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评书的祖师爷是谁
供的是周庄王
⑵ 请问中国十大评书艺术家有哪些
1.刘兰芳,1944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市,随母姓。六岁学唱东北大鼓,后拜师学说评书。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79年开始,先后有百余家电台播出她播讲的长篇评书《岳飞传》,轰动全国,影响海外。后又编写播出《杨家将》《红楼梦》等30多部评书,多次获国家级文艺大奖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2.单田芳,1934年年12月17日出生于营口市,河北保定市涞水县人,中国内地评书表演大师、作家。1954年走上评书舞台。1956年,单田芳首次在鞍山市内的茶社登台亮相,并播讲评书《明英烈》。代表作品:隋唐演义、三国演义.童林传、白眉大侠、乱世枭雄等
3.田连元,1941年12月16日出生于长春市,评书表演艺术家。他出身曲艺世家,九岁拜王起胜为师,学唱西河大鼓兼练三弦。1959年末入本溪市曲艺团,1963年3月任本溪市曲艺团副团长。1966年3月在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他的第一部长书《欧阳海之歌》。代表作品 《水浒传》《杨家将》《隋唐演义》《海瑞传奇》《刘秀传》
4.袁阔成(1929—2015 )辽宁营口人,出生于天津,是享誉海内外的评书艺术大师,有“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之说。袁阔成在继承传统评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语言生动幽默,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漂、俏、快、脆”的特色。内容新、风格新、语言新,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西楚霸王》《水泊梁山》《烈火金刚》。
5.连阔如,评书演员,原名毕连寿,号乐天居士,1903年6月25日出生于北京安定门。1927年拜评书艺人李杰恩为师,学说《西汉演义》。1934年在北平报连载评书《三十六英雄》。[1] 1940年在广播电台播讲《东汉演义》与《全本隋唐》。1949年表演的新书《夜渡大渡河》受到表扬。1954年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讲评书《水浒》与《岳飞传》。1957年录制长篇评书《三国演义》。
6.连丽如,女,中国煤矿文工团评书演员,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作品有:《水浒传》、《红楼梦》、《鹿鼎记》、《斩莽剑》、《康熙大帝》、《三国演义》、《康熙私访》、《龙图公案》(《三侠五义》) 、《刘墉传奇》、《智圣东方朔》、《大隋唐》、《东汉演义》等。
7.张少佐,1962年出生于河北定兴,评书研究所掌门人、黑龙江省曲艺家协会理事。1980年张少佐参加绥化文工团。后师从袁阔成。1989年开始在电台播讲评书,其中评书《大明剑侠》获得“全国交换一等奖”。代表作品 大明剑侠、神剑惊天刺雍正
8.田战义,陆续与沈永年等人合作创作长篇评书“秘密列车”、“虎门硝烟”、“林祥谦”、“民国风云”、“李自成”、“绝密行动”以及古书新说“古今通鉴”等评书。对于田战义播讲近代史评书方面的成绩,《东方文化集成》“中国评书艺术论”一书“名家评点”中称:“田战义是近年来播讲近代史评书成就最高的演员”。代表作品 “秘密列车”、“虎门硝烟”、“林祥谦”、“民国风云“
9.李鑫荃,男,评书演员。河北安次人。 师承评书老艺人段兴云、评书大师连阔如、马连登等。20世纪60年代是他演艺生涯的高潮。1959年,他加入北京宣武说唱团,积极说演新评书,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并播放了《红岩》、《平原枪声》等新评书,深受听众喜爱。1962年,他被中国曲协评为“说新书的带头人”。
10.孙一,一九六四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在一九九零年,他就录制了电视评书《童林传》(180集)、《血滴子》(120集)等古典电视评书,而后,孙一先又创作、录制了以关东胡匪系列人物为题材的电视评书《蝴蝶迷》、《座山雕》、《许大马棒》等多部现代、传奇电视评书,在全国140多个省、市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2)瓶书发明人扩展阅读
评书,又称说书、讲书,广东粤语等地区俗称讲古,古代称为说话,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在宋代开始流行。各地的说书人以自己的母语对人说着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
清末民初时,评书的表演为一人坐于桌后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装为长衫;至20世纪中叶,多不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说演,服装也较不固定。而在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后,在电子媒体及推广普通话的冲击之下,一些方言的说书文化日渐式微,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但还仍然有其活力。
评书【píng shū】,曲艺的一种。一人演说,通过叙述情节、描写景象、模拟人物、评议事理等艺术手段,敷演历史及现代故事。北方语系通称评书,南方多称“评话”,也有称“评词”的.
