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活版印刷发明

活版印刷发明

发布时间:2021-07-26 16:49:38

㈠ 活字印刷术是怎样发明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北宋庆历间(1041-1048)中国的毕升(?-约1051)从刻印章中得到启发,发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J.谷登堡活字印书早约400年。
毕升的方法是这样的: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象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为便于拣字,把胶泥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贴上纸条标明。排字的时候,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拣出来一个个排进框内。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行了。为了可以连续印刷,就用两块铁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再按韵放回原来木格里,以备下次再用。毕升还试验过木活字印刷,由于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木活字沾水后变形,以及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等原因,所以毕升没有采用。 毕升的胶泥活字版印书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千份,工作效率就极其可观了,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比雕版印刷要优越得多。现代的凸版铅印,虽然在设备和技术条件上是宋朝毕升的活字印刷术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人类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中间,我国的平民发明家毕升的功绩不可磨灭的。

㈡ 中国第一个发明活版印刷术的人是

宋仁宋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活子排版印刷术(沈括《梦溪笔谈》载:"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版"),在当时印刷界反响很大。 在此之前,只有摹印、拓印和雕板印刷,既笨重费力又耗料耗时,不仅存放不便,有错字又不易更正。 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既简单灵活,又方便轻巧。
毕 升(?-1051),英山县草盘人。北宋著名发明家。宋仁宋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活子排版印刷术(沈括《梦溪笔谈》载:“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版”),在当时印刷界反响很大。
在此之前,只有摹印、拓印和雕板印刷,既笨重费力又耗料耗时,不仅存放不便,有错字又不易更正。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既简单灵活,又方便轻巧。其制作程序为:先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统一的单字,用火烧硬,使其成为胶泥活字,然后把它们分类放在木格里,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一个个从备用的木各里拣出来,排进框内,排满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烤。等药剂稍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待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时,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纸,加上一定压力,就行了。印完后,再用火把药剂烤化,轻轻一抖,胶泥活字便从铁板上脱落下来,下次又可再用。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为我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据传,毕升后人因用活字胶泥伪造钱币被朝廷发现,株连九族,侥幸逃脱之族人遂改姓田、万。如今当地虽有地名叫毕家铺,但田、万姓多,毕姓无。
1990年毕升墓碑在英山草盘地五桂村毕家坳发现,墓地西3公里处为毕家铺,南一公里处的肖家大屋传为毕宰相府,东十五公里处有宰相毕翰儒墓。

㈢ 活字印刷是谁发明的

争论中呢。别说德国谷登堡,韩国还有争着的呢。

有一种说法:
活字印刷术,中学历史课本上都说是北宋人毕升发明的,可惜这伟大发明随着毕升本人一起被扔进了棺材,历史上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几乎没有采用过。从宋朝一直到明清,大量采用的还是雕版印刷,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泥活字从技术上根本就不过关,否则的话,难以解释为什么连中国人自己都不愿意采用。对印刷业产生革命性推动作用的,不是毕升的泥活字,而是德国人谷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并且,根本没有证据表明德国人古登堡是采用了毕升提出的技术方案才解决了制作金属活字的难题。实际上,是古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促进了信息在西方的广泛传播。

又有人说:
宋代发明家毕升(?-约1051)首创活字版印刷术。据沈括著《梦溪笔谈》载:毕升在宋代庆历年间,发明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搀和纸灰的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蜡稍熔化,以平板压平字面,泥字即固着在铁板上,可以象雕版一样印刷。此外,毕升还研究过木活字排版。毕升的发明比欧洲早400多年。印刷术的发明使人类摆脱了蒙昧,提高了交流效率,为人类创造文明史奠定了技术基础。但少数西方人对东方文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在印刷术问题上不愿承认中国人的历史贡献,总认为德国人谷登堡为活字印刷术的最早发明人。谷登堡何许人也?谷登堡(,?-1468)德国人,铅活字印刷的发明者。年轻时曾学金工。后从事金属活字的铸造和金属活字版印刷的研究,并建立了活字版印刷工场。1450年前后用所制活字字模浇铸铅活字,排版印刷了《四十二行圣经》等书,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还根据压印原理制成木质印刷机械以代替手工刷印。显然,谷登堡是一位杰出的发明家,其作用不可低估,少数西方人固执地认为谷登堡是活字印刷术的最早发明人,可能是认为他发明了印刷字母的活字印刷机的缘故,在这一点上,他们的观点是荒谬的。

