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女孩的发卡》讲女孩买发卡后自信美丽,却发现发卡早就掉了,这个故事出自哪里!
出自(女孩故事)里面的一个叫 红红的发卡 ,讲得是一个叫红红的女孩,总觉得自己长得不够好看,很自卑,后来买了一个发卡带在头上,
2. 发夹是谁发明的
山东大亨发明的
3. 旋风少女中的戚百草是怎样发现草莓发夹是若白师兄买给她的而不是初原师兄呢最后若白师兄和百草在一起了
在和加藤银百合比赛前,百草用手指顺了顺头发,然后发现草莓发卡不见了,当时距出场还有几分钟,百草告诉了若白,急着要回休息室找发卡,若白呵斥她上场,然后发现她很不在状态,就在比赛前问百草为什么会那么在意那个发卡,百草说那是初原送她的,若白就告诉她是自己送的,让百草不要再在意那个发卡。
最后若白和百草在一起了。若白师兄生病住院,百草就一直守着他,后来晓莹发现他们其实是互相喜欢的,就点醒百草喜欢的是若白,后来百草向若白表白,之后百草参加比赛。最后是七年后百草和若白观看他们的孩子芽芽参加跆拳道比赛。这个是小说版结局,具体最终结局还是得看电视剧。希望对你有帮助,
4. 发卡是谁发明的
LZ你好,你是说森林发夹这个地图么?很简单,它是韩国NEXON公司的工作人员经过多日的思索想出的这一经典地图。
5. 谁知道各种发夹的意义
送很细的发夹表示你比较注重小节,并希望女孩子留半长的披肩发或短发,送比较大点的发夹说明你是一个比较随和的人,并希望女孩子能把头发盘起来,送很大的发夹说明你是一个性格比较外向型的人,同时也喜欢女孩子留长披肩发或把头发扎一起放后面。
如果你送给女孩子的发夹被她接受了就说明她已经把你当成了朋友,如果她马上戴在头上说明她很喜欢你,如果她长期戴在头上说明她非常喜欢你。
戒指的意义,看完后不要再戴错了!
据说左手的无名指有一根血管直接与心脏联系,所以新人一定要把结婚戒指亲手戴在对方的左手无名指上。
爱你到心里!情愿为你的爱而受戒!戒指戴在不同的手指有不同的意义呀。
右手和左手都有不同的意义。
右手小指:不谈恋爱。
右手无名指:热恋中。
右手中指:名花有主。
右手食指:单身贵族。
左手小指:不婚族。
左手无名指:结婚。
左手中指:订婚。
左手食指:未婚。
大拇指都是代表权势的意思,也可以做自信的意思。
戴戒指是有讲究的。按西方的传统习惯来说,左手显示的是上帝赐给你的运气,因此,戒指通常戴在左手上。
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戴法是:食指———想结婚,表示未婚;中指———已经在恋爱中;无名指———表示已经订婚或结婚;小指———表示独身。
至于右手,在传统上也有一个手指戴戒指时是有意义的,那就是无名指。据说戴在这里,表示具有修女的心性。
还有一种戒指,当你戴它的时候,无论你戴在哪里都不具备任何意义,这种戒指就是一般的花戒。这种戒指是起一种装饰的作用,可以戴在任何你想戴的手指上。
戒指戴在拇指上是十分奇怪的,因此不推荐。戒指戴在食指上,感觉是比较有个人主张。最正式的戴法莫过于戴在中指上,如果不想有太正式的感觉,可以在左或右指再加一个简单的指环。无名指上的戒指通常是结婚戒指,无名指长得比较纤细,因此不管什么戒指,戴起来都是标准的秀气。最新鲜的戴法,莫过于把戒指戴在小指头上了。一枚小小的、简单的尾戒,让女性的手莫名其妙地可爱起来,一般代表“我现在只想单身,请不要浪费时间追求我”的意思.
