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谁发明粽子的
古代的中国人,应该是春秋战国时候的中国人,具体是谁,肯定没有人知道了。
2. 屈原与粽子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3. 粽子是不是为屈原发明的
粽子不是屈原发明的, 在屈原跳江以后,人们为了不让鱼把他吃了,就把粮食扔到江里去,后来就成了粽子!也可以说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4. 是谁发明的粽子
粽子是谁发明的? 1. 屈原 故乡的人民集体创作发明的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我国各地都有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 人们都知道,这种世代相传的古俗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可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纪念屈原呢?原来在屈原故乡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 屈原投汨罗江之后,有天夜里,屈原故乡的人忽然都梦见屈原回来了。他峨冠博带,一如生前,只见面容略带几分忧戚与憔悴。乡亲们高兴极了,纷纷拥上前去,向他行礼致敬。屈原一边还礼,一边微笑着说:“谢谢你们的一片盛情,楚国人民这样爱憎分明,不忘记我,我是死而无憾了。”话别谈旧间,众人发现屈原的身体已大不如过去,就关切地问道:“屈大夫,我们给你送去的米饭,你吃到了没有?”“谢谢”,屈原先是感激,接着又叹气说:“遗憾哪。你们送给我的米饭,都给鱼虾龟蚌这般水族吃了。”乡亲们听后都很焦急:“要怎样才能不让鱼虾们吃掉呢?”屈原想了想说:“如果用箬叶包饭,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见了,以为是菱角,就不敢去吃了。” 第二年端午节,乡亲们便用箬叶包成许多角黍,投入江中。可是端午节过后,屈原又托梦说:“你们送来的角黍,我吃了不少,可是还有不少给水族抢去了。”大家又问他:“那还有什么好法子呢?”屈原说:“有办法,你们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龙的标记就行了。因为水族都归龙王管,到时候,鼓角齐鸣,桨桡翻动,它们以为是龙王送来的,就再也不敢去抢了。”角黍,就是现在的粽子。 从此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的习俗,就由屈原的故乡传向全国,由古代传到今天。 2.粽子的由来已久,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已有“粽子”的记载,是一种用芦叶裹米的食品。 不过,在古代,粽子可是称为角黍。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因地区不同, 由材料以至粽叶, 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 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 作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而粽子的口味,也依地方的不同,而有差异,唐代时,长安街有许多粽子铺,有多种果仁馅。 棕子的名称也经过很多变化,西晋周处《风土记》说,端午节用菰叶裹黍米栗枣,叫做筒粽,也叫角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5. 屈原是怎么发明的粽子,饺子包子和粽子神马关系啊。他带那么多粽子投江干嘛啊
不是屈原发明的粽子,是屈原被去职赶出都城流放,后来楚国京都被攻破,屈原貌似就抱着石头投江死了,屈原死后,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6. 粽子是屈原发明的吗
谁说的?传说屈原投汨罗江后,人们将粽子投入江里给鱼吃,好好让鱼别吃屈原。这传说我们不去考证它的真假,最起码,人们对屈原的爱戴是不可否认的。
7. 屈原是怎么发明粽子的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缘由,总括起来,主要有四说。1纪念屈原说这种说法较为久远,也最深人人心。它所依据的最早资料,一般都是这样两条:一是南胡萧梁时吴均《续齐谐记》所记的粽子起源的故事,一亦是萧梁(或言北周)时宗懔《荆楚岁时记》提供的竞渡起源之一说。《续齐谐记》记载说,屈原五月初五投泪罗江死后,人们用竹筒装米在每年的这一天投人江中祭奠他。该书还说,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年一56年),长沙有个叫区曲的人,忽然遇到了一位自称是屈原的读书人。这人刘一区曲讲:“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被江中蛟龙所窃取。你们如果再祭我,应用楝叶塞住竹筒口,用彩丝缠好。囚为楝叶和彩丝是蛟龙害怕的两样东西。”区曲听了,告诉大家,人们便照着办了。所以《续齐谐记》说,以后“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泪罗之遗风也”。《荆楚岁时记》则云:“五月五口竞渡,俗为屈原投泪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揖以拯之。 舟取其轻利,谓之飞枭,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而观之。”举行龙舟竞渡。上述两条资料的核心人物都是屈原。唐代文秀有《端午》诗感言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就是说,端午节是因为纪念屈原投江而设立的一个民俗节口。二、龙的节日说这一看法虽是晚近才出现的,但自闻一多先生就此做出论证后,学术界多倾向于此说。闻一多不同意端午起源于纪念屈原说。他为此特别撰写了《端午考》一文,推论端午原本是龙的节日。他在《端午考》里共列出了101条有关典籍记载,予以说明。他还在《端午的历史教育》一文中,从节日的竞渡和吃粽子等民俗与龙的关系的角度入手分析,来加强他的“龙的节日”说。他推论的根据大致可归纳为三点:第一,端午节的两个最主要的节日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跟龙有关。竞渡用的是龙舟,而粽子投到水里又常被蛟龙所窃。第二,关于竞渡的来源,有关风土的书籍至少介绍了四种,就其中两种看,竞渡的风俗跟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特别深;而据《说苑奉使》和《战国策赵策》,吴越百姓又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第三,古代五月初五日还有用“五彩丝系臂”的习俗,这正是那“以像龙子”的“文身”习俗的遗迹。