为什么少数西方人只承认谷登堡为印刷术的最早发明人呢?是因为中国古代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有北宋时期(公元960年至1127年)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的记载,但由于当时的活字印刷品未能流传于世,以致后来有人怀疑中国对活字印刷术的首创。但是,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证明,这些西方人的观点是错误的。2000年1月初,中国历史学家宣布,中国新近发现的一批世界最早的活字印刷品表明,活字印刷术的确源自中国。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西夏学专家史金波教授介绍,这批活字印刷品出现于俄罗斯收藏的中国黑水城文献,以及中国宁夏、内蒙古和甘肃等地出土的文物中。中国专家学者在对这批800年前西夏王朝时期的世俗文献和佛经进行整理研究时获得这一重大发现。史金波教授说:“西夏(1038-1227)是与宋王朝同时期的中国少数民族政权。这批西夏文活字印刷品的问世,说明活字印刷术在中国中原地区发明不久,就很快传播到了西部地区。”这位历史学家同时透露,史学界还发现由中国敦煌出土、现流失于海外的近千枚回鹘文木活字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活字实物。回鹘也是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政权。西夏使用的活字是方块字活字,而回鹘活字则是一种包括了词、词缀和字母活字在内的混合型活字。从使用活字印刷的时间上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不久,位于中国西部地区的西夏和回鹘在十二世纪中叶和十三世纪也相继使用活字印刷,而欧洲采用活字印刷是在十五世纪中叶。这就说明中国的活字印刷是怎样由东向西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的。

印刷术发明权的论争并未止息
——访北京大学肖东发教授
姚 雪

编者按:印刷术的发明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大大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我国是印刷术的起源国这一事实,不仅长期让国人引以为豪,也得到了世界的承认。然而尽管如此,印刷术的起源之争,仍未停止过。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例,近年来,韩国就一直在这方面有不同观点,近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姚雪采访了一直密切关注此事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东发先生,并将访谈作了详细记录。本刊现将记录全文发表如下。
姚:肖教授您好,听说您2002年6月再次访问了韩国,并参观了清州古印刷博物馆。您能简要介绍一下最新情况么?

肖:2002年6月,韩国济州岛耽罗大学第二次请我讲旅游文化课。6月12日,我访问了位于清州市的古印刷博物馆。1992年3月17日,清州市整修兴德寺旧貌,在此基础上修建了清州古印刷博物馆。兴德寺就是韩国的金属活字本——《 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 》(以下简称《直指》)的刊出地。现在这个博物馆是2000年6月在韩国政府的支持下重新整修以后扩建开放的,主要陈列室有印刷文化室、印刷工具室、《直指》金属活字工房模拟馆等。尤其是金属活字工房模拟馆引人注目,这里以几组蜡像来展示活字印刷的步骤,从烧蜡、制模、排字到印刷、装订等,每道工序大概有3~4个蜡像,和真人一样大小,每组中都有一个是活动的,以头、手的动作来演示具体操作,口中还念念有词,用韩语进行解说。这个博物馆正在举办”古活字印刷特别展”,展出了来自韩国各地的大量的活字。在博物馆入口的醒目位置,摆放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的证书和2001年6月11日国际咨询会的照片,还有与会者的签名。《直指》在该会议上被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印本。这次我还看到了一些平时不轻易展出的展品,并且拍摄了整个参观过程,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我的感受可以用“震惊”两个字来形容。一方面,整个博物馆从规模、设计到宣传,都是下了大力气的,展品也很丰富,可见韩国对这段历史非常重视。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的。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印刷史研究者,我不得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历史上,韩国对活字印刷尤其是金属活字是做出过一定的贡献,但在整个展览中,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国——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却被不公正地抹杀了。许多关键的技术环节用的就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记的毕升的方法和王桢在《造活字印书法》中以及金简在《武英殿聚珍版程序》中所用的工艺流程,十分明显,然而却均不加以说明。只讲韩国金属活字发明最早,对印刷术贡献最大,不仅有违历史的真实,而且对一部《直指》进行了超大规模宣传,在时间和投入上可以说异乎寻常。这些现象对于我们来说,应该引发更深一层思考,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姚:您说的超大规模宣传包括哪些方面?它们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肖:韩国对印刷术发明权的宣传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最上一层是争取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承认,认定在高丽王朝隅王3年(1377)兴德寺刊出的《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即《直指》是在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本。我特意看了该馆展出的国际咨询会议上的照片和签名,发现其中没有中国人。这就是对中国学术界的刻意回避,否则它申请世界遗产必然会面对来自我国学者的质疑。

第二层次是对韩国内外的学术界和知识界。他们在举办其他学科国际会议时,也组织与会人员参观清州古印刷博物馆的展览,以多种方式向外国学者宣传韩国在印刷术方面的贡献。

第三层次是各种媒体和形式的宣传。“直指”二字的标志常常醒目地出现在各种媒体和当地的建筑物上,在韩国不同文本的旅游手册及宣传品上也将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宣传点。

