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卡通的来源及发展
卡通的故事开始于十七世纪阿塔纳斯珂雪(AthanasiusKircher)发明的“魔术幻灯”,这个人是个耶稣会的教士。到了十七世纪末,由钟和斯桑(JohannesZahn)扩大装置,把许多玻璃画片放在旋转盘上,出现在墙上的是一种运动的幻觉。
中国唐朝发明的皮影戏,是一种由幕后照射光源的影子戏,和魔术幻灯系列发明从幕前投射光源的方法、技术虽然有别,却反映出东西方不同国度,对操纵光影相同的痴迷。皮影戏在十七世纪,被引介到欧洲巡回演出,也曾经风靡了不少观众,其影像的清晰度和精致感,亦不亚于同时期的魔术幻灯。
1824年彼得罗杰(PeterRoget)出版的一本谈眼球构造的小书《移动物体的视觉暂留现象》()。书中提出了视觉暂留现象理论,加速了卡通和影视的发展进程。
1877年。巴黎的光学家兼画家爱米尔·雷诺根据“视觉暂留”的原理制成一种新的玩具活动视镜,1878年在巴黎世界博览会获奖。1879年雷诺绘制了《喂小鸡》,《游泳女郎》,《猴子音乐家》等二十多个动画小节目。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原始卡通片。
1888年,爱米尔雷诺制成了“光学影碟机”,并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卡通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92年10月,雷诺将这些片子在巴黎格雷万蜡像馆公工演出,获得成功。雷诺以他非凡的创造,成为世界卡通片的创始人。
卡通制片厂兴起
在美国,由于布雷克顿和温瑟麦凯的成功,卡通制片厂也如同卡通角色般的逐渐兴起。1913年,第一间卡通公司在纽约设立,拉乌巴瑞(RaoulBarre)为他的卡通片钉子(pegs),发展了第一套固定绘画的系统。
早期有许多卡通是由流行连环漫画搬上萤幕,譬如《马特和杰夫》、《疯狂的猫》,原本就是观众喜爱的人物,现在动了起来,宛如真人,更增添其魅力。
1915年易尔赫德发现了赛璐璐胶片,取代了以往的卡通纸,画家不用每一格的背景都重画,将人物单独画在赛璐璐上而把衬底背景垫在下面相叠拍摄,建立了卡通片的基本拍摄方法。
这一年,在巴瑞公司工作的麦克斯佛莱雪(MaxFleischer)发明了“转描机”(Rotoscope),可将真人电影中的动作,一五一十地转描在赛璐璐片或纸上。他在1916年到1929年创作的《墨水瓶人》(OutoftheInkwell)和《小丑可可》(KokotheClown),也就是利用转描机和卡通技巧大显身手的成绩。
广为流传的菲力猫
1919年,菲力猫在派特苏利文(PatSuliivan)公司的奥图梅斯麦(OttoMessmer)的孕育下在《猫的闹剧》(FelineFollies)中首次登台。菲力猫受欢迎的程度足可和后来的狄斯奈公司的卡通人物媲美,特别是在知识份子的观众群中也广为流传。
菲力猫的影片包含了很多表现卡通特性的视觉趣味,梅斯麦沿袭了麦凯创造葛蒂的诀窍,赋予菲力猫独特的个性,以及一种无法复制的移动力式,并设计了好几款的表情和姿势,使得菲力猫在众多卡通角色中脱颖而出,成为美国连续十年内最受欢迎的卡通明星。菲力猫也是首只成为商品的卡通角色,菲力猫玩具、菲力猫唱片、菲力猫贴纸,满目琳琅的商品,一个以儿童为对象的新市场,一套有创意的电影销售模式,也因此建立起来。
同步声音的发明
同步声音的发明带绐欧洲和美国的卡通发展显著的区别。在美国声音主要用来改进角色的特征和个性。而在欧洲,声音却是用来做为实验的原始素材,影片中的音乐、动作的影像和音效之间的关系被探索到极致。如奥斯卡费辛杰以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HungarianDances,1931)为主旋律表现的抽象动态图案,和音乐中的特定元素产生同步对位的效果。
美国卡通的“黄金时代”
当欧洲的卡通往前卫的方向发展时,一个完全不同的运动却在美国崛起了。从早期卡通在性格塑造和技巧的实验开花结果,而进入所谓的美国卡通的“黄金时代”。
无疑的最著名的卡通片厂是沃尔特迪斯尼(WaltDisney)的片厂。迪斯尼片厂崛起成为国际知名的卡通卡通中心,同时也意谓着它即将成为未来许多年轻有潜能艺术家的摇篮。
1920年代末以来,迪斯尼片厂就开始致力于发展大众化的卡通卡通。由于天时地利人和,卡通艺术家有充足的时间、足够的空间做绘画训练、题材讨论、大众娱乐电影分析,大量的付出,成效和影响举世公认,现代卡通所使用的每一项技术,大多是当时那里发明出来或想出来的。
迪斯尼出品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他精密周详的前制作业,特别是故事版的企划。迪斯尼的短片大约七到十分钟,情节紧张,而且画面细腻,远超过竞争对手的产品。自1928年推出以米老鼠为主角的卡通卡通《汽船威利》(SteamboatWillie)——也是第一部音画同步的有声卡通,获得成功后;1932年推出第一部综艺彩色体卡通《花与树》(FlowersandTree),也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卡通短片奖的影片;1927年的《老磨坊》(TheOldMill),则是首度用多层式摄影机营造视觉深度的影片。这一年制作的《白雪公主》(SnowWhiteandtheSevenDwarfs),除了是第一部彩色卡通长篇剧情片外(注八),她的卖埠也令迪斯尼的经营方针由短片转至制作长片。跟着1940年的《木偶奇遇记》(Pino-cchio)与《幻想曲》(Fantasia)则被视为迪斯尼最优秀的长片。当时,狄斯奈影片的标准成为其他片厂衡量卡通影片出品的标准,但是,其他片厂生产的卡通人物很少像迪斯尼公司出品的米老鼠、Minnie、Pluto、Goofy、和唐老鸭(DonaldDuck),那样国际扬名。
迪斯奈片场以艺术的号召为最初成立的目标,但随着片场制度的建立,初期的研究和发展阶段,这个曾经是充满企图和挑战的片厂变得定型化,逐渐走向以观众观众品味为主的趣味写实风格。到了1950年代初期,更因此发生了几起内部的艺术家叛离事件,最著名的是约翰胡布理(JohnHubley)离开,并成立稍后甚具影响力的“美国联合制片公司”(UPA,UnitedProctionsofAmerica)。
