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双簧”是我国一门独特的曲艺形式,它缘何得名
“双簧”是我国一门独特的曲艺形式,它得名于:
一、初演得两人都姓黄;
二、表演者使用的乐器叫做簧;
三、表演者巧舌如簧。
(答案:一、初演得两人都姓黄。咸丰帝死后,慈禧太后专权,除了爱看戏,她也爱听曲艺说唱。据说一次传黄辅臣进宫演出,当时黄已经七十多岁不能演唱了,若进宫去唱不了,要问罪,不进宫是抗旨不遵,要杀头。怎么办?他想了个办法。他儿子也能弹能唱,于是就带他儿子进宫,表演时让他儿子蹲在袍子下面唱,他自己坐着弹弦子,唱时只张嘴学他儿子的口形。慈禧看了很高兴,说:“你老了老了,嗓子倒好了,真是返老还童呀!”黄辅臣一谢恩下跪,慈禧发现他嗓音嘶哑,同时也发现了他的儿子,开始大怒,后得知一唱一表时高兴了,说:“你们这是双黄呀!”双黄本是两个姓黄的意思。后来为和京剧的二黄相区别,将黄字加个竹字头,从此有了双簧之名。所以说是慈禧太后御赐的名字,这种传说是人们公认的。但事实上,不经允许,黄辅臣是不能将他的儿子带进宫的,在太后面前暗中演唱更是不可能。这些只能说明,双簧是清末黄辅臣创造的一种曲艺形式。)
⑵ 双簧是什么
双簧的创始人
双簧的创始人是清末硬书(自弹自唱)艺人黄辅臣(子弟八角鼓票友出身),其生卒年代不详,对其由演硬书改演双簧的说法也不一样。一说为乾隆、嘉庆时硬书艺人晚年嗓音失声,改为二人表演,一人弹唱,一人模拟表演。另一说黄为咸丰、同治时评书艺人,善于模仿人物语言、鸟兽鸣叫、乡音市声,连学带表演,后来改为一人说学,一人表演。二说虽都见诸文字,但不知其来源所据。
对双簧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咸丰帝死后,慈禧太后专权,除了爱看戏,她也爱听曲艺说唱。据说一次传黄辅臣进宫演出,当时黄已经七十多岁不能演唱了,若进宫去唱不了,要问罪,不进宫是抗旨不遵,要杀头。怎么办?他想了个办法。他儿子也能弹能唱,于是就带他儿子进宫,表演时让他儿子蹲在袍子下面唱,他自己坐着弹弦子,唱时只张嘴学他儿子的口形。慈禧看了很高兴,说:“你老了老了,嗓子倒好了,真是返老还童呀!”黄辅臣一谢恩下跪,慈禧发现他嗓音嘶哑,同时也发现了他的儿子,开始大怒,后得知一唱一表时高兴了,说:“你们这是双黄呀!”双黄本是两个姓黄的意思。后来为和京剧的二黄相区别,将黄字加个竹字头,从此有了双簧之名。所以说是慈禧太后御赐的名字,这种传说是人们公认的。但事实上,不经允许,黄辅臣是不能将他的儿子带进宫的,在太后面前暗中演唱更是不可能。这些只能说明,双簧是清末黄辅臣创造的一种曲艺形式。
有关黄辅臣,至今未见准确的生卒记载。据有关文字资料,他一生跨过清朝的乾隆(1736-1795)、嘉庆(1796-1820)、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等五个年号。假设他生于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至嘉庆末年约26岁,道光末年约56岁,咸丰末年约68岁,至同治末年70有余。同治以后,都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传老艺人供差,黄辅臣年老唱不了,创造一个演、唱分开而又合二为一的新形式,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所以说,双簧这个曲种的出现,不能在清朝同治年以前。
双簧的“簧”字
双黄改为双簧,不管是为了区别于京剧二黄,或是其他什么原因,这个字的确改得好。
单讲黄字,是发出声音的意思。乐器中振动发音的薄片叫“簧”。簧片有竹制、木制、金属制多种。乐器簧片有一片的、两片的、多片的。一片的叫单簧,如单簧管;多片的叫自由簧,如笙、口琴;两片的叫双簧,如双簧管等。不过乐器中的双簧和单簧、自由簧,都在管内藏着,只能闻其声,不可见其形。
人嗓子里的声带,也是起发音作用的两个薄片,但不叫双簧,只有表示不同的语言时,有的时候才用簧字。比如说一个人说话给别人听,声东击西,指桑骂槐,叫“摔簧”;花言巧语迷惑人叫“鼓簧弄舌”;两个人或更多人事先商量编好一套谎言,为达到某种目的,一唱一和,用来欺骗某人,也叫演“双簧”,这种双簧俗称“捏窝窝儿”,这是生活中的双簧,它可能是按曲艺双簧的以假作真,借用其名。
