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线是怎么发明的
斯蒂芬·格雷(1666—1736),生于英国的一个手工艺家庭,精于工艺。晚年对电学很感兴趣,连续进行了三年研究,最重要的贡献时发现了电的传导现象,确定了有的物体是导电体,有的物体时非导电体。
电导的发现历程
格雷为了研究电究竟能传多远,用木棍、麻线、钓鱼竿等做过多次试验,最长的达650英尺(约200m)。实验中为了能把用来传电的麻绳吊起来,他曾用丝线和铜丝悬挂麻绳,结果发现用铜丝时,电就不能沿麻绳传导了。他猜想,可能是电通过铜丝和铁钉跑掉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电通过金属比通过丝绸更容易传导,因此,把电容易通过的物体叫导电体(如金属),而把电难以通过的物体叫非导电体(如丝线)。格雷还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一个小孩用几根粗丝绳水平吊起来,用摩擦过的带电玻璃管接触小孩的胳臂,孩子的手和身体便能吸引羽毛和铜屑。这表明,人也是导体。
㈡ 成功铺设第一条大西洋海底电缆的科技发明家是谁
1892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把“开尔文勋爵”的封号授予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以表彰他在科学和技术领域为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在崇高的荣誉面前,这位科学家竟然用“失败”二字总结他一生在科学进步方面的奋斗。他是谁呢?他就是成功铺设第一条大西洋海底电缆的英国杰出的科技发明家威廉·汤姆孙。
㈢ 电线杆是什么人发明的
李毓蒙则是以一位集发明家、工业家、教育家于一身的杰出人物,他是中国弹棉内机的发明者,创办容的制造絮棉机器厂是温州最早的机器制造厂。也是他在瑞安土地上插下了第一根电线杆子,从此,作为“有电”标志的电线杆立满了瑞安的大街小巷。
㈣ 电话电缆的电缆发明大事年表
1832年,沙俄退伍军官许林格将电报线路埋在地下,六根导线之间彼此用橡胶绝缘后同放在玻璃管内,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条地下电缆。
1850年8月,英国人在英法两国之间的多佛尔海峡敷设了一条海底无铠装电报水线,可是,工作才几小时,就被一艘渔船的船锚钩断。
1851年11月,世界上第一条铠装海底电缆敷设成功,海底电报电缆,开创了国际电报通信的新篇章。
1855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威廉.汤姆逊发表了海底电缆信号衰减理论。并在实践中解决了这个难题,英国政府因而于1866年封他为爵士,1907年又加封他为开耳文勋爵。
1858年,经过两年来的试验,第一条横跨大西洋的海缆于8月5日敷设完工8月12日美国和英国之间播发了第一份海缆电报。但是在一个月后由于报务员的错误,而导致电缆绝缘击穿而损坏。第二条跨越大西洋电缆长3700千米,比第一条重3倍,它的敷设工程由英国“东方巨轮”号承担。但在铺设了1000千米电缆后,电缆突然折断。
1866年,第二条跨越大西洋的电缆敷设完成,并于7月27日送出第一份电报。
1880年,美国纽约敷设了第一条电话电缆。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雷利(Rayleish)绘制了同轴电缆设计草图。
1901年,电话电缆加感技术首次在英国引进。
1921年,第一条海底同轴电话电缆敷设于美国福罗里达州基韦斯特与古巴哈瓦那之间。
1943年,英国邮局在昂克纳和爱因岛之间铺设了第一条带有增音机的同轴电缆,可以通48路电话。
1950年,第一条带有增音机的国际电话电缆铺设于美国基韦特与古巴哈瓦那之间。全长222海里,可通24路电话。1954年,一条长300海里的海底电话电缆敷设于苏格兰的阿伯丁和挪威的卑尔根之间。这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海底电话电缆。
1956年,第一条跨大西洋电话电缆(TAT-1)带有36条电路的增音机,从英国敷设到纽芬兰,并在9月25日开通。连接英、美、加三国,全长4230千米。
1963年12月,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海底电话电缆系统开通。它敷设于加拿大的温哥华与澳大利亚的悉尼之间,距离为8076海里,有80个电路。
1964年,在一条1948年铺设于英国与比利时之间的海缆上加装了晶体管增音器,这使电缆的容量从216个通路增加到420个通路。这也是晶体管设备第一次用在海底电话网络上。
1967年10月,第一个480路海底电话系统铺设于挪威与丹麦之间。
1983年,一条3277海里长的跨大西洋电缆投入使用,它的容量为4200对电话通路。
1984年,一条长7500海里,有1000个增音器,可提供1380个电话电路的电缆敷设在加拿大与澳大利亚两国之间。
1985年,从欧洲经中东至东南亚。铺设了一条14000千米的海底电缆。
1986年,完成了从新加坡经印尼到澳大利亚的海底电缆,全长4560千米。此前完成新加坡经香港到中国台湾省的海底电缆。从此完成了贯通欧亚澳美的海底电话电缆,总长超过22700千米。
㈤ 第一根光纤是哪一年发明的
光纤电缆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光纤电缆以玻璃作介质代替铜,使一根头发般细小的光纤,其传输的信息量相等于一条饭桌般粗大的铜“线”。它彻底改变了人类通讯的模式,为目前的信息高速公路奠定了基础,使“用一条电话线传送一套电影”的幻想成为现实。发明光纤电缆的,就是被誉为“光纤之父”的华人科学家高锟。 高锟1933年生于上海
㈥ 电是哪一年发明的
电是很多科学家共同的成果。
1660年居里克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转动摩擦发电机,只不过产生的静电没有什么实用性。
1780年意大利医生加法尼通过从动物组织对电流的反应开始研究化学作用而不是静电产生的电流。他宣称动物组织能产生电。虽然他的理论被证明是错的,但他的实验却促进了对电学的研究。
