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哲学的起源与发展
源自于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希腊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philein指爱和追求,sophia指智慧。同时,在著名的科技融合体模型中,哲学处于该模型的顶端,汇聚并指导了具体科学,与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最早使用philosophia(爱智慧)和philosophos(爱智者)这两个词语的是毕达哥拉斯。据蓬托斯的赫拉克利德在《论无生物》中记载,当毕达哥拉斯在同西库翁或弗里阿西亚的僭主勒翁交谈时,第一次使用了philosophia(爱智慧)这个词语,并且把自己称作philosophos(爱智者)。毕达哥拉斯还说,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来是名利的猎手,而philosophos(爱智者)生来寻求真理。他明确地把爱智者归到了自由人的行列,也把自由和真理联系在了一起。
发展
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不管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确,但是他们的想法之所以有别于迷信的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知识论与伦理学的问题,至今依然。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他们三人做注脚而已,仍离不开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换言之即使数千年后,我们依旧在试著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也代表着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哲”一词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似“哲学家”、“思想家”之谓。 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而实际上在之前的《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 在东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例如价值观、思想、行为),而在学术上的哲学,则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根据的质疑、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重建。
1874年,日本启蒙家西周,在《百一新论》中首先用汉文“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一词,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随着新学的兴起,“哲学”一词开始在我国书报杂志中使用,并且很快取代了“玄学”、“形而上学”等不准确的名词,成为通用术语。“哲学”即使人聪慧之学。
2概念争议
哲学的定义一直存有争议,这个领域随着历史而不断地扩张,且根据不同的时代对不同的问题兴趣而改变着。一般认同哲学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张、命题或理论。哲学的研究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寻求能做出经过审视的假设且不逃脱信念或者只是纯粹的类推。不同的哲学家对推理的本质有不同的想法。
对哲学的主题亦存在许多看法。一些人认为哲学是对问题本身过程的审查;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实质上存在着哲学必须去回答的哲学命题。
虽然哲学源自西方的传统,但许多文明在历史上都存在着一些相似的论题。东亚和南亚的哲学被称之为东方哲学,而北非和中东则因为和欧洲密切的互动,因此常被视为是西方哲学的一部分。
后现代主义把哲学定义为创造概念的学术。
3论述
由来
哲学根本问题又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在1886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第一次对此作出了明确表述。它的提出,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哲学派别以及对它们的客观评价提供了正确的标准。
内涵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于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也有一些哲学家如D.休谟和I.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是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者。
哲学的定义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
“哲学”可不可以定义,“哲学是什么”可不可以回答,对于哲学界的人士来说,这是非常纠结的问题。有些学者鉴于历史上不少哲学家的多次失败的尝试便宣告哲学是不可定义的,认为“哲学是什么”是个伪命题。但这样的宣告是不符合逻辑的。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看,“哲学”这个词,如果代表一个概念的话,它就应该是可以定义的,因为它作为概念而言,必定是与他概念相区别的,既有区别,那就应该有根本的区别点,也就是说有它自身的本质属性。除非这个词不代表任何概念,如虚词。“哲学”当然不是虚词,因此“哲学”应该是可定义的。
概念无法准确定义,通常有这样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被定义概念自身的原因。概念对象指向错误,或者概念的区分不严格,如美学中“美”的概念,以往一直把它当成脱离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某种实体,这种错误的指向造成了美学研究的混乱,当代的研究中人们才意识到它只能是一个形容词,即这个概念代表的是一种情感而不是一种实体。(单国华《美源于主体的需求》上海:《社会科学》2007.1)而哲学则是区分不严格造成了无法定义。长期以来哲学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极重要的原因,就是将哲学与对哲学本身的研究混为一谈。二是定义方式的问题。属概念确定不当或者种概念的差别比较不当。例如“人”的定义,属概念的确定一般来说没有什么问题,但根本属性的确定则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我们通常使用的种差是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但现在科学发现某些动物也有此能力,同时,这个种差指的是成年的人的正常状态,而没有包涵幼儿(特别是婴儿)和一些非正常状态的人,也就是说定义没有涵盖全部的外延。哲学的定义也是如此,首先是属概念不明确,许多人把哲学视为一门学科(学问、学说),但哲学根本就不是一门学科,所以定义也就无从下了,其次,将哲学活动的结果视为种差,与别的学科进行比较。但真正的哲学强调的是过程,是活动本身,“哲学始终‘在路上’”(刘福森《哲学不是什么?——一种哲学观》哈尔滨:《理论探讨》2009年第5期P57),与结果关系并不大。从这一点看来,哲学也是完全可以定义的。
虽然追问和试图回答“什么是什么”,就是在进行哲学思考,但本文所要进行的主要不是哲学思考,而是对哲学的思考。这种思考是建立在将哲学与对哲学本身的研究比较严格的区分的基础之上的思考,是站在对哲学本身的研究的立场上,对哲学进行的思考,也就是说是哲学学的思考。关于哲学学以及哲学观念对文化的影响的思考,限于篇幅,笔者将另文探讨。
2. 哲学上的发展是指什么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
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理念”(eidos,idea)来自动词“看”(ide),原意是“看到的东西”。柏拉图把其意义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可以翻译为“理念”(相当于英文Idea)或“型相”(相当于英文form
)。“理念”的译法强调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理智之中的存在;“型相”的译法强调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理念或型相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在柏拉图看来,前者是可感的世界,后者是可知的世界。柏拉图认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柏拉图通过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他用“分有”说明个别事物与型相之间的隶属关系,用“摹仿”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
