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秦始皇开始把朕当做皇帝用的,那秦始皇之前朕是谁用的是什么意思
1. 我。秦以前,不论尊卑,皆自称朕 [I,my] 朕,我也。——《说文》 朕,我也。——《尔雅》 汝能庸命巽朕位。——《书·尧典》 无废朕命。——《诗·大雅·韩奕》 朕皇考曰伯庸。——《楚辞·离骚》 古者尊卑共称朕。——蔡邕《独断》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楚辞·离骚》。 2. 又如:朕皇考(我的已故父亲的名字) 3. 皇帝的自称。秦灭六国以后,天子始自称朕 [the royal “I” (used exclusively by the emperor or king to mean “I”)] 朕位几不保。——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朕非约耳。——《明史》
② 皇帝自称的“朕”到底有什么玄机
“朕”来自先秦时代,那时候人人都可以自称为朕,但到秦始皇时,他认为自己功高至伟,只有他能称朕,下令其余的不能用。朕是象形文字,拆开来就是舟和火组成,舟是生存工具,火在部落文明时期是身份的象征,可见“朕”的尊贵与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③ 张源朕是谁发明的
朕,zhèn,从舟从灷(zhuan)。本义为舟缝。引申为迹象、征兆。凡言朕兆者,谓其几甚微,如舟之缝,如龟壳之裂纹也。
“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先秦时代并不等于后世的“余”、“吾”、“我”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正像顾颉刚、刘起纡两位先生在《〈尚书·汤誓〉校释译论》指出的那样:“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所有格),即‘我的’。”如:《尚书·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泽的官员。”《大盂鼎》(金文):“勿废朕令”。意思是:“不要抛弃我的训令。”《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
或许有人说,《尚书·汤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会说话不算数”。许慎《说文·舟部》释“朕”:“我也”。这些不都证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后世的“余”、“吾”、“我”吗?我们认为,今本《尚书·汤誓》已非原汁,难免被后人掺假。秦火以后,仅凭西汉儒家学者伏生口授,打上汉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许慎是东汉人,他对先秦词义的理解就更难确切了。
“朕”字,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例如《后汉书·和殇帝纪》:“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这种情况在帝国专制政体早期“朕”作为皇帝专有名词尚未具有高度权威时短暂存在过,但是后来再无无任何皇太后,太后自称为“朕”。
《史记·李斯列传》:初,赵高为郎中令,所杀及报私怨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毁恶之,乃说二世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建议“朕”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严格来说,除非僭越或者中国处于分裂时期,否则东亚汉文化圈只有一个皇帝——中国天子,只有一人能自称“朕”。
此外东亚汉字文化圈中日本因为多数时间不是附属国(仅仅唐朝时在日本九州岛驻军800人),且自称天皇,所以自称“朕”。朝鲜半岛历代国王只能称“寡人”或者“孤”,不能自称“朕”。1897年朝鲜王国“升级”为大韩帝国,1910年灭亡前仅仅两代国君称“朕”。越南国王对内称“大越皇帝”,对中国称“安南国王”,对内时自称“朕”。另一含义为征兆,迹象:~兆。
④ 朕的来历
中国古代的君主分为皇帝和国王,皇帝从秦始皇开始,把原来每个人都能自称的“朕”用于皇帝的专称,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
国王则不一样,古代中国的国王(主要是秦朝以前的国王和后来分封的诸侯国王)不称“朕”,而是称“寡人”、“孤”、“不毂”等等。
至于国外的君王则似乎没有太多讲究,往往以“我”来称呼自己。
回
