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红军时代绑腿带的方法
红军时代的绑腿方法非常容易。首先绑腿带的尺寸是不固定的,可长可短,没有严格标准。绑腿带通常是一条长条形的布带,什么材质的都可以,但是要结实。最好是帆布的或者纯棉的。一端为平头,一端分叉为两条绳,叉口处要结实。绑腿带的宽度为10厘米或者更宽,长度为1.5-2米。
打绑腿的时候最好站起来打,打的时候要注意松紧适度,太紧会迈不开步,太松则不起作用,打的好的绑腿应将鞋口严封,走很长时间也不松。
(1)腿带发明扩展阅读
打绑腿的作用:
1.二战时士兵腿上缠上用长布条做成的绑腿,不仅是追逐一种潮流,在实际的行兵打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时士兵行军全靠两条腿,士兵在长时间的奔跑或者徒步行军中,会静脉血管膨胀,打绑腿则可以起到缓解劳累和疼痛的作用。
2.而且绑腿可以保护士兵在野外树林、山地作战中,避免被树枝、凸起的石头等钩挂住,造成行动不便和腿部意外划伤,可以说这种打绑腿的做法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士兵。
3.再有就是打绑腿在打仗埋伏时,可避免蚊虫蛇蝎的侵入,在战士受伤时,绑腿也可以作为救护用品,比如绷带,或者在野外攀爬时可以暂时作为绳索使用。
Ⅱ 谁发明了什么至少10个
爱迪生发明电灯、华佗发明麻沸散、伦琴发现X射线、贝克勒耳发现自发放射性、瑞利发现氩、达伦发明航标灯自动调节器、劳伦斯发明回旋加速器、格拉泽发明气泡室、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蔡伦发明了纸 、张衡发明了地动仪、贝尔发明了电话,等等。
一、爱迪生发明电灯
贝尔本人是一个声学生理学家和聋哑人语的教师。在他之前,德国人菲利普·雷斯曾发明过一台电话机,但其传声效果极坏,实际上无法被使用。1876年3月10日贝尔与他的同事试验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用的电话机。
此外贝尔还发明了一台测量听力的仪器,一台可用来发现人体内金属的仪器以及其它一些发明创造。
贝尔拥有电话的发明专利,但是有人也指出,从意大利移民到美国的安东尼奥·梅乌奇(Antonio Meucci)才是电话的发明者。
Ⅲ 皮带是谁发明的
皮带不可能是由某一个人发明的。
皮带,是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演变出来的,它不但是用以系束袍服,还用来佩挂一些生产、生活使用的物件。基本形制是下端有钉柱钉于皮带的一头,上端曲首作钩状,用以钩挂皮带的另一头,中间有钩体。常见的有兽面形、琵琶形和各种异形钩。
唐宋时期,有用革制作镶嵌有金、玉的玉带和金带,腰带上按等级缀以金、玉、银、角等等,《辽史·仪卫志》曾经记载了辽代官员,文官必须佩戴“手巾、算袋、刀子”等五种物件,武官必须佩戴“佩刀、磨石、针筒、火石袋”等七种物件,如果没有革带,这么多的东西是没法儿携带的,因此腰带开始成为人们服饰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皮带,指皮质的腰带。 目前国际社会提倡环保,所以以PU皮带最流行,真皮皮带市场上越来越少。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皮带出口国。 出口至欧盟和美国的皮带必须达到严格的环保无毒标准。 当前流行的皮革腰带为渐宽渐长式样的,并且一头宽,一头窄,宽的地方可达12厘米多,有闪亮的金属纽装饰,颜色多样化,如大红、湖蓝、魏紫、鹅黄、乳白等。
皮革行业是中国轻工行业中的支柱产业。随着中国皮革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制革生产大国,以及皮革贸易最活跃、最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之一。
中国皮革行业,经过调整优化结构,在全国已初步形成了一批专业化分工明确、特色突出、对拉动当地经济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皮革生产特色区域和专业市场。它们的形成,奠定了中国皮革行业发展的基础。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中国皮革业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也由此证明了中国皮革业生命力的旺盛与强大。皮革及其制品的市场潜力是很大的,全球皮革总需求量约为1.0亿平方米,相当于3亿张牛皮(标准皮)的产量,中国皮革产量折合标准皮近7000万张,约占全球皮革产量的23.33%。但是,中国皮革制鞋及其相关产业的企业也应该正视到,我们在很多方面也存在不足之处,虽然中国是世界上皮革生产大国,但并不是皮革强国,在品质、价值方面仍处于弱势地位,需要在这个市场的大环境中加以磨练和改进。