柏拉图认为,事物的类别是型相,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这个型相的一部分,每一个事物都分有一个型相。理念型相是可感事物的原因,因为可感事物分有了理念型相。由于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型相之间的关系相当于个别概念和它所归属的普遍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似,但不可能达到等同的程度。一个东西分有了什么样的理念型相,它就是什么样的存在;分有到什么程度,就与理念型相相似到那种程度。
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摹仿”(mimesis/imitate)是一种技艺活动,摹仿的复制品和被摹仿的原型之间没有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之间那种逻辑关系。柏拉图把技艺的观念引入摹仿说,解决了一个逻辑分析解决不了的问题:认识内容何以能与认识对象相似?柏拉图把技艺分为神圣的与人工的两种,制造者也分为造物主和工匠两种。不论造物主还是工匠,他们所制造的产品都是对思想中一个原型的摹仿。于是便有了这样的四重区分:神圣的原型、神圣的摹仿物、人工的原型、人工的摹仿物。关键在于,神圣的摹仿物就是人工的原型,这样,柏拉图便可以证明:人的意见只是对理念型相的摹仿,按照意见制造的人工产品则是摹仿的摹仿。可感世界是造物主摹仿理念世界的原型而创造出来的。自然物是造物主依照理念型相创造的神圣摹仿品,影像则是对这些摹仿品的摹仿。“摹仿”说在柏拉图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和艺术观都依赖于这一思想。
“分有”和“摹仿”实际上并无本质的差别,不同之处只是在于有无造物主。“摹仿”是有造物主的“分有”,“分有”是无造物主的“摹仿”。
由此可见,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
首先,理念是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也就是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
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
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
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
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把事物的本质——理念,与个别事物的分开,并且以理念为存在的根据,是柏拉图哲学的基本原则。
3. 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请参考以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二十世纪哲学的特征及其未来走向
俞吾金
(一)
二十世纪的生活有多么丰富,它的哲学思想也就有多么丰富。当
我们考察二十世纪哲学时,可能发现,它在外观上具有如下的特征:
第一,流派纷呈,风格各异。表现之一是多元的思想发展动力取
代了单一的思想发展线索。我们发现,传统哲学演化的思想线索常常
是单一的。如英国经验论哲学可以沿着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
休谟的思想发展线索进行探究;德国古典哲学可以沿着康德、费希特、
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发展线索进行探究等等。但在二十世纪西
方哲学的发展中,思想动力完全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如果我们撇开
二十世纪的生活背景不说,单是主要思想动力就有以下几个:马克思
主义、尼采的权力意志理论、胡塞尔的现象学、由弗雷格和罗素肇始
的分析哲学、克尔凯郭尔的宗教哲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孔德的实
证主义、索绪尔的语言学等等。这不光使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展现为丰
富多采的哲学流派,甚至同一个哲学家也受到多重思想的影响。表现
之二是在学理上分解为兴趣迥然各异的哲学思潮。如二十世纪的西方
哲学,就其较核心的部分而言,是由以下三大思潮组成的:一是以分
析哲学和科学哲学为主线的当代知识论哲学,二是以现象学、存在主
义和诠释学为主线的欧陆人本主义哲学,三是以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哲
学流派的结合为主导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如果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关注
的是西方社会和文化中蕴含的现实问题,以“社会批判理论”作为自
己的旗帜的话,那么,分析哲学孜孜不倦地加以考察的则是像“奶酪
放在桌子上”、“我的扫帚在屋角里”这样的表述是否在哲学上是正
当的;至于存在主义者,如海德格尔虽然对“存在的意义”作了深入
的分析,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一度又是纳粹主义的积极支持者。这些
迥然各异的哲学兴趣显示出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在内容上的巨大的振幅。
正如叔本华所说的,哲学就像一个长着许多脑袋的怪物,每个脑袋都
说着不同的语言。表现之三是同一思想与诸多不同的哲学流派逐一结
合,形成了新的派别。这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黑
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韦伯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
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等,既显示出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强大生命力,又显示出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向。
第二,此消彼长,演化迅速。表现之一是:一种哲学思潮流行不
长时间就被另一种哲学思潮迅速取代。本世纪法国哲学的迅速演变就
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40年代,法国风行的是存在主义哲学,从50年
代中期到60年代,则是结构主义哲学,从60年代末起,又开始流行后
结构主义。表现之二是:同一种哲学思潮由于不断与新观念碰撞,从
而经常改变自己的形式。在本世纪中国哲学中,当代新儒学的演化就
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在30—40年代,当代新儒学的第一代学人梁漱溟、
熊十力等力图把儒学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结合起来,在50—60年代,
当代新儒学的第二代学人牟宗三等,力图把儒学与康德哲学贯通起来,
在70—80年代,当代新儒学的第三代学人杜维明等,则强调儒学与存
在主义哲学、诠释学、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的对话。由此而形
成了三代学人在发挥儒家学说上的不同倾向。表现之三是:一种学说
产生后,后人发挥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见解,很快又形成一种新的学说。
如胡塞尔在本世纪初创立了现象学,他的学生海德格尔随即运用现象
学方法在20年代创立了存在主义哲学。以后,海德格尔的学生伽达默
尔又从他老师的“此在诠释学”得到启发,在60年代创立了哲学诠释
学。
第三,融会贯通,取长补短。表现之一是欧洲哲学内部的交融。
试以德国、奥地利哲学对法国哲学的渗透为例。拉康哲学被称为法国
的弗洛伊德主义,阿尔都塞哲学被称为法国的马克思主义,福柯哲学
被称为法国的尼采主义,德里达哲学被称为法国的海德格主义等等。
表现之二是欧陆哲学与英美哲学的交融。在传统哲学研究的视野中,
人们通常认为,英美哲学注重经验,大陆哲学注重理性,表现为两种
不同的研究思路,甚至“两种不同的文化”。但在二十世纪哲学的演
化中,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哲学之间的相互渗透也日见频繁。比如,本
世纪初,在英美就产生了以布拉德雷、罗伊斯为代表的新黑格尔主义
思潮;法兰克福学派在二战期间移居美国,对美国的哲学文化的发展
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美国当代思想家乔姆斯基、罗尔斯就受到康德哲
学很大的启发。反之,英美的分析哲学为大陆的维也纳学派提供了重
