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简单的物理小制作,初二程度的
科技小实验
1、让火柴"跳舞"
星期天,我和爸爸一块儿做了个“火柴跳舞”的实验。 按照爸爸的吩咐,我端来一盆清水,找来一盒火柴和一瓶胶水。 爸爸先从火柴盒里拿出一根火柴,然后在火柴头上涂了一层厚厚的胶水,再将火柴扔进水里。过了一会儿,奇迹发生了:只见火柴自立于水中,一摇一摆地跳起了“舞”。它时而原地转几个圈,时而向前一摇一摆地走去,时而蹒跚着后退,就像配合着一个无形的舞伴在翩翩起舞。 不料,跳了一分钟,火柴就倒下了。 我就对爸爸说:“才跳了这么一会儿呀!” 爸爸笑了:“你这个性急鬼!就不能再等几分钟?” 于是我耐心地等着。大约过了五分钟,火柴果真又跳起了舞!依然跳得那么欢快,那么有节奏。不过,一会儿,它又倒下了。可再等几分钟,它又能站起来跳。如此反复了好几次后,火柴就再也不动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很纳闷。 爸爸说,火柴头含有磷,与胶水接触后,就会产生一种气体。气体越聚越多,就会使火柴直立起来;气体散发时,火柴就被带动得“舞蹈”起来。当气体散发完了,火柴也就不动了。过一段时间,气体又会聚集起来,火柴便再一次“跳舞”。气垫飞行
2、气垫飞行
用热水冲淋一只玻璃杯子,并在杯里留少许热水。然后把杯子迅速反扣在光滑的桌面上。这时,朝杯子轻轻地吹风或用羽毛推它,玻璃杯便鬼使神差似的在桌面上轻松地滑行起来,就像滑冰一样,几乎没有什么摩擦力。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由于,当杯子迅速反扣在桌面上时,杯中热水倒出,便有空气进入,杯壁及留下的热水具有的热量使这些空气发生热膨胀现象,从而把反扣在桌面的杯子微微向上托起。这时的杯子已经不再与桌面直接相接触了,而是支持在一层薄薄的水膜和“飞垫”上。因此,杯子和桌面之间的摩擦力就变得很小很小了。故此,只要有很小的外力作用,杯子便向前滑行啦!
3、水生火
看了“水‘生’火”这个魔术,你一定会惊叹不已。其实这个魔术你也能做。
一、材料
已点过的蜡烛一支,钠盐数粒,玻璃棒一根,水杯一只,清水少许。
二、准备
预先将数颗细微的钠粒放在烧焦过的烛芯上。
三、表演
将蜡烛,水杯装清水,放在表演台上,拿出玻璃棒在水杯里蘸些清水,接触到烛芯上,瞧,蜡烛竟然被点燃了。
四、原理
钠是很活泼的、银白色的金属,遇到水会产生氢气。这种化学变化会产生热量。这热量足够使氢气着火燃烧,因此蜡烛就“点”着了。
五、提示
因钠易氧化,钠粒放入烛芯到点燃蜡烛时间要短。平时钠粒必须保存在煤油里,不要把纳粒放入清水中。
4、争夺颜色
准备一只玻璃试管,在里面盛入将近1/3清水,再滴入几滴碘酒,塞紧塞子后摇匀,这时试管里的溶液是浅棕色的,俗称“碘水”。
现在将试管稍稍倾斜,沿着试管壁缓缓滴入无色透明的洁净汽油,直到液面上升到试管2/3高度处,于是你可以看到试管里出现两层液体:下层是浅棕色碘水,上层是无色透明的汽油。你再塞紧瓶塞,不断摇晃试管,直到里面的液体充分混合,然后把试管直立并且静置。再过一会儿,奇怪!里面的液体发生了变化:沉在下层比较重的水几乎变得没有颜色了,而浮在上层的汽油却变成了紫色。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碘不大容易溶于水,却十分容易溶于汽油。当你激烈晃动试管时,里面的碘水和汽油有了充分接触的机会,结果水里的绝大部分碘都被汽油“夺走”,于是汽油变成了紫红色,而失去碘的水同时也失去了颜色。
5、杯连杯
少年朋友,这里有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怀,一节蜡烛头和一块吸水纸。你能否不用其他工具就使两个杯子紧紧合在一起,拿起上面的一个,下面的一个也跟着起来呢?
