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简体字最早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28年,胡怀深的《简易字说》出版,这是为简化汉字服务的最早的资料专书。
1932年,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编的《国音常用字汇》出版,收入了宋元以来的大多习用简体字。
1935年8月21日,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第11400号部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手头字第一期字汇》所收的300字大部分被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所采用。亦即钱玄同所编《简体字谱》中2400字中的324个,这是政府第一次大规模推行简化汉字。但当时戴季陶等文化元老强烈反对。
1950年7月,吴玉章在全国文字改革协会干部会议上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直到此时,简体字的研究和选定工作才真正开始。
1952年3月25日,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汉字整理组成立,开始着手拟定《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专家们采用普遍通行的简体字为主,辅以草书楷化的方法,选定了在群众中比较流行的700个简体字,拟出第一稿。
1954年底提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于1955年2月公布于人民日报上,7月,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定委员会,由董必武为主委,郭沫若及作家老舍都是该会成员。同年10月,草案在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得到大多数委员的认可。
1955年1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教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联合通知,印发《汉字简化方案草案》30万份,征求意见。自《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至同年7月的半年多时间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共收到各界群众的来信和意见书5167件,全国参加讨论的人数达20万,其中赞成《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人数占97%(《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1956年1月1日全国报刊实行横排,使用简化字。
1956年2月1日,第一批230个简体字和30个类推偏旁正式公布。在民间已经应用了千百年的俗体字终于有了合法身份。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公报简体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主持召开的简体字版本修订座谈会会后决定祖国大陆实行简体字.
简化字是指现代中文的标准写法,是与繁体字(台湾认为繁体字的称谓有矮化及贬抵含义,现称正体字)相对而言的。简化字以1964年公告,1986年修订的《简化字总表》为国家标准。
『贰』 简体字是谁发明的
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钱玄同-於1922年和1935年.两年发表,但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阶段是大陆於1956年通过,再於1964年和1986年.这2年更新改进后,沿用至今。 详细资料: 简体字的由来 中国近百年的汉字简化运动著重形体简化,主要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五四〃运动时期。於1922年,钱玄同发表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简省汉字笔画的提议》等一批论文。当中指出当时的汉字笔画太多,不适用於学术和教育界上。 1935年6月,钱玄同编成了《简体字谱》,收二千三百多字。教育部门从中选了三百二十四个字,并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这是历史上第一批官方公布的简体字。可是,这件事受到当时复古守旧派人士反对,故此这个简化字表於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阶段是大陆建国以后的简化运动。於1950年,大陆教育部开始搜集常用简体字。1956年1月,国务院通过 《汉字简化方案》,并在全国分批推行。该方案共收简体字五百一十五个,简化偏旁五十四个。到了1964年,文改会编印了 《简化字总表》。该表在 《汉字简化方案》的基础上,用简化偏旁类推的方法,将简化字的数量增加到二千二百三十六个。1986年,大陆发表经过个别调整的 《简化字总表》,作为人们学习使用简化字的规范。这总
『叁』 简体字是谁发明的
