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名家名篇适合摘抄的只要题目和作者越多越好
碧野·天山景物记
冰波·窗下的树皮小屋
冰心·三寄小读者
冰心·小桔灯
冰心·樱花赞
冰心·再寄小读者
曹靖华·忆当年
法布尔·蝉
丰子恺·庐山面目
冯牧·澜沧江边的蝴蝶会
冯牧·沿着澜沧江的激流
高尔基·海燕
葛翠琳·野葡萄
郭风·叶笛
郭沫若·访沈园
郭沫若·银杏
菡子·黄山小记
洪汛涛·神笔马良
黄河浪·故乡的榕树
贾平凹·丑石
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
翦伯赞·内蒙访古
金马·蝼蚁壮歌
峻青·海滨仲夏夜
峻青·雄关赋
柯岩·岚山情思
李霁野·花鸟昆虫创造的奇境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李若冰·昆仑飞瀑
刘白羽·长江三日
刘白羽·日出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茅盾·白杨礼赞
茅盾·风景谈
茅盾·海南杂忆
秦牧·“石果”的秘密
秦牧·长街灯语
秦牧·大雁塔抒情
秦牧·海滩拾贝
秦牧·花城
秦牧·花蜜和蜂刺
秦牧·镜泊湖风采
秦牧·菱角的喜剧
秦牧·榴梿果漫忆
秦牧·面包和盐
秦牧·奇迹泉
秦牧·秋林红果
秦牧·榕树的美髯
秦牧·森林水滴
秦牧·社稷坛抒情
秦牧·土地
秦牧·在仙人掌丛生的地方
秦牧·在遥远的海岸上
茹志鹃·百合花
石默·雨
孙犁·荷花淀
孙犁·老家
孙犁·山地回忆
孙荪·云赋
韦野·名楼赋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
吴伯萧·猎户
吴伯箫·菜园小记
吴伯箫·歌声
夏衍·野草
谢璞·珍珠赋
徐迟·黄山记
严文井·小溪流的歌
杨朔·茶花赋
杨朔·海市
杨朔·荔枝蜜
杨朔·香山红叶
杨朔·雪浪花
杨闻宇·黄河臆象
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叶圣陶·一个少年的笔记
叶文玲·品诗茶人村
叶文玲·乌篷摇梦到春江
叶延宾·葱
袁鹰·戈壁水长流
袁鹰·井冈翠竹
赵丽宏·小鸟,你飞向何方
郑振铎·海燕
郑振铎·移山填海话厦门
钟敬文·碧云寺的秋色
周彦文·唱给大漠的歌
朱国良·感悟春天
朱自清·春·绿
朱自清·荷塘月色
朱自清·威尼斯
紫风·锦绣山河赋
宗璞·紫藤萝瀑布
『贰』 中国美术的形式和意境800字论文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艺术理论的核心概念,其中积淀着中国独有的文化心理因素.在中国古典美术领域,意境不仅是艺术创作原则,同时也是艺术品评的标准.但随着中西艺术的交流与融通,意境一词开始脱离中国艺术的界域,成为评价艺术的普遍性概念.这必然存在着一个问题,产生于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艺术概念是否可以准确地概括出异质文化的艺术内涵与艺术魅力?具体到美术的意境问题,我们不禁要问,西方绘画有没有意境?西方绘画的所谓“意境”又是指什么?既然概念的产生源于特有的文化语境,我们也就试图从意境概念的文化渊源与其所承载的审美内涵出发,谈一下这一问题.
一、“意境”的文化渊源
意境作为一个概念的提出是在唐代,但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原则和审美观念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文化观念、思维模式所孕育、伴生的结晶.
