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白求恩发明了什么
(一)人工气胸器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十六日,白求恩因肺结核住进了设在美国纽约州的特鲁多疗养院。在当时,得了肺结核的病人就和被判处死刑的犯人一样,挽回生命的希望是极少的。那个时候,疗养院没有什么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所能普遍采用的方法,就是“休息疗法”,即到大自然中去打猎、钓鱼,让自身的力量战胜疾病。然而,白求恩不愿意听任大自然的裁决,他不相信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好办法。他闯进了医院的图书馆,终于在一篇名叫《肺结核外科疗法》的文章中找到了希望。文章表明,采用人工气胸法,能使肺结核患者康复。具体说,就是在患者胸部打空气针,使受结核菌浸润的病肺收缩,得到真正的休息,特别是对病灶集中在一个肺叶的患者,效果尤其明显。当时,在美国,采用人工气胸法获得成功的只有十七例。本院还没有先例,医生们还不敢采用此法给患者治疗。但是,在白求恩的有理有据的再三要求和坚持下,疗养院当局同意给白求恩治疗。手术获得了成功。患病一年多的白求恩,终于把自己从死亡的边缘上拉了回来。后来,白求恩用了两年时间进修细菌学和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结业后回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在一位胸外科专家的手下当助手。与此同时,他发明和改进了多种手术器械:人工气胸器、白求恩肋骨剪、白求恩肋骨剥器等。其中,“白求恩气胸器”被广泛采用;著名的胸外科专家们都乐于使用经他改造过的肋骨剪;铁的实习医生--可以固定的拉钩;肋骨剥离器等。颇有名气的毕林父子器械公司和他签定了长期的专利合同。他的老师称赞说:“他是个出色的发明家。”
(二)流动输血站
一九三六年,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革命。以白求恩为队长的援助西班牙的医疗队组成了。那时候,西班牙只是在马德里设有一个输血站,但这个血站作用不大,能运来的伤员为数不多,大多数在半路上就牺牲了。这位具有强烈事业心的共产党员、享有盛名的发明家,经过八天的细心观察和深思熟虑,终于找到了救护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输血。他建议:建立流动血站,把血直接送到前线去。说来简单,做起来困难。同事、上级不同意;危险性大;自己对输血是外行;器械缺乏;血源怎么解决……,但这一系列的困难没有吓倒白求恩,他说服了领导,购买了器械,解决了血源,向一位专家学习请教了有关输血的技术和问题。流动血站建成了!在炮弹刚刚落下的地方,一辆救护车开了过来。白求恩和助手们跳下汽车,迅速地给已经奄奄一息的伤员输血。就这样,白求恩和助手们及时地抢救了无数战士的生命。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每天在阵地上的输血量竟高达一百余人次。
白求恩这一创举轰动了整个前线,甚至连国外的电台、报纸都报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国的双方都采用了这个办法。宋庆龄在一篇文章中高度评价了他的创举:白求恩大夫是第一个把血库送到战场上去的医生,他的输血工作曾为西班牙共和国挽救了数以百计的战士的生命。
(三)志愿输血队
这是白求恩来中国后的事。大家都知道白求恩给伤员输血的故事。这个故事实际上也暴露出了一个问题:血源紧张。正是因为这个问题的暴露,才导致了一项发明的产生。
大家都知道输血的常识:血型不同,不能随便输血。在战场上,在没有现成的血源情况下,输血只能现采现输。把一个人的血输入伤员的血管中去,中间要有一个化验血型的环节。这对于“时间就是生命”的战场来说,是一个相当麻烦而又相当急迫的事情。稍晚一点时间,就可能多牺牲一个战士。白求恩从纷纷来献血的群众身上得到了启发,如果事先化验好血型,并把红布黑字血型标志别在“输血队员”的胸前,需用时间就可以随时取用。于是,经过讨论研究,人民战争中的另一个创举--包括医院的全体工作人员,自然地也包括白求恩;还包括杨家庄的绝大多数男女青年,另外还包括一些老年人。这,就是在反法西斯战场上的第一个“志愿输血队”。