另一方面,迪斯尼片厂本身也面临了激烈的竞争。为了因应新兴的卡通市场,许多卡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好莱坞遂成为卡通工业的中心。如1930年成立的凡伯伦制片厂(VanBeurenStudio),也网罗了一批忧秀的年轻卡通家,如比尔利托约翰(BillLittlejohn)、约瑟巴贝拉(JosephBarbera),和杰克然德(JackZander),该公司于1937年推出的一对猫鼠《汤姆和杰利》(TomandJerry),也大获成功。此外,华纳制片公司(WanerStudio)则在1934年成立卡通部,迎合大众需要以产生喜剧卡通为主,在里昂雪利辛格(LeonSchlesinger)主导下,以恰克琼斯(ChuckJones)、泰克斯艾佛利(TexAvery)、鲍伯克莱皮特(BobClampett)和亚伯雷夫托夫(AbeLevitov)负责艺术创作,而推出的《快乐旋律》(MerrieMelodies)、《疯狂曲调》(LooneyTunes)、《猪豆子》(PorkyandBeans)、《达菲鸭》(DaffyDuck)、《邦尼兔》(BugsBunny)系列作品等。
此时,卡通变成一项专门的职业,直到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走得越来越有活力和深远。卡通家或许貌不出众,甚至害羞内向,一旦拿起笔来就成了创造之神,随着他们的想像刻划出精彩的角色和场景,而卡通艺术的精髓,往往就在于操纵笔下人物的功力。
“二战”带来的卡通“中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了欧洲动画业一次“中兴”的机会。由于大战的影响,原本连成一片的世界卡通市场被分割成了若干块,客观上刺激了各国卡通业的独立发展。同时,因为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把动画片作为战争动员和宣传的重要手段,所以开始出现了以政府投资来扶植本国动画业发展的局面。
在战时的英国,新成立的“哈拉斯和巴契乐”动画公司受英国当局的委托,前后共制作了七十多部支援战争的动画宣传短片。这些短片在英国各地的影院和剧场里放映,对鼓舞英国人民的斗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类似的“战争动画”,也曾经出现在美国、日本这样的参战国家里。战后,虽然不必再将动画片作为战争动员的手段,但是它依然是一种重要的宣传媒介,因而受到政府和民间机构的广泛重视。动画片作为一种媒介被运用在公众关系、企业广告、文化教育,乃至政治竞选等方方面面。这使得欧洲的动画业找到了新的支点。
与西欧国家相比,东欧和前苏联的动画业稍显滞后,但却有着属于自己的风格和体系。亚历山大·巴斯克金、布拉姆帕格姊妹等都是前苏联动画界的杰出代表。其中,布拉姆帕格姊妹在1925年完成《中国烽火》(ChineseonFire),更是为中国观众所熟知。虽然有的西方评论家认为俄国的动画片过于刻板,但是从总体上看,前苏联的动画家还是从本国的丰富文化遗产中发掘了大量优秀的素材,拍摄出了不少优秀的动画作品。
二次战后,日本卡通正式如火如荼的展开,从手冢治虫的漫画发展出来的日本风味的卡通卡通,再到宫崎骏的崛起,日本卡通,从个人独立制作路线,到卡通工业的建立,不仅是在本国市场受欢迎,在全世界都造成了一股旋风。
商业盈利模式的巩固
这一时期,美国卡通业发展的另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商业盈利模式的巩固。美国漫画业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经初步形成了“漫画作者→出版商→分销网(含专卖店)→读者”的商业运作模式。在战后,这个运作模式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动,所不同的是,销售网络的规模和对读者群的覆盖面有了明显的扩大。而一些原本不大介入漫画销售的普通书店也开始涉足漫画的经销。除了漫画期刊和图书出版以外,对于漫画周边产品的开发和知识产权的再开发(形象授权)也正在成为美国漫画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到了二十世纪末,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兴起,动画片的生产和制作面临新的革命。迪斯尼公司再次充当了新技术的弄潮儿,推出一系列大制作的动画巨片,包括取材于安徒生童话的《小美人鱼》(1990)、根据阿拉伯古典名著改编的《一千零一夜故事》(1992)、根据莎翁名著改编的《狮子王》(1994)、反映早期北美殖民生活的《风中奇缘》(1995),以及第一部全部采用数字技术制作的动画片《玩具总动员》等等。
这些动画大片的推出不但体现了迪斯尼驾驭新技术的能力,而且还引发了“剧场传统”的回归,人们不再守着家里的电视机而是买票到影院里去观看动画片。这是电视取代电影成为最重要的动画媒体之后从没有过的现象。另一方面,以“梦工厂”为代表的业界新锐也在与迪斯尼的竞争中逐渐崛起,不断为世界各国的卡通迷们奉上精美的“动画大餐”。
百花齐放的卡通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非欧美国家的卡通业也正在获得长足的发展,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以中、韩、日三国为代表的东亚卡通业的崛起。
在中国,“中国学派”的出现,把民族文化与动画艺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部部美轮美奂的动画精品,在世界上为中国卡通界赢得了尊重与赞誉。
韩国的卡通艺术基础相对薄弱,但是通过与日本卡通界的交流与合作,也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风格和影响。日本卡通业在经历着半个世纪的高速发展之后,不但确立了独具特色的卡通风格,而且还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成为日本文化娱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推进,日本卡通也正在以新的姿态走向全世界。
『贰』 转描机技术如何用现有手段实现
可以找一个电脑懂行的人,实际的操作,或者是演示一下,你就可以学会
『叁』 动画片基本原理
自己慢慢看吧
日本动画制作幕后完全流程揭秘
日本动画制作幕后揭秘
1、策划
2、制作经费
3、动画前期一:脚本
4、动画前期二:导演的工作
5、动画前期三:分镜图和副导的工作
6、动画前期四:人物设计和人物设计师的工作
7、动画前期五:机械造型设计和背景设计的工作
8、动画前期六:色彩设计及色彩指定的工作
9、动画中期一:构图,原画和原画指导
10、动画中期二:动画师
11、动画中期三:着色/上色人员
12、动画中期四:特效及特效人员
13、动画中期五:摄影及摄影效果
14、动画后期一:剪接
15、动画后期二:音响1:配音及声优
16、动画后期三:音响2:音乐,效果音及合成
17、试映,宣传,行销
第一回 制前作业第一步的前一步
普通在进行所谓的动画制作之前,常有一段为时不短(或有点痛苦)的「制前作业」(英文:Pre-Proction 日文:准备段阶)。制前作业是指要开始制作的准备工作.但是制前的前面呢?
