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民谣创作
感情是第一,既然创作你就要有动机,想想那些事那些人让你感动了,然后把自己内心里的感觉唱出来,第二乐理知识要好,没有乐理知识你怎么记谱,有了好的旋律怎么记下来,所以那要学好乐理知识
㈡ 民谣是如何流传至今的
民谣大多是通过老百姓传播的,民谣主要就是记录着平常老百姓的生活。民谣始终都是比较小众的,它没有流行音乐那么广泛,没有爵士乐在大家心中那么高雅,它一直都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顽强的生存着。民谣最火的时候大概就是前几年的时候了,那个时候在大街小巷中都可以听到民谣。那个时候民谣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火了起来。并且一大批的民谣歌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那个时候很多人们发现民谣就是无人发觉的宝藏。
每个民谣歌手都是有心灵洁癖的。很多民谣歌手写歌时都是追从自己内心最开始的想法,一旦心中多了其他东西,他们便创造不了作品出来。
㈢ 法律诗歌,民谣创造
宪法规定讲明确,要用法律来治国;经济建设有保证,人民才有好生活。
每个公民要学法,又利国来又利家;学好法律走正道,免得跌倒掉悬崖。
大阳一出乌云散,锣鼓一响虎逃山; 人人懂法一身胆,坏蛋露头无路钻。
要吃甘蒸把土壅,要吃蜜糖养蜜蜂;要想社会得安定,学法用法莫放松。
播谷不忘先催芽,织布不忘先纺纱;开车不忘方向盘,致富不忘先学法。
饼香全靠有乏麻,园香全靠有红花;丰收全靠勤劳动,幸福全靠法当家。
有章有节文不乱,有词有谱才成歌;依法治国党决定,江山稳固民欢乐。
打狗就要棒槌敲,打蛇就要金竹条;哪个犯罪触刑律,要你有翅也难逃。
天罗地网密又牢,刑法好比斩妖刀;你若以身来试法,不断头来也断腰。
落雨因为天起云,水流因为地不平;人心不足蛇吞象,盗窃犯罪法无情。
短命不过路边卒,又挨割来又挨烧;拐卖妇女犯国法,莫要拿头去碰刀。
老虎屁股莫要摸,刀口蜜糖莫桑尝;吸毒害国又害已,飞蛾扑火自遭殃。
种田就要播好秧,砌屋就要砌好墙;四化宏图要实现,依法治国要加强。
没有竹篱船难行,没有秤砣秤难称;没有弯弓箭难射, 没有法治国难兴。
人靠法律不怕妖,不怕台风不怕礁;不怕沙鱼翻恶浪,不怕征程万里遥。
挑水淋花花更鲜,肥土种瓜瓜更甜; 依法治国国兴盛,长治久安万万年。
之二:普法四字经
当今社会,法治文明;不学法律,寸步难行;
普法诗句,通俗易懂;如有不妥,敬请批评。
国家宪法,法制根本;合法权益,依法保证;
法定义务,必须履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有法必依,违法必惩;学好刑法,远离牢门;
杀人偿命,犯罪判刑;负案逃跑,罪加一等;
包庇窝赃,惹祸上身;抗拒从严,坦白从轻。
治安管理,维护安宁;罚款拘留,处罚类型;
超过半年,不再追问;传唤时限,十二时辰;
抗拒处罚,强制执行。熟悉民法,避免纠纷;
借钱立据,还债收凭;生意往来,要签合同;
遇到麻烦,具状诉讼;不服初判,可打二审。
婚姻大事,有法可循;近亲三代,禁止结婚;
婚姻自由,买卖不成;夫妻关系,登记确定;
女方招郎,一视同仁;计划生育,法规省定;
最好一个,二胎申请;己生二孩,结扎避孕;
超生受罚,生育凭证;少生优育,利国利民。
义务教育,依法实行;时间九年,读完初中;
其间失学,父母责任;企业老板,禁用童工;
尊重老师,爱护学生。法律保护,妇女老人;
权利地位,男女平等;敬老养老,子孙责任;
老有所乐,夕阳正红;歧视虐待,违法判刑。
㈣ 民谣歌手是如何创作的
我们有自己一个很小的录音棚,可录小件乐器,如:吉他、贝斯、口琴一类。大件的乐器如:鼓、钢琴,会去朋友的大棚录制,但大部分是Midi搞定。创作一张专辑时,我们会先预设专辑的主题。以主题概念先行,确定想写的内容,然后再出曲,最后完成填词。而填词时需要考虑的也不是旋律,而是编曲,这决定了一首粗成品的大体样貌。所以在填词之前,我们就会定下一个大概的编曲思路。这一流程中,词曲创作往往是效率最高的。而编曲则需要反复修改,包括录音,常态是分好几次完成。我们有长期合作的录音以及缩混老师,经过长期的磨合,现在已经能很好的完成我们的想法。一首作品从词曲定稿到后期完成,快则半个月,慢则小半年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㈤ 新中华民谣的创作背景
