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鼎的发展历史
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即是由釜、陶支脚和灶的组合而成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
青铜鼎多为圆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处有两耳。对铜鼎的拥有和使用,是奴隶主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
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
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中国从夏代开始进入阶级社会,而象征国家政治权势和军权、神权的青铜制造业,完全为贵族所垄断,这些青铜器的制造均是以贵族的意志、需要和审美意愿为依归。中国青铜器历经20多个世纪的发展衍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初期:夏代——由于铜的冶炼工艺尚不成熟,且材料难得造成现今所出土的夏代青铜器种类稀疏,至今为止出土的夏代青铜器是“乳钉纹爵”。
盛行期:商代(商代迁都殷(今河南安阳)以后至西周前期,约为商王武丁到西周穆王时期)——此时的青铜器体形厚重,造型规整,纹饰华丽,体现出一种狞厉之美。例如:司母戊方鼎、兽面纹方鼎、乳钉纹方鼎、克鼎、子龙鼎等。
成熟期:西周(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春秋时期古人发明了“失蜡法”“分铸法”“错金银”技术,使得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造型更加别致、繁复。代表作有;莲鹤方壶
春秋中期至战国时期——青铜器中的鼎,原是上古时候极为普遍的烹饪器,其后实用意义逐渐减弱,成为权势的象征物。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时期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
鼎力相助等等。
历史上有“问鼎”的典故,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鼎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 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周代的鼎分为三大类:
镬鼎、升鼎、羞鼎。
镬鼎形体巨大,多无盖,用来煮白牲肉。
升鼎也称正鼎,是盛放从镬鼎中取出的熟肉的器具。
羞鼎则是盛放佐料的肉羹,与升鼎相配使用,所以也叫“陪鼎”。
㈡ 鼎,三足两耳,古代烹煮用的器物,它是怎么发明的
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一言九鼎是哪几个鼎:黄帝宝鼎置于宝鼎坛的中宫位置,其他八鼎分别为爱鼎、寿鼎、财鼎、仕鼎、安鼎、丰鼎、智鼎、嗣鼎,按八卦之位放置。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
我知道 九鼎中的鼎的意思是指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是不是一言九鼎中的鼎也是这个意思。
我现在家里没有字典,只能从网上知道“鼎”字的意思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锅;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大;正当,正在。
㈢ 鼎是谁发明的
这个没有明确答案,只能说是先民共同发明的。关于鼎,《尚书.禹贡》有禹铸九鼎,以象征天下九州的传说。但是这个鼎,象征着国家权力。在此之前,早已有了用于烹饪和祭祀的鼎。所以并不能说禹是鼎的发明者。
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即是由釜、陶支脚和灶的组合而成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
青铜鼎多为圆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处有两耳。对铜鼎的拥有和使用,是奴隶主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