现在告诉你一个办法:先在一个空玻璃杯中点燃蜡烛头,将吸水纸浸湿后覆盖在点蜡烛的杯子上。再把另一个同样大小的杯子扣在上面。几秒钟之后,点燃的蜡烛熄灭了,两个玻璃杯紧紧地合在了一起。这时,拿起上面的一个,下面的一个也跟着起来了。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原来,吸水纸是透气的,烛火把两个杯子中的氧气消耗完后就熄灭了。在覆盖吸水纸之前已经有一部分膨胀了的气体跑掉了。在烛火熄灭和气体冷却之后,两个杯子中的气压比杯外低得多,于是杯外的大气压力就把两个杯子紧紧地合在一起了。
6、自动变圆的棉线圈
用一根棉线围成一个圈,并把它放在水中。你会发现,它不一定是圆形的。你能使这个圈变圆吗?
取一根火柴,一端粘上一小块肥皂,插进棉线圈中,棉线圈立刻就会自动胀成圆形,好像画的圆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肥皂能够破坏水的表面张力。棉线圈内水表面的张力被肥皂破坏之后,圈外水的表面张力仍然很大,从各个方向上拉着线圈,所以棉线圈就自动变圆了。小朋友,你不妨也试一试。
7、让针浮在水面上
在做实验之前,我先准备了一只大口碗、一根牙签、一根五号的缝衣针和一张普通的餐巾纸。实验一开始,我首先在碗里倒上大半碗清水;然后将餐巾纸平摊在桌面上,再把针放在餐巾纸上;接着,我用双手拎起餐巾纸的两端,连纸带针一起轻轻地放在水面上。顿时,白色的餐巾纸浸水变成了透明的,十分均匀平整地浮在水面上。过了一会儿,餐巾纸的四个角全都渐渐地沉下去,但是纸的中间部分却仍然一动不动,针和纸还紧贴在一起。于是,我拿起牙签,将餐巾纸慢慢地按入水中,然后用牙签把餐巾纸轻轻地从碗里捞出来。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把针的上半部弄湿,要不然针就会立刻沉下去。餐巾纸捞出来之后,针就平稳地浮在水面上了。 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就去问爸爸。爸爸告诉我:“水的表面有一定的张力,针的重量比张力小,所以针就能浮在水面上。如果用手将针扔向水面,水的张力就被破坏了,针就会沉入碗底。”听了爸爸的这番话,我明白了针能浮在水面上的道理。看到缝衣针浮在水面上晃晃悠悠、自由自在,我的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
B. 跪求初二极其简单的物理小制作!
不倒翁
器材:
常用鸡蛋,胶水,一些重物及装饰物品若干。
制作:
在鸡蛋的尖顶端开个小孔,用吸管或其他任何方式将蛋清,蛋黄取出,形成较完整蛋壳。将小重物放入鸡蛋中,用胶水固定在底部,用装饰品或颜料将鸡蛋外部按喜好装饰即可。
操作及现象:
将其左右压倒,仍顽强的恢复到竖直状态。
原理解释:
不倒翁不会倒,一方面因为它的结构上轻下重,重心很低;另外,当它向一边倾斜时,重心和桌面接触点不在同一条铅垂线上,重力作用会使它摆动回原位置.
从杠杆原理来说,不倒翁倒下时,不管支点在哪里,虽然重力的力臂较短,但力矩=力*力臂,有力矩,不倒翁还是回复到原来位置。
还有就是底部为圆形,摩擦力小,便于不倒翁回到原来位置。
不倒翁精神:做人也要将“重心”放低些,当遇到“外力”时,才能顽强“不倒”!
