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花了多少时间和资金资金是那里来的
10年时间,国家提供资金,由中国农业部组织几百名科学家和几万农民进行攻关,取得了成功,石明松、黄耀祥、李必湖、颜龙安、袁隆平等科学家在攻关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杂交水稻是国家行为,不是个人行为。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
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1)化肥的发明袁隆平扩展阅读
袁隆平1997年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技术路线,在国际上引起高度重视。在他的率领下,先后于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实现了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
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标也于2014年10月实现历史性突破,为进一步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奠定了基础。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② 化肥的发明
网上可以查到,化肥是袁隆平发明的
袁隆平最大的贡献,是在于他发明了化肥。如果没有化肥,各个品种的粮食及农作物无论怎样杂交,都是没有效果的,是因为自身所需养分供应不足;在袁隆平发明化肥之前,就没有农作物杂交。
袁隆平发明化肥的经过
1954年,还在农校教学的袁隆平,一心想着怎样能够让中国人吃饱饭,怎样提高粮食产量,费了很多精力琢磨这个问题。
一次,他看见一个农民挑着大粪给庄稼追肥,他想:能不能有比大粪更有效的东西更快的促进庄稼生长?他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袁隆平发现,粪都是臭的,是因为有氨类的物质,如果能够制造出高含量的氨类的物质,就一定能提高粮食产量,能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解决人类的饥饿问题,于是,袁隆平就开始了合成氨的研究试验。
在家人的支持下,他把实验室放在家里,家里摆满了各种粪和尿桶作为试验材料,经过很多次试验,都没有成功;他没有灰心,到处收集了许多科技资料,制造了试验设备,采用了以煤炭、水、空气中的氮气为原料的合成方法,终于合成了最原始的化肥---氨水和碳酸氢氨。
经过田间试验,化肥能够提高粮食产量2倍以上。
袁隆平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化肥厂,从此后,中国的化肥工业发展起来了,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解决了!
③ 什么科学发明产生了化肥
化学合成技术的发明促使了化肥的产生
④ 中国杂交水稻和袁隆平的贡献!
ok,算几个数字先。
有据可查的资料显示,袁先生及其弟子们培育的:两优0293与两优6326两个品种最高产量可达834.3千克/亩、和781.9千克/亩(当然再高的神仙数字也有但是缺乏有效的文献支持),即使在大面积种植情况下亩产也可维持在700千克以上;
就我手头掌握的2005农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当年全国水稻(包括早中晚稻等)播种面积达到28,378.7千公顷;
那么假设所有面积的水田全部种植高产稻,那么当年的水稻产量就是:28378.7公顷*1000*15*700千克(若平均亩产按700计),然后这数字再除以人均年消耗273.75千克(假设一个成人日均消耗0.75千克),解决10.9亿人吃饭问题绰绰有余。
虽然这个数字计算时变数较多不十分精确(当然也不可能把所有水田都种植高产杂交稻),但较原先水稻亩产比确实多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问题。
所以我认为袁先生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在特殊年代从一定程度上保障许许多多国人不被饿死。而他也因此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但是我个人认为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衡量标准。在科学技术和物质生活水平飞速发展的现今,追求高产以外更应注重农作物品质的要求。举个不很恰当的例子:1对夫妇仅1个孩子,或者有10个孩子之多做对比,则他们对孩子花费的精力和财力肯定是有所差异的。作物栽培也是如此,由于一块地的地力一定是有限的,追求过高产量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放弃主要品质。就像人们总说现在的番茄没有番茄味了,因为种植者看重的是产量,一个植株的果实干物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多余部分仅是水分,口感必定要差。特殊时期鸡米能解决温饱但现今(起码城市)已不多见;籼稻普遍高产,尝鲜尚可,常食实则味如嚼蜡;而用于出口的都是东北、华北等特殊地区一年1季精耕细作的粳稻品种...那么很遗憾,楼主想把剩余高产稻换汇理念实则难以实现的。
⑤ 化肥是袁隆平发明的吗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根据古希腊传说,用动物粪便作肥料是大力士赫拉克罗斯首先发现的
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F.Wöhler,1800-1882)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尿素。
1838年,英国乡绅劳斯(L.B.Ross)用硫酸处理磷矿石制成磷肥,成为世界上第一种化学肥料。
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之父
2.2009年史凤和执导电影2009年史凤和执导电影
⑥ 袁隆平发明的水稻有些什么重要意义
他发明了化肥,比任何发明的贡献都大!