从哲学观念上说,意境所蕴涵的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虚实相生的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易经》中讲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禀天地之气以生,一切物体可以说是一种“气积”.这生生不已的阴阳二气织成一种有节奏的生命,[1]即是中国画中所讲的“气韵生动”,这是形成“意境”的关键;老子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思想:第一,“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对于一切具体事物的关照(感兴)最后都应该进到“道”的关照(感兴).第二,“道”是“无”和“有”、“虚”和“实”的统一,“道”包含“象”,但是,但有“象”并不能充分体现“道”,因为“象”是有限的,而“道”不仅仅是“有”,而且是“无”(无名,无限性,无规定性).就“道”具有“无”的性质来说,“道”是“妙”.[2]在这里“道”是一种超越具体形象之外的,难以言表的感受和领悟,“道”的体验构成意境审美的生命和实质.这些古代哲学思想中所体现出的宇宙观与西方形而上的哲学观念有着鲜明的区别.前者是在有限中包蕴着无限,后者则是超越有限去追索无限;前者是“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言”,后者则是在数、比例、秩序中感应着宇宙和神的光芒.因而前者是实践性的,后者则是思辨性的;前者是主体的,后者则是客体的.
作为一个艺术理论的核心概念,意境概念的产生得益于中国古代道、玄、释、禅的哲学观念及言、象、意关系的辨析,更直接来源于历代艺术理论中关于意与境、情与景、思与境、意与景关系的论述.如南朝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是以纯境固不足以谓文,纯情亦不足以称美,善为文者,必在情境交融,物我双会之际矣(见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 “或触境以生情,或缘情而布境,或写物即以言情,或物我分而彼此辉映,初无定法,要在研讽之时,体会出之耳.”在这两段文字中,刘勰虽未说出“意境”一词的具体概念,但他所提出的“情境交融”的“意象”形态,无疑体现了后来“意境”审美中最一般的美学特征.
“意境”作这一个概念形态出现于唐代,这与佛教、禅宗思想的传播、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境”本来是一个佛教中的概念,佛教中把“心”所游旅攀缘者称为“境”.“境”有五种,即色、声、臭、味、触五境.佛教认为五境都是虚幻的,要破除对这五境的执迷,进入法境,才能得道成佛.禅宗的慧能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改变了从印度传来的这种思想.他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使“境”不再意味着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分裂,不再意味着现象界与本体界的分裂,而是意味着在普通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可以直接呈现宇宙本体.因此,“‘意境’的‘意’不是一般的‘意’,而是‘道’的体现.所谓‘意境’,就是在感性的(形而下的)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直接呈现某种形而上的意味.”[3]
意境概念自产生后,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特别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王国维、宗白华等人对意境概念的界说,使得这一概念突破了艺术体裁和古典艺术、古典审美的限制,具有了现代美学的品格.尽管如此,意境概念也并没有脱离中国文化的基座,在与西方文化艺术相为映射中逐渐展示出越来越强烈的魅力之光.
二、中西绘画与意境
“艺术作为艺术而不是文化的其他部门,它就必须同时表现美,把生活内容提高、集中、精粹化,这是它的任务.根据这个任务各种艺术因物质条件不同就具有了各种不同的内在规律.”[4]中西绘画的物质条件不同,因而其表现手法的内在规律也不相同,无需赘述,但它们却用不同的物质手法创造了同样辉煌的艺术之美,这也是毋庸置疑的.艺术所展示的美虽然是跨国界的,然而,植根于不同文化土壤中的艺术之花所酿蜜的甜美却是不同的.从中西的古典美术来看,同样有情有景、有虚有实、有动有静,但传达出来的画境却有着不同的审美特质.
1.“虚”“实”结合
中国画家注重“虚实”表现.一是受中国古代殊途同归的两大哲学观的影响:孔孟尚实.孔子讲“文质彬彬”孟子说“充实之为美”.老庄尚“虚”,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但在虚实观上他们却并不矛盾,要么从虚到实,要么从实到虚,最终都是为了追求一种虚实结合的神妙意境.二是因为中国古代画家特有的的艺术创作观:尚神、尚韵,强调“以形写神”,“真景逼而神境生”;尚空灵虚静,讲“实景清而空景观”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因此,中国画理中有“计白当黑”之说,画面中的留白就是构图的虚,画面的有画与无画处便构成了中国画的“虚实”关系.然而这画面中的空白,不是空而无物,却如“于无声处听惊雷”,绘画中的留白高手,会把留白的手法表现得非常优美.如水、烟云、天空这些实景,在画中被表现成虚的景色,使画面空灵有致,更能在无华无墨之处表现出景物的虚灵与烟云飘动之美妙感觉.这就是中国画独特艺术性的表现.