杆秤小制作
制作目的
1.锻炼动手能力 2.加深对杠杆原理的理解
材料准备
杆、钩/挂盘、提钮、秤砣(质量稍大的物体均可)
制作方法
制作、标零做一根长40厘米的杆秤,靠近粗的一端1厘米处和6厘米处分别钻两个小孔。在孔中固定穿钉。用粗铁丝弯一个钩做为秤钩挂在第一个穿钉上/或用挂盘吊在穿钉上;用一根较粗的线拴在第二个穿钉上做提纽。再用细线吊一个0.25千克的重物的秤砣。提起提纽,将秤砣挂在秤杆上,移动所挂的位置,直到杆秤处于平衡。此时在秤杆内侧刻出秤砣所挂的位置,这个位置就是定盘星,是刻度的零点。
标刻度将质量为0.5千克、1千克、1.5千克的物体分别挂在秤钩上,调整秤砣的位置,使杆秤平衡秤砣的位置就是秤的0.5千克、1千克、1.5千克的刻度处,这几个刻度间距离是均匀的。根据这个规律即可以在秤杆上找出2千克、2.5千克等刻度的位置,把每0.5千克刻度间的距离等分成10份,每份间的距离就代表0.05千克。
扩展量程为了增大杆秤的称量范围,可以再装一个提纽(称做二组),二纽的位置应离秤钩更近一些,它的位置是这样确定的:在头纽和秤钩之间用钢绳在秤杆上套一活结,作为二纽;在秤钩上挂上头纽最大秤量(如2.5千克)的重物,提起绳子(该绳至少应能提起5千克的重物),将秤砣向离开绳子的方向移动,直到秤杆平衡为止;若这个位置距提绳太远,可将提绳位置向向秤钩移近一些,相应地秤砣位置也向秤钩移近一些;找到满意的位置后,记下这两个位置,它们就分别是二纽的位置和二纽的起点刻度(如2.5千克),在二纽的位置钻孔,装上∏形穿钉和提纽。按2中的方法依次找出3千克、3.5千克、4千克、4.5千克、5千克等刻度位置,并进一步作出每相隔0.1千克的刻度。
*标定精确度杆秤刻度标定后,可用标准秤校准,得出自制杆秤的误差范围。
惯性演示仪
材料准备:
弹片 底座 支架 薄片 重物
制作过程:
将弹片固定在底座上,拨动后观察大致的振动范围。选择合适的位置安装支架,使得支架顶端在弹片振动范围内,并且有比较合适的撞击力。固定好支架,在支架上从下往上放上薄片和重物。
操作及现象
将重物和薄片按顺序摆放。拨动弹片,将薄片撞出,发现重物能落在支架上,而没有随薄片一起飞出。
原理解释
薄片受到撞击后急剧改变运动状态,高速飞出。重物并未受到撞击,忽略薄片对它的摩擦力作用,认为重物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的作用,所以水平方向上不改变运动状态,不会运动。薄片飞出后,由于重物受到地球对它的重力作用,而落到支架上。忽略薄片的厚度,则可认为物体没有运动。因此,可以说:重物由于惯性,保持了原来的运动状态而停在原处。
小窍门: 为了提高演示的成功几率,同时使现象更明显,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小窍门:
*弹片的弹性要尽可能好。这样薄片与物体间存在摩擦力的时间就短,减小重物的水平方向微动。