有些人光知道杂交水稻,好像有了杂交水稻就有了一回切,这是答多么愚昧啊!中国很缺水,没有水的地方能种水稻吗?这些人就是鼠目寸光,太无知还到处吹。
有了化肥,所有的耕地都能成倍的多产粮,多产各种粮食;袁隆平发明了化肥,粮食的产量成倍的增长。与化肥相比,杂交水稻增加的那么一点产量算得了什么,可以忽略,化肥才是袁老对人类的最大贡献。
⑦ 化肥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在中国清朝咸丰到宣统年间,世界科技与经济的中心由从英国转移到德国,德国大批学者留学英国和世界技术先进国家,从法国学成回国的李比希发明了农业急需的肥料技术和有机化学,首创了前所未有的肥料业。
⑧ 袁隆平到底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了多大贡献
第一,袁隆平不仅是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而且始终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领头雁”,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兴学科——杂交水稻学.四十多年来,杂交水稻研究的每一发展阶段、每一项重大创新,都离不开他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都体现了他非凡的经验智慧与学术思想.
1964年,他冲破当时流行的遗传学观点的束缚,在我国率先开展三系法培育杂交水稻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他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三系配套、优势组合选配和制种低产三大难题.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并解决了两系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他设计出了以高冠层、矮穗层和中大穗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并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频频取得重大进展.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学术会首次公认:中国科学家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在科研实践的同时,袁隆平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
从1966年发表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以来,先后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在国外发表12篇;出版专著7部.袁隆平作为学术带头人,培养了一大批杂交水稻专家和技术骨干,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发展中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从而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兴学科——杂交水稻学.
第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从1976年开始,“三系”杂交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增产20%左右,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2000年,第一期超级杂交稻研究目标顺利通过了国家农业部组织的验收,原国务委员、国家科委原主任宋健院士赞扬说:“这一成果对保障21世纪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后,袁隆平又提前实现了第二期超级杂交稻研究目标,它比一般杂交稻增产约30%.
据统计,到2006年止,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56亿多亩,增加稻谷5200多亿公斤.近年来,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约2.4亿亩左右,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这是对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提出的“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的有力回答.
第三,袁隆平把“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毕生最大的追求,为推动杂交水稻的国际发展、促进我国对外交往做出了巨大贡献.1980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出口的第一项农业专利技术转让给美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多年来,袁隆平7次赴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为该组织国际首席顾问,十几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同时,他还在国内主持举办了20多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30多个国家培训了500名技术人才.
这些专家回到本国后都成为当地研究和推广杂交水稻的技术骨干.目前,越南、印度、菲律宾已成为大面积生产应用杂交水稻的国家,杂交水稻的增产效果也十分显著.如越南,2004年种植杂交水稻面积已达65万公顷,每公顷6.3吨,比其全国平均水稻单产增产40%.如菲律宾,2005年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达37万公顷,平均每公顷6.5吨,比其全国水稻平均单产高80%,使菲律宾粮食短缺的局面大为改观.
菲政府计划,到2007年发展杂交水稻300万公顷,实现粮食自给.由于各方面条件已经成熟,2005年7月,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外交”的建议,即积极在发展中国家推广杂交水稻,扩大中国的影响,以此进一步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
这一建议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杂交水稻外交”将成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2005年10月,袁隆平在外交部第四期大使参赞学习班上做报告,我国驻80多个国家的大使、总领事和参赞听取了报告.
第四,袁隆平培养了大批杂交水稻研究和推广人才.四十多年来,在他的亲自培养、直接教导和间接影响下,不论是在他的研究中心,还是在全国杂交水稻技术攻关协作单位,已经形成了一支梯队结合、协同作战的杂交水稻技术队伍,肩负着将杂交水稻向纵深发展的重任.
如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年来他总是每年把与美国水稻技术公司合作所得到的顾问费捐献出来作为所长基金,累计捐资达100多万元,资助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人开展有希望和潜力的项目研究.每年几乎都有几个课题获得2-5万元的资助.
