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造想象的表现

创造想象的表现

发布时间:2021-07-27 20:27:44

创造想象分为哪三个方面

创造想象形成的条件
1.社会实践要求与人的创造性需要
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存在着大量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不断向人们提出新的问题,需要人们在创造性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这就不断产生着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需要,当这种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激励人从事各种创造活动,形成创造性想象的动力.例如,以前人们用纸糊窗户,人们为了提高窗户的亮度和防人浸湿破坏,产生了对玻璃的想象.它推动了制造玻璃的创造活动,经过反复实践终于制造出玻璃.但在玻璃的使用过程中,发现玻璃不能透过紫外线和不够坚固,于是又想象能有一种透过紫外线和像钢一样坚硬的新型玻璃.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这样,已实现的想象引起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产生新的想象,新的想象又推动新的创造活动.
2.广博的知识与丰富的表象储备
想象中任何新形象的形成都是以头脑中旧有表象为基础的,没有旧有记忆表象作为原材料,新的表象是不可能被加工出来的,创造性想象也就根本谈不上.另外,人的知识经验范围决定着表象的丰富程度.知识愈广博,已有表象就愈丰富,组成的新形象也愈深刻、愈生动,创造性想象活动也就频繁.科学家发明创造需要全面掌握有关的丰富资料,文学家创造需要深入生活、广泛调查研究等,都是创造性活动必要的储备工作.
3.思维的积极活动
创造性想象是通过对已有表象加工、改造和重新组合,在头脑中建立新形象来进行的,它不是感性材料的胡乱堆砌,而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受思维活动的控制、调节和支配.只有通过积极、严密的思维才能保证创造想象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进行,它的产物才会符合现实的要求,才会具有社会价值.
4.原型启发
原型就是与所要创造的事物相类似的事物.原型启发是指从类似事物中能发现所要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构成部件,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等.它是从其他事物中得到解决问题的启示,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例如,鲁班因为茅草割破手而发明了锯子,牛顿从苹果落地而联想到地球引力,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些都是原型启发的典型例证.前苏联心理学家b.a.克鲁捷茨基在《心理学》一书中,对人类在手的启发下改善劳动工具的创造活动进行了形象的对照,充分说明原型启发的重要作用.
5.灵感
创造过程中新形象的产生常常带有突然性,被称为灵感.它是人以全部精力去解决所思考的问题或完成创造活动时,由于偶然因素的触发而突然出现的顿悟现象.就像有的诗人在构思时,虽然长期酝酿仍然理不出头绪,但偶然受到某一事物启发就豁然开朗,诗句唾手可得,一挥而就.灵感是人们长期艰苦劳动的结果,人长期思索某个问题就会在大脑中形成许多神经联系,一旦受到某种事物的刺激,这种神经联系系统就可立即接通产生灵感.所以,灵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固有的,它是长期劳动的产物.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过:“灵感是这样的客人,他从来也不爱拜访懒惰的人.”著名画家列宾也说:“灵感是艰苦劳动的奖赏.”灵感的产生带有突发性,灵感常出现在一些偶然的情况下,如散步、洗澡、睡梦中等.古希腊阿基米德在一次洗澡时,当他进入浴盆导致水溢出时,突然灵感出现,他激动地在街上狂叫:“我发现了!我发现了!”即发现了阿基米德定律.灵感状态常和人最清晰的意识、最活跃的思维活动相联系.灵感状态表现为注意力的敏锐状态,思想活动极为活跃,工作效率极高.相反,一个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人,想象贫乏,思维刻板,则无灵感可言.

