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淮军的创造者

淮军的创造者

发布时间:2021-07-28 03:34:34

㈠ 李鸿章死后,他一手创建的淮军去哪里了呢

淮军以团练起家,之后作为清军的主力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剿灭捻军,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作为晚清最大的一支武装力量,淮军是清政府主要的国防力量。然而甲午战争的失败让淮军在管理和组织训练上的各种弊端暴露无疑。随后在清政府编练新军的大潮中边缘化,直至从历史舞台消失。

清朝军制:从八旗到淮军

满清的主力部队最早是努尔哈赤时代的八旗军。当时的八旗是以牛录为基础的贵族私军,到皇太极时代才逐步成为国家军队。


战后武毅军大部消散,其余被袁世凯编入直隶淮军等地方部队中。显赫一时的淮军也逐渐从历史舞台消失。

㈡ 李鸿章建立淮军的目的是什么啊

浅层来说,是对付太平天国。其实,李鸿章也是为了建设 现代国防。
参考网络:晚清在曾国藩指示下由李鸿章招募淮勇编练的一支军队。因为兵员及将领主要来自安徽江淮一带,故称“淮军”。1861年(咸丰十一年),太平军向上海进军,上海守备清军不能抵抗,外援英军未到,是时曾国藩为两江总督,总督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四省军务,湘军驻安庆,上海地方官绅派代表向他求援。曾国藩早有用湘军制度练两淮勇丁的计划,即命他的得力幕僚李鸿章招募淮勇,于1862年3月(同治元年二月)在安庆编成一军,称“淮勇”,又称“淮军”。其后,淮军乘英国轮船,闯过太平天国辖境,前往上海,与英、美各军合作对抗太平军。

㈢ 曾国藩创建了湘军,李鸿章创建了淮军,两个谁的战斗力更强

我觉得还是曾国藩的湘军厉害一点,虽然说李鸿章的淮军的武器装备和武器力量比曾国藩的湘军好,但是湘军的作战纪律和军队纪律,都比淮军要好太多了,而且它的战绩也比淮军好。

打仗的队伍,肯定在纪律上面要严抓的,不然,就算武器再精良再好,也打不出来那个效果的。

㈣ 有谁知道李鸿章当时创办的淮军的起源是什么是他们是什么出身农民还是地主

咸丰十年(1860)前后,太平军在长江下游屡战屡胜,当地一些大地主陆续被撵到上海孤岛上。

由于上海滩早已是开放的通商口岸,也许是有赖于此间的洋人,以及洋人在这个孤岛上所设立的一处处独立的租界,太平军一时尚未涉足,但盘踞在苏州的忠王李秀成已率大军兵临城下,形势万分危急。

蜗居在孤岛上的一些士绅为了免遭最后灭亡的命运,一边迅速成立“中外会防局”,以期依赖洋人的武力来保卫上海;一边又选出士绅代表、前清名臣钱宝琛(浙江巡抚)的儿子钱鼎铭,带着募集来的20万两白银,雇用了几艘外国轮船,率人前往安庆,向曾国藩求援。

钱鼎铭到达安庆,对着曾国藩声泪俱下,说上海士绅们渴盼曾帅 ,犹如久旱之地盼甘霖。钱鼎铭哀求曾帅早早派兵,以解上海之围。继而,钱鼎铭又掏出一封信。信是苏州名人、李鸿章的同年进士冯桂芬写的。冯桂芬在信中称,上海是江南的膏腴之地,商业发达。在那里,每月可筹到银饷60万两以上——对正缺少银子的湘军来说,这可算是最大的诱惑了。当然,这一诱惑对“长毛”也同样存在,谁不想咬走一块肥肉?