中国画用笔的干、湿、浓、淡,是另一种“虚实”表现手法.从字面上看,好像很浅显,而在实践中却是那么深奥莫测.画理中讲究“应物象形”“骨法用笔”,靠的就是笔墨的变化.水、墨、笔法的恰当运用,表现出画面对人视觉的冲击和感受;表现出景物的形态和神韵;表现出了清新洒脱的个人绘画风格.
色彩上,中国画家受老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一学说的影响.玄为黑色.所以,中国画虽有“随类赋彩”之说,但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色以辅墨,笔笔见骨,却是色彩美的基本形式准则.中国画的用色不是客观的表现,而是主观情感的表达.这是中国绘画色彩的虚实表现.
而“西洋文化的主要基础在希腊,西洋绘画的基础也就在希腊的艺术.”[5]希腊人因为希腊文明的与众不同,而具有独特的思维倾向:他们将主体与客体相对而立,把自然放在拷问、追究、分析、制造的对象位置上,自己则置于对象之外.这种思维倾向表现在绘画中即是:注重对客观物象的真实描绘.
因此,西方绘画中也注重“虚实”,但他们的“虚实”主要依据自然规律,以透视、构图的形式来表现.西画的透视来自于人的基本视觉规律:近实远虚.表现在色彩上:近处明度、纯度高,远处则低;造型上:近处的大,远处的小,近处的清晰,远处的模糊.构图中虚实的表现是:主体实,客体虚,客体是为了衬托主体而存在,所以总是被安排在画面的次要位置.
西画中,自然光影、云雾也可以被用来进一步强化虚实.伦勃朗的《夜巡》就是一个绝好的实例:正午的阳光投射到居于画面中心的人物身上,而城墙的门洞里却光线昏暗,一些人影在黑暗中游曳,光影强化了画面的主体部分,也弱化和消融了次要因素.利用“光影”营造的虚实变化,使绘画中呈现出强烈的戏剧性色彩.另外,主观用笔也是表现虚实的一个辅助手段.
总之,中、西绘画的“虚实”取决于不同的哲学理念、思想意识的影响,并以各自特有的绘画语言呈现.所不同的是,中国画的“虚实”是为了追求一种形式的美,是画者的内在气质与气度的表现;而西方绘画的“虚实”是为了营造一种真实的美,是画家对现实的感受以及绘画技巧的体现.因此,最终表现的完全是两种感觉,两种美.
2.“动”“静”结合
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画家认为:“美,只有超越视觉,使心灵和宇宙精神相融为一时,才能得到充分表现.”[6]因此,“动”“静”结合成了中国画的一个基本特征.中国的山水画家喜欢以高远、深远、平远来表现画面的空间变化.因为,“远”可以使画者与观者“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有限的时空进入无限的时空,从而引发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另外,他们还用阴阳起伏、开合照应的构图形式营造一种动势;以潇洒自如,酣畅淋漓,充满人情味,体现着天地万物、生死刚正的个性化线条的组合,暗示着物象的骨格、气局、运动与生命之韵律.他们的创作过程是动的.山水画,边走边看,边看边画.“搜尽奇峰,打草稿”,表现的是一个流动的、奇幻的世界.创作的形象也是动的.所画的形象大多来之于“目识心记”,表现的是贮藏在心中的活的花草树木,动的鸟、兽、昆虫,形神兼备的各种人物.不同地域的山水可以组合在一起,抒发胸中逸气;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花鸟也可以组合在同一个画面,传达新的寓意.
波兰美学史家塔塔儿凯维奇说,“希腊的艺术家把科学上的追求同审美的追求结合了起来.他们认为,……艺术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为观众带来主观的快感,而且在于使作品达到客观的完美.”[7]西方绘画虽然指向对客体的精确摹写和逼真的再现,但同时也注重画面效果的艺术处理,其中“动静结合”是其追求画面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西方绘画的“动静结合”体现在选景上、构图上、用笔上,以动、静形象的结合,形象与形式的动静搭配,用笔方向的总体趋势来具体表现.
中西绘画的“动静结合”均源于对形式美的追求,但中国画的“动静”是画家的心灵以及对人生感悟的体现,而西方绘画的“动静”是为了追求绘画艺术的完美.
