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古代民间都有哪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小发明”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古人的智慧是让人难以想象的,在以前这种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他们依旧能够做出很多令人拍案叫绝的“小发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举几个例子吧。
第一:香炉。香炉在我国很早以前就有记载了,就是一个圆形的小球,里面装有香薰,一般也只有高贵的人才能使用,而且可以起到助眠安神的作用。
其实,这样的发明在古代数不胜数,而且有很多的小发明都已经失传已久了,当时古代能够如此繁荣其实是因为当时没有条件,所以很多人都会突发奇想的去解决问题,而现如今虽然我们生活十分方便,但是同样也阻断了我们创造的积极性。毕竟生来就有前辈帮我们给安顿好了,根本不需要我们动脑筋。
但是这其实也在给世人警醒,明明现在的科技发达了,但是我们还是要向先祖先辈们学习,然后研究出更加有利于人类生存的东西,这样人类才不至于会被灭绝。
2. 谁来帮民间发明人一把
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三条规定,发明人(设计人):指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
如有民间发明要转让欢迎到科易网发布。
3. 都说高手在民间,为什么民间科学家难成大师,真的被垄断了吗
高手在民间,在大千世界中,我们都无法能够想象每个人的力量。在这个社会中有多少天才被埋没消失在人海之中,又有多少小丑轰轰烈烈呢?
不过我们现在还是经常能够听说一些民间科学家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发现了引力波、挑战科学理论、甚至研制原子弹,不过带来的并不是掌声,而是一片谩骂,其中不乏有一些为了名和利,但是也有很多发明家的存在,比如《我是发明家》的热播,只不过现在人们习惯把学术与身份、学历挂钩。
无论以后的社会上是否再能出现民间科学家,我们都要尊重每一位追梦人,他们拥有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并且也付出行动,我们没有理由去嘲笑他们努力的汗水,如果他们在小时候有条件,说不定能够成为某个领域的大师的。
4. 张淮的民间发明家
“民间发明家”
张淮是重庆长寿区葛兰中学的退休教师,中共党员。退休前,他在学校教美术兼科普教师。在张老师36年的教学生涯中,除了教好美术课外,对科技发明情有独钟。1984至1996年,他辅导学生创造发明的科技项目有32项获专利。获国际金牌奖1个,铜牌1个;获全国金牌5个,铜牌4个;获四川省金牌7个,银牌3个,铜牌5个。学生余智翔发明的《带重力度指示器与指北针的绘图仪》获宋庆龄儿童发明金奖。
2005年,张淮老师退休后,仍潜心于创造发明。据张老师统计,在他和学生的80多项发明专利中,有51项专利项目是他退休后发明的。在去年的重庆高交会上受到很多专家的肯定和赞扬,《重庆晚报》进行了重点报道。他发明的“摩天轮式停车场”,已被长安群力汽车配件有限公司采用,不久将现身观音桥。张淮老师说:“摩天轮式停车场”占地面积只有120平方米,能停18-24辆车,停车数量增加了4倍,成本降低了1倍,车辆进出速度提高了5倍。
截止目前,张淮老师获得的专利多达80多项,与其相关的专利项目有200多项。鼓励青少年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促进青少年素质全面提高。目前张淮老师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小小发明家”这个专为孩子们提供学习创新发明的平台上。他告诉我们,他现在有多少专利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要让更多的人获得专利,把孩子们的想法转变为现实。这才是他开设这个培训的真正目的。张淮老师愿意为了对发明创造感兴趣的中学生进行培训或者个别辅导。作为一个教师在退休之后,只是想要多为国家做一点贡献。想要培养更多创新发明方面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是张老师一直以来追求的信念! 张老师的发明创造,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湖北电视台及重庆地区的新闻媒体都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报道,被媒体誉为“民间发明家”。也被众多媒体尊称为“重庆老人”。
专利项目:
1、旋转式立体停车架
2、塔吊式行道树快剪修剪车
3、带遥控空能的旋转汽车
4、多功能台灯
5、不用封闭的路与车的结合
6、遥控式蛋糕电子灯
7、宝宝舒睡吊床
8、编码杆秤
9、多功能圆规
10、圆锥曲线规(尺)
11、带桌、凳的旅行箱
12、......
