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葫芦丝是谁发明的
小学生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傣家的小伙子叫傣山,他有一个心上人,他们过着幸福的日子。
一次,山洪爆发了,傣山抱起一个葫芦,决定救出被困的心上人。于是傣山呼吸了一口气跳入洪水中,游到中途,碰到了鲨鱼,傣山准备逃走,可傣山没有鲨鱼的游的快,傣山就要变成鲨鱼美餐的时候,看到了一座小岛,傣山用力一游,冲上了小岛,躲过了鲨鱼。傣山上了小岛后就找他的心上人,打听到他的心上人被困在个大山里,傣山于是上了那座山,山里有条大蛇,是看他的心上人的,傣山只有杀这条蛇,他的心上人才可以救出来。
傣山想在晚上把这条大蛇杀死,晚上傣山到了蛇的巢穴,看见大蛇在睡觉,他悄悄的来到蛇的身旁,抓起蛇的七寸,蛇被打死了,原来,蛇是个大坏蛋。后来,傣山救出了他的心上人,但山洪还没有停止。“只有作出一种一个人也不知道的乐器,才能停止山洪”,傣山听到了一个声音。于是傣山和他的心上人共同制作出了一种叫葫芦笙的乐器,山洪停止了。这场面感动了神仙,神仙手一挥,顿时鲜花盛开、孔雀开屛,祝福傣山和他的心上人永远幸福。葫芦笙被傣族人世世相传。
葫芦丝的历史较为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箫管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而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则与古龠的“以和众声”惟妙惟肖。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世的箫笛非常近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飞跃。
㈡ 为什么救生圈起源于葫芦
救生圈是人们水上遇险时赖以求生的一种工具?夏天去游泳,为了安全起见,人们常喜欢带上救生圈,初学游泳的人更喜欢和它做伴,就是熟悉水性的海员出海时也总要在每艘船上预备着?
救生圈通常由软木?泡沫塑料或其他比重较小的轻型材料制成,外面包上帆布?塑料等?供游泳练习使用的救生圈也可以用橡胶制成,里面充有空气,也叫作橡皮圈?
过去有人认为救生圈是由欧美传入我国的,其实,救生圈乃是我们中国人创造发明的?
早在两三千年前我国就有了“救生圈”,那就是干了的葫芦?《易经》里所说的:“包荒,用冯河”,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解释,就是“用葫芦渡河”?
《诗经》中也说“的有苦叶,济有深涉”,闻一多先生将《诗经》中的这一记载译为:“叶子枯了,葫芦也干了,可以择来做腰舟用了?”
我们认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抱着枯干的葫芦,就能使身体浮在水面上,不致淹死?这葫芦便是最原始的救生设备?后来,凡是在海上航行的船只,大都带着葫芦,以防不测?由此可见,我国古代人民是利用干了的葫芦浮水渡河的,这就是最原始的救生圈?
再后来,救生圈的制作方法大大前进了一步,有人开始用软质木料?芦苇等编制成一个环状物体,让人可以钻进去,使环托住人的身体,这种环形的救生圈使用起来要比葫芦方便得多,遂成了名副其实的救生“圈”了,宋人称之为“浮环”?
