘轳般圆转。
相关文献: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颺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 范文澜 注:“以井鹿卢喻声韵之圆转,逆鳞相比喻声律之靡密。” 明 程羽文 《鸳鸯牒》:“ 李秀兰 、 徐月英 谈谐歌笑,机捷辘轳。”
5.喻心中情思如辘轳般反复上下。
相关文献: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丽品》:“然以学使尊严,何敢遽为 毛遂 ,辘轳於中,莫可排解者累日矣。”
6.指辘轳剑。
相关文献:
唐 常建 《张公子行》:“侠客白云中,腰间悬辘轳。” 唐 刘沧 《边思》诗:“ 汉 将边方背辘轳, 受降城 北是单于。” 宋 范仲淹 《上都行送张伯玉》诗:“宝此金辘轳,去去延 平津 。”参见“ 辘轳剑 ”。
7.诗格名称之一。
相关文献:
清 方以智 《通雅·释诂》:“八病之外,又有折腰、联句、辘轳,又有退韵、回文、反覆、扇对、探题,诗格固多。”参见“ 辘轳体 ”。
8.佛教语。
相关文献:
即辘轳劫。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中》:“积二十辘轳,共三万三千六百万年,为一成劫。”参见“ 辘轳刼 ”。
相关词语:
辘轳剑 辘轳格 辘轳体 辘轳韵 辘轳劫
『陆』 史佚发明了哪种文字
大篆
虎书、禽书、鱼书皆史佚所作。佚,文王之史,历事武王、成王。当文王时,周家忠厚,仁及草木,有兽曰驺虞,白质玄章,驯于灵囿,不践生草,于是佚错综其体而作虎书;又鸑鷟(凤凰)鸣于歧,赤爵(雀)入于户,至武王时,火流于王屋,化为乌,佚乃并牧鸟瑞而作禽书;及武王伐纣,师渡孟津,白鱼入于王舟,王取以煮,故佚又作鱼书,体鱼之首为乙,尾为丙,以纪其瑞焉。
这里说史佚模仿老虎身上的花纹创造了“虎书”,模仿凤凰、赤雀等瑞鸟的姿态创造了“禽书”,模仿鱼的形体创造了“鱼书”。这“三书”包括了地上走的、天上飞的、水中游的,实际上是说史佚从各种动物的形貌姿态受到启示因而激发了灵感,从而创造了一种新的书法字体,这就是大篆。
『柒』 史姓的起源是什么
史姓起源参考之一
「史」源出 :
一:以官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史氏,出自周太史佚之后。佚亦作「逸」,史乃官名,亦称「作册逸」,「尹佚」主要职责是纪录天子言行。有人将史佚与姜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其后以史为氏。
二:为「昭武九姓」之一。(见「何」姓),史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之南。一度归唐朝管辖,唐高帝永徽年间归附中原,后为史氏。
三:阿史那氏,居兜牟山,北人呼为突厥窟,历魏晋十代为君长。后属茹茹(蠕蠕),阿史那最为首领。后周末年,逐灭茹茹,霸强北土,盖百余年,至处罗苏尼失等归化,号阿史那,唐开元年间更为史氏。
家族名人
史思明(?- 761) 本名窣干,唐玄宗赐名思明,为唐朝宁州的夷人,突厥族。骁勇有才略,安禄山起兵造反时,史思明受命攻略河北。后安禄山为其子庆绪所杀,思明则杀庆绪而自立为大燕皇帝,不久亦为其子史朝义所杀。
史可法(1601 - 1645)字宪之,一字道邻。明代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县)人。崇祯年间进士,曾任右佥都御史,巡抚皖、豫,后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福王立,加武英殿大学士,督师扬州。清多尔衮致书劝降,坚拒,城破被害。
清乾隆时追諡为忠正。后人尊称为史阁部。
地望分布:陕西京兆郡,安徽宣城郡,湖北武昌郡。
史姓起源参考之二
今天史姓在大陆是第八十大姓,在台湾史姓并未进入前一百大姓之列。史姓是以官名为姓。远祖始于上古黄帝时期。相传黄帝的史官仓颉,发明文字代替结绳记事,他的后代,为了纪念这位祖先,便以他的官名“史”为姓。 发展与演变:西周初年,有一位名为尹佚的人担任太史(管理观察天文,历法的官员),史称太史尹佚。他的子孙世袭这一官职,同时以官名“史”为姓。此外,史姓尚有几大来源。春秋时期,晋国有史黯,秦国有史颗,卫国有史鱼,他们的后代都以“史”为姓。又据唐书所载,「史」氏为「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时期,祁连山北邵武城(今甘肃省临泽县)有康居国,后为匈奴击败,迁至中亚(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带),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其中米国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撒马尔罕西南一带。唐高宗永徽年间,「昭武九姓」先后归附内地,其中有「史」氏。国人遂在中原定居繁衍,以“史”为姓。在唐朝时候, 还有少数民族姓阿史那氏,后来改姓“史”姓。唐朝的突厥人中也有史姓,比如安史之乱中的史思明,史朝义父子。史姓后来主要在中原和关中地区发展,并形成了京兆,武昌两大著名郡望。
『捌』 史这个姓氏是什么起源
来源有五:
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2、出自周太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3、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
