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这点主要是阐述实践的观点。实践是人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含义是:一是实践是人类变革物质世界的“感性”活动,具有物质性,这个和意识是有区别的。二是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于人的对象世界。(这点证明实践具有主体性特点)。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人通过实践这种活动形成自己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
客观世界是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的先生世界,是尚未被人类人化的世界。人类世界是在人类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性。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是有区别和统一的,它们的基础是实践,因此,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的意义,也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这个就是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实践的基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处理人于人的社会关系和科学实验。
『贰』 9、人类实践所具有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什么 10、人对世界的实践把握和改造的哲学意义是什么 11、如何理解
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0、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强调的是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自然
物质基础;其二是辩证法,强调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其三是文化进化论的历史主义,强调实践对自然和人本身同时进行改造的意义。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
1�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但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而且主张在实践中把握物质世界,强调物质观和实践观的统一。
首先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这一含义把实践作为以“感性”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用以区别人以观念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正因为实践具有“感性”的特点,因而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从而具有客观实在性。实践具有“感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实践区别于意识的一般本质,也是实践高于意识的主要特点。其次,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性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客观性。人们的实践活动和主观认识活动不同,具有明显的客观实在性。
第二,能动性。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有目的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的标志。
第三,社会历史性。人们的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而是社会活动,人们总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从事实践活动。每一历史阶段上的实践都有自身的特点,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实践内容、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古代人就不可能像现代人那样操纵自动化机器生产,用电脑遥控指挥道路交通。这些都显示了人们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
一是生产实践,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三是科学实验。
(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与动物的本能存在方式的根本区别。以制造工具为标志的劳动实践创造了人和人类的决定性条件。劳动不仅把人类社会从自然界分离开来,同时又把二者联系起来,即劳动不间断地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从而使人类社会能够存在和发展下去。
2�实践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是人能动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3�实践是人的本质形成的基础。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创造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实践则是人的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所以人的本质归根到底是由实践决定的。正因为如此,实践才是人的存在方式。参考资料:网上
『叁』 【考研政治中的马原论述题】
你好,并不是这样的。
1.唯物辩证法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辩证否定观等等一系列知识点都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范畴。矛盾即对立统一只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2.如果你在题目中判断出了考察你关于矛盾的相关知识,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基本上是必须要写的,此外还有两点论和重点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等都是可能需要回答的内容。
『肆』 为什么说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一)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 实践的本质含义
(1)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一界定包括两层相互联系的涵义: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具有感性的即物质性的性质和形式的客观活动。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更不同于纯粹自然物质形态的运动形式,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这是由实践在人类生活中所具有的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决定的。首先,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根据,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其次,实践规定和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总之,实践使人类超越动物界,规定和创造了人的一切特征。
2.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不同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环境的活动,也不同于人的认识的活动,不论什么形式的实践都具有某些共同性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①客观现实性即物质性:实践是物质的客观的活动,这是因为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包括主体、对象、手段)是客观的,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实践的水平与发展都要受到客观条件与规律的支配,也是客观的。这说明,实践包含着精神活动,而不能归结为精神活动。②自觉能动性即目的性:实践是在一定的意识或理论指导下的有目的地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的过程和结果都要贯彻主体的一定的目的、意志、认识,实践不是同主观活动无关的盲目的客观活动。这说明,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无目的无思想指导的本能活动。③社会历史性即社会制约性:实践是主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的活动,受着社会条件的制约,并随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这说明,实践活动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2)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由生产实践决定并对生产实践具有反作用,也是认识的一个重要来源。科学实验是一种尝试性、探索性、学习性的实践活动,受前两者的制约,反过来又促进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实践的发展。这三种基本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二)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人通过实践把自身之外的存在变成自己活动的对象、改造的对象,即变成自己的客体;与此同时,人自己相对客体就成为主体。
1.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作为具有社会性、实践性的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因素,是物质的和精神的统一体、自然的和社会的统一体。主体按社会构成可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主体和主观这两个概念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主体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所以,它包括主观而不能归结为主观。
2.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体是一种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作为客体的客观事物在成为客体的前后都具有客观性的特征,但客体和客观事物又有区别,客观事物只是潜在的客体,只有进入主体认识与实践领域时才能成为客体。客体同主体一样也是历史的范畴,有与人的历史活动相联系的三种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3.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首要的基本关系是实践关系。
(三)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即实践过程。实践活动实质上是一个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相统一的能动创造的动态过程。实践过程有四个基本环节:
1. 决策。实践决策必须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所谓合目的性即决策必须反映实践主体的需要、意愿,有利于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谓合规律性是指决策必须尽可能正确全面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及多种属性。对于大规模的重大实践活动,决策必须兼顾实践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对自然界可能造成的后果,坚持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整体利益的统一。
2. 制定目标。决策时就要开始制定目标。实践目标是对经过改造以后将要出现的东西的提前反映,它以对现存事物的认识为基础,制定有关将要出现事物的具体目标,即制定实践的“观念蓝图”。实践目标的制定也体现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3. 组织管理。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有科学的组织管理。其中包括人员安排、物资的分配,协调、控制等等一系列的措施。
4. 检验结果。某一实践过程结束,形成的实践结果,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需要进行事实与价值两方面的检验,并作出评价和验收结论。一般地说,成功与否要看实践结果是否同预想的目标一致。
(四)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1.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1)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包括人的意识的一切活动过程及其产物。
(2)客观世界:指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存在,即“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自然存在不依赖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社会存在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而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通过实践的中介作用,两者是改造被改造、认识被认识的关系。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使主观世界的东西转化为客观世界的现实。在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又得到进一步的改造,获得新的思想、意识、认识、理论等。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不断上升、不断扩展、不断深入。
2.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1)自在世界是与人类世界相对应的哲学范畴。自在世界指天然自然,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指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即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先在世界;第二,指人类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界,即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或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世界是不可穷尽的,因而总有自在世界的存在。
