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什么剩余价值既不是不变资本产生的,也不是全部资本产生的
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生产的,也就是工人超出自用价值的那部分劳动价值创造的,这个你应该理解的是吧。那么剩余价值就不是由不变资本生产的,这个说通了。
再说全部资本生产。全部资本包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那么我们能否说是由可变资本生产的,就是由全部资本生产的呢?我认为这是不行的。
整体包含部分,每个部分都是整体的一份子,每个部分都可以代表整体的某一方面,但是显然不能代表整体的全部,不然就不叫部分了,这个你同意吧。同样的,整体可以体现出各部分的有机结合,但是整体不能全权代表其中的某一部分。
举例说,一个班级有50个学生。一次数学考试,最高分是100,最低分是70,平均分是85,那么我们可以说考100分的就代表了班级吗?考85分的就代表班级了吗?考75分的能代表班级吗?显然不能。同理,我们可以说平均分85分能代表考100分的吗?能代表考75分的吗?也不能。
所以,剩余价值既不是不变资本产生的,也不是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❷ 论述题:什么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
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究竟是什么呢?仔细考察“剩余价值”出现的各种场合,发现其含义并不统一,至少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如工人创造的价值若还不抵其工资,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只有创造的价值比工资多,他才创造了剩余价值。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价值。故对剩余价值的新旧两种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仅在于:旧解释是剩余价值之特殊,无普遍适用性,仅可解释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而新解释则为剩余价值之一般,具有普遍适用性,可解释一切与自用价值相对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还有第二种含义,是从价值的载体而言,是与“已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这种含义不如第一种含义常见,但在电视、报刊、书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出现。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时之前,中央电视一台的“东方时空”节目曾报道有人回收“电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组装成一辆摩托车,言此为利用垃圾的“剩余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显然并非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而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我们有时会听到有人把废水的再利用称为利用水的剩余价值,把废料、废物的回收利用称为利用物品的剩余价值,此“剩余价值”也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即工人利用生产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最后生产出一个使用价值,这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和劳动产品全部属于资本家。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同时也就是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了一定点而延长的价值形成过程,换句话说,当工,当工人的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中所形成的价值超过了劳动力价值这个一定点的时候,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劳动过程是手段,他生产使用价值仅仅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剩余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增殖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H的,因此,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点。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一方面作为具体劳动创造出商品,并把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创造出来的产品中去;另一方面作为抽象劳动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价值,这个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剩余价值就是这样产生的。
❸ 辨析题:剩余价值是由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创造的.
剩余价值是工人劳动创造的,预付资本仅仅是给工人在用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所消耗的成本,它本身不创造价值。因为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结晶,因此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出价值。
剩余价值本来是工人劳动的产物,应归工人所有,但是却被资本家凭借对企业的所有权无偿独占,这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发财致富的秘密。
只有产业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其他生产要素以及商业服务业等非生产性行业的职工都不能创造新价值。这在19世纪基本上符合事实,也正因为如此,剩余价值理论才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普遍的认同。
(3)剩余价值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扩展阅读: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就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如果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劳动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剩余价值率越高,剩余价值量就越大。
在资本主义早期,主要是手工劳动,资本家经常用延长工作时间的办法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此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榨取剩余价值。提高劳动强度,意味着工人在同样工作日时间内支出了更多的劳动量,实际上等于延长了工作日。这是一种延长工作日时间的隐蔽的形式。
❹ 剩余价值是由不变资本带来的.辨析题
错,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劳动力,劳动力属于可变资本。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属于劳动者的劳动,他只支付了劳动者的工资,而不是确切的劳动创造的价值。
❺ 企业的剩余价值到底是谁创造的是工人创造的还是投资者所投入资本创造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一个老板雇了一个工人生产某产品,一个工人的朋友本不想买这个产品,但因为认识这个工人就买了,这样就给老板提供了剩余价值。 理论一点说就是例子中的老板指的就是经济生活中的资本家,剩余价值学说就指的是加深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基本矛盾的手段,最终会引发经济危机。
在资本论中它的原定义如下:
原理:
马克思以前的一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一个共同的局限,就是把剩余价值的某些具体形式,例如地租、利息或利润,错误地当作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即剩余价值本身。当然也更没有“剩余价值”这个一般的范畴或术语。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剩余价值理论的突出的特点,则在于首先把剩余价值归结于它的一般形式,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阐明了它的来源、实质和运动,以及它的各种具体形式。具体说来,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下这些要点关于剩余价值的最一般的概念或规定。
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
剩余价值在资本流通过程中是随着产品及其价值的流通而流通和实现的。但是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从产品转化为货币以后,就被资本家用来购买个人消费品而用于他的个人消费,从而不再进入下一轮的资本循环和周转了。而在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剩余价值至少要有一部分必须用来在转化为资本,从而也就是合并到原有资本中去,继续参加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因此在这里,剩余价值分割为资本和“收入”(即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对于资本再生产规模的扩大,就成为一个决定的要素。同时,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角度看,这对于生产的总形态或产品和生产的总结构,也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因为如果剩余价值中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部分增加了,社会总生产中的奢侈品生产、从而在这些部门中就业的工人的比例也就会相对地增加。因此社会上就会有更多的工人的生存要取决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和挥霍。
原定义耐心阅读也会明白,希望能够帮助你。
❻ 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所以不变资本与资本增值无关
错误。
分析思路:
1.先明确概念: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可变资本: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资本增殖。
不变资本: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将其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故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称为不变资本。
资本有形增值:即出资人投资建立企业带来的超过原始资本和无风险收益之外能够确认和计量的价值。它包括了风险报酬和超过经营预期所实现的收益两个部分。
资本的无形增值:即出资人投资建立企业所创造无形资产所带来的价值(如商誉、品牌价值等)。
2.题目中实际上是错误的将资本增值的概念等同于剩余价值,即认为增值的那部分资本完全来源于剩余价值。但实际上资本增值中有来自于额外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因个别商品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的部分,而额外剩余价值很大一部分决定于资本家的设备技术等不变资本的投入。
同时资本的无形增值也不是源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更多的来自管理、营销等经营策略。而这部分的投入也不能算在创造剩余价值的可变资本里面。
3.生产资料是生产的根本,没有生产资料而只有劳动力是没法进行生产的。也就谈不上产生剩余价值。所以不变资本与资本增值无关是错误的。
ps这道题要是用现代的情况来解释的话就有更多的说法了。与时俱进吧,马克思自己也这么说的,所以其剩余价值论有待被赋予新的含义。
❼ 剩余价值是由不变资本还是可变资本创造的
剩余价值指的是:规定的劳动时间外的劳动值,通俗的讲就是延长劳动时间.在规定的劳动时间里是不存在剩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