在西班牙,白求恩曾经第一个把血液送到前线。但是,那时输血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昂贵的储血设备,现代化的运输工具,敌人的炮火……。如今,在反法西斯侵略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战场上,他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不需要冷藏设备,不需要长途运输,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取之不尽的血库。他激动地说:“这简直是外科医学史上的创举,群众是我们的血库。在西班牙,我没有想到这个办法。毛主席说,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这是多么伟大的思想啊!我钦佩中国人民的觉悟水平,也钦佩你们的组织动员工作。”
(四)“芦沟桥”
游击战争的特点就是机动灵活、无固定地点。这给医疗队的转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危险。在转移过程中,不是药品、器械弄坏了,就是遇上了敌人。于是,“运输工具”成了解决这一困难的关键。白求恩苦思冥:精减器械,那是有限的;制作捎搭子,解决了“走得动”的问题,但解决不了“展得开”、“收得起”的问题,布制的捎搭子太软,到地方一展开,药品、器械在奔跑过程中就撞坏了……
一次,白求恩从一个小孩赶着的毛驴背上的驮子得到了启发,和大家一起,设计了一个药驮子。外形象座“桥”,“桥”顶是个没盖的箱子,里边可以存放各种夹板;“桥”的两边各有三个抽屉,抽屉设有若干个小格,可以装各种手术器械和药品,两个驮子上横搭一条门板,就成了一个轻便灵活的手术台,有了这种驮子,再加上一个敷料驮筐,就可以盛下百手术和五百次换药用的器械、药品。也就是说,一个手术室,一个换药室,一个小药房都可以放在马背上驮走。
实践证明,这种药驮子是一种适合游击战争的运输工具。它具有携方便、行动迅速、一物多用的特点。半小时就可展开,十五分钟就可收起,这对于灵活多变的战场抢救工作,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后来,一个小战士给起了个名字,叫“芦沟桥”,寓义是一则纪念抗日战争,二则这不是一般的“桥”,这是人民智慧的结晶。
(五)毕普
游击战争的环境是艰苦的。很多伤员因为在频繁的转移中延误了治疗,所以没等治疗,就失去了生命。为了防止这种事发生,白求恩发明了一种疗效较长的药膏--毕普。
这种药膏是用黄碘、次硝酸铋、流动石蜡(或香油)混合配成的油剂,既可以防止创面干燥,又有消毒作用。
涂上这种药膏之后,既使在较长时间内得不到手术和换药的机会,也可以控制感染,避免伤口恶化。特别好的是这种药膏在换药时容易揭开,连伤员自己也可换药。
以上几个小故事,是我在读《白求恩在中国》(增订本,盛贤功等执笔,79年2版)的读书笔记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白求恩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我。为了表达我对白求恩精神的崇敬之情,特将此文献给广大青少年朋友们,愿你们向白求恩学习,做一名好少年。
② 人造血液是怎样被发明的
病人大量失血,病情危急的时候,可以输进别人的血来挽救生命。可是,在实际情况中,医院里血库的血量总是有限,往往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化学家和医学家们一直在研究人造血液。
有趣的是,人造血液和一只老鼠颇有渊源。俗话说:“一只老鼠坏了一锅汤。”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一只老鼠掉进汤里,却引发了科学家的灵感。1966年的一天,美国医学家克拉克博士正在实验室里聚精会神做研究,身旁桌子上放着一种特殊的液体——氟碳化合物。不知道从哪里跑出一只常用的实验动物小白鼠,那只小白鼠一窜一跳,一下子掉进了盛有氟碳化合物的容器里。
克拉克不经意间发现了掉进容器里的小白鼠。小家伙浑身上下湿淋淋的,还在顽强地挣扎着,克拉克博士大发恻隐之心,将它捞了出来。小白鼠被解救后,在克拉克面前从容地抖了一抖毛,一溜烟地跑掉了。
克拉克开始纳闷,为什么小白鼠在氟碳化合物溶液中,不仅没有淹死,反而精力仍然那样旺盛呢?难道是氟碳化合物有什么“神奇”的功能?
