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照相机是谁发明的
照相机的发展简史一个不透光的盒子,这就是照相机。照相机是用感光胶片反景物拍摄下来的摄影器材。它的发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我国对光和影像的研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1031至1095年)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 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 从1839年至1924年这个照相机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钮扣形、手枪形等照相机。 从1925年至1938年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罗莱、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在此阶段,照相机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学式取景器、测距器、自拍机等被广泛采用,机械快门的调节范围不断扩大。照相机制造业开始大批量生产照相机,各国照相机制造厂纷纷仿制莱卡型和罗莱弗莱型照相机。黑白感光胶片的感光度、分辨率和宽容度不断提高;彩色感光片开始推广,从而使摄影队伍迅速扩大并走向专业化。 从1939年之后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此阶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纪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胶片的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光学工业制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学玻璃,如镧、钛、镉等玻璃。从而更好地校正了摄影镜头的像差,使镜头向大孔径和多种焦距的方向迅速发展。因而,出现了变焦、徽距、折反射式、广角等多种摄影镜头。镜头单层镀膜得到普遍推广。照相机出现了计数器自动复零、反光镜自动复位、半自动和全自动收缩光圈等结构。照相机的质量、产量开始飞速发展。 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今为第三阶段的后期。这期间,日本的小西六摄影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调焦照相机--柯尼卡C35A型135照相机.接着日本又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双优先式自动曝光照相机--美能达XDG型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开创了一台相机具有多种曝光功能的先例。 这期间,光学传递函数理论进入了光学设计领域,出现了成像质量高,色彩还原好,大孔径,低畸变的摄影镜头。同时,镜头向系列化发展,由焦距几毫米的鱼眼镜头到焦距长达2米的超摄远镜头,并有了透视调整、 变焦徽距、夜视等摄影镜头。电子技术逐渐深入到照相机内部,多种测光、高精度的电子镜间快门、电子焦平面快门以及易于控制的电子自拍机等都纷纷出现。曝光补偿、存储记忆、多纪录功能、电动上弦卷片、自动调焦等各种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应用,高度自动化、小型、轻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质的各种新型相机,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不断问世,从而为摄影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设备。
如果说第一台相机,那时候没有商业化,没有品牌,个人作品而已.1839年8月19 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如图:
第一台数码相机,也没有商业化,只是知识产权属于柯达 .
1974 年,时任柯达应用电子研究中心工程师的Steven Sasson赛尚,肩付起了发明“手持电子照相机”的重任。次年,他的首部原型机便告问世——重 8.5 磅,由16 节AA电池驱动,将照片记录在磁带内——拍下了历史上的首张数码相片。
具体见:http://wenwen.soso.com/z/q178004288.htm?ri=2001&rq=18208491&uid=0&pid=w.xg.yjj&ch=w.xg.llyjj
2. 小孔成像的发明者
墨翟
前468-376
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学者韩非,在他的书里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人请了一个画匠为他画一张画。三年以后,画匠告诉他:“画成了!”他一看,八尺长的木板上只涂了一层漆,什么画也没有,便大发脾气,认为画匠欺骗了他。画匠说:“请你修一座房子,房子要有一堵高大的墙,再在这堵墙对面的墙上开一扇大窗户。把木板放在窗上,太阳一出来,你在对面的墙上就可以看到一幅图画。”他半信半疑,照画匠的话去办。果然,在屋子的墙壁上出现了亭台楼阁和往来车马的图象,好像一幅绚丽多彩的风景画。尤其奇怪的是,画上的人和车还在动,不过都是倒着的!