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
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㈣ 宋代三大发明是哪些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而后三样发明,都是在宋代出现的。
根据资料记载,最早的印刷术,是隋唐之际发明的雕版印刷。它是先用手工刻出阳文反字,涂上黑墨,然后复印在纸上。这种方法比手抄要经济许多。但雕版所花的工夫太长,而且刻好一块木板,要改动一个字,就得全部重刻;如果要印别的书,又得重新雕字。
宋代庆历年间(1041年—1049年),有个叫毕昇的工匠,觉得雕版印刷很费事,就想改变这种状况,他经过反复琢磨,终于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所谓胶泥活字,就是用胶泥做成的单字。先用一种很细的黏土,做成许多方块,刻上反字,一字一枚,然后放在土窑里用火烧硬,再按字韵顺序排列在专用的盒子里。排印时把一个个活字捡排在铁框里。铁框的底部撒上松香、蜂蜡、纸灰等带有黏合性的混合物,将排好字的铁框拿到火上加热、压平。待冷却凝固后,框中的活字既平整又坚固,就成为版型,涂上墨就能印刷。印刷时,可以用两块铁框同时交替进行。一版在印刷,另一版便继续排字,使印刷不会中断。每版可印1000次以上,速度快,质量好。经常用的字,就刻制几十个活字;冷僻的字,随用随刻,立即烧硬就可使用。印版中发现错字,也可随时更换。完毕之后,将版型放在火上烘烤一下,等脂蜡熔化活字就会从铁框上脱落下来,然后供重复排版使用。
毕昇所创造的胶泥活字印刷,是一套完整的印刷技术,已具有制作活字、排版和印刷三个环节,与现代铅字排印原理基本一致,它是现代铅字印刷的前身。
后来活字印刷术流传到了国外,最早传入朝鲜。大约在13世纪初,朝鲜人在学习宋代活字的基础上,首先发明了金属活字,然后又传入亚洲其他各国。欧洲人采用活字印刷则比较晚,那已是15世纪中期以后的事了。
提起印刷术,不能不提到宋代一个非常著名的科学家沈括。
沈括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出生于1031年,死于1095年。他一生在科学的很多方面做出了贡献。
沈括晚年的时候,写下了一部科学著作,叫《梦溪笔谈》。这是一部宏伟的著作,论述、记载了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考古、文学、音乐和绘画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记载了毕昇发明和运用活字印刷的情况。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沈括的记载,我们今天就不知道是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沈括的《梦溪笔谈》还记载了宋代的另一重大发明,那就是指南针。
早在东汉以前,我国的劳动人民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磁石制成一种形状像勺、能辨别南北方向的工具,那就是最早的指南针,当时把它称作“司南”。
“司南”在磨制成形的过程中,因为受击发热而容易失去磁性,因此制成后的磁性较弱,指南效果不好。
宋代人针对“司南”的不足,创造了人工磁化的方法,使指南针的使用获得了重大进步。
根据人们的总结,宋代的指南针有四种不同形式:一种是把指南针浮在水面上,让它自由转动;一种是把指南针放在手指甲上,利用指甲的光滑,指针可以灵活转动;另一种是把它放在光滑的碗唇上,使它旋转;而最好的一种,就是用蜡把细丝线缀在指南针的正中,将它悬挂在无风的场所,让它灵活转动。
宋代人在发明了可以准确指示方向的指南针之后,立即将之应用于航海。
在北宋末年一些人所写的书籍中,就有关于海上航行应用指南针的记载。沈括对指南针的使用方法及其性能有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因此,在利用指南针进行地形测量时,他发现磁针所指的方向并不是正南,往往是稍向东偏移。这种物理现象,欧洲人是直到哥伦布远渡大西洋时才发现的,沈括的发现整整早出了400年。
火药在宋代之前早已经出现了,但配方不合理,因此没有获得广泛应用。到了宋代,火药配方有了改进,增加了硝的含量,并加入了其他易燃、易爆及有毒原料,从而使火药真正具备了威力。
