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明朝的锦衣卫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真有那么吓人吗
提起锦衣卫大家都应该不陌生,这是一个是明朝专有的军政机构,一说到军政机构,我们肯定想到的是处理军事和政务的机构,那么这就相当于是一个情报机构。而情报机构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既可以检查出那些心有不轨的人士,尤其是当朝大臣,保卫国家的安全,又能为皇帝办一些不好明面上做的事情,号称古代的“监控录像”。锦衣卫的职能,从事侦查逮捕审问,搜集军情策反敌将,可见锦衣卫的作用可谓是重中之重,是属于中枢机构的。那么明朝到底为什么要设立锦衣卫呢?
然而正是因为锦衣卫是由皇帝直接管辖的,不管你是朝中的什么大臣,都无法对锦衣卫产生直接的干扰,但是只要你犯了过错,锦衣卫都有权力直接处理。也就是说锦衣卫是具有司法权的,可以直接跳过各种机构来进行办案,而这其中就又夹杂了贿赂等一系列非法的措施,就连大理寺都察院这些司法机关都没有权力过问锦衣卫的处理结果。鼎盛时期锦衣卫胡作非为,贪赃枉法,皇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只想着保护自己的周全,没有人来谋害自己,但是这一切都造成了社会的混乱。其实东厂和锦衣卫的性质都是差不多的,都是皇上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而设立,最后却又难以掌控,导致的是民不聊生,这是明朝灭亡的间接原因,但也是重要的原因。
Ⅱ 大明锦衣卫辉煌的同时,对明朝造成了哪些致命影响
锦衣卫制度在创造辉煌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很多的大臣都不敢在朝廷之上多说一句话,沉默不言的大臣越来越多,朝廷的进谏之路被堵得水泄不通。锦衣卫制度的创始人就是草根君王朱元璋,朱元璋这么做的目的就是看看这个天下谁还有谋反的意图,谁还会对大明王朝造成威胁,这就是朱元璋在朝中大臣中安插的一只眼睛,朱元璋凭借着这股力量也是铲除了很多的政治对手。
朱棣要恢复锦衣卫制度的理由很简单。他不是朱元璋的法定继承人,他夺取皇位的手段也是引起了很多的流言蜚语。朱棣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住社会舆情,他就需要掌握更多的情报,锦衣卫就可以给他提供这个服务。锦衣卫恢复之后他们的权力更大,有着临时专断的权力,他们的一句话就掌握这个别人的生死荣辱,已经成为了朱棣的一把匕首。
Ⅲ 锦衣卫东厂西厂六扇门这四大组织,哪个是最厉害的
古诗中提到:二人同心金不利,天与一城为国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一个组织当中人越来越多的时候,那么所创造的利益也会越来越多,这时候很多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其实关于组织,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当中就有很多比较有名的团体,比如说天下会等等。
但是六扇门是直接对百姓负责,直接领导人可以是丞相,也可以是御史大臣。所以六扇门这一个组织虽然在明朝时期达到了巅峰的状态,但是和中心权力的联系并不是很强。
Ⅳ 明代究竟是谁创造的锦衣卫机构,为何又逐渐衰落
锦衣卫其实是专司皇帝仪仗的亲军,后发展成为特务机构。是朱元璋在位时设立的机构,本是用来监视臣子们的生活,说白了就是去皇帝那儿汇报大臣们的一言一行。这个机构还有很多兼职,包括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管理城市、战争时期还要当间谍,策反敌将……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所以正是由于朱元璋出生低微,一旦当了皇帝之后对大臣们的猜忌、不信任,才导致了这机构的产生。后世之君做出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Ⅳ 明末的锦衣卫有多厉害大明亡国前,为啥不见了