“仙游连天红万家/家具家装雕成艺术品/不怕我家没有人民币/就怕我家没有好家具”这段歌词,是站在连天红员工的角度写的,曾经仙游是一个非常贫困的地方,许多人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而自从有了生产家具的连天红企业后,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大大的改观。连天红员工大部分都是贫困的农民工,大家的心声都是“怕做不出好家具”,而只要做出好家具,就不怕家里没有人民币!就能够致富奔小康了!“有毒的家具你别再用/谋财害命杀人不见血”,是指每一个连天红人,都非常痛恨“地下黑工厂”或是无良厂商生产销售的甲醇含量严重超标,含有有毒物质的家具家装!这些居家用品会直接导致小孩与老人(抵抗力差)患病甚至重为白血病等,让健康人的身体也处于亚健康状态,有毒的家具家装均是健康身体的无形杀手!连天红人希望通过《新中华民谣》的传播,让更多人意识到不能再使用有毒的家具家装,要把健康摆在第一位。
㈥ 求民谣创作背景和一些好听的民谣,急用
我有的,可以分享给你,,戳我的头像看
㈦ 什么是民谣
1 我认为民谣也就是民间歌谣的简称,歌谣在我国古代时的定义为: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也就是有伴奏的演唱为歌,无伴奏的清唱为谣,后来时间长了两者就合在一起统称歌谣了,直到现在这两个字或词各自的准确定义已经越来越模糊了,我们只能在记忆中模糊地去区分这两者的概念:成熟一些的为歌,清纯一些的为谣;浓妆艳抹、精心装扮的为歌,略施粉黛、不施粉黛、天然美好的为谣;经过包装或者过度包装的为歌,只经过简单包装或者没有经过包装而保留了更浓重原始气息、生活气息的为谣。 2 所谓民谣的概念从字面上理解它就是对应着另一个事物而产生的,那个事物叫做官谣。是我说笑话吗?也许是,也许就是这样的。民间这个词对应的就是官方(古时称为庙堂、朝廷)这个概念,这是谁都不会否认的,那么民间歌谣对应官方歌谣那也就是成立的,因为它们本来就是成立的。如此说来我们今天几乎所有的流行歌曲也就都可以称为民谣歌曲,因为那几乎都是由民间的人士们创造的服务于大众的作品,在这里民谣歌曲的概念已经几乎可以囊括一切歌曲的概念了(民谣可以是民谣歌曲也可以是民谣音乐,这里知道就行,就不再继续展开了,概念已经太多了,再多就乱了,下面还会出现更多另外的概念),流行、摇滚、乡村、爵士甚至朋克都是民谣,不是吗?当然是,它们都可以是民间歌谣,理论上它们还都可以成为官方歌谣,在这里它们只是原料,生产出什么样的产品那要看生产者的意愿;不过这就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因为如此一解释的话那么这个问题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如同一句废话,说了半天和没说一样,也许是,也许还可以继续讨论下去。 3 那么我们目前真正想要得到的那个民谣概念到底会是什么呢?其实我们目前真正想象中的那个民谣概念大体上就是那个狭义上的类似木吉他弹唱的那种清新、自然的歌曲概念,那是对的,但那只是全部民谣概念的一个分支部分,而不是民谣的全部概念,民谣的全部概念就是所有民间歌谣,我上面已经说了,现在继续深入举例说明。 4 就从最有说服力的《诗经》说起,《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是孔子当年搜集、整理的涵盖了孔子之前数百年时期里我国当时各地、各诸侯国官方、民间的诗、歌、舞蹈作品之出类拔萃者,也就是所谓的“诗三百”,实际上那些收入的作品也就是当时最经典的各类歌曲,它们都曾经是有词、有曲的,并且可能是集配乐、演唱、舞蹈等等表现形式于一体的,只是由于时间问题、传承问题,当年的那些作品们今天我们只能看到其歌词而再也不能知道其它内容了。 5 而作为当时的歌曲作品,它们是具有明确分类的,而且这种分类是很具体、明了的。《诗经》作品总体上分为三类,即风、雅、颂。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这里的风就是指的所谓民间歌谣,而颂也就是指的官方歌谣,雅就是综合了二者的内涵,介于二者之间,所以风和雅是最具文采的,而风更是最生动活泼、最丰富多彩的,而颂是最枯燥无味的,所以我们想象中的民谣概念就应该是指的是包涵在风和雅之下的歌谣概念,而排除了官方歌谣的概念,而在风和雅之下的民谣概念又是总体上更加趋向于风的。 