火药有了威力,宋代人就把它运用到军事上。大约在9—10世纪,火药已经被用来制造兵器。970年,有个叫冯继升的人,向宋太祖演示了火箭的制造法。这种火箭的用法是,点燃箭头附近装的用火药制成的燃烧物,用弓射向敌营,它可以被看作是最早的火药兵器。
到了后来,火药兵器的种类越来越多,最后出现了利用火药的爆炸性能制造的铁火炮,也就是炸弹。
火药的制造方法,在13世纪的时候,传入了伊斯兰教国家。大约100年之后,欧洲人在与伊斯兰教国家的战争中,才学到火药武器的制造方法。
㈤ 鼎的发明
鼎 是我中华祖先所创制最早的一种器皿,后来成为祭祀神器,是国宝。几千年来,鼎一直被沿用,而且鼎为我所独有,在中华物质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4_P+Pl E U0o.D
据现有的资料,鼎创始于河南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那时,鼎是用粘土羼细砂、提成坯,凉干后入窑烧制而成,称为陶鼎。陶鼎,上腹呈罐形或盆形,腹下附有三条圆锥状足。鼎和罐,均是我们祖先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炊器。后来,聪明的祖先,约在距今4000-5000年前,即在仰韶文化中晚期和河南龙山文化期间,又创制一种和陶灶圈相配套的无足炊器即陶釜。由于陶鼎的三足易折断,无足的釜具有自身的优势,后来被演化为多种形式的炊器,后来这类炊具被广泛应用,这是我们中国人生活所用的锅的来源。但是,鼎这种器皿,迄今一直被沿用(虽不作炊器了),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被赋予高尚的深邃的涵义。 5K#_BS!F-e,|
黄帝时代,由于发明了冶金术,人们学会了冶铜铸器。《史记.封禅书》中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经学者考证,此首山在今河南灵宝市西,而黄帝铸鼎荆山下的铸鼎处,是在灵宝市阳平镇附近的铸鼎原。民以食为天,陶鼎既然是人们最早的炊器,则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是最普遍和最重要的器皿,因此人们对鼎有深厚的感情。自从铜鼎出现后,又成了烹煮牲牢以祭祀神灵的祭器。古人缺乏科学知识和在自然界面前还是软弱无力,因此,通过祭祀以祈求神灵的保佑,以达到逢凶化吉的目的。这样,铜鼎又具有神圣的意义。
:GC%P/uiznR 尽管黄帝所铸的铜鼎,迄今未发现,甚至到夏代仍未见铜鼎出土。但是,由于相当于黄帝时代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已发现铜器残片,铸铜鼎完全有了技术条件,当时,仿陶鼎形状浇铜鼎是可信的。况且,商代发现许多铜鼎,在商代前期都城-郑州商城就发现了近1米高的一对大方鼎,而在商代晚期都城-殷墟发现了更大的"司母戌"鼎,其铸造技术臻于完美,从而反证青铜鼎的铸造,当可推到夏代,甚至更早。早期的铜器仿陶,而到了商代,陶器又反过来仿铜器,这是考古资料证明了的。当然,黄帝所铸的三个铜鼎"象天、地、人",应是在铜鼎上铸有象征天、地、人的三种不同文饰。不过,应该说,通过铜鼎烹肉祭祀神灵,使人作通天地神灵的主体,即人可通神,神可佑人,使天地融为一体,具有深刻的哲学寓意。至于"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上天",则是西汉时期道教所谓"得道升仙"的一种思想反映,同铸鼎无关,但铜鼎作为祭神宝器,则有神圣意义。
|O0P&mt2gR 鼎同我们祖先的文明进程也有密切关系。前面已说明鼎是最早的炊器之一。用陶鼎煮粥做饭,既有利于肠胃的健康和营养吸收,促进人们头脑的发达和文明意识的发展,而且鼎在上古贵族社会生活中具有特权的标志。奴隶主贵族垄断了铜鼎等祭祀宝器和祭祀权,还是他们日常生活使用的主要器皿,所谓"钟鸣鼎食"便是现实的一种反映。同时,在奴隶主贵族阶级中还划分为不同的特权等级,其中铜鼎的使用便是其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胃"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等用鼎数的差别。这种等级差别已在周代墓葬考古中已得到证实。可见,铜鼎已成为上古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_9m,M+t3~.kqx