历史长河,烟雨蒙蒙,展望未来,今朝终将成为历史,我心不禁飞回到了过去
若说大明王朝是由一普通人建立的,这是个历史上的奇迹,同样大明朝的锦衣卫也因为独特的管理和权力在历史上颇有名声,他们监视大臣官员的一言一行,哪怕是官员今天吃了什么菜,也会被记录,他们的势力遍布京城,可就是如此厉害的锦衣卫,为什么在国家灭亡之前,一个都不见了,很少听见他们的事迹。其实大家对锦衣卫的了解,只是略知一二而已。
锦衣卫是个间谍组织,直接服务于皇帝,他们是皇帝为了巩固皇权而设立的组织,洪武十五年,皇帝设置了锦衣卫,但刚成立的组织并不完善,他们的职能也只有三项,第一便是守卫皇帝的安全,第二便是听从皇帝的命令,侦察逮捕犯罪官员,而第三则是典诏狱,审判处罚,这三项职能为皇帝提供一条龙的服务,此后被历任皇帝完善,可以说是一直伴随着明朝两百多年的时间,但曾因为统治者的问题废除过。
李自成入京之后,他便投靠了此人,可在满清军队入京后,他又投靠了满清人,当时清军虽入京,根基却不牢靠,所以投靠他们的人都会被赏赐一定的官职,以此来笼络人心,如此之前统领锦衣卫的骆养性便被多尔衮看中了,让他当了天津总督,这样的官职不算小,可没当多久,他就被革去了职位,因为他和南明小朝廷的人接触过,当时是明朝的残余势力还未被彻底清除,还建立了南明,清朝统治者想法设法地要将他们彻底清剿,所以洛养性的行为无异于通敌卖国。
可他的运气还不错,如此大罪,在当时还需笼络人心的清朝统治者眼中,没有处死他,还让他身上挂着些虚衔,太子太傅,后来也被封为类似的小职位,但也仅限于此了,直到他死,也是这样默默无闻。不过他身为锦衣卫的指挥者却让他死后名声显赫,当时万历御赐了匾额“锦衣总宪”,此后一直挂在骆安公牌楼,骆家出了不少的锦衣指挥使,是当时明清时期湖南骆铭孙村的显赫家族。
那锦衣卫整个机构在跟随骆养性投降后,他们被如何处置呢?清朝统治者其实都保留了这些机构,但是他们的职能却被改变了,成为了仪仗队,只是负责仪仗,展现国家威仪,他们的名字也被改为“銮仪卫”,总部也只是在紫禁城东南角楼处,所以以后的史料上才没有了锦衣卫这三个字的记载。后来因为避讳皇帝溥仪的名字,又被改为了“銮舆卫”,如此说来,除了第一代人是原先的锦衣卫成员,之后的仪仗队便与锦衣卫没有了关系。
不过史料上记载锦衣卫中还是出了一位保家卫国,为国献身的人,他就是李若琏,关于他的记载很少。南明政权建立后,也是个小型的明朝,锦衣卫自然也是有的,马吉翔是其中一人,他原先是一名武进士,因为拥护唐王而进入锦衣卫,但在清朝南下清剿的过程中,他带着永历皇帝一路逃跑到缅甸,最终跟敌人作战的过程中英勇献身。
经过影视剧的艺术创造,锦衣卫似乎出神入化,他们有着非凡的本领,但其实他们只是普通的情报收集者,是皇帝的禁卫军而已,所以他们无法为保卫国家做出英勇献身的事迹。
Ⅵ 明朝锦衣卫的发迹史 锦衣卫这个组织的发明人是谁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决定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
锦衣卫是朱元璋的一大发明。《明史·刑法志》说:“刑法有创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是数者,杀人之惨而不丽于法,踵而行之,至没造而极。举朝野命,一听之武夫宦竖之手,良可叹也!”大意是说,刑法方面明朝独创的有三样:一是廷杖(在宫廷之上杖责官员),二是建立由宦官掌控的特务机构东厂、西厂,三是建立军事特务机构锦衣卫以及它所附属的镇抚司诏狱。
这三样之中,廷杖、锦衣卫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发明,东厂是他的儿子明成祖朱棣的发明,西厂则是明宪宗的发明,此外,明武宗还发明了凌驾于东厂西厂之上的内厂(内行厂)。不过西厂、内厂(内行厂)存在的时间很短,东厂、锦衣卫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它们互相配合,二位一体,当时人称为“厂卫”。
