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佛天大道自然功发明人

佛天大道自然功发明人

发布时间:2021-07-28 03:25:46

① 顺境成才的事例

1、金庸。

只看这老爷子的简介,不过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别人不同意了就不干,实在不行就走,谁怕谁啊,反正我家族,到那都能找份喜欢的工作,而且确实是有才(前提是刻苦学习好不能算是逆境),到现在还能活到老学到老,真是老当益壮,条件好的年轻人的楷模。
2、韩寒。

人家韩寒自己都说了,人家是既得利益者,所以其实大多数人的成功都跟运气分不开。而且在我看来,运气也是成功的一大因素。

3. 爱迪生

美国爱迪生12岁的时候,因为喜欢“鼓捣”科学小把戏,被校长误认为贪玩而开除学校。这使爱迪生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然而,她的母亲最了解自己的儿子的兴趣,她不认为儿子的兴许是不务正业。他为儿子创立了良好的条件,给爱迪生开辟了实验室,支持孩子的小科学实验,从而使爱迪生的发明智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终于发明了白执电灯泡,电报机,留声机等,并发现了热电子发射现象。
4、 阿姆斯特朗

阿姆斯特朗是第一位登陆月球的第一人。小时候,他是一个善于幻想的孩子,但他的母亲从来不打击他的积极性,一次,他的妈妈在厨房洗碗,他在后院蹦蹦跳跳的玩耍,母亲问他:“你在干吗?”他说:“我要跳到月球上去。”他的妈妈听后没有向其他孩子的家长那样泼孩子冷水,也没有骂他,或者说:“不要淘气,快停下来。”之类的话。而是说:“好!不要忘记回来哦!”在这样的轻松的环境下,他终于登陆了月球。可见好的引导方式更有利于他们发展。

现实生活中我们说每一个人都想过幸福的生活,也都希望我们的小孩子生活在一个顺利的环境,我们为他们消除逆境,这都是人之常情,是人性,我们不忍苛责;但我们又发现人生其实是无奈的,很多时候的遭遇我们是没得选的,正所谓“人生之不如意者常八九”,我们遭遇逆境是必然的。当我们面对逆境时,我们会发现,人克服困难走出困境的能力,竟然都是从困难挫折中获得的。其实说到这里就很明白了,我们不是为了进入逆境而阐述逆境的功能性的,正如我们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前进,我们收拳是为了更好的出击一样,逆境的意义在于人生更全面的发展,逆境的彼岸是人的福祉。而我们发现,逆境就像一个慈祥又不失严厉的老师傅那样,一直锻炼着你、考验着你,直到你的功力超越他,直到你出师的那一天。谢谢大家!