第四层次是广大韩国国民,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印刷术的发明及金属活字本《直指》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重视。金大中总统亲自参加了该馆的活动,与此相关的清州市和发现《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的庆州市更是将印刷术作为本地的重要卖点和旅游资源,比如在清州就有“直指路”、“直指桥”,清州古印刷博物馆馆长指着对面的建筑还给我讲了下一步扩建的宏伟计划。活字印刷已经成为该城市的一个金字招牌。2001年11月,清州古印刷博物馆被韩国的文化观光部选定为韩国最优秀的博物馆。除了古印刷博物馆外,与其邻近的还有清州国立博物馆及几个民俗博物馆,都有关于《直指》和韩国活字印刷方面的陈列。2000年9月,韩国政府投入100亿韩元举办清州国际印刷出版展览会,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通过各种活动宣传 《直指》和韩国在活字印刷方面取得的成就,鼓吹他们是金属活字的最早发明者。现在他们又投入50多亿韩元,准备筹办清州古印刷博物馆开馆十周年庆典。这样前后相继投入相当于人民币1.2亿元的资金,这还不包括1997年到2002年每年召开的国际会议的费用。当你看到2000年9月22日到10月22日当地历时一个月的活动节目表和有关画册,就会感到我所用的词汇并不过分。

第五个层次是对少年儿童和对教育界的宣传。在参观博物馆时,有一位馆员自豪地说,《直指》已经写入他们的小学教科书了,这让我感到心头一震。于是,后来在韩国的几天里,我所有空闲的时间都在书店里寻找他们的教科书,尽管我不认识韩文,但我熟悉有关图片。老天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他们小学五年级、六年级的《社会》课本中,找到了这方面的内容。这样全方位地宣传,其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无论是对本国国民,还是对外国人,如果他们对印刷术历史没有深入研究,很容易被这样强大的宣传所蒙蔽,留下错误的印象,忽略中国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方面的真正功绩。我更加感到匡正视听、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必要性。

姚:对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历史的本来面目应该是如何的呢?

肖:这里有一些重要事实需要澄清。一是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韩国学者认为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只是一种思想,没有在实践中使用,毕升制造活字后便将其收藏起来,束之高阁。而事实上,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活字印刷的步骤记载的非常清楚,还说“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说明它有过实践。关于这些活字的收藏,则是“升死后,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之”。也就是说是在毕升死后,这些活字才被沈括的侄儿们收藏起来,在此之前,已经有过许多印本,认为它没有在实践中成功是站不住脚的。从年代上说,沈括和毕升是同时代的人,并且亲眼见到过这些活字,也增加了这些记载的可信度。另一个有力论据是,最近在我国发现了大量西夏文的泥活字和木活字。这些地方的活字印刷术是沈括在1080年知延州的时候传过去的。延州就是今天的延安,其位置正和西夏交界,如今从宁夏的银川、贺兰山,一直到甘肃敦煌、新疆西域一线上,发现十几处西夏文的泥活字和木活字,这有力地证明了我国活字印刷术在实践中不仅成功了,而且很快向西北传播。韩国的活字印刷也是由我国传去的,从清州古印刷博物馆的实物和模型都可以看出采用蜜蜡固定找平活字,也就是毕升发明的松脂蜡法。他们沿用着毕升法,却同时否定贬低毕升的发明,这是不明智的。这就引出第二个必须强调的论点,我国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国,这一点不容置疑。大量文献和事实材料证明,我国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国,这已经得到了世界的承认。韩国《直指》刊出的时间是1377年,相当于我国明代洪武十年。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谈我国宋元时期的活字印刷》,里面引用的文献和实物,有宋代的,也有元代的,都早于韩国的1377年。仅举一例,如元代王祯的《农书》里附的《造活字印书法》写道:“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它的意思是把锡字用铁条穿成行,排在字盘里,然后用界条隔开来印书,这就把当时锡活字的铸造方法讲得很清楚了。据潘吉星等学者考证,这里的“近世”指的是“元以前的南宋。事实上,充分的历史事实证明,中国金属活字印刷的起源时间最迟应该在南宋,也就是12~13世纪,这早于韩国。三是韩国在活字印刷方面的成就该如何恰当评价的问题。在历史上,韩国对活字印刷的发展做过贡献,特别在金属活字方面。在大约相当于我国明代初年的李朝太宗3年(1403),设立了专门从事金属活字铸造及印刷的机构铸字所,前后大概铸有几百万金属活字,目前尚有大量的活字印本存世,这一点在清州博物馆展出的展品中就可以充分体现。对此我们应给予肯定。但就活字印刷术这一重大发明而言,其原理是最重要的,它出于毕升的发明,这一点有着充分的论据支持,是必须予以承认的。而采用何种材料制作活字则是多样的,木、铜、锡、铁等都是材料上的扩展和应用。所以,对于历史应该持冷静客观的态度,不要不恰当地用一些“最早”、“最大”等字眼来夸大其辞。

姚:中韩两国究竟哪国发明金属活字更早,在金属活字印刷技术上有哪些不同呢?