到底什么是锦衣卫呢?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或许大家都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也是通过翻阅大量的历史资料才有所得知:锦衣卫其实是专司皇帝仪仗的亲军,后发展成为特务机构。是朱元璋在位时设立的机构,本是用来监视臣子们的生活,说白了就是去皇帝那儿汇报大臣们的一言一行。这个机构还有很多兼职,包括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管理城市、战争时期还要当间谍,策反敌将……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朱元璋期间。最有名的是夏煜、杨宪、主意贤等人,其间杨宪还做了宰执一类的高官。小校张焕很受朱元璋的心腹,黑夜出巡也要带着他,后来,把他派到徐达的军中监视徐达。
朱元璋一次听几个南京的老太太说话,她们说:“很多人认为老头子(朱元璋)比张王好,本来,张王比老头子强的多(张王即是张士诚)。”朱元璋气得不得了。从此,锦衣卫的活动就更厉害了。可是,朱元璋自个理解间谍只能用一时,所以,后来曾经揭露毁掉锦衣卫的刑具,把案件移交给三法司。
朱棣期间。朱棣比他老子一点也不逊色,他真是我国间谍政治的又一位老祖宗了(榜首位是孙权),他很早就把徐增寿(徐达的四子)、王宁(驸马)安排到建文帝的身边,为他探听军情,徐增寿后来因公殉职还被他追封为定国公,从而使徐达一门除了两位国公,这位定国公的人物很厉害,在勋旧中排名榜首,在成国公、英国公之上。
建文帝的间谍张信还被朱棣给感染投降了,北平的所以事情都在朱棣的把握中了,张信被称为“恩张”,封为世袭的隆平侯。靖难今后,朱棣又发现了两个作间谍的人才,一个是胡濙,专门担任侦缉国内建文帝的行迹(国外的由郑和担任),另一个是纪纲。这个纪纲似乎我国的戴笠,真是暴虐残暴,他最满意的方法即是敲诈他人的金钱,全部榨干后再杀人灭口,一点痕迹都不留。他杀害了很多的名臣,像闻名的文人解缙、诤臣周新、大富豪沈万三的后嗣等。
其间解缙被下狱后,朱棣一次看到监狱的名册有解缙的姓名就问:解缙还活着呢?纪纲马上把解缙给活活冻死了。纪纲的一大创造即是常常诬害他人里通外国,和后来的萧华差不多。可是,纪纲太傲慢,谁也不放到眼里,朱棣让张信担任间谍作业,纪纲也不向张信汇报作业,张信就给他打小报告,朱棣也知道纪纲杀人太多,所以就想利用他的脑袋平缓一下氛围,不久就把纪纲给宰了。
群臣都称颂朱棣英明。朱棣对我国间谍政治的最大奉献即是建立了间谍组织--东厂。
到了明朝中期,最为出名的就要数门达了。他的做法根本都是诬害,不过还好只干了三年,就被宪宗朱见深给废了,代之而起的是大宦官汪直。
他的事迹就太多了,小编只说一样:宫中的戏子阿丑演戏给宪宗看,他扮演一个醉鬼横卧街头,有人喊宰相来了,醉鬼不动身,又有人喊皇帝来了,醉鬼也不动身,最终,有人喊汪宦官来了,吓得醉鬼狂奔而去。你就想想汪直的力度有多大!
明朝后期,嘉靖主朝之后是明朝厂卫最消沉的期间,嘉靖尽管很糊涂,可是,在约束厂卫乱事方面仍是很严厉的。他吸取了明武宗运用刘瑾、钱宁、江彬的教训。对间谍的运用是控制运用,损害稍稍轻了一些。这个期间最有名的即是嘉靖的旧人陆炳。他也很放肆,竟然把锦衣卫骑到了东厂的脖子上,这是有东厂以来的仅有一次。明神宗万历之后首要是宦官当权,锦衣卫的权力得到了必定削弱。
所以正是由于朱元璋出生低微,一旦当了皇帝之后对大臣们的猜忌、不信任,才导致了这机构的产生。后世之君做出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Ⅶ 朱元璋建立锦衣卫后卓有成效,为何几年后就废除了锦衣卫了
1.锦衣卫的崛起
前面我们说过,为了拔掉功臣这些刺,朱元璋起用了胡惟庸这个刺头青。可是,在拔刺的过程中,胡惟庸渐渐跋扈起来,并逐渐把持了中书省等核心部门。
胡惟庸已经成为大明朝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他自然也就光荣的成为了朱元璋的首要打击目标。可是,胡惟庸身为宰相,在文官系统权势很大,要收拾他,用朱元璋以前惯用的文官打击文官的办法显然不够用。
那怎么办?