制前的前面是「策划」(日文:策划段阶)
「策划」又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在每一年度的策划会议里,动画公司的老板(英文:boss, excutive procer, 日文:社长, 策划)或有点伟大有点发言权的制作人看到一本颇有趣又出名的漫画或小说,觉得拍成动画应该会蛮赚钱的,于是就打电话给代理那本被相中的漫画或小说的代理商问问看是否拍成动画的权利已卖出,如果没有那就开始进行「有时长有时短有时痛苦有时快乐」的权利交涉。如果您在动画的片头一开始看到「原作」这两个字大都是属于这类型。
另外一种是动画公司旗下的导演(英文irector,日文:监督)或动画家们觉得自己天马行空胡思乱想不画画不按时交稿作白日梦的结果拍成动画应该颇有趣的就自己开始写策划书然后交给老板过目。幸运的,策划通过的话,就由老板或制作人四处奔波找金主...啊,不是,赞助商来一起响应伟大的策划。如果您在动画的片头看到「原案」二字大都是属于这类型。
交涉成功或策划通过后
让我们先谈原案企划通过的状况下动画公司的下一步骤。
动画公司基本上都没有独立制作动画作品(不管是TV或OVA)的经费,因此动画公司想要作原案作品时最重要的是提出企划给赞助商(*1)看他们有没有兴趣投资。如果赞助商对动画公司提出的新作品企划没兴趣或认为此商品(*2)没有市场价值,那么那企划100%不会再见天日。
相较于原案,原作(*3)的动画企划通常会比较容易通过赞助商那一关。因为原作基本上已有固定的顾客群(*4),赞助商们比较有心理上的保障而愿意投资将原作改编成动画而由贩卖相关产品来回收投资。
那么企划以什么样的形式提出给赞助商呢?
以美国的制作公司来说,他们会先制作Pilot Film。所谓Pilot Film是指作品的精华短片,那是提出给赞助商说服他们投资时的主要利器。但是在日本,动画公司通常没有制作Pilot Film的经费往往是以纸张形式的企划书或脚本呈交给赞助商。因此在制前作业之前可能脚本就已经完成了。因为越让赞助商了解原案作品的"有趣之处"就越能打动赞助商的心而得到制作经费。
第二回 如何计算制作经费
理论上的计算程序很简单。
假设某一家影视公司估计一部动画作品(指一部30分钟的DVD)可卖1,000套,再假设一张DVD卖4,000日币,
1000套 x ¥4000 = ¥4,000,000
那4百万日币就是制作经费。分给各制作部门的经费通通包含在这4百万日币中。例如我们之后会介绍的动画导演,人物造型设计师,分镜图人员,主镜动画师,基层动画师,音乐设计,色稿人员,编辑人员,包装设计...等等等等。
这样说来,计算经费好象很简单。但是实际上,如何估计一部动画作品可销售多少套那就要靠影视公司制作人的销售经验,动画导演的知名度,人物造型设计师设计人物的魅力和声优的热门程度。这些人为因素使得估计制作经费成为一件不是简单的事。例如某有名的导演导的动画电影每一部都成为日本电影票房纪录还会在国际影展中得奖,那幺赞助商给他的制作经费就会高出其它作品很多。制作经费充裕之下他就可以多加镜头的张数,请较有名的声优(或演员)和音乐制作群来提高商品的知名度和宣传效果。如果是一位没有「业绩」的新人,那幺经费就可能比较少了。因为影视公司没有比较的基准(新人的业绩)所以对这新企划的投资会比较谨慎。
第三回 动画前期一:脚本
从左边的分析图来看,我们已大致在前几回说明了制前作业之前几个重要的步骤。从这一回开始,我们将要开始逐一说明制前作业的流程。 如图可见,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步骤是「脚本」。所有的人物设计(*2),机械设计(*3)和美术设计(*4)及导演均要照着脚本来构图。因此在不管是什么样的企划,脚本在制作过程中占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我们在第二回中提过脚本可能在企划案阶段就已经完成。那样的情况下,企划通过后脚本是否再度修正呢? 这要看制作人和导演的意见。在左边的图中可见到制作人(*5)三个大字。负责一部动画作品成败与否是制作人。因此,如果制作人对脚本有意见(不够吸引人..)脚本作家(*6)就要修改脚本。当然如果导演对脚本有意见而制作人也赞同导演的意见时,脚本的修改也是必然的。再者,虽然导演不同意初步脚本而制作人认为没有必要修改的话,脚本就不会被修改。
一般的动画公司都没有专属脚本作家,大部分是请自由身分作家(这些作家们有的是作SOHO族,有的是和几位志同道合的作家成立工作室,如有名的Studio Orphy)来写稿。 不雇用专属作家的原因是因为脚本并不是一年到头都需要的部门。所以只要在有需要的时候和脚本作家签项目契约即可。 不过少数历史比较悠久的传统动画制作公司里仍然有专属脚本作家部门。
脚本的写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同于小说的是所有的人物动作及感情都需要以旁观者的身分详细描述,例如一个角色很生气, 由于每一个人生气的方法不同所以不仅要描述他如何生气也要非常详细地描述他的动作来说明角色的个性和特征(例如:太郎火冒三丈=太郎握紧了拳头,眼睛咪成一条线,额头的汗如何如何的滴下,头上的火如何冒三丈...)。 脚本特殊的写作方式使得一位小说家有时并不能成为好的脚本作家。而好的脚本作家也不多见。
第四回 动画前期二:导演的工作
导演是整个动画制作群的领队。日本动画业界里没有一定的基准来评断做导演的资格。目前出名的导演们成为导演的过程都不相同,有些是从电影业界转行,有些是从动画师做起,也有些是脚本作家兼导演,也有些是一开始就从事导演工作。大致上来说.动画初期时代的导演大部分是从制作管理(*2)参予动画制作多年后升格做导演或电影业转行开始。但随着时代的迁移,目前大部分的动画导演都是由动画师开始做起。做导演的魅力在于可以自己决定作品的方向。但是由于导演决定一切,工作繁忙且作品的成败大任也在于导演身上。因此并不是每个参予动画制作的人最终目标在于做导演。而有心想要成为导演的人不管从什么工作开始,只要有心,成为导演并不是困难的事。