5. 为什么说解文武是最牛民间发明人
如果芯片不断供,华为手机一年两亿多部的销量,有价值的专利是有可能在20年保护期让销版量几亿部手机权的公司增加上千亿利润的。另外,严格说解文武应该是中国最牛民间发明人,在国外肯定不是。说解文武是中国最牛民间发明人的原因,不单单是解文武把个人专利卖给了三星,还应该包括十多年前解文武敢于卖房子起诉多个手机大亨等因素。
6. 民间牛人。微信上是115期 《与众不同,帅到掉渣神发明》。0分20秒那个老外穿着女仆装是什么电影
生活大爆炸,看到谢耳朵了
7. 中国各地的民间发明大王的情况
看看这则报道吧!
中国知识产权局的信息显示,中国已成为继韩国之后,发明专利申请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去年中国自由发明人专利申请量为10.5669万件,增长21.5%,占总申请量的63%。
在江城武汉,也有这样一批不懈地进行着发明创造的民间发明人。近日,记者探访发现,他们的处境不容乐观。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市民间发明的专利技术利用率一直很低,不超过8%。很多民间发明者因种种原因,不能让自己的专利转化成产品。相比这些苦苦支撑的民间发明者而言,郭代银无疑是一个幸运儿———
发明大王的悲哀
“发明大王”挖起“地脑壳”
在汉正街154号的街头小巷,常有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守着小摊,卖些孩子们玩的“小玩意”。很少有人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位老人,竟拥有5项专利技术的所有权。
他叫刘耀友,中国第一个申请磁化杯专利的人,也是中国最早获得磁化杯专利权的人。
近日,记者在汉正街一处老房子里找到了刘耀友。62岁的他正在那间9平方米的房子里收拾行李,准备第三次上京为他的专利打官司。
几年前,磁化杯风行全国,不少生产磁化杯的企业赚足了腰包。而刘耀友却没从自己的发明中获取分毫,官司倒打了不少。
心疼700元错失数千万
刘耀友的第一个专利不是磁化杯,而是1988年元月申请的“家用式蜂窝煤成型机”专利技术。他说,当时和一家企业签了合作协议,可投产没多久,对方就毁约了,理由是亏本了。
第二个专利技术,就是让刘耀友一直“不得安宁”的磁化杯。专利是1988年2月申请的,当时他患了十二指肠溃疡,不知从哪里听说将磁石放在杯子里泡水喝可治病,他试了试,竟然“蛮管用”。于是,他萌发了发明磁化杯的想法。
专利权很快拿到了,可专利文书出了问题。熟知此事的某专利事务代理所工作人员樊先生指出:刘耀友撰写的专利文书有重大疏漏。
事隔多年,刘耀友遗憾地说,当时就是舍不得700元代理费,没请个专业人写文书,结果自己想的点子被人稍变了一下,就不是自己的了。
让刘耀友稍感安慰的是,2年前他收到一位上海市民寄来的信,附了1元钱,信中说他买了一个磁化杯,效果不错,他觉得刘耀友应该从这个杯子中得到1元钱。“这是对我的支持!”刘耀友念念不忘这位没有见过面的上海人。
官司打了一场又一场
在汉正街一带,刘耀友的名气显然很大。他的街坊邻居都称他为“发明大王”,同时也为他的“遭遇”叹息摇头。
为了自己的专利,刘耀友打了一场又一场官司,可是无一胜诉。最近打的一个官司两次败诉,已经上诉到了北京高级人民法院。刘耀友说:“到了这份上,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专利被宣告失效。”
自1992年,刘耀友相继3年分别获得“磁水夹”、“磁化保温杯”、“强场磁化矿化器”3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权。但是,刘耀友因忙于打官司,都没有转化生产,技术至今闲置。
问及近几年的生活情况,刘耀友一边整理自己的专利证书和各种荣誉证书,一边苦笑:“现在每个月有360元退休金,够日常开支,没办法,在汉正街摆地摊,生意不好做。”
在刘耀友家,一直没看到他的磁化杯。离开前,记者忍不住问他:“还有你发明的杯子吗?”