朱元璋决定起用另一批特殊的人。
说起来,朱元璋也用了很多特务,而且颇有不拘一格用人材的意思,比如他曾经启用和尚去打探情报。朱元璋先生以前就干过和尚,知道和尚这种人可以穿乡越省而不被人怀疑,是优秀的特工人员。还有军官、文官甚至宫女太监都充当过朱元璋的耳目,他们都有一个名字叫检校。就是皇帝特派员的意思。
胡惟庸退下了,奇怪的是,朱元璋说得很凶,让他偿命,却没派人抓他。
胡惟庸放心了,皇上只是做做样子,其实还是照顾我的。
于是,胡惟庸继续在不平庸的道路上一路猛奔。
又有一回,占城国的使者到京城进贡,胡惟庸没让使者给朱元璋叩头,自己私下见了,就打发人家走了。
占城国是越南的一个小国,说起来,就算报上去,朱元璋同志也不一定有功夫见。可是,见不见是朱元璋的事情,不让见就是胡惟庸的事了。
朱元璋彻底爆发了,但他没有把目标对准胡惟庸,而是对准了他曾经派进中书省,却让他失望的汪广洋。而且也没有用私见进贡使者的罪名。而是用毒死刘伯温的罪名。
也不知道是查到什么证据,竟然显示汪广洋跟毒死刘伯温有关。汪广洋就此被赐死。
这一下大家都知道了,皇帝准备收拾胡惟庸了,因为当年带着医生去见刘伯温的,其实是胡惟庸嘛。
大臣纷纷揭发检举,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竟然查出汪广洋的一个小妾陈氏是罪官的女儿。这下事大了。因为罪官之女只有两个出路,一个是进宫洗衣服,一个是赐给立下战功的功臣家。汪广洋显然不符合分配条件。
再一查, 这个人是胡惟庸分过去的。
够了,私杀马夫、截流贡使、瓜分国有资产犯妇,每一个都够杀头,胡惟庸的脑袋再硬,也该掉下来了吧。
但朱元璋还觉得不够,因为他有一个理想,不仅仅是打倒胡惟庸,还要打倒胡惟庸背后的体制:宰相制度。
3.一场虚构的刺杀
按周礼的说法,宰相是与皇帝分治天下的。而朱元璋显然不是一个愿意分享的人。那么,怎样才能通过打倒胡惟庸推倒整个宰相制度呢?杀个车夫,瓜分国有资产显然是不够的。
只有一个罪名够,造反!
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故事。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称家里的旧井涌出了醴泉,所谓醴泉,就是井水有点甜。胡惟庸称这是祥瑞,邀请朱元璋前来视察并指导水井的工作。
朱元璋去了,走到西华门,也就是平时大臣上班进宫的门时,突然跑过来一个太监,上气不接下气,抓住朱元璋车驾的缰绳不让走。
这是什么情况?皇帝的马车都敢拦。不等朱元璋吩咐,锦衣卫的人就一拥而上,一顿乱棍,将太监打得半死。这个太监叫云奇,是东华门的守门太监,也就是传说中的门卫,门卫为什么拦驾呢?
云奇被打得不成人形,话都说不出来,但手一直指着胡惟庸的家。朱元璋这才感觉不对劲。于是,站起来一看,大概朱元璋有千里眼,一眼就发现了胡惟庸的墙上冒着枪尖。
朱元璋吓出一声冷汗,胡惟庸竟然给他设了一个鸿门宴!家里有伏兵,准备刺杀他。
朱元璋立马掉头回家,然后下令抓捕胡惟庸!
