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老子的道德经到底讲的是什么意思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经典,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经》,一直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难读懂的经典。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以柔弱胜刚强。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鉴”,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归根”“复命”之说,内丹学则发挥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之哲学依据。
《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B. 《老子》里“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一”具体是指的什么
《老子》里“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中的“一”具体是指的道。
一就是道,这也是老子主张的道的精神,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以前曾经得到过道的,天因为得到道而变得清朗,大地因为得到道而变得宁静辽阔。
(2)老子发明道德扩展阅读
在《道德经》里,老子经常以“一”来代称“道”,如二十二章的“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本章中,老子连续七次使用“一”字,其含义是相当深刻的。
他一再使用“一”,也表明他认为矛盾和对立总要归于统一。在人类社会而言,老子也强调统一,认为侯王也要注重唯一的“道”,才能使天下有个准绳。
总而言之,不论是天、地、神、谷、万物、侯王,都是来源于道,如果失去了道,一切都不会再存在下去。
C. 老子的道德經有哪些人生哲理
也很多啊,非常值得研读(虽然我也是一知半解的),随便举几个: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被褐怀玉.
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D. “仁、义、道、德”分别是谁提出的
孔子对仁义道德做出自己的阐释而已,并不时说别人就不懂仁义道德,老子道德经也说道德,墨子的墨经也说仁义道德。这东西不是电灯泡那样的发明,是谁发明就说谁,仁义道德,自古即有,没什么提出不提出的。
E. 在老子的道德学说中,什么和什么是统一的
因为老子提倡的是道法自然,道德和自然是统一的。
F. 老子发明的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作品《老子》,
成就:
道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人物 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思想。
G. 道德经为什么伟大
《耿阁约用“五百字的一句
话”论哲圣老子》
耿阁:著
伟大的老子*中国之骄傲!;实乃无与伦比无人能及也!;老子天下第一!;他是天神天圣之无量天尊也!;他是世界顶端级的唯一哲圣!;他的哲理是凌驾於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及之人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父或之科学之母!!!;他的哲学思想理论是整个宇宙规律的的化身(即:“是蕴存於整个宇宙间的天道地道人道中的理寓定律准则之化身或之是自然规律之天然法则的化身之理寓;也就是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道法自然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德道之思想理论这个仅用约八百汉字所组构成的五千字文的《道德经》就绝然般地将其整个宇宙间的自然规律之天然法则之客观真理及之万事万物万理万情的道理都演绎待尽而且是完全可以统然宣之为无所不包而无所不极且又无所不奂的;故言其思想理论可曰谓之为:“她凌驾於物事理情之上并施寓於物事理情之中” ;噫吁其之几近乎美奂善然完整臻罕化玄易幻统御百端理妙无限之极致也!;他的宇宙观是整个人类的灵魂并整个人类文明的灯塔。”
H. 人类的道德是怎么起源和发展的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自己行为。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