以下为导演们实际工作的大略内容:
1、制前作业:
* 和脚本作家及制作人敲定脚本
* 分别和人物造型设计师、机械造型设计师、美术设计师开会将各设计案定稿
*制作分镜图(*3)(有时是副导演制作)
2、制作过程中要和副导演(*4)们谈每一集的制作方向
3、制后作业:
* 和剪接师编辑影片
* 指导声优们及音响导演制作出理想的效果
* 影像及音效合成。
4、参予所有的宣传活动
第五回 动画前期三:分镜图和副导的工作
以下为日本的分镜图(欧美多为横向的表格,您可以在美国的Cartoon Network网站中的Studio Tour的「Animation」项目中略知一二)。分镜图简单的来说是「以图像呈现的脚本」。画分镜图的时间靠制作日程表的不同而有长有短。平均26分钟动画的分镜图要花3个星期完成。分镜图不需要很正确的将人物造型画出来,只要能让之后的工作人员看的懂就可以了。尽管如此,分镜图师还是需要事先练习每一部作品人物造型和了解作品的特色才让原画师(*3)靠着分镜图正确的画出每一集副导演所需的镜头。
常常可以见到分镜图师和副导为同一人物。理由很简单。因为图面的设计人(分镜图师)通常是最了解每一个镜头需要的效果和声优演技来衬托出作品魅力的人。所以分镜图师大多兼副导的工作。
副导演基本上分担导演的重担。不管是集数较少的OVA系列或是26集的电视动画系列,导演一个人要顾全所有的制作细节是不可能的事。因此每一部动画系列都设了副导的位子来管理每一集的动画制作。而导演多半负责重要的第一集及最后一集。副导的工作内容除了不负责制前的脚本,设计稿和制后的宣传活动之外,基本和导演相同。但由于导演是整个作品的总指挥,因此在副导负责每一集的制作之前,副导所画的分镜图还是要经过导演的同意后才能正式分派工作给原画师进行制作。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第六回 动画前期四:人物设计和人物设计师的工作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动画制作是一个需要密切配合的团体活动。因此 一部好作品除了有好的脚本,经验丰富的导演,当然,具有魅力的人物造型是使作品更吸引人的重要因素。在本单元的第一回我们曾解说过动画作品有两种-原作及原案。人物造型的设计也因此而有不同。
将原作漫画改编成动画时,因为人物及服饰已经定型,所以并不需要再多加设计。可是为什么每一原作动画还是标明了「原作人物设计」及「动画人物设计师」呢? 第一,漫画是静态的作品,因为格数少所以人物的线条及服饰可以复杂来加深作品的美感及印象。但是制作动画时,如忠于原作人物的线条会使作画的时间加长而延长制作时间(及更多的经费),所以需要将原作人物的线条简化。第二,漫画人物因为不必着色,所以不必将每一线条连结。但是动画需要着色,所以必须改良原作人物造型将所有的线条连结以便着色人员(*3)上色。第三,有一些原作漫画人物造型并不适用于动画作品。为了制作效率,着色上及动画造型上的理由,原作动画需要另外聘用动画人物设计师。
原案动画的人物设计是比较需要创意及困难的工作。原案人物的设计案在交给人物设计师设计时都只是文字及导演口头上的指令(*4)。所以设计师只有靠脚本及自己绘图的能力来凭空设计出能够衬托出作品故事魅力并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此外还要考虑到制作效率的问题而不能画出线条太复杂的人物。因此,就算资深的造型设计师也有可能花一段时间(*5)才能定稿。
制前作业的人物设计完成后的人物设计图(请参考「冥王计划」网站里所列出的人物造型设计)。将分发给原画师来进行每一个镜头的制图作业。一个人物的设计图分为三种:服饰设计图,脸部表情设计图及局部装饰设计图。所有的设计通常分为正面,侧面,背面,及特殊表情(生气,悲伤或微笑等等)以便原画师仿真。
如何成为人物设计师呢?根据AIC的资深设计师们的说法:「很简单啊。一直练习一直画就可以了!」...嗯...事实上不是那么简单。同样的一个人物,每一个人画出来的风格都不同,有些吸引人,有些就看来平淡无奇。实在要如同他们所说的需要一直练习和磨练才能显出不同的风格。而且光是女性角色或只有动物画的很好并不一定能作为动画人物设计师。人物设计师的重要条件是要能广泛的画好作品指定的每一种人物,也就是说设计师的绘画能力要很有弹性的能应付每一个作品的要求。如果能充分应付制作公司的要求,再加上自己设计的原创人物够吸引人,就能成为众所瞩目的动画人物设计师。
人物设计师们需要的工具可以由上的照片看出。制图桌,铅笔,橡皮擦和一叠白纸是最基本的配备(有点废话...^_^;)。另外镜子是必需配备,因为人物的动作及部位有时需要看镜子里的自己来素描。其它的参考书籍及制图工具完全看每个人物设计师的需求,在这里就不详细描述了。
第七回 动画前期五:机械造型设计和背景设计的工作
多年前还没有专门的机械造型设计师。大多是由人物造形设计师兼任或由比较擅长电器机械之类的动画师设计。从「宇宙战舰大和(Space Battle Ship YAMATO)」之后到「钢弹勇士(高达)GUNDAM」才真正定位专业机械造形设计师。
机械设计师在动画制作上必须考虑到很多因素来设计每一部动画要求的机械造型。第一要在平时做很多的功课以满足接踵而来的多样的设计要求。第二要考虑到制作的日期及进度而设计「适当」线条的机械造型。所谓「适当」线条是因为如果线条多的话,虽然机器人或宇宙船看起来很COOL, 但动画师们画好一个镜头的时间会相对加长。可是线条太少的话,机械人又看起来太简单没魄力,因此作设计时适当的线条是很重要的。最后是对每一个动画世界的考察而了解并设计出能满足导演要求的机械战士或宇宙船。
要作为机械造型设计师的条件是必须有工业设计方面的知识及非常非常喜欢机械(例如汽车,摩托车,飞机,船...只要是金属做的)。