很快,证据搜集上来,胡惟庸家有五百兵甲,甚至还有人告发,这些兵竟然都是日本来的倭寇。刺杀皇帝,里通外国。够了,胡惟庸死定了,宰相制度也可以扔到胡惟庸家那口有点甜的水井里一起陪葬了。
这个故事相当惊险,但其实考证一下,是不太靠谱的。前面也说了,自从徐达请朱元璋看了一把刀,朱元璋就不随便窜门了,何况这个时候,朱元璋跟胡惟庸已经感情破灭了,只差动手了。这个时候,别说胡惟庸家的井水有点甜,就算是冒茅台,朱元璋也没心思去
所以,这极可能是一个虚构出来的故事,其目的就是让胡惟庸没有翻身的机会。
不管怎么样,胡惟庸死了,宰相制度也废了。但胡惟庸案才刚刚开始。因为朱元璋不会忘记胡惟庸是淮西集团的人,而淮西集团的团长是李善长。
4.最后一根刺
李善长也算是个人精了。当年跟着朱元璋搞革命,只是朱元璋图书馆的管理员,后来竟然一一步步成为了大明第一功臣。
朱元璋一提起李善长,就说这是俺老朱的萧何。
李善长很受用,但他忘了一点,刘邦还杀韩信呢,何况朱元璋。
其实,李善长也确实善于长命百岁。他身边的同事一个个被朱元璋打倒。刘伯温死得不明不白,杨宪莫须有被打倒,汪广洋成了下毒犯,胡惟庸直接被打成了造反派。只有李善长没事,他的儿子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他本人当了太子的老师。很明显,朱元璋是要把李善长培养成善终之臣。
朱元璋对功臣们下手是狠了点,但他也需要树立一个正面典型,免得后人说他专门过河拆桥。
可是,后面还是出事了。李善长犯错误了。
这个事情还是受胡惟庸的牵联,具体来说,胡惟庸被判定造反,而胡惟庸还找了一个叫李存义小伙伴来共襄盛举。而李存义正好是李善长的弟弟。
胡惟庸被处决后,李存义也被挖了出来。朱元璋想了一下,特地下诏,免死,流放算了。
很显然,这是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这个时候,李善长应该给领导写封感谢信,送个锦旗啥的,表示一下皇恩浩荡,我们三百六十度如沐春风。
朱元璋发了赦免诏书后,一直坐在宫里等感谢信,可是左等右等,都没有来。
善长来上班,眼袋耷拉得跟蛋蛋袋一样,就是不提这回事。
李善长压根就没想着要感谢领导。
李善长觉得完全没必要啊,我弟弟是我弟弟,关我什么事?我又没造反。你赦免他,是你的事情,跟我半毛钱的关系?
朱元璋怒了,这好比请人吃顿海鲜大餐,别人连个朋友圈也不发。
五年后,又出事了,李善长的亲戚丁斌犯了点事。李善长给朱元璋打个报告,要求老朱看在自己面子上,赫免了丁斌。
可是,面子是别人给的,不是自个长在脸上的。
不提还摆,一提朱元璋就想起了五年前那件不愉快的事情。
你现在知道求我了啦。五年前,我放了李存义,你连个屁都不放,今天还指望我当好人!
朱元璋大怒,加重处罚丁斌,送到锦衣卫的诏狱里学习学习。丁斌果然又供出了李存义当年那些事。虽然是老调重弹,但得看弹的是谁。
既然有人提了,那就彻底解决五年前的事吧。
李善长一家就此被团灭。那年,他已经七十七了,再撑两年,或者早死两年,就没这些事了。
当然,李善长这么善于伪装的人都被发现了,仅仅是刑部是办到的。在朱元璋的后面,还有那一群穿飞鱼服配绣春刀的人。
5.让人色变的诏狱
锦衣卫四处潜伏,刺探情报,官员的一举一动都尽收眼底,当然,也不排除一些没有犯事,但朱元璋确实想找点事的人。那怎么办?还有诏狱呢。
锦衣卫下面有一个北镇抚司,专门处理皇帝主抓的案件,称为诏狱,实现了逮捕,刑讯、关押、处决一条龙服务。里面提供各式服务,比较出名的有十八套。比如挺棍、夹棍,脑箍、烙铁及一封书、鼠弹筝,拦马棍、燕儿飞或者灌鼻、钉指等等。包管站着进来,躺着出去。
到了后面,都打出了默契,打出了风格,打出了暗号:一般人是:打着问。重点服务对象加“好生”二个字,是好生打着问。VIP用户是:“好生着实打着问”,有了这七个字,跟中了七杀拳差不多,可以吩咐家人买棺材准备后事了。
要是在牢中受了刑怎么办?有关系的可以送点药,没有的也可以自制,诏狱中的人自力更生,发明了轮回酒。原料是十分绿色环保原生态的人尿。据说生病时喝一口,含在嘴里,必有奇效。后面的有一个叫章公纶的官员在锦衣狱里呆了六七年,啥药都没有,一有头昏胸闷眼花,马上喝一杯轮回药,立马见效。
日子一久,诏狱在监狱界如雷贯耳,被锦衣卫的缇骑抓到北镇抚司的诏狱,住上两天,如果被通知要移送刑部监狱,那简直就是换到天堂一样。
这说明,有比较才有真理。
有这样的监狱做保证,锦衣卫的工作无往而不利,经过扎根基层,深入官场。锦衣卫创造性搞出了一个黑名单《昭示奸党录》,按单抓人,照人开打,打一个准一个。朱元璋的拔刺工作以及其它工作无不顺利展开。光是胡惟庸案就消灭了三万人。
那么,锦衣卫在其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不是会得到额外的奖赏呢?