救生圈
㈢ 葫芦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葫芦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人们常挂在门口用来避邪、招宝。上至百岁老翁,下至孩童,见之无不喜爱。就连电视剧中也要赋于葫芦以多能和神话的功效。缘由之一也不乏因其有着古老的渊源。葫芦的枝“蔓”与万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汉族就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葫芦谐音“护禄”“福禄”,加之其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会给人以喜气祥和的美感,古人认为它可以驱灾辟邪,祈求幸福,使子孙人丁兴旺。亚腰葫芦在外型上看是由两个球体组成,象征着和谐美满,寓意着夫妻互敬互爱。如果夫妻缘薄,可以摆放一只在床头,加强夫妻情分,增加夫妻感情。葫芦还用作除病之用,只须挂在病者的床尾或摆放在病者的睡侧。就可以吸取病人身上的病气,使其快速的好起来。如果是健康人,则可以吸取人身上的晦气,提升运势。葫芦挂在大门外,则有保屋内人平安的作用。因此,千百年来,葫芦作为一种吉祥物和观赏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藏。葫芦不但在古代人民的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与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神话传说乃至政治等关系也十分密切,围绕葫芦所形成的种种意识形态,无疑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博大精深,葫芦文化经历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以其独特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现代文化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至少有20多个民族拜匏,也就是崇拜葫芦,并有葫芦神话相伴随。闻一多在《伏羲考》中,列出了与葫芦相关的神话49种;我省有学人统计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就发现葫芦神话119则。
葫芦神话大多有这样一些内容:葫芦是诞生始祖的母体;是先祖灵魂的归宿地;葫芦籽是万物的种子;葫芦笙声是祖先的声音。[7]总之,葫芦已成为观赏、收藏、实用的上好佳品,是中华吉祥文化的代表象征。葫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中国考古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7000年前的葫芦及种子,是目前世界上关于葫芦的最早发现。葫芦在中国古代有许多记载,同时关于其名称也有多种叫法,“瓠”、“匏”、“壶”、“甘瓠”、“壶卢”、“蒲卢”均指葫芦。“壶”、“卢”本为两种盛酒盛饭的器皿,因葫芦的形状和用途都与之相似,所以人们便将“壶”、“卢”合成为一词,作为这种植物的名称。而“葫芦”则是俗写,并不符合原意。不过后来人们约定俗成地写作“葫芦”,一直延续到现在。葫芦文化研究者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敬文认为,葫芦文化是中华民俗文化中具有一定意义的组成部分。中国的好些民族都有起源于葫芦的神话,葫芦被当作祖先的来源看待。从文献上看,中国古代民间就有以葫芦等为多子象征的信仰。后来道教兴起,葫芦被纳入其宗教体系,增加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佛教的传入和流布,也给葫芦增添了新的花叶。现在民间传承的故事中,葫芦成为一种“灵物”。例如广泛流传的“宝葫芦”故事就说故事的主人翁拥有了宝葫芦,想要什么就可以有什么。这表现了过去贫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使他们欲望得到满足的手段就是得到宝葫芦。所以说,葫芦是中华文化中有丰富内涵的果实,它是一种人文瓜果,而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瓜果!
㈣ 葫芦瓷瓶是哪个朝代开始的
提起葫芦式陶瓷造型,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就发明了陶器,这也表明人类开始进入文明生活时代,同时也诞生了最初的陶器造型。有专家推测,葫芦可能是中国陶器的祖先。
我国种植葫芦已有七千年的历史,葫芦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一到秋季,葫芦果实进入成熟期,渐显金黄色,而且形态各异,人们习惯称它为葫芦。