背景设计师比起机械造型来历史相当悠久,早从黑白卡通草创时代开始就有专业的背景设计师。背景设计师基本上要画的「又好、又快、又美」。那是我在这个单元一再提到的原因,动画制作的时间有限没有很多时间慢慢画,因此受欢迎的专业美术背景设计室动作都很快而且能应付紧迫的交稿日期。如何成为背景设计师呢? 这和作人物造型,机械造型师相同,要很爱画画而且躺着画也能画的很好(有点夸张,但动画业的时间很紧凑,能够在任何情况下一次OK的设计师虽然很少但相当受欢迎)。至于技巧或工具方面,你可以在本网站的连结页里的背景设计公司「Corporation Kusanagi」里的「HowToPaint」专栏里找到绘制背景的所需信息。
第八回 动画前期六:色彩设计及色彩指定的工作
所有的人物造型及机械造型设计完之后,导演及造型设计师们必须和色彩设计师共同敲定人物的色彩(头发,各场合衣服或机器人外壳的颜色..等等)。色彩设计必须配合整篇作品的色调(背景及作品个性)来设计人物的颜色。色稿敲定之后由色彩指定人员来指定更详细的颜色种类。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多年前还没有使用计算机上色(*3)时,是使用水彩颜料在白纸上来进行色彩设计(如左图)。水彩颜料的色彩多半不由各制作公司自行调色,都按颜料公司提供的色卡和现成的色彩种类来设计。不自己调色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色彩设计之后要由着色人员们来上色,如果自己调色的话,要各上色人员调出一样的颜色是很困难的。当然导演要求及经费允许情况下,制作公司可以要求颜料公司制作出所需的颜色再瓶装分发给上色人员。由于颜色的种类在色彩设计过程之前已经由颜料公司指定了,因此多年前色彩设计师均兼任色彩指定人员。而许多动画的色彩也看起来都一样。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现在的动画色彩设计及色彩指定都使用软件来进行(如右图)。各公司使用的软件(日本较盛行的动画专用软件为animo和RETAS!PRO)都不同,只要是处理影像的软件都可以进行色彩设计。要注意的是,各软件处理色彩的方式不同因此在交付给上色人员时要指定同样软件来着色。也由于制作方式的数字化以及选色的自由,使得目前的色彩设定选择范围加大及定出更为细腻多变化的色彩。
色彩设计师和色彩指定师都由基层着色人员开始。经过一年到两年的时间(按个人资质能力不同)升格为色彩设计师或色彩指定师。色彩设计和色彩指定人员最大的不同在色彩设计只要设定基本颜色(普通日照下的颜色,如左图)。配色人员要另外和副导演详细设定出其它光线下和各集所需的颜色(黄昏,夜晚,特殊光线..等等。) 作为动画的色彩设计及色彩指定要具有影像处理色彩的知识。因为各摄影器材显示的画质色彩不同,不全盘了解之下作设计及指定的话,在电视屏幕上显示的颜色会和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效果大不相同而减少作品的魅力。因此基层的上色人员要花一年到两年的时间熟悉实际作业过程后才能升格作色彩指定师进而成为色彩设计师。
到目前为止制前作业以大致介绍完毕,以后的单元将分次介绍制作过程中的原画,动画,及着色人员。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第九回 动画中期一:构图,原画和原画指导
在分镜图和所有的人物设计和背景备齐后,必须有人将所有的材料放在一起画出放大的详细分镜图以便后续动作。执行这项工作的是构图人员。
您可从我们之前介绍的分镜图看出,分镜图往往只是一个草图,交代一个画面的大略景物。例如:在一个镜头里出现「小明和杰西站在运动会场中说话」,构图人员就须按照分镜图的每一格的大略指示、人物造型表(例)及背景画出人物(小明及杰西)及背景(运动会场)的详细位置关系放大图(如下图1,多为A4大)。如果构图中指示的不清楚会影响到之后的原画作业。完成后的构图和人物造型设计表交给原画师们请他们开始按构图画出更详细的主镜画面(如本文最后的原画图例(*4)。您可从例图中看出小明渐渐往镜头方向跑近.最后完成如左边构图例一样的拿着毛巾开始和杰西说话的镜头)。
原画指导的存在是因为一部作品中大多聘请2到4位原画师(依作品不同而有多有少)。每一个原画师画出来的人物都可能依个人的画风不同(或绘画功力深浅)而有些走样。修正各原画师们画出的原画稿并统一画风使其忠于人物设计稿是原画指导的工作。
好的原画师及原画指导必须对摄影镜头有一番研究来画好每一格主镜。电影可以请演员站在适当的位置摆出导演要的姿态。但动画只能用笔画出理想的位置和人物动作。因此能力及资质好的原画师及原画指导亦指能够根据摄影及剪接的理念画出理想的主镜画面(正确的人物的姿态及动作)。而据编者所知,许多资深的原画师或原画指导都相当热爱电影并对电影有一番研究。
原画师及原画指导多从基层动画师做起。因为升格作原画之前必须要了解及熟悉动画的制作过程,所以新人一进动画公司作就从事原画工作是不可能的。资质好又很用功的动画人员要升格作原画师再进而作原画指导是很快的。资质不好又不努力的只好一直担任基层动画人员。
动画是一个能力导向的行业,不管从事哪个制作部分,只要够努力加强自己的能力一定会被周遭肯定的。
原址:http://www.cgtimes.com.cn/show.aspx?id=5601&cid=131
回答者:kwlq - 助理 二级 3-10 20:16
--------------------------------------------------------------------------------
动画由跑马灯而来(中世纪的一种玩具)
开始不是为了娱乐
是为了科学
是科学家在折腾这东西
之后就是物理学上的不断突破
才有了现在的赛璐璐彩色有声动画
『肆』 你对传统动画和电脑动画的看法 追100分
剧情是肉体,画质是外衣,声音是才是灵魂。
电脑动画 分很多种,你想说 Jp 还是西方大片啊?