(1)评论书法。 元王恽《<颜鲁公书谱>序》:“ 东坡云:评书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 元黄溍《跋荆公帖》:“今观此帖,风神闲逸,韵度清美,临学之家,宜有取焉,评书者未可以彼而废此也。”
(2)多讲说长篇故事。 清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封台》:“戏剧之外,又有托偶(读作吼)、影戏、八角鼓、什不闲、子弟书、杂耍把式、像声、大鼓、评书之类……评书抵掌而谈,别无帮衬。”《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你要知这话的原故,竟抵得一回评书。”老舍《茶馆》人物表:“ 邹福远 --男。四十多岁。说评书的名手。”
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传统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城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说唱”艺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安静的中国人不一定安静。茶余饭后他们常常围在桌子边上闲侃一些来自东西南北中奇奇怪怪的见闻及乱象,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评书与逸闻怪谈。
评书,也叫评词,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在江南则称为评话。它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说书。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
战国时,诸子百家游说诸侯,经常旁征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后来形成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象“怒发冲冠”、“刻舟求剑”、“滥竽充数”等,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评书。在北京流行的评书,相传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柳敬亭(1587~1668)来北京时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仪司立案授徒。
⑶ 中国八大评书名家指的是哪些人
准确的说,应该是“中国评书、评话八大表演艺术家”。通常是指如下诸位:
1、唐耿良(苏州评话)代表作:《三国》有“唐三国”之誉
2、袁阔成(北京评书)代表作“《十二金钱镖》、《三国演义》等
3、刘兰芳(东北评词)代表作:《岳飞传》
4、连丽如(北京评书)代表作:《东汉演义》
5、徐勍四川评书代表作:《红岩》
6、刘延广(山东评书)代表作:《大红袍》、《燕子李三》
7、何祚欢(湖北评书)代表作:《舍命的儿子》(创作”儿子系列“长篇)
8、惠兆龙(扬州评话)代表作:《武松》、《陈毅过江》。有”活陈毅“之誉。
唐耿良,1921年生于江苏苏州,国家一级演员。1933年师从评话名家唐再良习《三国》,一年后在江浙一带演出。1944年进入上海,不久渐有影响,成为蜚声书坛「七煞档」、「四响档」之一。1950年编演长篇评话《太平天国》
袁阔成(1929—2015 )辽宁营口人,出生于天津,是享誉海内外的评书艺术大师,有“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之说。
2015年3月2日凌晨3点30分,袁阔成先生因心脏衰竭,在北京去世,终年86岁
刘兰芳,1944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市,随母姓。六岁学唱东北大鼓,后拜师学说评书。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连丽如,女,中国煤矿文工团评书演员,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作品有:《水浒传》、《红楼梦》、《鹿鼎记》、《斩莽剑》、《康熙大帝》、《三国演义》、《康熙私访》、《龙图公案》(《三侠五义》) 、《刘墉传奇》、《智圣东方朔》、《大隋唐》、《东汉演义》等。
刘延广,是山东评书的创始人和代表人,是我国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山东首批国家一级演员,曾长期担任济南市艺术团团长,他把济南的曲艺、把山东评书推向了全国,被国家级新闻传媒誉为中国曲坛“评书八大家”之一。
何祚欢,男,1941年3月22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文化部及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59年毕业于武汉一师。1963年调入武汉市说唱团任评书演员。1993年调任武汉市艺术创作中心主任。
惠兆龙1961年考入市曲艺团、启蒙于王少堂,工《水浒》,1964年说新书《喜相逢》、《霓红灯下的哨兵》、《龙门暴动》、《孤坟鬼影》等。
徐勍,著名评书艺术家,享有“北袁(阔成)南(徐)”的盛誉,现任重庆市曲艺团顾问,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曲协评书艺术委员会委员。
⑷ 评书的来历是什么
起源