简 甲骨文化字汉字由来已久,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 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 汉字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简化一直是主要倾向,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都有简体字。现在见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殷商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年开始)的甲骨文,距今3259年。此前陶文符号只认出了个别符号,还读不出一句话来,因而还不能证明已经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或者文字。战国和秦汉时期是汉字形体大变动的时代,篆书变为隶书,再到楷书,都是在这段时间里完成的。由古代篆书到近代汉字隶书的隶变是质的飞跃。东汉后期出现楷书,从此字体才稳定下来,汉字形体是汉朝定型的,一直用到今天,这样我们的文字才称为“汉字”,到现在为止总共使用了约1849年。 简化的原则是约定俗成。1956年以来正式推行的简体字大多数古已有之,有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刘复和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1930年)、钱玄同的《简体字谱》(1935年)等为证。《简化字总表》第一表350个字、第二表132个字,共482个字。有人考察其中388个字的来源,发现汉代和以前出现的有111个字(占28.61%),三国到唐代出现的有55个字(占14.17%),唐代和以前的合计有166个字(占42.78%),宋代到清代出现的有175个字(占45.1%),清代和以前的合计有341个字(占87.88%),民国时期出现的有46个字(占11.86%),民国和以前的合计有387个字(占99.74%),1949年以后出现的仅有1个字(占0.26%)。
『肆』 简体字是何时何人发明的
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钱玄同-於1922年和1935年.两年发表,但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阶段是大陆於1956年通过,再於1964年和1986年.这2年更新改进后,沿用至今。 详细资料: 简体字的由来 中国近百年的汉字简化运动著重形体简化,主要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五四″运动时期。於1922年,钱玄同发表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简省汉字笔画的提议》等一批论文。当中指出当时的汉字笔画太多,不适用於学术和教育界上。 1935年6月,钱玄同编成了《简体字谱》,收二千三百多字。教育部门从中选了三百二十四个字,并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这是历史上第一批官方公布的简体字。可是,这件事受到当时复古守旧派人士反对,故此这个简化字表於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阶段是大陆建国以后的简化运动。於1950年,大陆教育部开始搜集常用简体字。1956年1月,国务院通过 《汉字简化方案》,并在全国分批推行。该方案共收简体字五百一十五个,简化偏旁五十四个。到了1964年,文改会编印了 《简化字总表》。该表在 《汉字简化方案》的基础上,用简化偏旁类推的方法,将简化字的数量增加到二千二百三十六个。1986年,大陆发表经过个别调整的 《简化字总表》,作为人们学习使用简化字的规范。这总表一直沿用至今。参考资料: http://www.hkbbs.us/redirect.php?tid=16970&goto=newpost
『伍』 请问中国的简体字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谁发明的呢
不是那个人发明的
现在大陆通行的简化字是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的,以后虽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但一直使用到今天,成为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在报刊上试用很短的一段时间后就宣布废除了。'
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Simplified Chinese),是现代中文的一种标准化写法,与繁体中文(又称正体中文)相对。简体中文主要由传承字以及1950年代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在中国大陆地区推行的简化字所组成。
简体中文通常被等同于中国大陆现在的中文用字系统(规范汉字),不过其实此系统和台湾、香港的用字系统的差异除了简繁汉字本身的分别外,也有很大部份源于不同的异体字选择和字形的分别,所以“简体中文”的笔划不一定较少;例如台港用的“强(因字形显示关系,未能正确展示该字形,该的组合形态方式与简字相同,由[弓][厶][虫]组成,不过[口]的位置由[厶]取代)”字,大陆用的是“强”,笔划还比较多。
目前,简体中文主要在中国大陆、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华人社区中使用。过去简体中文与繁体中文并存于联合国各式文件中,然而中华民国于1971年退出联合国后,目前联合国中无成员国家使用繁体中文字体。
简体用语