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表明,加法尼的电流不是来源于动物,把任何潮湿物体放在两个不同金属之间都会产生电流。这一发现直接导致伏特在1800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块电池。
182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虽然装置简陋,但它却是今天世界上使用的所有电动机的祖先。这是一项重大的突破。只是它的实际用途还非常有限,因为当时除了用简陋的电池以外别无其它方法发电。
1831年法拉第发现当磁铁穿过一个闭合线路时,线路内就会有电流产生,这个效应叫电磁感应。是法拉第的一项最伟大的贡献。并由此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能产生连续电流的发电机。以后的发电机都是根据同样的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的。
从此人类进入了电器应用时代,各种实用电器开始纷纷涌现。
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实用的白炽灯泡。
自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后,各地的发电厂才迅速发展起来。
1882
年在纽约曼哈顿地区投运的珍珠街发电厂被称为世界最早的发电厂,它拥有
6
台
120
kW
的蒸汽机发电机组。
中国最早的发电厂也是1882年建成的,它是英国人在上海租界设立的上海电光公司。当时的发电厂就是专为电灯照明供电的。老上海人把发电厂称为电灯公司,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㈦ 电的发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今日的世界已是电的世界,我们几乎没有一天可以离得开电。早上起来,被用电池驱动的钟吵醒,扭开电灯,掀开暖和的电毯被,打一个呵欠,开始了忙碌的一天。而这一天没有电,你会觉得忽然变得无所事事,因为大部分的工作都得停止。没有电,洗衣机不能用,衣服不能洗、不能烘、电视不能看;电脑不能打;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不能亮等等。看样子这真是一个寸步难行的世界。
电的发明和应用是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而开始的。
在电力的使用中,发电机和电动机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发电机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则是将电能转化成机械能。早在1819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就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现象。1820年,法国科学家安培根据奥斯特的报告,对磁场与电流之间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整理与研究。他认为,两条电线平行放置的时候,电流流动的方向相同时,会相互排斥;相反,则会相互吸引。如果将电线绕成线圈,通电后,线圈就会像自然的磁石一样。现在,安培的名字已经家喻户晓,成为电流强度单位的名称。大约在同一时期,德国人欧姆发现了电阻定律:导体上存在着一种阻力,随着它长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截面面积的增加而减小。电阻的存在使电流随着电线长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法拉第是近代电磁学的奠基人,他的发现为电的应用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从19世纪60年代起,出现了一系列的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但是,这种直流发电机还不够完善。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电力开始被用来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气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话、电焊、电钻、电车、电报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种电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的出现,导致了对电的大量需求。同时,把电力应用于生产,必须解决远距离输送问题。1882年,法国学者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同年,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在纽约创建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连接成网络。随着对电能需求的显著增加和用电区域的扩大,直流电机显示出成本高、易出事故等缺点。从19世纪80年代起,人们又投入了对交流电的研究。交流电具有通过变压器任意变化电压的长处。1885年,意大利科学家法拉里提出的旋转磁场原理,对交流电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们创制出三相异步发电机,这种比较经济、可靠的三相交流电迅速得到推广,电力工业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电力照亮了城市和农村,为工厂和矿山提供了方便灵活的强大动力,成为生产、交通运输、通讯等全面转向工业化的决定因素。