② 修真小说的等级划分最早是谁发明的啊,什么元婴期,暝寂期,分别是怎样的状态呢

道教 指学道修行,求得“真我”“本我”“去伪存真”为修真。
修真又称修仙、修炼内丹,“借假修真”,当代的道士即修真者。修真方法主要是炼外丹(服食)、炼内丹(精气神),所以有自然内丹和金丹大道一说。传统文化中的金丹并非现在修真小说中所谓的境界。
网络上通常将修真小说按照涉及的题材分为现代修真小说,古代修真小说,都市修真小说,魔幻修真小说和洪荒修真等。 修真类小说题材是从古代游仙,仙侠小说,神魔志怪小说以及近代武侠小说发展结合而来,有些夹杂着现实网络流行文化,西方古典文化。但它和仙侠小说一样依照着中国本土的道教修炼文化发展起来的新型小说体裁,所以有人说它与仙侠小说是一对亲兄弟,有些仙侠小说和修真小说真不好区分。
修真小说和仙侠小说比起来极其着重于修为境界的描写,各界划分根据不同的小说也有不同的种类。一般讲述主人公通过(类似)道教的秘法修炼到达更高的境界。
修真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修炼境界等级的描写。这是与仙侠小说的最大区别。修真小说往往比仙侠小说更加的虚幻玄妙,动辄上古大神,三界浩劫,甚至还有奇异大陆,时空穿越,星球大战,题材基本不受束缚因此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
仙侠小说比修真小说较为写实一点,仙侠小说可以理解为“侠+仙”也就是武侠小说加上人物通过历练追求修仙的故事,注重传统文化和武侠文化的融合,以及人物的感情,历练,感悟。虽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但更富有侠客文化的‘道义精神’。
该类文学题材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年轻人对道教典籍的兴趣和典籍中关于人类进化,史前文明,更高等生命体的猜测。
修真、武侠、仙侠
仙侠小说又称古典仙侠或者正统仙侠小说,因为网络文化兴起,许多仙侠小说参杂着更神奇的玄幻内容,由此而诞生了仙侠小说的亲兄弟“修真小说”。有些少量的题材甚至无法区别究竟是仙侠小说还是修真小说,也导致常常被互相串称。毕竟世上本无绝对,心中了然就行。
近代,仙侠小说的开山之作是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书中剑仙驭剑腾空,瞬息千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才子们。其中就有古龙、金庸这样的宗师。
就内容来讲武侠与仙侠区别就在一个“仙”字,他们在侠义的体现上可以说就是同一类书籍。但是武侠小说又分为写实的,拳法、枪法、棍法等传统的十八般武艺的武术类型提倡侠义精神。仙侠小说则比较虚幻的加上剑仙、武功、神仙志怪等元素。
修真小说与仙侠小说
修真小说与仙侠小说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修真小说——故事一般涉及三界浩劫,涉及仙界魔界,着重修练境界,受飘渺的影响很讲究所谓的金丹期,元婴等境界,会经历金丹、大道、度劫之类的过程。经常出现飞升之类的情节。修真小说喜欢讲究各个修练境界等级,且等级众多。讲究元神、元婴,很喜欢讲到神、魔、仙,很容易出现伏羲,后翌,上古大神的战争,还有创世神。修真小说想像更天马行空,可以杂以穿越、重生、都市、魔幻等,缥缈类的修真;其他剑侠、洪荒、武侠、修行问道几类中的优秀作品,尚能或多或少看到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子,尤以最后者为最。(玄幻小说是指魔法类、穿越类、异世界类、西方类等)如:京都狼作品 《封天剑传说》;忘语的作品 《凡人修仙传》等。
仙侠小说——主要讲人与修仙的故事,很类似武侠小说风格,很少提到神、魔、仙,也很少涉及到什么天帝之类的。即使有,所涉及的内容也不会太多,不会太刻意。仙侠小说着重人之感情,尘世沧桑的描写,他们都强调一 个“侠”字,如何行侠仗义。仙侠小说它的思想还体现在“道”,“道”是对万事万物的理解,侠是对社会的理解,主角如何对尘世的历练,如何大彻大悟,感叹沧海桑田,世间冷暖。这一点以仙剑奇侠传所代表的的仙剑文化极有体验。这种题材还带有一种仙韵,内容中刻画几个不出世的绝世仙侠或者是人间仙景一般的仙山福地,壮丽山河。当然这点武侠也有这个特点,因为武侠受仙侠影响特别大。毕竟仙侠是武侠的鼻祖。武侠的不同点在于它刻画一个“武”字,比之仙侠更较为写实。

③ 道教的创始人(道教人进)

中国的道教创始人是:张陵。道号张道陵。又叫张天师 。
附:张陵一生的活动,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早期活动;二、为创教作准备;三、创教;四、传教。
张陵出生于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一个信仰黄帝老子的世家,一说为西汉留侯张良的后裔。公元98年的永平十年张陵与弟子王长、赵升等绕开洛阳乘舟入今江西鄱阳湖,上云锦山,并传黄帝九鼎丹法,在云锦山修炼外丹黄白术,历三年炼成太清神丹,之后又炼成九鼎神丹,即所称“龙虎太丹”,传说龙虎大丹炼成后,山显龙虎之形的瑞应,遂改云锦山为龙虎山,公元126年,鹤发童颜的张陵率弟子数人山龙虎山辗转长安,翻越秦岭经古栈金牛道入蜀。
张陵入蜀之后,首先在今大邑县境内的鹤鸣山积极为创教作准备。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因素:——是巴蜀从上古以来受到代表东方文化的楚文化的影响极深,楚文化中巫文化(或称鬼道文化)在东汉张陵创教之前已经形成巫教社团;二是张陵要与从战国时楚国就已经凤靡“淫祀”并影响巴蜀的巫教抗衡,必须积极为创教前作思想教理准备,在创教前后,他先后撰写完成了《老子想尔注》、《黄书》、《道书》、《二十四图》等二十四道书,并以符水等治病,发展教徒。

④ 武当派的最初创始者是谁

张三丰是武当派创建的鼻祖,据《武当拳术秘诀》载:“本武当三丰之要诀,为武当之正宗。”武当派始于张三丰在近年的诸种考证和研究之后也得到了专家界的逐步认同。

据考证,三丰派主张“守内、崇实、修性、健身”,并且形成了一种“顺其自然、以静制动、技进于道”的武功派别,有“阴阳说”、“五行说”和“太极说”等武当拳法的运用。

门派介绍

武当与少林派两派在武侠小说中均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一直都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说法,这两派也常联合起来主持武林正义。

两者的不同除了分属佛道两种宗教信仰外,少林寺的地理位置是较明确的,武当派就只说是在武当山上,这或许是因为武当山上的知名道观多,却没有像是少林寺这般将宗教与武学相结合的单位。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武当派