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汉族传统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说唱”艺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评书,也叫评词,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在江南则称为评话。它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说书。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战国时,诸子百家游说诸侯,经常旁征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后来形成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象“怒发冲冠”、“刻舟求剑”、“滥竽充数”等,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评书。在北京流行的评书,相传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柳敬亭(1587~1668)来北京时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仪司立案授徒。
评书又称说书、讲书,广东粤语等地区俗称讲古,古代称为说话,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在宋代开始流行。各地的说书人以自己的母语对人说著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份。清末民初时,评书的表演为一人坐于桌后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装为长衫;至20世纪中叶,多不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说演,服装也较不固定。而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在电子媒体及推广普通话的冲击之下,一些方言的说书文化日渐式微,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但还仍然有其活力。
⑸ 四大评书大师中,谁的水平最高
现在有评书四大家的说法,所谓四大家就是袁阔成、刘兰芳、田连元,单田芳。其实我看还有一人完全可以和四大家分庭抗礼。
陈青远生于沈阳,沈阳城南红菱堡子人。原名陈文起、陈占河。生前为锦州市曲艺团业务团长。他出生于曲艺世家,六岁起即随父亲陈仲山(1886—1967)学唱东北大鼓,九岁开始登台,十五岁起正式挂牌,十六岁起行艺遍及东北三省。
1941年拜庆文毕为师。他熟练地掌握了家传《隋唐演义》和《大西唐》,还学会了父亲据野史编成的《曹家将》,并进行了加工整理。宁省本溪市曲艺团团长。1957年陈青远和父亲陈仲山到锦州,参加锦州市曲艺团并定居。
除了《烈火金刚》陈青远先生的《隋唐演义》也独具风格,为世间一绝,获得了行内外的一致好评,《曹家将》更是他的看家书目。
陈老一生,获奖无数
1978年参加辽宁省曲艺汇演,荣获优秀表演奖;他的《三闹汴梁》和《三擒陈平》获“1985—1986年辽宁省优秀文艺作品年奖”;1986年5月,在“千山书荟”上以一段《程咬金劫皇杠》震动全场;其代表作《响马传》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丛书;1987年10月,带病进京出席全国评书座谈会。锦州市人民政府授予他“著名评鼓书表演艺术家”的荣誉称号,称他“雅俗共赏,德艺双馨”。 1988年11月,中国曲协辽宁分会、中共锦州市委宣传部等五个单位联合在锦州举办了“纪念著名评书艺术家陈青远先生从艺五十年”活动,肯定了他在评书、鼓曲艺术方面的艺术成就。2006年陈派评书(以锦州市已故陈青远为代表)进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曲艺家协会这样评价陈青远:“陈青远是我国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半个世纪以来,他以满腔心血与热忱,从事评书艺术。他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精心锤炼的书目和高尚的为人品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敬佩和赞誉。20世纪50年来,他为我国评书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评书作品还有:《响马传》、《秦琼卖马》、《三请樊梨花》、《樊梨花招亲》、《三闹汴梁》、《三擒陈平》、《安公子投亲》、《肖飞传奇》等。
然而后来陈家由于遭遇了一场意外的大火,陈老的许多珍贵影像资料都毁于一炬,殊为可惜!据传锦州广播电台原存放有完整的陈老的音像作品,曾和陈家商讨过重新整理翻录播出事宜,但由于和陈家在价格上没有谈拢而不了了之,不知这事是真是假。据说陈家事后还到电台索要过资料,但被告知陈老所有音像资料均已被销毁,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实在可惜,如果不是这样,希望这些宝贵资料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现在陈老的音像作品虽然在网上还能零星见到一些,但大多作品已经世间难觅,近乎绝响,不能不是是书坛一大遗憾更是书迷的一大遗憾!
⑹ 评书的代表人物有那些
过去有袁阔成,现在刘兰芳、单田芳、田连元。
⑺ 评书的起源是什么时候
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说唱”艺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评书的表演形式,早期为一人坐于桌子后面,以折扇和醒木(一种方寸大小,可敲击桌面的木块。常在开始表演或中间停歇的当口使用,作为提醒听众安静或警示听众注意力,以加强表演效果,故名)为道具,身着传统长衫,说演讲评故事。发展至20世纪中叶,多为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是站立说演,衣着也不固定为专穿长衫。
