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造财富的维度陈志武

创造财富的维度陈志武

发布时间:2021-07-27 22:47:17

① 你如何评价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

《金融逻辑》这篇文章具有通俗的语言,还是有着独到的观点。总得看起来就像是一篇网络的文章,不像是一本经济类的书籍。这本书总得来说并没有什么严谨的逻辑和知识体系。看完这本书,可能会有一种洗脑的感觉,有可能会刷新自己的三观,改变自己对金融经济的认识。

作者用朴实的语言解释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本书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并且涉及到了许多国外的经济发展历史。

对于我个人,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觉得金融业界是上层人玩的游戏,对股票证券这类金融产品有着一种神秘感和三分敬畏。从这种层面上多少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一种无知,更准确的来说是,我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是多么的无知,至少我能不能代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这个论断还需商榷。

② 财商方面的书籍有哪些

拥有一本好书,实际上也就拥有了无数的财富。阅读一本好书,不仅能够开拓视野,更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记者在几个知名图书售卖网站上看到,关于2013年的热销书籍榜单已经出炉,其中不乏各种财经理财类书籍。在记者的摸底调查中,出乎意料的是,多位职场精英并没有首推技术型理财书籍。回首这一年,他们认为很多关于财富观点、个人心得类的书籍反而让他们更为受益。其中《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中,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教授以今昔对比和中外对比雄辩地证明了几点:勤劳只能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而创造财富有三个维度“深度”、“广度”、“长度”。这三种维度分别对应“勤劳和技术创新引发的单位时间生产率的上升”、“市场开放导致单位物品价值量上升”以及“良好的证券市场将未来收入现期化”。而三大条件的实现,则有赖于明晰的产权保护和开放的市场体系。这三大条件一起实现,才能使财富的创造最大化。在被誉为“随便翻翻就有收获,反复体会更觉深刻。”的《史玉柱自述:我的营销心得》2013年全国疯狂热卖,迅速成为出版界“现象级热书”! 在书中,史玉柱毫无保留地回顾了创业以来的经历和各阶段的思考。全书没有深奥的理论,铅华洗尽、朴实无华,往往在轻描淡写之间,一语道破营销的本质。关于产品开发、营销传播、广告投放、团队管理、创业投资等,史玉柱都做了独特而富有洞见的思考,在启迪读者的同时,也为中国商界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商业思想记录。

③ 经济学家进来看看 有关GDP

这个是一个极端的笑话。
但要按现在GDP的算法来算的话,这两个人的行为的确是会让GDP增一个亿的。

当然这个关于狗屎的行为完全是恶搞,但如果你换一个行为进去的话就可以理解了,假设A为B提供了服务,就比如按摩吧,然后B给了A钱。那这笔钱也就计入GDP中了,属于第三产业的GDP,A的服务创造了价值。

那在这个极端的笑话里,其实也就是甲的这个行为让乙觉得有意思或者怎么的,然后乙付了甲钱。也就是甲的行为创造了价值。(当然正常人一般不会为这个“服务”付5000万就是了)

④ 陈志武:什么是美国资本主义的核心精神

美国资本主义的核心精神
“投机”是所有资本主义的精神,也是财富创造的必要动力,美国的不同在于:其资本主义的核心精神不仅包括投机,还有活跃的股票文化。当年英国的百万富翁家族需要很多年才能积累起财富,而在美国,股市这个折现机器加快了财富的实现速度,股票的高流通性使美国的创业文化、创新文化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催生了美国式的快速技术变革。
如果美国社会不认同投机的价值,它也就不可能有发达的股票文化,也就不会有美国过去150多年的科技发明史。如果想把中国社会的创新能力激励得像美国的那样,正在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当然是必要的一步。