⑤ 法家,墨家,儒家,道家,兵家的创始人分别是谁

1、法家创始人:李悝。

李悝,魏国安邑人。中国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强产量。

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

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现已失传。其“重农”与“法治”结合的思想对商鞅、韩非影响极大

2、 墨家创始人:墨子。

墨子,名翟,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

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3、儒家创始人: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4、道家创始人: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胡适曾推测老子生于周灵王初年,当公元前570年),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苦县,古县名,史学界普遍认为在今河南省鹿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为“太上老君”。

5、兵家创始人:孙武。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5)佛天大道自然功发明人扩展阅读

法家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及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在中国传统法治文化中,齐国的法治思想独树一帜,被称为东方法家或齐法家。齐国是“功冠群公”的西周王朝。

开国功臣姜太公的封国,姜太公的祖先伯夷辅佐虞舜,制礼作教,立法设刑,创立始礼法并用的制度。太公封齐,简礼从俗,法立令行,礼法并用成为齐国传承不废的治国之道。

管仲辅佐齐桓公治齐,一方面将礼义廉耻作为维系国家的擎天之柱,张扬礼义廉耻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强调以法治国,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法治国的人。

至战国时期,齐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和百家争鸣的策源地,继承弘扬管仲思想的一批稷下先生形成了管仲学派。管仲学派兼重法教的法治思想成为先秦法家学派的最高成就。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深受齐文化熏陶的荀子,还培养出韩非和李斯两位法家代表人物。

先秦法家主要分为齐法家和秦晋法家两大阵营。秦晋法家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齐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法教兼重;秦晋法家奉法、术、势为至尊与圭臬,齐法家既重术、势,又重法、教。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这就足以见得他们对法制的高度重视,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

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法家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件的所有权。“兴功惧暴”,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集法家大乘,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墨家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尚贤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纲领。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以下是墨家的观念。

伦理观∶提出“兼爱”,主张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他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由于人不相爱。

政治观∶主张“尚贤”、“尚同”,提倡选任贤才,消除阶级观念,使天下大治,主张“非攻”,反对一切侵略战争。

经济观∶反对奢侈的生活,主张节俭,提出“节用”、“节葬”、“非乐”的思想。

宇宙观∶提出“非命”,认为命运不能主宰人的富贵贫贱,强调只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变。为了求福避祸,他又主张“尊天”、“事鬼”。

由于墨家从创始人墨子到主要的代表人物,都是社会中底层的学者,所以墨家更能体会到战乱时期社会中劳动人民的凄惨生活,所以相对于儒家的过分讲求“礼”,墨家更注重刻苦、节俭的生活习惯,而且不吝于做低层的劳动工作,被儒生辱为“淫巧之技”,生活上的偏差,立场上的对立,和思想上比“仁爱”更难遵从的“兼爱”,使得墨家并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日后发展不大。

儒家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道家

道家以“道”为核心理念而得名,最早见于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当初也叫道德家。从广义上来说,主要分为老庄派、黄老派、杨朱派三派,其中老庄派以大道为根、以自然为伍、以天地为师、以天性为尊,以无为为本,主张清虚自守、无为自化、万物齐同、道法自然、远离政治、逍遥自在。

政治理想是桃花源和至德之世,体现了“离用为体”的特点,因此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远离残酷现实的精神家园。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列子等;黄老派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主张因俗简礼、兼容并包、与时迁移、应物变化、依道生法,依法治国、删繁就简、休养生息,政治理想是大一统。

体现了“离体为用”的特点,成为了历次大乱之后政府治世的急救包。其代表人物是慎到、田骈、环渊等;杨朱派主张全生避害、为我贵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属于道家的别支,代表人物杨朱、子华子。春秋战国后,因不容于世,后湮灭不存。但其全生保性的思想被道教全盘继承。

道家哲学不同于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是解释此原理的内涵,从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

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束缚。所以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由此道家黄老派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并提出了因循天性、顺势而为、宽刑简政、休养生息等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主张,而老庄派认为现实中充满了束缚和限制,大至鲲鹏,小至蜩鸠,都需要凭借一定的外部条件才能活动,即它们都是“有所恃”的。

为了摆脱所有的束缚,达到完全“无所恃”的精神自由, 就需要“齐物”“逍遥”的生活态度。另外,老庄派还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以实现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以实现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

同时,老庄派还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 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虚心实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 等等;而杨朱派认为所有的人都一毛不拔,同时互不侵害,就可天下大治。

政治观∶老庄派追求桃花源和至德之世,主张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黄老道家追求大一统,主张因俗简礼、宽刑简政,依道生法,依法治国。两者都主张无为而治。