现代传统动画进步也不小! 万子以上可能都总结不了。
『伍』 在《恶之华》之前,日本还有哪些动画是用了转描技术的
经费问题。
如果指的是转描(真人表演,再描线成2d动画)的话 恶之华 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这个也有用cg) ,3d的动画的用了动作捕捉技术应该都算。
『陆』 美国人发明了什么方法制作了第一批动画片
是逐格拍摄技术
1900年J.斯图亚特.勃拉克顿制作的美国动画片《迷人的图画》,爱迪生公司1900年11月16日登记于出品目录。
第一部带故事性的动画片
是1908年爱米尔.科尔为法国电影实业家里昂.高蒙绘制的动画片《幻灯戏》,1908年8月17日在巴黎首映
第一部向电影院发行的有声动画片
是1925(?)年马克斯.弗莱谢尔制作的《我的肯塔基老家》,由英克威尔制片公司出品。这部动画片里,皮博狗吹长号,说了一句话:"现在让大家一起跟着节拍唱起来。"它采用了德.福雷斯特的音响系统。
第一部利用逐格拍摄技术使无生命的物象造成活动错觉的影片
是1898年美国维太格拉夫电影公司制作的《矮胖子》,出主意的是艾伯特.E.史密斯,他从小女儿的马戏玩具构思出杂技家和动物的形象,然后用逐格拍摄方法拍成。
第一部有声动画片
是1922年美国动画片《三极管》,是一部物理动画片,用以表现三极真空管的制作过程,由西电公司的E.B.克拉夫特制作,1922年10月27日在耶鲁大学映出;采用的音响系统就是后来加以改进的维太风。
第一部大型动画片
是1917年阿根廷的一部讽刺当时总统伊里戈耶恩的《背叛》,唐.弗.范里制作,映六十分钟。
第一部彩色动画片
是1916年派拉蒙公司发行,布雷制作公司绘制的美国动画片《汤默斯.凯特首次露面》,采用布鲁斯制天然色工艺。此后无人再进行试验,直到1930年环球影片公司拍摄《爵士歌王》,片中才穿插了沃尔特.兰兹制作的彩色动画片段,采用的是二色法工艺。
第一部有声彩色动画片
是1931年特德.埃斯鲍制作的美国动画片《戈夫山羊》,采用二色法工艺,1931年7月6日在洛杉矶首映。
第一部全部对白动画片
是1928年华尔特.狄斯耐绘制的美国动画片《威廉号汽艇》。这部动画片于1928年11月18日在纽约首映,也是第一次向观众介绍米老鼠这一著名动画人物。 实际上,狄斯耐在同年先完成了全部有声对白动画片《飞机迷》,不过它发行于《威廉号汽艇》之后。
『柒』 呜呜 求助、、、给点你有的动画发展的资料吧。。。。
动画产生迄今已有百年历史,纵观其发展过程,先后经历了探索阶段、行业形成阶段、行业发展阶段和行业成熟几个阶段。
一、探索阶段
虽然中国早在一两千年前就有了类动画艺术——皮影戏和走马灯,即动画艺术的雏形,但是动画片的真正形成,是在欧美经过艰辛探索逐渐发展起来的。
16世纪,西方首次出现了一种如同火柴盒大小的手翻书(F1ip Book),这种书的每一页都画着有些细微动作差异的图画,用拇指快速翻动书页时,画幅中的图画就活动了起来。当时这种能使图画“活动”的书,引起了许多艺术家、物理学家的注意。是什么原因使快速翻动的书本,像变魔法似的出现有生命“活动”的奇迹呢?此后,许多人对运动、时间、距离等画面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探索和研究。这个时期,也就是人们有意识研究“动画’’效果的萌芽时期。当时的人们还不曾想到,他们所做的种种努力,是在为未来一项伟大的艺术发明揭开层层面纱。
从以下为研究动画而发明的装置的演变,反映了人们早期探索动画的过程:
1.光影动画的出现
17世纪,一位名叫阿塔纳斯?珂雪(Athanasius kircher)的法国传教士发明了一种被称为“魔术幻灯”(Magic Lantern)的装置,其原理是使画面图样以光影的形式投射在墙上。这一产生光影图像的发明,引起许多研究者的关注,随后魔术幻灯得到多次改良。17世纪末,一位名叫约翰尼斯.赞(Johannes Zahn)的人,在“魔术幻灯”基础上,进行突破性改造,将许多玻璃画片放在能够旋转的盘上,在光照下转动的玻璃图样依次投射在墙上,墙上的图样就“活”了起来。这是人造影像首次以转动原理成为光影活动画面的记录,也可以说是最早的光影动画。
到了18世纪末,“魔术幻灯”风行欧洲,在许多音乐厅、杂耍戏院演出,以说故事的形式吸引了大量的观众。这一时期,中国的影灯技术——皮影戏也被引入并盛行于欧洲,以它的精致和风趣性,受到各地观众的欢迎。
2.视觉暂留现象的破解与运用
随着连续分解动作画面,在快速闪现时产生类似生命“活动”现象的疑问,被英国科学家们破解。1824年彼得.罗热(Pete RogQt)出版了一本关于眼球构造与物体运动关系的书《移动物体的视觉暂留现象》(Persistence of Vision With Regard to Moving Objects),他的观点引起了以后近50年对视觉与画面的实验热潮,动画赖以生存的视觉暂留从此被发现。1825年,约瑟夫.普拉托根据彼得?罗热的文章,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发表了一篇《论光线在视感上产生印象的几个特征》的论文,进一步阐明亮度与时间对快速闪动画面的影响依据。当时,许多人开始热衷于发明幻盘、视觉玩具盘、幻透镜(诡盘)以及西洋镜、光学影戏机等利用视觉暂留观看动作的器物和玩具。
种种发明都是利用画面在旋转时,产生视觉暂留现象的原理,达到欣赏动作图像的目的。这个时期的动画研究,仍停留在通过外力,使若干单幅静态的图片或照片,产生连续动作现象的,而对真实动作的动态捕捉,还未有先例。
3.连续动作的拍摄
1873年,爱德华.麦布里奇(Edward Muybridge)用若干台照相机,拍摄出世界上第一套马在奔跑的连续动作过程(图3-22).随后他不断从事动作捕捉的研究。1877年,他将马跑的连续照片制成长条置于回转式画筒,并把它放到“幻透镜”上放映,使这套动作捕捉的连续照片在幕布上“活”了起来。后来他又尝试改良埃米尔.雷诺(Emile Reynaud)(图3-23)的“实用镜”,发明了“变焦实用镜”(Zoomprax-inoscope)。他还将他所做的研究,集成《运动中的动物》和《运动中的人物》两套摄影集。他和他的助手们当时创造的捕捉与分解方法,为生物学与人体学研究以及动画运动规律学的探索,提供了很好的研究依据并一直沿用到今天,也为动画乃至电影艺术的产生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使银幕艺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4.动画的诞生