Ⅱ 动机在创造想像活动中有哪些表现

创造抄想像动机是创造想像的直袭接推动力。动机在创造想像活动中表现出三种功能:

①激活功能——即激活表象;

②指向功能——指向创造想像的目标,按目标、标准加工表象;

③调整功能——主体进行创造想像时,能否成功,维持整个程序,达到目标,取得成果,都依靠动机的调整功能。

Ⅲ 创造想象的特点包括目的性吗

如果只说想象力的话,是没有什么目的的,因为想象力就是我们脑海中的一种本能,但是如果说到创造的话,肯定是有一个目的的,如果没有目的就没有必要创造。

Ⅳ 幼儿创造想象的表现有哪些

幼儿想象有以下特点:
(1)幼儿想象以不受意志控制的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幼儿想象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当幼儿看到娃娃时,就想象自己要当妈妈。但幼儿有时也把现实与想象混淆,如当幼儿听到伙伴津津有味地讲述自己去游乐场玩得特别好好时,他对既羡慕又想象着游乐场有多好玩,就会说:“我妈妈也带我去了。”这并非说谎,而是幼儿将想象与现实混淆。
(2)幼儿的想象有夸张性或不确切性,如幼儿画画时,常把衣服扣子或他喜欢的
东西画得很大。
(3)幼儿想象水平较低,想象很简单或是零碎、不够完整。如3岁的幼儿,看到玩具的方向盘就会手握方向盘,嘴里不停地“嘟嘟,嘟嘟”叫着,想象着自己是司机在开车。至于开车到哪里?去干什么?则不清楚、不确定。
(4)幼儿已经有了创造想象的萌芽。此时创造想象多依赖于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或听过的故事,或由成人语言的描述而产生创造想象。另外,幼儿5~6岁时能按一定目的想象游戏如何开展,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较有系统而完整地想象出游戏主题和如何丰富主题,深入开展游戏。因此,成人应多丰富幼儿感性知识和经验,并在游戏中多为其准备一些游戏材料,这有利于幼儿通过游戏发展想象力。

Ⅳ 想象的特征有哪些

1.普通心理学中的解释: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选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想象也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属于高级的认知过程,它们都产生于问题的情景,由个体的需要所推动,并能预见未来。
2.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也可理解为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设想。例如:不难想象/想象不出。
3.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它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

a.想象可分为不随意想象和随意想象。
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和计划而产生的想象。梦是不随意想象的极端情况。随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
b.根据想象的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指主体在经验记忆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再现客观事物的表象;创造想象则不仅再现现成事物,而且创造出全新的形象。
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想象属于创造性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存在于整个过程之中。即作家根据一定的指导思想,调动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加工,进而形成新的完整的艺术形象。
童话创作离不开想象,而童话创作中的幻想形象就是创造性想象的产物。让儿童多读童话作品,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Ⅵ 想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补充作用:对人类认识活动的补充。

2、预见作用:预见活动结果,指导活动方向。

3、代替作用:满足现实中不能实现的需要。

4、对机体的调节作用:

“圣斑现象”:在欧洲的中世纪,发现有一些患有歇斯底里症的病人,当他们想到耶稣基督受难的痛苦时,其手掌和脚掌上就会出现瘀血或溃疡的症状,形同自己受到同样的酷刑一样。

“念动现象”:又叫意动现象,很普遍:

当人们手拿一根系着重锤的直线,闭上眼睛想象重锤作圆周运动时,会发现重锤真的转动起来了。

如想象举重时,会感觉到肌肉的紧张,并能记录到肌肉相应的生物电活动;想象视物引起眼动。

想象不仅可以改善个体的身体状况,也能使人体出现病理性变化。如假孕、误诊、被害妄想症等。

(6)创造想象的表现扩展阅读:

想象活动中的认知加工:

1、粘合

粘合就是把两种或以上本无关系的客观事物的属性和特征结合在一起,构成新形象。

2、夸张

夸张是故意增大或缩小客观事物的正常特征,使他们变形,《格列佛游记》中的大人国和小人国就是经典的例子。

3、人格化

人格化就是对客观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特征,从而产生的新形象。

4、典型化

典型化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来创造新形象。

作家﹑艺术家用以概括现实生活﹑创造典型形象的方法。就是通过收集、分析大量的生活材料,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某种人物或某种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整合、虚构,在艺术加工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术现象来。