肖:在韩期间我与几位韩国学者心平气和地交换过看法。可以说各持己见,也有不少启发。金属活字包括铜活字、锡活字、铅活字、铁活字等,两国都以铜活字为最早。从时间上看,韩国最早用金属活字印刷书籍的记录为1234~1241年之间。中国关于铜活字起源时间的记载更多,有五代、宋、元、明四种说法。明代已被大量文献和实物证明是铜活字发展的成熟时期,不必讨论。我在2000年提交的论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在宋元时代的发展与传播》以及2001年出版的《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一书中都详细列举了前三说的根据。

“五代说”的根据是,元岳浚在《九经三传沿革例》中曾与二十三种版本的“九经三传”相比勘,其中提到五代后晋“天福铜版”。明杨守陈也提及“魏有《太和石经》,晋天福有《铜版九经》,皆可纸墨摹印,无庸笔写”。张秀民等学者据此认为是整块铜刻板。也有学者指出九部经书有四十余万字,刻成铜版,工程巨大,在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的五代后晋,刻铜版印刷九经在经济实力上难以负担,只有用铜活字摆印才有可能,但其年代为公元936~943年,比毕升还要早100年,原文过简,缺少旁证,不便肯定,留待研究。

“宋代说”的文献依据有三条、旁证两条:一是宋孙奭《圆梦秘策》序文,有“用不敢私,镌金刷楮,敬公四海……景佑三年(1036)四月上浣休休老人孙奭叙於《圆梦秘策》之端”。这里的“镌金”以镌刻铜活字的可能性为最大。

二是清蔡澄《鸡窗丛话》:“尝见古骨肆,古铜方二三寸,刻选诗或杜诗韩文二三句,字形反,不知何用。识者曰:此名书范,宋太宗(976~997)初年,颁行天下,刻书之式。”贺圣鼐在其《中国印刷术沿革史略》中认为此书范即宋代的活字版。《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一书中还提到清张延济藏有监官翟惠铜版,长方形,反文,厚半寸,背无文字,其面中凿山水形,左旁凿“掌典”二字一行,右旁凿“专知翟惠监官”一行。

三是孙从添《藏书记要》称“宋刻有铜字刻本、活字本”。

旁证之一是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复制了一图版“金代之金属活字版”,并引《金泥石屑》一书的说明文字:“千佛铜牌,多无文字,此有皇统纪元年号,及李稀造题字一行,用活字排集成之,乃活字版传世之最先者。”魏志刚先生在《关于我国金属活字版(公元1148年)记述与物证》一文中也复制了这一图版,并指出“皇统为金熙宗完颜禀的年号,使用此年号时间为公元1141~1149年,戊辰为1148年。由于此图中的多个图版高低不平,两边文字排列歪斜,明显地是活字排版”,末题“皇统戊辰岁次十一月日 记平阳府李稀造”可以清楚看出字距较大,互不交叉,字形歪斜,字列不正,浓淡不一等活字版的特点。

旁证之二是北宋庆历年间,宋朝政府曾“发内府金,收换会子。收铜版,勿造”。可见这时已有用铜版印刷钞票的事情了,可参见《辞源》铜版条。

“元代说”的根据有二。

一是元代黄溍(1277~1357)《金华先生文集》卷四十一《北溪延公塔铭》载:元“英宗皇帝以禅师先朝旧德,每入见,必赐座,访以道要。命于永福寺与诸尊宿校勘三藏(原为岁字,从蔡美彪文改),将镂铜为板以传。后因屑金书藏经,虑前贤撰集之书或有伪滥,复命之删定焉”。这段话的意思是:元英宗命智延“校勘三藏”,然后“镂铜为板以传”;后因发现藏经“或有伪滥”,复改命先行“删定”。有的学者认为:镂板“三藏”,工程浩大,英宗只当了三年皇帝(1320~1323),便被御史大夫铁失所杀,元朝政局陷入混乱,英宗的计划实际并未实现。但这条资料仍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正如蔡美彪先生所说:“足见‘镂铜为版’的事在当时已经是可能的,并且还一定有过这样事实的经验。如果真的要印行藏经之类的大部分书籍,就很有可能使用这种比较方便的铜活字印刷。”另外,杨绳信先生的《中国版刻综录》也认为“镂铜为版”是“铜活字”。这就是说,在元代中期,我国已经可以“镂铜为版”,铜活字的发明时间当会更早。

二是元代王祯《农书》所附《造活字印书法》载:“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但上项字样,难于使墨,率多印坏,所以不能久行。”锡活字是铸造的,而不是在锡上直接刻字。既是铸造,那么一定要经过刻字模、熔锡、修整等工序。锡字能用铁丝穿成行,想必是每个锡字上有小孔。把它们穿好排在字盘内,再用界条隔开来印书。但是,由于锡活字吸水性差,与金属活字配套的油墨没有很好解决,以致难于使墨,印刷效果不好,这种新的印书方法未能久行。王祯所述“铸字”、“易行印书”技艺及其“不能久行”的原因,是如此具体而明晰,说明其作绝非凭空而论,无据而谈,而是用锡活字印书实际情况的记述。关于“铸锡作字”的时间,潘吉星等学者经过认真考辨,认为王祯这里所说的“近世”是指“元以前的南宋”,(12~13世纪),而不是元朝,因为谈到宋元之际或元初时,他已用‘今’或‘今世’的词了。事实上他所列举的印刷史四个发展阶段是:1)五代(10世纪)雕版印刷→2)北宋至南宋(11~12世纪)的泥活字印刷→3)“近世”或南宋(12~13世纪)的金属活字→4)“今”或宋元之际至元初(13世纪)经改进的木活字印刷。由此可以看到,中国金属活字印刷的起源时间最迟应在南宋(12~13世纪),而不是元初(13~14世纪)。以上两条元代文献的时间都带有上溯性,均可作为宋代说的旁证。年代范围应不晚于1234年。对王祯的这段话有必要进行重新认识,“不能久行”说明它还是使用了一段时间,其不能久行的真正原因,并非简单的“难于使墨,率多印坏”,也并非现在韩国学者推测的是由于“中国用水墨,韩国用油墨”,而是由于和当时发达的雕版印刷术相比,它的效率实在太低。