铜鼎,还有一个更神圣的意义,那就是国家政权的象征。我中华,自夏商时代,那就是国家政权的象征。我中华,自夏商时代起,就把铜鼎视为国家的宝器。虽然,夏代还没有发现铜鼎,但据《史记.封禅书》曰"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恐怕不是子虚乌有,应有所本。而商代前后期首都所发现的大型方鼎,都是同期青铜器之最,应为王室宝器。所谓"鼎宜见于祖祢,藏于帝廷",表明只有王室才有权拥有和使用。久而久之,宝鼎成了国家政府的象征。至迟在春秋时代,就有了这样神圣的涵义。当时,宝鼎成为镇国利器,一个国家失去宝鼎,即等于国家灭亡,而为敌者,也是着力抢夺对方宝鼎等国家重器。在这种背景下,就发生了《周本纪》所记楚庄王伐陆浑时陈兵周郊(洛阳)派人"问九鼎"的故事。"问九鼎"轻重,就是强大的诸侯楚国向周天子挑战,企图夺取周室江山的一种尝试。这里"九鼎"明白无疑地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在春秋战国时代,周王室衰弱,诸侯长期混战争霸,无非为争夺政府,取代周王而统治天下。其是所谓"定鼎中原",就是在中原取得了天下,即立国之意。把鼎视为国家政府的象征,是人们给鼎所赋于最神圣的社会意义。 j9g%\3Q G,T.~2E?2X
封建地主阶级是反对奴隶主贵族实行特权统治的,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期间取得政权后,自然不再有以用鼎数多寡为标志的等级差别,但是,实际上封建朝廷也有其新的等级和特权,铜鼎仍市朝廷的祭器之一。封建统治者仍然祭祀上天后土和先王祖宗,铜鼎仍被沿用。后来还出现铁铸的铁鼎。随着社会的发展,鼎类祭器应用面较广,逐渐流行于社会,进入寺庙,以及民间重大的祭祀活动中。这类鼎,又成为供奉神灵和祖先的"香炉",其中后世(明)的"宣德炉"(铜鼎)最为有名。这种文化习俗,流传至今,成为中华独特的传统文化重要内容之一。 H-p jQK6` m:Q)u^
总之,鼎经历了几千年,一直沿用不衰。特别是它曾具有国家政权的象征意义,使其在中华文化史中享有崇高地位,迄今为中国人所尊重。1995年,词语过滤主席代表中国政府赠送给联合国的贵重礼物"世纪宝鼎",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风彩。我们这次由上海人民资助铸造的大铜鼎(九鼎),放置于郑州黄河游览区炎黄二帝巨塑广场上,也浓缩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将这样象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列鼎是最合适不过了,它将受到中华炎黄子孙及世界人民的瞻仰,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㈥ 三大发明前后是什么
1661年6月,牛顿告别了母亲、弟妹,独自前往他一心向往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剑桥大学由几个学院组成,牛顿被录取的三一学院,是剑桥大学里最大的一所学院。
牛顿是以减费生身份进入三一学院的,他一方面要为教授跑腿,一方面还要看自己的书,简直忙得透不过气,所以他的大学生活根本谈不上多彩多姿。不过,进入大学后最令他感到吃惊的是,他感到自己的学识太浅薄(bó)了。
1664年,牛顿已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了,他在这一年得到三一学院的奖学金。如此一来,牛顿就不必一面工作一面读书了,他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来研究功课。
1665年夏天,在英伦三岛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瘟疫瘟疫(wēnyì):指流行性急性传染病。,使牛顿暂时离开了剑桥大学,回到乌尔索普乡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牛顿虽然回到家乡躲避瘟疫,可他对时间却抓得很紧,从大学里带回来需要研究的问题,时时萦(yínɡ)绕在脑际。
几年的大学生活,牛顿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在博学多才的名师的指点下,在他那善于思考的头脑里,一个个早已孕育着的问题,犹如汩汩(ɡǔ)清泉即将喷涌而出。虽然这时他只有23岁,但他积累的知识,为他去探索、揭示科学上的奥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于是,他开动了他那聪慧的大脑,去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就像蜜蜂一样,采花以后就该“酿(niànɡ)蜜”了。