Ⅶ 谁知道什么是创造想象

(一)创造与创造力
创造就是提供前所未有的思想或产物。人类的所有创造有四大共同的特点:①创造的主体性,即创造活动的主体是现实的人,自然变化的结果不属于创造。②创造的可控性,即任何一种创造都是主体有目的地控制、调节客体的一种活动,是主体为实现自身的目标作用于自身客体、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而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变换过程。③创造的新颖性,即任何一种创造活动必须能产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成果。④创造的价值性,即任何一种创造活动都是具有社会价值的,是能促进人类进步的。
所谓创造力,是指主体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主要是指能产生新设想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能产生新成果的创造性技能。创造性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集中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感性知觉能力、知性分析能力、理性辩证综合能力;观察能力、选择能力、想象能力。创造性技能包括:发明革新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获得信息的能力、演说表达的能力、文字写作的能力、社会活动的能力。
(二)创造过程
1.发动阶段即引起创造冲动的阶段。创造冲动或由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引发,或由科研过程中需要解决新出现的矛盾引发。发现问题还要明确地把问题提出和表达出来,要搞清问题的症结所在。
2.准备阶段即为解决问题积累和整理材料阶段。充分占有材料是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前提。
3.潜伏阶段即创造的酝酿、孕育阶段。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强化创造意识和兴致,同时头脑紧张工作,按一定方向深刻思考,作出各种假设,力求从周围的事物中得到启发,促使创造设想成熟。这一阶段往往呈现“入迷”状态,有时是短暂的,有时则是漫长的。
4.解决阶段即顿悟、明朗阶段。大脑进入高度兴奋和异常清晰状态,记忆库中贮存的一切知识单元都充分调动起来,智力流动达到白热化,兴奋点完全集中在要解决的问题上,突然灵感闪现,豁然开朗,创造设想成熟为假说,产生创造方案。
5.验证阶段即对新的方案进行检查验证。如果证明是正确的,则创造成功;如果发现错误,就要总结经验教训,继续研究,有时要改变思维方向。

Ⅷ 创造想象的形象具有以下哪些特点

首创性。

独立性。

新颖性。

想象活动中的认知加工:

1、粘合(或称比拟)
粘合就是把两种或以版上本无关系的权客观事物的属性和特征结合在一起,构成新形象。

2、夸张
夸张是故意增大或缩小客观事物的正常特征,使他们变形,《格列佛游记》中的大人国和小人国就是经典的例子。

3、人格化
人格化就是对客观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特征,从而产生的新形象。

4、典型化
典型化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来创造新形象。

Ⅸ 兴趣 需要 想象和创造的表现在哪

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
幼儿期儿童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小班儿童表现得尤其突出。
(一)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
幼儿想象的产生常是由外界刺激物直接引起,想象不指向于一定目的,仅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小班儿童无论在游戏、绘画还是做泥工等活动前,不知道自己将要创造出什么形象,他们只是在行动中任意摆弄物体,或画出线条图形,而且随时自发地改变物体的状态或改画其他图形。当物体有了实际的变化或看到自己画出的图形时,才引起幼儿头脑中出现新形象。例如,在活动之前问小班儿童:“你想玩什么?”“你想画什么?”他总是望着你直摇头,如果你在他面前拿出一个听诊器,他就讲“我要做医生”。如果看到周围小朋友在画气球,他就讲“我画气球”。当你交给他一团泥,问他想做什么,他只知道接过泥高兴地玩起来,而不知道怎么回答,直到搓成个长条或扁圆体时,才会大声地叫喊起来:“面条!”“饼子!”要他们想好玩什么再取玩具,想好画什么再动手作画是极困难的。
小班儿童事先无一定的想象目的,他们以想象过程为满足。对有兴趣的内容愿反复进行想象。例如,画图画时,在一张画纸上,可以重复地画着一个个物体的图形,直到所有空白的地方都给画上了才满足。在听故事时,有趣形象的情节在脑中引起生动的想象,感到极大的愉快,于是不管教师已经将故事讲完,还要求再讲,哪怕是重复地讲同一内容也乐意听。
(二)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在正确的教育下,幼儿可以在想象之前先提出一定的目的,但他们往往不能为达到预定的目的而坚持行动,常常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主题。例如,幼儿正在用积木建造“大桥”,忽然看到别的孩子拿了一些塑料小动物来,他便想象起动物园,而想玩“动物园”的游戏,于是立即推倒“大桥”的建筑,搭起“动物园”来。
幼儿也受本身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想象的主题。例如,幼儿愿意当“医生”,所以玩“医院”游戏时,忽而又想当“老师”,于是改变主题,而改玩“幼儿园”游戏。角色不稳定,影响主题不稳定。
绘画也如此,画娃娃的孩子,当看到邻座的小朋友画了个“小兔”很好玩,他也会改变主题,翻过纸来改画小兔。或者原先画着娃娃,忽然想起小兔,便改变主题画小兔了。
(三)想象过程常常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幼儿的情绪常常能够引起某种想象过程,或者改变想象的方向。例如,一个小朋友画了一朵小红花,很高兴,要求教师来看,适逢教师在指导别的小朋友作画,没有及时去看,顿时,这个小朋友洋洋得意的情绪受到了影响,很不高兴,过了一会儿,等教师走到他跟前时,只见画纸上的小红花已被粗黑线条涂没了。当教师询问他时,他冷冷地说:“已经送掉了。”又如,“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是以小鸡都被老鹰抓走而告终的,可是幼儿同情被抓去的小鸡,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想象:大公鸡和老母鸡赶来,把老鹰啄死,最后小鸡被救回来了。
在幼儿园教育的影响下,随着幼儿言语的发展,到了中班、大班,特别是大班,有意想象逐渐发展起来。他们能够按着成人的要求、方向进行想象活动,想象有了预定的主题。如在游戏时可以先商定玩什么,然后再根据主题确定角色的分配和游戏的规则,对周围的玩具和游戏材料,也能根据游戏的需要灵活地选择使用。画画时,也能够预先想好要画的内容。想象的主题也趋于稳定,例如编故事时,可以不离题地一直编下去直到全部编完。他们已不满足于想象的过程,而是使想象服从于一定的目的。达到了目的,想象活动才结束。自然,与年长儿童相比,幼儿想象的有意性仅是初步的。

二、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在幼儿期,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表现为,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想象的内容基本上重现一些生活中的经验或作品中所描述的情节。例如,幼儿在“幼儿园游戏”中扮演的教师,常常是重现他班上的教师的模样。在“家庭游戏”中扮演父母,就是重现自己父母的举止。在自编故事时,往往把自己的行为作为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加以描述,或者仅是模仿以往听过的故事情节而已。小班儿童甚至在玩具和游戏材料的使用上都缺乏灵活性。例如,喂娃娃吃饭,必须有玩具小匙子;“洗手”得跑到自来水龙头下,否则就认为不像。
到了中班、大班,尽管儿童仍以再造想象为主,但较之小班儿童想象的灵活性有所增加,他们可以不受具体实物的限制。例如,喂娃娃吃饭,有玩具小匙子固然可以使用,没有小匙子时,他们会用冰棒棍、笔、长形积木,甚至徒手做喂饭的动作。“洗手”也不需要在水龙头下,只要在洗手动作的前后假装开关龙头即可。
随着幼儿言语的发展和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在幼儿的再造想象中,出现了一些创造性的因素。例如,教师要求儿童学画一个人,教师的范画是一个徒手的人,可是儿童凭借想象画了个手举红旗的人。又如,画小鸡时,还在周围画了些米粒和小草,想象小鸡吃食。在复述故事时,也往往加上自己想象的情节。
在幼儿期,创造想象开始出现。例如,幼儿玩“食堂游戏”,他们不仅重现日常的烧饭、开饭等内容,而且还会创造性地将菜场工人叔叔送菜上门的情节组合到游戏中去,而且与“过家家”、“幼儿园”等游戏串连起来,构成一个新的主题。在自编故事结尾时,可以将过去经验中的各种表象有机地组合起来,编出个新的故事结尾。在良好的教育和训练下,大班幼儿的想象可以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创造性。例如,前述的《荡秋千》这一幅水墨画,荣获1979年世界儿童画一等奖,这幅画充分反映了幼儿富于幻想,创造想象已经开始发展。