金属活字印刷的低效,在古代中韩两国是相同的,韩国甚至比中国更甚。据朝鲜《世宗实录》记载,韩国在1403年至1420年之间使用的金属活字“癸未字”由于“才印数叶,字便松动”,因而一天的印刷数量不超过10个印刷页。到1420年经过改革后出现的“庚子字”,其一天的印刷数量也仅20余页,被韩国人奉为金属活字印刷顶峰的“甲寅字”,其一天的印刷数量也才40余页。

由此可见,金属活字在中国不能久行,是由于在中国具体的印刷环境中,其印刷效率相对低下造成的。而相同甚至更低的印刷效率,在韩国的印刷环境中却能不以为少,坚持印下来。 (ID:382)

在印刷方法上,中国很早便脱离了捶拓式方法,进化为“刷印”,在印刷的用力方向上,脱离了捶拓式的上下纵向方式,而进化为左右横向方式。(由于碑石为竖向长方形,因而上下纵向捶拓效率高;书版为横向长方形,因而横向刷印效率高。)但在韩国,最原始的捶拓技术(打印)及上下纵向印刷方式一直被使用着,而这种方式恰恰适用于金属活字印刷。(金属活字“难于使墨”,通过“打印”可加以解决;而王祯在《造活字印刷法》中特别强调活字印刷时要“竖直刷之,不可横刷”,也即这种上下纵向印刷方式适用于活字印刷。)

姚:我觉得活字印刷技术原理更重要,至于是泥、木、还是金属,包括铜、铁、锡、铅是第二位的。

肖:我非常赞成你的这一见解,许多学者也都持这样一种观点。包括多数韩国学者都承认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毕升,他创造的原理和印刷实践带有开创性,其后任何工匠和技术人员都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加以探索和尝试,可以在不同的层次和领域做出各自的贡献。

韩国学者徐有榘在《怡云志》卷七的《活版缘起》中说:“沈括《梦溪笔谈》记胶泥刻字法,斯乃活版之权与也,视镂版用力省,而程功速,后世其法寝备,或用木造,或用铅造,或用铜造,我东尤尚之。”可知朝鲜半岛的活版技术 确实源于毕升之法,而且在材料上推出更多的数量和品种如陶活字、瓢活字、铅活字、铁活字等。高丽朝有关铸字印成二十八本《详定礼文》和《南明证道歌》的史料证明1239~1241年前,半岛已有铜活字印书活动。其时相当于中国南宋末理宗端平至淳佑年间。进入朝鲜李太宗三年(1403,相当于明永乐元年),政府置“铸字所”,金属活字印刷得以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从15世纪到19世纪,先后铸造了“不下三十副”金属活字,印刷了为数众多的儒经和佛典,在世界印刷史上做出了贡献,这些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仅据一本1377年(明洪武十年)的《直指》就认定其为“金属活字最古老的书籍”,进而把出版之书的清州兴德寺遗址认定为“世界上首先使用金属活字之地”是不科学的。因为中国早在宋代就已经有金属活字的印刷活动。王祯提到的1298年以前锡活字难道就不是金属活字吗,何况上文所列的文献和实物都早于明初洪武年间。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包括金属活字的史实是不容置疑的,也是否定不了的。

说起活字印刷,有几个技术关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门”中的记载虽然只有短短的三百余字,但内涵相当丰富,基本包括了活字印刷的整个工艺流程,包括刻字、置范、排版、固版、印刷、拆版、效率,以及印版下落。这不仅增加了这一记载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也可看出毕沈两家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就在清州古印刷博物馆的展览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些技术环节的应用。他们称之为“蜜蜡法”。

王祯对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现在发现的实物告诉我们,在王祯以前的宋和西夏以及与王祯同时的回鹘地区都有木活字本流传。王祯虽不是木活字的发明者,但还是对活字技术做出过独特的贡献。《造活字印书法》,中明确写道:

“今又有巧便之法。造板木作印盔,削竹片为行,雕板木为字,用小细锯锼开,各作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试大小高低一同,然后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夹之。盔字既满,用木榍榍之,使坚牢,字皆不动,然后用墨刷印之。”

这种用竹片界行夹紧活字的排版法后来也传到韩国,为之所用。朝鲜李太宗三年政府置“铸字所”初期的金属活字以及民间排印家谱还是沿用“蜜蜡法”。世宗以后才逐渐改用王祯的“竹片界行夹紧法”。遗憾的是这些关键之处在展览中根本不提,如果说整个展览都不讲外国,只展示韩国的活字,我也不强求。可为什么直到最后,甚至在德国谷登堡之后才出现中国的《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的图片?这就难以自圆其说了。既然展览的是活字印刷,为什么不提这一技术的发明者和改进者毕升和王祯?这能说是尊重历史吗?