牛顿把各种实验用品,像磁铁、烧瓶、棱镜、透镜等,还有一些书籍,整齐有序地摆置在二楼的小房间里。这些用品,有的是自己动手制作的,有的是从节约开支中买来的,这从当时的条件看,已经是了不起的实验设备了。
牛顿曾经说过:“1665年和1666年两年鼠疫期间,我正处于发明创造的鼎(dǐnɡ)盛年华,比以后任何时候更潜心于数学和哲学。”(牛顿时代把自然科学叫做哲学)。
这两年牛顿有三大发明:“数学上的微积分”、“力学上的万有引力定律”、“光学上的光学分析”。
牛顿生活的时代,正当科学界研究天文学、观察天体运行风行的时代。自幼就对天空中日月星辰充满好奇心的牛顿,上了大学后便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牛顿如饥似渴如饥似渴:形容要求非常迫切。地捧读哥白尼、伽利略的著作,接受了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16世纪提出的“日心说”的理论。哥白尼的“日心说”,大胆地冲破了“地心说”的传统观念,提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哥白尼认为,人们觉得地球不动,是整个天空中的日月星辰绕地球旋转,是一种错觉。并指出这种错觉的产生,是由于地球本身自转引起的。
接受了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又下功夫研读开普勒的著作。开普勒是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1546~1601)的助手。
开普勒的三大定律,把哥白尼的学说大大推进了一步,他把哥白尼的行星运行圆形轨道,修正为椭圆形。他的伟大贡献,就是证明了行星是按着一定的规律运行的这一真理。这一惊人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自然界不是以神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受其自身规律所支配。
牛顿在深入学习开普勒的著作时,头脑里始终萦绕着这样一个问题:支配天体行星按照开普勒三个定律运行的原因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前辈科学家伽利略也曾想到过,行星和它的卫星在一定轨道上运行,而不飞开,必定是“某种力”的作用。
一天,牛顿早早起床,在二楼安静的房间里埋头读书,整理资料。他把魂牵梦绕魂牵梦绕:形容思念情切。、未能解决的力学问题记在笔记本上。
现在占据着牛顿头脑的,就是天体运行问题。他想,关于地球、火星、金星等行星怎样运行的规律,已由开普勒定律所证明。可是,行星为什么要那样运行的道理,至今还没有人能说清楚。
当牛顿被这个问题困扰着的时候,楼梯上响起了“噔噔噔”的声音,随着声音有人喊着:
“哥哥,你又关在屋子里想什么呐!”
妹妹安娜边喊边推开牛顿的房门。
“是安娜啊,欢迎你来!”
“哥哥,你不要一个人闷坐着了,我陪你到后院走走好不好?”
“这太好了!”
说着,兄妹二人下了楼,来到了后院。
兄妹俩来到一棵苹果树下,牛顿仰头看着树上挂满了苹果,个个像婴儿红扑扑的脸,惹人爱怜。
正当牛顿望得出神,一个苹果悄悄离开树枝,“吧嗒”一声落在地上。
“哥哥,你看,树上掉下来一个苹果。”安娜指着落地的苹果对牛顿说。
“我见到了。”牛顿说着陷入沉思中。
一会儿,安娜见哥哥眼里放出奇异的光,脸上也流露出一股喜色。
是的,牛顿被苹果落地这件平常的事所吸引,脑子里进行着一连串的思索: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呢?是被风吹落的吗?这时一丝风都没有啊!地球周围是一个多么大的空间啊,苹果为什么不飞向天空,而要落到地面,而且往地面最低的地方落呢?这不可能是因为苹果有重量吧?那么,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有重量,因而都会从高处落向地面。但是,重量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这时,牛顿怎能不高兴呢!他长久想了又想的问题,终于有了解答的线索。他想:“苹果落到地上,那是因为地球吸引它;地球对苹果的引力,就是在高山上,也不减弱。由此可见,地球的引力同样对月球也起作用。”
牛顿继续思索着:“月球之所以能以一定距离围绕地球转动,就是因为月球总是向地球方向下落的缘(yuán)故。就像苹果落下来一样,月球也是向着地球下落的。”
这时候的牛顿,犹如在茫茫大海里航行找到指南针一样,高声喊道:“明白了,明白了。安娜,这回可明白了!”