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除了汉字写法(如简化字和繁体字间,以及各地汉字写法规范)的差异外,通常认为还存在词汇上的差异。例如繁体中文里多用的“原子笔”,在简体中文中多用“圆珠笔”等等。由于有这种差异,“简体用语”这种说法随之产生。不过其实这并非繁简中文本身的差异,而主要是由于使用两者的人群,尤其是中国大陆和台湾在20世纪中叶由于政治原因分隔后交流较少,造成了用词习惯的差异。这种现象在198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术语的不同而更加明显。而且,在同样使用简体中文的中国大陆、新加坡等地也存在一些用词习惯的不同。因此,有人指出正确的提法应为“中国大陆用语”、“新加坡用语”等,而非“简体用语”。
电脑中的简体中文
由于使用简体中文的主要是中国大陆,故此电脑中的“简体中文”一直以来其实代指“中国大陆中文”,意即绝大部份软件的“简体中文版”使用的是中国大陆的用语和翻译,此等软件亦通行于其他使用简体中文的社群。
中文编码
简体中文自1980年代以来通常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总局公布的GB 2312,以及其后继的GBK和GB 18030中文编码。近年来随着Unicode跨语言编码集的出现,也被广泛使用。
简体中文的来历
中国文字的简化,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中国大陆政府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主持关心下,结合了上百名专家,对数千个常用的中国文字进行了一次字体的简化。当时的出发点,应该说是分析了中国的国情。中国经历了上百年的内忧外患,国弱民穷。中国又是一个几千年的农业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在农村,而当时中国一半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和半文盲,而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文化,建设国家,识字扫盲成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简化文字,当时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数以亿计的人民大众,能够尽早尽快地识字认字,提高使用文字的速度,提升文化水平,方便学生在校学习,以此为最基本的基础,才有可能学习科技,建立一个富强的国家。
有些台湾人第一眼看到简体字,大概会感到惊讶。中国大陆的字改变了那麼多,尤其是离乡几十年的老兵,看到家乡变了,文字也变了。有的人讨厌看简体字,一见到它就说是「匪书」、「匪文」。更有的人把文字简化运动看满清政府的剃发相提并论,说共产党为了要改造人民,强迫人民阅读简体字,事实上不然。
汉字自古以来就有繁体与简体两套写法,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可发现汉字简体的形迹,例如「车」就有多种写法。后来经过篆体隶化,并存两种写法的文字越来越多。由六朝到隋唐,汉字逐渐隶楷化,当时或许是为了美观对称,很多古字都增加笔画,而简体字开始被称为「俗体」、「小写」、「破字」等,在民间社会仍广为流传。
不过,有时候文字有简化和繁化的现象,左传和甲骨文上有假借字,当一件我们要表达的事很抽象,最初时无法造字,於是找来一个与它音近的字来借代,当后来或者可以造字了,就有这个抽象概念的本字了。有时后来仍旧无法造字,於是一个字去加偏旁,去别异,表示与本来假借的字不同。而有时一个字越写越繁了,人有觉得麻烦了,就去简化了,於是在魏晋有俗文字学,即俗体字。也有的字越来越简单了,又不易看清本义了,所以又去替它加笔画了,所以繁化了。
所以,笔划写得越来越繁的字,绝对不少於写得越来越简的字。
繁化和简化的字,在古代就已存在。有些人造新字,后来就通行使用。例如:杨坚在北周时以外戚辅政,进封「随王」,但他嫌「随」有「走」之意,於是改「随」为「隋」。武则天最爱造字,她一生造了十多个字。其中一个「国」字,她改成「口」中间加「武」,但后来觉得自己被包围在围城中,就不再使用。中国文字在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随著时代改变,出现了繁体、简体、俗体、异体等字。官方的文书,都采用繁体,其他的文字是难登大雅之堂。这段期间,民间文字的使用多是采约定成俗的方式,一直到太平天国时期,才开始文字的简化。
近代汉字简化运动
「近代汉字简化运动,源於太平天国,为了提升识字率,在太平天国玉玺及官方文件都书简体。经非正式统计,太平天国总共使用一百多个简体字,其中80%为后来的中共采用」(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P.38)。太平天国最有名的字是将「国」的「或」改成「王」,不过太平天国灭亡后,文字简化运动也停止。
清朝末年,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在这国事动荡、人心思变的年代,许多知识份子忧国忧民,力主变法图强。维新运动时,一些爱国的知识份子考虑到若要救国图强就要普及教育、培养人才,就要克服复杂的汉字所造成的障碍。在此思潮下,汉字拼音化於焉展开。维新运动主要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皆主张文字拼音化,但是维新运动只有百日,拼音化运动也胎死腹中。(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P.5~6)