于是,他有意弄来一只小白鼠,将它放在盛有氟碳化合物的容器里,注意观察眼前发生的一切。小鼠在溶液中拼命挣扎,然而接连几个小时过去了,小鼠仍然精神抖擞,奋力往外爬。如果是掉进水里,这么长的时间,小白鼠早就没命了。
这样一来,克拉克博士对氟碳化合物大感兴趣,开始认真研究这种特殊的物质。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溶液具有相当强的储存氧的能力,甚至超过血液的两倍。后来,另外一位科学家将氟碳化合物溶液代替血液,输进了小白鼠的身体内,结果小白鼠能够坚持活了一段时间才死去。
克拉克的研究成果引起日本绿十字公司经理的重视,他马上带领科研人员到美国考察,回国后组织了150位专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氟碳化合物并不是最理想的血液代用品。后来对人造血液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1979年4月,绿十字公司宣布在世界上首先研究成功人造血液,把氟碳化合物和甘油、卵磷脂、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碳酸钠、葡萄糖混合在一起,就可得到人造血液。
③ “输血”这种神奇技能,人类究竟是怎么掌握的
在19世纪的时候,英国的一位产科医生研究发现输血的方法,一位产科医生的过程当中,发现有很多孕妇是因为产后大出血导致孕妇失去了性命,所以说这个产科医生当时就开始研究输血的这种治疗方法决定在给病人输血的时候,选用人的血液,所以说当孕妇出现拔出血的时候,就会找供血者来为这些病人输液,后来在5年的时间当中,总共进行了10台这样的输血手术,结果成功的挽救了5名产妇的生命,虽然说治愈率并不是特别的高,但是也算是奇迹了。
输液这种非常神奇的技能,自从被人类掌握之后,可以说挽救了无数的生命,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好处,随着时代不断的前进,科学手段也不断的在完善,通过科学家们的不断研究,对于治疗很多突发病情都有了很好的方法。
④ 求一部国产吸血鬼电影,剧情有几个人在医院血库偷血,突然有人发现自己手上沾满血,问是谁的,。
周一不国产吸血鬼电影剧情有几个人在医院血库偷血,有九个人
⑤ 白求恩的个故事,短一点的,谁有啊,给我谢了
故事一:白求恩给毛主席的回信
白求恩到达前线后不久,毛泽东亲自给聂荣臻发电报,指示每月付给白求恩100元。白求恩当即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敬爱的毛泽东主席,来电敬复如下:我谢绝每月百元津贴。我自己不需要钱,因为衣食等一切均已供给……”
白求恩的战友、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副院长张业胜解释说,在1938年抗日战争初期,这100元津贴还是不少的。当时八路军官兵一律实行供给制,发给每人每月的津贴费最低是1元,最高是5元。但卫生技术人员的津贴费比军政人员多一倍,当然都是晋察冀边区票。
故事二:“发明家”白求恩
纪念馆里陈列着几件形状各异的铁制或木制的医用器具,这些都是白求恩的发明。
铁制“助理医生”:做一次胸腔手术,需要3-4个助理医生。战争时期由于人力有限,白求恩就发明了铁制“助理医生”。这种铁制的装置像一个架子,可以固定在手术台上,利用机械扳手的原理,把人的肋骨辅助翻开,这样可以节省1-2名助理医生。
肋骨剪:这是白求恩修鞋时产生的灵感。有一次白求恩去修鞋,鞋匠完成最后一道工序时,不用把鞋翻开,就能把剪子伸进去把里面的线剪断。白求恩想,要是能把这把剪子用在手术中,就不需要把胸腔翻开,再剪缝合线或是肋骨,只要用手摸到了,用剪刀“咔”的一下就能剪断。于是,肋骨剪诞生了。
“卢沟桥”药驮子:游击战的特点是忽东忽西,但医院的药械装备不方便搬动,不能很好地适应战争的需要。1939年,白求恩带领医疗队到了河北冀中。时值春耕时节,河北农民用毛驴向耕地送粪的粪驮子又好装又好卸,引起了白求恩的兴趣。白求恩马上联想到可以用粪驮子的原理,做一副箱子,放在驴背上搬运药械。
白求恩发明的这副药驮子正好可以放下一套手术器械,取下后放在地上,上面放一块门板就是手术台,非常方便。一天清晨,白求恩听到民兵们在唱“卢沟桥”小曲,觉得这个名字很有意义,于是就给他的药驮子取名叫“卢沟桥”。这种药驮子一直用到解放战争,进了大城市。药驮子的原件现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⑥ 有名的黑人科学家,黑人的发明都有哪些