在床底下摸了半天,刘耀友才找出一个蒙了厚厚一层灰的杯子。用手细细地擦拭了一遍后,他指着杯子上的标志和文字告诉记者:“看,这就是我发明的杯子。”话语间仍有些自豪。
民间发明为何花多果少
发明停留在理论上
记者从武汉市知识产权局了解到,目前我市专利申请量为15000余件,其中非职务性发明(即民间个人发明)占70%,职务发明占30%。可据统计,目前我市民间发明的专利技术利用率一直低于8%。
武汉市知识产权局规划处陈保国副处长分析认为,不少个人发明技术本身只停留在理论上,缺乏中间生产工艺使专利技术转化为产品;还有一部分民间专利人过高估计自己专利技术的价值,开价太高,以至于“无人问津”;很多企业不愿冒险投资一种没保障的技术,这也导致民间发明的专利技术难获得企业青睐。
专利信息中介难做
武汉市开源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樊戎介绍,目前,国内(包括武汉6家专业的专利代理机构)替民间个人发明代理业务的比例很高,占总业务量的50%,但这些业务主要是专利申请及法律服务,很少涉及中介业务。
樊经理认为,专利技术的转让是市场行为,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不少民间发明技术不够成熟,难以实现专利技术的转化。即便是一些比较成熟的技术,在专利人和企业合作过程中,也存在种种分歧。
民间发明亟待规范
采访中,一些民间发明人表示,因民间发明的“民间”特点,重复发明、技术资源浪费等情况普遍,因此亟待引导。
专业人士认为,民间发明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切合生产实际,国家应出台相关配套政策,调动起推广新技术的积极性,在机制上鼓励创新。
据市知识产权局有关人士介绍,目前武汉市政府每年拿出100万元的资金资助发明人,民间发明也能够获得一部分资金,但资助政策明显向职业发明倾斜。之所以如此,是因很多民间发明人一旦通过国家资助拿到了专利权,便视为己有,不愿为国所用,导致专利技术的社会效益大受影响,国家也不愿将太多资金资助民间发明人。
此外,不少民间个人发明本身就是职务发明,但由于管理疏漏,使其成为个人所有,这实际上也是国有资产的流失。
小发明造就百万财富
小发明造就百万富翁
在武汉市汉阳区西大街一条普通巷子里,生活着一个53岁的退休工人,他叫郭代银。如今,他依靠自己拥有的专利技术,办起了厂子,成为资产近百万的老板。
西大街270号,武汉市汉阳区海通五金工具加工厂,面积不大,场内陈设甚至有些简陋。但厂房里一片生气,一袋袋成品堆积着,工人正忙着打包。楼下停着一辆用来送货的微型面包车。郭代银自豪地告诉记者,这家工厂是属于他的,也是他用来加工、组装自己发明的产品的地方。
厂房隔壁一间小办公室里堆满了他收集的各种“小玩意”。他说:“我的灵感都是从这些东西中得来的!”
第一个发明“无疾而终”
他说,搞发明基于爱好,“喜欢搞些新奇东西”。另外,他原来在长航青山造船厂做工人,也掌握一些技术。
第一个发明是1986年的“张力紧固电器灯具座”。家庭中常用的挂在天花板上的灯具,普通灯具座安装时十分复杂。经过实验,郭代银设计出一种一步完成的新型灯具座,并于1987年底获得了国家专利。经过一段时间小范围的试用,这个产品终因成本太高、市场无法接受而告失败。
“这次的失败让我明白了市场对产品的重要性。”郭代银深有感触。
一年申请3个专利
老郭的大多发明源于需要。
每次老伴或者自己拖完地,都想找个地方把洗干净了的拖把挂起来。可是他发现家中的挂物架不能挂住拖把等重物,于是他稍加改动,发明了“自锁紧柱状物挂钩”,于2002年4月申请了专利。
有次在外吃饭,老郭发现菠萝不好削,于是买回大量菠萝反复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老郭终于结合钻头的原理,发明了人人都能削菠萝的“菠萝刀具”,今年5月申请了专利。
随后不久,他在一次展销会上看到一种微型便携式验钞机,又得到启发,与手提电话应急充电器结合发明了“微型多功能验钞机”,于8月第四次申请了发明专利。
现在,提前退休的老郭在精心打理自己的小厂。他说小厂当初还是借钱办起来的。“十年来我这个芝麻小厂的纯利润有50万元!”老郭毫不隐瞒自己的实力。
8. 近年来著名的发明家有谁
爱因斯坦是科学家,但不是发明家,他是搞理论科学的,没有发明过什么东西。
我觉得近几年来影响最大的发明莫过于个人PC、iphone、ipad之类的电子产品了。
9. 几个民间牛人的机械发明,一般人肯定是想不出来的
现在这年头知识细分化,隔行如隔山,没学过的就不了解十分正常。像文艺复兴那会一人身兼多种学科的科学家的事情很难再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