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毒品是谁发明的什么时候发明的
冰,日本化学家与二战早期合成的
摇头丸,德国拜耳实验室研制(现在很多感冒回药都答是他们出的)是来治孤独症,心境障碍等病的。
吗啡,德国科学家与上世纪初从罂粟中提出,用于代替乙醚进行麻醉,止痛。
氯胺酮,1968年德国科学家合成的全身麻醉药。
Ⅱ 吗啡是从哪里面提炼出来的
1806年德国化学家泽尔蒂纳首次将其从鸦片中分离出来,并使用希腊梦神Morpheus的名字将其命名为吗啡。其衍生物盐酸吗啡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剂,有极强的镇痛作用,而且它的镇痛作用有较好的选择性,多用于创伤、手术、烧伤等引起的剧痛,也用于心肌梗死引起的心绞痛,还可作为镇痛、镇咳和止泻剂;吗啡的二乙酸酯又被称为海洛因。但其最大缺点是易成瘾。这使得长期吸食者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会对吗啡产生严重的依赖性,造成严重的毒物癖,从而对自身和社会均造成极大的危害。
吗啡及其衍生物是临床解除剧烈疼痛的主要药物,全世界使用量最大的强效镇痛剂。哌替啶止痛作用较吗啡弱,镇痛时间短,仅2.5~ 3.5h,体内代谢物去甲哌替啶t1/213~ 14h,反复使用易蓄积而产生中枢神经兴奋作用,且注射给药可致局部炎症和组织硬结,因此不宜用于需长期用药的患者,但提倡对重度疼痛病人使用。
中文名
吗啡
外文名
Morphine, Kadian, DepoDur[1]
化学式
C17H19NO3
分子量
285.3[1]
快速
导航
理化性质
应用领域
常见品种
物质结构
安全措施
吗啡出现
吗啡作为医学
吗啡限制
检测
毒理学
毒性
成瘾与戒断症状
医学价值
禁忌
药物相互作用
中毒及救治
研究简史
吗啡被提取和发现的确切时间多有争议,但一般认为是泽尔蒂纳(Sertürner)在1805至1816年之间发现了它。泽尔蒂纳是一位药剂师助手,他致力于了解吗啡的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后来通过将未被加工的鸦片浸泡在热水和氨水中分离出吗啡晶体。[2]
当时泽尔蒂纳并不知道他所发现的物质的作用。才开始,他以狗为实验对象做测试(后来所有实验对象均死亡),然后他又在自己和三个男孩身上做实验。最终他将这种新的化合物记录下来,表示它和鸦片类似,能够缓解疼痛、引起兴奋。但是过多的剂量将会导致焦虑(厌恶)感、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咳嗽反射抑制。并且他发现在抑制疼痛方面,这种成分的效力将近是鸦片十倍。后来使用希腊梦神Morpheus的名字将其命名为吗啡(morphine)。[2]
1847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Liebig)推导出其分子式为C17H19NO3。Wright通过双乙酰化实验确证了吗啡的两个自由羟基的存在,Grimaux发现其中一个羟基非常容易发生甲基化,从而推断可能是酚羟基。可待因氧化为可待酮的实验证实了另外一个为醇羟基,剩下的不活泼的氧必定为为醚键。氢化实验证实了双键的存在。Von Braun降解(NMe—NCN)以及Hoffman降解意味着环状三级胺的存在,连续的霍夫曼降解可以得到三甲基胺、乙烯和芳环骨架,在锌粉中蒸馏吗啡可以得到氧化的菲环骨架。1925年,罗宾逊(RobinSon)首次正式确定其结构式。1952年,盖兹(Gates)通过首次全合成证实了罗宾逊推导的结构式的正确性。[3] 1955年,Hodgkin发表了吗啡的氢碘酸盐二水化合物的单晶结构研究,同年,Kartha通过研究的氢溴酸盐二水合化合物最终确定了吗啡的绝对构型。[4] 1968证明其绝对构型。70年代后,逐渐揭示出其作用机制。[5]
理化性质
纯态吗啡为无色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遇光易变质。吗啡难溶于水,易溶于氯仿及热乙醇中,而盐酸吗啡可溶于水和酒精[6] 。市售产品一般含一分子结晶水,熔点(mp)254-256℃,难溶于水。MOP与盐酸、硫酸、醋酸及水杨酸可生成盐,含3分子结晶水的盐酸吗啡为医疗中常用的麻醉剂。
Ⅲ 美国医学奇观:海洛因曾上市,用作治疗吗啡成瘾,效果如何
如今霍夫曼的这两种发明都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已久,虽然一种是救治患者的良药,一种是威胁生命的毒药,但霍夫曼发明这两种药物的出发点始终是坚定的,他发明的初衷是为人类谋福音。
与其说海洛因带来的灾难是发明者霍夫曼的过错,倒不如说是将海洛因推向市场的那家公司,倘若他们慎重进行临床试验,及时发现海洛因的致瘾性,也许海洛因根本就不会在世界上流通,也不会给人类带来如此大的灾难。
Ⅳ 20世纪初,海洛因被发明科学家发明海洛因的初衷是何目的
主要是用来止痛的,止痛效果比吗啡强好几倍,后来医生甚至建议在治疗疼痛、抑郁、支气管炎、哮喘甚至胃癌时都可以使用海洛因。
Ⅳ 吗啡,一种强效镇痛药,一种毒品,成瘾与去痛之间,你会怎么选
吗啡制剂,一种强效镇痛药,因为其带来的副作用也成为了毒品,但是不可否认的说,吗啡是人类发明的最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药物之一。
虽然剂量无上限规定了,但是对于每个患者而言,使用的量都是不同的,药量越高,不良反应也会随之增加。除了对癌症晚期的疼痛,其他一些镇痛药无效的疼痛,比如急性锐痛,如严重创伤、烧伤等也可以应用,但是一定是其他镇痛药无效的前提下,要不然医生是不会给你使用吗啡的。内脏绞痛,比如肾绞痛等,可以用吗啡但是不能单独使用,还是应与阿托品等解痉药联合使用。虽然,吗啡的镇痛效果很好,但是也不会给病人长期使用,因为这个药连续使用3~5日即产生耐受性,1周以上可致依赖性。
另外,对于未明确诊断的剧烈疼痛,尽可能不用吗啡,以免掩盖病情。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愿世间永没有病痛!