⑤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 pdf

•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武金融系列作品,提供一种看待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全新视角。
•精到地分析并回答了一系列关于“财富”的问题,比如财富如何产生,为什么20世纪突现财富增长大爆发,中国人为何勤劳而不富有,农业财富如何增长,他国的财富增长经验……令人豁然开朗。
•特别指出财富创造力的关键:制度。
作者简介
陈志武,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曾获得过墨顿•米勒奖学金。专业领域为股票、债券、期货和期权市场,以及宏观经济与经济史。
1983年获中南工业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现担任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及量化历史研究所所长。
2000年,一项颇得全球经济学家首肯的世界经济学家排名出炉,在前1000名经济学家中,有19人来自中国,陈志武教授排名第202位;2006年,《华尔街电讯》将陈志武教授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其担任学术总顾问的纪录片系列《华尔街》与《货币》,对中国金融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
最近几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转型过程中的市场发展和制度机制建立的问题以及其他新兴资本市场问题。其著作常被《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远东经济评论》《波士顿环球报》《巴伦周刊》所引用,也常发表于许多香港和大陆的报纸和杂志上。此外,他还是Zebra Capital Management三位合伙人之一。

⑥ 十年砍柴: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

十年砍柴著名网友(原题:陈志武和荀子相隔两千年的对话) 我和陈教授算是湖南同乡,湖南乡间成长时代的回忆,使我对陈教授这段话深有感触。我的父母、我的祖父辈和父老乡亲,几乎都是异常能吃苦耐劳的人,我的外祖父又是其中尤为突出者,其劳作的辛勤程度,若非亲眼目睹而由人复述都难以相信。在人民公社时期,他早晨4点多就出去捕鱼虾拿到集市上叫卖,卖完后回村和生产队一起出工。傍晚收工后又奔赴自留地劳作,直到天漆黑才回家吃晚饭。年复一年如此,除了春节几天难得有休息的时候。即便如此,我的外祖父和其他乡民一样,过着的生活仍然是孟子两千多年所说的那样,“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已是人生难得的幸福了。 战国时期另一大思想家、略晚于孟子的荀况,在其《王制》一篇中说过的一段话,我认为可以和陈氏的“天问”对照来分析,可知如何解决“民富”与“国强”之间的平衡关系,中国的贤哲之士已经思考了几千年。荀子说:“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筐箧已富,而百姓贫,夫是之上溢下漏。”荀子所言的“民”和陈志武所说的“中国人”,所指范围基本上是重叠的,即是指大多数普通的民众特别是生活在底层的百姓。荀况所处的战国时期,尚有西周封建制残余,因此社会有着民、士、大夫的明显分层。民,当然不包括人身权都从属他人的奴隶,而是指庶人,以农民为主;士则是特权日益丧失,比“民”更高一层而比贵族低一层的中间层,基本上不是靠农耕而是靠武艺或智力为生,小官吏亦属于这一阶层。而“大夫”则是高级官员了。至于荀子所说的“实府库”,指的就是各国诸侯掌管的国库,并非是全体国人的公产。“王者”指行“王道”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在礼崩乐坏、战争不断的春秋战国时代,仅仅是儒家圣贤对所谓的“尧舜禹三代之治”一种想象,中国历史上是不存在的。而靠武力霸道立国的国家,富的是士这一阶层。而苟延国祚的仅存之国,是当大官的富有。如果财富都集中到国君的仓库里,那么就离亡国不远了。这样的国家贫富悬殊过大,上面的阶层富得都溢出来了而下面的多数百姓则那点财富不断地漏走了。 应当说,荀子所言的“富士”、“富大夫”、“富筐箧,实府库”,在中国不同的历史阶段存在过,但惟独“富民”,考诸历史,很难肯定地说有过这样的时代。即使是被后世称赞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也只能说社会的总体财富增加,类似“士”“大夫”等阶层的富裕程度强于其他时期,而“民”仅仅是日子稍微好过一些。因此康熙执政多年后,看上去天下太平财富增多,然后犹有“康熙康熙,吃糠喝稀”的民谣,这民谣说明的是大多数庶民真正的生活状态。 中华民族的祖先是靠勤劳坚韧创造了伟大的文明,也曾在这个星球上创造过足以傲世其他民族的巨大财富。但无论是西周确立的“封建制”,还是始皇帝一统天下后,“百代多行秦政法”,从来没能从政治制度上解决财富集中于少部分人手中特别是官府手中这一痼疾。从根本上说,就是庶民的权利几乎没有制度性保障,他们只有劳作来创造财富缴纳赋税供养官府的义务,而没有权利和他们要供养的那一方坐下来谈判财富的分配方式。统治者阶层如果有某些“清官”“明君”,无非是不希望竭泽而渔以求保持剥削的可持续性,这种做法就是许多人称颂的“仁政”了。 对财富分配的不平等,西周时期的先民已经认识得很清楚了,他们知道自己创造的财富究竟哪去了。“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诗经·豳风·七月》)农夫是何等的辛苦,可他们要供养的统治者,“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魏风》)“三岁贯汝,莫我肯顾。(同上)”对这种勤劳而不能富有的处境,不堪承受时只能造反,通过改朝换代来进行利益的重新分配,但分配的方式不变,无非一方面“天街踏尽公卿骨”,另一方面“王侯宅邸皆新主”。少数原来处在底层的幸运儿大难不死,在以无数人做炮灰为代价的基础上,变成了掌握社会财富分配权的上等人。每次这种利益的再分配,带来的是死者枕藉,是血流成河,是生产力受到了极大的破坏。“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中国不同时期繁华皆如昙花一现的真实写照。 在相对和平时期,对财富分配不均,普通劳动者多半是消极地反抗或者被动地适应这种利益分配格局。如《诗经·齐风·甫田》所唱道:“无田甫田,维莠骄骄。”“甫田”就是贵族拥有而由庶民、农奴去耕种的“大田”。农人们说,不要去耕种那些老爷的大田,让里面长满稗子吧(“莠”即稗草)。这一幕和上世纪6、70年代中国“人民公社时期”是何等的相似,农民们在生产队的“甫田”里想方设法磨洋工,而在自己的小块自留地里精耕细作。当多数人在人民公社那种体制下,无论怎样辛勤劳动,却不能得到公平而合理的报偿时,怎么能要求他们“大公无私”呢?靠政治权力来倡导“狠斗私字一闪念”必定会成为一种自欺欺人的闹剧。在帝制时代,没有战争和动乱的时候,中国的多数老百姓无法改变那种不公平的分配体制,那么多数家庭把培养子弟应科举从而步入仕途作为头等大事。尽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对多数农家来说,比中彩票大奖的概率还低,但毕竟还是有中大奖的。于是乎,整个社会的优秀青年,都把进入官场掌握社会财富作为人生最重要的目标,而进入创造财富的“农、工、商”领域,则是不得已的事情。如此,从古至今,优秀人才都想考“公务员”,成为既得利益阶层的一员,而不愿意去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这就是几千年来特别是近600年来,中国人聪明勤劳,却没有发展出现代工商业,现代科技创新也很贫乏的重要原因。