(2)人类世界指属人世界,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人化自然是指经人的实践改造过并打上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人类社会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社会不能脱离自然,人类历史无非是“自然界对人的生成过程”。人类世界是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相统一的世界。
(3)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区别: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的客观存在,其运动和变化完全是自发的、盲目的;人类世界和人的活动不可分离,人化自然体现了人的需要、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人的社会关系则是人的活动的对象化。
(4)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联系:①两者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人们是在自在世界所提供的材料基础上创造人类世界;人的实践活动可以改变天然自然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其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方式,但不可能消除自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相反,自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通过实践延伸到人类世界之中,并构成了人类世界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基础。②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相互制约,不可分割。自在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人类世界形成之后又反过来制约自在世界,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的界限。在实践中,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③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相互转化。实践使自在世界分化出了包括人化自然在内的人类世界,使“自在之物”不断转化为“为我之物”,人化自然、人类社会又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之中。
『伍』 人类实践所具有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什么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
1、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但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而且主张在实践中把握物质世界,强调物质观和实践观的统一。
首先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这一含义把实践作为以“感性”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用以区别人以观念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正因为实践具有“感性”的特点,因而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从而具有客观实在性。实践具有“感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实践区别于意识的一般本质,也是实践高于意识的主要特点。其次,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性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客观性。人们的实践活动和主观认识活动不同,具有明显的客观实在性。
第二,能动性。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有目的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的标志。
第三,社会历史性。人们的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而是社会活动,人们总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从事实践活动。每一历史阶段上的实践都有自身的特点,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实践内容、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古代人就不可能像现代人那样操纵自动化机器生产,用电脑遥控指挥道路交通。这些都显示了人们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
一是生产实践,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三是科学实验。
(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与动物的本能存在方式的根本区别。以制造工具为标志的劳动实践创造了人和人类的决定性条件。劳动不仅把人类社会从自然界分离开来,同时又把二者联系起来,即劳动不间断地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从而使人类社会能够存在和发展下去。
2、实践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是人能动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3、实践是人的本质形成的基础。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创造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实践则是人的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所以人的本质归根到底是由实践决定的。正因为如此,实践才是人的存在方式。
『陆』 简述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1)是实践是人类变革物质世界的“感性”活动,具有物质性,这个和意识是有区别的。
(2)是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于人的对象世界。(这点证明实践具有主体性特点)。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人通过实践这种活动形成自己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
客观世界是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的先生世界,是尚未被人类人化的世界。人类世界是在人类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性。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是有区别和统一的,它们的基础是实践,因此,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的意义,也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这个就是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柒』 试说明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1.实践的本质
实践的本质实践的本质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有两方面含义:(1)实践的一般本质——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2)实践的特殊本质: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实践是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运动形式。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
3.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基本特征: 客观现实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实践的要素、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种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也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2)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生产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②社会关系实践。是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③精神文化创造实践。首先包括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专门为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4.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及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及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及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及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 ①二者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人的实践可以改变天然自然的形态、结构乃至其规律的作用方式,但它不可能消除天然自然的客观实在性。相反,天然自然的客观实在性通过实践延伸到人化自然、人类社会、人类世界之中。 ②二者的区别在于,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尚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的自然界,其运动变化完全是自发的,处在盲目的相互作用之中。人类世界则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人化自然是被人的活动所改造过的自然;人的社会关系则是人的活动的对象化。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 ③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生产实践不仅使天然自然发生形态的改变,而且把人的目的性因素注入其中,从而改变物质的自在存在形式,使天然自然这个“自在之物”转化为体现人的目的、满足人的需要的“为我之物”,这就是自然“人化”的过程。人们在从事生产实践改造自然的同时,又形成、改造和创造着自己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不可能有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总之,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不断分化世界,不断使世界二重化,又不断统一世界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范畴的内涵可概括为人的自觉自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对对象化扬弃的活动过程
『捌』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句话属于主观唯心吗
列宁的话。
不能断章取义的理解!不然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的。
列宁意识创造世界的意思是在说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创造世界。不可能直接创造世界!
意识不能创造物质,但意识可以创造物质世界
前句原因就是物质的存在不依赖于意识
后句是人们通过实践创造世界
举个简单易懂的例子
一个做馒头的人,他靠自己心里做馒头的方法(意识)做出了馒头(物质)
这就是意识创造了物质世界,生活中的用品都是如此来的
但是他光想者做馒头不行动,馒头是不会出来的
这就是意识不能创造物质
『玖』 为什么说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现实世界的的基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这里说的自然界是指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它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人类社会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拾』 如何理解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实践是人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含义是:一是实践是人类变革物质世界的“感性”活动,具有物质性,这个和意识是有区别的。二是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于人的对象世界。(这点证明实践具有主体性特点)。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人通过实践这种活动形成自己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
客观世界是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的先生世界,是尚未被人类人化的世界。人类世界是在人类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性。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是有区别和统一的,它们的基础是实践,因此,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的意义,也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这个就是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实践的基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处理人于人的社会关系和科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