姚:和韩国这样大规模的宣传相比,我国在这方面似乎显得有些沉默?您觉得作为印刷术的发明国,我国应该做些什么努力达到以正视听的目的呢?

肖:像我前面谈的,韩国对于活字印刷是做过贡献的,但是他们的这些成就与我国古代对活字印刷的贡献相比,是不能等量齐观的,尤其在发明权这一关键问题上。他们这样大做文章,由上到下几个层次在努力,并且已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相比之下,我国目前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国对印刷史的研究、宣传、重视程度都应该大大加强。在研究方面,我们早在几年前就申报了几个与印刷术发明有关的课题,原以为世界印刷大会之前可以批下来,可是到现在已经3年过去了,经费、人员、组织等等方面都还没有到位。我们印刷博物馆的陈列和宣传就比不上韩国,投资也少。对我国是活字印刷的发明国这一历史事实,有些人认为是老生常谈,没有必要再下力气宣传。许多国家都发行过印有谷登堡头像的邮票,收集起来不下几十种,而有关毕升的邮票,我国却连一枚都没有设计发行,有识之士呼吁多年也不见动静。印刷术的发明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不可小觑。因此,捍卫我国印刷术的发明权,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宣传,不仅仅是让学习和研究者知道,还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在发明印刷术方面的贡献。

㈣ 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他是哪个国家的

活字印刷术是中国的毕升发明的,其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的铅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他创造的胶泥活字也没有保留下来。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

(4)活版印刷发明扩展阅读:

毕升的活字印刷术方法是这样的:

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像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

为便于拣字,把胶泥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贴上纸条标明。排字的时候,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拣出来一个个排进框内。

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融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行了。为了可以连续印刷,就用两块铁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

印完以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再按韵放回原来木格里,以备下次再用。

㈤ 活字印刷的发明是谁

北宋时期,雕刻印刷大为盛行。相传杭州西山有位号称“神刀王”的雕刻师傅,技术出众,很负盛名,但他有个怪脾气,从来不肯收徒弟。那时毕A还是个小孩子,听别人说后,就慕名前往拜师。

“神刀王”见他聪明灵巧,十分讨人欢喜,就破格收下了这名小徒弟。毕A早起晚睡,勤奋学习雕刻技术,不久他的技艺就有了长足的进步。

几年后的一天,“神刀王”雕刻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让毕A在一旁观看揣摩。哪知毕A不小心碰了师傅的胳膊,结果最后一行的一个“之”字刻坏了。这样,整块木板就要报废。

当时“神刀王”没有责备他,但毕A为此难过了好几天。同时他也想,木板雕刻印刷这么麻烦,能不能改进一下呢?此后,毕A一有空总是考虑这件事。

一天,师傅让他到街上买菜。他边走边想,不觉经过刻制图章的摊前,看到一个一个图章排得很整齐。他想,如果印刷也能像刻图章一样把所需要的字一个一个排起来,就不会因为一个字坏了而影响整块雕版了。

他想起了在家和小朋友一起捏泥人的游戏,我何不用泥来试试呢?他有空就用胶泥做成一个个的方块,在上面刻成反字。晒干后,涂上墨,果然印出了字。后来,他又向烧瓷的师傅请教,经过烧制后,字模变得硬了,而且非常灵便,成了活字,排版时,把活字排在铁框里固定好,就可以像雕版一样印刷了。

活字印刷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材料、时间,而且大大提高了印刷数量和质量,使书籍得到更广泛的流传。

毕A的发明,比欧洲早400多年。他成了活字印刷的祖师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㈥ 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它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

活字印刷术是中国的毕升最早发明的,最早出现于北宋。

北宋发明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改进雕版印刷这些缺点。他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

毕升的方法是这样的: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象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

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活字印刷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是一种印刷方法,通过使用可以移动的金属或胶泥字块,来取代传统的抄写,或是无法重复使用的印刷版。

(6)活版印刷发明扩展阅读:

活字印刷优越性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版费时费工,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

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书,版片就成了废物。此外雕版发现错别字,改起来很困难,常需整块版重新雕刻。

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

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用活字印刷的这种思想,很早就有了,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㈦ 活字印刷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中国的毕昇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版印刷技术。

毕昇用胶泥做战一个个权四方长柱体,在一面刻上单字,然后用火烧硬,这便是一个个活字。印书时,先预备好一块铁板,铁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蜡之类的东西,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活字,满一铁框为一版。用火在铁板下烧,使松香和蜡熔化,另用一块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压一压,把字压平。撤去火以后,待松香和蜡凝固,一块活字版便制成了,只要在字上涂墨即可印刷。毕昇发明的印刷方法,和今天的印刷方法相比虽然很原始,但活字印刷术的三个主要步骤——制造成活字、排版和印刷,都是相同的。