由于葫芦壳体厚薄适度,质地坚韧,表面光滑,葫芦的长势、长姿可以人为控制。为了满足人们生活需求葫芦容积可大可小,其尺寸可长可宽,很适宜做成各类日用器皿,渡河用葫芦筏等。在“玻璃时代”及“塑料时代”来临前的几千年里,葫芦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劳动中随处可见,因此人们十分熟悉它。
天然“S”形态的葫芦,有很强烈的动感美。上下两部分尺寸不同的球状体通过曲率特别大的束腰连接在一起,在柔性的重复与呼应中很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葫芦的汉语谐音是“福”、“禄”用此表达人们美好的追求。因此,葫芦为历代各阶层人们所喜爱。
宋代是我国瓷业大发展时期,产生了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瓷和形成了八大窑系。
宋代瓷器品类繁多,造型多种多样,那时较为流行的瓶就有玉壶春瓶、梅瓶、花口瓶、卷口瓶、洗口瓶、直颈瓶、橄榄瓶、琮式瓶、胆式瓶以及葫芦式瓶等。
宋代饮酒风气甚浓,尤其是居北方的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更甚。故南北各个瓷窑场也普遍烧制酒壶。据考证,当时酒壶就不下十几种,其中就包括著名的较为珍贵的葫芦式执壶。
定窑是宋代名窑之一。它始烧于唐,盛于宋,衰于元。它的烧制地点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北村。曲阳西倚山西高原,处于山西台背钭的东缘。这里丘陵起伏,海拔高度多在100米至500米。由南向北蜿蜓数百公里的丘陵地带盛产煤、铁矿、铝土矿,它们都是生产瓷器必不可少的原材料。曲阳正处于华北大平原的西麓,南下是河南,北上紧连河北北部,内蒙和辽宁。旱路交通通畅。所以定窑的生产工艺很容易向四周扩散。在宋辽、宋金对峙时代,战争频繁,定窑的窑工们也很容易成为辽、金政权的俘虏,将定器的生产工艺传播到敌占区,一夕间在南北宽广地区形成了宠大的定窑系诸窑。
考古挖掘的资料也证实了上述历史情况。在今辽宁省昭乌达盟巴林左旗辽上京临潢府故城就发现了生产定窑产品的窑遗址。
宋代定窑以烧制白瓷为主。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实定窑也兼烧黑釉、黑白釉、酱色釉及绿釉,而且产量也有一定的规模。在明曹昭《格古要论》中说“有紫定色紫”。
紫定的釉色实际上就是芝麻酱色。按“纯天然矿物色A型分类标准”,对比之后发现其色为A12-3#,即岩岱赭色。
定窑系各窑普遍兼烧酱色釉。其中不泛出现珍品。比如“紫定葫芦式执壶”,为宋辽时期较为流行的器型之一。这把执壶通高22厘米,口径3.8厘米,足径6.5厘米。葫芦体下部硕大近似于圆球体。通体施酱色釉底为露胎圈足,胎质粗糙,硬度高而坚实、灰黄色,以泥条垫烧。
还有“黄釉葫芦式执壶”(《两宋瓷器》)。壶通高24.8厘米,口径2.8厘米,足径6.7厘米,底为圈足,流细小而弯曲,是辽瓷中少见的珍品。
1980年北京金代乌古伦窝论墓出土一把葫芦式青瓷执壶(见《中国古代酒具》P344)釉色浅青灰色。执壶通高28.4厘米,口径3.1厘米,底径9.3厘米,最大腹径17厘米,整个器物体形硕大。该执壶造型应由宋辽时期常见的葫芦式瓶演变而来。平底可见有细小支钉痕迹,具有汝窑瓷的特点。
1978年赤峰哈金沟村发现一处元代窑藏。其中就有一把“影青葫芦式执壶”(见《文物》1984年5月刊)。通高10.8厘米,最大腹径7.2厘米,底径4.5厘米,是一把尺寸较小的执壶。
辽、金、元皆为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习武、善骑、喜酒。所以那个时期能够出现葫芦式执壶总是一件合情合理之事。
到了元末明初那段时间,葫芦式执壶就很难见到了,代之而起的酒壶类似于玉壶春瓶式的青花釉里红执壶。
明清两朝多见葫芦式瓷瓶。其中一件“天民楼”藏品,为“青花扁腹绶带葫芦瓶”。口部以下鼓起、短颈,两侧附绶带双耳、肩圆腹、圈足为略呈长方的椭圆形、腹部可见横向接痕。葫芦上部饰一周缠枝竹石菊花、扁圆腹两侧皆绘中心为太极图,并有八瓣长形花瓣组成的宝相花。腹部周缘为一圈叶纹边饰,两耳下端呈如意形。
这件永乐年间青花葫芦瓶,颜色鲜丽浓艳,有明显的褐黑色结晶体,不难看出使用了伊拉克产所谓苏麻离青钴料,才有这等好的发色。釉质肥润,微闪青色,美不胜收。想当年受汪庆正先生之邀在上海博物馆看到这件珍品时,汪先生赞不绝口。
此外,明成化“青花缠枝莲纹葫芦瓶”、嘉靖“青花云鹤八仙图葫芦瓶”。它们多为道士作法或盛装仙丹用的葫芦瓶。这时使葫芦瓶蒙上了一股“仙气”携带了一股子“药气”。
清朝康熙晚年创烧了粉彩,它借鉴了珐琅彩的烧造技法,即较多地采用玻璃质的透明颜料和珐琅质的不透明颜料,经过洗染,打底色,平填,接填等技巧填色后再经过烧制,颜色不仅固定在釉面上,而且像釉一样光泽莹亮,大放异彩,纹绘丰富厚实极富有立体感。
乾隆时期将秀丽淡雅或浓装重彩的粉彩用在独具天然姿态的葫芦式造型瓷器上,再加上瓷质精细洁白,使之粉彩葫芦式瓷器更加光彩照人。像“粉彩绿地折枝花纹葫芦式瓶”的整体艺术效果更使人倾倒。
纵观中国数千年的陶瓷发展史,每个历史阶段毫无例外地都能见到葫芦式陶器、瓷器的身影。由于历朝历代的人们喜欢葫芦造型,而成为经久不衰很具传承性的少数几种造型之一。天姿美丽的造型,万紫千红的纹饰以及神秘的窑变效果,也早已使葫芦式瓷瓶名扬天下。
㈤ 葫芦飞雷是制造出的
