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是说发明了电又是谁发现了闪电
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只能发现,不是发明!第一个证明自然界的闪电是由于不同云层所带电荷的不同碰撞产生的,是美国的富兰克林,对电学做过突出贡献的有法拉利、欧姆、麦克斯韦等等
闪电是云层中的正电离子与负电离子相碰撞产生的静电放电自然现象(不受任何控制,随着温度,空气湿度,放电量……的不同而不同)
㈡ 漂移板是谁发明的
漂移板 (freeline skate) ,全球最轻、最小的滑板。随身携带到任何地方。 漂移板最先由美国的极限运动者Ryan Farrelly于2004年发明,最初灵感来自于高山滑雪运动,于是漂移板便变成了陆上的滑雪运动。漂移板自由滑分左右两个板,分别标注上了L和R,左右不能混淆使用。漂移板由两个PU轮子、板面、砂纸、轴承、螺母构成。轮子采用先进的PU材质加工而成,板面采用镁铝合金材质,浇铸加工,坚固耐用;轴承采用608Z专业滑板轴承,转速快且寿命长。 飘移板特色: 重量轻、体积小、易携带、你可以把它带到任何地方。想走就走、想滑就滑。两个轮子是独立的,一只脚踩一个。靠两脚摆动而前进,不需用脚推滑,可做各种花式变化动作。速度快慢自由掌握、方向自由变化、可原地旋转。上坡下坡时,可以S形摆动,像条鱼一样游动。平坦的路,它将成为最小的最轻的交通工具,在人群中穿梭。配合扭腰、扭臀的运动,可达到瘦身效果,女孩时尚新宠。 · 冲浪板从造型来看,它打破了滑板的传统制造工艺。 · 从功能上来看, 型式具有很好的时尚性。 · 从踏上滑板之后,再无需借助于脚与地面的作用力达到滑板前进的目的,只需利用身体和脚的活动滑行。 · 从场地的要求来看,此类滑板更具大众化。 使用者推动飘移板做自由式滑动,可以在任何你能想到的公园、水坑、凹处或是最凹凸不平的山体上自由式下滑。每个轮滑仅重2磅,自由式滑轮是由航空级的铝材制成。尽管它们小得可以装进你的背包,但是这种硬芯的滑轮并不是像玩具那样的脆弱。它们下坡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40英里,并且在全年的每天都会给你带来不同的驾驭体验。使用这些滑轮并不像是跟骑自行车一样,平衡远远比移动重要。我们推荐在练习的时候先由稍有彼度的路面上开始,然后再去其它一些地方。它没有带子绑着,只有简单一个支撑脚的带有一个控制带的平板来使人站立。是的,它们是需要技巧的,但是娱乐远远比困难重要。
㈢ 避雷针是谁发明
避雷针是由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的。
富兰克林在研究闪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的一致性时,他就从两者的类比中作出过这样的推测:既然人工产生的电能被尖端吸收,那么闪电也能被尖端吸收。他由此设计了风筝实验,而风筝实验的成功反过来又证实了他的推测。他由此设想,若能在高物上安置一种尖端装置,就有可能把雷电引入地下。
富兰克林把一根数米长的细铁棒固定在高大建筑物的顶端,在铁棒与建筑物之间用绝缘体隔开。然后用一根导线与铁棒底端连接。再将导线引入地下。富兰克林把这种避雷装置称为避雷针。经过试用,果然能起避雷的作用。
避雷针工作原理:
避雷针的防雷作用是它能把闪电从保护物上方引向自己并安全地通过自己泄入大地,因此,其引雷性能和泄流性能是至关重要的。避雷针的引雷性能已有实验和理论分析如下:
其中简化包络线是一条抛物线,此线即为在正、负雷雨云下该避雷针的50%击针击地平均分界线。小圈为空中各点实验放电统计数据,表示模拟实验下行先导的针尖位置,黑圈表示百分之百击针,白圈表示百分之百击地,黑白各半表示50%击针及击地。
雷击避雷针和地的放电强度与雷电极的极性有关:当雷的极性为正时,雷对避雷针的放电强度高于雷对地;当雷的极性为负时,雷对避雷针的放电强度略低于雷对地。所以在同样电压下雷电极对针的放电距离R与雷电极对地的放电距离H是不同的。
㈣ 避雷针是谁发明的
避雷针是由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的
富兰克林在研究闪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的一致性时,他就从两者的类比中作出过这样的推测:既然人工产生的电能被尖端吸收,那么闪电也能被尖端吸收。他由此设计了风筝实验,而风筝实验的成功反过来又证实了他的推测。他由此设想,若能在高物上安置一种尖端装置,就有可能把雷电引入地下。
富兰克林把一根数米长的细铁棒固定在高大建筑物的顶端,在铁棒与建筑物之间用绝缘体隔开。然后用一根导线与铁棒底端连接。再将导线引入地下。富兰克林把这种避雷装置称为避雷针。经过试用,果然能起避雷的作用。
避雷针的主要作用
常规防雷电可分为防直击雷电、防感应雷电和综合性防雷电。防直击雷电的避雷装置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接闪器又分为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带、避雷网。