要的思想武器;美国的实用主义对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的影响更是众
所周知。表现之三是西方哲学思潮与发展中国家哲学思想的融合。如
二十世纪的中国哲学,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如梁启超、王国维、胡适、
冯友兰、贺麟、金岳霖、熊十力等无一不接受了西方哲学中的一种或
数种学说,然后与自己信奉的中国本位哲学融合,提出了新的哲学见
解。
(二)
如果深入地加以反思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二十世纪哲学在其思
想发展的内在逻辑上,也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的特征:
第一,从近代哲学对认识论、方法论研究的重视转向当代哲学对
本体论研究的重视。众所周知,在近代哲学的著名代表人物,如笛卡
尔、休谟、康德等哲学家那里,思考的中心始终是认识的前提、起源、
能力、方法和界限等问题。近代哲学家大多不重视本体论问题,或者
对传统的本体论思想采取非批判的、自然认同的态度,或者干脆把本
体论问题弃置在一边,不加理会。而当代哲学家则把其主要注意力转
向本体论研究,从而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本体论学说。如海德格尔的
“基本本体论”、萨特的“现象学本体论”、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
体论”、古尔德的“社会本体论”、哈特曼的“层次性本体论”、英
伽登的“艺术本体论”、奎恩的“本体论承诺”的学说等等。对本体
论研究的重视实际上也就是对重建思想基础的重视。近代哲学思想经
过上个世纪的重要思想家克尔凯郭尔、叔本华、马克思、尼采等人的
冲击,其基础已经动摇,本世纪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的、重大
的问题也亟需哲学家们从新的思想基础出发进行解释。正是这些情况
造成了本体论研究在当代哲学中的复兴。
第二,从近代哲学的“心物二元论”转向当代哲学对一元性的哲
学起点的探寻。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在近代哲学的发展中始终占
据着支配性的地位。这种理论既使哲学显得支离破碎,无法统一在严
密的体系之中,也使一些“心”“物”交融的现象得不到合理的解释。
仿佛哲学家们在私下里签订了秘密协定似的,这种二元论在当代哲学
中突然受到了普遍的挑战。当代哲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新概念,如胡塞
尔的“现象”概念、柏格森的“生命”概念、詹姆士的“经验”概念、
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怀特海的“过程”概念等等,它们都旨在
扬弃这种二元论,为建立一以贯之的、严密的哲学体系提供新的出发
点。这种对一元性哲学起点的寻求,即对哲学的阿基米德点的寻求,
大大地深化了当代哲学研究的主题。
第三,从近代哲学对意识的倚重转向当代哲学对语言和符号的重
视。近代哲学在探讨意识现象时,总是习惯于把人的意识活动与语言
表达分离开来,没有深入探究语言、符号在哲学思考中的基础性的作
用。如培根提出的“四假相说”虽然注意到了语言的某些重要的特征,
但他的论述并未引起同时代的或以后的哲学家们的充分重视。与近代
哲学不同,当代哲学则把自己的研究重心转移到语言和符号上,卡西
尔的《符号形式的哲学》显示出符号,特别是语言符号在哲学研究中
的极端重要性。英美哲学家,特别是分析哲学家们把许多传统的哲学
问题归结为语言的误用,一旦语言的误用被纠正了,哲学上的许多假
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晚期维特根斯坦主张,语词的意义是在
语言游戏的上下文中被确定的;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揭示出语言功
能的新的维度;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则展示出语言的结构特征。
大陆哲学家海德格尔把语言看作是存在的寓所;哈贝马斯从交往理论
出发,对语用学作出了新的研究;福柯把尼采的权力理论与话语联系
起来;德里达则以其符号学和语言学的理论批判并超越了胡塞尔现象
学的意识理论。所有这些都大大地超越了近代哲学的视域,把哲学思
考的深度推进到一个新的层面上。
(三)
在考察了二十世纪哲学在外观上和内在思想发展逻辑上的基本特
征以后,现在有必要进一步分析一下它在世纪之交的新的发展趋向。
我们认为,二十世纪哲学是富于活力的,涉及面也是很宽的,在其发
展中必然会显示出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而以下三种可能性是具有优先
权的。
第一,康德比较重视的“实践理性”哲学,即政治哲学、法哲学、
道德哲学和宗教哲学将上升为二十一世纪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一
发展趋向在当代美国哲学的发展中已见端倪。罗尔斯、麦金太尔、诺
齐克、桑德尔等人的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著作之所以引起了国际学术
界的广泛反响,正是这种趋向使然。因为西方社会的发展已进入后工
业时代,在这一时代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都是启蒙时代以来的“实践
理性”的规范所无法解决的。这就必然使批评启蒙时代的思想、建立
“实践理性”的当代规范成为世纪末的哲学研究中的一种时尚。对于
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于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这方面的研
究也必然趋热,因为无论从政治体制的改革,还是从文化的建设来看,
都需要从政治哲学、法哲学、道德哲学和宗教哲学中汲取合理的东西。
第二,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也将上升为二十一世纪哲学研究的焦
点。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如人工智能、知识
经济、安乐死、试管婴儿、无性繁殖、信息处理、可持续发展等,都
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取向,它们都将进入科学技术哲学
研究的视野之中。毋庸讳言,这方面的研究也必然会引起哲学家们对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的新的思考及对“终极关怀”问题的新的探
索。
第三,随着全球化趋向的加强和人类面临的共同的生存问题的凸
现,以全世界的生存状况和全人类的生存意义为研究对象的世界哲学
将应运而生,成为人类选择自己的生存模式的重要指导思想。当然,
与这种大趋势互相补充的是,哲学文化发展的区域化特征也会表现出
来。正是在全球化和区域化相互摩荡的过程中,哲学研究将呈现出多
元化的价值形态。然而,无论如何,人类在生存中共同面临的重大问
题必将上升为新世纪哲学中的基本问题。总之,二十一世纪将为哲学
思考展示一个更宽广的视域。
4. 谁知道哲学的发展史
我们所说的“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与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这是就科学这个词的最广泛的意义而言的。至于这两种因素在哲学家的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如何,则各个哲学家大不相同;但是唯有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哲学这个词曾经被人以各种方式使用过,有的比较广泛,有的则比较狭隘。我是在一种很广泛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的,现在就把这一点解释一下。
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象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到兴趣的一切问题,几乎都是科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而神学家们的信心百倍的答案,也已不再象它们在过去的世纪里那么令人信服了。世界是分为心和物吗?如果是这样,那么心是什么?物又是什么?心是从属于物的吗?还是它具有独立的能力呢?宇宙有没有任何的统一性或者目的呢?它是不是朝着某一个目标演进的呢?究竟有没有自然律呢?还是我们信仰自然律仅仅是出于我们爱好秩序的天性呢?人是不是天文学家所看到的那种样子,是由不纯粹的碳和水化合成的一块微小的东西,无能地在一个渺小而又不重要的行星上爬行着呢?还是他是哈姆雷特所看到的那种样子呢?也许他同时是两者吗?有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而另一种是卑贱的呢?还是一切的生活方式全属虚幻无谓呢?假如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它所包含的内容又是什么?我们又如何能够实现它呢?善,为了能够值得受人尊重,就必须是永恒的吗?