3.“情”“景”交融
中国的传统哲学理念是以“整体思维”作为认识事物的原则,并且以此形成了中国的“方法论”.所以,中国画家以“天人合一”作为艺术追求的理想境界.所以,中国绘画注重“情”“景”交融,以“情”入景,以“景”表情.中国画的“景”并非实景,而是画家心中的“景”,是表达画家情感的符号语言.中国画的形象也几乎被符号化、概念化.中国画在画幅上题诗写字,其目的也是:借书法以点醒画中的笔法,借诗句以衬出画中意境.
西方的哲学理念是以“数”的绝对性及“实证”思想作为认识事物的原则,并且以此形成了西方的“方法论”.而西方画家,由于受西方哲学理念的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反映在绘画上,是绝对的“具象”和绝对的“抽象”.
当然,他们也有“情”“景”交融的追求.西方画家在对自然进行描摹的过程中,为了表达他们的情感以及对人生的追求,他们利用视点的位置不同,艺术效果的感觉也不相同这一规律,从不同的视角描绘对象.使用仰视,地平线上升,主体物高大、雄伟,给人以神圣感;俯视时,地平线降低,使人在看到空间广阔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自身的渺小;平视,则会使我们体味到生活的平静与安宁.为了达到“情”“景”交融,西方画家笔下的人物也并非纯粹的真实,而是一种“典型”的汇集.另外,西方画家认为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寓意,不同的色调使人有不同的情感体验,西画的色彩是对自然色彩真实的、概括的表现,也最直接地表达着画家内心体验和情感.
总之,中西绘画的“情景交融”都是画家的内心情感通过画面的流露,但所不同的是中国画的情是真实的情,景却是画家心中的景,而非自然之景,西方绘画中“情景”则是真情实景.
综上所述,虽然中西绘画都有对意境外在特征追求的表现,但最终却并没有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正如于民先生所说:“境界的达到,走的非‘外通’之路,在形、象上努力,力求逼真;而是将视线内敛,沿着‘内通’之路,或忘形忘我,或穿过形、象、言、音、笔、画,于其外得意.”[8]这种内同之路,就是气之审美,他居于意境审美生成的关键和核心.西画重写实的特点,虽是满足了画者与观者视觉的渴望,却放弃了挖掘绘画深层动力因素的优长,大概也就是西画具有科学的严谨,极工的匠意,但乏韵味、乏诗情的原因吧.因此,西方绘画很难体现出“意境”的真正内涵.我们或许可以说,西方的音乐、诗歌有意境,但我们却不能说西方绘画有意境.
『叁』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目录
教材概况
课本目录
读本目录
课本选读
编辑本段教材概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属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系列。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包含诗歌和散文两大部分,每一部分有六个单元。诗歌每个单元五篇作品,散文每个单元三篇作品。每个单元有一篇精读作品,其余都是略读作品。无论是精读作品还是略读作品,都具有“经典性”、“时代性”、“多样性”和“ 适合教学”的特性。这些作品中大多是名家名篇,比如,诗歌《天狗》(郭沫若)、散文《动人的北平》(林语堂)等,都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作品;还有一些新人佳作,这批作者在当代文坛已经有一定的声望,这些作品也有比较厚重的分量和新颖独到之处,比如,诗歌《神女峰》(舒婷)、散文《美》(曹明华)。
编辑本段课本目录
诗歌部分 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1) 精读: 天狗……………………………………………………(郭沫若)(1) 略读: 井………………………………………………………(杜运燮)(3) 春………………………………………………………..(穆旦) (4) 无题……………………………………………………(邹荻帆)(5) 川江号子………………………………………………(蔡其矫)(7) 思考与探究一………………………………………………………(8) 走进诗的世界……………………………………………………(9) 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11) 精读: 贺新郎…………………………………………………(毛泽东)(11) 略读: 也许——葬歌…………………………………………(闻一多)(12) 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13) 秋歌——给暖暖………………………………………..(痖弦) (15) 妈妈……………………………………………………..(江非) (16) 思考与探究二………………………………………………………(17) 诗的发现……………………………………………………………(19) 第三单元爱的心语………………………………………………(22) 精读: 蛇……………………………………………….. ….. …..(冯至)(22) 略读: 预言……………………………………………….. …..(何其芳)(23) 窗………………………………………………………(陈敬容)(25) 你的名字…………………………………………………(纪弦)(27) 神女峰…………………………………………………….(舒婷)(28) 思考与探究三……………………………………………………….(30) 诗的意象…………………………………………………………….