另外,钱鼎铭还通过其父钱宝琛与曾国藩、李鸿章之父李文安是同年进士的关系,走后门套近乎,劝说二人及早东援。

面对这种形势,曾国藩感到颇为棘手。上海确实是军事、经济重镇。按理说,应全力支援,但上海距安庆千里迢迢,兵派少了,无济于事;派多了,湘军也没那么大实力。更为麻烦的是,万一大本营安庆出现险情,即便是往回调兵,谈何容易!再说,当时驻扎在安庆的湘军并非实力雄厚,派兵去上海,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对于整个战局是没有一点好处的。况且,太平军总部已设立在邻近的南京,南京与上海孰重孰轻,曾国藩比谁都清楚。正在曾国藩感到左右为难之际,朝廷催促曾国藩发兵上海的指令到了,这就由不得曾国藩再犹豫了。他知道,这已不仅仅是上海士绅们的邀请和求援,而是来自朝廷的命令了。派谁去合适?曾国藩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胞弟曾国荃。

曾国荃(1824—1890)是曾国藩的九弟,人称曾九,乃湘军的主要将领之一。1856年,他在湖南老家招募乡勇3000人赴江西吉安,援助哥哥曾国藩镇压太平军。该乡勇组织称“吉字营”,成为曾氏湘军的嫡系。在以后几年的征战中,曾国荃战功赫赫:在1857年底,曾国荃在江西吉安击退前来增援的太平军劲旅石达开部;1858年,攻陷吉安,升任知府;1859年,占领景德镇,火烧全城,升为道员;1860年,围攻安庆,屡屡击败太平军。当年9月,曾国荃用当地最为先进的武器—地雷—轰塌安庆北门城墙,攻陷安庆;1862年春,曾国荃率领“吉字营”等嫡系湘军围攻南京。1862年10月,与忠王李秀成太平军在南京激战40余日,迫使李秀成退兵;1864年7月,采取挖地道的形式,再次使用地雷,轰陷南京城墙,纵火烧杀抢掠,大火七日七夜不熄。据说,曾国荃在这场大战中,抢得大量金银财宝。为了不致暴露,曾国荃遵从大哥曾国藩的劝告,称病回籍放假。自此之后,曾国荃察探风声,屡病屡出。

朝廷指令曾国藩派兵东援时,曾国荃正积极备战,准备沿江而下进攻南京。如果拔掉太平军的这一老巢,当然是头等军功,因此,曾国荃对东征上海并无兴趣。

其次,曾国藩想到的就是他手下的宿将、也是他的同乡陈士杰。

陈士杰(1825-1893)29岁时通过拔贡,被选职为户部七品官。咸丰元年(1851)丁父之忧,回到老家,旋即投入老家镇压农民起义的斗争,成为镇压团丁的首领。咸丰三年,加入曾国藩湘军。以后,一直率领乡勇平定家乡的各种农民暴动。陈士杰平素以办事稳健、有谋而得到曾国藩的信任。

当曾国藩将东援上海的任务下达给陈士杰时,陈士杰立即在家乡招募到上万人的子弟兵并积极训练,但就是不发兵。慈禧太后几次下懿旨,可这位陈大将军依旧岿然不动。曾国藩实在忍不住了,就派人将这位陈大将军叫到安庆来,问他到底咋回事。

陈士杰低着头,跪在地上,半天不吭声。曾国藩急了,叫陈士杰说明原因。陈士杰一抬头,早已老泪纵横。他说:“援沪之兵早已训就,只是微职上有90岁的老母,万一微职战场上丢了性命,老母是万万承受不了这种打击的,因此……”

曾国藩闻言,已知道陈士杰心中的“小九九”。到底是为了孝敬母亲,还是贪生怕死,曾国藩已没有时间来调查核实,要是老佛爷的懿旨再到,恐怕已不是催兵上路的问题,而是催他“曾剃头”上西天的大事了。于是,他赶紧命令距离上海很近、正驻扎在镇江的清军总兵冯子材火速援沪。可军令发下去后,如石沉大海,也一直得不到冯子材的回音。究其原因,无法知道。曾国藩差不多真的要失望了。这时,李鸿章出现在他面前。