曲艺双簧是两个演员,一人用形体表演,一人用声音说唱,合二为一,以假作真。说唱者,必须嗓子好,声音亮。表演者不发音,只张嘴模仿说唱的口形,大嘴张开,甚至能让人看见喉内的肉簧片——声带。有一副对联描述双簧的表演惟妙惟肖:假说真学仿佛一个,前演后唱喉咙两条。
双簧的化妆
演双簧必须有场面桌和椅子,其道具除说相声用的醒木、手绢、折扇之外,还有一个演双簧专用的头饰:套在头上的小辫,一般都用绳圈拴一个小圆托,上连一根冲天杵独辫,也有其他样式的。赵霭如演双簧,就用青绸子条做的两个小羊犄角辫套在头上,两辫在耳上。这可能是根据不同脸型而设计的。
双簧演员甲(表演者)化妆时,先坐在桌后椅子上,由演员乙(说唱者)将其大褂领子窝进去,露出脖颈,然后自己用大白块将两眼和嘴部抹上三大块白,为了看清头部动作、面部表情和语言口型。甲边化妆边说,在窝领子时甲把乙当成理发师傅,说:“就一个人呀?我刮刮脸!”开始抹大白时说:“人是衣,马是鞍;西湖景,配洋片。人不倒饬不好看,倒饬起来再瞧——”乙:“好看啦!”甲:“更寒碜!”抹完大白,戴上小辫就开始表演。
化妆抹大白,也有不同的方法。如赵霭如演双簧化妆是将大白压成粉末,用手捏着往脸上揉。这可能是他脸瘦,眼窝深,用平面大白块有的地方抹不上。
前几年,电视里曾播放莫歧、王凤朝的双簧。莫歧化妆不是用大白,而是用定妆粉。拿定妆粉扑,将两眼和嘴扑上三个白圆饼。随着表演,随着从脸上往四下飘飞白粉末。一段双簧词没演完,三个白圆饼就基本上掉光,露出庐山真面。扑粉代替大白,虽然舞台效果不理想,但绝不会烧伤皮肤,毁坏容颜。
双簧的表演
曲艺中的双簧,多由相声演员兼演。由甲、乙二人表演。甲化妆在前,模拟动作口形,称“前脸儿”。乙在后说唱称“后背”。传统相声都是甲智乙愚,演双簧则反之,吃亏的多是甲。双簧演员上场,先用相声垫话铺场,甲找包袱,乙捧哏。有时介绍双簧的创始人黄辅臣,说爸爸在前边表演,儿子在后边说唱,用此找乙的便宜。演双簧开始,前脸坐在桌后椅子上,先向观众咧嘴眯缝眼不发声音地大笑,然后紧急收敛笑容,面目严肃,拍醒木给信号,后背说唱,前脸学其动作口型,术语称为“发托卖像”。再演一小段,故意露出破绽找笑料抓包袱,甲站起离桌露出乙。二人对口说几句,接着再学双簧。
孙宝才(大狗熊)、王文禄一档,专门演双簧。王文禄演后背,蹲在椅子后边,用扇子挡住嘴说唱,因离前台远,要用很强很亮的嗓子演唱,这是相声双簧的基本形式。演后背相当吃功夫,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好嗓子是演不了的。现在好办了啦,在椅子后边放一个话筒,什么好坏嗓子的演员都能演后背了。
拆唱八角鼓演员顾荣甫、尹福来也演过双簧。拆唱八角鼓也带演牌子戏,二人对口边唱单弦牌子曲,做出滑稽可爱的表演,边说与故事有关的白口抓哏找乐。他们演的双簧与相声双簧所不同者是桌子后放两把椅子,尹福来演后背时,也坐在椅子上,不遮脸,而且还弹三弦自弹自唱。顾荣甫演前脸,用支大鼓的架子折迭着模拟弹三弦,其定弦、扫弦、按弦、换把等技巧和后背三弦音声一致,演唱时张嘴对口型的功力更深。
莲花落演员屈国田、魏美英演的双簧也采用以上这种形式。魏美英演后背,坐在椅子上打节子板唱,屈国田前脸表演。
双簧附属于相声,后背不论蹲着坐着,都是相声双簧。相声来源于八角鼓的逗哏,八角鼓演员过去都是自弹自唱。弹弦必须坐着,蹲着没法弹。因此,两把椅子,后背坐着的双簧应是双簧的原始形式。后来形式曲种独立,后背大都不能弹弦了,所以改为蹲着,隐蔽遮脸。
双簧的发展
相声双簧是双簧的标准形式,在我国广阔的文艺海洋中,还有很多种不同形式的双簧。有的名叫双簧不是双簧,也有的不叫双簧而实际上是双簧。现列举几种,为了便于叙述,暂时各给起个名字,不一定恰当。
1.面具双簧
六十年代初,在曲艺舞台上多半为新节目,配合政治,宣传时事,歌颂当代英雄模范,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艺术性、趣味性放在第二位。王谦祥、李增瑞演过一些新双簧。王谦祥演前脸,不抹白,不戴辫,化妆时蹲在桌后,罩袍服戴面具扮演角色。其面具盖顶戴发,不全遮脸,露出嘴和下巴,以配合口型。演一小段,更换一次面具袍服,改变一个剧中人。李增瑞后背,台词是当前国际时事,其中略加一些笑料,配合形势作宣传。这种很有意思的双簧很象活报剧。
2.戏剧双簧
曲剧《啼笑姻缘》中,由佟大方扮演沈三弦,魏喜奎扮演沈凤喜。卖艺一场,魏喜奎打鼓唱梅花调,佟大方用一把没有弦的道具三弦模拟伴奏,由乐队配音。佟大方表演的定弦、换把、按弦指法等演奏技巧和配音协调一致,几乎看不出破绽。这是戏剧中带的一小段双簧。类似这样的双簧在很多剧种里包括外国的戏剧中很常见。