人生观∶黄老道家主张因循万物,身国同治,老庄派主张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因此,人们必须“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一切礼教的枷锁,才能避免灾祸。

兵家

兵家重点在于指导战争,在不得不运用武力达到目的时,怎么样去使用武力。创始人是孙武,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穣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今存兵家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等。各家学说虽有异同,然其中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因素。兵家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为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和《尉缭子》等。

兵家集大成者是孙武的《孙子兵法》。中国自古以来兵家一直是受到重视的。 兵书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兵书产生于西周,成熟于春秋。

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战争,是兵法的关键。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关系到一国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兵法也可以将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统治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指引;又是一部如何领兵打仗,制定战争战略与策略的书本。

⑥ 道教的创始人是谁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三大教派道、儒、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倡导道德,为国人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及最终的精神归宿。儒家以仁义教化为核心,强调主体道德和圣人教育的自觉自觉,如何从主体本身强调善恶的必要性,为历代尊崇。道家以顺应自然为核心,提倡无为而治,当人们无法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认识自己时,道教就有其独特的发挥。佛学以慈悲、大爱、解脱为核心,引导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生活道德。

道家文化的创始人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与哲学家,世界历史文化名人。道家经典之作《道德经》,中心思想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无为,顺应自然。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⑦ 中国道教创始人是谁

张道陵(34年-156年或178年[1]),字辅汉,被视为道教的创始者,是五斗米道的创始人。道教徒称他为张道陵,张天师,祖天师,正一真人。

⑧ 太极张三丰,资料

张三丰,元明道士。生卒年不祥。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宝,又字君宝,号三丰,丰又作峰。较为可考的说法,张三丰约活动于元延佑(公元1314 ——1320)到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间。如果是1314~1317——1417之间的话,应该年逾百岁了!为辽东懿州 (今辽宁 )人,后人以他为隐仙派。或说张三丰是宋或元甚至金时人,其籍贯,亦有“平阳”、“猗氏”、“宝鸡”说。

明英宗天顺三年(公元1459)封为“通微显化真人”。 宪宗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封其为“韬光尚志真仙”。天启三年(公元1623)熹宗称三丰降坛显灵,封其为“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
张三丰,懿州(今湖南芷江县)人,名全,一名君宝,字三丰。

是元末明初道教首领,行游四方,曾在湖北太和山(即武当山)结庐修行。

根据“明史”和历经纂修的“太和山志”,都只字未提及张三丰会拳术;即使是公元1723年住在四川的圆通道人汪锡龄编的“三丰全书”稿本以及到公元1844年被长乙山人李涵虚重编出版的“三丰全书”面,他们虽然都鬼话连篇地宣称见过十四世纪的张三丰,但也未曾捏造张三丰会拳术或创造太极拳.太极拳创始于张三丰的谎言,出现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太极拳在北京享有盛誉之时这个事实,至此证实.因此说太极拳的创始人为张三丰,是不真实的。

但明初张三丰何以当时名闻国内?我们如果研究一下“明史”中的“胡传”,“郑和传”,“姚广孝传”和“方伎传”中的张三丰事迹,把有关史料加以三证,就能清楚看出张三丰,这个被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神化人物,原来是明太祖死后,明代皇朝宫廷争夺皇位的副产品。

其历史真相是: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因太子早亡,就由皇孙朱允继皇位改元建文,但皇太子之弟朱棣,于建文四年以“靖难”名义,从燕京(北京)杀奔明朝首都南京,夺了皇位,改元永乐.由于传说建文帝未死于战火,永乐帝不放心,遂派亲信胡,配上认识建文帝面貌的内侍朱祥,以寻访道士张三丰(邋遢)为名,从陆路遍访各州,郡,乡,邑,去查访建文帝下落,有四年之久.永乐二年,又有谣传建文帝逃亡海外,永乐帝又派郑和(世称三保太监)等领兵浮海,远巡西洋,也未查到建文帝下落.永乐十七年,又派胡出巡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去查访建文帝下落,又查了四年。

永乐帝前后经过二十一年在国内外对建文帝下落的秘密查访,才放下心事。

但是皇帝派胡尚书(胡)寻访张邋遢道人的新闻已传遍民间。

永乐帝为了掩盖劳师动众的真相,欺骗人民,他遂下令工部侍郎郭琏等带领丁夫三十万人,大兴土木,在武当山营建武当宫观,耗资白银几百万两。

从此以后,武当山的张三丰就成为人民传说中的时髦人物。

到五百年后的清末民初又被封建文人附会作太极拳的创始人。

⑨ 佛法究竟是被创造的还是被发现的,如过是被发现的,那又是最先被谁发现的

佛法是被创造的,因为在人人都觉悟的过去,是没有佛法的,只有佛性和波若智慧。。。。。。
第一个创造了佛法,为迷失众生揭示佛性和波若智慧的佛陀是威音王如来。。。。。。
威音王如来以及威音那畔