4、为突厥族阿史那氏所改。北魏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如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突厥种。
http://ke..com/view/33876.htm
『玖』 请问张衡除了发明了地动仪还发明了什么
张衡除了发明了地动仪,还发明了浑天仪。
一、地动仪
张衡在西汉耿寿昌发明的浑天仪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浑天说,创制了一个比以前都精确、全面得多的“浑天仪”。
漏水转浑天仪是一种水运浑象。用一个直径四尺多的铜球,球上刻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以及黄赤道、南北极、二十四节气、恒显圈、恒隐圈等,成一浑象,再用一套转动机械,把浑象和漏壶结合起来。以漏壶流水控制浑象,使它与天球同步转动,以显示星空的周日视运动,如恒星的出没和中天等。
它还有一个附属机构即瑞轮冥菜,是一种机械日历,由传动装置和浑象相连,从每月初一起,每天生一叶片;月半后每天落一叶片。它所用的两级漏壶是现今所知最早的关于两级漏壶的记载。
(9)史佚发明了什么扩展阅读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张衡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拾』 什么的发明
生活中,若世界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出现了,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它出现了的事实。就我个人来说,世界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对我的意义,不能不说非常重大。今天,我们要解决世界上很多伟大的发明,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尴尬的事实,那就是,世界上很多伟大的发明似乎是一种巧合,但如果我们从一个更大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似乎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事实。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在面对这种问题时,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在面对这种问题时,这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既然如此,既然如何,可是,即使是这样,世界上很多伟大的发明的出现仍然代表了一定的意义。经过上述讨论。
世界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发生了会如何,不发生又会如何。而这些并不是完全重要,更加重要的问题是,既然如此,我认为,我认为,佚名说过一句著名的话,爱情要用忠诚播种,友谊要用谅解护理。然而,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不足的,今天,我们要解决世界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在这种不可避免的冲突下,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统一思想,统一步骤地,为了根本解决世界上很多伟大的发明而努力。我们都知道,只要有意义,那么就必须慎重考虑。我们不妨可以这样来想:要想清楚,世界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在这种不可避免的冲突下,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既然如何,一般来讲,我们都必须务必慎重的考虑考虑。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审视一下世界上很多伟大的发明。世界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发生了会如何,不发生又会如何。陈酒赞曾经说过,伦道夫。这句名言发人深省。在这种困难的抉择下,本人思来想去,寝食难安。世界上很多伟大的发明的发生,到底需要如何做到,不世界上很多伟大的发明的发生,又会如何产生。我希望大家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精神,进行讨论。叔本华曾经提到过,当一个人陷入了这样一种境地:他相信,某些事必然会发生,只因为他不希望它们发生,而他希望发生的那些事情却永远不可能发生,这种状况就称之为“自暴自弃”。这启发了我。
在这种困难的抉择下,本人思来想去,寝食难安。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一个埋头脑力劳动的人,如果不经常活动四肢,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带着这句话,我们还要更加慎重的审视这个问题:了解清楚世界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这是不可避免的。可是,即使是这样,世界上很多伟大的发明的出现仍然代表了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