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法国的哪一位画家创造了点色的画法
乔治·修拉
点彩分色画法 由来
点彩画派即“新印象画派”,亦称“分色主义”。是运用圆点绘画方法作画的画派。点彩画派源于法国。是从印象派的光与色彩的原理发展而来。
19 世纪末,由法国画家乔治·修拉首先提出并实践。点彩派对光和色进行了分解,创造出一种用笔触的绘画技法,把原色中的红色一条条涂在画面上,再在红的笔触下面平行地涂上蓝的笔触,站在一定距离看上去,画面的两种色彩恰好混合成紫色。修拉以及西涅克,把物理学上色彩分解与综合的方法运用于绘画上,又创造出一种圆点绘画的方法。他们觉得用圆点比用长条的笔触画出来的画效果更好,不再在调色板上调合颜色运用笔。
点彩分色画法 特点
点彩分色画法俄国艺术家康定斯基的《马背上的伴侣》
当把不同颜色的颜料混合在一起时,最终会得到一种灰黑混沌的污浊色,这是因为绘画中的颜料执行的是“减法混合”. 颜料属性有明度、纯度和色相,每当把它们混合一次后,相混合颜料的明度、纯度和色相都会发生变化,混合次数越多变化越大,最终丧失了颜料的原有属性.而光的混合执行的是“加法混合”,两种以上的光混合在一起,光亮度会提高,混合色的光的总亮度等于相混各色光亮度之和。
而点彩派画法正是利用了光的混合效果,带给我们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有人称之为纯色的魅力。
文艺复兴之后,以达芬奇等为代表的古典派画法统治着欧洲世界,古典派画法强调写实,注重还原物体本来面目.但过分刻板的遵循往往限制了画家们的灵感发挥.而在一次艺术沙龙中首次面世的法国画家莫奈名作《日出·印象》,则代表了一个新的画派---印象派(impressionism)的诞生.印象派画家吸取自然科学家对光学的研究成果,在写生实践中充分正确地表现物体的色彩变化,反映光线、周围环境对物体色彩的影响。产生一种淡然的意境.
而点彩派(Pointillism)则是在印象派所主张的色光原理基础上出现的一个新画派,又称‘新印象主义”(Neo- impressionism),点彩派画法画面上只有色彩斑点的逐渐变化,把自然物象分析成细碎的色彩斑块,用画笔点点地画在画布上。这些斑斑点点,通过视觉作用达到自然结合,形成各种物象。他们主张:废除在调色板上调色,把原色一点点地用科学的规律排列在画面上,让人眼的水晶体去混合色彩,从而产生对色彩的感觉,这就是毕沙罗所说的“以光学调色代替颜料调色”所以也可以把这种印象主义叫做科学的印象派。再者画面具有永恒和稳定的特点,不是一瞬间的,有别于印象派强调瞬间的真实。
点彩画的的核心就是利用了光的混合原理,近看斑驳的各种小色块,在一定距离观察时,自然柔和的混合在一起,产生了比直接颜料混合明度更高,画面更明快,艳丽的色彩。“纯色的魅力”使得画面摆脱了一层蒙胧的灰色。
点彩分色画法 发展历史
点彩分色画法点彩主义
在19世纪光色科学理论影响下,法国新印象派画家认为物体所有的色彩都是可以分割的,于是产生了分色画法,它与传统绘画观念和方法泾渭分明。
新印象主义利用光学科学的实验原理来指导艺术实践。自然科学的成果证明,在光的照耀下一切物体的色彩是分割的。他们认为印象主义表现光色效果的方法还不够“科学”,主张不要在调色板上调和颜料,应该在画布上把原色排列或交错在一起,让观众的眼睛进行视觉混合,然后获得一种新的色彩感受。画面上的形象由若干色点组成,好似缤纷的镶嵌画,所以该画派又被称为“点彩派”。因为它的理论是色彩分割原理,也叫“分割主义”艺术。
最初的分色法,是画家在调色盘上把各种颜色成分找出来放在一起,不作或少作混合,就搬到画布上去,使每一笔颜色都保留本来的色相,使画面色彩生动而丰富。后来雷诺阿等画家用颜色并置法,使用小笔触或小色点,将纯正不调和的颜色摆到画面上。
修拉将这种色彩技巧发展到一个极端,他采取纯色的微小圆点层层排列,当把画放在适当的距离时,在看画人的眼中,这些分离的原色点通过视觉自然地进行调和。比如蓝色点与黄色点并置可产生绿色,再加红色点则变成灰色,这是用“点”的方式来作画的特有效果。 修拉用极其认真的态度安排每一个色点,在他的画面上色点闪跃跳动,能再现阳光的气氛,并且使树木、草地、房舍或者水,具有特定时间的特征。那些小色点呈现出色彩生命的丰富性,使人感受到那特定场景的生动印象。
点彩分色画法 点彩主义
现代艺术流派,在绘画和音乐艺术中曾一度流行。绘画的“点彩派”又称“新印象画派”和“分色主义”。是从19世纪末法国印象派发展而来的一个流派。它把色彩分析的方法运用于绘画,用不同的色点排列组合作画。代表画家有修拉、西涅克、克罗斯等。
乐中的点彩主义则用许多被休止符隔断的短音和音组构成乐曲。点彩主义艺术具有明显的主观化的特点,它拒绝对客观事物作真实描绘,而是借助不同色调的彩色斑点表达艺术家的主观印象。这派艺术活动时间比较短暂。
点彩分色画法 风格分析
点彩分色画法法国画家保罗·西涅克的《马赛港的入口》
自西涅克邀请乔治·修拉参加印象派,向修拉炫耀了纯色的优越性后,便在画布上堆起与环境、阳光、颜色的相互作用相符合的小圆点来。为了更好地平衡这些因素,并使其互相渗透到只有极小的差异程度,采用了不在调色板上调色,而用小圆点和纯色色点进行点彩的办法。在一定的距离看上去,这无数的小点便在视网膜上造成所寻求的调色效果。从此以后,同时对比法则、点彩法、纯色和光学调色法便成为修拉艺术的主要成分。