当时彝族人民发明葫芦飞雷这种武器,并不是用于打仗,而是用来狩猎。内由于彝族人民生容活在云南省的哀牢山地区,而且这里出产天然的火硝、硫磺、木炭,又种植葫芦,这为彝族人民创造葫芦飞雷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彝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首先认识到了火药。这种“手榴弹”的导火索是只有当地才生长的一种引火草制作的。又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制造出葫芦飞雷。
㈥ 电动葫芦是谁发明的
具体是谁发明的还真不好说
都是一点一点改进到现在这个模样
我们制造电动葫芦这类设备
㈦ 葫芦丝是哪一民族发明的乐器
葫芦丝又称“葫芦萧”,傣语称“芘南母倒”。主要流传于滇西的傣族、阿昌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是青年男女用来表达爱慕思念之情的乐器。在傣族民间神话传说中相传:很久以前一次山洪爆发,一个傣家小卜冒(小伙子)抱着一个大葫芦,冲过肆虐的洪水,救出自己心爱的小卜哨(小姑娘)……于是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佛祖,佛祖便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个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捧起金葫芦吹出了美妙的韵律。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愿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便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
葫芦丝发音优美、亲切、略带鼻音、含有忧郁的韵律感,古人云之“彩云之南独神韵,绕梁三日音不绝”,葫芦丝擅长于表达温柔细腻的感情,给人以朦胧忧郁的美感。因为它的发音犹如抖动的丝绸那样飘逸、亲柔而得名“葫芦丝”。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
巴乌流传于我国西南边陲的哈尼族、彝族民间,是一种弹簧震气吹奏的乐器,外形类似笛子,常用于自娱自乐性的独奏,极富民族特色,但在云南主要流传于西双版纳等少数民族集居的地区。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以前主要流传於傣、阿昌、德昂等民族中。其音色轻柔细腻,圆润质朴,极富表现力。在云南,深受人们的喜爱。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舞台都能听到葫芦丝演奏的优美音乐。近年来在国内外颇受瞩目。
葫芦丝属於簧管内乐器。常见的葫芦丝是由一个作为共鸣腔的葫芦和三根竹管组成。竹管插入葫芦的一端有簧片。中间竹管为主管,两边为附管,主管上开有七个按音孔(上六下一)。副管无按音孔,一般只能发一下固定音,用作和声以丰富其表现力。曲调多有深情、委婉之特点。
㈧ 古人放针线的铜葫芦是什么年代的东西
古人放针线的铜葫芦肯定是在青铜器发明之后才有的东西,而且古代的概念太宽泛,应该是唐宋元,明清,哪个朝代的?我认为既然古人都有放针线的葫芦,所以哪个朝代的都有?
㈨ 葫芦丝是谁发明的
葫芦丝没有明确的发明者。
葫芦丝的历史较为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内芦笙演进容改造而成的。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箫管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而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则与古龠的“以和众声”惟妙惟肖。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世的箫笛非常近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箫进行了不断的改革。1958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音域扩展为14个音。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制成两种新葫芦箫。其中的六管葫芦箫,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在中国民族乐器大花园中,它已成为一支引人注目的奇葩。1980年初,中央民族乐团访日小组,曾用这种新葫芦箫为日本人民演奏,受到了欢迎和好评。
傣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擅舞。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歌,都可以听到动人的歌声。赞哈(民间歌手)在葫芦丝的伴奏下唱着古老的传说和美丽的神话,唱着旧社会的苦难和新社会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