6 风也就是各地的民间风俗、风土人情等等的总称,《诗经》里的风仅仅只是指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并不是风的全部解释,也可以理解为《诗经》里关于风的作品是以音乐、诗歌、舞蹈等等形式去表现、表达各地民间风俗、风土人情的作品,它们具有各个地区鲜明的自我特征以区别于其它地区,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区就唱山歌,水乡就唱船歌。 7 这个世界上所有人们的身体都具有同样的零件,可是各地、各国、各民族人们的生活、习性等等为什么差距就这么大呢?那是因为这个世界上各个不同地方的水土、气候、环境等等的不一样造成的,仅各地人们的肤色就有黑、白、黄、棕等等之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时也是各地的人们主动对于自身所处地域环境的认识能力和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决定的。就以我国为例,就以音乐的基础---语言为例,我国的地域辽阔,环境复杂,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地域、地质、气候等等的不同甚至是极大的反差造就了各自具有自身特色的众多民族和无数的民族语言及其数不清的方言,而在此基础之上就相应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地方音乐,多到数不清。 8 这么多的风那是什么意思呢?就好比是各地的土特产品一样,就好比是各地的特色小吃一样,就好比是各地的地方菜一样,它们都是当地人的美食但不一定适合外地人及所有人。 9 几乎所有文艺创作都有采风这么个概念和说法,意思也就是采集民间风俗、风土人情中的创作元素,音乐、歌曲创作也不例外,民谣创作也不例外。孔子当年之所以要搜集、整理、编纂《诗经》当然是有种种考虑的,而其中一定会有防止各地诸多的音乐文化流失的原因。当年的中华大地远不是今天这样的高度统一状态,基本多处于分散的状态,无论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等等等都一样;就以音乐而言,由于这种长期、高度的分散状态,还有讯息、流通等等方面的限制和阻碍,各地的民间音乐文化基本是处于口口相传、自生自灭状态的,即使能够传播出去那也只能是其中之极少数作品,而且传播的范围也不大,时间长了就会自然消失,而孔子经过长期的搜集、整理、筛选后编纂了《诗经》,这样就使得那些各地最典型的经典作品能够集中起来以书籍的形式长期的被保留下来,是孔子将这些音乐作品由分散的状态得以进入到统一的状态。 10 想当年我们开始大面积接触港台流行音乐时的那种新鲜感、新奇感,以及我们当初开始大面积接触欧美流行音乐时的那种新鲜感、新奇感,我们惊异于音乐原来可以如此地去表达,那个年代也正是整个世界流行音乐的最辉煌时期,数不清的风格、数不清的巨星、数不清的好作品;事到如今那些辉煌已经不在了,整个世界的流行音乐如今都已经处于低谷,不过你承认不承认事实就是这样的,整个世界的流行音乐都在寻找下一个突破口在哪里;如今我们再听港台流行音乐和欧美流行音乐感觉恐怕也就不过如此了。为什么呢?如果把思想站得更高一点去看,不管是港台还是欧美的流行音乐其实都可以理解成为一种地方音乐,也是属于风的一个概念,再好吃的饭菜如果天天吃那也就不可避免地会感到腻味的,那就需要不停地变换口味,而我们总是吃人家的也不行,我们也该自己弄点自家特色给大家尝尝,而我们自家的特色到底会是怎样的呢? 11 我们需要像孔子当年整理《诗经》一样去思考、整理、归类我国各地的地方音乐,那才是我们无尽的源泉,虽然这很难做,但是我们应该去做,至少应该去想一下才对。
㈧ 阳光的民谣歌曲怎么创作
多出去走走,把你感觉美好的东西都写下来,比如人,景,还有一些你看到的美好的事
㈨ 中华民谣什么时候创作的
冯晓泉喜欢传统文化的魅力,喜欢唐诗宋词,喜欢爬山旅游。在旅途中,游历于山水之间,寻觅古人的踪迹,感叹“山还在,人已去”,只有“*香满楼”的幽情。89年,他创作了《中华民谣》,并逐步修改,完善了两年。
这首歌为冯晓泉带来了极大的声誉。94年,《中华民谣》荣获“第六届(通业杯)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作品一等奖。95年再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95十大金曲”,并于同年获北京音乐台“中国歌曲排行榜”金曲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