3.影视双簧
译制片中的配音,是电视剧或电影中的双簧。这种双簧不是用口型去对声音,而是配音演员用台词语言的声音去对剧中演员的口型。配音演员永不露面,只有在字幕上打出姓名,真正成了双簧的后背,可谓“吾闻其声矣,未见其人也”。配音演员非常难做。因为外语说一大串,译成汉语只几个子,配音者既不能改变翻译的台词,又要有与剧情协调的语气,更要符合剧中人的身份,还要用汉语发音对外语的口型。这些,恐怕双簧的前脸——外国演员们用不着考虑了,译制片配音工作却费力不少。
配音演员也有省力的时候,就是给中国影视片配音。同样挣钱,却不费劲。中国影视也有用中国人配音的,可能是表演者没学过读白、朗诵等影视演员的必修课吧。
4.歌曲双簧
当前的音乐会上,常有号称著名艺术家,红得发紫的大腕歌星,涂脂抹粉,衣着华丽,从后台缓步翩翩出场,随着乐队的伴奏,引吭高歌,歌声嘹亮响遏行云。有时音响系统发生故障,这才原形毕露:原来歌声是后台放录音,歌星只张嘴对口型,略作表演。看这种双簧,不是可笑,而是可气。观众付出昂贵的票价和宝贵的时间,看到的竟是如此的真人演出。
5.哑剧双簧
电视字幕中打出“双簧”,表演者是两位话剧演员。场上无桌椅,演员不化妆,便装上台。一人背起一人,前者算前脸,被背者算后背。前脸两手在后,后背两腿和头都看不见,只有两只胳膊伸向前。前脸的头、胸、双腿与后背的两胳膊、手合成一人,互相配合作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如抽纸烟,掏手绢擦汗等,动作协调,一语不发,看着幽默可笑。这种生活近似杂技表演,只有双,没有簧。二人的肢体合一,动作稍有疏忽,就能露出破绽。其演技要求是很高的。
6.小品双簧
“华旅杯”笑星大赛中,有一场小品,实际是双簧。表演者不知是何专业,其演技在相声与话剧之间。前垫相声,后演双簧。其双簧形式,也是前脸背后背,后背手伸向前和哑剧双簧一样。所不同者是有台词,但台词是由前脸说,此又不同于相声双簧。
有一年的春节晚会上,主持人报幕:葛派名剧《汉宫惊魂》。出场的是电影演员葛存壮。他穿黄蟒、戴王帽、黑三髯口,厚底靴,并没有勒水纱抹彩。如果不是崭新的行头,活象过去老天桥的云里飞。他迈着京剧的台步,唱《汉宫惊魂》中的“金钟响”一段二黄三眼,还是有板有眼,有滋有味。唱完一句的过门时,从袍袖里掏出一软包装饮料,并向观众展示,然后用吸管喝。唱几句后,京剧演员李光便装从后台唱着出来,把葛存壮一推,这位汉光武皇帝翻着白眼闪在一旁,看李光在台中央清唱。这段唱完,葛存壮说:“我说李光,你可不对呀!后台唱得好好的,你怎么出来啦?……”这个小品,是京剧清唱加双簧。前脸有髯口盖着嘴,用不着对口型。
7.特大型双簧
近几年,电视中经常播放特大型双簧,前脸多至数十人,化妆抹彩,不出声音地模拟表演。后背只用一人,毫不费力,用手一按电键,吹、打、拉、弹、唱全有。这就是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节目。过去老演员,只留下部分声音资料,未能留下其舞台形象。音配像是为了抢救国粹,振兴京剧,弘扬祖国文化,使现代人既能听到老演员的声音,又能看到舞台形象。音配像是将老演员的演出实况录音和教学录音,用中青年名演员彩扮在舞台上配合身段作派,声腔口型进行表演的录像。声与像分别单独存在而又合成一体的录像,就是双簧,就是以录音为后背,配像为前脸的双簧。这种双簧,场面浩大,演员众多,故称特大型双簧。一个演员出场,还要带出很多人。比如,皇帝带太监、大铠,娘娘带宫女,文官带龙套、衙役,武将带武行,山大王带喽罗兵,等等,都是带出四或八人。一整出戏的人数就可想而知了。这是前脸。后背放录音,虽只一人,录音中的实际人数,比前脸配像的还多。如果录音和配像的出场人数相同,实际录音还有胡琴、锣鼓文武场面乐队,配像中没有。因为这些人是不需要的,也无法为其配像。
8.曲艺双簧
相声和双簧现今都在曲艺范畴之内,何必又分相声双簧、曲艺双簧呢?正式的双簧都是由相声演员演出,故在双簧之前加上相声二字。所谓曲艺双簧,其本身是曲艺相声,其表演则是双簧。
电视播放导航《曲苑杂谈》中有电视相声,这是将对口相声的老唱片、录音配像。相声中提到的人物,由多人扮演,按电视剧场景拍摄,将相声中所学的语言对口型,合成电视片。听声是相声,看像是故事剧,实际是双簧。这种双簧后背录音中是二人,前脸化妆扮演很多人。电视相声就是曲艺双簧,因为它在曲艺范畴之内,其扮演超过了相声双簧,其相声台词又不够戏剧双簧的条件,只能叫曲艺双簧。这种双簧,远有常宝 (小蘑菇)、常连安的《相面》,近有侯宝林的《三棒鼓》、《空城计》等,再近的有马志明的《夜来麻将声》、《纠纷》等。侯宝林的《空城计》正好与双簧创始人黄辅臣相反,是他儿子侯跃文前脸配像。