或者说,哪怕宇宙是坚定不移地趋向于死亡,它也还是值得加以追求的吗?究竟有没有智慧这样一种东西,还是看来仿佛是智慧的东西,仅仅是极精炼的愚蠢呢?对于这些问题,在实验室里是找不到答案的。各派神学都曾宣称能够做出极其确切的答案,但正是他们的这种确切性才使近代人满腹狐疑地去观察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如果不是对于它们的解答的话,——就是哲学的业务了。
你也许会问,那末为什么要在这些不能解决的问题上面浪费时间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以一个历史学家的身分来回答,也可以以一个面临着宇宙孤寂的恐怖感的个人的身分来回答。
历史学家所作的答案,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在本书内提出来。自从人类能够自由思考以来,他们的行动在许多重要方面都有赖于他们对于世界与人生的各种理论,关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理论。这一点在今天正象在已往任何时候是同样地真确。要了解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哲学;要了解它的哲学,我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自己就是哲学家。这里就有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人们生活的环境在决定他们的哲学上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反过来他们的哲学又在决定他们的环境上起着很大的作用。这种贯穿着许多世纪的交互作用就是本书的主题。
然而,也还有一种比较个人的答案。科学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所能够知道的事物,但我们所能够知道的是很少的;而我们如果竟忘记了我们所不能知道的是何等之多,那末我们就会对许多极重要的事物变成麻木不仁了。另一方面,神学带来了一种武断的信念,说我们对于事实上我们是无知的事物具有知识,这样一来就对于宇宙产生了一种狂妄的傲慢。在鲜明的希望与恐惧之前而不能确定,是会使人痛苦的;可是如果在没有令人慰藉的神话故事的支持下,我们仍希望活下去的话,那末我们就必须忍受这种不确定。无论是想把哲学所提出的这些问题忘却,还是自称我们已经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确凿无疑的答案,都是无益的事。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也许这就是哲学在我们的时代仍然能为学哲学的人所做出的主要事情了。
与神学相区别的哲学,开始于纪元前六世纪的希腊。在它经过了古代的历程之后,随着基督教的兴起与罗马的灭亡,它就又浸没于神学之中。哲学的第二个伟大的时期自十一世纪起至十四世纪为止,除了象皇帝弗里德里希二世(1195—1250)那样极少数的伟大的叛逆者而外,是完全受天主教会支配着的。这一时期以种种混乱而告结束,宗教改革就是这些混乱的最后结果。第三个时期,自十七世纪至今天,比起前两个时期的任何一个来,更受着科学的支配;传统的宗教信仰仍占重要地位,但却感到有给自己作辩护的必要了;而每当科学似乎是使改造成为必要的时候,宗教信仰总是会被改造的。这一时期很少有哲学家在天主教立场上是正统派,而且在他们的思想里世俗的国家也要比教会重要得多。
社会团结与个人自由,也象科学与宗教一样,在一切的时期里始终是处于一种冲突状态或不安的妥协状态。在希腊,社会团结是靠着对城邦的忠诚而得到保证的;即使是亚里士多德(虽则在他那时候亚力山大止在使得城邦成为过时的陈迹),也看不出任何其他体制能有更多的优点。个人自由因个人对城邦的责任而被缩减的程度,是大有不同的。在斯巴达,个人所享有的自由要和在现在的德国或俄国一样地少;在雅典,则除了有时候有迫害而外,公民在最好的时代里曾享有过不受国家所限制的极大的自由。希腊思想直到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为止,一直为希腊人对城邦的宗教热诚与爱国热诚所支配;它的伦理体系是适应于·公·民·们的生活的,并且有着很大的政治成份在内。当希腊人最初臣服于马其顿人,而后又臣服于罗马人的时候,与他们独立的岁月相适应的那些概念就不能再适用了。这就一方面,由于与传统断绝而丧失了蓬勃的生气,而另一方面又产生了一种更为个人化的、更缺少社会性的伦理。斯多葛派认为有德的生活乃是一种灵魂对上帝的关系,而不是公民对国家的关系。这样他们便为基督教准备了道路,因为基督教和斯多葛主义一样,起初也是非政治性的,在它最初的三个世纪里,它的信徒们都是对政府毫无影响的。从亚力山大到君士坦丁的六个半世纪里,社会团结既不是靠哲学,也不是靠古代的忠诚,而是靠强力,最初是靠军队的强力,尔后则是靠行政机构的强力,才获得保障的。罗马军队、罗马道路、罗马法与罗马官吏首先创立了,随后又维系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没有什么是可以归功于罗马哲学的,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罗马哲学。
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从自由的时代所继承下来的希腊观念经历了一番逐渐转化的过程。某些古老的观念,尤其是那些我们认为最富于宗教色彩的观念,获得了相对的重要性;
而另外那些更富理性主义色彩的观念则因为它们不再符合时代的精神,就被人们抛弃了。后来的异教徒们就是以这种方式整理了希腊的传统,使它终于能够被吸收到基督教的教义里来。
基督教把一个早已为斯多葛派学说所包含了的、然而对古代的一般精神却是陌生的重要见解给普及化了。我指的就是认为一个人对上帝的责任要比他对国家的责任更为必要的那种见解。象苏格拉底和使徒们所说的“我们应该服从神更甚于服从人”的这种见解,在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以后一直维持了下来,因为早期基督徒的皇帝们都是阿利乌斯教派倾向于阿利乌斯主义。当皇帝变成了正统的教徒以后,这种见解就中断了。在拜占廷帝国它却仍然潜存着,正如后来它在俄罗斯帝国一样,俄罗斯帝国的基督教本是从君士坦丁堡传来的①。但是在西方,天主教的皇帝们几乎是立即(除了高卢的某几部分而外)就被异教徒的蛮人征服者所取而代之,于是宗教忠贞应优越于政治忠贞的思想就保存了下来,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迄今依然保存着。
野蛮人的入侵中断了西欧文明达六个世纪之久。但它在爱尔兰却不绝如缕,直到九世纪时丹麦人才摧毁了它;在它灭亡之前它还在那里产生过一位出色的人物,即司各脱 ·厄里根纳。在东罗马帝国,希腊文明以一种枯朽的形式继续保存下去,好象在一所博物馆里面一样,一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为止。然而除了一种艺术上的传统以及查士丁尼的罗马法典而外,世界上并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是出自君士坦丁堡的。
在黑暗时代,自五世纪末叶至十一世纪中叶,西罗马世界经历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变化。基督教所带来的对上帝的责任与对国家的责任两者之间的冲突,采取了教会与国王之间的冲突的形式。教皇的教权伸展到意大利、法国与西班牙、大不列颠与爱尔兰、德国、斯堪的那维亚与波兰。起初,除了在意大利和法国南部以外,教皇对于主教们和修道院长们的控制力量本是很薄弱的;但自从格雷高里第七的时代(十一世纪末)以来,教皇对他们就有了实际而有效的控制力量。从那时候起,教士在整个西欧就形成一个受罗马指挥的单一组织,巧妙地而又无情地追逐着权势;一直到公元1300年以后,他们在与世俗统治者的斗争之中通常总是胜利的。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冲突不仅是一场教士与俗人的冲突。同时也是一场地中海世界与北方蛮族之间的冲突的重演。教会的统一就是罗马帝国统一的反响;它的祷文是拉丁文,它的首脑人物主要是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和南部法国人。他们的教育(当教育恢复起来之后)也是古典的;他们的法律观念和政府观念在马尔库斯·奥勒留皇帝看来要比近代的君主们看来恐怕更容易理解。教会同时既代表着对过去的继续,又代表着当时最文明的东西。