曾国藩提议,要李鸿章东援上海!孰料李鸿章还真的乐意去。李鸿章自从在老家安徽打了几次胜仗后,虽然升到了四品官,但进入曾国藩幕府后,这一官秩便成了虚衔,根本没有行使这个四品官、独立带兵打仗的机会,而且,曾国藩的湘军大营中人才济济,他很难等到独当一面的机遇。李鸿章知道,要想往上爬,爬到帝国的最高层,没有恩师的举荐那是万万不成的,但说实在的,李鸿章认为曾国藩的办事风格一向犹疑有余而果断不足,每遇重大事件需要作出决定时,他总是向李鸿章请教。在曾国藩手下,他一直是个被使用的角色,而不是被重用的人才。

李鸿章一直盼望着能有自己作主、建功立业的机会。当恩师曾国藩要将东援上海的大任交给他时,他觉得英雄正逢其时!李鸿章心痒难耐,他激动不已,因为,他马上就能率领湘军浩荡东去了!

可恩师又发话了:“少荃,你这一去,我虽然可以高枕无忧,但自此之后,我失去了一个得力的助手啊!”李鸿章谦虚地说:“曾师营中人才济济,胜于我者,多矣!”曾国藩说:“不过,现在南京还没拿下,湘军人手不济,你这一去,我是没有兵送给你啊。让你做帅,兵就由你自己去解决了。”闹了半天,原来是个“光杆司令”!

不仅对李鸿章,对于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大难题!时间这么紧迫,从哪儿弄来部队?还要千里迢迢东援上海滩?李鸿章急了。但是,李鸿章紧蹙的眉头很快就展开了!湘军固然是现成的,但军中老气横秋的、吸大烟的、开小差的不乏其人。再说,这些人是跟着“曾剃头”来的,除了“曾剃头”,他们还愿听他李鸿章的命令吗?李鸿章想:不如自己募集。李鸿章领命之后,急匆匆赶回老家—历史,给了他发展淮军的机遇!

为了尽快募集一支军队,回到合肥的李鸿章从三个方面搜罗乡勇。

一是利用他父亲李文安的关系,寻找那些世交的弟兄们。当年,他曾和他的父亲共同在肥东、肥西办团练,曾经连续打过一些胜仗,共同谋事的弟兄曾得到过一些好处,从而在这里建立过一定的人缘关系。 李鸿章首先派他的弟弟李鹤章去肥东,收招当年被打散的人员,他自己则去肥西,找到当地有名的团练头子张树声。

江淮之间数年来一直遭受着太平军和捻军的掠扰。地方团练在清兵“匪兵”的争斗中,非但没有被消灭,反而越挫越勇。各乡各圩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方式—设寨自保。同时,各圩各寨之间又相互呼应,相互求安。张树声自幼就跟着办团练的父亲张荫谷耳濡目染,真正是“从娃娃抓起”抓出来的一方山大王。而张荫谷又和李文安是在办团练中结识的“好弟兄”。有了这层关系,李鸿章与张树声便成了“世交”。

李鸿章对江淮子弟的禀性是很熟悉的,只要感情深,什么都好说。他们不一定顾忌到多少国家政策、民族召唤,他们认的是弟兄感情,带有比较浓厚的江湖义气。张树声在家乡早就听说过李文安的二公子在湘军大营中当差,而且混得不错,本来就想联系,此番李鸿章找上门来招兵买马,张树声认为这正是投靠他的好机会。于是,张树声立即将其属下爱将刘铭传、周盛传、周盛波兄弟叫来,通报新的情况。

刘铭传本来是个私盐贩子,在地方上以杀了欺负其同宗女眷的地痞而扬名;周氏兄弟也没什么文化,几乎都是些“草莽大亨”。张树声、刘铭传及周氏兄弟曾模仿“桃园三结义”结盟为弟兄,如今一听召唤,齐来听计。当得知李二先生回来了,要将他们编入淮军,成为大清政府的编制,并从此粮饷不愁时,个个都乐意,发誓要杀尽“长毛”,替父报仇。他们一直在寻找报仇的机会。听说在湘军大营中颇有“市场”的李二先生来招兵请将,潘鼎新立即响应,把手下的一批三河团练全部拉到李鸿章的大旗之下。