19世纪末,随着摄影技术的更新,更多的艺术家投入到动作捕捉与分解的研究中,致力探索动作运动的规律特性。1888年,爱迪生的连续画片记录器发明成功,它虽然比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早出现了很多年,但并不是用投影的方式,而是将图像先在卡片上处理好,然后显在“妙透镜”(Mutoscope)上,它其实可以说是机器化的“手翻书”。真正动画片诞生的时间,比1895年电影发明时间晚了近十年左右。因此,在电影史的记录中,动画片常被排在真人电影之后。
5.欧美动画影片的出现
1904年第一部动画影片在法国问世,是由法国人埃米尔.柯尔(Emile Cohl)(图3-24)完成的。他将每张画面拍成底片冲洗后,直接用底片播放,这个影片没有故事情节,只是由黑色背景和白色线条的人物动作构成。其中《方头》(图3-25)是他的代表作品。1906年,他开始用摄影停格的技术拍摄第一部动画系列片《幻影集》,以表现视觉效果、开发动画的假象性为主导,不注重故事情节。该影片技法简单而粗糙,更谈不上有艺术价值。从1908到1921年,柯尔共完成250部左右的动画短片。他的动画不重故事和情节,而倾向用视觉语言来开发动画的可能性,如图像和图像之间的“变形”和转场效果。他的创作理念,将动画导向自由发展和个人创作的路线。此外,他还是动画与真人表演合成拍摄成影片的开创者。他利用遮幕摄影(Matte Photography)法,拍摄出了第一部动画与真人动作的结合画面影片。
美国动画片的出现比法国晚了近两年。出生于英国的斯图尔特.勃莱克顿(James Stuart Blackton),在美国开了一家名叫维太格拉夫的公司,他运用自己公司中一位技师发明的逐格拍摄法,制作出美国第一部动画影片《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后来又制作了《闹鬼的旅馆》、《奇妙的自来水笔》等几部动画影片。
这个时期动画影片由于受资金、环境和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发展非常艰难,影片质量一般,内容也相当简单。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动画艺术家们通过长期反复探索研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能使画面在银幕上“活起来”,已实属不易了。经过自16世纪以来二百多年漫长的探索过程,动画艺术的发掘研究此时已初见曙光。
二、行业形成阶段
由于动画影片的一次次轰动效应,使世界各地的人们开始关注动画、喜爱动画,同时动画爱好者、漫画家、故事家等也都得到极大的鼓舞和启发,更多的人开始投身动画艺术研究。随着许多有趣的动画影片不断出现,动画片中的卡通人物也悄悄走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心中的明星,受到大众的喜爱。动画这一艺术形式渐渐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娱乐内容之一,也逐渐形成了它自身的行业特性,在各个国家发展起来,并出现了许多不同的风格,动画行业就这样悄然形成了。
1、彩色动画的出现
1867年生于美国的动画家温瑟?麦凯(Winsor Mccay),为美国动画行业的形成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他是一位著名的漫画专栏画家。1911年,做出他的第一部动画片,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使动画从此有了颜色。该片取材于他的漫画集,故事古怪幽默,其中的每张画幅都是他亲手上的颜色。1914年他完成了动画史上著名的影片《恐龙葛蒂》(Gertie the Dinosaur),被称为动画史上的种子电影。他把故事以动画角色和真人表演安排在一起,画面时间计算精确,每格都重画一遍背景,画面透视感强烈。整部片子用了5000多张画幅。1935年他完成了动画史上第一部动画纪录片《卢斯坦尼亚号之沉没》(The Sinking of the Luistania),将这个几千人堕入大海的悲剧新闻,在影片中表现出来,他画了近25000张动画,这对当时个人化制作影片的情况来说,创造出了一个惊人的数字。
他的影片,开始使用每秒24格的方法制作,有了丰富的故事内容和强烈的画面透视,并在影片中大量融入他漫画家的幽默特质,为美国动画业走向特色发展,开辟了黄金之路。
由子布雷克顿和温瑟.麦凯的成功,美国的动画片厂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也随之涌现出许多动画大师,他们在动画技术、技艺与动画发展上的许多创新,使动画制作逐渐朝规模化发展,为行业性生产打下基础。
2.第一家动画公司
1913年,世界上第一家动画公司是由拉马尔.巴雷在纽约成立的巴雷公司。据记载,他当时为动画片制作制定了一套固定绘画系统,制作出一系列由漫画改编的《希拉.莱尔上校》的冒险故事。1915年,巴雷公司的马克斯?佛莱雪(Max Fleischer)发明了转描机(Rotoscope),可将真人电影中的动作,写真地转描在赛璐珞片或纸上,他的著名作品《墨水瓶人》(Out of the Inkwell)就是利用转描机完成的。
三、行业发展阶段
1.赛璐珞片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动画行业的发展
1915年美国人埃尔.赫德(Earl Hurd)发明了以赛璐珞片(也称明片,是一种以醋酸纤维为原料的光滑、透明薄片)作为描画动画的片基,取代以往动画纸的方法。即将有动作变化的角色单独画在赛璐珞上,把背景垫在下面相叠拍摄,从而改变了在此之前,作者们不得不将背景与有动作的角色在同一画面中,一遍遍地画出来的繁重的工作。因此,赛璐珞片在动画制作中的广泛应用,建立了动画片的基本拍摄方法,成为推动动画大规模他生产的转折点,从而形成了“传统动画”的经典制作方法,大大地促进了动画片的制作,也进一步推动了动画行业的发展。
2.电影销售方式的出现
1919年底,一只成为商品的卡通造型菲力猫,在派特.苏利文公司出品的《猫的闹剧》中诞生了。它标志着一种崭新的电影销售方式的出现以及动画工业模式的开辟。由奥托?梅斯麦导演和设计的菲力猫形象,有许多表情和姿势,表现出动画特色的视觉趣味。他吸取了温瑟.麦凯塑造葛蒂的技巧,赋予菲力猫生动的个性特征,使菲力猫与众多动画角色有很大区别,成为连续十年美国最受欢迎的卡通明星。随着菲力猫声名鹊起,菲力猫玩具、贴纸、唱片、图像等等都成为新的商品延伸卖点。这些商品主要的顾客是儿童,由此产生了以儿童为主的卡通用品市场,为商家带来惊人的利润,也为动画电影相关产品开辟了广阔的销售领域。随后相继出现了许多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动画人物,如大力水手波派(Poppeye),啄木鸟乌迪(Woody Woodpecker)等。