⑦ 关于中国农民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的论文

中国农民素有“勤劳节俭”之名,传统思维中,勤劳就能创造财富,节俭就能积累财富,所以“勤劳致富”一直是自勉口号。然而,不能回避的现实是:勤劳的中国农民近些年几乎是致富能力最弱的一个群体,甚至有资料称,一些单纯依靠农业的农民在劳动收入上还出现了不小倒退。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勤劳致富”这个口号——要农民致富,光有“勤劳”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些其他的东西。 其他的东西是什么呢?农民代表顾双燕近日对温总理的一番表白,多少揭示了问题所在——“农民光靠种地富不起来,还要搞养殖经商。希望金融系统门槛低一点,多给点贷款。农民贷款难呀!”“农民最担心的是养老问题。”“一些粮食公司抬水压价,农民卖一吨粮食就有200元的差价被赚走。” 这“三件烦心事”,分别暴露了中国农民怎么勤劳也无法富有的三个本质原因:金融保险类服务匮乏、基础社会保障服务匮乏、商业服务匮乏。在这样的匮乏之下,中国农民基本上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摆脱不了小农经济的弊端,只能挣点“小钱”。并且,一旦自然灾害、商品价格等方面有点风吹草动,便前功尽弃。 经济学家陈志武在《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一书中谈到,美国的市场活力更多是以一套相对完备的金融服务为基础的。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障、医疗保险等为所有家庭构建了一个安全网,少了很多后顾之忧,而教育、住房、汽车等信贷与金融证券的完备,将一生中不同年龄段的收入进行了很好的配置,所以市场活力很强(监管不当引发危机是另一话题)。这是美国经济繁荣背后隐形的力量。这样对比出来的“短板”适合对中国整体状况的描述,实际上更适合对中国农民状况的描述。 其一,城市不好就业,很多农民工只好返乡,但没有小额贷款之类的“第一桶金”,返乡农民除了蹲在门口晒太阳,又能靠什么“与贫困抗争”?其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福利和教育信贷的缺失,在农村尤其突出;其三,农民遭受市场恶意压价的新闻屡见不鲜,不难看出,“市场无形之手”对于农业还缺乏足够的善意,很多“服务三农”的商业模式,其实是在过度压榨农业“油水”,让农民苦不堪言。 这些年政府已经意识到农村基础保障服务的羸弱,并有所动作。但在金融服务、农产品市场方面,用力仍然有所欠缺。而这种欠缺其实是在掏空着中国农民“勤劳”的成果。比如,据统计,近10年中每年都有两亿多农村人口受到旱、涝、虫等自然灾害影响,每年经济损失都在1000亿元以上,但与此同时,我们的灾后保险赔付金额尚不足损失总额的1%。 因此,在鼓励农民“勤劳致富”的时候,也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唯有将农业放置于一个安全的基本网络上,为其搭建一些金融、保险、信贷等方面的“梯子”,为其搭建有充分善意指向的市场服务,中国农业才能焕发出强劲的造富能力。现代农业不能、也决不应该再“靠天吃饭”。