安娜也为哥哥高兴,她叫着哥哥一同回去吃晚饭。
饭后,牛顿独自上了二楼,他坐在摇曳(yè)的烛光下,计算着月球在一秒钟内向地球下落的距离,得出:在同一时间里,月球向地球下落的距离是苹果下落距离的1/3550。由此可知,如果把苹果拿到月球上去,地球对它的引力就会减少1/3550。
根据这个原理,牛顿发现,如果距离增加1倍,引力就变成l/4;增加2倍,引力就变成1/9。这也就是说,地球引力的减弱是与地球中心到月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这就叫做“平方反比律”。
牛顿就是这样验证了:作用于月球的地球的引力是符合平方反比律的。
月球和地球的关系,也适合于太阳和围绕它运行的行星之间的关系。牛顿进一步研究,终于从开普勒的定律中,成功地推导出引力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关于牛顿因为看到苹果落地的现象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的事,在他的生前并没有记载,而是在牛顿逝世之后才逐渐流传出来的。
㈦ 中国 三大鼎
司母戊大方鼎http://ke..com/view/51515.htm
毛公鼎http://ke..com/view/64060.htm?func=retitle
子龙鼎http://ke..com/view/359875.htm
四羊方尊:http://ke..com/view/33146.htm?func=retitle
世纪宝鼎http://ke..com/view/3533.htm
前两个肯定是三大鼎其中的,但是最后一个,有人说是四羊方尊,也有人说是子龙鼎,也有说是送给联合国的世纪宝鼎
㈧ 鼎是一种什么器皿鼎发明于何时
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青铜鼎多为圆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处有两耳。对铜鼎的拥有和使用,是奴隶主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㈨ 鼎的发展史
鼎 是我中华祖先所创制最早的一种器皿,后来成为祭祀神器,是国宝。几千年来,鼎一直被沿用,而且鼎为我所独有,在中华物质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4_P+Pl E U0o.D
据现有的资料,鼎创始于河南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那时,鼎是用粘土羼细砂、提成坯,凉干后入窑烧制而成,称为陶鼎。陶鼎,上腹呈罐形或盆形,腹下附有三条圆锥状足。鼎和罐,均是我们祖先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炊器。后来,聪明的祖先,约在距今4000-5000年前,即在仰韶文化中晚期和河南龙山文化期间,又创制一种和陶灶圈相配套的无足炊器即陶釜。由于陶鼎的三足易折断,无足的釜具有自身的优势,后来被演化为多种形式的炊器,后来这类炊具被广泛应用,这是我们中国人生活所用的锅的来源。但是,鼎这种器皿,迄今一直被沿用(虽不作炊器了),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被赋予高尚的深邃的涵义。 5K#_BS!F-e,|
黄帝时代,由于发明了冶金术,人们学会了冶铜铸器。《史记.封禅书》中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经学者考证,此首山在今河南灵宝市西,而黄帝铸鼎荆山下的铸鼎处,是在灵宝市阳平镇附近的铸鼎原。民以食为天,陶鼎既然是人们最早的炊器,则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是最普遍和最重要的器皿,因此人们对鼎有深厚的感情。自从铜鼎出现后,又成了烹煮牲牢以祭祀神灵的祭器。古人缺乏科学知识和在自然界面前还是软弱无力,因此,通过祭祀以祈求神灵的保佑,以达到逢凶化吉的目的。这样,铜鼎又具有神圣的意义。
:GC%P/uiznR 尽管黄帝所铸的铜鼎,迄今未发现,甚至到夏代仍未见铜鼎出土。但是,由于相当于黄帝时代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已发现铜器残片,铸铜鼎完全有了技术条件,当时,仿陶鼎形状浇铜鼎是可信的。况且,商代发现许多铜鼎,在商代前期都城-郑州商城就发现了近1米高的一对大方鼎,而在商代晚期都城-殷墟发现了更大的"司母戌"鼎,其铸造技术臻于完美,从而反证青铜鼎的铸造,当可推到夏代,甚至更早。早期的铜器仿陶,而到了商代,陶器又反过来仿铜器,这是考古资料证明了的。当然,黄帝所铸的三个铜鼎"象天、地、人",应是在铜鼎上铸有象征天、地、人的三种不同文饰。不过,应该说,通过铜鼎烹肉祭祀神灵,使人作通天地神灵的主体,即人可通神,神可佑人,使天地融为一体,具有深刻的哲学寓意。至于"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上天",则是西汉时期道教所谓"得道升仙"的一种思想反映,同铸鼎无关,但铜鼎作为祭神宝器,则有神圣意义。