反之,世俗权力则掌握在条顿血统的王侯们的手中,他们企图尽力保持他们从日耳曼森林里所带出来的种种制度。
绝对的权力与这些制度是格格不入的;对于这些生气勃勃的征服者们说来显得是既沉闷而又毫无生气的那些法律制度,情形也是如此。国王必须和封建贵族分享自己的权力,但是大家都希望不时地可以采取战争、谋杀、掠夺或者奸淫的形式以发泄激情。君主们也可以忏悔,因为他们衷心里是虔敬的,而且忏悔本身毕竟也是激情的一种形式。可是教会却永远也不能使他们有近代雇主所要求于,而且通常可以获得于他的雇工们的那种循规蹈矩的良好品行。当精神激动的时候,如果他们不能喝酒、杀人、恋爱,那末征服全世界又有什么用呢?而且他们有勇敢的骑士队伍,为什么要听命于发誓独身而又没有兵权的书呆子呢?尽管教会不同意,他们仍然保存着决斗和比武的审判方法,而且他们还发展了马上比武和献殷勤的恋爱。有时候,他们甚至一阵狂暴发作还会杀死显赫的教士。
所有的武装力量都在国王这方面,然而教会还是胜利的。
教会获得胜利,部分地是因为它几乎享有教育的独占权,部分地是因为国王们彼此经常互相作战;但是除了极少数的例外,主要地却是因为统治者和人民都深深地相信教会掌握着升天堂的钥匙的权力。教会可以决定一个国王是否应该永恒地升天堂还是下地狱;教会可以解除臣民们效忠的责任,从而就可以鼓动反叛。此外,教会还代表着足以代替无政府状态的秩序,因而就获得了新兴的商人阶级的支持。尤其在意大利,这最后的一点是有决定意义的。
条顿人至少要保持教会一部分的独立性的企图,不仅表现在政治上,也表现在艺术、传奇、骑士道和战争上。但这一点却很少表现在知识界,因为教育差不多是完全限于教士阶级的。中古时代所公开表现出来的哲学并不就是一面精确的时代镜子,而仅是一党一派的思想镜子。然而,就在教士里面——尤其是弗兰西斯教团的修道士们——却有相当数目的人,为了各种原因,是和教皇有分歧的。此外,在意大利,文化传播到俗人方面来要比在阿尔卑斯以北早上好几个世纪。弗里德里希第二曾试图建立一种新宗教,这代表着反教廷文化的极端;而托马斯·阿奎那诞生于弗莱德利克第二具有无上权威的那不勒斯王国,却直到今天始终是教廷哲学的典型阐扬者。大约五十年之后,但丁成就了一套综合,并且给整个的中古观念世界做出了唯一的一套均衡的发挥。
但丁以后,由于政治上的以及理智上的种种原因,中古哲学的综合便破灭了。当中古哲学存在的时候,它具有一种整齐而又玲珑完整的性质,这个体系所论述到的任何一点都是和它那极其有限的宇宙中的其他内容摆在一个非常精确的关系之上的。但是宗教大分裂、宗教大会运动以及文艺复兴的教廷终于导向宗教改革,宗教改革便摧毁了基督教世界的统一性以及经院学者以教皇为中心的政府理论。在文艺复兴时代,新的知识,无论是关于古代的或是关于地球表面的,都使人厌倦于理论体系;人们感到理论体系是座心灵的监狱。哥白尼天文学赋给地球的地位与人类的地位,远比他们在托勒密的理论中所享有的地位要卑微得多。在知识分子中间,对新事物的乐趣代替了对于推理、分析、体系化的乐趣;虽然在艺术方面文艺复兴仍然崇尚整齐有序,但是在思想方面它却喜欢大量而繁富的混乱无章。在这方面,蒙台涅是这一时代最典型的代表人物。
在政治理论方面,正象除了艺术而外的任何其他事物一样,也发生了秩序的崩溃。中世纪,虽然事实上是动荡不宁的,但在思想上却被一种要求合法性的热情、被一种非常严谨的政权理论所支配着。一切权力总归是出自上帝;上帝把神圣事物的权力交给了教皇,把俗世事情的权力交给了皇帝。
但在十五世纪,教皇和皇帝同样地都丧失了自己的重要性。教皇变成了仅仅是意大利诸侯的一员,他在意大利的强权政治里面从事于种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复杂而又无耻的勾当。在法国、西班牙和英国,新的君主专制的民族国家在他们自己的领土上享有的权力,是无论教皇或者皇帝都无力加以干涉的。
民族国家,主要是由于有了火药的缘故,对人们的思想和感情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影响,并且渐次地摧毁了罗马所遗留下来的对于文明统一性的信念。
这种政治上的混乱情形在马基雅弗利的《君王论》一书中得到了表现。政治已没有任何指导的原则,而变成为赤裸裸的争夺权力了;至于怎样才能把这种赌博玩得很成功,《君王论》一书也提出了很精明的意见。在希腊的伟大时代里出现过的事,再一次出现于文艺复兴的意大利:传统的道德束缚消失了,因为它们被人认为是与迷信结合在一起的;从羁绊中获得的解放,使得个人精力旺盛而富于创造力,从而便产生了极其罕见的天才的奔放;但是由于道德败坏而不可避免地造成的无政府状态与阴谋诡诈,却使得意大利人在集体方面成为无能的了,于是他们也象希腊人一样,倒在了别的远不如他们文明、但不象他们那样缺乏社会团结力的民族的统治之下了。
然而结局并不象在希腊那么惨重,因为许多新的强而有力的民族表现出来他们自己也象意大利人已往那样地能够有伟大的成就,只有西班牙是例外。
从十六世纪以后,欧洲思想史便以宗教改革占主导地位。
宗教改革是一场复杂的多方面的运动,它的成功也要归功于多种多样的原因。大体上,它是北方民族对于罗马东山再起的统治的一种反抗。宗教曾经是征服了欧洲北部的力量,但是宗教在意大利已经衰颓了:教廷作为一种体制还存在着,并且从德国和英国吸取大量的贡赋,但是这些仍然虔诚的民族却对于波尔嘉家族和梅狄奇家族不能怀有什么敬意,这些家族借口要从炼狱里拯救人类的灵魂,而收敛钱财大肆挥霍在奢侈和不道德上。民族的动机、经济的动机和道德的动机都结合在一起,就格外加强了对罗马的反叛。此外,君王们不久就看出来,如果他们自己领土上的教会完全变成为本民族的,他们便可以控制教会;这样,他们在本土上就要比以往和教皇分享统治权的时候更加强而有力。由于这一切的原因,所以路德的神学改革在北欧的大部分地区,既受统治者欢迎,也受人民欢迎。
天主教教会有三个来源:它的圣教历史①是犹太的,它的神学是希腊的,它的政府和教会法,至少间接地是罗马的。宗教改革摒除了罗马的成份,冲淡了希腊的成份,但是大大地加强了犹太的成份。它就这样和民族主义的力量展开了合作。
这些民族主义的力量正在摧毁着最初由罗马帝国而后又被罗马教会所造成的那种社会团结的成果。在天主教的学说里,神圣的启示并不因为有圣书而结束,而是一代一代地通过教会的媒介继续传下来的;因此,个人的意见之服从于教会,就成为每个人的责任。反之,新教徒则否认教会是传达启示的媒介;真理只能求之于圣经,每一个人都可以自己解释圣经。
如果人们的解释有了分歧,那末也并没有任何一个由神明所指定的权威可以解决这种分歧。实际上国家已经要求着曾经是属于教会的权利了,但这乃是一种篡夺。在新教的理论里,灵魂与上帝之间是不该有任何尘世的居间人的。
这一变化所起的作用是极其重大的。真理不再需要请权威来肯定了,真理只需要内心的思想来肯定。于是很快地就发展起来了一种趋势,在政治方面趋向于无政府主义,而在宗教方面则趋向于神秘主义。这和天主教的正统体系始终是难于适应的。这时出现的并不只是一种新教而是许多的教派;
不是一种与经院派相对立的哲学而是有多少位哲学家就有多少种哲学;不是象在十三世纪那样,有一个皇帝与教皇相对立,而是有许许多多的异端的国王。结果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文学上,就都有着一种不断加深的主观主义;起初这是作为一种从精神奴役下要求全盘解放的活动,但它却朝着一种不利于社会健康的个人孤立倾向而稳步前进了。
近代哲学始于笛卡儿,他基本上所肯定为可靠的就是他自己和他的思想的存在,外在世界是由此而推出来的。这只是那个通过贝克莱、康德直到费希特的总的发展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到了费希特遂认为万物都只是自我的流溢。这是不健康的;从此之后,哲学一直在企图从这种极端逃到日常生活的常识世界里去。
政治上的无政府主义和哲学上的主观主义携手并进。早在路德在世的时候,就有些不受欢迎又不被承认的弟子们已经发展了再洗礼的学说了,这种学说有一个时期统治了闵斯特城。再洗礼派摒弃一切的法律,因为他们认为好人是无时无刻不被圣灵所引导的,而圣灵又是不可能受任何公式的束缚的。从这个前提出发,他们就达到了共产主义与两性杂交的结论;因此,他们在经过一段英勇抗抵之后终于被人消灭了。但是他们的学说却采取了更柔和的形式而流传到荷兰、英国和美国;这就是历史上贵格会的起源。在十九世纪又产生了另一种形式更激烈的、已经和宗教不再有联系的无政府主义。在俄国、在西班牙、以及较小的程度上也在意大利,它都有过相当的成功;并且直到今天,它在美国移民当局的眼里还是个可怕的怪物。这种近代的形式虽然是反宗教的,但是仍然具有很多的早期新教的精神;它的不同点主要就在于把路德针对着教皇的那种仇恨转过来针对着世俗的政府。
主观主义一旦脱缰之后,就只能一泻到底而不能再被束缚于任何的界限之内。新教徒在道德上之强调个人的良心,本质上乃是无政府主义的。但习惯与风俗却是如此之有力,以致于除了象闵斯特那样暂时的爆发而外,个人主义的信徒们在伦理方面仍然是按照传统所认为的道德方式来行动,但这是一种不稳定的平衡。十八世纪的“感性”崇拜开始破坏了这种平衡:一种行为之受到赞美并不是因为它有好结果或者因为它与一种道德教条相符合,而是因为它有那种把它激发起来的情操。从这种态度就发展了象卡莱尔和尼采所表现的那种英雄崇拜,以及拜伦式的对于任何激情的崇拜。