威音王如来,据说是最早示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一位佛陀。

《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说道:“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劫名离衰,国号大成。”

憨山大师《妙法莲华经通义》第六卷,关于威音王如来,关于这段经文,这样补充道:“此乃空劫初成之佛,以前无佛。故宗门称向上曰威音那畔。”

凡事总有个开始,示现成佛也是一样。最早以八相成道这样一种方式来广度众生的,就是威音王如来,他从本无生灭的妙性当中,显现了生灭,显现了从迷到觉的修行路程,为一切芸芸众生,以身作则地指明了圆满解脱的菩提大道,并为后世的有缘者,留下了觉悟的教法。

——人们把它叫做佛教。

——这其中包含着正觉者无尽的大慈大悲,以及无比的善巧方便。

——于是,后来者络绎不绝,觉悟者们纷纷效仿,发菩萨愿,行菩萨道,最终,示现成佛,示现做教主,广为利益一切众生。

从本质上来说,任何一尊佛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无师自悟”的究竟解脱者。这在《杂阿含第七五经》、《杂阿含第六八四经》,以及《相应部第二二相应,第五八经》等等诸多经典当中,都有着明确的记载,世尊曾经多次宣明,他是“无师自悟”的解脱者。

佛陀无师自悟的解脱智慧,被称之为“无师智”。《法华经》譬喻品当中说道:“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悯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

三论宗的吉藏大师在《法华经疏》当中,是这样解释无师智的:“无师智者,前之三智,并不从师得,故云无师智。”

——什么叫做“无师智”呢?因为一切智、佛智和自然智,这三种究竟的智慧,并不是从老师那里可以得到的,而是人人本来具有的,只需要觉悟与明了,而不需要老师给予。实际上,任何老师也不可能给予我们,所以,把它叫做“无师智”。

著名的《大日经疏》,由善无畏尊者口述,一行禅师撰文。其中,对于佛陀的无师自悟、无师自觉,也有着非常清晰的表述:“如是自证之境,说者无言,观者无见,不同于手中菴摩勒果,可转授他人也。若可以言语授人者,释迦菩萨蒙定光佛之授记时,即可成佛,何故具修方便,要待无师自觉,方名佛耶!”

——善无畏尊者是一位了不起的密教圣僧,其成就无比广大,详见《高僧传》。

——佛陀的自证境界不可思议,就算用语言来粗略地描述,语言也终究不是觉悟之境,可以运用语言,而不可以依赖于语言,所以说“说者无言”。如此的妙境,无论用眼睛,还是用智慧来观察,终究没有可见之物,超越了形相的觉知与分别,所以说“观者无见”。

佛陀的自证境界,不同于我们手里的一枚水果,可以传递给别人。如果觉悟之境,可以用语言来传授给弟子的话,那么,修行就变得太简单了,只要得到上师的传授,立即就会成佛,而不再需要修行。

——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

——否则的话,当释迦牟尼佛的过去世,在他得到定光佛(就是燃灯古佛)授记的时候,应当立即成佛才对呀!为什么还需要经过无量劫的勤苦修行,行菩萨道,修学种种法门,直到悉达多太子这一生,在菩提树下无师自觉,才叫做佛陀呢!

——善无畏尊者,被誉为唐密的“开元三大士”之一,他以一位密教金刚上师的身份,如实宣扬无师自觉的成佛妙法,是极为发人深省的。因为,在秘密教法当中,以金刚上师最为尊贵,一切密乘弟子,都必须依止金刚上师,才能够获得相应的成就。

——然而,这是秘密教法的甚深方便,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否则的话,弟子们很容易出现偏差,其教法的清净传承也无法得以保证。

——善无畏尊者是在告诉我们,依止金刚上师,获得成就,与最终的无师自觉而成佛,两者并不矛盾。先需要依止金刚上师,而觉悟本心;再通过无量劫的行菩萨道,最终,无师自悟而成就正觉佛果,广度一切众生。

——毫无疑问,一切佛陀都是无师自悟的。

——否则的话,如果佛陀还有个指引他觉悟的师父或者上师,那么,他的师父或者上师才是佛陀。

悉达多太子就是如此,虽然他有两位教他禅定的老师,但是,这两位老师只是教他禅定而已,并不能够指导他成就正觉。因为,这两位老师不是觉悟者。

——太子最终离开了两位老师,来到了菩提树下,禅坐,并发愿:“不成正觉,不起此座!”