乔治·修拉是新印象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早年在美术学院接受过传统的艺术教育,作品始终带有古典气质。崇尚理论,把理论看得高于感觉和直觉。尽管他用色点表现对象,但他十分看中对形体的塑造,这与印象主义是不同的。由于过分强调理性的分析和形体的几何化,画家的激情与感性几乎完全排除,致使作品缺乏生动性。他的油画《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是他花费了两年的时间“点”成的一幅代表性作品。画面中的色点大小一致,感觉是“戳”而不是画出来的。 采用“点彩”技法最好使用鬃毛和貂毛小画笔,用浓稠的调色剂(如聚合亚麻仁油)调色,那样能使画布上的色点如同镶嵌画一样美丽。 另外,“点彩”分色法也可以采用细小的条状笔触作画,或与色点混合并用。
画中人物都是按远近透视法安排的,并以数学计算式的精确,递减人物的大小和在深度中进行重复来构成画面,画中领着孩子的妇女正好被置于画面的几何中心点。画面上有大块对比强烈的明暗部分,每一部分都是由上千个并列的互补色小笔触色点组成,使人们的眼睛从前景转向觉得很美的背景,整个画面在色彩的量感中取得了均衡与统一。
在这幅画里画家使用了垂直线和水平线的几何分割关系和色彩分割关系,描绘了盛夏烈日下有40个人在大碗岛游玩的情景,画面上充满一种神奇的空气感,人物只有体积感而无个性和生命感,彼此之间具有神秘莫测的隔绝的特点。修拉的这幅画预示了塞尚的艺术以及后来的立体主义、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问世,使他成为现代艺术的先驱者之一。
点彩分色画法 关于分色主义
新印象主义,又称分色主义。
(图)点彩分色画法
点彩画
19 世纪80年代后年期,一群受到印象主义强烈影响的画家掀起了一场技法革新。他们不用轮廓线条划分形象,而用点状的小笔触,通过合乎科学的光色规律的并置,让无数小色点在观者视觉中混合,从而构成色点组成的形象。这种画法被称为新印象主义,又称分色主义。
新印象派,或称新印象主义,neo-impressionism。是继印象主义之后在法国出现的美术流派。
奠基人之一P·西涅克为其定义:“他们是自1886年以来发展了分割技术的人,分割主义用色彩和色彩进行光的混合,以此表现自己的意图。”即采用纯粹的色彩用小点块的方法,彼此相邻近地排列于画布上,以克罗斯《遇险》求得比在画板上进行色调混合的更高明亮度,故又称点彩派。
其出现与科学的迅猛发展有密切联系,光学和色彩学的理论以及实验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它的发展。
其理论是:
①色彩的分割理论,及分割法。
②主张色彩、线的表现性与情感的特质相结合。新印象主义既是印象主义的某些技法和科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印象派(凭直觉、凭经验的写实主义)向古典主义(重法则、重理论、重秩序)的转化。
⑵ 艺术美的创造对艺术家提出了哪些要求
艺术美的创造过程。
艺术美也就是艺术作品的美。因而艺术美的创造过程也就是艺术作品的创造过程。从人类审美活动的角度来看,所谓艺术作品的创造过程,实质上就是审美主体使自身本质力量逐步显现为作品艺术形象的过程。具体说,也就是艺术家使其在审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审美意识,包括审美感受、审美意向、物态化的过程。现就创作的几个主要环节作如下说:
1、审美感受的产生。一切艺术美的创造,都以艺术家对客观生活的审美感受为基础、为起点。审美感受是审美意识的初级阶段,没有审美感受就不可能形成审美意识,也就无法进入创作过程。审美意象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高级形态,审美的孕育就在于个别与普遍的综合,或表象与观念的统一。这一工作在艺术创作中通常称之为“艺术构思”。艺术家从事艺术、从事艺术美的创造,都必须以其内心的创作欲望和创作冲动为契机,而这种欲望和冲动则是由艺术家一定的审美感受所激发的。《乐记》说:“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器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泳。”他还认为,无论是自然界的阴晴寒暑,四时代续,还是社会生活中的悲欢离合,人事变迁,都是感荡心灵,激发起诗人的创作冲动,也就是悲陈诗,何以其义;悲长歌,何以呈激情。前面我们所引的郑板桥画竹论便形象地描述了艺术家由一定审美感受的触发而产生的创作过程和状态。关于审美感受的产生,我们可以分三个层次来把握:
第一层,审美感受一般离不开对感性对象的直接反映,而且总是同客观事物的表象相联系的。因而,人们常常把它称为审美直觉和艺术直觉。当然,这种直觉实际上已渗透了艺术家的自觉理性,是一种包括感觉、知觉、情感、理解、想象等因素在内的复杂心理过程,只是还没有上升到通常所说的理性认识。苏珊朗格在谈到对事物的直接把握时曾举过这样的例子,大部分人通过直觉就能够觉察到自己左右手间的相似,而必须首先通过思维去找出这一只手与那一只手间的—一相似,我们只要对照看上一眼,就能直接猜测出幕履内部的空间形状,而无须先将它解剖开来,然后再加以仔细研究。他这里所说的就是对对象的一种直觉把握。这种直觉把握不同于科学的理性认识,它不需要对手的特征作科学的抽象来对它们作把握点或通过对幕履的解剖,科学的计算出它的内部结构。但在这种直觉的把握中,却既包含了理解与想象的因素,否则就不可能觉察到双手的相似,也不可能猜测到幕履的空间形状。我们所说的觉察、猜测就带有理解、想象的性质。在艺术和艺术美的创造中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第二层,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审美感受是对感性对象的一种包含有理解的直觉把握。郑板桥在另一处论“画竹”,一反苏轼“胸有成竹”之说,首倡“胸无成竹”之精论。说他画竹时,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而成局,寄神理俱足也。这似乎是一种不经过头脑思维的无意识的涂抹,实际上是对竹子作长期观察体验后的一种直觉把握。所谓“胸无成竹”,实际上并不是胸中无竹子的意象,而只是说在作画时这种意象自然而然的流于笔端,好像作者并没意识到它的存在似的。绘画能达到随手写去,自而成局、神理俱备的境界,离开了由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的这个审美感受的体验的审美产生过程,是绝对不可能办到的。
第三层,审美感受不仅寓有理性的因素,而且还寓有情感的因素。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感觉,就在于其表象运动和情感活动是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家在感知客观世界中的某一具体事物时,一方面在大脑中产生对该事物的表象,另一方面由于对该事物与自身的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关系而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这种情况构成了审美感受中表象、情感、理解的三者的综合运动与融合。利夫.托尔斯泰谈到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现时举了这样一个简明的例子,比方说,一个遇见狼受过惊吓的男孩,把遇狼的事叙述出来,他为了使他人在他心理所体验过的这种感情,于是描写他自己在遇见狼之前的情况所处的环境的清明,他那愉快的心情,然后描写狼的形象、动作,他和狼的距离等等。所有这一切,如果男孩子叙述时再度体验过他所体验的一切,这就是艺术。托尔斯泰用这个例子说明了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很显然,在这个审美感受过程的阶段,表象也就是狼的形态、动作以及周围的环境等等。理解就是自己与狼之间的意识,情感也就是由此而产生的恐怖,这些是彼此交织在一起的,三者互相交织、融合,共同构成审美感受的内容。
审美感受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但是由于它总是由具体物象所引起的,所以偏重于对具体对象的感性直观,带有分散性、个体性的特点。在审美感受中虽然包含有理解、想象的成分,但这种理解仅仅局限于主客体间的有限范围,想象也难以逾越有限的时空。因而它只是属于艺术家审美意识的初级形态。这种初级形态的审美意识,还不能直接转化为作品的艺术形象,但它是艺术家信息库中的宝贵库存,是构成未来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感性材料。因此对于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来说,总是以满腔热情投入生活,去观察、体验、感受各种各样的生活情态,乃至具体生动的细节,不断丰富积累自己的信息库存。以上讲的是艺术创作的第一个环节,审美感受的产生。
2、审美意象的蕴育。艺术家从对生活的观察体验而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由此产生创作的欲望和冲动。但是不存在艺术家信息库的分散、零碎的表象材料,只有在艺术家头脑中经过加工、改造、孕育成完美的审美意象,才有可能物化为美的艺术形象。审美意象是艺术家审美意识高级的形态。所谓意象,顾名思义是意与象的统一。具体说是指事物的外在表象与内在意义的统一。事物的表象是个别的、具体的东西;事物的意义是普遍的、概念的东西。意象的孕育就在于实现个别与普遍的综合,或表象与概念的统一。这一工作,在艺术创作中通常称为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对于艺术形象的创造乃至整个创作过程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巴尔札克在谈到意大利画家高雷奇奥创作的圣母像时说,这个艺术家远在他创作圣母像之前,早就在欣赏这个思索非凡的形象幸福中陶醉了。他又说:一个诗人一个画家或是一个雕刻家,能使他的作品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是因为他的创作构思和创作过程是同时进行的。这就告诉我们,艺术家在把他所构思的艺术形象提到画幅之前,这个形象实际在他的心灵中已成熟了,以后的事只是把这活的生命体交给观赏者而已。这充分说明了艺术构思的重要性。
