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文学创造主客体关系是什么
一、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1、人类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物质专实践关系属;认识关系;价值关系;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所构成的审美价值评价关系
2、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征: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 ;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是连接主客体关系的纽带
二、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 :对创作客体的选择;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
主体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家的选择受社会生活的情势的规定和制约
❷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诗人和作家,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什么
文学创作的客体,是指进入创作主体体验和实践范围内并同创作主体发生审美关系的那一部分客观社会生活。创作客体的特征是:对象性、客观性与审美性。对象性又称相关性,作家的创作对象不可能是社会生活的全部。
❸ 文学创造主体的“客体化”
文学创作是指作家为现实生活所感动,根据对生活的审美体验,通过头脑的加工改造,以语言为材料创造出艺术形象,形成可供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这样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它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有机统一。
在文学创作中这两者的关系如何统一的,这就是我这个学期学文学理论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
我常常问自己,问什么别人能创作出一部部杰出的文学作品,而我只是个欣赏者,有时连个欣赏者也做不到,只是个门外汉,只是个过客,充充看一眼就离去,什么也感受不到因为我不具有文学创作主体基本素质。
文学创作的主体并不完全等同于作家的概念,他是指那些面对文学创作客体,并进入创作过程的作家。文学创作主体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暂时放弃对现实的直接功利性关注;二是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三是向创作对象倾注强烈感情。
俗话:“《文选》烂,秀才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杨雄说:“大抵能读千赋,则能为之。”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今中外作家大多得力于阅读。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司马迁、王安石、冰心、茅盾、三毛等都是如此。冰心7岁已读完《三国志》,11岁前就读完了《水浒传》《聊斋志异》《滑稽外史》《块肉余生述》《西游记》《天雨花》《再生缘》《儿女英雄传》《说岳》《东周列国志》《封神演义》《红楼梦》等。台湾女作家三毛3岁时就迷上书,5岁半就读《红楼梦》,她一生嗜书如命。
也就是说也是说学问影响文学创作。
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这里所谓“气”,乃指作家的气质、个性。《情采》篇中阐明了“为情而造文”的创作原则,在《物色》篇中提出了“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艺术概括理论。
所谓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这就是主体选择客体,有什么样的主体就有什么样的客体。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只有体验才是主客体融合的方式。
伟大作家司马迁成功经验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关于文学创作客体的几种观点。所谓文学创作的客体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以往人们对于文学创作客体主要有三种看法:一是认为文学创作的客体就是人的主观情感意念;二是认为文学创作的客体就是自然,即外在的客观世界;三是认为文学创作的客体是社会意识形态。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曹雪芹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要求把注意力集中到生活实际中,研究一切实际的人和事,丰富我们的生活经验,有了生活积累,写起来就得心应手。这就是说到了创作的客体,当你遇到秋天黄叶飘落时,就会有“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的感受。
而情感是体验的途径。
伟大情感是构成伟大心理品质的主要因素,圣人说:“有德者必有言”,伟大的情感品质可造就才华横溢的文章
文学艺术是情感艺术。要想打动别人就要先打动自己。花鸟很普通,可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是有七情六欲的,不要对自己身上萌生的情感无动于衷,麻木不仁。
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也就是情景交融、心目相取。心中之情与眼中之景互相渗透构成艺术形象。任何艺术形象都不可能是纯粹主观的或纯粹客观的。文学创作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不是独立于作家之外的自在存在,而是作家眼中的存在,带有作家的主观倾向;作家在作品中融进的主观倾向是社会生活影响制约的产物,并非空穴来风。也就是主体的客体化,客体的主体化。
晋代陆机的《文赋》,中说 “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对“物、”“情”、“文”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我想这里的物是指创作的客体,而情是创作的主体,而文是指语言。孟郊写作讲究一字一句慢慢锤炼,讲究“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或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高尔基说:“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就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造型艺术。”(《论散文》)语言具有描绘形象、唤起读者形象联想的功能,是因为语词所表现的概念是同有关的表象联系在一起的。作家应当掌握语言艺术的特点和技巧。从所反映的生活出发,去寻求最恰当的语言。老舍在《语言与生活》中说过:“语言脱离了生活就是死的。语言是生命与生活的声音。”作家有深厚的生活底子,对所写的人物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驾驭语言。
例如“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这是日常生活化的语言,到了东坡诗里就成了“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生活物象到了文学中变的别具一格、神灵活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文学想象经常因为创新不够,于是语言变得过俗、过滥,总摆脱不了别人的影子。一写荷塘就是田田的叶子,就是微风过处之类;一写美女就是瓜子脸樱桃嘴,现在时兴的是可人、性感之类。古人都懂得不正面去写罗敷的美,这就是文学的语言。
所以说有了文学的语言文学创作主体和客体更好统一。
而主客体的统一是一个彼此之间双向交流、相互融合、同构对位和共同吸附、共同超越的过程。