以避雷针作为接闪器的防雷电原理是:
避雷针通过导线接入地下,与地面形成等电位差,利用自身的高度,使电场强度增加到极限值的雷电云电场发生畸变,开始电离并下行先导放电。
避雷针在强电场作用下产生尖端放电,形成向上先导放电;两者会合形成雷电通路,随之泻入大地,达到避雷效果。实际上,避雷针是引雷针,可把周围的雷电引来并提前放电,把雷电电流通过自身的接地导体传向地面,避免保护对象直接遭雷击。
㈤ 是谁发明了避雷针
现代避雷针是出自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之手。在富兰克林还没有发明避雷针之前,他认为闪电属于一种自然放电的现象,为了证明他的这种设想,富兰克林做了如下的实验。
然而,当时的富兰克林却不相信这种迷信,他坚信这是一种大自然的现象。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决定研究这一现象。他将自己的想法说出去之后,当时就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甚至还有一些人说他是活得不耐烦,敢公然与上帝作对,还一些好心人劝他,让他放弃这一决定,不然的话就会受到上帝的处罚的。面对着世人嘲笑与警告,富兰克林却没有被这些所吓倒,他决心一定要做这个实验。
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富兰克林冒着被雷击中的危险,他将一个系着长金属导线的风筝放飞于雷雨中,并在金属导线的另一端的末尾处挂了一串铜钥匙。当雷电发生时,富兰克林用手触及钥匙,顿时,这把钥匙上迸发出一串火花,他的手感觉到有些麻木。由于这次传下来的电很弱,富兰克林生命没受到威胁。
实验结束后,人们终于相信闪电不是上帝的旨意,这是一种自然放电现象。那些嘲笑富兰克林的人也开始佩服他了。
富兰克林的成功实验证明了闪电就是一种自然放电现象,因此,他也受到了众人的赞誉。然而,富兰克人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研究。由“天电”与异种“地电”汇合后能中和这一现象,引发了富兰克林的思考:如果用风筝线将天空中的电荷引到地上产生放电现象,如果按照这种原理,那么,如果在高大的建筑顶部安装一根金属杆,并用金属线与大地相连,这样,如果发生闪电的情况下,就会将高层建筑物的附近的云层产生的闪电引导到地下并发生中和的现象,这样高层建筑物就不会遭受雷电的损害了。经过多次的实验研究,富兰克林最终发明了避雷针。
㈥ 电的发明人是谁
法拉第。1831年10月17日,法拉第首次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并进而得到产生交流电内的方法。同年10月28日法容拉第发明了圆盘发电机,是人类创造出的第一个发电机。
法拉第,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也是著名的自学成才的科学家,出生于萨里郡纽因顿一个贫苦铁匠家庭,仅上过小学。1831年,他作出了关于电力场的关键性突破,永远改变了人类文明。由于他在电磁学方面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电学之父”和“交流电之父”。
(6)闪电漂移板是谁发明的扩展阅读:
纪录中法拉第最早的实验乃是利用七片半便士、七片锌片以及六片浸过盐水的湿纸做成伏打电池。他并使用这个电池分解硫酸镁。
在很久以前,就有许多术士致力于研究电的现象。可是,所得到的结果是少之又少。直到十七和十八世纪,才出现了一些在科学方面重要的发展和突破。1732年,美国的科学家富兰克林认为电是一种没有重量的流体,存在于所有物体中;
闪电使伽伐尼解剖室内桌子上与钳子和镊子环接触的一只青蛙腿发生痉挛现象,并且认为蛙腿的痉挛现象是“动物电”的表现,由金属丝构成的回路只是一个放电回路。
直到等到十九世纪末期,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世界上第一台工业用发电机,才把电带进了工业和家庭里面。
㈦ 电是谁发明的
1、电是被美国的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的。
2、1732年,美国的科学家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认为电是一种没有重量的流体,存在于所有物体中。当物体得到比正常份量多的电就称为带正电;若少于正常份量,就被称为带负电,所谓“放电”就是正电流向负电的过程(人为规定的),这个理论并不完全正确,但是正电、负电两种名称则被保留下来。此时期有关“电”的观念是物质上的主张。