评书用北方语音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调的普通话语说演。中国华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均见流行。因使用口头语言说演,所以在语言运用上,以第三人称的叙述和介绍为主。并在艺术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独有的程式与规范。比如传统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场诗”,或说段小故事,然后进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时,以叙述故事并讲评故事中的人情事理为主,如果介绍新出现的人物,就要说“开脸儿”,即将人物的来历、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征作一描述或交代;讲述故事的场景,称作“摆砌末”;而如果赞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风景名胜,又往往会念诵大段落对偶句式的骈体韵文,称作“赋赞”,富有音乐性和语言的美感;说演到紧要处或精彩处,常常又会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强化说演效果。在故事的说演上,为了吸引听众,把制造悬念,以及使用“关子”和“扣子”作为根本的结构手法。从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表演者要做到这些很不容易,须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好比一首《西江月》词所说的那样:“世间生意甚多,惟有说书难习。评叙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
评书的节目以长篇大书为主,所说演的内容多为历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战和侠义故事。后来到了20世纪中叶也有篇幅较小的中篇书和适于晚会组台演出的短篇书,但长篇大书仍为其主流。
⑻ 评书的起源及历史
评书是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说唱”艺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评书的表演形式,早期为一人坐于桌子后面,以折扇和醒木(一种方寸大小,可敲击桌面的木块。常在开始表演或中间停歇的当口使用,作为提醒听众安静或警示听众注意力,以加强表演效果,故名)为道具,身着传统长衫,说演讲评故事。发展至20世纪中叶,多为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是站立说演,衣着也不固定为专穿长衫。
评书用北方语音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调的普通话语说演。中国华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均见流行。因使用口头语言说演,所以在语言运用上,以第三人称的叙述和介绍为主。并在艺术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独有的程式与规范。比如传统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场诗”,或说段小故事,然后进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时,以叙述故事并讲评故事中的人情事理为主,如果介绍新出现的人物,就要说“开脸儿”,即将人物的来历、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征作一描述或交代;讲述故事的场景,称作“摆砌末”;而如果赞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风景名胜,又往往会念诵大段落对偶句式的骈体韵文,称作“赋赞”,富有音乐性和语言的美感;说演到紧要处或精彩处,常常又会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强化说演效果。在故事的说演上,为了吸引听众,把制造悬念,以及使用“关子”和“扣子”作为根本的结构手法。从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表演者要做到这些很不容易,须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好比一首《西江月》词所说的那样:“世间生意甚多,惟有说书难习。评叙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
评书的节目以长篇大书为主,所说演的内容多为历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战和侠义故事。后来到了20世纪中叶也有篇幅较小的中篇书和适于晚会组台演出的短篇书,但长篇大书仍为其主流。
⑼ 国内做好的评书大师是哪位代表作是什么
当代至少有十位评书大师
一、单田芳
单田芳,1934年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中国河北保定市涞水县(一说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人,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宝级评书大师。系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北京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通俗小说研究会会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评书四大名家之一。他先后说过《三国》、《隋唐》、《明英烈》等十多部传统评书和《林海雪原》、《平原枪声》、《一颗铜纽扣》、《新儿女英雄传》、《破晓记》、《红色保险箱》等新书,在十年动乱中虽遭厄运,但仍然坚持练功,默诵书词,结构新篇。
二、袁阔成
袁阔成,辽宁营口人。出生于天津,是享誉海内外的评书艺术大师,有“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之说。袁阔成在继承传统评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语言生动幽默,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漂、俏、快、脆”的特色。内容新、风格新、语言新,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西楚霸王》《水泊梁山》《烈火金刚》。