有这个想法的人,那还是不太了解朱元璋啊。
6.尘封的绣春刀
随着胡惟庸、李善长这些刺一一被拔掉,朱元璋把目标对准了另一批人。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人不是胡李的余党,而是首任锦衣卫使毛骧。他罪名竟然是与胡惟庸结党。
没错,毛骧确实跟着淮西集团混了两天,跟胡惟庸关系也很近,帮助胡惟庸对付个把人,也不是没干过,但他是卧底啊,是按朱元璋的指示去干的啊?难道真的像电影《无间道》里说的一样,电脑里的纪录一删,谁相信你?
反正,朱元璋一说毛骧是胡党人士,人人都同意。胡党的自不必说,这些年被毛骧整惨了,不少人还受过他诏狱的热情招待。非胡党的也不含糊,毕竟毛骧在主持倒胡主业时,还超范围经营,抓了一些非胡党的人。
那么,为什么朱元璋要打倒毛骧?
这其实不是问题,打倒毛骧是朱元璋的一贯风格。不打倒才奇怪呢。
朱元璋要打完收工了。朱元璋搞这么多事,不是想把这个世界搞乱,他只是想拔掉刺,现在连李善长这样的陈年老刺都拔掉了,还留着锦衣卫这种大杀器,只能影响世界和平。
锦衣卫这把绣春刀是时候抹血归鞘了。而抹血之前,第一个要抹杀的是毛骧。
没办法,毛骧这些年下手下狠,得罪人太多。再说,他知道的也太多了,不弄倒,怎么开创明朝新局面。
于是,从大局出发,毛骧这位无间道型的锦衣卫指挥使只好牺牲了。
除掉了毛骧,朱元璋又干了一件事。
洪武二十年,胡惟庸案彻底终结,朱元璋把所有的大臣请到了锦衣卫的诏狱,然后搬出锦衣卫的所有看家刑具。看到大臣变色的脸,朱元璋温和的说道。你们不用怕,请你们来不是体验诏狱生活的,而是见证一件事情。
朱元璋下令将锦衣卫所有的刑具烧掉,滚滚浓烟中,那些让官员半夜都吓醒,那些让官员上班之前,要跟老婆交待后事的刑具化为灰烬。
飞鱼潜水,绣春归鞘,锦衣卫的历史刚刚开始,就要结束了吗?
没有,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而可能是开始的结束。不用多久,大明朝的帝座上将坐上另一个人。一个将锦衣卫重新推到巅峰的人。在他的手上,锦衣卫将正式击倒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成为大明刑律的真正执行者。也就在他的手上,另一个传奇的特务机构将应运而生。
Ⅷ 《西游记》里曾多次提到锦衣卫,但是锦衣卫不是明朝才有的吗
锦衣卫虽然是明朝才出现的,但是吴承恩却是明朝人,所有会不自觉的带入明朝的一些机构。当然了,这也是吴承恩的有意为之,他是通过自己的文字来讽刺当时明朝的一些制度,从这方面看,吴承恩也真够爷们。
以唐朝为背景的西游记当时的明朝已经问题重重,当官不为民做主,设立的机构也已经成为了桎梏民众的利器。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文人吴承恩只能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所以从深层次来看,这也是他的一种反抗。
所以西游记中多次出现西游记,既是因为吴承恩本人是明朝人的缘故,更是因为想要借助于文章来讽刺当时明朝那种病态的现状。
Ⅸ 明朝4大组织:东厂、西厂、锦衣卫、六扇门,哪一个最厉害呢
古诗中提到:二人同心金不利,天与一城为国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一个组织当中人越来越多的时候,那么所创造的利益也会越来越多,这时候很多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其实关于组织,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当中就有很多比较有名的团体,比如说天下会等等。
但是六扇门是直接对百姓负责,直接领导人可以是丞相,也可以是御史大臣。所以六扇门这一个组织虽然在明朝时期达到了巅峰的状态,但是和中心权力的联系并不是很强。
Ⅹ 锦衣卫为什么被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的恐怖组织
1、什么是锦衣卫
朱元璋建国之后,手下的功臣们分为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两大集团,他们为了争权夺利,进行了你死我活的大争斗,结果落得个两败俱伤的场景。对此,朱元璋没有直冷眼观旁,而是马上从“标本兼治”上入手,撤销了权力争取的中心点――丞相这个职务,同时成立了一个新组织――-锦衣卫。