最近,电视播放的曲艺音配像才是名副其实的曲艺双簧,后背放较老一些曲艺录音,多为鼓曲,前脸由演员配像。配像只有演唱者,没有伴奏者,明显的前脸人少,后背人多。这种双簧还有本人配本人的,如老年骆玉笙配中年骆玉笙(不是配青年的小彩舞),老年王毓宝配中年王毓宝等。本人音配像演唱,因自己为前脸,只有一条喉咙,也可以叫它“单簧”。
双簧这种形式短小精悍,艺术性高,趣味性强,也便于配合时事宣传编写新词。从清末流传至今一百余年,仍活跃在文艺舞台上。近几年,电视播放的各式各样双簧,都是文艺形式的创新。但有的演技难度过高,有的服装、化妆、布景、道具等不论演出或录相,成本耗费太大,而效果不见得理想。随着时代的前进,观众欣赏角度的变化,今后,经过专业演员多方面的努力,还会创造出艺术性更高、趣味性更浓、更新更好的双簧。
⑶ 双簧是什么呀
双簧的创始人是清末硬书(自弹自唱)艺人黄辅臣(子弟八角鼓票友出身),其生卒年代不详,对其由演硬书改演双簧的说法也不一样。一说为乾隆、嘉庆时硬书艺人晚年嗓音失声,改为二人表演,一人弹唱,一人模拟表演。另一说黄为咸丰、同治时评书艺人,善于模仿人物语言、鸟兽鸣叫、乡音市声,连学带表演,后来改为一人说学,一人表演。二说虽都见诸文字,但不知其来源所据。
对双簧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咸丰帝死后,慈禧太后专权,除了爱看戏,她也爱听曲艺说唱。据说一次传黄辅臣进宫演出,当时黄已经七十多岁不能演唱了,若进宫去唱不了,要问罪,不进宫是抗旨不遵,要杀头。怎么办?他想了个办法。他儿子也能弹能唱,于是就带他儿子进宫,表演时让他儿子蹲在袍子下面唱,他自己坐着弹弦子,唱时只张嘴学他儿子的口形。慈禧看了很高兴,说:“你老了老了,嗓子倒好了,真是返老还童呀!”黄辅臣一谢恩下跪,慈禧发现他嗓音嘶哑,同时也发现了他的儿子,开始大怒,后得知一唱一表时高兴了,说:“你们这是双黄呀!”双黄本是两个姓黄的意思。后来为和京剧的二黄相区别,将黄字加个竹字头,从此有了双簧之名。所以说是慈禧太后御赐的名字,这种传说是人们公认的。但事实上,不经允许,黄辅臣是不能将他的儿子带进宫的,在太后面前暗中演唱更是不可能。这些只能说明,双簧是清末黄辅臣创造的一种曲艺形式。
有关黄辅臣,至今未见准确的生卒记载。据有关文字资料,他一生跨过清朝的乾隆(1736-1795)、嘉庆(1796-1820)、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等五个年号。假设他生于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至嘉庆末年约26岁,道光末年约56岁,咸丰末年约68岁,至同治末年70有余。同治以后,都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传老艺人供差,黄辅臣年老唱不了,创造一个演、唱分开而又合二为一的新形式,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所以说,双簧这个曲种的出现,不能在清朝同治年以前。
双簧的“簧”字
双黄改为双簧,不管是为了区别于京剧二黄,或是其他什么原因,这个字的确改得好。
单讲黄字,是发出声音的意思。乐器中振动发音的薄片叫“簧”。簧片有竹制、木制、金属制多种。乐器簧片有一片的、两片的、多片的。一片的叫单簧,如单簧管;多片的叫自由簧,如笙、口琴;两片的叫双簧,如双簧管等。不过乐器中的双簧和单簧、自由簧,都在管内藏着,只能闻其声,不可见其形。
人嗓子里的声带,也是起发音作用的两个薄片,但不叫双簧,只有表示不同的语言时,有的时候才用簧字。比如说一个人说话给别人听,声东击西,指桑骂槐,叫“摔簧”;花言巧语迷惑人叫“鼓簧弄舌”;两个人或更多人事先商量编好一套谎言,为达到某种目的,一唱一和,用来欺骗某人,也叫演“双簧”,这种双簧俗称“捏窝窝儿”,这是生活中的双簧,它可能是按曲艺双簧的以假作真,借用其名。
曲艺双簧是两个演员,一人用形体表演,一人用声音说唱,合二为一,以假作真。说唱者,必须嗓子好,声音亮。表演者不发音,只张嘴模仿说唱的口形,大嘴张开,甚至能让人看见喉内的肉簧片——声带。有一副对联描述双簧的表演惟妙惟肖:假说真学仿佛一个,前演后唱喉咙两条。
双簧的化妆