艺术构思的任务就是把艺术家在审美感受阶段所获得的丰富表象材料综合、加工改造成蕴含有一定生活意义的审美意象。正因为艺术构思的过程,遵循着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人们一般把艺术构思阶段这种具有自身特点的思维活动称为“形象思维”。因而艺术构思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当然这并不是说形象思维只存在于艺术构思阶段,而只是说在这个阶段中,形象思维显得特别活跃,其作用也尤为明显。在艺术构思阶段,艺术家赖以孕育审美意象的形象思维活动,主要表现为自觉的表象运动和想象活动。
⑶ 某画家创作了一幅美术作品,画家将美术作品原件出售给了某甲。问:这幅美术作品的著作权属于画家还是属于
1 享有 著作权是智力成果 不是依附于美术作品的 原件的转移 消灭 著作权无关
2不需要 同上
但是这道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 1问中 美术作品的元件转让 按著作权法 展览权也转让 这样与2问中 画家转移美术作品的著作权时 应当告知画院 不然 原件作者行驶展览权 是合法的 可能损害画院的利益
⑷ 画家李梦美术创作的观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阐述。谢谢!
专注、专一。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其中,把自己置身于画中,去绘画每幅图画,这也是每个画家要做到的创作理念。
⑸ 某画家创造了一幅美术作品,画家将美术作品原件出售给了某甲。
你好:著作权仍为画家所有.
⑹ 美学与艺术美的创造关系是怎样
美学普遍存在与社会活动中的任何一个职业岗位,比如画家、舞蹈家、酿酒师、服装师、厨师等等,人人都需要美学,至不过艺术家范围内的美学更具艺术修养性与美学理论性。既然人人都需要美学,自然审美活动是生活中的普遍行为。审美活动是以美的规律进行的,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都是美学范围内的活动。审美就是对美的赏析,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选择或评价一件事物的时候,也就是一个审美活动的过程。而把生活美转化成艺术美是艺术家的主观行为,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讲,美的现象之全部吸引人的力量在于它的神秘,而现象的本质却在它的各元素的必然结合中扬弃。因此熟悉美学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艺术家的创作,促使艺术家自觉地进行艺术创作,且在创作中使天才与修养结合起来。
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认为艺术美是“美的充分体现”,是高级意识形态的美。艺术想像是艺术创作的核心内容,艺术想像具有艺术创造性、想像是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艺术创作体现出真、善、美的统一,黑格尔认为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在于艺术家认识到真实,并把真实放到正确的形式中去,为人们观赏并打动人们的感情。符合社会道德伦理就是善,美是艺术体现的基本特征,只有真、善、美的统一艺术家才能具备相应的鉴赏能力。真、善、美的统一性与辩证性是美学的两个重要的特性。艺术家在体验生活并表现生活中,必然有艺术家独特的感受与发现,并借助于原有的感受创作出个性的表现手法与艺术语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美术风格,之所以能够产生象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提香、乔尔乔内等等代表人物,是由于奇迹般的艺术繁荣促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艺术普遍爱好并蕴藏着众多杰出的艺术人才。
⑺ 如何理解美术是一门创造美的艺术
现在的社会已经有很高端的相机了,为什么还要有绘画之类的呢?