锦衣卫的前身其实是“拱卫司”。到了洪武二年时(公元1369年),“拱卫司”有了一个新的名字――亲军都尉府,有了自己的挂靠机构――仪銮司(负责皇帝仪仗的)。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在亲军都尉府的基础上,改成了锦衣卫这个令天下人闻风丧胆的恐怖组织。
2、朱元璋为什么要成立锦衣卫
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是为了打压和消灭功臣。
另一方面是担心自己死后,下一代皇帝驾驭不了文武功臣。
3、锦衣卫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锦衣卫表义上拥有两个职责:一是拥有亲军都尉府的侍卫之责。二是拥有在朝会大典或皇帝出巡时负责天子仪仗卤簿的职责。
锦衣卫实际上只有一个职责:大兴文字狱,罗织罪状,假借若干由头,把辅佐朱元璋打天下的文武功臣屠戮殆尽。
4、锦衣卫的主要权力有哪些
一方面锦衣卫拥有秘密调查和刺探情报的权力,相当于皇帝的大内侦探。他们平日或明或暗地监视着大臣们,稍有风吹草动便在第一时间报告给皇帝,正如南镇抚司《明史?职官志》所说:“盗贼奸宄,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
另一方面锦衣卫拥有是缉捕、刑狱的权力,相当于皇帝的私人警察。锦衣卫后来还成立了南洋负责侦缉刑事的机构――镇抚司,专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主宰着生杀大权。
5、入选锦衣卫有什么条件
锦衣卫因为其特殊性,很快成为炙手可热的香悖悖,就如我们现在的公务员一样,尽管门槛高,但每年参考大军还是排山倒海。同样的道理,锦衣卫入选的资格当然也是相当严格,大致有以下三点:
一是出身好。出身贫富倒是没有很大关系,但要求家庭政治背景没有不良记录,都属于良民。
二是身材好。要求长的牛高马大、虎背熊腰、孔武有力、威严之极。同时说话还要中气十足、声音洪亮。
三是本领好。要有高强的本领,十八般武艺精通者优先,能草上飞、水里漂、飞檐走壁的更为优先。
6、锦衣卫的装束是怎样的
锦衣卫顾名思义,首先穿的是特殊的“锦衣”――飞鱼服。
“飞鱼”就是尾巴像鱼尾的四爪龙,主要是以大红为底色,以云缎、闪缎、云绢、纱、罗等为底料,采用织金、妆花等复杂工艺,胸前为龙头和龙爪,龙身绕过肩膀,龙尾甩到身后。
锦衣卫佩的刀也很特别――绣春刀。
“绣春刀”如今并没有确凿的实物传世,但据史学家考证,认为绣春刀刀鞘上面有鞘裙,裙底织有排穗,刀身比一般的腰刀要短小些,刀的全身有弧度,便于拔出和守刀。
4、锦衣卫带来了哪些影响
锦衣卫拥有自己的诏狱――锦衣狱。被捕者一旦走进诏狱大门,十分之九便无生还之理。,锦衣卫执行侦察和缉拿等任务的部队则称为缇骑。缇骑的数量,最少时为1000,最多时多达6万之众。
《明史?刑法志》记载:“胡惟庸、蓝玉两案,株连且四万。”足见其酷烈程度。作俑之始,就是皇帝心术不正的产物,所以其后遗症也特别严重。
5、锦衣卫是怎么消亡的
明朝自从开国皇帝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成立专有军事特务机构锦衣卫,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废除锦衣卫。明成祖朱棣夺了皇位后,为了巩固统治,他不但恢复了锦衣卫,还创造性的建立了另一个由宦官掌领的侦缉机构――东厂。随后他的子孙对这个机构不断地进行创新。到了明宪宗成化年间,明宪宗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恐怖组织――西厂。到了明宪宗的孙子明武宗继位后,自建了一个新的恐怖组织――内行厂。一时间,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四大“恐怖组织”平存,缇骑四处,天下骚动,朝中文武百官和天下黎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好在五年后,眼看国家被四大组织折腾的不成样子,明武宗终于回头是岸,下令撤销东西厂、内行厂和锦衣卫。至此明朝最牛的四大恐怖组织才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