*弹片和支架之间的位置要仔细调试。太远,弹片给与的撞击速度不够;太近,要防止弹片撞到重物或支架。
*重物和弹片的接触面间要尽可能光滑些。这样可以减小摩擦力,减小重物的水平方向微动。
*支架上的支撑面要适当宽些。考虑到重物落下时的速度和水平方向的微动,太窄则可能使得重物的重力作用线偏出支撑面,导致演示失败。
蒸汽轮机
器材:
铁罐、细管、小飞轮、酒精灯、水。
制作:
给铁罐焊上一个细管,从易拉罐剪下一块薄铝板制成一个直径约为5cm的轮子。把小轮子固定在粗铁丝上 ,架起来,使它能绕架子转动。在铁罐内灌些水,用酒精灯在铁罐底部加热。
操作及现象:
点燃酒精灯对铁罐内的水加热,水沸腾,水蒸气源源不断从管口喷出,吹动飞轮转动。
原理解释:
蒸汽轮机是一种热机,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在整个过程中,涉及到的能量转化为:酒精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为水、水蒸气的内能,高温水蒸气吹动飞轮转动,蒸汽内能转化为飞轮的机械能。
C. 初二上物理小制作
可以做一个照相机啊,关键是要有调焦距的装置。就是可以伸缩的纸盒,然后里面放一个凸透镜。后面要用一个可以接住像的光屏。凸透镜的焦距要选准,得接住的是倒立缩小的。
D. 初二物理小发明
自制潜望来镜
买两块小镜子。用硬自纸片做两个直角弯头圆筒,直径比小镜子稍大。在纸筒的两直角处各开一个45度的斜口,将两面小镜子相对插入斜口内(如图所示),用纸条粘好,把两个直角筒套在一起,即成一个简单的潜望镜。
潜望镜的用途很广,在步兵的战壕里观察前方的战况以及在坦克的驾驶室及炮长的瞄准都用到了潜望镜。同学们通过制作简单的潜望镜可以了解光的反射现象以及光路设计原理。
自制喷雾器
【制作方法】
取一只玻璃瓶,瓶塞上插入两根细长的玻璃管A和B,其中管A的下端应伸到接近瓶底,其上端露出瓶外,成直角,并套接一段带弹簧夹的橡皮管,橡皮管的另一端再接上一段带尖嘴的玻璃管C。B管在瓶外的一端用橡皮管与注射器的注射头相接。
【使用方法】
先在瓶内装水到接近瓶口,使瓶内只留少量空气,按图5.15-12组装好。然后用注射器把水注入瓶内,并保持柱塞不动,而后松开弹簧夹,水就从玻璃管C的尖嘴成雾状喷出
E. 初二学生的物理小制作方案(简单的)
1.目的:制做简易杆秤
2.材料:一根木棒(一头粗,一头细),细线,铁丝(稍微粗些),石块(质量稍微大些),砝码(10克,1000克各一个)
3.步骤:
1)在靠近大头的地方栓上一根细线,在大头和细线之间某一位置栓上铁丝,把铁丝弯成一个钩子.把石块用细线栓好,并且把细线打上一个活结,套在木棒的细端(能移动)
2.把10克的砝码挂在钩子上,通过移动石块,使得木棒平衡
记下此时细线位置,并且标上10克
3.把1000克的砝码挂在钩子上,重复上述步骤,记下此时细线位置,并且标上1000克
4.在10克和1000克之间等分即可得到其它刻度
F. 初二物理小制作
你可以自制一个潜望镜.