现在的网上文章中,对王国,帝国,皇帝,国王的运用一片混乱。在现实的历史上,只有有实力的大国才会成为帝国,小的国家则为王国或者公国。举例而言,如果你回到中世纪,占领了一块200平方公里的小地方,于此建立一个小王国,那没什么奇怪。但若在这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立一个帝国,就比较搞笑了。不过对于王国和帝国的称呼,多数作者还是了解的,但对皇帝和国王的区别,则很少有人知道,经常有一个君主一会儿是皇帝,一会儿降职为国王的现象。对于皇帝的称呼,有中国和欧洲两个系统,但共同之处是皇帝的地位高于国王。
在中国历史中,自秦皇自称皇帝之后,皇帝就是天下共主,国王是皇帝的下属,或者是属国的君主。中国的国王基本有两种,一种是象汉,晋那样分封的诸侯王,在帝国之内有自己的王国,具有派遣官吏,实行税收的半独立的权力;另一种是属国的国王,比如朝鲜, 安南,暹罗等国的君主,想来诸位是没有听过朝鲜皇帝的说法,因为朝鲜的君主只能称国王,而那位著名的越南傀儡皇帝保大是在越南脱离中国属国地位后才能有这种称呼。中国历史上,对皇帝这种称呼是非常敏感的,国王可以有许多,但皇帝只能有一个,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属国君主只能称为国王,不能叫皇帝的缘故。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大朝代中,只有宋代,由于实力太弱,所以会承认辽、金的君主也为皇帝,其他朝代没有这种现象。即使是宋代,当公元1038年西夏国王自称皇帝时,宋廷也会立即称之为“反”,并且停止互市,派兵征剿。因为西夏向宋称臣,作为臣属国的君主,是不可以称皇帝,这和辽金不同。当然,宋的实力太弱,征剿西夏连战皆北,最后也不过是西夏在国书中从此不再自称皇帝,而是称“男”,把叫宋的皇帝称为“父大宋皇帝”,西夏国主依然在国内称帝,但宋至少争回了面子,所以宋对西夏年赐绢茶银两,作为西夏国王自削帝号的回馈。在中国未统一的乱世如十六国时代,五代十国时代,或者象隋末,元末的乱世,称王者多多,但称帝时必须考虑,是否有这实力,否则就往往会遭到其他国家或势力的围攻。比如朱元璋在势力已经强大后依然对称帝很谨慎,一直找个傀儡当皇帝,自己称吴王,其发令时总称皇帝圣旨,吴王令旨。不顾即使皇帝是傀儡,朱元璋也绝对不会把吴王二字排到皇帝前边。在这种乱世,没有实力就自称皇帝是会导致灭亡的,象五代十国的南唐,在归顺宋时自削帝号为国王,当后来李煜决定叛宋自立的时候,首先的举动就是恢复皇帝的称号,这种行动就是典型的反叛,自然遭到宋军的攻击,最后灭国。
欧洲的皇帝之所以在汉语中叫皇帝,自然是我们中国人这么翻译的,但我们没有象对其他国家君主那样翻译成苏丹,法老,安息之类,正是因为欧洲的皇帝的地位要高于国王,这点和中国的皇帝是相似的。欧洲的皇帝也有天下共主的意思,因为古罗马的皇帝是当时世界的统治者(指欧洲人心目中的世界),在帝国崩溃后,国王是可以有许多的,但皇帝是只有古罗马的继承者才可以如此称呼。东罗马(也就是拜占庭)的皇帝是罗马分裂后东方部份的继承者,不需要谁承认。西方的皇帝则需要公认才行。法兰克的查理本是法兰克的国王,由于其战功赫赫,几乎统一了西欧,并维护基督教的利益,被教皇上尊号罗马人的皇帝,从此成为查理曼大帝,被视为罗马的继承者。同样,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也是罗马的继承者,其由选帝候选出其皇帝。除此之外,西欧和北欧的君主都是国王,再没有任何皇帝。奥地利的皇帝是很晚才有的,因为奥地利的君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连续获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位置,并同时扩大疆土,成为帝国,所以其君主称为皇帝。德意志的皇帝是在普鲁士统一德国,建立帝国后才有的,在这之前霍亨佐伦家族的君主只是普鲁士国王,而不是皇帝。当然,象奥,德皇帝,以及法兰西帝国的拿破仑皇帝都是中世纪之后的事情,中世纪对皇帝的称呼很严格,即使是在中世纪后,这个词也不会被滥用,比如英国还占有印度殖民地的时候,英国君主的称呼是不列颠国王兼印度皇帝,并没把自己自动升格为大英皇帝。在东欧,皇帝一词在罗马帝国分裂后一直只属于东罗马的皇帝所有。在东罗马灭亡后,才有了俄国的沙皇,沙皇一词源于凯撒,凯撒和中国的“天子”一样,在罗马帝国之后也如同秦之后,成为对皇帝的另一种称呼,这个词也只属于皇帝所有(在中国,秦之前的商王,周王也可称天子,秦汉之后,皇帝相当于过去商周的王,国王的地位降低,不会再有人称王为天子)。沙皇采取这种称呼也表示自己是古罗马的继承者,是东正教的保护人(之前是东罗马的皇帝兼任东正教领袖)。总之,欧洲的皇帝虽然不象中国这样是国王的上级,但依然比国王地位更高。