随着动画制作技术上的提高与改进,尤其是赛璐珞片在动画制作中的运用,使大规模动画片生产成为可能,也为美术创作者开启了一个广阔的发挥空间。当时很多美术、电影工作者投入到动画制作行列中,为动画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一时间,动画制作成为美国年轻人最喜爱的职业之一。美国的众多动画片厂,都随着这股热潮积极开发创意、研究各种制作技术,创作不同风格的动画片,一时间产生出许多动画短片,并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其间主要的影片有米高梅公司的《猫和老鼠》、华纳公司的《兔宝宝》等。由此美国开始了震撼世界的动画发展黄金时代,其中最有代表性和辉煌业绩的当属沃特?迪斯尼制片厂了。
迪斯尼公司的发展,使动画成为举世瞩目的商业影视艺术行业,也改写了动画的历史地位,是动画商业发展的里程碑。
迪斯尼制片精神非常严谨,影片故事情节紧凑,前期分镜头设计更是精美细致,动画人物个性鲜明。他们在制作技术上不断提高创新,尽可能地做好每一部不同时期的影片,使观众陶醉在梦幻般的世界里。迪斯尼的影片无论是影片风格、故事情节、色彩声音、人物场景设计还是后期技术处理,都展示出刻苦创业的精湛品质,以至于迪斯尼动画公司被全世界公认为动画史上最具成就的动画生产基地,而迪斯尼本人更是被无可争议地誉为杰出的动画大师。在动画片制作中,几乎每项技术发明都印着迪斯尼的名字,迪斯尼动画影片的标准,也基本成为当时衡量动画影片质量优劣的标准。
四、行业成熟阶段
1937年,迪斯尼制作的《白雪公主》是世界上第一部彩色动画卡通长片。影片完善的艺术性,精良的制作效果,令观众惊叹,轰动国际影坛。它运用彩色胶片合成录音技术,创造了动画长片的奇迹,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动画的价值和艺术魅力,也使迪斯尼的经营方向,由短片生产转为长片生产。这种具有长篇剧情的影院动画出现,逐渐成为动画产业中的“主流动画”,也标志着动画技术与艺术,达到了高度完美统一,进入了行业成熟阶段。
与此同时,美国其他动画公司也在努力发展,迪斯尼亦面临着激烈竞争。许多动画公司纷纷成立,丰富了美国动画片的风格特色。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各国的动画业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不同国家、各具风格的优秀动画影片不断涌现,先进的动画技术、完善的设备、规范的制作流程和产业化的生产模式,使动画越来越走向繁荣和成熟。
随着动画技术的成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不断为它注入了新的活力。除了绘画以外,运用各种美术手段,如木偶、泥塑等造型艺术形式来塑造人物与环境,表现故事情节的美术影片相继出现。我国在悠久文化历史和民间艺术基础上,所创造的剪纸、折纸、水墨等诸多形式优美、风格多样的美术片,也为丰富国际动画艺术作出了贡献。
我也是从网上搜的,希望对你有一点帮助
『捌』 动画是谁创造的
动画的发展历史很长
二万五千年前石器时代洞穴画上就有系列的野牛奔跑分析土,这是人类试图用笔(或石块)来扑捉动作的尝试
达•芬奇有名的黄金比例人体几何图上的四只胳膊,就边式双手上下摆动的动作
16世纪西方还首次出现了手翻书的雏形,这和动化的概念也有相通之处。
动化的故事(也是所有电影的)开始于17世纪阿塔纳斯珂雪发明的"魔术幻灯"。
中国唐朝发明的皮影戏,是一种由幕后投射光源的影子戏,与魔术幻灯系列发明从幕前投射光源的方法、技术虽然有别,却反映出东西方不同国度对操纵光影有着相同的痴迷。
在进一步说明魔术幻灯和动画发展的关系之前,必须提到1824年彼得•马克•罗杰出版的一本谈眼球构造的小书《移动物体的视觉暂留现象》。
后来,爱德华•穆布里治不断从事动作捕捉方面的实验,并有了具体的成果。自1873年开始,他拍摄了一套马在飞奔的微型立体幻影;1877年至1879年间,他更将马在奔跑中的连续照片翻直成回转式画筒的长条尺寸,将之搬上"幻灯镜"演出。他还尝试改良艾米尔•雷纳德的"实用镜",大胆地将魔术的幻光影、西洋镜和摄影融于一体。
他发明的"变焦实用镜",被称为"第一架动态影象放映机"。后来爱迪生在发明相关器材时,也受到了穆布里治的不少启发。而穆布里治拍摄的连续照片,后来被收集成两套摄影集《运动中的动物》(1899年)《运动中的人体》(1901年),成为后人的参考典范。1884年至1885年间艺术家汤玛斯•艾金斯亦假如他的行列,他们所建立的动作分析方式一直沿用与今日的生物学及人体学研究上。
早在1882年,发明"实用镜"的艾米尔•雷纳德就开始手绘故事图片,起先是绘制于长条的纸片上,后来改画于赛璐璐胶片上。
艾米尔•雷纳德可说是动画始祖。
1888年,一部连续画片的记录仪器诞生于爱迪生的实验室。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受次公开放映电影,一群人能在同一时间看到一组事先拍好的影象。
科尔所秉持的创作理念是使动化成为自由发展的图象 ,并坚持个人创作的路线。此外,他也是利用遮幕摄影结合动化和真人动作的先驱者,因而被奉为当代动画片之父
在美国,由于布莱克顿和温瑟•马凯的成功,动画片厂逐渐兴起。
约翰•伦道夫•布雷(1879年~1978年10月10日),生于芝加哥。20实际20年代末,布雷发行了《托马斯猫的初演》,这是第一部彩色动画影片
1915年厄尔•赫的发现了塞璐璐胶片,取代了以往的动画纸,画家不用每一格的背景都重画,将人物单独化在塞璐璐上而把衬底背景垫在下面相叠拍摄,建立了动画片的基本拍摄方法。
在巴瑞公司工作的麦克斯•弗雷希尔(1883年~1972年)发明了"转描机",这个装置允许动作实况连续场景转换为桢桢相连的绘画。他的合作这是他的兄弟乔•弗雷希尔和达夫•弗雷希尔。
创造动画的人不能归公与一人,应该是很多人
『玖』 好莱坞动画是先进行动画制作还是先配音
现代好莱坞动画工作室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工作流程,保证了尽可能的控制成本。在这点上,几大工作室的大概流程都是差不多的。
一部3D动画电影的创作需要几年时间和数千名艺术家和IT工程师的合作完成,
『拾』 动画考试题目 谁能给个答案呀
哥们,别偷懒,查书去。。。
第七题答案确定的给你,选白雪公主那个
第4个,走马盘
讨厌这样的问题,问的很束缚人。中国的教育啊。。。感叹。。。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