浪漫主义运动在艺术上、在文学上以及在政治上,都是和这种对人采取主观主义的判断方式相联系着的,亦即不把人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而是作为一种美感上的愉悦的观照对象。猛虎比绵羊更美丽,但是我们宁愿把它关在笼子里。典型的浪漫派却要把笼子打开来,欣赏猛虎消灭绵羊时那幕壮丽的纵身一跃。他鼓励着人们想象他们自己是猛虎,可是如果他成功的话,结果并不会是完全愉快的。
针对着近代主观主义的比较不健康的形式,曾经出现过各种不同的反应。首先是一种折衷妥协的哲学,即自由主义的学说,它企图给政府和个人指定其各自的领域。这种学说的近代形式是从洛克开始的,洛克对于“热情主义”——即再洗礼派的个人主义— —和对于绝对的权威以及对传统的盲目服从,是同样地反对的。另一种更彻底的反抗则导致了国家崇拜的理论,这种理论把天主教所给予教会,甚至于有时候是给予上帝的那种地位给了国家。霍布斯、卢梭和黑格尔代表了这种理论的各个不同方面,而他们的学说在实践上就体现为克伦威尔、拿破仑和近代的德国。共产主义在理论上是和这些哲学距离得非常遥远的,但是在实践上也趋向于一种与国家崇拜的结果极其相似的社会形态。
自从公元前600年直到今天这一全部漫长的发展史上,哲学家们可以分成为希望加强社会约束的人与希望放松社会约束的人。与这种区别相联系着的还有其他的区别。纪律主义分子宣扬着某种或新或旧的教条体系,并且因此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就不得不仇视科学,因为他们的教条并不能从经验上加以证明。他们几乎总是教训人说,幸福并不就是善,而惟有“崇高”或者“英雄主义”才是值得愿望的。他们对于人性中的非理性的部分有着一种同情,因为他们感到理性是不利于社会团结的。另外一方面,则自由主义分子,除了极端的无政府主义者而外,都倾向于科学、功利与理性而反对激情,并且是一切较深刻形式的宗教的敌人。这种冲突早在我们所认为的哲学兴起之前就在希腊存在着了,并且在早期的希腊思想中已经十分显著。它变成为各种形式,一直持续到今天,并且无疑地将会持续到未来的时代。
很显然,在这一争论中——就象所有经历了漫长时期而存留下来的争论一样——每一方都是部分正确的而又部分错误的。社会团结是必要的,但人类迄今还不曾有过单凭说理的论辩就能加强团结的事。每一个社会都受着两种相对立的危险的威胁:一方面是由于过分讲纪律与尊敬传统而产生的僵化,另一方面是由于个人主义与个人独立性的增长而使得合作成为不可能,因而造成解体或者是对外来征服者的屈服。
一般说来,重要的文明都是从一种严格和迷信的体系出发,逐渐地松弛下来,在一定的阶段就达到了一个天才辉煌的时期;
这时,旧传统中的好东西继续保存着,而在起解体之中所包含着的那些坏东西则还没有来得及发展。但是随着坏东西的发展,它就走向无政府主义,从而不可避免地走向一种新的暴政,同时产生出来一种受到新的教条体系所保证的新的综合。自由主义的学说就是想要避免这种无休止的反复的一种企图。自由主义的本质就是企图不根据非理性的教条而获得一种社会秩序,并且除了为保存社会所必须的束缚而外,不再以更多的束缚来保证社会的安定。这种企图是否可以成功,只有未来才能够断定了。
5. 哲学的发展历程
物质世界是一个在“四维时空”中发展变化的世界。这是自然科学的定论。
作为社会存在的“物质属性、精神属性、意识属性”也是在“四维时空”中发展变化的。这是一个社会实践者的结论,也是主观四维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结论。
物质世界在“四维时空”中发展变化的结果是:推动了人类社会在“四维时空”中的发展变化。
非常可惜的是:哲学仍然徘徊在“二维论”的“辩证法”阶段,甚至又倒退到了“一维论”的“机械论”阶段,并使得客观机械唯物主义盛行。这就形成了近代的哲学等社会学说脱离了自然科学原理、哲学研究者脱离了社会实践,形成了“主观”与“客观”的不一致,继而形成了哲学原理与自然科学原理的悖反。比如:哲学中对“物质”的定义就与自然科学中的“物质”定义形成了不一致。这是一个非常的错误。这个错误直接导致了一些“哲学原理”与自然科学原理的背离,使得部分人的世界观仍然停留在“有神论”的客观唯心主义阶段或“意识决定物质”的主观唯心主义阶段;使得主观唯物主义者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成为朴素的主观唯物主义者,使得客观唯物主义者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成为朴素的客观唯物主义者。这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只承认机械论,忽视或否定“辩证法”和“四维论”。这些唯心主义者和朴素的唯物主义者都否认人类认知和掌握客观规律的能力,都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甚至是破坏作用。
自从黑格尔在实践中进一步发现和发展了二维论的“辩证法”和“辩证唯心主义”,马克思则发现并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对一维论的“机械论”给予了强大的冲击和否定。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观辩证唯物主义”更深入地批判了“唯心主义”体系,并否定了保守的机械唯物主义。在当代,人类在对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探索中发现:辩证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并导致出现了各种无法解释和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比如: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的演变,以及国内的物欲横流、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等。而在实践中就已经出现了“四维论”和“四维唯物主义”的萌芽,探索者在实践中的积极探索,发现“主观四维唯物主义”对推动社会实践的作用更为科学,更为强大。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就是在对客观世界进行“发现”的基础上,遵从客观规律经过逻辑(数理逻辑和物理逻辑)思维,并认知和掌握了客观规律,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性,充分地发挥着主观能动性,按照“四维论”和唯物主义世界观进行“发明”而推动的。——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创造了先进的精神文明,建立了先进的意识文明。这个先进的意识指导着我们进行着深入的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不断增加感性认识,又进一步增加理性认识,进一步丰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意识文明。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客观规律就是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这些“物质构成体”发展变化所遵从的质变规律和量变规律,亦即按照物理逻辑和数理逻辑进行发展变化的规律。“物质构成体”随着数量的增加,其质量也不断提高。“物质构成体”的精神也会更加先进。
我们必须遵从客观规律和科学地利用客观规律改造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建立起一个科学的哲学体系——主观四维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什么是科学?不同的世界观有着不同的“科学”界定。