简单的潜望镜制作方法,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下潜望镜的原理。
潜望镜的用途很广,在步兵的战壕里观察前方的战况以及在坦克的驾驶室及炮长的瞄准都用到了潜望镜。同学们通过制作简单的潜望镜可以了解光的反射现象以及光路设计原理。
简单的潜望镜制作方法:
买两块小镜子。用硬纸片做两个直角弯头圆筒,直径比小镜子稍大。在纸筒的两直角处各开一个45度的斜口,将两面小镜子相对插入斜口内,用纸条粘好,把两个直角筒套在一起,即成一个简单的潜望镜。
G. 初二物理小制作!!!(方法)
1、水果电池
2、火警报警器
3、潜望镜
H. 初二物理小制作小发明
2009-5-24 10:34 满意回答 创新小发明制作方法1、自制羽毛球
准备材料:空饮料瓶一只,泡沫水果专网套两只,橡属皮筋一根,玻璃弹子一只。
制作过程:
1.取250毫升空饮料瓶一只,将瓶子的上半部分剪下;
2.将剪下的部分均分为8份,用剪刀剪至瓶颈处,然后,将每一份剪成大小一致的花瓣形状;
3.将泡沫水果网套套在瓶身外,用橡皮筋固定在瓶口处;
4.将另一只泡沫水果网套裹住一粒玻璃弹子,塞进瓶口,塞紧并露出1厘米左右;
5.剪下半只乒乓球,将半球底面覆在瓶口上,四边剪成须状,盖住瓶口后用橡皮筋固定住。
6.美化修饰后,一只自制羽毛球完成了。用羽毛球拍打一打,看看效果怎么样?
I. 简单初二物理小制作,制作过程和用法。
1、让火柴"跳舞"
星期天,我和爸爸一块儿做了个“火柴跳舞”的实验。 按照爸爸的吩咐,我端来一盆清水,找来一盒火柴和一瓶胶水。 爸爸先从火柴盒里拿出一根火柴,然后在火柴头上涂了一层厚厚的胶水,再将火柴扔进水里。过了一会儿,奇迹发生了:只见火柴自立于水中,一摇一摆地跳起了“舞”。它时而原地转几个圈,时而向前一摇一摆地走去,时而蹒跚着后退,就像配合着一个无形的舞伴在翩翩起舞。 不料,跳了一分钟,火柴就倒下了。 我就对爸爸说:“才跳了这么一会儿呀!” 爸爸笑了:“你这个性急鬼!就不能再等几分钟?” 于是我耐心地等着。大约过了五分钟,火柴果真又跳起了舞!依然跳得那么欢快,那么有节奏。不过,一会儿,它又倒下了。可再等几分钟,它又能站起来跳。如此反复了好几次后,火柴就再也不动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很纳闷。 爸爸说,火柴头含有磷,与胶水接触后,就会产生一种气体。气体越聚越多,就会使火柴直立起来;气体散发时,火柴就被带动得“舞蹈”起来。当气体散发完了,火柴也就不动了。过一段时间,气体又会聚集起来,火柴便再一次“跳舞”。气垫飞行
2、气垫飞行
用热水冲淋一只玻璃杯子,并在杯里留少许热水。然后把杯子迅速反扣在光滑的桌面上。这时,朝杯子轻轻地吹风或用羽毛推它,玻璃杯便鬼使神差似的在桌面上轻松地滑行起来,就像滑冰一样,几乎没有什么摩擦力。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由于,当杯子迅速反扣在桌面上时,杯中热水倒出,便有空气进入,杯壁及留下的热水具有的热量使这些空气发生热膨胀现象,从而把反扣在桌面的杯子微微向上托起。这时的杯子已经不再与桌面直接相接触了,而是支持在一层薄薄的水膜和“飞垫”上。因此,杯子和桌面之间的摩擦力就变得很小很小了。故此,只要有很小的外力作用,杯子便向前滑行啦!