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不仅为工业提供了方便而廉价的新动力,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诞生。以发电、输电、配电为主要内容的电力工业和制造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电线电缆等的电气设备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列宁指出:“电力工业是最能代表新技术成就,代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的一个工业部门。”随着电力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由蒸气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㈧ 电是谁发明的
电是静止或移动的电荷所产生的物理现象。它是本身就存在的,不能说谁发明了电,只能说是谁发现了电。
电现象是关于电的物理现象,例如人类熟知的闪电就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放电现象。此外,随着电学的发展,人们还认识到了摩擦起电、静电感应、电磁感应、压电效应等各种电现象。
起电现象
摩擦起电,是通过摩擦的方式使得物体带上电荷的物理现象。摩擦起电的步骤,是使用两种不同的绝缘体相互摩擦,使得它们的最外层电子得到足够的能量发生转移,摩擦起电后两绝缘体必带等量异性电。
静电吸附,是当带静电的物体靠近微小的不带静电的物体时,微小物体表面的自由电荷发生转移,感应出与带静电物体相反的电性,而被吸引贴附于带静电物体上。利用静电吸引轻小物体的原理,可以达到吸附工业粉尘的效果。
静电感应,是指导体中的电荷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在导体中重新分布的现象,由英国科学家约翰·坎通和瑞典科学家约翰·卡尔·维尔克分别在1753年和1762年发现。
静电屏蔽,是指对于一个接地的空腔导体,外接电场不会影响腔内的物体,腔内带电体的电场也不会影响腔外的物体。静电屏蔽的应用很广泛,例如电子仪器外的金属网罩、电缆外层包裹的金属皮等都是用于防止外部电场对内部的影响。需要注意,如果外部的电场是交变电场,则静电屏蔽的条件不再成立,另见电磁屏蔽。
电离现象
等离子体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的科学家Langmuir在1920年提出。通俗的说,等离子体就是电离的气体。比较严格的定义是:等离子体是由电子、阳离子和中性粒子组成的整体上呈电中性的物质集合。火焰实际上是气体在高温作用下离子化产生的等离子。
热电效应
热电效应是一个由温差产生电压的直接转换,且反之亦然。简单的放置一个热电装置,当他们的两端有温差时会产生一个电压,而当一个电压施加于其上,他也会产生一个温差。一般来说,热电效应包括塞贝克效应、帕尔帖效应与汤姆孙效应三个分别各自定义过的效应。
此外,还有一个电现象叫焦耳加热,是指当一个电压通过一个阻抗物质上,即会产生热。帕尔帖-塞贝克效应与汤姆孙效应是可逆的,但是焦耳加热不可逆。
光电现象
光电效应,1887年,德国物理学者海因里希·赫兹发现,当紫外线照射到金属电极上时,会产生放电现象,被称为光电效应。190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给出了光电效应实验数据的理论解释,推动了量子力学的诞生,因此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要发生光电效应,光的频率必须超过金属的特征频率;而从光电效应中发射出来的电子称为"光电子"。
内光电效应是光电效应的一种,主要由于光量子作用,引发物质电化学性质变化。内光电效应又可分为光电导效应和光伏效应。其中光电导效应是当入射光子射入到半导体表面时,半导体吸收入射光子产生电子空穴对,使其自生电导增大的现象。而光生伏打效应是指当一定波长的光照射非均匀半导体(如PN结),在自建场的作用下,半导体内部产生光电压的现象,是由法国物理学家亚历山大·爱德蒙·贝克勒尔(Alexandre Edmond Becquerel)于1839年发现的。
电致发光是指电流通过物质时或物质处于强电场下发光的现象。会产生电致发光的材料有掺杂了铜和银的硫化锌、蓝色钻石(含硼)、砷化镓等,已有的应用为电致发光显示器(ELD)。发光二极管(LED)是一种利用电致发光效应发光的半导体电子元件,具有效率高、寿命长、不易破损、反应速度快、可靠性高等传统光源不及的优点。
㈨ 电线是谁发明的
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於19世纪中叶,它以电机的发明为起点,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不仅推动了生产技术由一般的机械化到电气化、自动化转变,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条件 第一次科技革命实现了工业生产的全面机械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但也有它难以克服的缺点,如产生和使用不方便、长距离输送困难等等。所以社会对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19世纪初电磁学领域的一系列发现,引发了新的科技革命。 发电机的发明 1819 年由丹麦科学家欧尔斯德(Hans Christian Oersted)在教室里偶然发现放在电线下之指南针不再指南,而与电线成垂直方向。经此之后,他便发现了电与磁之间的关系。次年法国人安培(Andre Marrie Ampere) 根据欧尔斯德之报告,对磁场与电流间之关系作一整理与研究,并提出认为两条电线平行置放时,电流流动之方向相同时会相排斥;而相反时会相吸。若将电线绕成线圈并行通电后,则如自然之磁石一样。现在,『安培』的名字已家喻户晓,成为电流强度单位之名称。 1830年英国有一位学者名叫法拉第(Michael Farady) ,发现当一块磁铁放入电线圈中时,会使电流流入线圈;拿出磁铁时,电流则反方向流动。为使所发生之电能连续流动,法拉第用一只十二英寸的铜盘装在架子上,盘中央安置一曲柄,以手摇曲柄转动铜盘,整个铜盘置於一马蹄型磁铁内。将电线一端接於铜盘轴上,另一端则以接触器接出。当铜盘转动时,电线会不断切割磁力线,并产生连续性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