接下来,李鸿章就去寻找当年与他父亲同在一起办团练、结果也是被太平军杀害的忠良吴廷香的儿子。听说吴廷香的儿子名叫吴长庆,是一条响当当的汉子。提起有杀父之仇的“长毛”,吴长庆的牙齿都恨得咯嘣直响。他手下也聚集着一批乡勇。吴长庆曾对这群兄弟们发誓: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世交李鸿章与他一拍即合。

再就是李鸿章去找他的学生刘秉璋。刘秉璋(1826-1905)是庐江县人。咸丰十年(1860)中进士,在翰林院任编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他的家乡受到太平军的洗劫。刘秉璋觉得这是家乡的奇耻大辱,于是弃文从戎,回到家乡办团练,以对付他切齿痛恨的太平军。

刘秉璋在未中进士前,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曾对刘秉璋的父亲说:“你的伢子以后就跟我家老二学吧。”李文安说这话时,李鸿章已经考中进士了,因此,后来就有人说李鸿章是刘秉璋的老师。因为有了这层关系,刘秉璋很快就将自己的乡勇拉到老师李鸿章的麾下,并表示为替父老乡亲报仇,愿意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在李鸿章网罗的这些乡勇首领中,刘秉璋与李鸿章处的关系最近,两家结成了姻亲,前后有七门婚事。

刘秉璋后来成了李鸿章的心腹大将。1885年,刘秉璋任浙江巡抚时,指挥了中法战争中的“镇海之役”,击毙法国军队统帅米禄,击沉法国军舰一艘,重创三艘,取得了近代史上近海保卫战的唯一一次胜利。

除了招兵募将,李鸿章还特别留意在家乡物色幕僚。后来跟他一辈子的安徽东至人周馥,就是这时候发现的。周馥(1837-1921)家穷,但一笔字写得规矩隽永。李鸿章一直认为字如其人,能写得如此好字,为人处世当不致没有章法。可以说,周馥伴着淮军的诞生而出现在李鸿章的幕府之中,直到李鸿章生命终结的最后,这位大管家还守在他身边。同时,后来成为李鸿章儿女亲家的蒯德模、蒯德标都是在这个时候加入李鸿章幕府的重要谋臣。

不到两个月,李鸿章兄弟在肥东、肥西召集的乡勇兵力超过了2万人。从外表看,说这些人是乡亲聚会倒是挺合适的;可要说他们是军队,那就有点滑稽了:他们不会队列,甚至不会排队,高矮长短,参差不齐;衣着也五颜六色,破烂不整,谈不上统一。唯一的共同特征,就是大伙儿头上都扎着一条毛巾,但毛巾的颜色也不一样。可李鸿章知道,这帮弟兄不中看,但打起仗来说不定挺中用。他对这些弟兄们的性情了如指掌:讲究面子,讲究感情,只要有交情,个个愿意把头提在手里跟你干!有了这个规模的人数,李鸿章就带着这伙后来被称为淮军、并令中外人士刮目相看的队伍来到安庆。

曾国藩十分钦佩这位安徽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能变戏法似的招到这么多兵,但他们的阵容确实使曾国藩不敢恭维。这些淮军不说打仗情况难以预料,就是平时见到首领,连个军礼都不知道怎么敬;说起话来,全是“弄妈弄妈”的一口不文明的土腔调,但朝廷不断地催促上路东援,上海那边已等不及了。

曾国藩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只是把这些“淮勇”根据其营官的姓名暂时分成五个营,潘鼎新带领的淮军为“鼎字营”,刘铭传部称“铭字营”,吴长庆部称“庆字营”,张遇春部称“春字营”,张树声部称“树字营”。这五个营的营官都是李鸿章的老乡,且都与太平军有不共戴天之仇。

正当李鸿章在组建江淮乡勇时,朝廷传来信息,一方面催促曾国藩尽快发兵东援,另一方面清廷已在上海“借夷助剿”,即向洋人借师,用以镇压太平军。洋人当时集中了400人,3门炮,组建了“洋枪队”。洋枪队组建后的第一仗,便将近2000人的太平军打得溃不成军,杀了1000多人,活捉了300多。在后来的屡次战斗中,洋枪队多次获胜,因此被人称为常胜军。当然,常胜军偶尔也打败仗。