|O0P&mt2gR 鼎同我们祖先的文明进程也有密切关系。前面已说明鼎是最早的炊器之一。用陶鼎煮粥做饭,既有利于肠胃的健康和营养吸收,促进人们头脑的发达和文明意识的发展,而且鼎在上古贵族社会生活中具有特权的标志。奴隶主贵族垄断了铜鼎等祭祀宝器和祭祀权,还是他们日常生活使用的主要器皿,所谓"钟鸣鼎食"便是现实的一种反映。同时,在奴隶主贵族阶级中还划分为不同的特权等级,其中铜鼎的使用便是其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胃"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等用鼎数的差别。这种等级差别已在周代墓葬考古中已得到证实。可见,铜鼎已成为上古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_9m,M+t3~.kqx
铜鼎,还有一个更神圣的意义,那就是国家政权的象征。我中华,自夏商时代,那就是国家政权的象征。我中华,自夏商时代起,就把铜鼎视为国家的宝器。虽然,夏代还没有发现铜鼎,但据《史记.封禅书》曰"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恐怕不是子虚乌有,应有所本。而商代前后期首都所发现的大型方鼎,都是同期青铜器之最,应为王室宝器。所谓"鼎宜见于祖祢,藏于帝廷",表明只有王室才有权拥有和使用。久而久之,宝鼎成了国家政府的象征。至迟在春秋时代,就有了这样神圣的涵义。当时,宝鼎成为镇国利器,一个国家失去宝鼎,即等于国家灭亡,而为敌者,也是着力抢夺对方宝鼎等国家重器。在这种背景下,就发生了《周本纪》所记楚庄王伐陆浑时陈兵周郊(洛阳)派人"问九鼎"的故事。"问九鼎"轻重,就是强大的诸侯楚国向周天子挑战,企图夺取周室江山的一种尝试。这里"九鼎"明白无疑地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在春秋战国时代,周王室衰弱,诸侯长期混战争霸,无非为争夺政府,取代周王而统治天下。其是所谓"定鼎中原",就是在中原取得了天下,即立国之意。把鼎视为国家政府的象征,是人们给鼎所赋于最神圣的社会意义。 j9g%\3Q G,T.~2E?2X
封建地主阶级是反对奴隶主贵族实行特权统治的,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期间取得政权后,自然不再有以用鼎数多寡为标志的等级差别,但是,实际上封建朝廷也有其新的等级和特权,铜鼎仍市朝廷的祭器之一。封建统治者仍然祭祀上天后土和先王祖宗,铜鼎仍被沿用。后来还出现铁铸的铁鼎。随着社会的发展,鼎类祭器应用面较广,逐渐流行于社会,进入寺庙,以及民间重大的祭祀活动中。这类鼎,又成为供奉神灵和祖先的"香炉",其中后世(明)的"宣德炉"(铜鼎)最为有名。这种文化习俗,流传至今,成为中华独特的传统文化重要内容之一。 H-p jQK6` m:Q)u^
总之,鼎经历了几千年,一直沿用不衰。特别是它曾具有国家政权的象征意义,使其在中华文化史中享有崇高地位,迄今为中国人所尊重。1995年,词语过滤主席代表中国政府赠送给联合国的贵重礼物"世纪宝鼎",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风彩。我们这次由上海人民资助铸造的大铜鼎(九鼎),放置于郑州黄河游览区炎黄二帝巨塑广场上,也浓缩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将这样象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列鼎是最合适不过了,它将受到中华炎黄子孙及世界人民的瞻仰,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㈩ 中国古代三大著名的青铜鼎
中国古代三大著名的青铜鼎分别是:四羊方尊、司母戊鼎、毛公鼎。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一片农地中出土,因其鼎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物,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由作器人毛公(厂音)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铭文32行499字,乃现存最长的铭文。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
四羊方尊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2000年5月,中国历史博物馆首次遴选馆藏青铜器十大顶级国宝,四羊方尊位列其中。2013年08月19日,四羊方尊被确定为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名单。出土的同类青铜器有人面方鼎等。
后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喜欢吃各种食物的神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像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毛公鼎通高54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5千克,由作器人毛公而得名。鼎为直耳,半球腹,足为兽蹄形,矮短而庄重有力,鼎的口沿还装饰有环带状的重环纹。整个造型浑厚凝重,饰纹简洁古雅朴素,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西周晚期的鼎由宗教转向世俗生活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