演双簧必须有场面桌和椅子,其道具除说相声用的醒木、手绢、折扇之外,还有一个演双簧专用的头饰:套在头上的小辫,一般都用绳圈拴一个小圆托,上连一根冲天杵独辫,也有其他样式的。赵霭如演双簧,就用青绸子条做的两个小羊犄角辫套在头上,两辫在耳上。这可能是根据不同脸型而设计的。
双簧演员甲(表演者)化妆时,先坐在桌后椅子上,由演员乙(说唱者)将其大褂领子窝进去,露出脖颈,然后自己用大白块将两眼和嘴部抹上三大块白,为了看清头部动作、面部表情和语言口型。甲边化妆边说,在窝领子时甲把乙当成理发师傅,说:“就一个人呀?我刮刮脸!”开始抹大白时说:“人是衣,马是鞍;西湖景,配洋片。人不倒饬不好看,倒饬起来再瞧——”乙:“好看啦!”甲:“更寒碜!”抹完大白,戴上小辫就开始表演。
化妆抹大白,也有不同的方法。如赵霭如演双簧化妆是将大白压成粉末,用手捏着往脸上揉。这可能是他脸瘦,眼窝深,用平面大白块有的地方抹不上。
双簧的表演
曲艺中的双簧,多由相声演员兼演。由甲、乙二人表演。甲化妆在前,模拟动作口形,称“前脸儿”。乙在后说唱称“后背”。传统相声都是甲智乙愚,演双簧则反之,吃亏的多是甲。双簧演员上场,先用相声垫话铺场,甲找包袱,乙捧哏。有时介绍双簧的创始人黄辅臣,说爸爸在前边表演,儿子在后边说唱,用此找乙的便宜。演双簧开始,前脸坐在桌后椅子上,先向观众咧嘴眯缝眼不发声音地大笑,然后紧急收敛笑容,面目严肃,拍醒木给信号,后背说唱,前脸学其动作口型,术语称为“发托卖像”。再演一小段,故意露出破绽找笑料抓包袱,甲站起离桌露出乙。二人对口说几句,接着再学双簧。
⑷ 双簧名字的由来
双簧源于慈禧太后的赐名。
清朝有个唱单弦的名角叫做黄辅臣。咸丰帝死后,慈禧太后专权,除了爱看戏,她也爱听曲艺说唱。据说一次传黄辅臣进宫演出,当时黄已经七十多岁不能演唱了,若进宫去唱不了,要问罪,不进宫是抗旨不遵,要杀头。他便想了个办法。
他儿子也能弹能唱,于是就带他儿子进宫,表演时让他儿子蹲在袍子下面唱,他自己坐着弹弦子,唱时只张嘴学他儿子的口形。慈禧看了很高兴,说:“你老了老了,嗓子倒好了,真是返老还童呀!”
黄辅臣一谢恩下跪,慈禧发现他嗓音嘶哑,同时也发现了他的儿子,开始大怒,后得知一唱一表时忽然高兴,免了二人的罪,还赏赐了银子说:“你们这是双黄呀!反而更精彩呢!”双黄本是两个姓黄的意思。
后来为和京剧的二黄相区别,将黄字加个竹字头,从此有了双簧之名。从此,“双簧”形式的节目流行开了,还造出“演双簧”的词语,指一个公开另个藏于背后合伙骗人。所以民间传说是慈禧太后御赐的名字。
(4)基督教双簧创造天地扩展阅读:
双簧的起源
“双簧戏”的发展历史并不是很长,诞生于清朝末年。双簧的创始人是清末硬书(自弹自唱)艺人黄辅臣(子弟八角鼓票友出身),其生卒年代不详,对其由演硬书改演双簧的说法也不一样。
一说为乾隆、嘉庆时硬书艺人晚年嗓音失声,改为二人表演,一人弹唱,一人模拟表演。另一说黄为咸丰、同治时评书艺人,善于模仿人物语言、鸟兽鸣叫、乡音市声,连学带表演,后来改为一人说学,一人表演。
二说虽都见诸文字,但不知其来源所据。双簧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慈禧太后当权时,常常把外面的著名戏剧、杂曲演员找到宫里为她演唱。
⑸ 什么是双簧
双簧的创始人 双簧的创始人是清末硬书(自弹自唱)艺人黄辅臣(子弟八角鼓票友出身),其生卒年代不详,对其由演硬书改演双簧的说法也不一样。一说为乾隆、嘉庆时硬书艺人晚年嗓音失声,改为二人表演,一人弹唱,一人模拟表演。另一说黄为咸丰、同治时评书艺人,善于模仿人物语言、鸟兽鸣叫、乡音市声,连学带表演,后来改为一人说学,一人表演。二说虽都见诸文字,但不知其来源所据。 对双簧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咸丰帝死后,慈禧太后专权,除了爱看戏,她也爱听曲艺说唱。据说一次传黄辅臣进宫演出,当时黄已经七十多岁不能演唱了,若进宫去唱不了,要问罪,不进宫是抗旨不遵,要杀头。怎么办?他想了个办法。他儿子也能弹能唱,于是就带他儿子进宫,表演时让他儿子蹲在袍子下面唱,他自己坐着弹弦子,唱时只张嘴学他儿子的口形。慈禧看了很高兴,说:“你老了老了,嗓子倒好了,真是返老还童呀!”黄辅臣一谢恩下跪,慈禧发现他嗓音嘶哑,同时也发现了他的儿子,开始大怒,后得知一唱一表时高兴了,说:“你们这是双黄呀!”双黄本是两个姓黄的意思。后来为和京剧的二黄相区别,将黄字加个竹字头,从此有了双簧之名。所以说是慈禧太后御赐的名字,这种传说是人们公认的。但事实上,不经允许,黄辅臣是不能将他的儿子带进宫的,在太后面前暗中演唱更是不可能。