五四运动的白话文运动为大家所知悉,事实上,文字简化运动应和白话文运动相提并论,因为两者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份。在此期间,许多人提出提升国人知识水平的方法,要提升知识水准就先提升识字率,增加识字率就要将复杂的中国字简化。简化文字获得许多知识份子的赞成,主张使用白话文的知识份子绝大部份赞成文字简化。著名的国学家胡适也不反对。
1922年钱玄同在北洋政府国语统一筹备会提出《减省汉字笔化方案》说「文字是一种工具,自应以适用与否为首要标准,改用拼音是治本方法,简化汉字是治标方法,治标方法是目前最切要的方法」。当时还提出汉字拼音化,能说就能写,不过中国字同音字很多,拼音化根本行不通,遂作罢。
1935年春,上海文化界发起大规模汉字简化运动,当时称为「手头字运动」。意即一般人怎麼写,书就怎麼印,使得文字比较容易写、容易认,更能普及大众。同年八月,国民政府公告第一批简化字324个,简化的原则为:1、述而不作。2、择社会上比较通行之简体字最先采用。3、已简化的字就不再求简。但是,立刻遭到国民党元老戴季陶等的反对。结果,於1936年2月废止使用。及至二次世界大战发生,汉字简化运动在共产党的统治范围内推广,该区的报章杂志使用了既有的或创造的简体字,这些字又称为「解放字」。(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P.41)
中共的文字简化运动
1956年1月28日——中共第一批简体字出炉
1949年中共政权成立,在1952年2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收集民间及民国以来主张汉字简化学者们的建议,於1954年底提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於1955年2月公布於人民日报上,7月,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定委员会」,由董必武为主委,郭沫若及作家老舍都是该会成员。该会於1956年1月28日通过简化字515字及简化偏旁54个。(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P.75)
造字红卫兵
「在1964年国务院又公告了《简化字总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使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简化偏旁的简化字,第三表是由第二表类推的1754字,共2236字,这就是今天通行大陆的简体字。」(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P.95)在1967-69年文革火热时期,各地方红卫兵都曾推出不同程度过份简化的字体,文革后也明令禁止使用。
短命的二简方案
到了1977年,在文化大革命刚结束,随即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的草案。1986年由「国务院」废止「二简方案」。同年,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组成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并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而且和「文化部」、「教育部」同时发表「关於简化字的联合通知」,一致表示:汉字的形体在一个时期内应当保持稳定,以利应用。至此,大陆汉字简化运动暂告一段落。(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P.105)
2000年12月,中共通过了一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并定於2001年一月一日生效。中共中央将以法律形式确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的通用的语言文字地位,同时对方言、繁体字和异体字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并允许在一定领域和特定地区内长期存在,但不能在普通话播音和电影中夹杂滥用。电影、电视剧中扮演领袖人物的演员,在剧中一般也要说普通话,如因内容需要,使用某些方言不宜过多,使用方言的电影和电视剧的数量也要有所控制,但地方戏剧则不在此列。(中国时报2000年12月10日)
汉字简化有九大原则,叙述如下:
1. 保留原字轮廓:如龟 (龟)、虑(虑)。
2. 保留原字部份特徵省略其他:如声(声)、医(医)。
3. 改换笔划较简之偏旁:如拥(拥)、战(战)。
4. 形声字改用简单的声符:如惊(惊)、护(护)。
5. 相通字合并:如「里」和「裏」相通,以较简的「里」为合并字。「余」和「馀」相通,合并字为「余」。
6. 草书楷化:如专(专)、东(东)、车(车)、转(转)。
7. 采用古象形、指示、会意字:如三人成众(众),双人为从(从),网(网)。这些古字既简单又符合造字原理。当初这些古字可能是为了美观而繁化。
8. 用简单符号取代复杂偏旁:如鸡(鸡)、欢(欢)、难(难)之左偏旁改ㄡ。
9. 采用古字:如圣为圣,礼(礼),无(无),尘(尘)等字。
值得一提的是,五四运动领袖之一罗家伦来到台湾之后曾大力鼓吹文字简化运动,被党国大老抨击为「为匪宣传」。胡适在美国看到大陆实行简体字,直说简得很好。
『陆』 简体字产生的原因
时代在变化 什么都在变
大哥大太大 所以有了我们现在小巧玲珑的手机,
当时的繁体字 或许写起来真的有点麻烦
改变是肯定, 当爱迪生发明灯的时候, 是否用惯了蜡烛的会感觉不习惯呢? 答案是否定的
事物都是两面性的
例如 现在我们写收据的时候 数字还是会用繁体字写
因为用繁体字,别人就不能添比划了
如果用简体写 “一” 可能就 会被人添成 “二 ”或 “三”
... 嗯~~ 习惯成自然~~
会适应的 说不定 什么时候 阿白菜就发明另一种文字 叫 “菜体!”