3、1752年,富兰克林提出了风筝实验(。其他科学家在实验中,将系上钥匙的风筝用金属线放到云层中,被雨淋湿的金属线将空中的闪电引到手指与钥匙之间,证明了空中的闪电与地面上的电是同一回事。后来他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4、富兰克林让别人做了多次实验,进一步揭示了电的性质,并提出了电流这一术语。富兰克林对电学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通过设计1752年著名的风筝实验,“捕捉天电”,证明天空的闪电和地面上的电是一回事。
(7)闪电漂移板是谁发明的扩展阅读:
1、物质中的电效应是电学与其他物理学科(甚至非物理的学科)之间联系的纽带。物质中的电效应种类繁多,有许多已成为或正逐渐发展为专门的研究领域。
2、电的发现和应用极大的节省了人类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使人类的力量长上了翅膀,使人类的信息触角不断延伸。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两方面:能量的获取转化和传输,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
3、电的发现可以说是人类历史的革命,由它产生的动能每天都在源源不断的释放,人对电的需求夸张的说其作用不亚于人类世界的氧气,如果没有电,人类的文明还会在黑暗中探索。
㈧ 纳粹德国的闪电战术是谁发明的
一般认为是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缔造的
㈨ 避雷针是谁发明的
现代避雷来针是美国科学自家富兰克林发明的。富兰克林认为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在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冒着被雷击的危险,将一个系着长长金属导线的风筝放飞进雷雨云中,在金属线末端拴了一串铜钥匙。当雷电发生时,富兰克林手接近钥匙,钥匙上迸出一串电火花。手上还有麻木感。幸亏这次传下来的闪电比较弱,富兰克林没有受伤。此次试验后,富兰克林认为,如果将一根金属棒安置在建筑物质顶部,并且以金属线细连接到地面,那么所有接近建筑物的闪电都会被引导至地面,而不至于损坏建筑物。
㈩ 德国的闪电战术是谁发明的
很多人谈论二战德军的闪击战的时候,往往和坦克联系在一起,似乎是机械化战争理论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了“闪电战”理论的形成,然而,实际上闪电战的出现早于任何机械化战争理论,现代意义上的闪击战,是在20世纪初,由德国军事家冯。施利芬提出的。“闪击战”的德文为,它是由―――闪电和――-战争两个词组合而成,是形容行动犹如闪电一样迅速,给敌以措手不及的迅猛打击。其实质是利用攻击的突然性、兵力兵器优势等因素,从战争刚开始时就给敌战略第一梯队(掩护部队)以决定性杀伤,然后向敌国腹地迅猛进攻。在敌人动员和使用其军事和经济潜力之前,将其粉碎。
德军根据此理论,在一战前就制定了大名鼎鼎的“施立芬计划”。尽管大多人对这个计划已经耳熟能详,但是为了介绍德军步兵战术的发展对闪击战的影响,还是对这个计划略做回顾。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按照施立芬计划,在战时出动5个集团军穿过比利时,5支大军齐头并进,其右翼进攻速度要快,左翼速度比较慢,这样当右翼包围巴黎的时候,左翼部队就可以对试图救援的法军主力以逸待劳。而预计法军主力在开战后将全力进攻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在这里仅仅有第六和第七两个集团军,施立芬的目的是利用右翼的快速战略迂回,就像一闪旋转门一样把法军主力消灭在野战中。
因此,在行动中,德军作战的核心思想是包围战,既不断向敌军侧翼迂回,遇到不易攻击的目标便绕过。这样可以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搅乱敌军的防御体系。在这一阶段,骑兵是德皇威廉二世最给予厚望的部队,因为在普法战争中,骑兵的迂回作战就为歼灭法军起到了很大作用,因此德皇很希望能把那次战争简单的重演。
但是,此时的欧洲毕竟不同于1870年的普法战争。新式火炮和机枪的大量应用导致进攻方面对的阻力大为增加,而此时德国仍习惯用增强进攻兵力的密度提高进攻效率。在第一次伊普雷运河战役中,德军士兵在协约国军队的机枪和训练有素的英军步兵射击下尸积如山,很多英国战地记者对德军士兵的印象就是他们是机器人,在战场上毫无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对于德国来说,如此惨重的伤亡使得他们称此次战役为:无辜者的大屠杀(The Massacre of the Innocents)
事实上,德军士兵的战术素养很高,只不过对于那些作为旋转门门板的士兵,除了向前冲击毫无选择,对于资源匮乏的德国而言,停下就代表着坐以待毙。而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同法军主力周旋的第六军和第七军的战士,却表现了很大的灵活性。他们不断派出连排级别的小部队向敌军侧翼渗透,并且通过这种渗透袭扰敌军的进攻节奏。下面的一个小战例就很能说明问题。