主观四维唯物主义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世界按照自身的客观规律发展变化;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人们的主观意识按照“四维论”改变客观世界,并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推动客观世界发展变化。在这个发展变化过程当中,必须保持“主观”与“客观”的一致性,但在保证“物质构成体”的发展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允许产生和存在较小的偶然性“合理误差”。人类对客观世界是完全可知的。主观四维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可以认知和掌握客观世界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并能够利用客观规律改变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主观四维唯物主义在“四维时空”中按照“价值守恒定律”科学地处理“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变化关系。这也就是主观四维唯物主义的“科学”概念。“科学”存在于人类追求“社会存在”的“质变”和“量变”发展规律之真理的过程中。
主观四维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主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四维论”之“对比与调和”中包含着“辩证法”的“对立与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在主观四维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则是“质变量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主观四维唯物主义并不否定矛盾的“斗争”性。主观四维唯物主义进行“斗争”的目的是:改造物质世界,改造人和人类社会的“物质属性”、“精神属性”和“意识属性”,即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而不是消灭人。这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即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也是改造物质世界,改造人和人类社会的“物质属性”、“精神属性”和“意识属性”,只不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主观辩证唯物主义。主观四维唯物主义坚持实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的人道主义,尊重人的生存权力、经济权力、政治权力等各种权利,支持人们获取并实现各种正当权利的自由。
我们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要用“主观四维唯物主义”之世界观,站在马克思主义服务和造福于劳动者阶级的政治立场上,认知并掌握“人性”,“以人为本”,积极深入地在实践中探索发现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物质构成体”的普遍性、普遍规律,以及特殊性和特殊规律,设计创造出更先进的、有益于人类的“物质构成体”,以造福于人类社会。
主观四维唯物主义最终就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科学的世界观。
6. 关于哲学―什么叫做发明与创造
发明
①创造(新的事物或方法):~指南针 ㄧ火药是中国最早~的。
②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新~ㄧ四大~。
③〈书〉创造性地阐发;发挥
②:~文义ㄧ本书对《老子》的哲理颇多~。
创造
1.亦作"剙造"。
2.发明;制造前所未有的事物。
3.制造;建造。
4.犹创作。谓撰写文章或创作文艺作品。
7. 人类是发明了哲学还是发现了哲学
哲学是发明的。
自然规律是人类发现的,用来表达规律的符号系统是人类发明的。以这些符号系统为基础之上的学问是发明的。
8. 中国新四大发明和哲学的关系
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四大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技术成就十分辉煌,其中很多技术水平部远远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但是,这些实用性很强的技术,都是为当时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此,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明的新技术一旦被统治者看中,便能得到重视,并尽快提高和完善以至推广使用。反之,对统治者利益相关不大的技术发明则要遭到阻止和扼杀。就这一点来讲,中国古代技术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和中国近代技术又远远落后于世界,都与封建统治者利益有密切的关系。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来: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
9. 世界哲学的发展历史是什么样子的
西方哲学思想发展概况
一、 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论争
(一) 德谟克利特[U1] :原子说创始人.马恩称他为“经验的自然科学家课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网络全书式的学者”.列宁把他的唯物主义路线称为“德谟克利特路线”.德谟克利特在哲学上认为原子与空虚是万物的本原,运动为原子所故有,不同形状和不同体积的原子在流淌运动中,以不同的排列次序与位置结合起来,产生各种物体及其性质;在社会伦理观上,宣称幸福为人生的目的;在教育上,强调要遵循自然,注重练习,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③[U2] .
(二) 柏拉图[U3] :在《理想国》、《法律篇》等著作中,阐述了他的政治、道德和教育理论,建立起以理念论为中心的第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主张理念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善的理念是一切知识和真理,是一切存在之所本.在教育上,他认为教育应当由国家来组织,目的是要培养统治者、哲学王.
(三) 亚里士多德[U4] :他在哲学上提出关于第一哲学、实体、四因、潜能与现实、第一推动力等学说.他认为构成事物的原因有四种,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并认为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结合的过程,就是潜能转换为现实的运动.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恩格斯称他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在哲学上,他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在教育上,他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他是较早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思想的人.……
二、中世纪的宗教哲学与哲学思想中唯实论和唯名论的论争
(一) 经院哲学:主张理性服从信仰,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目的在于论证基督教教条的权威,以维护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常常讨论一些烦琐且无意义的问题而被称为烦琐哲学)
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 在理智和信仰关系上,他主张信仰高于理智,哲学是“神学的婢女”.他把天主教说成是万物的恶“第一推动力”,把世界描绘成为由下而上的递相依属的等级结构.天主则是最高的存在,也是万物追求的最高目标.他把社会不平等的现象说成是天主所预言决定的,肯定政权和教权来自天主,但教权高于政权.他的哲学和神学体系叫做托马斯主义.…….