那肯定是因为内绘画有相机不可取代的一面。容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作品往往是和现实有出入的,你去看看莫奈的话就知道了。创作出来的作品往往有着艺术家在创作过程的思想情绪在里面,这是相机无法比拟的。
美术是一个创作没得艺术的手法之一。楼主应该也见到过一副画它往往和现实不一样却给人一种很美的感觉。这种视觉和心灵上的差距是不合复制的,它是一种创造。同一个画家也不会有2张一样的创作作品出来。正因为它的不可复制性,所以才称之为艺术
是一种创造美的艺术。
⑻ 北宋大画家张择端创作了我国美术史上不朽的作品。这幅作品是
答案A
本题考查的是《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大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我国美术史上不朽的作品,故选A。
⑼ 三年级作文感受美,创造美400
有人认为美是无限的风光,是画家的风景画,是音乐家谱写的乐章。可是这样的美是抽象的美,而实实在在的美——永远在你的心中!
其实,美是画家的画笔,是音乐家的一个个小音符,是组成壮观美景的每一个部分乃至一棵小草。有时美就是这样微不足道,可是它带给你的却是无比的享受。所以——美在我们的身边。
朋友,不要再长途跋涉的寻找美的真谛,也不要冥思苦想美的真正含义,美是很实在的东西,千万不要把它抽象化。试着向募捐的人、让座的人说声谢谢吧——是他们给你以美的享受;试着向你的亲人、朋友说声谢谢吧——是他们给你以美的感觉!
高尚的品德、爱心、亲情、友情……这些其实都是实实在在的美,正因为如此,美就在我身边!过去的人认为,长相漂亮就是美,而现代人的审美眼光不仅仅局限于外表,而且集中在气质、品格上,否则,只有美丽的外表则只是一支精雕细琢的花瓶,只有欣赏价值,而永远没有实用意义。
美,一直在我身边。祖国的锦绣河山,有着气魄之美;广袤无垠的大海,有着雄浑之美;星月苍穹,有着梦幻之美;鸟语花香,有着自然之美……当我们身处于如此美景之中,远离世俗喧嚣,心底也会油然而生一种淡然之美。
美,在我身边。每天清晨,当我们迎着第一缕和风,感受着第一缕阳光,听着第一声鸟啼上学时,我们会看到清洁工人忙碌的身影,体会到了奉献之美;当我们经过公园,看到老人与猫狗共欢,与鸟儿共唱时,我们感受到和谐之美;当我们听说南方暴雪成灾,许多人们都无法回家团圆时,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纷纷自发地捐款、捐衣物、食品,当车子连夜赶到灾区,我们看到了灾民们带着幸福微笑的脸,此刻,我们在欣慰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爱心之美;当“嫦娥一号”载着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飞天梦,飞往月球,并传回第一张我们自己的月球表面照片时,那震耳欲聋的掌声告诉我们:这是梦想之美!当我们在残奥会上看到残疾人运动员在自强不息、努力拼搏时,我们也悟到了进取之美……
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留意,会发现就在我们自己身上也存在美,那就是自信之美。美,就在我身边;美,无处不在。
⑽ 法国画家谁是西方现代美术中最富有创造性和影响力的美术大师
保罗·塞尚,1839—1906,法国著名画家,是后期印象派的主将,从19世纪末便被推崇为“新艺术版之父”,作为现权代艺术的先驱,西方现代画家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造型之父”或“现代绘画之父”。
他对物体体积感的追求和表现,为“立体派”开启了思路;塞尚重视色彩视觉的真实性,其“客观地”观察自然色彩的独特性大大区别于以往的“理智地”或“主观地”观察自然色彩的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