Ⅳ 抗战时期中国军人绑在腿上的布有什么作用,是谁发明的
绑腿,又称护腿,是一种腿部防护措施。其主要作用是保护腿部,利于行军。
绑腿的制做很简单,尺寸可变化,没有严格标准,为一长布带(帆布做的较好,较结实的普通布也行),一端是平头,一端分叉成两条绳,叉口处要结实,宽度10厘米或更宽,长度1.5—2米长都可。绑腿的打法是将平头端从鞋帮开始绕脚腿平裹,每一圈或两圈可将绑腿翻面,以保证平贴腿面不断向上打到腿弯处,应站起来打,松紧适度,太紧迈不开步,太松不起作用,打的好的绑腿应将鞋口严封,走很长时间也不松。
绑腿自古代兵战就有,之所以沿袭到现在还被应用原因在于它的好处实在太多
1、打了绑腿后开始有不习惯的腿肚子涨,几天后感到很舒服,特别是在登山时感到小腿不酸累,有防止血脉下积而引起的涨疼;
2、山地行军,防止山虫蚂蝗随时顺着裤管爬进去咬吸,且有效防止荆棘树枝刺扎与牵挂;
3、如果负伤骨折三角巾急救包不管用时解下绑腿布起到固定骨头的作用;
4、在遇到山岩陡坡需要攀爬降落时将几根绑腿布连接绞成绳索作牵引用;
5、如果有战士负伤无担架后送时,砍两长两短的树枝将几副绑腿布制作成简易担架;
6、有幸抓到对方的倒霉蛋将绑腿捆个结结实实,保管他解脱不了;
7、有遇到需要捆扎的东西那绑腿布是有效的替代。
Ⅳ 丝袜是谁发明的哪个国家为什么会发明它
丝袜的详细源头:
丝袜的发展是一段浓缩了科技与人类需求的历史。手工到机织———丝袜的第一次飞跃。最早的袜子诞生于十五世纪,那时的袜子生产还不得不依赖于手工。十六世纪末。当时英格兰的一位牧师发明了一种机械编织机,从而彻底改变了袜子手工制造的历史。机械编织机的诞生受到了英国皇室的极大重视,任何胆敢私自将编织机带出英国的人,都被处以极刑。但严酷的惩罚还是没有阻止英国的殖民者将编织机偷偷运往美洲新大陆。
丝袜的历史翻到了二十世纪初,由于成衣的普及,时尚观念被大众广泛的接受。时尚已经不再是上流社会的特权,各个阶层的妇女都加入了追逐时髦的行列。女装的造型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充满了时代气息。女性们也一改往日柔软的外表,大大方方露出健美的小腿。因此,丝袜更加成为她们必不可少的配饰。但那时用来生产袜子的纤维都取自天然,如棉、羊毛和真丝。这些材料在应用前必须经过细心的切割和缝纫,而且由于它们缺乏弹性,因此制造的耗用量极大,织出的袜子也很容易松垮。
1937年,杜邦公司的一位化学师偶然发现煤焦油、空气与水的混合物在高温下融化后能拉出一种坚硬、耐磨、纤细并灵活的细丝。这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尼龙纤维。尼龙的诞生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它在袜子生产中的运用更是击溃了日本的真丝出口业。第一批尼龙丝袜于1940年5月5日上市销售,在短短一天中就卖出了7万多双。
尼龙丝袜的发展无疑是袜子历史中的一个里程碑,但在享受尼龙带来的丝袜革命的同时,女性们发现尼龙丝袜存在的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弹性。于是纱线生产商们又开始苦思冥想地寻找解决良方。而1959年,杜邦继尼龙纤维后,再次向世界贡献了一种具有优良弹性的人造纤维产品———莱卡。1970年起,莱卡被正式运用到丝袜和连裤袜的生产中。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迷你裙的诞生掀起了一场服装革命。满街游荡的女孩们无一例外地穿着长度只到大腿上部的短裙。此时,丝袜再度显现出它的重要地位。同时,迷你裙的出现也催生了另一个重要的发明———连裤袜。原先的长筒丝袜与内裤结合在一起,免除了穿着短裙“走光”的危险。连裤袜一经诞生,就迅速占据了70%的丝袜市场份额,直到现在,连裤袜也绝对是丝袜市场中的主力军。
本世纪八十年代,女性服装呈现出极度的性感、奢华和妩媚,尤其是女性的晚装,低胸、高开衩的运用及其普遍。于是丝袜也成为了晚装配饰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照片中的女郎,高举着双手,黑色的晚装迎风飘动,露出典雅的黑色丝袜。此外,由于高科技弹性纤维的运用,带动了丝袜编织工艺的改进,复杂的提花及精工蕾丝,生动的条纹和鱼网纹,甚至金属线和眩目的假钻,都可以成为丝袜表现时尚的主题;粉红、浅黄、暗绿,多种多样的色彩也使人目不暇接。