(32) 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37) 精读: 河床………………………………………………. ….. …..(昌耀)(37) 略读: 金黄的稻束………………………………………. ….. …(郑敏)(39) 地之子………………………………………………….(李广田)(40) 半棵树…………………………………………………….(牛汉)(42) 边界望乡………………………………………………….(洛夫)(43) 思考与探究四……………………………………………………….(45) 诗的语言…………………………………………………………….(47) 第五单元苦难的琴音…………………………………………….(50) 精读: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 ….(艾青)(50) 略读: 老马……………………………………………. ….. ….(臧克家)(53) 憎恨……………………………………………………….(绿原)(54)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食指)(56) 雪白的墙……………………………………………….(梁小斌)(57) 思考与探究五……………………………………………………….(59) 诗的鉴赏…………………………………………………………….(61) 散文部分 第一单元那一串记忆的珍珠…………………………………….(64) 精读: 动人的北平……………………………………. ….. …(林语堂)(64) 略读: 汉家寨…………………………………………….. …..(张承志)(67) 特利尔的幽灵…………………………………………….(梁衡)(70) 思考与探究一……………………………………………………….(74) 现代散文的形与神………………………………………………….(75) 第二单元心灵的独白…………………………………………….(78) 精读: 新纪元…………………………………………. ….. …(李大钊)(78) 略读: 捉不住的鼬鼠——时间片论……………………. ….. …(周涛)(80) 美……………………………………………………….(曹明华)(83) 思考与探究二……………………………………………………….(86) 现代散文的情与理………………………………………………….(87) 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89) 精读: 都江堰……………………………………………... ….(余秋雨)(89) 略读: Kissing the Fire(吻火)………………………….. ….(梁遇春)(92) 合欢树………………………………………………….(史铁生)(93) 思考与探究三……………………………………………………….(96) 现代散文的小与大………………………………………………….(97) 第四单元如真似幻的梦境……………………………………….(99) 精读: 森林中的绅士……………………………………….. …...(茅盾)(99) 略读: 云霓……………………………………………….. …..(丰子恺)(101) 埃菲尔铁塔的沉思……………………………………(张抗抗)(103) 思考与探究四………………………………………………………(105) 现代散文的虚与实…………………………………………………(106) 第五单元自然的年轮……………………………………………(108) 精读: 葡萄月令………………………………………….. ….(汪曾祺)(108) 略读: 光…………………………………………………….. ….(杨必)(112) 树(节选)……………………………………………(林燿德)(115) 思考与探究五………………………………………………………(118) 现代散文的疏与密…………………………………………………(119)
编辑本段读本目录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还有配套的读本,目录如下: 诗歌部分 时感 1发现 2古镇的梦 3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4帕斯捷尔纳克 5终端机 6问 情怀 7烦忧 8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9圣诞降雪 10女儿 11喜悦 12随手写下 哲思 13十二月十九夜 14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15孤独 16两把空了的椅子 17金龙禅寺 18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19复杂的风景 风景 20雨景 21春之舞 22落日与城墙 23大黄昏 24小镇的萨克斯 25进山 26圆明园西 咏物 27黄鹂 28鹿的角枝 29亚洲铜 30雨 31雪的教育 32开花 33菠菜 散文部分 故都怀想 1北平的四季 2想北平 3红楼点滴 说理论道 4春末闲谈 5渐 6南极断想(节选) 木石寄怀 7幽径悲剧 8故乡的榕树 9石头记(节选) 动物诉情 10鸟 11花鸟昆虫创造的奇境 12它们(节选) 即景咏志 13我所知道的康桥(节选) 14读沧海 15春天,我的春天 附录 现代诗歌欣赏中的误读 散文的知性与感性
编辑本段课本选读