大约两千四五百年以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的直线进行的性质。这是对光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墨经》中这样纪录了小孔成像:
“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
“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这里的“到”古文通“倒”,即倒立的意思。“午”指两束光线正中交叉的意思。“端”在古汉语中有“终极”,“微点”的意思。“在午有端”指光线的交叉点,即针孔。物体的投影之所以会出现倒像,是因为光线为直线传播,在针孔的地方,不同方向射来的光束互相交叉而形成倒影。“与”指针孔的位置与投影大小的关系而言。“光之人,煦若射”是一句很形象的比喻。“煦”即照射,照射在人身上的光线,就像射箭一样。“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是说照射在人上部的光线,则成像于下部;而照射在人下部的光线,则成像于上部。于是,直立的人通过针孔成像,投影便成为倒立的。“库”指暗盒内部而言。“远近有端,与于光”,指出物体反射的光与影像的大小同针孔距离的关系。物距越远,像越小;物距越近,像越大。
《墨经》在两千多年前关于针孔成像的描述,与今天的照相光学所讲的是完全吻合的
3. 照相技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照相技术的发明时间具有争议,有人认为法国人J.N.涅普斯在1826年首先成功地照了相,但又有人回认为另一答法国人L.J.M.达盖尔在1839年的成就才是照相术的发明年代,因为他的卤化银方法是以后发展的基础。
在欧洲,15、16世纪出现了以透镜代替针孔的暗室,而对成像的解释却到17世纪J.开普勒才完成。这种成像装置仅供人们观察或描绘外物之用,是一间房间;其后向小型化、自动化方面发展而成为现代的照相机。
实际上外文的照相机一词就是从暗室演变而来的。另外,配合各种专业要求,还发展成种种专用照相机,如天文、航空、制版、显微等,那些照相机的形式可能与日常的照相机很不相同。
(3)成像的发明扩展阅读
照相机的类型:
照相机方盒式是最简单价廉的,配备风景物镜,时间与f数皆固定,亦不调焦,拍摄时只在适当时机按动快门而已。稍后是折叠式,暗箱是可折叠的,拍摄时张开,调焦,选择恰当的f数和时间进行曝光。折叠时虽小巧,放开总需时间,往往来不及抢拍。
现在最流行的是前述双镜头或单镜头反射式以及使用36毫米或更小胶卷的小型照相机,镜头伸缩方便。近来更辅以种种自动化设施,乃至内装闪光灯等。
4. 相机是谁发明的
第一章 照相机的发展简史
一个不透光的盒子,这就是照相机。照相机是用感光胶片反景物拍摄下来的摄影器材。它的发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我国对光和影像的研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1031至1095年)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 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
从1839年至1924年这个照相机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钮扣形、手枪形等照相机。
从1925年至1938年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罗莱、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在此阶段,照相机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学式取景器、测距器、自拍机等被广泛采用,机械快门的调节范围不断扩大。照相机制造业开始大批量生产照相机,各国照相机制造厂纷纷仿制莱卡型和罗莱弗莱型照相机。黑白感光胶片的感光度、分辨率和宽容度不断提高;彩色感光片开始推广,从而使摄影队伍迅速扩大并走向专业化。
从1939年之后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此阶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纪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胶片的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光学工业制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学玻璃,如镧、钛、镉等玻璃。从而更好地校正了摄影镜头的像差,使镜头向大孔径和多种焦距的方向迅速发展。因而,出现了变焦、徽距、折反射式、广角等多种摄影镜头。镜头单层镀膜得到普遍推广。照相机出现了计数器自动复零、反光镜自动复位、半自动和全自动收缩光圈等结构。照相机的质量、产量开始飞速发展。
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今为第三阶段的后期。这期间,日本的小西六摄影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调焦照相机--柯尼卡C35A型135照相机.接着日本又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双优先式自动曝光照相机--美能达XDG型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开创了一台相机具有多种曝光功能的先例。