女性向来钟爱露趾凉鞋,而穿凉鞋时不穿丝袜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所以众多女性也乐得让一年四季受困的双腿得到彻底解放,顺便炫耀一下脚趾甲上色彩斑斓的趾甲油。但同时,众多白领女性们也不得不承认,在严肃的办公环境中穿着丝袜,既是一种礼仪的需要,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腿部外观。于是,无趾丝袜应运而生。它与传统丝袜最大的不同处,就是这种丝袜顶端的开放设计,使女性的脚趾自然裸露在外。穿着这种无趾丝袜时,袜子不会随意滑动移位或在脚部叠积。丝袜顶端的安全防滑环与环口四周均含莱卡纤维,不仅保证舒适合脚,更令脚趾活动自如。
Ⅵ 系鞋带是谁发明的啊
17世纪早期
作为一种最流行的点缀,鞋带出现了。
Ⅶ 二战时美国大兵的“leg bag”是什么东西就是腿带吗
“leg bag”
“leg bag”是二战时期的“伞兵腿袋”,由英国士兵发明,英国伞兵用于把多余的弹药等物装到“leg bag”里面。
“leg bag”通过一个快速释放的结构绑在伞兵的腿上,且由一根20英尺的绳子连到降落伞上,当降落伞打开时,“leg bag”的重量落到伞兵身上,伞兵放开“leg bag”,让它落到绳子的底端,这样“leg bag”比人先落到地上。理论上说,伞兵会正好落到腿袋的上面,就不会在寻找装备上面浪费时间。
美国士兵借鉴“英国伞兵腿袋”,把“leg bag”用于存放行军杂物。
Ⅷ 腿上的带子是干嘛的
女生身上绑的带子就是袜圈。
袜圈的作用与吊袜带(garter belt)基本相同,作为固定装置防止长袜或短袜脱落而发明出来的。时至今日,由于高弹性纤维的发明,长筒袜一般有可收紧的束口,因此人们已经很少用到它了。其可修饰美腿的装饰物属性却喧宾夺主,成为其继续存在的主要意义。
(8)腿带发明扩展阅读
来源:
这是传统的西方婚礼习俗。婚礼中,新娘通常会穿戴两个袜圈在右腿膝盖上方的位置。这两个袜圈,一个保留,另一个则是在她抛完花球后,由新郎取下,然后背着未婚男子抛出,这一仪式同抛花球一样,意味着把幸福传递给兄弟们,而接到的男士将成为下一位新郎。
现在的袜圈都有松紧设计的,而且不但可以套在腿上,还有一种作用是套在手腕上,配合蕾丝手套一起使用。
Ⅸ 腰带是谁发明的
腰带的历史
腰带小志
中国早期的服装多不用纽扣,只在衣襟处缝上几根小带,用以系结,这种小带的名称叫“衿”。《说文·系部》:“衿,衣系也。”段玉裁注:“联合衣襟之带也。今人用铜钮,非古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为了不使衣服散开,人们又在腰部系上一根大带,这种大带就叫腰带,它与今天人们所用来系束裤裙的带子名称虽同,但作用并不一样。
由于腰带具有这种特殊的作用,所以古人对它十分重视,不论穿著官服、便服,腰间都要束上一带。天长日久,腰带便成了服装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饰物,尤其在礼见时,更是缺它不可。《南史·刘琎传》:“(琎)方轨正直,……兄瓛夜隔壁呼?琎不答,方下床著衣立,然后应。瓛怪其久,琎曰:“向束带未竟,其立操如此。”连兄弟之间夜里见面说几句话,都必须整衣束带,否则就觉得有失礼貌。古人对礼节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君臣之间更是如此。据欧阳修《归田录》记载,宋太宗夜召陶谷。谷至,见帝而立,却不肯进去。太宗立即意识到这是因为自己没有束带的缘故,于是令左右取来袍带,匆匆束之。陶谷见皇帝束上了腰带,这才进去。在当时看来,皇帝召见侍臣而不束腰带,同样是失礼的行为,所以不能与他行君臣之礼。
古代腰带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复杂。但总的来看,可分成两类,一类以皮革为之,古称“鞶革”,或称“鞶带”。一类以丝帛制成,古称“大带”,或称“丝绦”。也有将这两种腰带统称为大带的。在秦汉以前,革带主要用于男子,妇女一般多系丝带。《说文·革部》:“男子带鞶,妇人带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不过,男子除了用皮带外,也可系扎各种丝带。如《诗经·曹风·鳲鸠》:“淑人君子,其带伊丝。”郑玄注云:“其带伊丝,谓大带也。大带用素丝,有杂色饰焉。”
据先秦文献记载,当时的丝带形制比较复杂,颜色、装饰各不相同,上自天子,下至士庶,等级差别十分显著。如《礼记·玉藻》所记:“大夫素带,辟垂;士练带,率下辟;居士锦带;弟子缟带。”又:“大夫大带四寸。……天子素带,朱里,终辟。”郑玄注:“大夫以上以素,皆广四寸;士以练,广二寸。”甚至对带子系结后下垂部分的长短尺寸,都有严格的制度:“绅长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