1.本杰明 班纳克 (1731-1806)
本杰明·班纳克Benjamin Banneker (1731-1806) 美国数学家、天文学家、发明家。为第一个被美国总统任命专公职的属黑人。乔治·华盛顿曾让他参加“哥伦比亚特区工作委员会”,勘探新首都。1791年自制一只木钟,走时准确无误。1773年开始天文计算,曾准确预报1789年日食。
⑦ 发现割脉的人怎么救
首先用什么东西用力缠住,如果有血管破了或者皮肤破损严重需要缝合的就要去医院,没出多少血去诊所就可以了,如果只是渗血不是流血就不用去医院了
⑧ 人造血是如何发明的
从根本上解除了血缘危机
——1978年人造血液的发明1978年,日本医生内藤良一向世界宣告:他制成了真正的人造血液。这一成功轰动了医学界。人造血液的制造成功,使人类找到了人血的代用品,从根本上解除了血源危机,是医学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显微镜发明之前,人类对血液的探索是盲目的,很难有重大突破。古代人认为血液是生命和灵魂所在,血液一旦从血管流出,灵魂就跟着血液离开了人体。公元前2500年,古希腊人用血来治疗精神病,用角斗士的血当药物。打仗时,驱赶一大群绵羊跟在部队后面,战士如果受伤,就把他泡在盛满羊血的浴盆里,或给他喝大量羊血。
17世纪,斯旺默丹用显微镜首次发现了血细胞;1900年,奥地利33岁的生物学家兰斯坦纳发现,人体血液存在着三种组合,即A、B、O三种血型。血型的发现,奠定了血液分类学基础,并揭开了过去输血屡屡失败的原因。原来,不同型的血液,其红细胞表面,带有不同糖分子组成的抗原,而每种血液的血清中,又带有抗他种血型的抗体。不同型血液中的同型抗原和抗体相遇,就会使本来悬浮在血浆中的红细胞粘聚到一起,使血液失去功能,从而危及生命。
说来也巧,人造血液制造找到突破口,竟然和第一颗原子弹的制造有某种联系。1966年的一天,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医学博士克拉克,在研究曾用于制造第一颗原子弹的氟氢化合物时,一只该死的老鼠突然掉进溶液里。十分奇怪的是,过了老半天,克拉克把它从溶液里捞起来时,它居然没被淹死,抖掉身上的溶液,一溜烟跑掉了。
克拉克又用一只大白鼠重复了类似的过程,并得到大致相同的结果。这一现象引起了克拉克的重视,他经过仔细研究发现,氟氢化合物溶液的含氧量很高,比水多10倍,相当于血液的两倍多。于是,他立即联想到,可以用这种溶液来制造人造血液。这一意外发现,立即轰动了全世界。
克拉克的发现,使科学家茅塞顿开,纷纷投入以氟碳化合物为主的人造血液的研究。
1968年,这个领域的研究园地绽开了第一朵鲜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盖耶,做了第一个使哺乳动物在完全失血的状态下存活的实验。他在制得一种全氟碳乳溶液后,抽去老鼠身上血液的90%,并用这种乳液取而代之。然后,把老鼠放进一密封的玻璃罩里,并向罩内加进氧气。10分钟后,老鼠便苏醒过来,而且活了8个小时之久。
这一实验,证实了用氟碳化合物制造人造血液的可行性,也使科学家看到了人造血液研制的成功曙光。
可是,这一花朵没开多久就凋谢了。用来试验氟碳化合物的大白鼠,大多数只能活几个星期,最长的也只活了几个月。究其原因,是氟碳化合物的颗粒太大,注进动物机体之后排不出来。它在肝脏、胰脏里沉积,会使动物发生慢性中毒。
美国人没想到,日本人在制造人造血液的领域里会捷足先登。日本医生内藤良一受美国人实验的启发,采用全氟萘烷和全氟三丙胺的混合物作原料,再经表面活性剂乳化,制得一种牛奶似的白色悬浮液。它的颗粒极细,直径不超过1/10微米,而且状态稳定,可从尿道、汗腺中排出,也可以经肺泡呼出。以它代替血液,注射进老鼠、家兔、狗和猴子的体内,4星期内就可基本排净,8星期几乎没有任何残留。内藤良一往自己体内注射了50毫升,证明它不溶血,不凝血,完全可以和人体血液和平共处,互相配合。4星期后检查身体时,发现它已失效和基本被排出体外。
中国上海有机研究所与第三军医大学合作,经过5年辛勤研究,比日本晚一年,即1979年,研制成功了和日本一样的人造血液。