⑧ 财富是怎样产生的怎么样

正式书评之前先来谈谈读书的紧迫性和信息获取时效性。 读书其实是一件很潮流很时尚的事情,对于阅读金融经济类的书籍更是一件高收益高风险的行为,为什么那么说呢?因为写一本书往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写完还要交给出版社审阅,加上各种行政手续的迁延我们发现一本书的时间成本是非常昂贵的。信息和知识爆炸式的增长让书上内容相比较而言具有了落后性。如果你不能再出版后的第一时间获取书上的信息而是几个月甚至几年以后去翻阅,虽然书还是原来的书,内容没有变动,但是读者却没能最快获取这些信息而付出的机会成本是巨大的。 以《财富是怎样产生的》为例,陈志武教授从2001年为新财富杂志撰写专栏到2005年出版其25篇相关文章的5年时间不说,光是文章的内容在陈志武教授写文之前便早已有人提出!那么我今天2013年再去阅读更是时隔12年之久了。假设我原先一点都不了解书中的内容和观点,那么虽然我在12年之后阅读,但是依然会感觉的惊讶和欣喜,用经济学的术语而已就是消费者效用非常高。但是那只是你自己而言,如果放在一个竞争的环境中,12年的时间成本是如何的昂贵,虽然你的效用非常高,但是相对早已获得该信息的对手而言你的效用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因为在递进式社会中,知识是向前累进的,12年别人获取比你多的要多!假设我先前通过一些渠道获得了相关的观点,那么这部书便会降低我的期望感,随之我遍不觉得这部书是符合我福利的!因此看书这部分重复的内容便会减低我的收益! 所以在如何获取信息,至少是如何较快速的获取信息尤其是他人还为获取的信息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也是严肃的问题。读书不仅读内容更要读的有前沿性和针对性! 《财富是怎样产生的》谈了一些问题,回答了一些问题,只是没有解决一些问题!观点具有建设性,但没有创新性,总体照搬美国那一套,但对当前的中国依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全书主要阐明了:1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是财富创造的源泉 2对外贸易的重要性 3政府的过多管制抑制了市场活力,政府必须退出 3完善监管机制,减少权力寻租空间 4 股票市场的作用和民营企业的重要性 5阐述了公司的把戏

阅读全文

与创造财富的维度陈志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 浏览:714
贵州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29
买家投诉发票 浏览:251
普通护照的期限 浏览:766
发明文言文 浏览:523
国培线下专题研修成果 浏览:577
马鞍山苏丛勇 浏览:109
人民的名义侵权问题 浏览:53
全椒到马鞍山汽车时刻表 浏览:899
logo可用字体版权 浏览:861
马鞍山中豪 浏览:929
tefl证书在哪里考 浏览:564
小陆离与成果 浏览:654
迷你世界冒险转化创造 浏览:680
2014纳税申报期限 浏览: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肤 浏览:48
陕西房地产估价师证书领取地点 浏览:140
证书小知识 浏览:431
马鞍山何兵 浏览:376
设计创作版权合作合同范本 浏览: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