大帝(The Great)一词同样不是随便哪个君主都可以用的,见过一个有名的玄幻作品,其中某国的君主世代都一概叫大帝,这就让大帝一词太贬值了。The Great(伟大)一词很明显反映了其应有的意义,必须是一个君主有巨大的功业才可以如此称呼,并非一坐上王位帝位就可以自然而然伟大得起来。古罗马这么多皇帝,只有君士坦丁,查士丁尼等廖廖几个对内对外在文治武功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君主才会被元老院上此尊号。在俄国,历代沙皇中,只有彼得和叶卡捷琳娜两人被帝国院上大帝尊号,即使如伊凡四世那样的名君也得不到。不仅如此,大帝的尊号一般不是生前可以获得,往往是死后总结生前功业才能获得,否则如唐明皇那样前半生文治武功成就非凡,此时若上大帝尊号,等后来天下大乱时就是个讽刺了。至于象一些作品中篡位还没成功,就自称我是某某大帝了更是不可能。征服世界的亚力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的大帝尊号同样不是当初就有的,是后世的罗马人给他加上的。在中国,没有加大帝尊号的传统,唯一得到这个称呼的只有道教众神的领袖玉皇。对中国皇帝开始称大帝的,我印象好象是从柏杨开始,不过柏杨先生在他的著作中也不会是见哪个皇帝都称大帝,被他如此称呼的同样只有李世民和康熙等廖廖几个。
相应的,皇帝的儿子应该是皇子,未来的皇储应该是太子(当然,以弟,孙等为皇储时不用这个称呼);国王的儿子称王子,未来的国王是王储;皇后,王后等各有其对应。但这里只讨论君主的称呼,就不细说了。
⑤ 秦始皇为啥要自称“朕”
影视剧中,观众经常听到皇帝自称“朕”,总是说朕怎么怎么。其实朕的意思就是我,不过这个字是专属代称,只能让皇帝说。如果其他人自称朕的话,肯定是要被杀头了。那么是谁规定了朕这个字只能让皇帝说呢?没错,就是他,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嬴政。
舟和灷组合起来的引申意思就是财富和权利,这正是皇帝的象征。皇帝的理念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的财富和权利都是皇帝一个人。因此,朕这个字迎合了秦始皇的心意,他要让这个字成为他的专属称呼。自此,除了皇帝之外,谁也不能使用朕这个字,直到清朝灭亡,溥仪退位。如今朕这个字成了网络流行用语,大家不是常说“总有刁民想害朕!”
⑥ 为何古代的君王要将“我”自称为“朕”是怎么由来的
不得不说,秦始皇在选用“朕”这个称谓前经过了周密详尽的考察与研究的,甚至可以说,这个称谓在其开始对全中国的正式统治前已经开始了盘根错杂的分析。因为严密使得“朕”的称谓被历代王朝沿袭。
3.“朕”的内涵
“朕”字在甲骨文中便有出现,其中包含了“父”和“舟”。
虽然历史学家对“父”部分的解读不太一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代表了某种权力与权威。
“舟”在以前依水而生的部落社会,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它的使用丰富了人民的物资生活。
舟的多少关系到捕鱼量的多少,因此,渐渐的舟便成为财富剥削者的象征。
由此,“朕”字具备了权力、财富与剥削的历史文化内涵。
“朕”字所具备的政治地位、历史文化内涵符合历代王朝的文化诉求,因此得到了历代皇帝的沿用与效仿。
自秦始皇以后,历代皇帝都自称“朕”,即“朕”为皇帝专用,但是,秦汉以前,一般人是都可以用“朕”作为自称的,如蔡邕在《独断》一书中说:“朕,我也。古者尊卑共之。”但到了秦朝,秦始皇不仅夺取了天下,而且还夺取了“朕”字的专属权,以前大家都可以自称“朕”,以后就只他和那些皇帝专用了,可见其霸道之风。
朕字的本义,则是舟缝的意思,泛指缝隙。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朕在舟部,其解当曰舟缝。戴先生曰:舟之缝理曰朕,故札续之缝亦谓之朕。本训舟缝,引申为凡缝之偁。”可见,朕的本意就是船缝,就是指制造木船时,两块木板之间的缝隙。后也引申为征兆、迹象的意思。
⑦ 古代君王称为朕是何时开始的,历朝君王的自
中国古代的君主分为皇帝和国王,皇帝从秦始皇开始,把原来每个人都能自称的“朕”用于皇帝的专称,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
国王则不一样,古代中国的国王(主要是秦朝以前的国王和后来分封的诸侯国王)不称“朕”,而是称“寡人”、“孤”、“不毂”等等。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从此,一般人不能自称“朕”了。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但是,这里要做二点说明:
第一,“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先秦时代并不等于后世的“余”、“吾”、“我”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正像顾颉刚、刘起纡两位先生在《<尚书·汤誓>校释译论》指出的那样:“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所有格),即‘我的’。”如:《书·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泽的官员。”《大盂鼎》(金文):“勿废朕令”。意思是:“不要抛弃我的训令。”《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
⑧ 是秦始皇嬴政发明的‘朕’字吗
朕在先秦时期是第一人称所有格,即“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秦朝以后专作皇帝自称,商、周天子却多自称予一人。在先秦时,诸侯国君主一般自称“孤”、“不谷”、“寡人”,随着秦朝建立,秦王政创立皇帝尊号,规定“朕”专作皇帝自称。这个称谓从此一直流传至辛亥革命中国帝制终结。
⑨ 朕 字的起源和发展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意为我。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屈原《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既灭六国,议君主称号,王绾、李斯等议:“天子自称曰‘朕’”。此后遂专为帝王自称。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但是,这里要做二点说明:
第一,“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先秦时代并不等于后世的“余”、“吾”、“我”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正像顾颉刚、刘起纡两位先生在《<尚书·汤誓>校释译论》指出的那样:“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所有格),即‘我的’。”如:《书·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泽的官员。”《大盂鼎》(金文):“勿废朕令”。意思是:“不要抛弃我的训令。”《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
或许有人说,《尚书·汤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会说话不算数”。许慎《说文·舟部》释“朕”:“我也”。这些不都证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后世的“余”、“吾”、“我”吗?我们认为,今本《尚书·汤誓》已非原汁,难免被后人掺假。秦火以后,仅凭西汉儒家学者伏生口授,打上汉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许慎是东汉人,他对先秦词义的理解就更难确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例如《后汉书·和殇帝纪》:“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
⑩ 秦始皇为啥用"朕"自称呢
东周末期,周王室的统治逐渐衰弱,各诸侯国纷纷强大起来,虽然表面上仍然尊崇周王室,但实际上都是在扩大自己的军事力量。诸侯国之间不断的蚕食、瓦解,又不停地有新的诸侯国兴起,这段时期,历史上称为春秋时期。
春秋末年,周王朝彻底宣告灭亡,中原大地出现了七国争雄的局面,历史的车轮也就推进到了战国时期。战国时期,七国势力在互相牵制下,分别有增有涨,中原大地战乱不断。直到战国末期,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秦王嬴政阶段性的吞并六国之后,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
其实啊,在先秦时期,中国还是奴隶制社会,统治者都称为王,比如战国七雄中各国的君主都称为魏王、齐王等等,而这些君主们称呼自己一般都是"孤王"、"寡人"等等,是不会称呼自己为"朕"的。"朕"这个字在秦朝之前,并不是皇帝专属称谓,而是人人都能用的。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诸侯也会用"朕"称呼自己,因此,屈原称自己为"朕"也就不足为奇了,毕竟屈原曾经在楚国官拜士大夫。甚至,"朕"这个称谓,很多平民百姓也会拿来称呼自己,由此可见,"朕"字其实在先秦时期,它的意义就跟"你我他"一样的,只是一个普通的称呼而已,没有什么特殊高贵之处。那秦始皇又为什么会选择"朕"来作为皇帝的专属称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