1914年8曰20日,一个法军步兵连参加了对阿尔萨斯的一个山脊的攻击。进攻路线是一个曲线,在法军向进攻发起线前进的时候,德军小部队利用树木的掩护,向两侧渗透。当法军跨过曲线的底端。德军的交叉火力就开火了,此时一个法军排长命令手下人以散兵线向山顶冲锋。由于越向山顶接近,队形越密集,法军的伤亡也越来越大,更多的法军士兵也就暴露在德军火力下。
根据平时的训练,法军开始蹲姿进行还击。但是在短短几分钟后,法军的凝聚力就荡然无存。他们发现敌人的火力来自四面八方,因此不少人认为保命成了更实际的问题,因此一些士兵开始不听命令后退,随后变成了全线溃退。那个年轻的连长很快发现只有他一个人在交叉火力中。在战斗结束后,他沮丧地对自己说:“1870年又开始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然而,尽管德军左翼拖住了法军主力,但右翼的进攻还是被遏制了,双方开始了堑壕对峙。在那个时代,勤奋的防守者很容易取得上风。由于日复一日地增强防御体系。一战西线的堑壕体系往往达到3条主壕之多。在第一道主壕之前,还包括掩体,碉堡,等火力支撑点。更外则是铁丝网,鹿砦和chevaux aux frises(好像是法军特有的障碍物)。数百门大炮和机枪组成的火力形成了数公里纵深的“无人区”,而且随着更多机枪火炮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无人区日复一日变得几乎不可能突破。
2 德军步兵战术思想的变化
在最血腥的堑壕战--凡尔登战役结束后,德军内部开始反思以前对坚固堑壕体系的突破造成的伤亡太大。首先,部队在突破无人区的时候,要遭受敌人非常密集的火力,而既便到达敌军堑壕,筋疲力尽的部队还要同敌人进行白刃战,就算部队很幸运地攻占了敌人的阵地,一旦后继部队未能跟进,则前方部队很难有自主作战的能力,很容易被敌军预备队赶出所占阵地。另一方面,步炮的协同也有很大问题,之前的炮火准备,是在严格按照时间表和作战计划实施的,(二战苏军也还是如此)一旦步兵进攻节奏跟不上时间表,炮火的准备很难对步兵提供有效的掩护。
针对这些缺点,德军改进了它的步兵装备。这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装备是火焰喷射器的出现,在1915年冬季,德军的单兵装备还基本是步枪和刺刀。这种武器在堑壕战中显得笨重且效率不高,而火焰喷射器则可以让小部队获得相当的面杀伤手段,在打扫战壕的时候,使守方很容易处于不利地位。另一种新式武器是克虏伯开发的37MM炮,这种炮很轻便,突击部队可以利用它近距对付敌军的火力点。
战术的改进首先是来自炮兵,炮兵弹幕徐进射击的发明,使得敌军不容易向被进攻的阵地投入增援兵力。其次是迫击炮大量应用,直射火力打击不到的堑壕变得不再安全。
以上这些对“突击群战术”奠定了基础,不过,最终这种创新还是来源于实战中的下级军官。在Argonne 和 Vosges(凡尔登战役结束后的战斗)的战斗,对 Rohr上尉的战术思想影响很大,后来此人提出了渗透战术的原则,并得到了德军高层的重视,当然很多下级军官都在考虑类似的战术,其中比较有名的是124步兵团的埃尔温,隆美尔中尉。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突击群战术”又称“渗透战术”(Stormtroop tactics),其核心是利用小的作战单位,利用对方防御的间隙和接合部,渗透到对方的防御体系当中,打击重要目标,切断交通线,割裂防御部署之间的关系,为正面的攻击创造条件。
根据这个思想,在进攻发起前,先经过密集的炮火覆盖,接着在弹幕徐进的掩护下,德国派出数支精良的小分队,即所谓“强击部队{Stormtroopers)”或者有人译为“突击部队”或者“风暴部队”的。这些部队在突破无人区的时候可以交替掩护,并绕过敌军火力支撑点,迅速通过敌军防御部队的间歇突破到敌军纵深,切断敌军通讯。而后大部队才发起攻击。
由于在这种战术中,强击部队要突破敌军防线并在缺乏支援的情况下作战,因此他们的装备和战术都与之前的德军步兵有很大不同。
首先是强击部队里有前进控制官,他的作用是利用电话(用无线电的很少)同本方炮兵进行密切联络,不再按照既定时间表而是实际需要为强击部队提供炮火支援,当然电话的作用距离是很有限的,因此他们更多的是使用信号弹和信号火箭指示目标。此外,强击部队除了战斗部队和协调官以外,还有工兵,基本的后勤医疗单位,以及通讯部队。实质上他们是一支袖珍的合成部队。
其次,强击部队的武器已经不在是一律的步枪加刺刀了。
他们装备了手榴弹,手枪,短刀,还有尖形铲。如果是军士,还有轻重机枪,一个榴弹发射器,一个轻迫击炮,一具火焰喷射器。此时,强击部队的体制也变成了分队,分队的士兵基本装备不再是步枪而是伯克曼MP-18冲锋枪,一个分队就拥有完整的步兵火力配系,可以坚持独立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