三、陈青远
陈青远,评书大家,中国评书“帅派”艺术创始人。曾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曲协辽宁分会常务理事、锦州市曲协副主席,曾当选辽宁省和锦州市政协委员,辽宁省文联委员。代表作有《响马传》(黄河文艺)、《响马传》(春风文艺)、《秦琼卖马》(春风文艺)等。
四、陈士和
陈士和(1887~1955),男,评书演员,北京人。原名建谷,后改固本,字兰亭,原籍浙江绍兴。其父为清朝庆王府厨师。他少时参加过义和团,干过多种杂役,后在庆王府膳房助厨。工余时常听评书,尤其对张致兰说的《聊斋志异》着迷,常常私自揣摩领略。陈先生一生说过的《聊斋》有五十一篇,出版评书作品有《劳山道士》、《画皮》、《阿宝》、《续黄粱》、《云翠仙》等等。
五、王少堂
王少堂(1889~1968)评话艺术家。名德庄,又名熙和,艺名少堂。祖籍江都,生于扬州安乐巷。伯父金章、父玉堂均为扬州评话艺人,擅说武(松)、宋(江)、石(秀)、卢(俊义)4个“十回”。代表作品《武松》、《宋江》。
六、连阔如
连阔如,评书演员,原名毕连寿,号乐天居士,1903年6月25日出生于北京安定门。1927年拜评书艺人李杰恩为师,学说《西汉演义》。1934年在北平报连载评书《三十六英雄》。1940年在广播电台播讲《东汉演义》与《全本隋唐》。1949年说新书《夜渡大渡河》受到表扬。1954年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说评书《水浒》与《岳飞传》。1957年录制长篇评书《三国演义》
七、田连元
田连元,1941年12月16日出生于长春市,评书表演艺术家。他出身曲艺世家,九岁拜王起胜为师,学唱西河大鼓兼练三弦。1959年末入本溪市曲艺团,1963年3月任本溪市曲艺团副团长。1966年3月在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他的第一部长书《欧阳海之歌》。代表作有《杨家将》、《水浒传》、《刘秀传》等等。
八、连丽如
连丽如,女,中国煤矿文工团评书演员,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作品有:《水浒传》、《红楼梦》、《鹿鼎记》、《斩莽剑》、《康熙大帝》、《三国演义》、《康熙私访》、《刘墉传奇》、《智圣东方朔》、《大隋唐》、《东汉演义》等。
九、刘兰芳
刘兰芳,1944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市,随母姓。六岁学唱东北大鼓,后拜师学说评书。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79年开始,先后有百余家电台播出她播讲的长篇评书《岳飞传》,轰动全国,影响海外。后又编写播出《杨家将》《红楼梦》等30多部评书。
十、张少佐
张少佐,1962年出生于河北定兴,评书研究所掌门人、黑龙江省曲艺家协会理事。1980年张少佐参加绥化文工团。后师从袁阔成。1989年开始在电台播讲评书,其中评书《大明剑侠》获得“全国交换一等奖”。代表作有《薛家将》、《薛刚反唐》、《明史奇侠》等等。
⑽ 连派评书创始人,一本奇书得罪整个江湖,能耐极大,他是谁
评书四大家的作品笔者都听过,要说最爱,一是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另一个是田连元的《水浒传》。但是要说起评书行业里笔者最敬佩的人,则非连阔如莫属,虽然没怎么听过他的书(存世录音仅三段),但以他传世的《江湖丛谈》一书可以看出,连先生乃是胸中有大文章大格局之人。
一、 评书界的万金油
连阔如本名毕毓珍,又名毕连寿,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生于北京安定门外一户落魄旗人家庭,父亲叫凌保,满洲镶黄旗人氏,祖姓毕鲁氏。连先生命苦,出生前一个月父亲就故去了,家境败落逼着连阔如两次辍学,十来岁就步入了江湖。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12岁当学徒开始,连阔如就开启了他江湖万金油的生涯,笔者简单搜集一下就能列出他先后干过的十个行业。
照相馆,12岁去当学徒。
杂货铺,在天津北开小杂货铺当学徒,四十多岁时自己也开过杂货店。
药店,14岁在天津北开仙源里回春堂药店当学徒。
算卦,22岁在北京天桥摆摊算卦,号“连仲三”。
评书,25岁拜师李杰恩学《西汉演义》,得艺名连阔如。后因为《西汉》是墨刻书不挣钱,又跟张诚斌学道活《东汉演义》,从此奠定连派评书的根基。
学者,曾在报纸发表研究性文章《评书起源》《说评书之难处》等作品,已经属于曲艺学者范畴。
编辑,33岁时担任《民声报》编辑,并在报纸上开设个人专栏。
作家,除了发表各种连载评书秘本之外,一部神作《江湖丛谈》足以彪炳史册。
广告,连阔如在电台说评书时说植入广告,更主要的是他还曾开设专门的连阔如广告社,是曲艺界第一个干广告行业的人,第二个是谁呢?应该是侯宝林,不过侯宝林办广告社的业务比连阔如小不少。
导演,没说错,解放前,他曾给尚小云的戏班排演《东汉》,解放后又给王永昌排演《水浒》,正经的戏剧导演。
人说相声演员的肚是杂货铺,事实上连阔如这位评书先生不光肚子是杂货铺,他这一辈子的经历简直是百货公司。
二、 评书大家
连阔如从事过这么多行业,留下他最深个人印记的自然是评书行业,他是第九代评书艺人,公认的评书大家,连派评书创始人。
连阔如的传统评书以袍带为主,一专多能,覆盖面广,除了标志性的《东汉》之外,《隋唐》《水浒》《岳飞》《秦汉》《三国》均是他拿手的,更不用提解放后的那些新书了。
之所以能被誉为评书大家,连阔如自然有他自己的优势,除了一些外在的如嗓音宽厚,口齿清晰之外,他还有其他拿手绝活。
评书,评书,关键在评,连阔如的评书在评上独树一帜,他的评有深度又浅显易懂,如他说《三国》,点评吕布的特点是“不可为将,又不可为帅”,精准又易懂。这是建立在他敏而好学,嗜书如命的基础上的。
其次连阔如在开脸、身段上有绝活,他和很多京剧名家如谭富英、肖长华等人都是朋友,跟他们学了很多京剧的功夫,还拜师醉鬼张三学武术,将评书中的武打动作更是描绘的惟妙惟肖。
最后连阔如有个外号叫“跑马连”,说的是他模仿马的嘶鸣有诀窍。
连阔如对评书表演还有精彩的个人总结,那就是表演评书时要做到“五忘”:忘己事,忘己貌,忘座有贵宾,忘身在今日,忘己之姓名。精辟!
如今,连丽如率领着徒弟们和义子王玥波李菁等人在北京开设了三个书馆,将连派评书红红火火传承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