㈤ 淮军是谁建立起来的

淮军作为一支汉人武装力量,在清王朝末年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作为最重要的国防力量存在。由于主要招募于安徽江淮一带,军队大部人马都是由淮勇组成,因此就被称为淮军。

保定淮军公所

当太平军一路势如破竹从江西打到金陵,盘踞南京建立太平天国后,继续派兵东进和西征。太平军攻势猛烈,先后两次攻破清军江南大营,清政府在长江下游的兵力损失殆尽,各地地主豪绅纷纷逃往上海避难(被太平军抓到后没有直接弄死的占少数)。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很快推进至上海周边,清军守备部队根本不是其对手,节节败退,形同孤岛的上海岌岌可危。

为了免遭灭顶之灾,集聚上海的乡绅土豪和本地的官绅买办,一边花钱雇佣外国军队保护上海(上海是当时最大的对外贸易集散地,驻有各国使馆),一边派人到安庆请求曾国藩派兵支援上海。来人涕零满面,说江南士绅日日盼曾国藩,就像期盼久旱之甘霖,并且允诺可以每个月能够筹集白银60万两以资军费。曾国藩有意派他弟弟去,曾国荃不愿意去,一心要攻陷天京,拿下首功。后来只得派在自己帐下做幕僚的李鸿章前去,李鸿章欣然领命,随后开始招募淮军。

淮军进入上海

1862年,李鸿章招募集结淮勇,在老师曾国藩的帮助下训练成新军(分成十四个营,每营五百多人),借助英国商船把士兵由水路运往上海。经过和太平军的几次血战,成功守住了上海。

进入上海的淮军

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他招募新兵主要就在家乡江淮一带。由于早年办过团练,他召集旧部,联系同窗故友,联系父亲的门生和以前的老部下,加之家族宗亲势力,他在江淮之间一呼百应,投者众多,淮军的招募、组建,非常迅速。

淮军

保住上海后,李鸿章慢慢站稳脚跟,招贤纳士,扩充军队,淮军规模不断扩大。他虽然沿用湘军营制,但把部队装备都换成了洋枪洋炮,而且专门请洋人来当教习进行训练。随后,他有模仿德国建立炮兵部队,战斗力明显提高。到了他率军参与攻陷天京时,淮军部队已经发展到7万人。

天津淮军操作克虏伯战车

太平天国灭亡后,湘军大部裁撤,而淮军依然维持旧制,继续肃清太平军残余势力以及围剿捻军。1865年,清军剿捻统帅僧格林沁所率大部人马在曹州(今山东菏泽)被捻军诱敌深入、一举全歼。作为清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全军覆没使朝野震惊。为了继续剿捻,清廷先后派曾国藩、李鸿章全力清剿捻军,经过两年苦战,到1867年东捻军与西捻军全部被消灭。因此,李鸿章也加官进爵,淮军势力不断壮大。

保定淮军公所

此后,淮军最重要的军事力量,主要负责卫戍直隶保定、天津、上海、吴淞及沿海地带。1884年法军进攻台湾基隆,淮军主将刘铭传率军击溃法军,取得基隆大捷。1855年2月法军从越南打过来,淮军参与镇南关一战,3月法国军舰进逼镇海,淮军老将刘秉璋率众击退法军,重创法军旗舰。

淮军公所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陆地上淮军参与了平壤战役,不敌日军。李鸿章以淮军为基础,呕心沥血打造的北洋舰队经过丰岛海战、黄岛海战损兵折将,最终在威海卫一战中,虽重创日本舰队,自身却全军覆没,威海卫失守。甲午一战中,淮军将领丁汝昌指挥的北洋水师以及叶志超、魏汝贵指挥的陆军都惨遭大败,淮军势力日渐衰落。