这期间,光学传递函数理论进入了光学设计领域,出现了成像质量高,色彩还原好,大孔径,低畸变的摄影镜头。同时,镜头向系列化发展,由焦距几毫米的鱼眼镜头到焦距长达2米的超摄远镜头,并有了透视调整、 变焦徽距、夜视等摄影镜头。电子技术逐渐深入到照相机内部,多种测光、高精度的电子镜间快门、电子焦平面快门以及易于控制的电子自拍机等都纷纷出现。曝光补偿、存储记忆、多纪录功能、电动上弦卷片、自动调焦等各种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应用,高度自动化、小型、轻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质的各种新型相机,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不断问世,从而为摄影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设备
5. 照相机是怎样发明的
一个不透光的盒子,这就是照相机。照相机是用感光胶片反景物拍摄下来的摄影器材。它的发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我国对光和影像的研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1031至1095年)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 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
从1839年至1924年这个照相机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钮扣形、手枪形等照相机。
从1925年至1938年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罗莱、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在此阶段,照相机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学式取景器、测距器、自拍机等被广泛采用,机械快门的调节范围不断扩大。照相机制造业开始大批量生产照相机,各国照相机制造厂纷纷仿制莱卡型和罗莱弗莱型照相机。黑白感光胶片的感光度、分辨率和宽容度不断提高;彩色感光片开始推广,从而使摄影队伍迅速扩大并走向专业化。
从1939年之后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此阶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纪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胶片的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光学工业制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学玻璃,如镧、钛、镉等玻璃。从而更好地校正了摄影镜头的像差,使镜头向大孔径和多种焦距的方向迅速发展。因而,出现了变焦、徽距、折反射式、广角等多种摄影镜头。镜头单层镀膜得到普遍推广。照相机出现了计数器自动复零、反光镜自动复位、半自动和全自动收缩光圈等结构。照相机的质量、产量开始飞速发展。
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今为第三阶段的后期。这期间,日本的小西六摄影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调焦照相机--柯尼卡C35A型135照相机.接着日本又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双优先式自动曝光照相机--美能达XDG型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开创了一台相机具有多种曝光功能的先例。
这期间,光学传递函数理论进入了光学设计领域,出现了成像质量高,色彩还原好,大孔径,低畸变的摄影镜头。同时,镜头向系列化发展,由焦距几毫米的鱼眼镜头到焦距长达2米的超摄远镜头,并有了透视调整、 变焦徽距、夜视等摄影镜头。电子技术逐渐深入到照相机内部,多种测光、高精度的电子镜间快门、电子焦平面快门以及易于控制的电子自拍机等都纷纷出现。曝光补偿、存储记忆、多纪录功能、电动上弦卷片、自动调焦等各种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应用,高度自动化、小型、轻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质的各种新型相机,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不断问世,从而为摄影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设备。
6. 照相机是怎么发明的
一个不透光的盒子,这就是照相机。它的发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早在公元前四版百多年,我国的《墨经》权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凸镜的成像现象。到了宋代,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这时候的“摄影暗箱”虽具有照相机的某些特性,但仍不能称为照相机,因为它不能将图像记录下来。18世纪初中期,人们发现了感光材料,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从此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真正的照相机。而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则是由光学家沃哥兰德于1841年发明的。
7. 照相机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照相机成机的时间是1839年。
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7)成像的发明扩展阅读:
照相机发展历史:
最早的照相机结构十分简单,仅包括暗箱、镜头和感光材料。现代照相机比较复杂,具有镜头、光圈、快门、测距、取景、测光、输片、计数、自拍、对焦、变焦等系统,现代照相机是一种结合光学、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和化学等技术的复杂产品。
1550年,意大利的卡尔达诺将双凸透镜置于原来的针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为明亮清晰。
1558年,意大利的巴尔巴罗又在卡尔达诺的装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为提高;1665年,德国僧侣约翰章设计制作了一种小型的可携带的单镜头反光映像暗箱,因为当时没有感光材料,这种暗箱只能用于绘画。
1822年,法国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八个小时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涂有感光性沥青的锡基底版上,通过暗箱拍摄了一张照片。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8. 一次性成像照相机是美国人兰德的发明
美国人兰德发明一次性成像相机。
"给女儿照像的启示
埃得温?兰德(1909~1991)是美国20世纪摄影界的发明天才,他的一生发明成果众多,最著名的是他的一次成像摄影法。然而,有趣的是,这项使他成为摄影界巨岸的发明却起因于他给女儿的娱乐性拍照活动中。
1912年,兰德的女儿刚满3岁。兰德喜欢经常给可爱的女儿照相,而这个伶俐的小家伙却老是嚷嚷着要爸爸马上给她看刚刚拍过自己的照片。孩子的稚语一下触动了他的发明构思:“为什么不能创新发明一种这样的照相机呢?”作为已是光学摄影业著名专家和发明家的兰德来说,有了这种构想,就能迅速采取这方面的行动。他只花了一个多小时就草拟出了一次成像系统的理论构想。
其实,说来同样有趣,他这个理论构想也不是纯粹性的独创,而是由于他有了这个一次成像的发明构想,于是联想起早先就有的一种扩散转移冲洗法。这种冲洗法最早为阿克发公司的伊迪斯?威德首创,阿克发将其运用于快速拷贝系统之中。但阿克发没有看出这个方法和照相机快速成像有什么联系,其他人也同样没有看出这一点,但兰德却很深刻地看到这一点,并且紧紧抓住不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的1945年,兰德就去了英国,向给自己的公司提供扩散性转移冲洗含银乳剂的伊尔福德展示他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合作。而英国人却认为兰德的这些示范技术虽然有趣,但在实际使用上没有什么发展前途,不愿同兰德合作。
兰德回国后,为了使自己的宝利来公司掌握感光乳剂的生产技术,只好依赖于伊斯曼?柯达公司。但是兰德不甘心寄人篱下,他继而制定了一项计划,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生产感光乳剂。在此后短短的几年内,这项计划如何得以完成,又是哪些人完成的,引起了一些推测,并引起了宝利来公司同柯达公司为一次成像摄像法专利权的官司。最后宝利来公司胜松,赢得了9亿美元的赔偿。
1947年,世界上第一台一次成像式照相机诞生了。这种新颖的一次成像摄影法一炮打响,几乎一夜之间获得巨大成功。这种照相机使用一种可以剥离的胶片,拍摄后可以马上得到一张深褐色的照片。由于兰德是这种全新式样照相机的设计者,所以人们将这类照相机视为兰德发明的产品。
1950年,黑白一次成像照相机问世。
1963年,彩色一次成像照相机研制成功,并投入市场。从60年代初起,兰德主要是作为研究和发展的指导者,而他很少亲自做基础研究工作。这种特殊的一次成像胶片的主要研究工作是由别人完成的,尤其一位卡车司机的发明集装箱迅速而低廉的运输费用使美国人得以吃上新西兰的苹果、用上日本的盒式磁带录像机、穿上香港的牛仔裤、饮上法国的“华雷”矿泉水。今天,我们吃、穿、用的舶来品,很可能就是用集装箱运抵的。
原来用箱、盒、捆、包、桶、袋送来的货物,现在则装在密封的容器里,上面没有说明文字,只有产品代码供仪器检测、电脑跟踪。这套跟踪系统如此准确,竟能在15分钟内测出还需要两周才能抵达的船队的位置。
以上事实促成了世界经济的另一根本意义的转变:实现全球性“流水作业”。举例说,日本产的汽车引掣,用密封的集装箱运到肯塔基州汽车制造厂,不到一小时就安到了美国汽车上。
这种运输方式改变了世界贸易的面貌,其重大意义被认为不亚于水运从帆船过渡到蒸汽轮船。由于把码头装、卸的时间从几天甚至十几天压缩为几小时,并能装载数倍于原来的货物,它把从美国到欧洲运输等量货物的时间缩短了4周。那么,这场运输方式的革命是由谁发起的呢?是由一位美国卡车运输司机在运输工作实践中“急中生智”创造发明出来的。
马尔科?麦克莱恩1913年生于北卡罗来纳州迈克斯顿农村。1931年他买了一辆卡车跑运输,一跑就是6年。到1937年的一天,当他的车停在新泽西州霍博肯码头,他。心急火燎地等着卸货装船时,不由想到:难道不能找到一个办法把拖车直接送上船,从而节约大量时间和劳力吗?
在他把“麦克莱恩卡车运输公司”发展为全国最大的运输车队的动年里,这个念头一直没在他头脑中消失过。1955年,他收购了一家小石油运输公司,并着手对它的油轮进行改造,以便装载储运货物的大金属箱。1956年4月26日,他的第一支集装箱船队??“理想X”号,驶出了纽瓦克港,此地离他产生改革运输方式想法的霍博肯码头只有几英里。
然而,这一革新却遭到保守的海运公司、火车运输公司和工会的激烈反对。直到1966年他派了一艘货船赴荷兰鹿特丹,集装箱运输才逐渐走向世界。是霍华德?布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72年,兰德在宝利来公司股东会上向股东们展示了SX-70型照相机和它全新的冲洗程序。SX-70相机的新颖成像方法只需几分钟就可以在阳光下显现出一张色彩鲜艳的彩色照片。而原来那种与相片紧贴在一起拍摄后需要用手剥离下来毫无用处的底片就再不需要了。这种方法在70年代至80年代的十几年中不断地得到了卓有成效的改善和发展。1977年宝利来公司推出“波拉维申”一次成像电影系统,并经过改进演变为如今宝利来公司销售的35毫米波拉克罗姆一次成像彩色反转片。" 引自[儿童资源网-科学发明故事-一次成像照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