今天各种各样的高科技印刷术不断推出,但毕昇发明的那种古老的印刷术无疑为它们奠定了基础。

㈧ 活字印刷术是怎么发明的

国家图书馆是中国藏书最多的图书馆,这里古籍浩如烟海,许多孤本及绝版书往往可以在这里找到。前些年,国家图书馆中发现了一些古籍,这些古书不是用雕版印制的,而是用普通铅字排版方法印制的,只不过经过鉴定这些字用的不是铅字,而是用泥做成的单字模,经过排版组合而成。这一发现使专家们立即想起了宋朝学者沈括《梦溪笔谈》一书中记载宋朝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故事。于是专家们得出结论:这些活版印刷的古书证明了沈括记载的真实性。这样一来,中国早在千年前就发明了活版印刷术,不仅有了史料的记载,更有了实物的证明。

沈括在他的书中比较详实地记下了活版印刷的情况。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1世纪中叶),有一位叫作毕昇的平民发明了活版印刷。这种方法比起雕版印刷来,既经济,又方便,更缩短了出书时间,它开创了直到20世纪90年代还在使用的铅字排版印刷的先河。毕昇看到每印一部书都要刻成百上千的大版,常常要用好多年才能雕刻好,而书印完了,版也就没用了。他想到,如果把这些版分解开,使其成为许多块小版,每块版上只有一个字,要排什么句子,只要将这些字版组合在一起,不是既方便又省事吗!更何况印完书以后把版拆开,拆下来的字版下次还可以再用!于是他试制了许多木质活字。但是他发现用木头做的活字版,由于它们的木纹疏密不同,沾水后有伸缩性,排出版来高低不平,此外还容易沾上药物很不好清除,使用起来不够理想。

于是他又开始寻找别的材料,他找到了胶泥。毕昇用胶泥刻字,泥质又细又软,很好刻。刻完了,用火一烧,字模就变硬了。这真是个好办法!毕昇刻了许多单字,做成不少单字印模。他又准备好一块铁板,铁板上放着松香、蜡、纸灰,铁板四周围着铁框,铁框里密密地摆满字印模,满一铁框就是一板,拿到火上加热,药熔化后,用平板把字压平。为了提高效率,他用两块铁板,一块板印刷,另一块板排字,这块板印完,第二板又准备好了。这样交替使用,印得很快。每一个单字,毕昇都刻了好几个印模,常用字就更多一些,以备一板里有重复字时用。至于没有事先刻好的生僻字,就临时写刻,马上烧好了用。这种方法印几本书当然显不出简便,但印得越多优越性就越显著,要是印成百上千册,那就是雕版无法比拟的简便了。

到了元代,农学家王祯也创制成功木活字,他还发明了转轮排字架,用简单的机械增加排字效率。他在《农书》中详细地说明了他的印刷方法和经验。王桢造的木活字共有3万多个,元成宗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他用这套木活字排印自己编纂的《大德旌德县志》一书,全书6万多字,不到一个月就印出了100部。到了明清时期,木活字就普遍流行起来。清朝乾隆年间,政府曾使人刻成大小枣木活字253500个,先后印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4种,2300多卷。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木活字印书。清朝还有一部书《古今图书集成》,是用铜活字印制的,当时金属活字已经流行于江苏无锡、苏州、南京一带。

中国的印刷术传入欧洲,成为推进欧洲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因为在这以前的欧洲,都是靠人手抄书的。这种情况极大地限制了知识的普及,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印刷术的传入改变了这种状况,但当时欧洲使用的是雕版印刷术。后来,15世纪欧洲也出现了一位如同中国北宋时期毕昇一样的人物,这个人的名字叫科斯特。

科斯特是荷兰北部哈拉姆城一个小旅店的老板。他是个很善于动脑的人,为人也仁慈,小孩子们都喜欢他。有一次,科斯特带着一群孩子去森林玩,为了讨孩子们喜欢,他在一些小块木头上面刻字,然后从口袋里找出一点纸来,给每个小孩印一张。回来时,他触发了灵感,产生了如同毕昇发明活字版一样的想法。他想:为什么不可以用活字体呢?把一面字排好,印刷起来,然后再排一面,这样可以连续做下去。当时那些刻字工人想用他们刻出的雕版来超过那些抄写经典的僧侣们,但他们要费很多工夫才能刻出一面来,这太费时间了!而且用完以后就不能再用了,只好烧掉。这么慢的速度,而且每面都要重新刻,要是用能随意移动的字体多好!