甲午海战

此时,一个重要人物出现了。袁世凯作为李鸿章门生吴长庆的手下,凭借个人能力和突出表现,得到李鸿章的赏识和大力护持。甲午战争前一直常驻大清藩属国,总督朝鲜,战争爆发后回国,他亲历了整个甲午战争,深知军队战斗力和军事制度的重要性,一直向朝廷进言由他募练新军,一直不被采纳。1895年6月李鸿章联合数位封疆大吏联名上奏保荐袁世凯,到了12月袁世凯获准在天津小站练兵。他广招淮军旧将、骨干,大练新兵,逐步培养成自己的嫡系。

甲午海战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在山东任上的他(山东巡抚)参与“东南互保”,手下新军得以保全,并迅速扩大规模。李鸿章死后,他继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也算继承了李鸿章的很大一部分势力)。到1902年袁世凯兼练兵大臣,在保定大练北洋新军,编成六镇,近8万新式陆军,其中绝大部分军官要职全部是他小站练兵的嫡系。1905年新军练成,自此袁世凯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大成(袁世凯练的兵,嫡系向他效忠,而不是向慈禧效忠)!

袁世凯与北洋军将领

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病逝(太过巧合),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廷虽然想镇压起义,可袁世凯练的兵谁过来都不好使,只能请袁世凯出马,主持大局。权衡利弊后,袁世凯把小皇帝傅仪废了,清朝就这样没了,民国建立。不久袁世凯称帝,因不得人心,众人合力讨伐,又匆匆取消帝制。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各自割据一方,自立为王。国民党军北伐后,大部分被消灭,一部分投降,一部分溃走,最后盘踞东三省的奉系军阀几十万人马,在少帅张学良带领下,进行了东北易帜,此时天下自此归国民政府管辖。淮军也从巅峰一步一步衰弱,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袁世凯称帝仪式

淮军的诞生和壮大,源于清朝维护统治不崩塌的需求(毕竟满八旗兵早已不复昔日战力,只能依赖汉军),而淮军战场失利也加速了清廷的衰亡。日渐衰弱的淮军在袁世凯大练新兵中得以延续,成为北洋新势力的一份子,最终因北洋军阀的分裂而消失殆尽。

㈥ 淮军是从什么军队衍生出来的

淮军是从湘军衍生出来的一支勇营武装,不仅营制大同小异,军营风气也一脉相承。所以,有人把淮军看作湘军的一个分支是有一定道理的。淮军主帅李鸿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人,其父是曾国藩的同年。自道光二十五年至咸丰二年(1845~1852)李鸿章一直在曾国藩门下受教,可以说是曾国藩登堂人室的弟子。咸丰三年(1853)李鸿章以翰林院编修奉命回籍办理团练,咸丰九年(1859)在江西建昌投入曾国藩幕府任幕僚,甚受器重。曾国藩不仅在幕僚面前称赞李鸿章“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竞青出于蓝亦未可知”,还在奏折中荐举他“劲气内敛,才大心细”,“堪膺封疆之寄”。咸丰十一年(1862)逃至上海的苏南士绅派专使赴安庆向两江总督曾国藩求援,曾国藩既垂涎于上海厘税饶富,又苦于无力分兵,遂令李鸿章回庐州老家募勇,以湘军营制编练淮军。曾国藩这样做主要出于两种考虑。第一,开辟新的兵源,以解决湘军兵源不足的问题。由于湘军只在湖南募勇,又主要集中于长沙、宝庆二府,致使随着湘军人数的增加,兵源日见缺乏,如不另辟蹊径,将来必有难以为继之一日。曾国藩认为,军队之强弱主要取决于营制之优劣,不在于兵勇是否募自湖南。淮、徐一带民风强悍,若以湘军营制编练一军,其战斗力绝不会低于湘军。故此次增募新军一改往日不论将领籍隶何处,必赴湖南募勇的惯例,令李鸿章返回皖北招募淮勇,从而大大扩大了兵源,解决了战争形势需要迅速扩军和湘军兵源不足的矛盾。第二,创立新军,为取代湘军预作准备。曾国藩认为,自安庆战役之后,湘军募气渐重,积习日深,已显露出强弩之末的景象,如不预作准备,必有一天陷于被动。如建立新军之时仍赴湖南募勇,势必新旧掺杂,积习难改。故决计“创立淮勇新军”以“济湘军之穷”,一旦湘军不可用,即以淮军取而代之。李鸿章回到合肥老家,即将昔日办理团练时的旧部招募成军,带往安庆,同治元年(1862)乘轮船开赴上海。