『柒』 简体字,繁体字的由来
简体字的由来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简化字,在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到雕版印刷的书籍上,从而扩大了简体字的流行范围,数量大大增多。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它提出的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影响深远。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个。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
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以后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化字总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这就是今天我们所使用的简体字标准。
《江南时报》 (2005年06月02日 第二十八版)
『捌』 简体字是谁发明的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成为公开提倡简体字的第一人。
钱玄同1922年和1935年。两年发表,但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1956年通过,再于1964年和1986年,这2年更新改进后,沿用至今。
简化字是官方公布的简体字,通常指《第一批简体字表》、《当用汉字表》、《简化字总表》的字,有时也包括《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一简字和二简字主要源于古字、俗字、异体字、草书楷化字、解放字,二简字还有一些后解放字(1949-1966始见的简体字,比如藏的二简字“䒙”)
(8)发明简体字的原因扩展阅读:
早期的汉字是由图画文字发展起来的象形文字,因此描绘物体的精细程度各不相同,在甲骨文中,一些字就同时存在简繁之分。由于汉字是由偏旁、声旁与记号所组成,偏旁选取的角度因人而异,声旁又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所以,一字多形的现象在汉字的历史上比比皆是。
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行书和草书又是隶书的简化,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唐朝)、刘复和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1930年)、钱玄同的《简体字谱》(1935年)等对此作了较为系统的整理。
推行简体字的原因和背景:
民国时期居高不下的文盲率:一个国家如果几亿人口大部分都是文盲,时间久了必然会人心思变,这就是在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汉字拉丁化很有市场的原因。而简化字通过迅速的推广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彻底的挽救了汉字,避免了它的灭亡。
汉字不能用于输入电子设备,对当时的科学发展毫无用处,以至于当时的大部分文人都认为恐怕汉字拉丁化才是汉字发展的唯一道路,即使是今天,还是要通过各种输入程序来输入汉字。
『玖』 简体字是什么时候被发明的求大神帮助
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钱玄同-於1922年和1935年.两年发表,但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阶段是大陆於1956年通过,再於1964年和1986年.这2年更新改进后,沿用至今。 详细资料: 简体字的由来 中国近百年的汉字简化运动著重形体简化,主要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五四″运动时期。於1922年,钱玄同发表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简省汉字笔画的提议》等一批论文。当中指出当时的汉字笔画太多,不适用於学术和教育界上。 1935年6月,钱玄同编成了《简体字谱》,收二千三百多字。教育部门从中选了三百二十四个字,并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这是历史上第一批官方公布的简体字。可是,这件事受到当时复古守旧派人士反对,故此这个简化字表於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阶段是大陆建国以后的简化运动。於1950年,大陆教育部开始搜集常用简体字。1956年1月,国务院通过 《汉字简化方案》,并在全国分批推行。该方案共收简体字五百一十五个,简化偏旁五十四个。到了1964年,文改会编印了 《简化字总表》。该表在 《汉字简化方案》的基础上,用简化偏旁类推的方法,将简化字的数量增加到二千二百三十六个。1986年,大陆发表经过个别调整的 《简化字总表》,作为人们学习使用简化字的规范。这总表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