这些只能说明,双簧是清末黄辅臣创造的一种曲艺形式。 有关黄辅臣,至今未见准确的生卒记载。据有关文字资料,他一生跨过清朝的乾隆(1736-1795)、嘉庆(1796-1820)、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等五个年号。假设他生于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至嘉庆末年约26岁,道光末年约56岁,咸丰末年约68岁,至同治末年70有余。同治以后,都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传老艺人供差,黄辅臣年老唱不了,创造一个演、唱分开而又合二为一的新形式,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所以说,双簧这个曲种的出现,不能在清朝同治年以前。 双簧的“簧”字 双黄改为双簧,不管是为了区别于京剧二黄,或是其他什么原因,这个字的确改得好。 单讲黄字,是发出声音的意思。乐器中振动发音的薄片叫“簧”。簧片有竹制、木制、金属制多种。乐器簧片有一片的、两片的、多片的。一片的叫单簧,如单簧管;多片的叫自由簧,如笙、口琴;两片的叫双簧,如双簧管等。不过乐器中的双簧和单簧、自由簧,都在管内藏着,只能闻其声,不可见其形。 人嗓子里的声带,也是起发音作用的两个薄片,但不叫双簧,只有表示不同的语言时,有的时候才用簧字。比如说一个人说话给别人听,声东击西,指桑骂槐,叫“摔簧”;花言巧语迷惑人叫“鼓簧弄舌”;两个人或更多人事先商量编好一套谎言,为达到某种目的,一唱一和,用来欺骗某人,也叫演“双簧”,这种双簧俗称“捏窝窝儿”,这是生活中的双簧,它可能是按曲艺双簧的以假作真,借用其名。
希望采纳
⑹ 复活节要表演节目,想求个基督教题材的双簧
瞧,我只是被杀的羔羊一次,我让仇敌打我的脸,但那只有一次!我戴过荆棘冠!我承受了这地上的羞辱!但只有一次……我被挂在十架上!我曾被殴打至面目全非!我为你干渴!我为你的不义干渴!我为你受饥饿!我被嘲笑,我被藐视!住棚节是我地球上的生日!但有多少人在那天庆祝并献上感谢?!他们把来自地狱,献给异教徒(宁录王)的另一个异教节日,作为我的生日?但在这住棚节,只有多么少的人荣耀我?只有多么少的人荣耀我所付的代价?…
复活节彩蛋 复活节提足都是异教的风俗
⑺ 双簧的来历
双簧为一种民间艺术,源于北京的一种曲艺名字,由前面的一个演员表演动作,藏在后面的一个人或说或唱,互相配合,好像前面的演员在自演自唱一样。“双簧”作为一种节目,出现于清朝末年,据说是由慈禧太后定名的。如今,双簧仍然活动在艺术舞台中,多用于相声。此外,在双簧前,演员一般需要穿上大褂等服饰,在前面的演员需要梳理一个向上的辫子。
对双簧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咸丰帝死后,慈禧太后专权,除了爱看戏,她也爱听曲艺说唱。据说一次传黄辅臣进宫演出,当时黄已经七十多岁不能演唱了,若进宫去唱不了,要问罪,不进宫是抗旨不遵,要杀头。怎么办?他想了个办法。他儿子也能弹能唱,于是就带他儿子进宫,表演时让他儿子蹲在袍子下面唱,他自己坐着弹弦子,唱时只张嘴学他儿子的口形。慈禧看了很高兴,说:“你老了老了,嗓子倒好了,真是返老还童呀!”黄辅臣一谢恩下跪,慈禧发现他嗓音嘶哑,同时也发现了他的儿子,开始大怒,后得知一唱一表时高兴了,说:“你们这是双黄呀!”双黄本是两个姓黄的意思。后来为和京剧的二黄相区别,将黄字加个竹字头,从此有了双簧之名。所以说是慈禧太后御赐的名字,这种传说是人们公认的。但事实上,不经允许,黄辅臣是不能将他的儿子带进宫的,在太后面前暗中演唱更是不可能。这些只能说明,双簧是清末黄辅臣创造的一种曲艺形式。
⑻ 求一个双簧台词要搞笑的(春节用)
我们单位搞的节目,在网上找了点,凑了点,再写了点。
双簧
编剧:施恒永
表演者:施恒永 朱莎莎
道具:化妆包 椅子 毛巾
朱莎莎:亲爱的伙伴们大家好!
施恒永:祝大家新年快乐
朱莎莎:万事如意
施恒永:心想事成
朱莎莎:早生贵子
施恒永:现在由我们俩给大家表演一个小节目:双簧。
朱莎莎:表演之前呢,我先给你画给装.
施恒永: 我这么英俊潇洒,帅气逼人的渔港第一帅哥,还要化妆 ?
朱莎莎:那当然,我以前做过化妆,一定给你变成更英俊更帅气!
施恒永:呦!没听过你还做过 化妆师啊,以前在哪工作的啊 ~
朱莎莎:火葬场呗
施恒永:哎呦~我的妈呀,给死人化妆啊。我不干啦!