㈦ 近代淮军的创始人是谁

“淮军”是晚清由李鸿章招募淮勇编练的一支汉人军队,是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前身,曾是清朝的主要国防力量。

㈧ 由李鸿章创办的淮军是晚清重要的军事力量,但为何有淮由湘出的说法

“淮军”是晚清重臣李鸿章赖以起家的部队,军中的主要将领和兵员都来自于李鸿章的老家安徽江淮一带,因此被称为“淮军”。“淮军”虽然是李鸿章组建的部队,但军队训练、编制、器械粮饷供应等等都是仿的湘军制度,就是军中主要将领的安排最早都是由湘军领袖曾国藩亲自考察任命的,这才有了淮由湘出的说法。

淮军虽然出自湘军,李鸿章还是曾国藩的学生,但淮军和湘军毕竟是两股不同的势力,会互相争功、会有摩擦,这样一来清廷出于平衡考虑就不会彻底的消灭任何一方,淮军和湘军就都有了继续发展的机会。结果就像曾国藩考虑的一样,淮军在北方以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为中心,湘军在南方以两江总督、南洋大臣为中心,成为两股左右清朝命运的庞大力量。

㈨ 李鸿章创立的淮军堪称精锐,为何对战日本陆军时不堪一击

李鸿章创立的淮军不敌日本陆军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因为淮军的体系构成比较落后,二是因为淮军属于募兵制,就像一支雇佣军,没有信念支撑,战斗力较弱,三是因为淮军训练不足,方式也较为简单,不注重战术运用。所以说虽然淮军的装备都来自西方,武器先进,装备精良,但这只是在外在下功夫,内在依然是一支封建化的传统部队,面对全面改革的日本陆军就如同小巫见大巫了。

二、募兵制的缺点。

淮军士兵主要依靠招募组成,即募兵制。当时的募兵制有两大劣势,第一点是士兵给钱办事,不给钱就不办事,在残酷的战争下,军队的士气和信念很容易崩溃,因而很容易产生逃兵问题,没有道德的士兵拿钱跑路实属家常便饭,例如李鸿章初期主持的团练,“逃名远播”。第二是军队损耗补充问题,一般情况下淮军是缺少兵力之后再招募,再进行训练,时间成本较高,而日本陆军有预备役部队,损耗能及时补充。

㈩ 李鸿章的淮军 具体来自哪儿

1862年,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又出现了一支地
主武装,这就是李鸿章的淮军。淮军是曾国藩的湘军扩张的产物。随
着淮军的日益强盛,其创建者和统领李鸿章的政治权力越来越膨胀,
淮军由地主军事武装组织逐渐演变为左右时局的政治集团,不仅担负
着当时军事和国防的重任,而且影响到政治、外交、文化、经济等诸
多方面。李鸿章和他的淮军支撑了晚清四十年的局面,维系着清政府
的命运。

阅读全文

与淮军的创造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贵州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29
买家投诉发票 浏览:251
普通护照的期限 浏览:766
发明文言文 浏览:523
国培线下专题研修成果 浏览:577
马鞍山苏丛勇 浏览:109
人民的名义侵权问题 浏览:53
全椒到马鞍山汽车时刻表 浏览:899
logo可用字体版权 浏览:861
马鞍山中豪 浏览:929
tefl证书在哪里考 浏览:564
小陆离与成果 浏览:654
迷你世界冒险转化创造 浏览:680
2014纳税申报期限 浏览: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肤 浏览:48
陕西房地产估价师证书领取地点 浏览:140
证书小知识 浏览:431
马鞍山何兵 浏览:376
设计创作版权合作合同范本 浏览:482
省知识产权局侯社教 浏览: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