预言 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 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 我听得清不是林叶和夜风的私语, 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 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 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 你一定来自温郁的南方, 告诉我那儿的月色,那儿的日光, 告诉我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 燕子是怎样痴恋着绿杨。 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 那温馨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 请停下来,停下你长途的奔波, 进来,这儿有虎皮的褥你坐, 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 听我低低唱起我自己的歌。 那歌声将火光一样沉郁又高扬, 火光将落叶的一生诉说。 不要前行,前面是无边的森林, 古老的树现着野兽身上的斑文, 半生半死的藤蟒蛇样交缠着, 密叶里漏不下一颗星。 你将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 当你听见了第一步空寥的回声。 一定要走吗,等我和你同行, 我的足知道每条平安的路径, 我可以不停地唱着忘倦的歌, 再给你,再给你手的温存。 当夜的浓黑遮断了我们, 你可以转眼地望着我的眼睛。 我激动的歌声你竟不听, 你的足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 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 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之足音…… 呵,你终于如预言所说的无语而来 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 附:赏析 《预言》是一首爱情诗,抒写了诗人一段珍贵的感情经历。全诗共分6节,以“年轻的神”的踪迹为线索来抒写,剖白式地倾诉了诗人每一刻的痴情。诗人心中的爱神形象是光彩动人的,诗人深深地眷恋着她,充满柔情地想象着它的到来,热情赞美它的美丽,同时也倾诉失去它的惆怅。想见时,“年轻的神”那“夜的叹息似的”足音,轻柔、飘忽,而诗人却凭着自己细腻的感触,将它从“林叶和夜风的私语”和“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中辨认出来,诗人盼望“年轻的神”的心情是何等的热切,迎候是何等的专注。相见后,诗人热烈赞美“年轻的神”所生活过的光明、温暖和多情的世界,表达了自己由衷的倾慕之情。诗人祈求“年轻的神”不要离开自己,“前行”到那阴森恐怖、黑暗和空寂的地方去。可是“年轻的神”似乎并不了解诗人的心情,她执意要走。尽管如此,诗人也愿意为它引路,要在阴森黑暗的路途中给它抚慰、温暖和力量。最后,“年轻的神”终于走了,那脚步声竟“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悄悄地消失了、“年轻的神”从那美丽、温郁的南方而来,却走向了恐怖死寂的森林中去,从光明到黑暗,并不美满。它的轻飘而来使诗人激动得“心跳”,而它的无语而去却给诗人留了凄清的哀怨,给诗人留下了深深的惆怅。 何其芳喜欢在回忆和梦幻中寻找美。他的诗总是在淡淡的哀怨中透出一些欢快的色彩。诗中没有着意刻画“年轻的神”的形象,作者捕捉的是“一些在刹那间闪出金光的”心灵的语言,“省略去那些从意象到意象之间的链锁”,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的天地,使诗有一种宁静、柔婉的朦胧美。 这首诗的语言富于音乐性,六行大体押韵,每行的节顿又大体相等,读起来使人产生平和愉快的感觉。诗句本身的节奏又和情绪的抑扬顿挫相协调,从而产生了拨动心弦的音乐效果。正因为如此,这首诗发表后,在读者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深受广大青年读者的喜爱,许多人将它背得滚瓜烂熟,时常吟诵。直到今天,这首诗仍然散发着动人的魅力。
『肆』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读本目录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还有配套的读本,目录如下:
诗歌部分
时感
1发现
2古镇的梦
3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4帕斯捷尔纳克
5终端机
6问
情怀
7烦忧
8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9圣诞降雪
10女儿
11喜悦
12随手写下
哲思
13十二月十九夜
14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15孤独
16两把空了的椅子
17金龙禅寺
18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19复杂的风景
风景
20雨景
21春之舞
22落日与城墙
23大黄昏
24小镇的萨克斯
25进山
26圆明园西
咏物
27黄鹂
28鹿的角枝
29亚洲铜
30雨
31雪的教育
32开花
33菠菜
散文部分
故都怀想
1北平的四季
2想北平
3红楼点滴
说理论道
4春末闲谈
5渐
6南极断想(节选)
木石寄怀
7幽径悲剧
8故乡的榕树
9石头记(节选)
动物诉情
10鸟
11花鸟昆虫创造的奇境
12它们(节选)
即景咏志
13我所知道的康桥(节选)
14读沧海
15春天,我的春天
附录
现代诗歌欣赏中的误读
散文的知性与感性
『伍』 美术中的意境是什么意思
一个艺术品给人带来的感觉,反映了什么内涵,给人的视觉语言是什么?大概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