朱莎莎:大家说要不要化啊~
观众:要~~~~
施恒永:好好好,观众最大,我豁出去了。
朱莎莎:双簧呢,都要画个装,打扮打扮,打扮的花式一点,再涂点粉。。。祝大家笑开怀!!(让开,显出化妆结果)
朱莎莎:闲话少说,咱们这就正式开始----
朱莎莎、施恒永各就各位,朱莎莎说施恒永做开始表演:
朱莎莎:小女子今年年方二八(施恒永做二八的手势),至今仍然没有婆家(施恒永做扭捏状),温柔贤淑气质优雅(施恒永昂头作高雅状),人人夸我貌美如花(施恒永掐兰花指做一个身段)。斗大的脑袋——像个西瓜(施恒永先是指头部,然后手夸张地放大),樱桃小嘴——大如蛤蟆(施恒永先是手指抵嘴作樱桃小嘴状,然后无奈地张大嘴),动人的身材——赛过河马(施恒永作展示身材状,先是手贴在身上,后一句手扩大成一圈显示腰围粗),三寸金莲——足有尺八(施恒永先走小碎步,然后向后提起脚来用手指着示意)。我时时刻刻把你~你~你~你~牵挂(此时施恒永面向观众,说四个“你”的时候作葱指状依次点过观众席,这几句词一定要“嗲”……)何年何月~你才能将我迎娶回家~(施恒永再次扭捏地转过身去)
施恒永(上场):嗨~嗯哼~(施恒永模仿赵丽蓉《如此包装》中的动作,自我陶醉状)
(施恒永已经走到朱莎莎的身边)
朱莎莎:这个姑娘如此可怕,我宁打光棍也不要娶她~
施恒永:去你的吧(把朱莎莎推开),损我那!这个不行,给大家重新来个。
拍掌开始
施恒永:初入社会第一份工作就是酒店服务员,呦,那边客人要瓶酒,“拿瓶人头马XO给我看看,嗯,不错,多少钱一瓶啊 .”一千八百八.,要打开吗?“开 ….开….开…”好高兴啊,嗙!瓶盖一开,客人讲:“开开开开什么玩笑~~我话还没讲完呢,我不要啦。那么贵!”哎呦喂~碰到给结巴子客人,多可怜啊,一千八百八呢。我赔死了我,哎呦我的娘哦~(从椅子后面拿出津湿的毛巾作擦泪状,然后拧出一把水出来)。
施恒永:诶,那边客人叫我呢? “服务员,来给我这水杯倒杯开水”我接过来一看,哦耶,看起来杯子蛮干净的,往里一看(呕吐装),一二十条虫。赶紧把它洗干净,水往里一倒,洗!客人给我小费哩,嘻唰唰嘻唰唰,嘻唰唰嘻唰唰!
嘻唰唰嘻唰唰,嘻唰唰嘻唰唰!嘻唰唰嘻唰唰,嘻唰唰嘻唰唰!嘻唰唰嘻唰唰,嘻唰唰嘻唰唰!
(施恒永站起来,走到朱莎莎旁边):别洗了,杯子洗烂啦!
朱莎莎:客人给小费啦,洗干净点嘛。
施恒永:对罗,还有小费哦
继续坐下
施恒永:一看哦,洗的透明的,倒上一杯茶,老板,我给你杯子洗干净了呢,里面好恶心噢,倒了。给你上了一杯我们酒店顶级的铁观音。“唉耶,那是虫草呢,就让你泡的啊,老子花了300块钱买的虫草呢,你赔你赔,你赔我的虫草”唉,没文化,真可怕啊
朱莎莎站起来,说:我说老施啊,我们渔港江东店将要华美落幕了,你知道不?
施恒永:知道啊,我还知道新店即将盛大开业呢。
朱莎莎:那要不就以这个为题材再给大家整一段,大家说好不好!
观众:好~~~
拍掌开始
施恒永:说渔港,唱渔港。向阳渔港就是好,工作环境条件好,职工福利待遇好,员工个个素质好,以人为本战略好,和谐发展思路好,追求卓越理想好,文明建行方针好,美女个个身材好!(最后一句说的时候抛媚眼)
施恒永:(回头说)真的有那么好吗?
朱莎莎:你别说话呀!
施恒永:好好,我不说话。(拍巴掌)
朱莎莎:新春到,真热闹,工作不能乱了套,“江东十年不得了、年年创造效益高,华美落幕别苦恼,大家共同来努力,定让新店更美好,更美好!”说双簧,贺新春:我祝大家新年里,天天快乐、家庭幸福、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合家欢乐、万事如意、心情愉快、笑口常开!谢谢(怪腔)Thank you!(并做飞吻动作){怎么还不给人家鼓掌呀,嗯。。。。掌声不够热烈嘛!嗯,嗯。。。。}(学着女人不停的扭动着身体撒娇发嗲的哼,直到施恒永生气的站起来打断为止。)
施恒永:(站起来说)你还有完没完呀!
朱莎莎:(笑着说)我这不是为你讨一点掌声嘛!
施恒永:有你这样讨掌声的吗?没完没了的。
朱莎莎施恒永共同说声(谢谢大家)谢幕!