戴设计性比较强的戒指时,如果想更有个人风格,可以考虑搭配另一个材质相同、线条较简单的指环在另一指上。如果戒指的材质属性可以和手表搭配,那是最好不过的了。例如你戴的是枚可爱的花戒指,就可以配一只皮质金框的表。如果你并没有太多可以变换的表或戒指时,不妨考虑把戴戒指的手和戴手表的手错开,不要让不协调的两件配饰在同一只手上出现。
在同一只手上戴两枚戒指时,色泽要一致,而且一枚戒指复杂时,另一枚一定要简单。此外,最好选择相邻的两只手指,如中指和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或无名指和小指,千万不要中间隔着一座“山”。比较通用的一种说法是:戴在拇指上表示追(有行动的对对方的追求),戴在食指上表示求(仅限于内心对爱情的渴望),戴中指表示定(正处在恋爱中或已经订婚了),戴在无名指上表示结(已经结婚了),而戴在小指上就表示离(决定单身或离婚了)。在国外,不戴戒指也表示“名花还无主,你可以追我”。
戒指泄露的心底故事
戒指不仅仅是装饰品,你喜欢戴哪一类戒指,喜欢戴哪根手指,都会泄露你的心底故事。
对男士来说—— .戴纯银戒指表示性情温和,易迁就他人。.戴金戒指者较重视利益,往往会有精明的生意头脑。.戴翡翠玉石者注重品味素质,处事严谨。
对女士来说—— .喜爱粉红钻或粉红色珊瑚者,感情丰富而浪漫。.喜爱红宝石或红碧玺者,热情似火。.喜爱蓝宝石或海蓝宝者.较内向冷淡。.喜爱祖母绿或土耳其石者,情感纤弱。
手指与戒指—— 戒指戴在不同的手指上,能体现与性格有关的心理含义。.喜戴在食指者,性格较偏激倔强。.喜戴在右中指者.崇尚中庸的人生观念。.喜戴在左中指者,有责任感,重视家庭。.喜戴在小手指者,有自卑感。
6. 发夹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现代发夹是在中国古代的发饰用品上的提升,不知是谁发明的。我国古代已经有了很多束发用品。
古代女子发饰的种类
笄
笄是古代女子用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帽子上,是簪、钗的鼻祖,曾在河姆渡遗址中出土过。因古代女子成年时用笄将头发绾起,故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礼记·内侧》有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说的是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年,可以许嫁,谓之及笄。
簪
簪是古人最常用的绾发饰品,由笄发展而来,更为精致华丽。古代男女都会用簪来固定发冠,亦有把笔插在头上,方便随时记事,称作簪笔。簪一般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作而成,多加以珠宝点缀装饰,后来专指女性绾髻的首饰。发簪的式样随着时间的发展亦变得愈加繁复精美,簪头的雕刻从简单的几何图案到做工精细的花草虫鸟,再到嵌入玉石珠宝等,成为女性首饰中非常重要的一种。
钗
钗是由两股簪子交叉而成的发饰,所谓“单股为簪,双股为钗”,钗头与簪头一样也是式样丰富。除了用以装饰头发之外,钗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予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逢时再合在一起。
步摇
步摇始见于汉代宫廷后妃的礼制首饰,汉代以后,步摇才逐渐被民间百姓所见。步摇的形式一般为花卉、凤凰、蝴蝶或其他带有翅膀类的鸟兽,垂有流苏或坠子,走路的时候饰品会随之摆动,故名步摇。《释名·释首饰》中写道:“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后汉书·舆服志下》亦有载:“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华……”
7. 请问谁知道:哪些牌子的发夹比较好想买来送人的。谢谢!
伊泰莲娜、蒙特丽、She's
的质量也不错,如果说到价位,实惠的是新光饰品。不过商场现在很少有了,得到批发市场去买了。不知道你是哪的人,我们这的益友商场有新光饰品销售。
8. 牙签是谁发明的
牙签是谁发明的?