他不但支持本单位的科技人员,也扶持其他单位的科研人员,如福建农业大学的一位博士后,开展多倍体水稻育种的探索性研究,但苦于经费不足.袁隆平院士得知后,专门拨出一笔经费,鼓励他取得成果.袁隆平院士不仅思想开明,而且意识超前,他深知未来的农业科技仅靠常规技术必将落伍,而必须与现代生物技术
⑨ 化肥什么时候发明的
化学肥料的简称,用化学和(或)物理方法人工制成的含有一种或几种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的肥料。
作物营养元素和化肥分类 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有16种。按作物生长需要量分两大类:常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常量营养元素又分为三类:一类是碳、氢、氧,作物能直接从空气和水中取得,这不属于肥料的范围;第二类氮、磷、钾,称主要常量营养元素,是化肥的主要内容;第三类钙、镁、硫,称为次要常量营养元素(中国习称中量营养元素),它们在一般土壤中不缺,所以不是重要的化肥内容。微量营养元素是硼、铜、铁、锰、钼、锌、氯等,其中的氯在土壤中不缺,在化肥中通常不讨论。
化肥一般是无机化合物,虽然尿素等是有机化合物,但习惯上,将化肥常称作无机肥料;又由于生产化肥的原料多是天然矿物,所以化肥又称矿物肥料。含有作物营养元素的天然有机废物称为有机肥料或天然肥料,这不属于化肥范围。凡只含一种可标明含量的营养元素的化肥称为单元肥料,它们是氮肥、磷肥、钾肥以及次要常量元素肥料(中国习称中量元素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凡含有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且可标明其含量的化肥,称为复合肥料或混合肥料。
对作物有效性评价 化肥的有效组分在水中的溶解度通常是度量化肥有效性的标准。但化肥施入土壤后,其组分与土壤发生复杂的反应,有些化肥的组分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却对作物有良好的效果,所以也可选用其他溶剂来度量化肥对作物的有效性。各国规定的溶剂种类和标准并不一致。多数氮肥和钾肥易溶于水,它们的有效性主要以其在水中的溶解度来度量,只有缓释肥料例外。由于不少磷肥组分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磷肥除用在水中的溶解度外,还用中性枸橼酸铵、碱性枸橼酸铵、 2%枸橼酸或甲酸溶液来评价其有效性。但是,所有这些度量化肥有效性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只不过是在实验室里模拟作物根系土壤条件的相对方法,化肥对作物的真实有效性,还需要通过农业肥效试验结果来确定。
化肥的质量 各国政府一般都订有化肥质量管理条例和产品标准,规定化肥的主要质量指标并且标志在包装物上。品位是化肥质量的主要指标。它是指化肥产品中有效营养元素或其氧化物的含量百分率,如:N、P2O5、K2O;CaO、MgO、S;B、Cu、Fe、Mn、Mo、Zn的百分含量。化肥质量的其他内容是它们的物理性质,包括流动性(与结块、含湿量等有关的性质)、均匀性(包括颗粒大小)和起尘性等。在化肥市场上,化肥的这些质量内容一般缺少定量的指标,而是用户在使用中直接观察到的。
化肥-辨别真假
一是视觉识别法。正规厂家生产的肥料,其外包装规范、结实,并注有生产许可证、执行标准、登记许可证、商标、产品名称、养分含量(等级)、净重、厂名、厂址、电话等。而假冒伪劣肥料的包装一般较粗糙,包装袋上信息标示不清,质量差,易破漏。
二是手触摸识别法。将肥料放在手心,用力握住或按压转动,根据手感来判断肥料。手上若留有一层灰白色粉末并有黏着感的为质量优良,抓一把肥料用力握几次,有“油、湿”感的即为正品,而干燥的则很可能是冒充的。
三是嗅觉识别法,即通过肥料的特殊气味来简单判断。如碳酸氢铵有强烈的氨臭味,硫酸铵略有酸味,过磷酸钙有酸味等,而假冒伪劣肥料则气味不明显。
四是燃烧识别法。将化肥样品加热或燃烧,从火焰颜色、熔融情况、烟味、残留物情况等识别肥料。碳酸氢铵和氯化铵,直接分解,会发生大量白烟,有强烈的氨味,无残留物。尿素能迅速熔化,冒白烟,投入炭火中能燃烧,或取一玻璃片接触白烟时,能见玻璃片上附有一层白色结晶物。
⑩ 化肥是靠什么科学技术发明的
化学技术--分离--化合--提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