沿着这个思路他继续想下去:如果能把每个字体用木头分开刻得平整又清楚,大大小小的成排成列,这是可以办到的。但还可以更简化一点儿,用硬一点的金属熔化后铸成模型。把字母刻在钢头上,然后打在较软的金属铸成的模型上,这样就可以制成一个活字了。每打一次就是一个模型,每一个钢头就可以打出许多活字模来。科斯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造出了许多活字,他用钢头刻字母,然后铸出活字,排成一段段文章,合并成一面。就这样他印出了一页页的书。

科斯特成功了,他印出了欧洲第一部活字印刷的书。这个日期现在已经说不太准确了,有人说是1420年,也有人说是1428年,还有人说是1440年。不管怎样,活字印刷总算在欧洲出现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关于欧洲活字印刷的发明者,另外一种说法是德国的约翰·古腾堡。传说,欧洲在15世纪以前是没有扑克的。15世纪时,到中国旅行的欧洲人把中国的骨牌游戏带回了欧洲。当时骨牌在欧洲风靡一时,而制造骨牌也成为重要产业。欧洲制的骨牌,最初完全是用手工制做的,雕刻之后,涂上颜色。后来知道用印刷的方法,先把模样刻在薄金属板上,然后用有颜色的墨水印在纸片上。再以后便用木板代替金属板,工作效率更高了。据说古腾堡有一天晚饭后和他的妻子玩骨牌。他手中摸着骨牌,心中想:这牌我也会做!第二天他照骨牌的样子刻了块木片,再用墨水印出骨牌来。同时,他把妻子的名字也用同样的方法印出来,这使他妻子喜出望外。

有了这小小的成功,古腾堡进而刻印较复杂的东西。他又印了些圣像,挂在店门口,惹得行人纷纷争购,这给他带来了意外的收入。他更热心于印刷的研究,获得修道院的允许后,他刊印了《贫者的圣书》。

在实践中他逐渐体会到,在一块木板上刻上字,比起用独立的字模拼版来要困难得多。于是他开始用木头刻字模,然后创造出排列用的字框,活字印刷终于获得了成功,这时是1445年,古腾堡觉得喜出望外。

古腾堡最初印刷的只有《圣经》,都是拉丁文的,不适用于更广泛的地域,后来才开始翻印各国文字的《圣经》,《圣经》才进入一般民众的家庭。

从印刷术发明到现在,成百上千年过去了,发明者的许多事迹已经湮没无闻,发明权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说法,使我们难以准确地考证事实的每一个细节,然而,印刷术对人类文明和人类历史进步的巨大作用是每一个人都十分清楚的。尽管今天电脑排版和胶版印刷已经十分普及,我们却无法忘记我们的祖先为了这一切所作的艰苦努力。

知识点

王祯与《农书》

王祯,字伯善,元代农学家,东平人(今山东省东平县)。关于他生平的史料记载极缺乏,仅知他曾任旌德县(今安徽境内)和永丰县(今江西省境内)县尹,在任职期间,注意发展农业生产,组织修筑水利工程,劝课农桑。也注意考察农业生产技术,积累了许多农业生产知识。在旌德县尹任中,综合整理平日笔录,写作《农书》,在永丰县尹任内完成,时间约在元皇庆二年(1313)。

《农书》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著作,它上续《齐民要术》,总结前人的经验,补充了大量实地考察的结果。全书37集,136000字。基本内容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谱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农业史与主要农耕技术;第二部分叙述各种粮食、蔬菜、瓜果与林木作物的栽培与管理;第三部分绘制各种农具与农业机械图281幅,并加以说明。《农书》是第一部兼论南北,力图从全国范围内对农业作系统性介绍,并把南北农业技术以及农具的异同和功能进行分析比较的农业科学著作。

㈨ 活字印刷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北宋。

北宋庆历间,中国的毕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这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毕升的活字印刷术的生产工艺是:在胶泥制成的小方块上刻好一个个的单字,放在火上烧硬,变成陶活字。平时将这些陶活字装入纸袋,按照字音韵母的次序排列在木格里,需要时单独捡出。

活字制版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9)活版印刷发明扩展阅读:

活字印刷术的意义

和任何发明创造一样,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有它的社会需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的。中国社会进步到北宋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都需要迅速地大量地传播信息。活字印刷术正是为解决这个社会需要所提出的问题而产生的。

印刷术必须用纸和墨。中国早在汉代就发明了纸和油烟、松烟两种墨。纸和墨的发明为活字印刷术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战国秦汉以来出现的印章和拓碑等复制文字、图画的方法又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技术条件。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活字印刷术为书籍的传抄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为书籍及时有效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阅读全文

与活版印刷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金鹰营业时间 浏览:91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 浏览:714
贵州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29
买家投诉发票 浏览:251
普通护照的期限 浏览:766
发明文言文 浏览:523
国培线下专题研修成果 浏览:577
马鞍山苏丛勇 浏览:109
人民的名义侵权问题 浏览:53
全椒到马鞍山汽车时刻表 浏览:899
logo可用字体版权 浏览:861
马鞍山中豪 浏览:929
tefl证书在哪里考 浏览:564
小陆离与成果 浏览:654
迷你世界冒险转化创造 浏览:680
2014纳税申报期限 浏览: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肤 浏览:48
陕西房地产估价师证书领取地点 浏览:140
证书小知识 浏览:431
马鞍山何兵 浏览:376