人造血液的临床应用,开始于1979年4月。那时候,日本福岛医科大学的本多宪儿教授,给一名前列腺手术后胃部大出血的患者输入了100毫升人造血液,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从此,人造血液便在医疗中获得广泛应用。它被用来抢救大量失血者,代替人血充填人工心肺机、保存移植脏器,急救一氧化碳中毒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等。
人造血液不仅可以代替人血,而且使用起来有很多优点。其一,节省输血准备时间,有利于及时抢救病人。因为不管什么血型的人体,都可以用人造血液输换,它不会引起任何排斥、变态反应。其二,它可形成固体,方便运输。其三,它易于保存,不像人血那么娇贵。人的鲜血,即使放在4℃~6℃的冰箱里保存,最多也只能保存两周。人造血液则不需要低温,贮藏数年仍然可用。其四,它是现代工业产品,无毒无菌,可使受血者免除感染之忧。
不过平心而论,人造血液并非十全十美。它虽具有运送空气的功能,却远不如人血“能干”,不能像人血那样还能输送营养物质,有免疫、凝血等功能。人造血液输入人体后,寿命只有60小时左右。它严格说来只能叫做人造红细胞,只能作为人血的临时代用品。
今天,医学界仍用奥地利生物学家兰斯坦纳的方法,按红细胞划分血型,现已发现了21个血型系统。1983年,对改变血型的探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日本群马大学教授古川研,非常巧妙地用酶把A型血红细胞表面的糖分子卸下来,A型血于是摇身一变,变成了O型血;然后,他又同样巧妙地用酶把B型血红细胞表面的糖分子,装在O型血红细胞表面,使O型血变成B型血。几乎与此同时,美国纽约血库的科学家们,也用类似的方法,使B型血变成了O型血。
改变血型方法的发明,意义不同寻常,其中之一就是:它打破了输血时对血型的限制。它是血液研究园地绽开的又一朵鲜花。
⑨ 非洲有哪些著名的发明家急!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哪些著名的黑人科学家?
1.本杰明 班纳克 (1731-1806)
本杰明·班纳克Benjamin Banneker (1731-1806) 美国数学家、天文学家、发明家。为第一个被美国总统任命公职的黑人。乔治·华盛顿曾让他参加“哥伦比亚特区工作委员会”,勘探新首都。1791年自制一只木钟,走时准确无误。1773年开始天文计算,曾准确预报1789年日蚀。
2.罗伯特瑞力克斯 (1806--1894)
诺伯特瑞利克斯(1806年3月17日–1894年10月8日)是一位出生在路易斯安那,讲法语的克理奥尔语的发明家,被广泛认为是最早的一个化学工程师,他发明的开创性的注意多效蒸发器。本发明是在制糖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它允许在较低的温度下蒸发节能手段。
3、查尔斯 德鲁 (1904-1950)
美国非洲裔 内科医生 外科医生 医学研究者 临床实用血库的发明人。这个人很有意思 他发明的血库 使得医院的输血成为可能 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但是他本人却因为车祸受伤 医院不接收黑人病人而耽误了治疗 死了 (1950年的美国种族歧视)
4.丹尼尔 哈勒 威廉 博士 (1858-1931)
美国非洲裔 内科医生 第一例成功开胸手术的实施者
5.加勒特·摩根 (1877--1963)
美国非洲裔 发明家 实用交通信号灯 专利防毒面具
6、詹姆斯·韦斯特(1931---)
美国非洲裔 发明家 在上世纪发明麦克风 在手机和聚合箔电极领域获得47项美国专利和超过200项国际专利
7.梅杰米森(1956---)
美国非洲裔 物理学家 美国航空航天局 宇航员 第一个进入太空进行科学研究的黑人女性
Mae Jemison (born October 17, 1956)
8.埃米特 查佩尔 (1925-- )
美国非洲裔 科学家 研究者 获得14项美国专利 发现了发光生物体的化学原理。
9.欧内斯特·埃弗雷特就 (1883--1941Ernest Everett Just (August 14, 1883 –October 27, 1941)美国非洲裔 生物学家 作家 成就为对卵细胞受精和细胞结构的研究
10.乔治·华盛顿·卡弗 (1864-1943)
美国非洲裔 科学家 发明家 探险家 农业科学的杰出先驱George Washington Carver (January 1864 –January 5, 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