——这个愿力很重要,它是太子之所以能够成就正觉的力量源泉。

——也正因为如此,如诸多经论所说,发菩提大愿,是学修大乘佛法的起点与根本。

每尊佛都是无师自悟的,都是独一无二的,佛经里说的很清楚,在同一个世界,不会有两尊佛同时住世。

——另一方面,每尊佛又都是平等的,是无二无别的。如经文所说,所谓佛佛道同是也。

曾经有人问赵州禅师,三世诸佛的师父是谁?赵州回答说:“阿弥陀佛”。再问阿弥陀佛的师父是谁?赵州回答说:“三世诸佛”。

——赵州禅师善巧地诠释了每尊佛之间的关系:既卓然独立,又无二无别。

还是这位赵州禅师,时常会说一句话:“佛之一字,吾不喜闻。”

——作为佛弟子,竟然会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肯定会让不少人费解。

——在这里,赵州禅师所表述的,正是上文憨山大师所说的“向上”一路,也叫做“威音那畔”,意思就是威音王如来出世以前,那个本来面目。

——在威音王如来出现以前,到底有没有佛呢?

憨山大师说“以前无佛”,意思是说,在此以前,没有示现做教主的“佛”。

——曾经的正觉者很多,无量无数,只是,他们都不叫做“佛”。

——那叫做什么呢?

——叫做什么,都是虚假言语而已,都不能够代表实际的状况。就是叫做阿猫、阿狗,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旦觉悟了本来,才知道,“它”不叫做佛。如果非要给它安个“佛”名的话,反而多余了。因此,赵州禅师说:“佛之一字,吾不喜闻”。

——虽然不喜闻,又何曾讨厌过呢!有智慧的人,不应当错解赵州的本意。

所谓“向上”一路,就是指本来面目。当然,叫做“本来面目”,也是方便之说,不得已而为之,若不如此,法意如何表述呢!

人之本性,就是佛之本性,就是万物之本性,是三无差别。如此之本性,为一切万法之源,为宇宙天地之源,不会变化,不能更改,只可觉悟与明达。

——完全觉悟的人,就是佛陀。

——没有安上“佛”名之前,宗门把它叫做“向上”一路,也叫做“威音那畔”,就是威音王如来尚未出世之前,本来就有的,那个如如不动的本性。它没有办法被传授,所以说,“向上一路,千圣不传”。

这里的“千圣”,是指贤劫千佛,就是千佛出世,也没有办法传授本性,只可在佛陀的指引下,弟子们自观自见。六祖大师说得最清楚了:“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五祖大师对此表示认可。

——这就好比天上有一个月亮,小小孩子们并不认识,大人为了帮助他们认识月亮,于是,用手指头把月亮指给了孩子们,让他们看,聪明的孩子,顺着大人手指头的方向,一下子就认识了月亮。而笨拙的孩子们,却把大人的手指头,当做了月亮。这时,大人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反复讲解,并加以引导。

——他没有办法把月亮拿过来,递给孩子们。

——同样,就算是贤劫千佛出世,也没有办法把佛性掏出来,递给我们大家。所以说,自性也好,佛性也罢,都没有办法直接传授,而只能够予以方便引导,让弟子们自见自明。

——我们就是那些笨孩子,佛陀在大乘经典当中,处处标指佛性,我们却迟迟不能明了。有些笨到了极点的人,甚至认为佛陀不够慈悲,甚至认为汉传佛教没什么好学的,甚至认为汉传佛教当中的那些没有师承的高僧大德们,不是成就者,等等。

——不求回报地奉献自己的智慧,奉献自己的觉悟之境,还有比这更大的慈悲吗!

——佛陀如此,历代高僧大德也都如此。至于成就如何,示现上各有因缘,论其本地,若能不求名利而利益众生者,都是不思议解脱菩萨。

——什么是高僧?不论名声,不论地位,不论学识,不论禅定与神通,不论弟子多少,也不论相貌如何,只看他(她)是否能够放下名利之心。

若能放下求名利之心,就能放下我执,就会具有正知见,就会与法相应,就会解脱,就会具备出离心与慈悲心。这样的出家人,不是高僧,又是什么呢!

佛陀是无师自悟的,那么,其他人,是否可以呢?

在《坛经》上,玄策禅师有一段话,广为人知,他对玄觉禅师说:“威音王以前即得,威音王以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

——字面意思是:在最初成佛的威音王如来出世以前,有无数的无师自悟者,是可以的,不需要谁来印证。而在威音王如来出世以后,就有了形式上的佛教,那么,应当以佛为依止,无师自悟而擅自认证的人,都是天生的外道子孙。

必须要说,这其中含有很深的法义,因为,无师自悟还好,关键在于“自己认为自己已经悟道”——这是非常危险的事。自己为自己印证,这往往是“我执”在作怪,就算是自己依照佛经为自己印证,也往往难逃“细微的我执”。

——正如佛经所说,师心自用者,无药可救。

——因此,或许您可以无师自悟,但是,决不能擅自为自己印证。

——那怎么办呢?