【不药博士】简介
生命科学博士,执业药师,高级营养师,守护生命健康,拒绝伪养生,手把手调养一个健康的你!
Ⅵ 毒品最早起源于哪个国家
毒品最早起源于德国。
在奴隶社会,人们种植、采集毒品原植物用于消遣取乐、医治疾病或宗教、部落的庆典活动。9世纪,罂粟作为药品输入唐朝国都长安。
清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大肆倾销鸦片。一场灾难深重的鸦片之害降临华夏大地,并引发了1840年和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
清末民初,胶东人“抽大烟”也广泛流行,且讲究的是“胶州灯、寿州斗、张潘的烟签子、蓼兰竹的烟枪杆子、刘鸣岐的角雕烟盒子”。
1806年,德国化学家F·W·A·泽尔蒂尼从鸦片中分离出一种白色结晶粉末,传入中国后即称为“吗啡”。
1874年,英国化学家C·R·赖特最先以吗啡和乙酐合成白色晶体———海洛因。1925年《日内瓦禁毒公约》规定,除科学需要和合法医疗外,严禁非法使用海洛因等。
(6)吗啡发明扩展阅读:
吸毒危害:
(1)身体依赖性,由于反复用药所造成的一种强烈的依赖性。
毒品作用于人体,使人体体能产生适应性改变,形成在药物作用下的新的平衡状态。一旦停掉药物,生理功能就会发生紊乱,出现一系列严重反应,称为戒断反应,使人感到非常痛苦。用药者为了避免戒断反应,就必须定时用药,并且不断加大剂量,使吸毒者终日离不开毒品。
(2)精神依赖性
毒品进入人体后作用于人的神经系统,使吸毒者出现一种渴求用药的强烈欲望,驱使吸毒者不顾一切地寻求和使用毒品。一旦出现精神依赖后,即使经过脱毒治疗,在急性期戒断反应基本控制后,要完全康复原有生理机能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
更严重的是,对毒品的依赖性难以消除。这是许多吸毒者在一而在、再而三复吸毒的原因,也是世界医、药学界尚待解决的课题。
(3)毒品危害人体的机理
中国流行最广、危害最严重的毒品是海洛因,海洛因属于阿片灯药物。在正常人的脑内和体内一些器官,存在着内源性阿片肽和阿片受体。
在正常情况下,内源性阿片肽作用于阿片受体,调节着人的情绪和行为。人在吸食海洛因后,抑制了内源性阿片肽的生成,逐渐形成在海洛因作用下的平衡状态,一旦停用就会出现不安、焦虑、忽冷忽热、起鸡皮疙瘩、流泪、流涕、出汗、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这种戒断反应的痛苦,反过来又促使吸毒者为避免这种痛苦而千方百计地维持吸毒状态。冰毒和摇头丸在药理作用上属中枢兴奋药,毁坏人的神经中枢。
Ⅶ 阿司匹林的发明者,为何在11天后又发明了海洛因
说起阿司匹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毕竟这是一种极为常见的镇痛,消炎药物,基本所有的药店中都有出售这款药物。据了解,阿司匹林已经被人类使用了上百年的时间了,期间它为无数人减轻了痛苦,而它也因此誉为是医药史上的三大经典药物。但是,你知道吗?发明出阿司匹林的人是一个“天使”,但同时他也是一个“魔鬼”,因为他前脚刚发明出阿司匹林,后脚(11天后)就发明出了害人不浅的海洛因。那么,这个即使魔鬼又是天使的人是谁呢?
至于海洛因的发明者霍夫曼,人们对他的评价是包褒贬不一的,有人认为他是天使,发明出了阿司匹林这种治病良药,但也有人认为他是恶魔,因为他发明出了海洛因这种毒品。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Ⅷ 发明针管的故事
1853年,苏格兰的亚历山大·伍德和法国的查尔斯·普拉乏斯第一次将针筒和针头组回合到一起,答这一创新也就成为了现代注射器的鼻祖。
亚历山大使用这一新工具向病人皮下注射吗啡,来治疗睡眠障碍。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亚历山大的妻子因为自己注射吗啡过量而去世。
几年以后,亚历山大又为注射器的针管加上了刻度,并换上了更细的针头。这一系列的改良立即吸引了众多医生的注意,并很快得到了广泛应用。这让许多疾病可以医治,带来了医学史上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