(二) 、唯实论[U5] :也称实在论,是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中的一个派别,与唯名论相对立.它认为“共相”(即一般)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是独立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共相”是个别事物的本质,个别事物由它派生出并不真实存在.唯实论把“共相”看做是独立存在于事物之外的精神实体,是第一性的东西,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三) 、唯名论:它认为没有离开个别事物的“共相”,“共相”不是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仅仅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词或概念;认为个别事物是真实的存在,是第一性的,先于一切的东西,因而唯名论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但它不了解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因而否认一般的客观性,则又含有唯心主义的因素,不能达到唯物主义的彻底性.
唯名论[U6] ,有极端的唯名论和温和的唯名论,前者完全否认一般的意义,后者承认一般表示事物的相似性或共同性,还没有达到对一般的本质的理解.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哲学思想
文艺复兴思14世纪~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开始于意大利,后来扩大到德、法、英、荷等国.它以复兴希腊和罗马文化为标志,提出了人道主义,即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以人道反对神道,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人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束缚.
(一) 人文主义:主导思想.它的基本内容是用人来对抗神,用人道来代替神道,宣扬人力的伟大,重视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想思维,提倡个性解放和自由.其理论基础就是人性论,理性在当时被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文主义的基础是人性,人性的具体表现就是理性.
(二) 崇尚自然:从自然事物中寻求人的发展规律.夸美纽斯提出自然适应性原则,企图以自然事物来说明人的发展规律.卢梭:出于自然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社会就变坏了,以此向封建社会及其教育制度进行了无情的宣战.
四、反映早期资产阶级思想的经验论和唯理论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形成对于后世哲学的发展以及教育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现代西方两大哲学思潮,即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还与经验论和唯理论有着某种思想渊源的关系.反映在教育上的实质教育和形式教育,心理学上的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也同经验论和唯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经验论:也称经验主义.培根是其主要代表人物,马恩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试验科学的始祖”.他在认识论方面主张唯物论的反映论,认为真正的知识只有从对客观事物的研究中,即从经验中才能获得.他是第一个制定归纳法的哲学家.在教育上,夸美纽斯和洛克(“白板说”)都属于经验论者.经验论在发展中又有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之分.(唯物主义经验论承认感性认识的唯物主义基础,但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感性认识要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唯心主义经验论把个体的主观经验作为认识的唯一对象,有的还认为经验产生于人的内部心灵活动,走向了主观唯心主义.
(二)、唯理论:也称理性主义.它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认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有赖于天赋理念或天赋的思维形式进行推理的结果.笛卡尔是近代唯理论的代表,他提出“天赋观念”说和“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认为一切真知都是由简单自明的观念演绎出来的.理性知识是可靠的,感觉是会欺骗我们的,是靠不住.斯宾诺莎既肯定人们的认识以独立的客观物质世纪为对象,是唯物主义者;又认为理性的认识可以不从感性得来,是由理性直觉和推理而得到的,在这一点上,他又违背了唯物论的基本观点,而陷入唯心主义.
(三)、二元论:康德站在理性主义的立场上,企图调和理性与经验的矛盾.两种因素相结合形成真知:一是知识的原料,来自经验;一是知识的形式,来自理性.这是康德的二元论观点.康德的理性观,对后来的唯心主义(新康德主义)、唯意志论(尼采哲学)等都有重大影响.
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U7] 马克思主义
五、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几个主要流派
就其主导思想而言,大致可以概括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两大思潮与经验论和唯理论有着某些历史渊源.从经验主义到实证主义再到科学主义的发展;从理性主义发展到理性的人本主义和非理性的人本主义.)
(一) 从经验主义到科学主义的历史发展
1. 洛克[U8] 经验主义的转向从洛克的哲学思想开始.他肯定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从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把物质的性质分为两类:A广延、体积、形状是物质的第一性质,是客观的,物体自身所固有的;B 色、香、味、声是物体的第二性质,是相同的机械运动刺激人们的不同感官所产生的主观的东西,因人而异,是非客观的.反映出经验主义的局限性.
2. 贝克莱 夸大了洛克在经验主义上的错误,把它导向了主观唯心主义.他断言:物体的第一性也是主观的,与第二性不可分割,也是相对的,因人而异的.得出“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等唯我论(或主观唯心主义)的荒谬理论.
3.休谟 断言:人的认识只能局限于经验的范围,经验之外是否有物质或精神存在是不可知的,那些主张经验之外有物质或精神存在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独断论”.于是休谟便倡导了不可知论和怀疑主义.
4.孔德 法国哲学家 19世纪30年代,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为适应新形式,他把休谟哲学改造成为以“科学”和“实证”为标榜的实证主义或科学主义哲学.孔德的实证主义(第一代科学主义)
5. 第二代实证主义:马赫主义
6. 第三代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
7. 批判理性主义:波普尔
8. 历史主义或科学哲学的历史学派: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
9. 新历史主义学派: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出现,批判老历史主义.如:夏佩尔、劳丹
10. 结构主义[U9] :20C60Y以后,西方的一个反人本主义的哲学流派——结构主义.是同结构主义方法论联系起来的一种现代西方哲学思潮.
(二) 、从理性的人本主义到非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的历史发展
1. 文艺复兴开始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人道主义和理性问题(见前),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建立和发展,其伪科学的成分越来越多.
2. 黑格尔 理性已从自然主义发展到唯心主义.他把人的理性夸大为宇宙理性,即所谓“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这种“绝对理念”是宇宙和万物的本原,人的理性活动不过是它的外化的一个阶段.(为理性主义转向神秘主义和转向非理性主义开辟了通道)
3. 德国的唯意志主义 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人本主义思潮的第一代,其主义代表人物是叔本华和尼采.前者主张生存意志,后者主张权力意志,前者是悲观主义的意志主义者,后者是行动主义的意志主义者.
4. 生命哲学 第二代,代表人物是狄尔泰和柏格森,把叔本华和尼采的生存意志和权力意志改造成为一种普遍的“生命力”,并认为宇宙本原就是生命冲动.
5. 存在主义与法兰克福学派 第三代.法兰克福学派是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20C30Y在德国出现,50Y60Y在美国及其他各地广泛传播,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尔、阿多诺、马尔库塞、弗罗姆等人.他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者”自居,但其学说却因人而异.因他们中的主要人物大多数主张用弗洛伊德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想来“补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故而又被称为“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的影响也反映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有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还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前二者可称为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后二者可称为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另外,安徽大学哲学系钱广华教授主编,钱广华、陈闻桐、岳介先、温纯如、李瑜青共同编著的《西方哲学发展史》一书,已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10. 中国哲学的发展史
看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或《中国哲学史新编》,这算是比较经典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