我来答
奶
牙签的历史 牙签其实是一种重要的口腔卫生用具,它已经有超过2000年的历史了。由于它的体积细小,制作的材料通常是木材或竹子,而且也很容易被化为灰烬,因此它的地位低微,历史上也确实很少留下关于牙签发明的证据。幸而,中国的考古学家发掘出以黄金打制而成的牙签,制作的年代大概在汉末时期。这种黄金牙签虽然属于少数的皇族,而非平常百姓所有的,但依然可证明公元3世纪中国已有牙签了。 一直以来,人们有一种错觉,就是将筷子与牙签同样视为是中国人的发明品。因为一般人以为,中国人一向讲究饮食,在饮食文化发达的中国,既然有人发明了筷子这种实用品,那么与它相关的用品牙签,也理所当然地同时被发明出来。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其实这种即用即弃的东西是源自印度的,有人认为它可能与佛祖释迦牟尼给弟子们传授卫生有关。牙签与牙刷在早期都被称为“杨枝”,起源于印度。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向弟子们讲道时,发现围在他四周的弟子们,在开口说话时都有口臭的毛病,于是释迦牟尼给他们另外教授了卫生课。他说:“汝等用树枝刷牙,可除口臭,增加味觉,可得五利也。”释迦牟尼当时在菩提树下弘扬佛法,顺便教导弟子们消除口臭的方法。至今,印度的劳苦大众,在早上仍会以树枝或木片刷牙和剔牙,大概与此传说有关。由此推算,早在二千年前,印度人已经懂得用树枝或木片,当作牙刷来清洁口腔。后来,印度人这种用树枝来消除口臭的秘诀,随着到访的佛教僧人传入了中国。于是,他们就地取材多用杨柳作齿刷工具,因此从印度文翻译成汉语就写成了“杨枝”。现代汉语已经不再用“杨枝”一词,而只有日本仍是源用这个古词。 牙签的发展 在我国,每年要消耗超过6000亿支牙签,连起来可绕地球100圈。如果用木材制造,需消耗木材160万立方米,相当于203万亩树林;如果用竹子制造,需要消耗竹子140万吨、相当于70万亩竹林。“中国人每天这个不经意的小动作,要砍荒多少绿地!在韩国、日本,木制牙签已经全面禁用。 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开始诞生了 淀粉牙签 。淀粉牙签一般采用玉米淀粉、地瓜淀粉、薄荷制剂、白茅根制剂、白芷制剂、明矾、山梨醇、水、食用色素为原料,将水加温至沸点后与各原料搅拌混均后置于挤出机中在高温高压下挤出成条状后用自然温度下的清水喷淋洗涤,将喷淋洗涤后的条状原料置于冷冻设置中在-21℃条件下冷冻24小时,冷冻后取出用自然温度下的清水喷淋洗涤再置于干燥设备中在35-40℃条件下干燥24-30小时后取出切割成牙签长度的短段,切割后的短段原料用研磨机削磨后即为成品。具有质地坚硬、不分叉、不易折断、可溶于水作为饲料,对环境无污染、对牙龈具有保健作用的特点。 这种牙签软硬适中无毒不伤人,一年能‘救’下几十万亩树林。在两会期间,曾有全国政协委员、延边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朴惠善见人就掏出几枝白色透明的小牙签,向大家推销“能吃”的环保淀粉牙签。 牙签剔牙的正确方法 日常饮食之后,很多人有饭后剔牙的嗜好。其实,整齐排列的健康牙齿一般不容易嵌塞食物,而经常剔牙会损伤牙齿和牙床,造成牙龈萎缩、牙根暴露、牙缝变宽。牙缝越宽,食物残渣越易嵌进去,形成了恶性循环。即俗话说的“牙齿越剔越稀”。那么用牙签剔牙到底好不好?我们认为,只要使用正确,剔牙有益无害。 剔牙要选用优质木质或象牙牙签,注意有足够的硬度和韧性、表面光滑、中间向两端逐渐变细。 剔牙手法是:将牙签沿着牙面慢慢地置入龈沟(牙间隙)底部,再向舌侧轻轻推出食物残渣,动作一定要轻柔,以免损伤牙周组织。提倡饮食后约15~20分钟漱口。漱口时,一定要闭上嘴,用一定的力量鼓动颊部,使漱口液从牙缝中内外来回流动,将食物残渣及污物冲洗出来。牙缝里嵌塞的食物残渣实在漱不出来,可以用牙刷刷,或用手帕、毛巾按在食物所塞的部位轻轻一擦就可以出来,这样既促进牙的新陈代谢,又有强齿固齿之功效。 牙签的选择 人吃饭或食物时特别容易塞牙。这时,牙签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工具。牙签除剔除塞入牙间的食物,还有清除牙菌斑、软垢的作用,特别是邻面的牙菌斑。正确地使用牙签,可作为每天刷牙的补充,有利于牙齿保健。 剔牙要选择合适的牙签,使用正确的方法。有人塞牙后急于剔除、随便操起什么就剔,如小刀、火柴棍、大头钉、发夹等,这不仅对牙齿和牙周组织有害,还会加大牙齿间的缝隙,造成更加严重的塞牙。 牙签以硬质、光滑无毛刺、横断面扁圆形或三角形为佳,尖端略细。 牙签以45度角进入牙齿与牙龈之间,尖端指向咬合的方向,顺着每个牙缝的两个牙面慢慢滑动,用力不可过快、过猛,牙签的侧面紧贴牙面刮动数次,最后要漱口,每天一次或每餐后进行。 