——要么参访善知识,要么,干脆就不管他悟与不悟,悟了,也当做没悟,依旧用功修学,时常降伏内心烦恼,时常方便利益有缘众生。老老实实行菩萨道,自他两利,自然会福慧增长,终将圆满佛果。

——现实情况是,在如今的末法时代,善知识越来越少,可遇而不可求。所以,就算似有所悟,也不可自以为是,还是要老实修行为妥。

——就算有幸得到了善知识的印证,又能够如何呢?还是得老老实实地修学,不断增广悟境,自他两利呀。

所以,开悟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降伏心中的烦恼,能否通达佛经里的广大智慧,能否真正地自利利他。

《佛遗教经》说得好:“自利利他,法皆具足”。

——降伏自己的烦恼,就是自利;在此基础上,帮助别人降伏烦恼,就是利他。如果能够这样修行,一切妙法都将圆满具备,还有什么好愁的呢!

——最可怜的是一部分人,根本就没有能力降伏自己的烦恼,却整天要去度众生。他自己不知道,他完全是被名利心所驱使,在他内心深处,潜藏着的细微名利心,促使他拼命地向外追求,并且巧妙地进行了包装,打着“行菩萨道,普度众生”的伟大旗号,去满足内里的名利与我执。

关于玄策禅师“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这个公案,宗门下早有说法,北宋时期的《祖庭事苑》第五卷是这样说的:“威音王佛以前,盖名实际理地;威音以后,即佛事门中。此借喻以显道,庶知不从人得。后人谓威音王实有此缘,盖由看阅藏教之不审。”

——大意是说,所谓的威音王如来以前,指的是真如实际的本性之地,即“实际理地”;而威音王如来以后,指的是本觉妙性的一切作用,即“佛事门中”。在这里,玄策禅师是在借用比喻,以便显明禅门妙法之殊胜,显明祖师传承之重要。

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够知道,本觉妙性,是不可能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呢!

后世的人们,往往以为威音王如来确实有这样的印证因缘,从此以后,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指点,自己无师自悟的人,就真地成了天生的外道种子——像这样的误解,都是因为读经看论不仔细、不深入的缘故啊!

——宗门下有一句话:“实际理地,不染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

就真如本性来说,从来就一尘不染,人人本有,个个不缺,师父没有办法传授,自己也不可能从哪里得来。在这里,别说什么印证,连开悟、证果和成佛也都成了水月空花,毕竟了不可得。

就本觉妙用来说,一切一切,无非佛事——都是成佛的事业,都是觉醒的事业。就算是一切贪嗔欲望,种种习气烦恼,你也舍它不得。为什么呢?因为,他就是你的本觉妙性所显现,在当时,他就是你的本觉妙性。如果有人执意地要舍弃一切烦恼和种种欲望的话,结果恰恰相反,他会变得更加烦恼,他会因为欲望而更加痛苦。

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冈波巴大师有一部《成就圣道宝鬘集》,由张澄基居士翻译成了汉语。大师曾经发愿说,如果后世的人们能够阅读这部论,就等于亲见到大师一样。这是一种授记,足见这部论是冈波巴大师的心血之作。其中,就有着这样的开示:

“不要舍弃一切妄念,因为它们都是法性之显现游戏;不要一意舍弃烦恼,因为烦恼能令行者忆起智慧;不要一意舍弃欲乐,因为欲乐能灌溉和增益行者之证悟及觉受。”

——这和宗门下所说的“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就本觉妙用,也就是一切成佛的广大事业来说,没有任何事物需要舍弃,需要的,只是放下对于一切事物的虚妄执着而已。一旦放下了虚妄分别和执着,一切都将显现为妙用,那就是佛陀的不可思议境界,如《圆觉经》所说: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

——虽然如此,在彻底放下虚妄分别和执着以前,我们还没有资格和能力去如此地实践。那些不自量力的胆大妄为之徒,必将自作自受地,遭遇因果业报。

——然而,我们需要明白它,需要彻底地明理,否则,我们将看不清前方成佛的大道。

就“佛事门中,不舍一法”的角度来说,玄策禅师之所以用“天然外道”这样的激烈言辞,劝玄觉禅师前去参访六祖,是有其良苦用心的。第一,如同六祖大师这样的,传佛心印的大善知识,非常难以遇到,无论自己的悟境如何,只要前去亲近,必有受益;第二,当时的永嘉玄觉禅师,虽然已经依照《维摩诘所说经》发明心地,但是,如六祖大师所说“汝甚得无生之意”,注意,只是悟了无生之意而已,而“意”当中的,细微的思虑分别尚未超越。这样的悟境,纵然可以辩答如流,可以叫做大开圆解,却不能称为得道,属于理悟,而不是证悟。