⑼ 双簧的历史
双簧的创始人
双簧的创始人是清末硬书(自弹自唱)艺人黄辅臣(子弟八角鼓票友出身),其生卒年代不详,对其由演硬书改演双簧的说法也不一样。一说为乾隆、嘉庆时硬书艺人晚年嗓音失声,改为二人表演,一人弹唱,一人模拟表演。另一说黄为咸丰、同治时评书艺人,善于模仿人物语言、鸟兽鸣叫、乡音市声,连学带表演,后来改为一人说学,一人表演。二说虽都见诸文字,但不知其来源所据。
对双簧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咸丰帝死后,慈禧太后专权,除了爱看戏,她也爱听曲艺说唱。据说一次传黄辅臣进宫演出,当时黄已经七十多岁不能演唱了,若进宫去唱不了,要问罪,不进宫是抗旨不遵,要杀头。怎么办?他想了个办法。他儿子也能弹能唱,于是就带他儿子进宫,表演时让他儿子蹲在袍子下面唱,他自己坐着弹弦子,唱时只张嘴学他儿子的口形。慈禧看了很高兴,说:“你老了老了,嗓子倒好了,真是返老还童呀!”黄辅臣一谢恩下跪,慈禧发现他嗓音嘶哑,同时也发现了他的儿子,开始大怒,后得知一唱一表时高兴了,说:“你们这是双黄呀!”双黄本是两个姓黄的意思。后来为和京剧的二黄相区别,将黄字加个竹字头,从此有了双簧之名。所以说是慈禧太后御赐的名字,这种传说是人们公认的。但事实上,不经允许,黄辅臣是不能将他的儿子带进宫的,在太后面前暗中演唱更是不可能。这些只能说明,双簧是清末黄辅臣创造的一种曲艺形式。
有关黄辅臣,至今未见准确的生卒记载。据有关文字资料,他一生跨过清朝的乾隆(1736-1795)、嘉庆(1796-1820)、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等五个年号。假设他生于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至嘉庆末年约26岁,道光末年约56岁,咸丰末年约68岁,至同治末年70有余。同治以后,都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传老艺人供差,黄辅臣年老唱不了,创造一个演、唱分开而又合二为一的新形式,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所以说,双簧这个曲种的出现,不能在清朝同治年以前。
双簧的“簧”字
双黄改为双簧,不管是为了区别于京剧二黄,或是其他什么原因,这个字的确改得好。
单讲黄字,是发出声音的意思。乐器中振动发音的薄片叫“簧”。簧片有竹制、木制、金属制多种。乐器簧片有一片的、两片的、多片的。一片的叫单簧,如单簧管;多片的叫自由簧,如笙、口琴;两片的叫双簧,如双簧管等。不过乐器中的双簧和单簧、自由簧,都在管内藏着,只能闻其声,不可见其形。
人嗓子里的声带,也是起发音作用的两个薄片,但不叫双簧,只有表示不同的语言时,有的时候才用簧字。比如说一个人说话给别人听,声东击西,指桑骂槐,叫“摔簧”;花言巧语迷惑人叫“鼓簧弄舌”;两个人或更多人事先商量编好一套谎言,为达到某种目的,一唱一和,用来欺骗某人,也叫演“双簧”,这种双簧俗称“捏窝窝儿”,这是生活中的双簧,它可能是按曲艺双簧的以假作真,借用其名。
曲艺双簧是两个演员,一人用形体表演,一人用声音说唱,合二为一,以假作真。说唱者,必须嗓子好,声音亮。表演者不发音,只张嘴模仿说唱的口形,大嘴张开,甚至能让人看见喉内的肉簧片——声带。有一副对联描述双簧的表演惟妙惟肖:假说真学仿佛一个,前演后唱喉咙两条。
⑽ 双簧戏”是怎么来的
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 新青年》编者一封信, 再由刘半农写答信对王敬轩的信逐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 总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双簧的创始人是清末硬书(自弹自唱)艺人黄辅臣( 子弟八角鼓票友出身),其生卒年代不详, 对其由演硬书改演双簧的说法也不一样。一说为乾隆、 嘉庆时硬书艺人晚年嗓音失声,改为二人表演,一人弹唱, 一人模拟表演。另一说黄为咸丰、同治时评书艺人, 善于模仿人物语言、鸟兽鸣叫、乡音市声,连学带表演, 后来改为一人说学,一人表演。二说虽都见诸文字, 但不知其来源所据。 对双簧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咸丰帝死后,慈禧太后专权, 除了爱看戏,她也爱听曲艺说唱。据说一次传黄辅臣进宫演出, 当时黄已经七十多岁不能演唱了,若进宫去唱不了,要问罪, 不进宫是抗旨不遵,要杀头。怎么办?他想了个办法。 他儿子也能弹能唱,于是就带他儿子进宫, 表演时让他儿子蹲在袍子下面唱,他自己坐着弹弦子, 唱时只张嘴学他儿子的口形。慈禧看了很高兴,说:“你老了老了, 嗓子倒好了,真是返老还童呀!”黄辅臣一谢恩下跪, 慈禧发现他嗓音嘶哑,同时也发现了他的儿子,开始大怒, 后得知一唱一表时高兴了,说:“你们这是双黄呀!” 双黄本是两个姓黄的意思。后来为和京剧的二黄相区别, 将黄字加个竹字头,从此有了双簧之名。 所以说是慈禧太后御赐的名字,这种传说是人们公认的。但事实上, 不经允许,黄辅臣是不能将他的儿子带进宫的, 在太后面前暗中演唱更是不可能。这些只能说明, 双簧是清末黄辅臣创造的一种曲艺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