三、想象容易同现实混淆
想象同现实混淆,是指把想象的东西当做现实的东西。幼儿期儿童有时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的东西;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做已经出现的事情来描述。这些就是想象同现实混淆的表现。此外,幼儿在参加游戏或欣赏文艺作品时,往往和扮演的角色一样,身历其境,或与剧中人物同兴奋、共忧愁,产生同样的情绪反应。这也是由于想象和现实混淆的缘故。这种现象在小班、中班儿童常常明显表现出来。例如,小班儿童在做体育游戏“大灰狼和小白兔”时,教师扮演大灰狼,小朋友扮演小白兔。平时“大灰狼”只是吓唬一下,并不抓住“小白兔”。有一次,教师想促使小朋友跑得快一点儿就抓了一只“小白兔”。顿时,这只“小白兔”怕得哭了起来,口中喃喃说着:“大灰狼会吃掉我的,大灰狼会吃掉我的。”甚至以后几天玩这个游戏时,也不愿当小白兔,而且还说“大灰狼会吃掉我的”。
大班儿童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认识能力也渐渐提高,能够分清“真的”和“假的”、“想象的”和“真实的”。如“六一”儿童节,教师为儿童演出儿童故事,当“黑熊”一出场,小班儿童就神情紧张,有的甚至害怕得想离开座位;大班儿童都很高兴,知道这是假的,还会劝慰小班儿童,“这熊不是真的,是老师扮演的”。
教师常常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在组织小班幼儿的学习活动时,一方面使幼儿在想象中如同故事或游戏中的角色一样活动,分享角色的乐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来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尽量避免引起恐怖、害怕等情绪。尤其对年幼胆小的儿童,在有关的活动中,更要多加说明,使他们知道这些不是真实的,不要害怕。
此外,父母和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把幼儿谈话中所提出的一切与事实不符的话,都简单地归之为说谎,并予以严厉的责备。要深入了解,弄清真相,假如由于想象的混淆,就要耐心指导儿童,分清想象和事实。
幼儿想象活跃,富于幻想,而且很大胆。有人从而推断幼儿期是想象最发展的时期,幼儿比成人更富于想象力。这是不确切的。因为想象的水平直接取决于表象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发展程度。幼儿的知识经验和语言发展水平当然都不及成人;他们表象的丰富性、准确性都较差;思维发展水平也远不如成人。所以,幼儿想象的有意性、广阔性、丰富性和创造性都不会超过成人。

阅读全文

与创造想象的表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贵州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29
买家投诉发票 浏览:251
普通护照的期限 浏览:766
发明文言文 浏览:523
国培线下专题研修成果 浏览:577
马鞍山苏丛勇 浏览:109
人民的名义侵权问题 浏览:53
全椒到马鞍山汽车时刻表 浏览:899
logo可用字体版权 浏览:861
马鞍山中豪 浏览:929
tefl证书在哪里考 浏览:564
小陆离与成果 浏览:654
迷你世界冒险转化创造 浏览:680
2014纳税申报期限 浏览: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肤 浏览:48
陕西房地产估价师证书领取地点 浏览:140
证书小知识 浏览:431
马鞍山何兵 浏览:376
设计创作版权合作合同范本 浏览:482
省知识产权局侯社教 浏览: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