❹ 文学创造的主体的基本概念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什么
1、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即作家这种特殊的生产者。人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称为主体。只有当人处于与特定客体的特定关系中并对客体的主动、主导地位具有主体性时,人才是真正的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首先必须存在于文学创造活动中,并创造文学产品。所以,我认为,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例如,巴尔扎克写出了伟大的作品——《人间喜剧》,那么巴尔扎克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
2、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3、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首先每一位作家、诗人,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不可重复的“自我”,都有自己的生命,有自己的自由创造,因此他们的作品无论就内容或形式来说,都烙下了独创性的印记,都表现出个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创作个性。不同的文学创造主体就有不同的艺术格调的作品,如鲁迅和周作人兄弟,早期经常生活在一起,但写起文章来,一个沉郁、辛辣,一个平和、冲淡;一个关心民间疾苦,一个崇尚亲适趣味,他们在政治上分手之前,情趣就不一样。
有些作家写同一题格,但意味却并不相同,如朱自清与俞平伯曾同游秦淮河,各写一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两篇散文都写出了时代的苦闷情绪,但朱文清新,俞文朦胧,朱自清从秦淮河现实的纷扰中感到了“历史的重载”,甚至以为碧阴阴的|、厚而不腻的秦淮河水“是六朝金粉所凝”,俞平伯则在“怪异样的朦胧”中悟出空幻的哲理。
任何个别的作家、诗人都不可能是生活在社会和一定社会关系之外的孤立的个体,都不可能是封闭在自我意识中的神秘的精灵;他们对生活的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判断和评价以及运用文学语言反映生活的技巧、风格,都受到时代精神、社会意识、公共心理、民族特性、阶级意识等因素的影响,正如契诃夫所说:“文学家是自己的时代的儿子,因此应当跟其他一切社会人士一样受社会生活外部条件的制约。”从屈原到鲁迅,从荷马到海明威,任何一位作家、诗人,他们都既是个别的人,又是一定的社会人,他们的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既是个人的,又是一定时代精神和社会意识的折光。例如鲁迅选择阿Q这样的人物,就与当时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国民心灵普遍麻木的社会生活情景密切相关。
❺ 文学创造的客体的名词解释
(1)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所谓整体性的生活,是指既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也不局限于某一层次,而是多方面生活的交融、渗透,是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相统一的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反映的生活就具有这种整体性。例如,《红楼梦》围绕着宝黛的爱情悲剧这一轴心,展现的是封建家族内部的、外交的、世俗的、官场的、政治的、经济的等多方面生活相交织的画卷。
(2)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并不是所有现实生活中的东西都可以进入作品的,有些缺乏审美价值的东西根本无法表现,硬要描绘出来也不成其为艺术作品。正如鲁迅所说:“世间实在还有写不进小说里去的人。倘写进去,而又逼真,这小说便被毁坏。譬如画家,他画蛇,画鳄鱼,画乌龟,画果子壳,画字纸篓,画垃圾堆,但没有谁画毛毛虫,画癞头疮,画鼻涕,画大便,就是一样的道理。”
所谓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指的是那些本身就具有美的属性的生活,即富有诗意的生活,如社会美、自然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反映的自然风景、自然花草本身就是美的,能直接激发人们的美感,无疑具有客观审美价值。
(3)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当某种生活不与作家发生关系,作家没去体验它,即感受、体味、思索它、与之发生情感交流时,它就不会成为作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你没对月亮进行休验,月亮也就不会成为你的创作对象;曹雪芹如果没有对封建社会晚期青年男女不幸命运的熟悉、体验,那些不幸青年男女的生活也就不会成为《红楼梦》的反映对象;钱钟书如果没有对旧式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态的体验,那群处于“围城”状态的知识分子又怎么能成为作家创作的现实客体呢?可见,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实际客体。所以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被知觉化、情绪化、心灵化,外在的现实生活也就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现实。如鲁迅故乡中那阴晦的天气、冷风、荒村,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物理环境,而是浸渍着作家悲凉情绪的心理空间。
❻ 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文学创造的客体有自然说,情感说,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❼ 什么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与客体,名词解释定
文学创作主体是指已经处于创作活动过程之中的作家个体。(2分)
文学创作客体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2分)
❽ 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特点
1、文来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源征: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 ;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是连接主客体关系的纽带
二、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 :对创作客体的选择;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
主体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家的选择受社会生活的情势的规定和制约
小结
1、文学创造是一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客体的“主体化”;主体的“客体化”
2、文学作品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统一并对主客体双重超越的产品
❾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什么
文学创作的客体,是指进入创作主体体验和实践范围内并同创作主体发生审美关系的那回一部分客观社答会生活。创作客体的特征是:对象性、客观性与审美性。对象性又称相关性,作家的创作对象不可能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只有与作家发生审美对象性联系的那一部分社会生活,才能成为作家的创作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