也正因为如此,六祖大师反复好言相劝,赞其善哉,请他“少留一宿”,一定要让他住一个晚上。为什么呢?因为这样才有时机,单独为他开示“向上一路”。如果永嘉禅师自以为得到了祖师印证,大事已毕,执意不肯留宿的话,他这一回就将错过得道之机缘,也就不会有那位潇洒的“一宿觉”了。

《证道歌》说的清楚:“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永嘉玄觉禅师如果不参六祖的话,就不会迅速证道,这恰恰显示了善知识的重要。如果有机缘,我们每个学佛人,都因该去参访善知识。这与威音王如来以前,或者以后,没有什么绝对关系。

——不过,前提是,我们首先需要确认,他(她)的确是一位善知识才可以。至少,当我们见到善知识的时候,我们有能力识别,对方是否真正的善知识。

——达摩祖师《血脉论》当中明确地说:“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

只有明心见性的人,才是真正的善知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别人是否已经见性呢?

——道听途说是不可靠的,因为,如今是末法时代。

——除非,我们自己已经见性,或者,我们差不多已经见性。那时,我们才有必要去参学善知识,我们也才有能力识别善知识。

——在此以前呢?

——就老老实实地修学一个法门吧,或者念经,或者念佛,或者持咒,或者参禅,或者修行止观,等等。老老实实地降伏习气,老老实实地培植福慧资粮,老老实实地常发出离心和菩提心,老老实实地时常皈依三宝。功到自然成。

——有的时候,就算我们遇到了真正的善知识,我们也不一定会有受益,因为,因缘不可思议,缘分浅,受益也少。不是有一句话么,佛也难度无缘之人哪。

——还有的时候,当你睁开了智慧眼,看看天下善知识少得可怜,每一位有名望的善知识都被无数信徒包围着,你想去见上一面,比登天还难。无名的善知识呢?你又不知道他在哪里,怎么参呢!

——再有的时候,你宿世本来就是成就者,今生因缘一旦成熟,自悟自明,更无疑惑,而且丝毫没有自以为是之心,那么,参也罢,不参也罢,又有何妨呢!

——汉传佛教当中,真正的高僧大德,都属于这一类。对于这样的人,达摩祖师给予了明确开示,《血脉论》说:

“不因师悟者,万中稀有。若自己以缘会合,得圣人意,即不用参善知识。此即是生而知之,胜学也。”

六祖大师也说道:“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

——总是指望着别人,想靠别人得到解脱的人,真是愚不可及。如佛陀在《楞严经》当中,呵斥阿难尊者一样(准确地说,更多的是阿难尊者的自我责备)。试问,还有比释迦牟尼佛更了不起的善知识吗?

——怎么可能有呢!阿难作为佛陀的堂弟兼侍者,深得佛陀呵护,尚且无法在佛陀的加持下,靠佛陀而证四果。我们又怎么可能依靠别人,而获得成就呢!

——以是因缘,汉传佛教当中,历代高僧大德里面,多有“无师自悟”之人。因为,善知识的确难遇,也因为,汉传佛教的特色是:依法为师。

这里的“无师自悟”,只是没有人形的老师而已,并非没有三宝之师。

——有智慧的人,请善自思量,其他教派不在此例,如果是学修汉传佛教的人,尤其是学修禅宗见性法门的人,需要有大丈夫气概,不能有丝毫依赖之心。

——要知道,威音那畔,本自具足,不假外求。只须一门深入,深参到底,绝不肯得少而足,打破无始劫以来的虚妄执着,自然有光明显露的大好时节。

到那时,不妨与威音王如来,同一鼻孔出气;不妨与本师释迦牟尼,把手共行,岂不潇洒。

到那时,正好勤修福慧,自利利他,发愿圆满无上菩提,普利一切芸芸众生,更有何挂碍。

阅读全文

与佛天大道自然功发明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 浏览:714
贵州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29
买家投诉发票 浏览:251
普通护照的期限 浏览:766
发明文言文 浏览:523
国培线下专题研修成果 浏览:577
马鞍山苏丛勇 浏览:109
人民的名义侵权问题 浏览:53
全椒到马鞍山汽车时刻表 浏览:899
logo可用字体版权 浏览:861
马鞍山中豪 浏览:929
tefl证书在哪里考 浏览:564
小陆离与成果 浏览:654
迷你世界冒险转化创造 浏览:680
2014纳税申报期限 浏览: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肤 浏览:48
陕西房地产估价师证书领取地点 浏览:140
证书小知识 浏览:431
马鞍山何兵 浏览:376
设计创作版权合作合同范本 浏览: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