闻一多由此得出结论说,端午原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三、恶日说这是张心勤提出来的。他在《齐鲁学刊》1992年第1期发表《端午节非因屈原考》的文章,称把端午节的主要内容说成是纪念屈原,是后世好心人的一种附会,端午实应起源于恶日。第一,《风俗通义》、《论衡》、《后汉书》等古书都有“不举五月子”,即不将五月所生的孩子扶养成人的内容。五月初五日,古俗忌为“恶日”。战国时齐国显贵孟尝君田文五月初五日生,其父不让家人养之,说明那时五月初五日已为俗忌。孟尝君死时屈原还活着。东晋大将工镇恶及宋徽宗等人亦有同样经历。第二,民问流传,吃粽子是祭屈原之尸,竞龙舟是拯屈原之体,挂艾蒲是招屈原之魂,其实皆不然。艾草、曹蒲都是草药,都与夏季各类疾病瘟疫节生为灾有关,都因五月初五这个“恶月”、“恶日”而来。(屈原投泪罗,也许是故意选择这个恶日,由此恶日而导致出端午的许多习俗都是为了镇妖避邪。)粽子只是民问普通食品,龙舟竞渡是一种节日活动,最初并不固定在端午。第三,六胡以前五月初五日纪念的内容并不限屈原一人。山西一带纪念介子推,吴楚两地纪念伍子肯和屈原,浙江绍兴、会稽一带纪念曹娥。只是后来由于屈原的冤死深为后人怀念,屈原的爱国主义为人敬仰,屈原的诗作对后世具有重大影响,端午节才渐演化成一种专门纪念屈原的节日。四、夏至说此说系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载《文史知识》1983年第5期)里提出的。他的核心论点是:“有文字可考的端午始源应该是夏至”。其理由有三:第一,从端午的两个主要风俗看,在权威的岁时专著—宗懊《荆楚岁时记》里,五月初五日的节日风俗并没有吃粽子,而吃粽子却明明白白写在夏至节(在夏历五月问,公历6月22日)这天。第二,端午风俗的另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以五彩丝系臂”等,均和屈原无关。若再查阅别的史籍(如沈约《宋书》、周处《风土记》、应召《风俗通义》等),不仅在夏至的风俗中可找到后来五月初五风俗的端倪,而且还能找到记录夏至是五月初五风俗起源的内容。晋人司马彪在《续汉书礼仪志》中更是明确地指出:汉代五月五口的风俗是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第三,另有一本享有盛名的岁时风物著作—唐人韩鄂的《岁华纪丽》,记载了有关端午节的22件事,可是对端午的第一个解释却是: “日叶正阳,时当中夏。”意思是端午节正夏季之中,太阳正合于正阳的位置。什么是“正阳”?陆德明解《庄子》时说“日中为正阳”,王逸注《楚辞》时也说是“南方日中气也”。
8. 传说粽子的发明与屈原有关,这是怎么回事
南朝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下了一个有关粽子起源的故事: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地人民同情他,每到这一天就用竹筒装米投入水中祭祀他。
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一个叫区曲的人在白天忽然看见一个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
这个人对区曲说:“您常常祭祀我,非常感谢。但您给我的祭品,常常被水中的蛟龙偷走,我为此非常苦恼。您以后再给我祭品,一定要用楝树叶把它包好,然后再用五彩丝线捆好。这两件东西是蛟龙最害怕的。”区曲就按照他说的做了。
后世的人们包粽子都用五色丝线和楝树叶,这是汨罗江祭祀屈原的遗风。其实这完全是后人想象出来的,不能当真。
随着时代的发展,粽子的馅越来越丰富,浙江一带有火腿粽,就是在粽子中加入火腿,肥瘦肉相间,吃起来油而不腻;广东有什锦粽,由鸡鸭肉丁、叉烧肉、蛋黄、冬菇、绿豆蓉等配成,个头大的有一斤左右,芦叶都包不住,是用荷叶包的。
用来包粽子的叶儿,除了芦叶、荷叶外,还有蒲叶、竹叶、楝叶等等。将叶子先放在水里浸泡,之后用刷子把叶子刷干净,然后才可以使用。
9. 粽子是谁发明的
人们都知道,这种世代相传的古俗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可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纪念屈原呢?原来在屈原故乡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 屈原投汨罗江之后,有天夜里,屈原故乡的人忽然都梦见屈原回来了。他峨冠博带,一如生前,只见面容略带几分忧戚与憔悴。乡亲们高兴极了,纷纷拥上前去,向他行礼致敬。屈原一边还礼,一边微笑着说:“谢谢你们的一片盛情,楚国人民这样爱憎分明,不忘记我,我是死而无憾了。”话别谈旧间,众人发现屈原的身体已大不如过去,就关切地问道:“屈大夫,我们给你送去的米饭,你吃到了没有?”“谢谢”,屈原先是感激,接着又叹气说:“遗憾哪。你们送给我的米饭,都给鱼虾龟蚌这般水族吃了。”乡亲们听后都很焦急:“要怎样才能不让鱼虾们吃掉呢?”屈原想了想说:“如果用箬叶包饭,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见了,以为是菱角,就不敢去吃了。” 第二年端午节,乡亲们便用箬叶包成许多角黍,投入江中。可是端午节过后,屈原又托梦说:“你们送来的角黍,我吃了不少,可是还有不少给水族抢去了。”大家又问他:“那还有什么好法子呢?”屈原说:“有办法,你们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龙的标记就行了。因为水族都归龙王管,到时候,鼓角齐鸣,桨桡翻动,它们以为是龙王送来的,就再也不敢去抢了。”角黍,就是现在的粽子。 从此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的习俗,就由屈原的故乡传向全国,由古代传到今天。 2.粽子的由来已久,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已有“粽子”的记载,是一种用芦叶裹米的食品。 不过,在古代,粽子可是称为角黍。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因地区不同, 由材料以至粽叶, 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 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 作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而粽子的口味,也依地方的不同,而有差异,唐代时,长安街有许多粽子铺,有多种果仁馅。 棕子的名称也经过很多变化,西晋周处《风土记》说,端午节用菰叶裹黍米栗枣,叫做筒粽,也叫角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