牙签是一些中老年人的必备品,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造成牙龈炎、牙龈萎缩、牙间隙增大而导致牙周疾病。牙签最好在牙间有空隙存在的情况下使用,如果牙龈乳头正常,牙签只限于用在牙龈沟内,切不可将牙签用力压入牙间乳头区,因为这样会使本来没有间隙的牙齿间形成缝隙,食物更容易嵌塞,再用牙签去剔,久而久之,成为恶性循环,使牙间隙增大,牙龈乳头萎缩,既造成牙周病又影响美观和功能。 注意事项: 剔牙要选择合适的牙签,使用正确的方法。有人塞牙后急于剔除、随便操起什么就剔,如小刀、火柴棍、大头钉、发夹等,这不仅对牙齿和牙周组织有害,还会加大牙齿间的缝隙,造成更加严重的塞牙。 牙签的安全问题 一根小小的牙签,可能藏了数万个细菌,容易病从口入,比如乙肝、结核等疾病。近日,中消协发布消费警示说,国内餐馆配备的牙签许多是“三无”产品,而国家尚未为牙签制订相关标准。因此,消费者每次应只选取一支牙签,用过后即折断,防止二次污染。 据了解,牙签安全问题在两个阶段可以产生。一是生产阶段,由于牙签制作技术含量低,生产者多为家庭作坊,质量难以保障;二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保存不合适,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9. 谁知道这种发夹叫什么名字
鳄鱼夹 或者尖嘴夹http://item.taobao.com/auction/item_detail-0db1-.htm?cm_cat=0&source=dou
10. 有关一些科学伟人的发明与其发明的详细资料
爱 迪 生
一、生平简介
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 1847~1931)美国著名的发明家、企业家。1847年2月日诞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米兰镇的一个农民家庭。8岁进学校读书,只学习了三个月,就不得不退学回家,由当过乡村教师的母亲、辅导他自学。12岁时,家庭生活困难,开始在列车上卖报,16岁时发明了自动定时发报机,之后不断有发明问世,一生中共完成2000多项发明,1928年被授与美国国会金质特别奖章。1931年10月18日,爱迪生在西奥伦治逝世,终年84岁,1931年10月21日,全美国熄灯以示哀悼。
二、科学成就
爱迪生是一位闻名世界的伟大发明家。他一生的发明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爱迪生的主要贡献有:
1.爱迪生在科学技术中最重大的贡献是发明了留声机和白炽电灯。
今天,我们很难想象生活中可以没有电——无法开亮一盏灯,听唱片,去电影院,或给某人打个电话。然而,所有这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全都是一个人实用的发明创造的结果——他就是托马斯·爱迪生。
在爱迪生之前,马路上,居室里,工厂里,都只能使用靠手工点燃的昏昏蒙蒙的煤气灯。夜幕一降,工厂纷纷关门。电或者电话并不是爱迪生发明的。但是他那种实用性的发明和改进把电和电话的用途推向了每一个角落。
爱迪生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家,他开现代世界技术革新之先河。这位不知疲倦的发明家把我们从蒸气时代带入了20世纪。
2.爱迪生还在电影、有轨电车、矿业、建筑以及兵器等方面,有许多著名的发明创造。
3. 爱迪生还在一个真空灯泡里观察到热电子发射现象,后人把它称做“爱迪生效应”,热电子发射的发现,为研制电子管奠定了基础。
三、趣闻轶事
1.孵蛋的经历
爱迪生在童年时代就爱动脑筋,好奇心特别强,有一天早晨,全家突然发现爱迪生不见了,到处找也找不到,一直到了晚上,才发现他趴在鸡舍旁,肚子下面压了一大堆鸡蛋,原来他异想天开,要用自己的身体来孵小鸡,结果事与愿违:蛋壳破裂,蛋黄横溢。小爱迪生也明白了:鸡可以孵蛋,但是出于某种原因,人不能孵蛋。
2.最差的学生
爱迪生喜欢了解他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但是对于上学就另当别论了。爱迪生8岁那年上学,当时他家刚搬迁到另一个大湖旁的休伦港不久。整天困在教室里,他感到太没意思了。
像当时的大多数教师一样,这所学校的老师也信奉棍棒教育。爱迪生非常害怕藤条,尽管如此,他仍然学不进老师教的那一大堆知识。而他好问的习惯更使得老师生气。
爱迪生成了班上最差的学生,一连3个月都是如此。后来他听见老师议论他,说他有毛病,说他“addled”。爱迪生知道这是什么意思:addled蛋就是坏的、变质的蛋。一怒之下,他冲出了教室,再也不愿回去。