所谓“绅”,就是指带子末端的下垂部分。《论语˙卫灵公》记:“子张书诸绅。”宋邢昺注:“以带束腰,垂其余以为饰,谓之绅。”因为绅是带子末端的下垂部分,所以可提起来记事。当然,这是应急的做法。在一般情况下,官吏记事,是用一种手版,名“笏”,不用时就将它插在腰间,后来干脆就把垂绅插笏的仕宦称之为搢绅。搢就是插的意思。《晋书·舆服志》:“其有事则搢之于腰带,所谓搢绅之士者,搢笏而垂绅带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以后还引申出乡绅、绅士等名词,专指那些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士,意思说他们具备了搢绅的资格。
至于妇女,虽然用不着搢笏,但腰带系结以后,也有一部分垂下,这种下垂部分的名称,在叫法上与男带有些不同。明杨慎《丹铅续录》记:“古者妇人长带,结者名曰绸缪。垂者名曰襳缡。结而可解曰纽;结而不可解曰缔。”什么叫“可解”,什么叫“不可解”呢?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分别指活结和死结。凡是打成环状的活结,古时称“纽”,而扣紧的死结则称为“缔”。《说文·系部》:“缔,结可解也。”又“纽,系也。一曰结而可解。”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关于腰带的系束部位,古时也有明确规定。如《礼记·深衣》记:“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孔颖达注释说:“当无骨者,带若当骨则缓急难中,故当无骨之处。此深衣带于朝祭服之带也。朝祭之带,则近上”。故《玉藻》云:“三分带下,绅居二焉。是自带以下四尺五寸也。”可见腰带的系束部位,完全是根据各种服装的不同形制而决定的。我们从战国以至西汉时期的俑像上可以看出,凡穿绕襟深衣的妇女,腰带多系在衣襟的尖端,以防衣服散开。这种衣带的高度,就是视衣襟的高度而定的。革带的系法与此不同,在革带顶端的交接之处,一般都缀有一个固定的装置,用时只要相搭即可,不必像丝带那样互相系结。缀在带首的固定装置,大体上也有两种形制,一种作成钩状,称为“钩”,也称“带钩”;另一种作成环状,称“鐍”,或称“带鐍”。
带钩一物在中国的出现,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时期。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以及山西等地的春秋墓中,都有带钩实物出土。文献资料中也常常提到带钩的名称。如《管子·小匡》:“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史记·齐太公世家》:“射中小白带钩”等等。
制作带钩的原料,大多采用金属,如金、银、铜、铁等,也有用玉、石、骨、木做成的,但为数不多。带钩的造型,由于时代的不同和地区的差异,也有许多明显变化。有的做成棒形,有的做成耜形,有的做成兽形,有的做成鸟形,有的做成人形,有的做成龙形,另外还有琴形、匙形及琵琶形等,不可尽述。带钩的制作工艺也很有特色,有的用刻,有的用嵌,有的用镂,有的用错,不一而足。正如《淮南子·说林训》所记:“满堂之坐,视钩各异。”
带鐍的出现比带钩要晚。目前所见的带鐍实物,都是战国以后的产物。所谓带鐍,指的是一种环形带扣,其形或方或圆,考究者附有扣针,用时将皮带伸入扣内,然后插入扣针即可。由于它结扎起来比带钩牢固,所以受到普遍欢迎。三国以后,革带用鐍者逐渐增多,而用钩者却日见减少,最后完全取代了带钩。后世流行的钩洛带、蹀躞带以至金带、玉带等,都用带鐍,而不用带钩,带钩的使命遂告结束。
带鐍虽然是革带上的一种装置,但有时也可用于丝带。这种丝带与丝绦不同,它是以丝织物织成的一种宽阔的腰带。史籍中常见有绲带、织成带等名称,就是指这种腰带。如《述异记》称:“祖欣见形诣僧荣沈床上有一织成宝饰络带。”《东观汉记》:“郑(邓)遵破匈奴,于是上赐金刚鲜卑绲带一具。”在这种绲带及织成带的首部,就缀有一个金属带鐍。《后汉书·舆服志》记命妇服饰:“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带绶,以采组为绲带,各如其绶色。黄金辟邪,首为带鐍,饰以白珠。”由此可见,这种饰有带鐍的腰带,不仅可以用于男子,同时也可用于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