3、水生火
看了“水‘生’火”这个魔术,你一定会惊叹不已。其实这个魔术你也能做。
一、材料
已点过的蜡烛一支,钠盐数粒,玻璃棒一根,水杯一只,清水少许。
二、准备
预先将数颗细微的钠粒放在烧焦过的烛芯上。
三、表演
将蜡烛,水杯装清水,放在表演台上,拿出玻璃棒在水杯里蘸些清水,接触到烛芯上,瞧,蜡烛竟然被点燃了。
四、原理
钠是很活泼的、银白色的金属,遇到水会产生氢气。这种化学变化会产生热量。这热量足够使氢气着火燃烧,因此蜡烛就“点”着了。
五、提示
因钠易氧化,钠粒放入烛芯到点燃蜡烛时间要短。平时钠粒必须保存在煤油里,不要把纳粒放入清水中。
4、争夺颜色
准备一只玻璃试管,在里面盛入将近1/3清水,再滴入几滴碘酒,塞紧塞子后摇匀,这时试管里的溶液是浅棕色的,俗称“碘水”。
现在将试管稍稍倾斜,沿着试管壁缓缓滴入无色透明的洁净汽油,直到液面上升到试管2/3高度处,于是你可以看到试管里出现两层液体:下层是浅棕色碘水,上层是无色透明的汽油。你再塞紧瓶塞,不断摇晃试管,直到里面的液体充分混合,然后把试管直立并且静置。再过一会儿,奇怪!里面的液体发生了变化:沉在下层比较重的水几乎变得没有颜色了,而浮在上层的汽油却变成了紫色。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碘不大容易溶于水,却十分容易溶于汽油。当你激烈晃动试管时,里面的碘水和汽油有了充分接触的机会,结果水里的绝大部分碘都被汽油“夺走”,于是汽油变成了紫红色,而失去碘的水同时也失去了颜色。
5、杯连杯
少年朋友,这里有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怀,一节蜡烛头和一块吸水纸。你能否不用其他工具就使两个杯子紧紧合在一起,拿起上面的一个,下面的一个也跟着起来呢?
现在告诉你一个办法:先在一个空玻璃杯中点燃蜡烛头,将吸水纸浸湿后覆盖在点蜡烛的杯子上。再把另一个同样大小的杯子扣在上面。几秒钟之后,点燃的蜡烛熄灭了,两个玻璃杯紧紧地合在了一起。这时,拿起上面的一个,下面的一个也跟着起来了。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原来,吸水纸是透气的,烛火把两个杯子中的氧气消耗完后就熄灭了。在覆盖吸水纸之前已经有一部分膨胀了的气体跑掉了。在烛火熄灭和气体冷却之后,两个杯子中的气压比杯外低得多,于是杯外的大气压力就把两个杯子紧紧地合在一起了。
6、自动变圆的棉线圈
用一根棉线围成一个圈,并把它放在水中。你会发现,它不一定是圆形的。你能使这个圈变圆吗?
取一根火柴,一端粘上一小块肥皂,插进棉线圈中,棉线圈立刻就会自动胀成圆形,好像画的圆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肥皂能够破坏水的表面张力。棉线圈内水表面的张力被肥皂破坏之后,圈外水的表面张力仍然很大,从各个方向上拉着线圈,所以棉线圈就自动变圆了。小朋友,你不妨也试一试。
7、让针浮在水面上
在做实验之前,我先准备了一只大口碗、一根牙签、一根五号的缝衣针和一张普通的餐巾纸。实验一开始,我首先在碗里倒上大半碗清水;然后将餐巾纸平摊在桌面上,再把针放在餐巾纸上;接着,我用双手拎起餐巾纸的两端,连纸带针一起轻轻地放在水面上。顿时,白色的餐巾纸浸水变成了透明的,十分均匀平整地浮在水面上。过了一会儿,餐巾纸的四个角全都渐渐地沉下去,但是纸的中间部分却仍然一动不动,针和纸还紧贴在一起。于是,我拿起牙签,将餐巾纸慢慢地按入水中,然后用牙签把餐巾纸轻轻地从碗里捞出来。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把针的上半部弄湿,要不然针就会立刻沉下去。餐巾纸捞出来之后,针就平稳地浮在水面上了。 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就去问爸爸。爸爸告诉我:“水的表面有一定的张力,针的重量比张力小,所以针就能浮在水面上。如果用手将针扔向水面,水的张力就被破坏了,针就会沉入碗底。”听了爸爸的这番话,我明白了针能浮在水面上的道理。看到缝衣针浮在水面上晃晃悠悠、自由自在,我的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