在家里,他的母亲南茜站在他一边。有一段时间爱迪生时断时续地去过一些别的学校。但大部分时间里是母亲亲自教他。或者不如说,她任由他去自学。在她的鼓励下,他如饥似渴地读书:莎士比亚、历史、《圣经》。在他9岁那年,有一天,她给了他一本科学方面的书,这是他第一次看这种书。书名叫《自然哲学的学校》,它让读者们在家里做一些简单的实验。从那时候起,艾尔的生活就起了变化。
他如痴似醉地将这本书读完,做了里面所有的实验,然后他做起了自己的实验。他买来化学制品,四处搜寻电线之类的边角料,在卧室里建起了一个实验室。他做的实验之一是将两只大猫的尾巴搁在电线上,将它们的毛相互摩擦,试图产生静电。唯一的结果是他被两只猫抓得鲜血淋淋!
他的另一项早期实验是让一个朋友服用大剂量的起泡粉,希望这种粉在人体内产生的气会像充满气的气球一样将他送上天。
3.艰苦探索,“大海捞针”终于成功了
爱迪至12岁时开始他艰苦的闯荡生涯,他作过火车上的报童,学会了发报技术,到过波士顿、纽约,一直到24岁时才有了自己的工厂和美满幸福的家庭,爱迪生在1878年时宣布要发明一种光线柔和、价格便宜的安全电灯。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爱迪生试验过硼、钌、铬、碳精以及各种金属合金,共1600多种材料,历时13个月,但是都没有成功。一些人吹起了冷风,说爱迪生这次是“吃进了自己啃不动的东西”。一个曾经在爱迪生那里工作过的物理学家称这个试验是“大海捞针”。但是,爱迪生不怕失败,坚持试验,下决心要从大海中捞起针来。功夫不负有心人。1879年10月10日星期天下午5时,爱迪生点亮了用碳化棉丝作灯丝的灯泡,他亲自观察和做记录。这一次,灯泡明亮、稳定,1小时、2小时、3小时、……灯泡一直亮着。从19日、20日到21日,没有一个人去休息。直到21日下午2时,当点燃到第45个钟头的时候,爱迪生叫助手把电压加高一点,灯泡更亮了。又过了几分钟,灯丝终于烧断了。12月21日,纽约先驱论坛报用整版篇幅详细报道了灯泡试验成功的消息。爱迪生获得了全部专利,人们公认白炽灯是由他发明的。1879年除夕,爱迪生把60个灯泡点亮了挂在门罗公园里,当时下着大雪,竟有3000多人顶着大雪来参观。
爱迪生是一个讲究实际的人。他的座右铭是:“我探求人类需要什么,然后我就迈步向前,努力去把它发明出来。”有人说,发明是命运的产物,爱迪生是天才。爱迪生却感叹地说:“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血汗!”当有人问他在发明灯泡的1万次失败期间是怎样坚持下去的时候,他说,在这个过程中他从未失败过;相反,他找到了1万种无效的方法。他一生中写下的3400本详细记录发明设想、实验情况的笔记,就是这段话的有力佐证。爱迪生77岁那年有人问他:“您什么时候退休?”他脱口而出说:“在我出殡前的那一天!”有一次,有人半开玩笑地问爱迪生:“您是否同意给科学十年休假?”爱迪生严肃地回答说:“科学是一天也不会休息的,在已经过去的亿万年间,它每分钟都在工作,并且还要这样继续工作下去。”的确,爱迪生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已经80多岁了,为了“做出更多的发明”,仍在勤奋地工作,致力于从本国的杂草中提取胶乳。
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简介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
居里夫人,原名玛丽·斯克洛多夫斯卡,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兰华沙市的一个教师家庭。
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 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印象。
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
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时间,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终去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亚·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一生的时候说: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正面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够取得,不仅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难以想像的和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